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

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

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

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方法

(一)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由于失恋、就业受挫等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退学乃至引发的恶性案件里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主要有三个原因致使这种情况的发生:

一是社会环境的因素。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的信息量在急剧膨胀,社会生活的节奏在加快,各种思潮的冲击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当客观事物与自我身心达不到统一时,就会有心理挫折和挫败感的产生。无法让客观事物的判断与现实相一致是现今社会最主要的心理问题。

二是人际交往的因素。大学时期是自我摸索、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而且必须走入社会独立生活,在其社会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的矛盾需要应付,这时往往容易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于是产生苦闷、自卑,以致影响身心健康。

三是教育模式的因素,一直以来的中国学生都面临招考试决定命运的应试教育,学校家长双方面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没有过分重视对于其人格的培养,以至于很多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突然到大学独立生活就显得格外不能适应,使之心理生理都无法与周遭环境协调,最终出现各种各样的严重心理问题。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

1 以教育的手段更容易学生接受健康的观念。中国的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熏陶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为课程,与传统的政治,英语等一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思维方式,避免走入牛角尖,死胡同。全面的健康不仅仅包括智力和身体,心理健康更是重要的方面,所以,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2 提升了高校教学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生有个良好的心态来接受,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它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又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促进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对思想政治课的人之提升一个档次,将理论内化为个人素质,这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3 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对待处理问题。为了应对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自己一点独立自主的空间,所有生活上的问题都被父母老师大包大揽,忽略了对自己独立能力的培养,当面对自己独处的时候们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无法出师,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的问题,以致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奴隶,长期受心理问题的困扰。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求高校的教师掌握心理学以及心理调节方法,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为其服务,将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大学生,让他们拥有自我独立处世的能力。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健康顺利的脱离传统束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基于现状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青工作的开展方向。

1、引起重视,建设优秀的教育队伍是前提。现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数量上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迫切需求。学校应充分重视该项工作的发展,设立一些奖励晋升的优惠条件,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师从事这项工作,干出成效。学校应经常对教育队伍进行培训,考核,提高质量,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及时的,有效地进行开导教育,使之得以治疗。

2、方法得当,运用和摸索适合广大学生需求的方法。教育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设身处地的为了学生着想,把心理咨询辅导落到实处,注重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之交流情感,及时了解学生在生活,人际交往,学业等值多方便的心理失衡,帮助学生宣泄出不良情绪,并及时提供一些好的建议,促使其在面对困难时勇于克服换位思考,来摆脱心理闯题的困扰。以学生班级为基础,开展宣传“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学生的个别案例,找出启发他们的心灵之药。

3、坚持不懈,做好持之以恒的长期准备。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的一项造福大学生,帮助其健康成才的重要举措。教育工作者应做好长期工作,长期提高自身能力的心理准备。只有不断扩展教育的范围,才能适应当今需求日益提高的社会。认清形势,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以学生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关心和教育,

使之身心健康”必须长期不断创新地开展下去。

现在的大学生认知能力趋于完善,情绪情感丰富、强烈,意识活动控制力日渐增强,人格逐渐成熟,对于完全大包大揽的干预并不能接受,他们更期待公平、民主、相互尊重的交往方式。心理老师就扮演着这样一个同学们朋友的角色。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学生建立一个彼此接纳,彼此信任的沟通环境,以确保疏导的顺利进行。真诚就是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本人,设身处地的为他考虑,为他提出走出困境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更容易被学生所接纳的符合其人格特征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学生更积极的面对独立生活,正常的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紧张的人际关系问题,情感失衡的心理问题。心理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宣泄心中苦闷、解开矛盾、改变心理失衡的场所,这样才使高等学校的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

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新形势下很重要的一个文化建设组成成分。心理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方式更是体现了高校教师充满人性化的教育模式,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将学校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文化中不可缺少。

综上所述,在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7,(11)。

[2]霍发: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m]。2009,(1)。

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国内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与延伸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完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心理学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来阐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理论高职教育教育实践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晶.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 2009/06

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学生中心论 植物保护 高等教育服务

一、引言

素质教育的提倡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存在“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两种观点。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笔者认为在教育位置上,人们的观点更多地偏向于“学生中心论”。这也符合我国提倡的“以人为本”的观念。在高等教育中,大部分教师都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而且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都比之前有很大提高,所以在高等教育中应该而且也可以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支持“学生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还体现在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消费主体。在高等教育消费体系中,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通过缴纳学费从高等教育中获得劳动能力和知识,所以也成了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植保专业学生作为一种消费者,应有一定的消费权利。但在植保人才的培养中虽在学生发展市场需求方面有所改善,但仍没有更好地做到“以人为本”,也没有考虑到学生作为消费者的需求。笔者主要从“学生中心论”谈谈如何提高植保专业高等教育服务水平。

二、对高等教育中“学生中心论”的认识

对“学生中心论”的解释,笔者认为主要涉及以下两点。

(一)对大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认识。

“学生中心论”的代表为卢梭、杜威等人。“学生中心论”者一般都把学生看做教学过程的一称自变量,看做能够完全决定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主体,主张教师的一切教授活动都应以学生的情况为准。在学生中心论中学生处于中心位置,因此有选择和要求的权利。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对其合理要求给予满足。

据“学生中心论”观点显现“教育需要”,而在高等教育中就体现为高等教育需要。笔者认为高等教育需要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对所学习的知识和学校的各种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和想得到满足的愿望。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可以表现在对知识内容与技能锻炼的不同需要和对学校环境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所接受的知识有选择的权利,学校的各种环境也对学生的学习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学校作为知识和环境的提供方有义务合理地对需求进行回应。

在我国的众多高校中“以人为本”的口号一直响亮,但在学校的实际管理和教学工作中的贯彻却有欠缺。没有真正从学生的需要考虑,学生对高等教育中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体现的是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低下和不到位。学生不能在学校中得到自己需要的教育方式和知识,因此会对学校产生一种反校园文化的心理。这不仅影响到高校校园文化、学校的环境、学生的前途未来,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影响到人们对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制度的看法。所以高校在管理和向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时要以学生的高等教育需要为基准,根据需要提供服务,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有利于校园环境的稳定,有利于高校名誉的建立和人们对高等教育制度的崇尚。而且学生的高等教育需要的满足也是一种勉励和管理方式。笔者认为高校在管理和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以“以人文本”为口号,真正做到“学生中心论”,真正考虑学生的需要,从学生对教学和学校环境的需要着手提供植保专业高等教育服务。

(二)对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消费主体的认识。

“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消费者”体现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并缴纳一定的学费在校进行学习,学生作为消费者进行消费的收益是凝结在学生身上的认识、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培养。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手段,大学生通过高等教育提高了文化水平和知识技能水平,也提高了劳动能力。有些人认为高等教育具有公益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被接受者,其实则不然,高等教育并不是无偿的,而最主要的消费来源于学生,高等教育的产品就是教育服务和大学生的劳动能力。而高等教育服务的最直接消费者就是大学生,而大学生为这些产品支付的代价就是学费。

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消费者有一定的消费权利,但在我国高等教育消费现实中,学生往往被看做是高等教育的被教育者,往往认为是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中,不拥有选择的权利。而且我国高等教育服务没有真正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所以把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消费者,摆正植保专业高等教育服务的态度是有必要的。

首先,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消费者不仅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结果,而且有利于加快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人们对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解为“高等教育是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行业,它不是一种纯消费的福利性事业,具有产业性”。在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中,学校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和经营者,而学生作为购买学校服务产品的消费者。把学生看做是消费者,使大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参与权,可促进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和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其次,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消费者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加注重学生的需要,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所以高等教育服务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以学生的需求为主提供服务。再次,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有利于学校与政府管理分开,有利于学校的学术自由,使高校树立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所以高校必须有一定的自生产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提供消费者需要的服务。最后,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消费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也有利于学生维护自己的权益。学生会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利选择高校和专业,因此会对各高校的服务给予刺激。

三、从“学生中心论”角度分析如何提高植保专业高等教育服务水平

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生活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育内容针对性较弱、教育过程双向互动性不足、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性不够、实践教学规范性不强等。因此,必须从理念、管理运行体制、评估、教育队伍等方面着手整改,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生活化的目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生活化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立足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和未来发展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教学寓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的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推动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整体素质,并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实践过程。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生活化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选择了重庆、南充、成都三个城市的5所高校进行调查,发出问卷1200份,收回1005份,回收率为83.75%。现对调查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作简要分析,并提出整改对策。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生活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调查发现,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生活化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教育内容针对性较弱

目前的课程内容,过分注重内容体系的系统完整,过分注重政治性,讲大道理,唱高调,进行抽象空洞的说教,而忽视了大学生的现实需要,时代性、变化性、层次性和生动性不强,针对性较弱。部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没有对不同类型、不同问题学生的复杂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而是搞“一刀切”、“一锅煮”。同时,部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灵活调整课程内容,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以及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尽量回避,不能进行科学而透彻的分析,教学显得枯燥而肤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降低,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等等。本研究调查显示:46.8%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教学脱离大学生实际,20.4%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教材内容肤浅,58.9%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不强,64.4%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教育内容比较枯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受部分同学欢迎的原因之一。

2.教育过程双向互动性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仍然采取传统的“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我点你背”的单向灌输方式,试图通过智育的模式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本研究调查显示,78.4%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师生互动较少。即使有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尝试性地采取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等形式来提高教学效果,但由于这些方式耗费大量的时间、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因此,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灌输方式,注重学生认知方面的传授,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品德、心理素质、个性等因素的培养和提高。

3.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性不够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着少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不够坚定、认识模糊、理论水平低、不能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释现实状况的问题。一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由于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较差,仅根据教材内容唱高调,讲大道理,较少联系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感性的材料或事例,教育方式方法陈旧,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使大学生感到抽象、空洞、枯燥;一些教师照本宣科,语言生硬,语调不变,让大学生感觉沉闷、乏味,感觉不到老师是在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受到的教育启发较少。2004年对重庆地区高校大学生政治行为的调查显示:在“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有兴趣吗”的问题上,5.53%的青年大学生表示很感兴趣,30.53%的青年大学生表示比较感兴趣,而表示不太感兴趣的学生有47.2%,不感兴趣的学生有16.8%;同时,有59.6%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授课方式陈旧。

4.实践教学规范性不强

从调查情况来看,各地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规范性不强,未形成有效的运作模式和机制。首先,参与的广泛性不足。本研究调查显示:90.7%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重要意义,且期望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48.6%的被调查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实践教学环节;25.6%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效果差。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没有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上,不少高校存在形式主义的实践活动,表面上声势浩大,但实际效果不理想。其次,操作的随意性较大。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的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环节真正纳入教学计划中,有的没有作为经常性的教学环节持续进行,有的没有细致周密的组织、实施、监督、考核,存在仅停留在一般号召、组织实施不落实、学生简单应付等现象,影响了社会实践的有效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生活化的对策探讨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生活化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反映、联系、引导大学生生活,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生活。要把生活化作为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就需要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育理念、体制、评估教育队伍等方面切人,实现全方位的调整。

(一)贯彻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关注大学生思想

首先,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对转变学生思想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直面大学生的矛盾与困惑,正视转变学生思想的艰巨性,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要全面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当前大学生思想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正视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境遇,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他们的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满足、促进并引导、提升大学生的需要第三,要细心了解学生头脑里已形成了哪些模糊的或者错误的观念,帮助他们分清是非界限,加强心理干预和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缓解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2.关注大学生需要

首先,深入研究大学生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深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研究大学生需求的层次性,准确掌握大学生生活中的变化及规律,随时了解、分析大学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跟踪他们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主动了解和掌握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畅通大学生利益诉求的沟通渠道,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反映大学生的意愿和呼声。其次,尽力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积极为大学生谋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尽力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尽量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与焦虑情绪。对于学校暂时不能满足的学生需要,必须向学生解释清楚,形成与大学生长期稳定的良性互动机制。同时,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参与教育过程,参与社会实践,参与自我管理,参与学校的管理与监督。第三,不断引导、提升大学生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根据大学生现有的经验、水平,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提升需要境界,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总之,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生活化,必须更加明确地“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开发人的潜能作为学科的宗旨”,切实确立起“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中心地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抓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生活化的核心。

(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生活化的管理运行体制

1.转变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将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生活化的效果。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管理者,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因素,充分重视广大教职工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沟通与交流,调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管理者要深入教学实际,调查研究教学生活化中出现的问题,与广大教师共同研究解决;第三,管理者要重视自身管理队伍的建设,使自己的理论素质和能力素质不断提高。

2.改革教学管理流程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设置环节、教学环节、考试环节能否生活化,都会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生活化能否实现。因此,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生活化,必须改革教学管理流程。

首先,课程设置实现向“05新方案”的转变。最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体现了时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实际。如何应对改革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高校领导、教学管理者和广大教职工继续共同研究、解决。

其次,调整教学内容,增强教学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围绕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和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挖掘大学生身边的各种教育素材和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受教育者的生活进程,综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知识,构建多层次的、动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使其突出生活性,增强教学内容自身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广博性。当前,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精神教育、择业教育等内容的选取是不可缺少的。

第三,改进教学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高校要组建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专家、教学媒体专家、教育心理学家、教学研究者、教育软件制作者等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软件开发小组,开发出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软件系统,构建数字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资源库,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同时,要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发挥网络传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作用。高校要积极利用网络传媒带来的机遇,构筑高校网络文化阵地,丰富网络教育内容,优化网络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引导。

第四,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生活化,必须对教学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以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要在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学要点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要以大学生接受、喜欢为根本标准,转变以往单一的讲授方式,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新模式,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充满民主、充满个性、充满活力。

(三)完善评估体系

只有完善评估体系,使之可视、可测、可比较、可采集、可追溯,才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生活化的最终实现。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评估体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评估主体多元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评估主体除了专家、领导外,还应包括学生、教师、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形成以专家、领导为主导,涵盖学生评价、自我评价、高校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全员参与的评估主体体系。当然,并不是所有内容都要进行多主体评价,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而不能机械地实施。可以按照评价的不同目标、内容等选择不同的评价主体,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调控。

2.评估内容多样

对生活化的工作效果的评估,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业务能力的主要指标,应与年度考核、酬金分配、职称评定、优秀评选等挂钩。该评估要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和满意度为评判标准。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评估应将与大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政治生活、学习生活、消费生活、交往生活、择业生活、娱乐生活、社会实践情况等纳入考评范畴,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全面综合地评价大学生。满意度评估应包括关于教师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

3.评估管理规范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过程应在评估人员、评估程序、评估标准、评估方式、评估信息处理等方面有统一的规范要求,克服主观随意性。其次,要对评估时机、评估次数做合理安排,并及时反馈评估结果,以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能及时调整方法和形式,探索出生活化的新途径、新举措,也使评价的结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行为的激励动因,促使他们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从自身做起,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努力做到知行统一,进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健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队伍成长机制

首先,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选聘机制。通过公开、公正的招聘,严把入口关,选取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业务能力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进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队伍。在选聘时,要综合考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年龄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队伍的搭配合理,并打破职务终身制,引入激励与惩罚机制,实行聘任制,形成竞争上岗的局面。

其次,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要建立严格的职务聘任、奖惩、考评、晋级制度,做到既稳定教育队伍,又保证人才的合理流动,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避免管理上的主观随意性。

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教学 创新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c)-0176-02

高职院校开设的心理学课程显示,应用心理学科所占比重较大,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也与之完全契合。遵循着培养应用性、实用性人才的教育目标,心理学教学进行的一系列相关改革,不只促使教育思想以及教育观念有很大的转变,而且对于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管理模式的改革也产生很大影响,最主要的是对于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从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怎样合理的对待心理教育,怎样正确实施应用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仍旧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地探究。

1 高职教育的心理学教学特点

由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相关内容可以看出,人才素质这一概念的解释较为宽泛,不仅包含必须具备的文化素质,而且还应包括作为管理、服务等一线人才所必需的一些较为基本的素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开设课程的培养计划和目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开设课程的培养计划和目标为:一个中心――能力;一条主线――基本素质培养以及技术应用能力。以一个中心和一条主线为主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另外实施实践为主的教学改革也占很大的比重。当然,心理学也同样如此,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规划是必然的,必须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作为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心理学的理论性教育,而是应该与时俱进,灵活教学,在理论的基础上遵循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这条主线,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即以应用和实践为主要特点。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实践的形式都应该为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服务。当然,在注重应用人才的培养时,理论也不可忽视,应该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并且努力进一步做到适度。

从以上的言论,可以总结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专业教育中掺加进来素质教育,并且要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做到灵活多样,不断地把心理教育渗透进入学校不同的教学实践环节中,通过心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养成全面的、良好的综合素质,最终能够完成开设课程的培养计划和目标,真正展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2 高职教育中心理学教学的基本途径

2.1 理论教学中注重心理学思想和理论的讲授

对于国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培养一批有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以及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和乡村急需的专业人员。由此表明,现在高等职业教学是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如果高职教育离开相关的专业基本理论,单纯的仅靠“纯技术”其后果几乎是不可预料的。高职教育中心理学的相关课程是较为注重应用心理学,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应用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也应该注重心理教育理论的讲授,注意培养学生们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以及最为基本的科学素质、思维理解能力。这样做,不仅仅能够促进学生在个人特色反方面的额发展,而且对于学生各个方法知识点额协调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应用心理学的《绪论》中,都有增设较为普通的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比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途径、研究对象等较为基础的心理学知识,是较为强调心理学基础知识的介绍,从而能够不见形迹的熏染影响学生。

2.2 心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

无论是何种教育都不可仅靠理论,高职教育同样不例外,高职教育重视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大力的展开实践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中每门课程必须遵循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在心理学的教学中也同样遵守着原则。例如:在《消费心理学》的实践训练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重申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教学时注重学生的实践,通过学生们自己结合队友,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合作完成问卷以及实地调查,例如:有关过年的消费调查,让学生们自己组队,其次在老师的帮助下制定调查问卷,走进社区对大众进行了解,之后合作完成最后的报告,得出总结并向相关的部门提出建议等。举例说明的一系列问题,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运用学过的理论进行相关的实践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较为有效的方法。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合作共赢的意识。总之实践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从而更加有利于培育应用型人才。

2.3 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需要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最为主要的任务之一,同样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较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像心理学教学可以开设不同的课堂教育,在课堂中进行实景观摩、分组进行实地操作、进行游戏教学等等,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课堂充满趣味,更加吸引学生,这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同样也遵循了高等职业教学的教学目标。

3 有关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

3.1 改善教学运行机制、更好地实施实践教学的举措

高等职业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们传授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学会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鼓励学生们更多地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社会实践,从而能够实现教学产、学、研全面发展。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心理学教学,主要的任务是要进行实践教育,通过实践教学不断地提高学生们整体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能够提前锻炼学生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们的整体文化素养、能够使学生们更早地了解社会,从而完成实践教学的整体目标,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注重教育思想以及教育观念的改革

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教育思想以及教育观念的改革,通过改革不断的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学会因材施教、注重理论实际结合,不断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逐渐的走出“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理论和实践行动相结合的教育目标。践行院校的教学培养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减少老师传授知识的时间,给学生们提供自主学习、发挥自我特色的时间,不断地培养学会们自主创新的能力。

3.3 重视学生个人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在进行理论传授的时候,同样的注重学生们的心理,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根据学生们不同的个人特色,制定独特的教学模式,从而能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学生更多地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3.4 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高职院校中,心理学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该不断地推陈出新,注重学生们的全面发展,重新定位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多样化以及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能够不断地锻炼自己,注重心理学教育和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能够多进行生活的实际锻炼,从而达到学以致用,提早的适应社会。最终实现培育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4 结语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心理学教学无论是教学模式管理还是教学系统的运行过程,都需要教师们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同时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够促使学生更适应社会、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能够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从而缓解学生毕业之后就业难的问题。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使高职教育中心理学教学模式不断地推陈出新,逐渐走向正轨。

参考文献

[1] 姜兆祥.心理学教学中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应用探析[J].才智,2016(2):117.

[2] 邢淑兰.以创新型教学方法提高职业院校心理学教学质量[J].山东社会科学,2015(S2):29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