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药文化来源

中医药文化来源

中医药文化来源

中医药文化来源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医药旅游产业 中国特色 中医药资源

一、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内涵

众所周知,我们祖国拥有独特的中医药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发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中医药旅游产业,它是以具有药用作用的动植物及中医药文化景观为旅游对象,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中医药药物知识和体验中医药医疗文化的专项旅游活动[1],并且其作为医疗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我国已经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蒸蒸日上。

二、我国有特色的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鉴于我国目前中医药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各种条件,对我国的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优势,弥补相关不足,借助旅游产业的平台,将中医药资源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创新发展模式,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旅游产业逐渐发展成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图表:我国中医药旅游的SWOT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OT)

内部资源分析(SW) 机会(Opportunity) 威胁(Threat)

1. 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消费需求的增加

2. 中医药逐渐走向世界,为更多世人所熟知了解接受,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3. 我国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大力扶持中医药国际贸易 1. 泰国、日本等国家对中医药的学习开发利用日益频繁

2. 一些国家实施霸权主义,阻碍中医药产品流向其国家和地区

优势(Strength) 优势机会策略(SO) 优势威胁策略(ST)

1.丰富而各具特色的中医药旅游资源

2.日益增多的中医药国际人才 1. 整合规范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价格优势

2. 国家重视中医药文化资源的保护,有利于中医药资源文化融入到旅游的各个环节 1. 政府对企业走出国门要放宽政策,注重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2. 国内中医药企业要注重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

劣势(Weakness) 劣势机会策略(WO) 劣势威胁策略(WT)

1. 中医药旅游起步晚,发展不成熟

2. 中医药旅游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1. 国家及地方政府应统筹规范,制定配套管理体制

2. 创新中医药旅游产品,走中国特色旅游品牌之路

3. 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旅游人才,提高服务的专业性优质性 1. 政府出台法律法规,规范整合中医药率市场,促进中医药旅游健康发展

2. 学习国外成功经验,打造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旅游产品

通过SWOT分析可知,我国中医药旅游发展具备着优越的内外部环境优势和巨大的机会空间,尤其是日益增多的中医药人才和不断提高的居民收入水平(见附表),为中医药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大空间,但也存在一定的威胁,因此,我们应实事求是,充分挖掘祖国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大化,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生态旅游产品。

附表一:2002年-2010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毕业(结业)情况

表 1 2002-2010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毕(结)业情况(人)

洲名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合计

亚洲 921 640 758 695 594 855 898 1163 1214 7738

非洲 16 2 4 7 7 6 4 12 16 74

欧洲 311 28 67 60 26 70 156 201 148 1267

北美洲 127 60 62 118 56 56 90 112 58 739

南美洲 69 2 4 8 7 6 59 11 47 213

澳洲 13 6 17 5 10 19 24 24 24 142

总计 1457 738 912 1093 700 1012 1231 1523 1507 10173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做资料整理)

附表二:我国2007年-2012年人均GDP状况

年份 人均GDP(本币) 人均GDP(美元) 人均GDP增长率(%)

2007 20,169 2,652 13.6

2008 23,708 3,414 9.1

2009 25,605 3,748 8.6

2010 29,748 4,394 9

2011 35,083 5,432 10.1

2012 38,354 6,100 9.4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整理)

三、中医药旅游产业开发的模式探讨

分析了目前国内发展中医药旅游的条件之后,接下来我们针对以上条件以及中医药资源的特性,并借鉴国外养生旅游的成功经验,从分时分地举办中医药会展、中医药文化交流学习、中医药养生保健会馆三个方面,对中医药对中医药旅游产业开发模式进行全新的探讨。

3.1 分时分地中草药会展:

孙思邈亦云:“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因此,我们只有注意中草药的采收时间才能发挥利用其药效,根据全国不同地区药材采收的季节性,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循环性的中医药会展时间表,在全国开展时令性的中医药展览,例如,春末夏初可采集黄柏、厚朴、秦皮,秋冬适宜采收关木通、大血藤等,就可以在适宜的地区城市开展春夏或秋冬中草药会展,这样既可以避免中医季节性的缺陷,充分发挥中草药药效,又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季节的需求,在保护中草药的基础上,体现中医药旅游的地域性、时令性,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在一年四季的旅途中都能感受中医药的带来的福祉。

3.2 综合文化交流和体验

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为载体,在全国各地建立中医药文化馆,定期举办一些具有纪念和发扬传统文化价值的的文化节,如纪念针灸之祖黄帝文化节、脉学介导者的扁鹊文化节,同时也可以在景区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趣味赛、开展中医药文化普及日、召开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中医药义诊及讲座等,进一步普及中医药传统文化,为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养生保健旅游会馆

如今,越来越大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之道,基本都与中医药有密切关系,可以针对不同的市场人群,建立中医药养生保健庄园,开设女性追捧的中医药美容美体馆、建立中老年热衷的中医药养生药膳、以及中医药抗衰老食疗,同时,也可以建立中医药娱乐健身房,主要开展中医气功、太极拳和五禽戏等一系列中医药保健运动项目,让游客在户外游玩的同时享受高质量的健康生活,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疗效,促进中医药旅游的蓬勃发展。

四、在中医药旅游开发中相关建议

俗话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显然,国内中医药旅游已经具备了有利条件,但由于中国中医药旅游还存在种种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其发展存在问题提出抛砖引玉的建议。

4.1 立足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整体战略规划

由于中医药资源的地域性、时令性、生态性,同时鉴于我国中医药旅游发展起步较晚,无论是国家旅游长期规划,还是地方旅游规划,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配套体系,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须立足国内中医药旅游发展的大局,结合地方中医药资源现状和区域差异,逐渐建立起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医药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体系。

4.2 创新中医药旅游产品,打造国际化养生旅郡

传统的中医药养生旅游还仅仅局限在食疗、药膳、文化节等,没有形成品牌效应,而国外很多国家 和地区则注重旅游产品的创新,形成了高端的国际化旅居产品,例如泰国,其产品包括多种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如健康疗养、修身养性、海滩与岛屿、历史古迹等特色旅游项目的设计能有效满足病人的多样化需求,使其在环境优美、心情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治疗,有助于病人更快地康复[2]。因此,中国可以借鉴国际领先经验,开发利用中医药资源,创新中医药产品,吸引全球旅客的目光,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中医药旅游品牌,打造国际化养生旅郡。

4.3 发展中医药生态旅游,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

近几年来,“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使人们对天然植物药的需求越来越大,给中医药自然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和破坏,许多中药材产区逐渐缩小,产量也逐渐下降,因此,为了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也是为了保护脆弱地生态环境,更是为了挽救我国的中药材资源,发展中医药生态旅游,对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名贵中药材资源、实现目的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

五、结论

中医药旅游产业是未来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中医药资源开发和中国特色医疗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创新发展模式,对我国更好的发扬传统中医文化和促进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希望更多学者人士对其给予更多关注和研究,打造出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旅游品牌,推动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健康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群.中医药旅游的产品开发[J].江苏商论,2007(1):80-85.

中医药文化来源范文第2篇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飞速发展,本所中医药数据库的建设至今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数据库的规模日益扩大,数据库的品种从单一型发展到多样型,内容从文献型发展到事实型,结构从单表型发展到关系型,数据类型从只有文本型、数字型、日期型和逻辑型,发展到支持巨型对象的CLOB、BLOB等多媒体型。建库形式也从单机建设,发展到现在全国30家单位近300人通过Internet网络平台,远程异地进行数据库建设。多类型的中医药数据库,以其充实的中医药数据信息成为中医药在线网雄厚的信息基础。

中医药在线网以多个大型数据库与检索应用平台为支撑,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构建了一个能够在Internet环境下融合各个自治、异质异构的中医药数据资源的,并能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全局范围内数据检索环境的信息共享平台,以支持中药数据库资源的共享、综合利用与开发。目前中医药在线网数据平台拥有以下数据资源及检索通道。

1 单表型数据库

1.1 多库融合检索平台

多库融合检索平台是将多个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软件支持的本地及异地数据库置于一个统一的检索平台上,使您可以同时从各个不同的数据库中检索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只选择其中的一个数据库进行查询。到目前为止,多库融合检索平台上收录了69个数据库。

1.2 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

收录了1949年以来国内出版的近900种生物医学期刊及其它相关期刊中涉及中医药学、针灸、气功、按摩、保健等方面内容的文献题录约73万余篇,其中1988年以后的期刊文献中,50%以上附有文摘。著录内容包括:中文文题、英文文题、作者、第一作者单位、第一作者所在地、期刊名称、出版年、卷、期、页码、文献类型、特征词、医学史、资助类型、主题词、关键词、分类号、语种、中文文摘、英文文摘等共50余项。该数据库采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医学主题词注释表》(MeSH)及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进行规范的主题词标引,用以进行精确检索和扩展检索。该数据库每季度更新1次,2000年以后,每年文献量为4~5万余篇。

该数据库还提供15个专题数据库形式,分别为:中药文献数据库、中药化学文献数据库、中药药理学文献数据库、中药不良反应和毒理学文献数据库、针灸文献数据库、肿瘤文献数据库、中医性疾病文献数据库、艾滋病中药数据库、中医老年病文献数据库、中医名医经验数据库、中医临床诊疗文献数据库、中医临床试验文献数据库、中医药学历史文献数据库、中医药研究课题数据库、中医药学文摘数据库。

1.3 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英文版)TCMLARS

主要收录中国国内出版的生物医学期刊中的中医药文献题录,同时也收录了少量国外中医药文献英文题录,其中30%的题录附有英文文摘。该数据库内容覆盖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药各个领域,但主要集中在中药与针灸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方面。目前数据库已收录1984年以来的文献12万余篇。

1.4 民国期刊文献数据库

收录了1898-1949年期间的150余种中医药期刊文献题录信息67 737篇。著录内容包括:文题、作者、期刊名称、出版年限、卷、期、页码、栏目、馆藏地、索取号、出版地、出版者等共14项。

1.5 有毒中药古籍文献数据库

收录有毒中药古籍文献1 755篇,著录内容包括:中药名称、异名、释名、产地、性味、归经、药物形态、品种考证、养植栽培、采收、加工、鉴别、贮藏、炮制、质量鉴定、主治、功用、用法、用量、毒副作用、临证应用、配伍应用、配伍禁忌、使用注意、附方、医案、药用机理、全文、语义等共33项。

1.6 海外中医古籍书目数据库

资料来源于世界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中医古籍目录,共有记录20 004条。著录内容包括:联目号、类号、著作年、藏书号、正书名、修饰语、别名、卷、册、国别朝代、著者姓名、著作方式、版本项、原丛书名、原丛书类号、子目编号、丛书子目、馆代号、备注等共34项。

1.7 中国中医药新闻数据库

收录了1989年以来报刊及新闻中的中医药信息6万余条,含中医药政策法规、中药市场信息、新药开发、科研进展、疾病诊疗、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相关内容。著录内容包括:题名、关键词、内容、栏目分类、出处等共8项。

1.8 疾病诊疗数据库

参考多种中西医学权威著作书制作而成,从中、西医学两种角度全面详述了疾病的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的信息,共收录疾病3 776种。内容涉及疾病的中英文名称、定义、中西医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等,共54个字段。

1.9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数据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编制而成,提供了有关疾病、证候、治法的中医诊疗标准术语,共有记录2 795条。

1.10 中国医院数据库

收录了全国12 000余家医院的信息,内容涉及医院联系方式、门诊量、床位数、等级、特色专科、设备等方面。

1.11 中国中药数据库

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药海》、《中国药材学》、《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中华本草》等权威工具书及专著,共收录中药8 173种。著录内容包括:药名、别名、英译名、药材拉丁名、药材基原、动植物形态、资源分布、药用植物栽培、采收和储藏、药用部位、生药材鉴定、中药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炮制方法、剂型、中药制药工艺、药理作用、药理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药物配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用药禁忌、不良反应、科属分类等共43项。

1.12 中国中药数据库(英文版)TCDBASE

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权威教材,共收录545种中药材的全面介绍。著录内容包括:英文名称、中文名、拉丁名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产地、化学成份、药理作用、毒理学、药材基原、资源分布、栽培或养殖、采集加工、炮制方法、药材鉴别等共44项。

1.13 中国藏药数据库

资料来源于藏医药名著《月王药诊》、《四部医典》、《祖先口述》、《(四部医典)蓝琉璃》、《晶珠本草》等,并参考了近年藏药研究的成果。共收录包括植物、动物、矿物药材在内的526种藏药。著录内容包括:正名、异名、拉丁名、中药材基原、动植物形态、资源资源分布、药用部位、有效成分、炮制方法、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用药忌宜、考证、临床应用等共38项。

1.14 中国瑶药数据库

根据《中国瑶药学》、《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中草药学》等书籍编辑而成。共收录药物967种。著录内容包括:名称、异名、药材基原及形态、分布、动植物生态环境、栽培养殖、采收与贮藏、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共21项。

1.15 中国方剂数据库

资料来源于《中药方剂大辞典》、《中药方剂》等工具书,收录中药方剂84 464首方。著录内容包括:名称、别名、处方来源、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用药禁忌、药理作用、制备方法、临床应用等共15项。

1.16 方剂现代应用数据库

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卫生部部颁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及期刊文献中的中药方剂,主要介绍古今方剂及其现代应用和研究,到目前共有记录9 651条。著录内容包括:方剂名称、别名、处方来源、剂型、药物组成、功效、主治、制备方法、用法用量、用药禁忌、不良反应、临床应用、药理作用、毒性试验、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生产厂家、各家论述等共21项。

1.17 中国中药药对数据库

资料来源于《中医临床常用药对手册》、《中药药对190种》、《中药药对大全》、《施今墨对药》等书籍,共收录中医临床常用药对917对。著录内容包括:药对名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作用分类、配伍机制、用法用量、临床应用、药对出处、各家论述、注意事项等共13项。

1.18 中药成方制剂标准数据库

资料来源于1989-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中药成方制剂国家标准,共收录4 052种。著录内容包括:方名、别名、标准号、药物组成、处方来源、剂型、性状、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用药禁忌、制备方法等共22项。

1.19 中国藏药药品标准数据库

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编(1995年)《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收录了卫生部颁布的藏药药品标准366种。著录内容包括:标准号、药名、藏方药名、藏方药分类(藏药材、藏成药)、药材基原、药物组成、性状、炮制、性味、制备方法、剂型、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用药禁忌等共25项。

1.20 中药新药品种数据库

收录了自1985年以来国家批准的中药新药品种五类共2 150种。著录内容包括:名称、药品类型、药物组成、剂型、研究单位、生产单位、申请日期、新药证书编号、批准文号、批准号、保护期、批件号、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用药禁忌、注意事项、包装、贮藏、有效期等共33项。

1.21 中药非处方药数据库

收录了中国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以来政府的第1批至第6批共2 852种中药非处方药的详实信息。著录内容包括:药物的名称、药物组成、药理作用、性状、功效、剂型、用法用量、用药禁忌、不良反应、制备方法等共26项。

1.22 中国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

根据《中药现代药物活性成分》、《中药药理》、《中华本草》等专业工具书编制而成,收录中药化学成分4 599种。著录内容包括:品名、英文名、化学名称、异名、分子式、分子量、理化性质、药化作用、毒性、不良反应、化学成分分类、用途分类、来源等共19项。

1.23 中国国家基本药物数据库

资料来源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编写的《国家基本药物-西药(第二版)》及《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2002年版,共收录药物2 262种,其中西药815种,中成药1 447种。著录内容包括:药名、别名、药物组成、性状、功效、主治、用途、方解、药理作用、体内过程、剂型、规格、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贮藏等共22项。

1.24 中国药典数据库(2005版)

资料来源于国家药典委员会编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二、三部,共收录3 270条。著录内容包括:名称、异名、药物组成、处方来源、基原、性状、用途、炮制方法、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用药禁忌、不良反应、药物制法、提取物、中西药分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有效期、注意事项等共40项。

1.25 国家药品标准化学药说明书数据库

资料来源于2002年由统一药品说明书及批准文号专项工作小组编写的《国家药品标准化学药说明书内容汇编》第1-7册,共收录1 914条。著录内容包括:药品名称、别名、化学成分、分子式、分子量、性状、药理毒理、药代动力学、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症、注意事项、各类人群用药、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过量、规格、贮藏、包装、有效期等共26项。

1.26 国家药品标准藏、维、蒙药、中成药说明书数据库

资料来源于2002年由统一药品使用说明书及批准文号专项工作小组编写的《国家药品标准藏、维、蒙药说明书(主要成分)内容汇编》及《国家药品标准中成药说明书(主要成分)内容汇编》。共收录4 785条。著录内容包括:药品名称、曾用名、主要成分、药物分类等共5项。

1.27 药物不良反应数据库

资料来源于张鉴等主编的《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2001年出版),共收录1 362条。著录内容包括:名称、英文名、别名、作用与注意、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机制、不良反应防治、治疗与解救、功效、药物过量、药物相互作用、中西药分类等共34项。

1.28 临证用药配伍指南数据库

资料来源于杨济、季绍良、冀春茹主编《临证用药配伍指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6年,第1版),共收录525条,全部为中药单味药配伍方法。著录内容包括:名称、异名、处方用名、基原、动植物形态、毒理学、采收、炮制、用药宜忌、化学成分、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配伍等共27项。

1.29 中国医药产品数据库

收录中国国内医药市场上中成药、西药7 000余种,包括产品名称、市场、使用和产品批件等多方面信息。共设50余个字段,其中:产品名称信息包括产品名称、汉语拼音、英文名称、异名和终产品名;产品市场信息包括注册商标、监制单位、年生产量、年销售量、批发价、零售价、参考价、生产厂家、原料药生产厂、制剂生产厂、专利、包装、规格、质量标准、产品鉴定、产品获奖、产品类目、出口权限、耗用主要原料、批准文号和批准单位;产品使用信息包括:性状、药性分类、药理作用、药物组成、化学成分、功能、主治、适应症、用法与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症、注意事项、药代动力学、贮藏和使用期限。

1.30 中国中成药主要产品产量数据库(1999-2002年)

资料来源于国家经贸委1999- 2002年中国医药统计年报,共有记录4 042条。著录内容包括:报表年度、药名、企业名称、省市、剂型、规格、计量单位、本企业当年产量、本产品当年全国总产量、本产品当年全国销售收入、本产品当年全国销售收入排位序号、本产品当年全国产值等共13项。

1.31 中国医药企业数据库

收录国内4 044家医药企业(以化学药品工业、中成药工业与中药饮片工业为主)的主要信息,著录内容包括:企业名称、地址、邮编、电话、省市、工业分类、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企业规模等共9项。

1.32 中国药品企业年度报表数据库(1999-2002年)

根据国家经贸委1999-2002年中国医药统计年报编制而成。1999年收录了3 587家药品企业的相关信息,2000年收录了3 819家药品企业的相关信息,2001年收录了552家中成药及中药饮片企业的相关信息,2002年收录了543家中药生物制药企业的相关信息。著录内容包括:企业名称、企业分类、企业规模、地址、省市、邮政编码、电话号码、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各独立核算企业的工业增加值、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利润总额、按工业增加值排名序号、按资产总额排名序号、按销售收入排名序号、按利润总额排名序号等内容。

1.33 中国GMP认证企业数据库

资料来源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1999-2005年的GMP认证公告。介绍了9 173家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的相关信息。著录内容包括:企业名称、省市、证书编号、认证范围、公告日期、公告号、认证机构等共8个字段。

1.34 国外传统医学机构数据库

收录了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50多个国家的1 670个机构,包括中医、中药(植物药)、针灸、气功、推拿按摩、替代疗法等的生产机构、经营机构、科研机构、教学机构、医疗机构、学术机构、出版机构等。著录内容包括:国别省别、机构译名、机构原名、机构地址、电话、传真、机构级别、机构性质、主要工作、主要产品、机构简介、成立时间、负责人名、主要成员、出版刊物、附属关系、资料来源等共17项。

2 关系结构型数据库

本类型数据库根据中医药学科特点,全面采集了大量的中药基础知识信息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内期刊上公开发表的中药实验和临床研究信息,利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专为中医药学科领域新药开发、科研、临床以及教育等人员制作的信息与知识应用型数据库。

用户可以通过网络直接登录中医药在线数据库平台,按照专题或者知识需求,进行数据的扩展与精确检索、主题关联导航查询、排序与统计等,还可以直接获取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全文信息。为数据挖掘与分析人员提供了个性化应用数据统计与分析的途径。

2.1 中药基础数据库

中药基础数据库是以中药基础科技数据为依据而建立的关系结构型数据库。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本草》等权威工具书及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其目的是提供有关中药单味药、中药品种、中药化学成分等的中药生药材鉴定、中药药理、中药毒理、中药临床药理、常用剂量、用法等方面的权威公认基础数据。在建立了严格的数据筛选原则与标准的基础上,主要按中药单味药、品种、生药材鉴定、一般药理、一般临床药理、一般毒理、化学成分、中药炮制品8个部分建表,共227个字段,对基础数据进行了筛选与加工。目前包含11 013种中药单味药,8 199种中药品种,375个中药炮制品,5 944个中药化学成分的相关信息。

数据库以单味药为切入点,依次展开形成了一个大型中草药系统。每个部分即可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又与各表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数据库通过中医基础数据平台提供服务。用户可以从单味药、品种、化学成分、炮制、药理作用等主要入口途径,通过不同层次的数据关联查询,实现了相关数据的归类与相关检索。适用于数据发掘、知识再现、新药开发。

2.2 中药药理实验数据库

数据资源来自1990年以来公开出版的中文医学期刊上的有关中药单味药、方剂、化学成分在药理、临床药理、毒理方面的一次实验文献。根据中药药理学科特点,抽取了15个中心主题数据(文献出处、单味药、化学成分、方剂、剂型、疾病、证候、症状、病理生理、效应部位、微生物、药理分类、临床药理分类、毒理分类、指标),采用计算机数据仓库技术,建立了15个空间维,按一定规律的数据组合形式,将实验数据进行加工与处理,基本全面表达了中药实验药理与毒理的数据内涵值,用以支撑中药药理数据统计与分析。为配合数值的应用,本系统提供了数据来源文献的原文图片。到目前为止,数据已经做到2004年,收集实验项目24 000余项,原文图片81 000余张。

数据库通过中药药理实验数据平台提供服务。主要适用于中药新药研究的高层次人员,用户可以通过任意扩充与限定检索,查询中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展、治疗疾病、主要作用部位、观察的指标等,也可以根据药理研究频次与统计数据、方剂的组合等,观察与提示新的方剂的组合。同时还可以根据对某种方剂和单味药及其组分的统计,了解中药研究的新领域和研究进展。是实现中药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与利用的工具。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思路,为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2.3 中药化学实验数据库

数据资源来自1990年以来公开出版的中文医学期刊上的有关中药化学实验研究方面的一次实验文献。按照化学研究特点,按化学成分分离、化学成分合成、化学成分纯化、化学成分提取、化学成分鉴定、含量测定等划分为9张表,共140个字段,对文献内容进行编辑和结构化分析处理。到目前为止,数据已经做到2004年,收集实验项目达到40 000余项,原文图片45 000余张。数据库通过中药化学实验浏览平台、化学实验统计平台提供服务。

2.3.1 中药化学实验浏览

用户可从实验对象、实验室、实验方法、实验结果4个入口,输入单一条件或者组合条件进行精确或者模糊查询。为使查询更准确,还为每个入口提供辅助选词功能。通过检索结果可以浏览实验步骤、主要方法、结果,并可以直接查询全文图片。可以直接获取每个实验的实验对象、实验室、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方法名称、方法类型、步骤计数)、实验结果、实验名称的信息;点击进入实验信息后,可以了解实验的详细信息与简介。

根据查询需求,还可以进行实验室、实验对象、实验方法的关联检索,关联结果显示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主题变更的多次检索。

2.3.2 化学实验统计

可以进行实验对象、实验室、实验方法为主要因素的多种实验相关信息统计排序,为科研工作者提示化学实验研究的进展与研究方向。

2.4 中医临床数据库

中医临床数据库是为中医临床与科研从业人员提供中医临床科学及其应用的结构型数据库。数据来自1999-2004年公开出版的中文医学期刊上的有关临床研究方面的一次文献。广泛采集国内临床研究与治疗的科学与医疗实践项目,以疾病为中心,建立流行病学信息(病因、传染源、传染途径、地区)、疾病、证候、症状信息(疾病名称、原发病、并发症、病证、症状),诊疗信息表(诊断标准来源、疗效标准来源、疗效观察指标表:变化指标)以及治疗信息(治疗方法与步骤)等相关内容,以及数据来源文献的原文图片。到目前为目,收集临床研究近145 000项,原文图片163 000余张。

数据库通过临床医学平台提供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简单搜索、高级搜索和统计3种方式实现疾病相关数据的检索、统计与数据挖掘。其中简单搜索可按疾病、症状、证候中某个单一条件对疾病相关数据进行查找。高级搜索可按疾病、症状、证候、年龄组、性别、病因、专题分类等条件组合对疾病相关数据进行查找。另外,还提供了相关数据的关联通道,方便用户按照提示进行查询和浏览,以及得到各种疾病的病因、证候、症状、诊疗等多方面的相关统计信息,为进行中医药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奠定了基础。

中医药文化来源范文第3篇

1.1加强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元素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发展中医药事业、彰显中医药特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4个方面[4]。精神文化建设是灵魂,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物质文化建设是载体,行为文化建设是体现。针对中医药学术会议、中医药名医名师讲坛、中医药经典考试等开展中医药精神文化建设;针对办学理念、规划理念、文化理念开展中医药制度文化建设;针对中医药博物馆、百草园、实验区开展中医药物质文化建设;针对特色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医药行为文化建设。

1.2加强博物馆(医史馆)中医药文化元素建设近些年来,以中医药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博物馆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有以下4类:①建于中医药高校的中医药博物馆;②具有较强实力和规模的中药企业建立的中药博物馆;③中医院建立的中医博物馆;④地方民间组织建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博物馆[5]。截至目前,我国的中医药博物馆(医史馆)有近50家,这些博物馆(医史馆)将中医药文化元素融入进来,不但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还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以及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双重属性,成为展示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1.3加强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医院文化是医院的软实力,在推动医院发展、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实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精神意识、行为规范的基础,是医院多年发展过程中的积淀,是一种群体文化[6]。医院文化建设主要有核心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体系、环境形象体系和学术文化领域4个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与创新,树立医院中医药文化品牌和学术旗帜,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

1.4加强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是《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重要内容,中医药文化旅游是是一种健康、生态的旅游方式,将中医药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符合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态理念,是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提升中医药文化旅游竞争力的新途径[7]。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有助于加强中医药资源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高中医药文化传播水平、提升中医药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

2拓宽中医药文化宣传渠道,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播

2.1发挥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引领作用首先,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基础和关键,是向广大消费者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普及有效实用中医药知识的主要群体,是做好中医预防保健、开展中医医疗服务的骨干力量;其次,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工作者和学生接受过正规学习和训练,具有扎实的理论文化知识、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便于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有助于广大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并掌握中医药文化知识[8];再次,中医药院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向他们传播健康养生、预防保健、诊断治疗的知识,让他们体会到中医药带来的好处,让消费者更好地享受中医药健康服务,从而主动参与到中医药文化宣传中来。

2.2注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传播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多元特色文化,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心理价值已被全球多数国家所认可并接受,尤其在以生态为生活主题的今天,人们更注重用它来进行健康养生、预防疾病[9],这就为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乃至产业链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通过整合中医药创意产业价值链,提高中医药创意产品的竞争力,能够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心理效益[10]。

2.3开发大众化中医药文化传播载体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将中医药文化打造成以文字、声像、图像、动画等形式为主的传播体系,借助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介,寓知识传播于娱乐之中[11]。如河南中医学院拍摄了《苍生大医》《精诚大医》《河南中医1958》3部影片,其中《精诚大医》从来自世界26个国家的826部参赛影片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第16届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影片以厚重的中医文化底蕴和精彩的艺术形式,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让世人更多地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2.4利用好中医药文化师承教育途径中医药文化师承教育是通过师承的方式将博大的中医药文化在传承中医药学知识的同时一起传播下去,它不但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素质技能的培养,强调医风和医德建设[12]。要充分利用师承教育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借助师承教育的优势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

2.5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新路径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开辟了新途径。较其他传播途径而言,通过网络搜索、博客等方式进行中医药网络传播,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查阅中医药书刊、报纸、杂志、视频等信息的目的,一些群众喜爱、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片和中医养生视频等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普及率。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认可,具有原创、即时、便捷、互动等特点的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技术平台的出现,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13]。因此应加强推广和应用新兴媒体,加速中医药文化的传播[14]。

3提升中医药文化竞争优势,加快中医药文化品牌构建

突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促进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形成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品牌是持续提升中医药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5]。

3.1打造中医药文化国家品牌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要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和机会,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国家品牌,力争形成国家对外交流与宣传的名片。

3.2打造中医药文化行业品牌中医药文化建设应与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等共同推进,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立足中医药资源优势与特色,将繁荣中医药文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全力打造行业品牌。

中医药文化来源范文第4篇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王富卿;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曹维新,副省长徐济超、赵建才,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河南省委主委高体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中国医药集团总经理佘鲁林,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俊德,中国中药协会执行副会长王瑛;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郭永清,省卫生厅厅长刘学周,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夏祖昌;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李楚源,深圳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占军等出席开幕式。

南阳市委书记李文慧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市长穆为民主持开幕式。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还有:国家有关部委、省相关厅局的领导;北京、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天津、湖北、四川、河南、广西、黑龙江等国内知名中医药大学负责人及专家、教授;各省省直中医院及各省辖市卫生局、中医管理局的负责同志;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医药导报 、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以及香港大公报等30余家中央、省新闻单位的领导和新闻界人士等。

著名作家二月河、河南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耀志等知名人士和南阳大中专院校负责人,在宛投资的企业家等也出席了开幕式。

王国强在讲话中首先代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本届医药科技文化节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在发展中医药上具有明显的历史优势、文化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近年来,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南阳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初步形成了中医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希望南阳以第十届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的举办为契机,认真做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规划,深入挖掘张仲景中医药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努力将南阳建设成为国内外都有影响的中医药健康之都,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全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刘燕华在讲话中说,大力弘扬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大发展的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希望通过本次节会,为广大企业、院校、客商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开辟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径,为中医药产业发展,为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的弘扬作出积极的贡献。

徐济超在讲话中指出,南阳依托医圣张仲景的人文资源优势、中医药文化和产业资源优势,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九届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经过十年来的探索、培育和完善,医药节会已成为弘扬中医文化,推动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成为加强区域交流,促进文化旅游,推动经济合作的广阔平台。他说,在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医药节会必将在更高层次实现跨越和突破,在更宽领域促进中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中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为源远流长的中华医药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李文慧在致辞中说,南阳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医圣”张仲景品牌璀璨夺目。近年来,我们在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连续成功举办了九届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有力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医疗网络初步形成,中医药教育水平全面提升,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初具规模,现代中医药企业快速崛起,逐步形成了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中医药发展格局。

李文慧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节会为平台,紧紧围绕建设“中医药都、养生之都”的发展定位,把中医药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载体,深入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打造规范种植、企业引领、科技为先、文化传承的中原药都,让传统的中医药瑰宝在南阳大地焕发生机,永放光芒,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当桑国卫宣布中国・南阳第十届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开幕时,全场上下掌声雷动,一片欢腾。

中医药文化来源范文第5篇

一、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特点

要发展民族医药,首先必须把政策落到实处,跳出思想的局限,独立自主地进行发展。至于为何要把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从现在的中医学范畴中提取出来独立发展,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和中医学的重大区别所决定的。

1、文化背景不同。根据其文化源流或特殊的地域文化背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学科可分为若干类系:

(1)受佛教文化影响,特别是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结合青藏高原的疾病防治经验和药物资源,逐渐发展形成了藏医学、蒙医学。而傣医学则具有南传上座部小乘佛教文化的背景。

(2)受阿拉伯文化影响,特别是受阿维森纳《医典》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的医学实践而发展出了维吾尔医药、回回医药、哈萨克医药等。

(3)受朝鲜古典医学影响,并融合中朝古代医学特点,发展出朝鲜族医药。

(4)受汉文化影响,但又具有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从南方地区医疗实践中发展出苗、壮、瑶、彝、侗、土家、黎等医药知识体系。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所植根的文化背景而言,其与中医药并非源和流、主干和分支的关系,而是一个不同于中医药的多元的、复杂的、独立的文化体系。

2、理论体系不同。文化背景、哲学理念的不同,必然导致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大差异。中医学以天人相应和阴阳学说为哲理观,以脏腑、气血、经络为生理观,以四气五味为药理观,以四诊八纲为诊疗观,从而构成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天人相应”为一般规律的整体衡动观;二是以脏腑、经络、气血为构架的功能生理学;三是以阴阳为基础的矛盾平衡说;四是以四诊、八纲为内容的诊断学;五是以天然药物和方剂为主的治疗学。而蒙医基础理论主要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治疗方法等,对临床各科具有指导意义的一门学科。

蒙医学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它不仅仅是医疗经验的积累,而且具有从实践中升华出来的一套学术理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接受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吸收了印度医学、藏医学、中医学的部分基础理论,不断地得到了充实和提高。蒙药学是对蒙药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主要研究每味蒙药的来源、形态、产地、品种和真伪的鉴别、性味、功效以及采收、加工、炮制、贮藏等。蒙药学还总结出了一整套用药规律,应用于临床,而达到防病、治病和健身目的。方剂学是以蒙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为防病、治病而研究配制、药物应用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蒙药的配置原则、配方规则、配方剂型、配制工艺、方剂功能、主治、用法与用量等。蒙医临床各科包括内科、外科、温病科、妇科、儿科、传统疗术科、骨伤科、五官科、皮肤科等。都以蒙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对疾病进行辩证分析、诊断和治疗的具有独具特色的学科。

二、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加强对民族医药学理论的整理、加工,继承发扬,形成疾病诊疗的理论支撑;少数民族群体疾病表达谱的建立,利于更好的防病、治病。另一方面,采用现代研究技术,加强民族医药的研究开发力度和深度。例如;对民族药材资源分布、生态环境、同功品种、易混品种以及种植加工、特性鉴别、质量标准等系列专项研究;对新开发的药品中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及药理毒理进行规范研究;对少数民族的单方或复方制剂进行作用机理的基础研究、剂型研究、制备工艺技术研究、质量标准研究、临床实验研究等等,为民族医药的开发提供科学严谨的数据,改变过去经验性的标准和手工作坊式的药品生产方式,推进资源转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大民族药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学科的飞跃。

三、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