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1篇

摘要: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组织中的学术人力资源在利用自身学科资源进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时所形成的竞争力,即学术生产力,如果没有浓厚的学术文化,大学学术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在深层次上丧失动力与支持。因此,从学术文化的价值地位、学术文化的内涵属性阐述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社会效应和价值取向;从现代大学制度、学科平台、学术开放以及学术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举措,这对于现代大学办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学术文化;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学科;学术开放;学术生态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1)05-0089-05

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学术文化始终积极承载着求真、批判、预测和启蒙的责任。关于学术文化,按照美国学者伯顿•R•克拉克的观点:把“能够维系人们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共同价值观、行为规范(科学规范)、利益和信念称为高等教育系统的学术文化”。即学术文化就是思想观念、学术信念。[1]具体来说,广义的学术文化包括了学术精神,狭义的学术文化是指大学教师在从事学术工作过程中所要坚持的学术理念。当今时代,大学精神的失落导致学术文化的淡薄逐渐显露,不得不引起学术界的思考。作为大学教师,是学术文化的传承者、捍卫者和践行者,大学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实际水平的提高,也就是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大学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组织中的学术人力资源在利用自身学科资源进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时所形成的竞争能力。

一、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提出的现实性选择

(一)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发展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学术是大学的立身之本、生命之源。因此,现代大学制度改革首先必须从根本上推动大学学术活动的展开,激发大学人的学术潜力、活力和创造力,凭借大学学术活力、学术活动成果来推动其履行社会职能,从而最终推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2]14-18大学学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水平和社会服务的层次与范围。一般来说,大学是一种人力资源密集型社会性知识组织,大学的核心或关键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的学术水平上。大学的学术水平直接由大学的教师队伍所决定,人力资源不但是大学资源的最主要形式,而且是大学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显性标志。大学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上的竞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本身就是大学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所以,国内外对大学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必须包括教师队伍素质,足见教师群体的能力现状是大学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所以很多大学都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作为重中之重。大学竞争力是大学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在利用自身学科资源进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时所形成的整体竞争能力。[3]归根到底,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发展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大学教师的核心竟争力体现在三种情况上:第一,教师的能力应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即教师的这种能力既应为教学服务,又应对科研有所帮助。第二,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有显著的贡献,从而提升社会声誉和学术声誉。第三,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专属于教师的资产,其他教师也必须花相同的时间,有相同的钻研,才有可能有同样的经历。 [4]

(二)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面对大学文化衰弱的挑战

陈锡坚: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学术文化视角

大学作为一种学术机构,必须以学术为根基,凝炼浓厚的学术氛围,强化鲜明的学术特色,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努力构建以学术为主体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必须有意识地进行阐释、守护和捍卫,这需要决定和稳定的承担者。在大学发展历程中,大学教师始终是守护大学文化、保证大学学术基业长青的最重要的力量。然而,在大学面临经济市场化,行为功利化、利益多样化的多重压力面前,大学文化正受到严峻的考验。学术从本质上讲,是为了发展、创造知识,但在利益驱动和实用主义倾向下,大学过于在乎政治和市场的力量,受其左右产生拜官主义和拜金主义,从而难以坚持和维系学术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偏离了大学文化的组织属性。[2]14-18

欧美当代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是认识论和政治论,以认识论为基础的哲学要求大学必须崇尚学术,以政治论为基础的哲学则要求大学应当适应社会。为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为了自由的存在,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应该保持自由的秉性,反对政府和外界力量的干预,这一追求在西方的大学发展前期得到了制度性的保证。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大学教师被卷入某些社会政治目标的服务活动。学术自由的追求因为各方的干预,已成为欧美大学教师面临的重要困境。中国大学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为社会提供服务时,几乎所有教师都感觉到“学术自由”近乎一种奢侈。被服务对象在各个方面所控制,使大学教师对学术自由的秉性追求面临严峻的挑战。[5]

尽管大学文化衰弱,在成长中走向偏狭,但人们一刻也没放弃对大学的期望,希望大学在文化发展中走出迷茫,铸造新时代的大学文化传统。当前,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自主创新,对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唤大学教师回归学术本位,追求文化资本,不断增强自身的学术能力,提高学术素养,体现学术人格魅力。这正是应对挑战大学教师保持清醒头脑,树立核心竞争力的信心所在。

二、学术文化之于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性

(一)学术文化的价值地位与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社会效应

大学原本就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学术机构和学术活动场所,它相对于社会其他组织而言,其存在的方式就是它的学术文化性,而且是来自大学主流文化长期的一种历史浸润和积淀。美国的一流大学就是“在大量高水平科学创新活动、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培养、高层次社会服务实践基础上经过长期历史积淀”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美国一流大学区别于一般大学最显著的文化标志就是它那开放的办学方针和一流的学术文化。中国有着深厚的大学学术文化思想的积淀。早在1916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曾精辟地提出了“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著名论断。蔡元培先生推崇“学术第一”,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北京大学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北京大学一时学术大师云集,学术空气活跃,面貌焕然一新,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社会。所以,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厚和善于治学育人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大学的决定力量。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6]20世纪晚期以来,大学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更多的外界因素进入到高等教育系统中来,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评估体系、市场化等等,都说明全世界范围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态度发生了重要变化,学科知识作为一种力量的重要性在下降。由于处在特殊地位,大学的学术也容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学术权威独大、使命责任混沌不清、大学精神丧失。学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应该被视作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之所以培养了众多的学术精英,就在于它营造了催人奋进的学术文化氛围。师生们不屈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面貌,创造了中国大学学术发展史上的奇迹。由此可以看出,学术文化是大学的本质属性,是大学人,特别是大学教师提升核心竞争的源泉所在。然而,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当前中国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不强是个不争的事实。大学教师的核心竞争力通常可以从国际重要学术奖、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发明专利及科技论文的被引数四个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对比,中国大学教师的学术产出只重数量而轻质量,SCI论文数量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学术质量上不去,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落后水平,且原创性研究成果不足,所以,中国大学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仍处于较低的水平面。[7]总之,学术文化是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属性,脱离学术文化谈大学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无源之水。

(二)学术文化的内涵属性与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取向

从本质属性上看,学术文化不同于大众文化或闲暇文化。它所追求的是文化的永恒,是经得起历史打磨的理性文化,是人类崇高的文化形态,旨在追求真、善、美。它历史地展示着学术人的学术信念与追求、学术立场与态度、学术人格与勇气、学术知识与能力等。[8]

大学的学术文化包括学科文化和院校文化两个方面。学科文化是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工作的重要动力源,基于学科特色的学术文化能够吸引、凝聚学者,形成共同探究学术,追求真理的氛围,从而提升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激励学术创造欲望和热情,并且内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实现理论和技术创新。院校文化作为一种价值准则,决定着大学精神的整体风貌,它渗透在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行为准则和管理模式当中,深刻影响着大学的学术活动。院校文化一经形成,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崇高信仰和理想追求等精神因素,就会变成一股无形的约束力量弥漫于大学的每个角落,渗透到大学教师的一切学术活动中,促使他们自发地改变自己的言行,逐步形成与院校文化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由此可见,大学的学科文化与院校文化共同作用于大学教师,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实践,从而发挥了一种“生产力场”的作用。如果没有浓厚的学科文化与积极进取的院校文化,大学学术文化的发展就会在深层次上丧失动力与支持。[9] 当前,中国大学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学术文化仍然没有广泛形成,而学术文化又和学术制度密切联系在一起,政府干预和社会问责必然对学术自由的文化产生影响。因此,要提高中国大学教师的核心竞争力,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的形成非常重要。

学术文化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学科领地上栖居的学术群体必然会有许多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信仰及行为方式,以此形成了种类多样的学术文化。优秀的学术文化能够为大学学术生态提供优良的环境氛围和丰富的文化土壤,有利于教师的学术生长,形成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学术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就必然涉及到对学术文化的选择。因此,学术文化选择具有较强的动态性与文化更新机制。[10]经过选择出来的学术文化可以很好地形成一种学术生态系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学术生态,由“学术―教师―环境”构成,是教师在从事学术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不断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的自组织耗散结构系统。学术文化影响教师的价值取向。学术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它提倡什么、崇尚什么、反对什么,都是教师的行动指南。而且这种导向作用是一般的规章制度所无法达到的。大学学术至上、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师生,使之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三、培育学术文化,提升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一)重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确立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长效机制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当代社会发展到现代化阶段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的客观要求。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任务是把建立以大学自治为特征的,具有现代化教育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大学作为目标,强调规范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统一性和多元化相结合,由一系列制度和法律规范相耦合起来的制度链和制度体系。大学自治是研究大学教育最悠久的传统,是大学教师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大学组织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学自治是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大学精神的制度保障,但是,大学自治并不意味着摆脱政府的干预或控制,大学自治的核心在于大学能够独立处理内部事务。

学术自由为大学教师提供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教师的发展,必须建立以自由为宗旨的学术制度,学校应实行教授治学、专家治校、决策民主化的保障制度,使教师在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制度环境下,从事学校的学术事务。同时,本着以学术至上的原则,强化学术管理权力,弱化行政管理权力,鼓励或激励学术造诣高的教授、专家、学者组建学术委员会、教学、科研研讨会,并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充分保护和弘扬学术自由的发展理念,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学术创新性,从根本上提升教师核心竞争力。

(二)构建学科平台动力站,保证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有机载体

学科是学术系统中的基本组织,大学学科是承载大学三大基本职能的平台,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学科是大学的内核,是大学优势和特色之所在,是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产出平台。因此,在学科建设中着力加强学科条件的营造和特色学科的培育能够有力地保障大学学科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学科条件和特色与教师的内在动力相关,好的学科条件和特色可以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学术产出,从而提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进行学科建设,首先要在学科布局上体现大学的特色。一是继续保持与发展已有的优势学科。二是拓展并生长若干具有潜在实力和优势的新兴学科及其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三是大力加强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加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建设,培养时展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四是扶持薄弱学科,改造传统学科。其次,在学科的内涵发展方面要形成自身的特色。总之,要充分发挥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优秀科技人才集中,研究基地先进的优势,瞄准国家21世纪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世界重大科技发展前沿,联合攻关,开辟科技研究的新领域。归根结底,要紧紧围绕学科建设主线,以学科建设为着力点深化大学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促进大学的发展,从而提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三)拓展学术开放层面,增强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国际性

大学教师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最核心的要素,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组织中的学术人力资源在利用自身学科资源进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时所形成的竞争力,即学术生产力。学术开放,有利于大学教师锻炼自己的学术素养和能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地位,增进自己的学术自由等等,更大程度上有利于大学学术的对外开放和交流,扩大影响,从而增强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国际性。大学学术要有“为科学而科学”的品格,在遵循学术逻辑的前提下,大学学术对社会的合作与开放完全可以增进大学学术的自由。增进大学学术对社会或市场的开放性,政府应当承担应有的责任。归根结底,政府应该为大学学术创建一个宽松的制度环境,建立一个良性的大学学术市场竞争机制,同时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学学术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国际性。可以通过加强大学教师的国际交流,开展国际学术合作,发展和利用好各种学术国际化的载体和平台,增强大学学术向国际学术界和国际社会的开放。在向西方世界进行学术的开放、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崇洋,避免被“学术殖民”。因此,在保持主体性、独立性的前提下融入国际知识网络,向国外学习,同时要争取改变不利于自身的国际学术秩序。[11]

(四)创设学术生态环境,永葆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教师的学术基础、教师对学术的虔诚和热爱、教师的学术敏感性等多种个体因素有关。同时,与是否拥有一个能够促进教师献身于学术、促进学术进步与繁荣的学术生态密切相关。学术文化其实就是创造一种精神、营造一种学术生态氛围。从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学术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大学教师。良好的学术文化在于提供一种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学术氛围,通过这种氛围来引导、激励教师的创造欲望,使之成为追求真理的一种内在动力,为学术而学术。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热情和教学工作积极性,让教师个体实现自我价值,是提升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塑造“崇尚自由”、“学术独立”的大学精神,确立与现实接轨、可操作性强、凝聚大学精神的大学目标能够增加教师核心竞争力,保证学术生态的和谐与平衡;彰显优秀的学术文化,让教师无限忠诚于自己的学科、忠诚于学术,形成学术自由、公平竞争、共同探究学术,追求真理的良好氛围,是提升教师核心竞争力、营造和谐学术生态的重要选择。[12] 总之,良好的学术文化对大学教师具有凝聚力,激励其进取心和积极性,使之怀有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有了这种精神和动力,也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四、结语

从学术文化的角度研究大学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意义深远。大学教师,作为高深知识和进步文化的探索者、承载者,需要更多学术思想火花的碰撞和凝聚,自由地进行学术活动,使学术思想自由化、学术能力个性化、学术理念前沿化。同时,通过建立以自由为导向的学术制度,有效拓展教师思维、发挥教师潜能、激发教师创新能力和增强教师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保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呼唤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专家型教育人才,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直接促进了教师学术能力的提高,科研能力的增强,相应地提升我国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声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振玉.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系统――伯顿•克拉克的学术文化思想及其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2003(12):50-53.

[2]吕立志.崇尚学术: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内在之魂[J].高等教育研究,2011(1).

[3]曲绍卫.大学竞争力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7-98.

[4]龚英,唐菁蔚. 高校教师核心竞争力的特殊性初探[J].未来与发展,2006(5):64-65.

[5]刘恩允,薄存旭.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伦理失范的剖析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1(1):70-73.

[6]雅斯贝尔斯,I.什么是教育[M]. 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50.

[7]黄厚南.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策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81-184.

[8]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6.

[9]陈何芳.大学学术文化与大学学术生产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1-7.

[10]封海清,张应强.大学文化选择论略[J].江苏高教,2006(4):39-42.

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2篇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就业核心竞争力,或称求职核心竞争力,它是来源于管理学的概念。核心竞争力最初由美国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之后,随着核心竞争力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教育领域中也引入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对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套用普哈拉哈德和哈默的定义,可以理解为: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内化了的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是能够更加有效地让用人单位快速接纳自己从而取得工作机会的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下一代的生力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大学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1、提升大学生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目前,大学生队伍成为高校就业的主力军,大学生如何实现自己顺利就业,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提升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其顺利就业的根本条件。

2、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促进高校就业工作

目前,高校就业工作被提升到事关高校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高校就业工作,除了为大学生提供较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之外,重要的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最根本和最重要的途径。

3、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社会稳定

高校大学生代表着社会的最高学历,他们是高校毕业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知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社会影响大,能否较好实现就业,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其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关系到大学生家庭的利益,这是人民群众最关系、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社会稳定。

三、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必须要着手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高校要面向社会,整合各种资源,明确办学特色,制定能够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也要通过自身努力,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各种资源,自我提高。

1、加强素质教育,突出特色教学

高校应该紧扣市场,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毕业生。在专业设置上,要以社会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据此设置新的专业,开设的专业要有实用性和前瞻性。在教学内容上,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

高校教育是面向生产和管理服务一线的的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非常重要。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现在的学生缺少自我控制力,意志薄弱,缺乏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没有艰苦创业的意识和奉献精神。因此,对学生加强奉献精神的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应该把学生的专业与个人理想、职业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从内心热爱本专业。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才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职业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来追求。

3、做好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水平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是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具体来讲,要从思想、心理、政策和技巧四个方面进行指导。

(1)思想指导

就业必然会涉及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面对地域、单位、工作岗位等诸多因素,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选择结果各不相同。就业首先是一种思想活动,这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择业观,从个人实际和自身特点出发,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做到以事业为重,勇于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建功立业。

(2)政策指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由“统包统分”成功地转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是一次巨大的深刻的转变。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就业政策指导,宣传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原则、方针、政策以及学校的有关规定和具体实施办法。同时要对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劳动法规、医疗保险和人事制度等有关政策进行指导和教育,以帮助学生克服在就业时因对政策缺乏了解而表现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求职技巧指导

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是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交流和选择的过程,更是学生展示自己品质、才能和实力的过程。正确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求职技巧,是求职成功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包括指导毕业生了解求职的程序和面试时应注意的问题,如谈吐、服装、姿势等礼仪规范,以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还包括指导毕业生了解用人单位和求职岗位的相关情况,以提高应变能力。以及指导毕业生进行表达能力训练,学会介绍自己,推荐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修养、知识才能和有关特长,以提高学生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

(4)心理指导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是很复杂的,有的缺乏主见、存在依赖心理,有的期望过高、存在失望心理,有的低估自己、存在自卑心理等等。这要求学校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指导。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挖掘自身潜力,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其次,化解学生在就业上的心理负重感,正确分析形势,正确认识社会, 正确对待失败与成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理参与就业竞争。第三,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调适,消除就业中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

总之,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工作,尤其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学生工作中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平台和机会,我想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就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05(7).

[2]朱克勇,卢克祥. 刍议可持续发展下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效培养 [J]. 高等农业教育, 2010(6) .

[3]赵志川,陈香兰. 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4).

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规划;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033-02

就业市场门槛越来越高,职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学历已经不是确保大学生成功就业以及良好职业发展的唯一砝码,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由“学历选拔”转变为“能力选拔”。在此形势下,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已不仅是大学生全面成长和谋求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成为社会发展与高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需要。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组成

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各种竞争力的核心,是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占据主导的力量,也是实现职业生涯成功的要素。[1]它在基本层面上包含硬功夫和软实力两个部分:硬功夫即专业素养及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内掌握的知识、技能,通常是可见的。软实力即非专业素质,是指专业学习之外的素质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团队合作、人际交往、沟通表达、环境适应等可迁移技能。

在硬功夫与软实力的基础上,还有以价值观、身心素质、道德水平等为主体的核心系数。核心系数是比例关系中的重要因素,起着方向性的作用。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公式为:核心竞争力=(硬功夫+软实力)×核心系数。

因此,要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在三个方面同时入手,打造硬功夫,增强软实力,并将核心系数在正数范围内尽量提升。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属性和特点

异质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具有个性特色的竞争能力,与某些特定的素质能力有关,由于无法复制,所以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创造其他人不能创造的效益。异质性决定了个体间的差异,是核心竞争力中决定性的因素。

积累性: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来自理念、知识、实践经验和教训的长期积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计划和行动才能获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综合性:核心竞争力是在一般能力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反映,是道德品质、知识与运用、身心健康、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的集合。

持久性:核心竞争力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它内化在大学生行为中,能够持久地发挥作用。

发展性: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个体的要求而改变,需要不断地提升和发展。

二、职业规划教育与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关系

职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在科学的自我探索与充分的职业认知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制定发展路线与行动计划,并为之行动实施的过程。职业规划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确立目标、实现择业与就业的重要工具,其教育应该具有全程性、系统性、全员性;处于规划实现状态的个体具有计划性、发展性、实践性。

职业规划理念与核心竞争力有以下共同点:第一,共同的指向:两者都指向大学生的学业与职业发展。职业规划中包含着学涯规划,利用在校时间完成专业技能和非专业素质的积累,并在职业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提升,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入职场后,结合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审查修订,调整规划,打造更适合职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共同的基础:职业规划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是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为基础的。职业规划中探索自我的部分就是确认自己兴趣、技能、性格、价值观的过程,这些都属于综合素质的范畴,也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第三,相同的时段性:两者都需要在大学期间形成、积累,在职场发挥作用并进行调整和再提升。第四,可持续发展性:两者都要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和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和自身的要求。

职业规划与核心竞争力又有内在的联系。首先,职业规划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方向。通过职业规划确立初步的职业定位后,根据目标职业的要求来选择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方式与方向,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核心竞争力为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力量。职业规划目标确立后,需要采取行动实现目标,其中包括了整个在读阶段的个人积累和毕业阶段的求职行动。发现并提升核心竞争力之后,大学生更容易在求职竞争中赢得机会,也为后续的职场发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三、以职业规划教育助力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通过职业规划教育提升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职业规划的教育和辅助,结合职业目标的选择,引导学生培养个体独特优势、身心素质与职业素养,更有动力地积累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的职业决策与发展。职业规划与核心竞争力有许多共同点,在大学阶段的发展与提升也有一定的并列性。按照年级进阶为序,依次为: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确立感兴趣的职业倾向,三年级在提升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构建核心竞争力,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与职业者的角色转换。[2]

(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生在参与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通过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认知确立初步的职业目标,将目标所需的能力与素质分解至专业和非专业素质两个领域,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计划,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高校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全程化推进,从学生入学时普及职业规划的理念,推动职业测试的普遍开展;加大专业教育的力度和深度,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需要掌握的技能,辅助学生形成专业学习的驱动力;推动实践教学,提升综合能力,使大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使用知识,敢于表达和创新;帮助大学生掌握职业发展的理念与方法,科学规划,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明确路径和方法。

(二)以学生个性为依归,进行差异化培养

大学生个性的差异是核心竞争力异质性的关键,是最具特色、无法模仿的部分。高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异质性,从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个性品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创造性和技能等素质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培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活动,提高他们的竞争优势。[3]

目前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非常丰富,学生增长才干的平台也很多。应向低年级学生进行发展平台的宣传展示,指导学生依据兴趣特长合理选择社团;在学生日常管理和主题教育活动中做好与课堂教育的衔接互补,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顶端优势;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活动,并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和不断的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不一样”。

(三)以职业目标为导向,形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在对自身进行全面客观的探索之后,大学生势必要考虑职业世界对自己的要求,初步形成明确的职业定位。不同行业与职业对于工作者的要求不同,大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部分行业、职业、企业进行深入了解,在人职匹配的原则下初步选定职业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和学校要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用人市场、了解职业信息的机会。通过生涯人物访谈、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企业家进课堂等途径,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职场。大学生要通过实践和观察,总结出自己目标行业所要求具备的综合素质,比如道德品质、诚信意识、团队精神、公关能力、文字综合能力、礼貌品质、健康的身体、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态度、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抗挫折能力等,[4]并结合自身实际,提炼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职场要求为标准,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职场中即为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素养是大学生与职场对接的重要环节。高校必须考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职业意识,建立专业、职业、就业和创业贯通的管理体制,并建立完善的职业素养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5]

大学生应该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树立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就业观与职业观;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作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加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自立自强的意识;将综合素质内化为职业素养,成为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向明.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与职业生涯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6):83-84.

[2]严安.大学生就业该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J].学术论坛,2011(9):218-221.

[3]胡芸.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力的培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2(3):121-122.

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排名 核心竞争力 教育产出 国际化

一、引言

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大学作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其教育质量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反映大学教育质量的大学排名自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并引起了社会,包括高等学校和家长、学生的强烈反响。但是,无论人们是否认同大学排名,它们都真实、长期地存在着,并且快速发展着。大学排名对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人们面临的问题就不再是大学排名应不应该存在,而是应当如何使大学排名对高等教育以及社会的发展发挥作用。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的竞争优势,是指一所大学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控制、转化资源以及创造社会价值收益并为社会提供知识、人才、服务的能力”[1]。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能力之核心,是能为大学带来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一所高校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拥有最好的资源和条件,只有依据自身的特点寻找并构建优势,才会有竞争力。因此,各高校迫切认识到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保持竞争优势和科学发展的关键。大学排名可以揭示各个大学的实际情况,为此,认真分析排名中各指标的强弱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能够准确地找出各个大学的发展潜力,指导高校培养核心竞争力,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保持和推进大学在排行榜上的名次。

二、大学排名的意义

目前,我国已有十几个单位发表了30多个不同类型的大学排名,各种大学排名汇集起来有上百个定量指标,如:投入情况,包括生均经费、教师学历、图书馆藏书、学生入学情况等;过程情况,包括生师比、留学生比例、外教比例、课程选择情况等;产出情况,包括各种获奖、毕业学生、等。这些指标都是与各类大学活动直接相关的,虽然不同排名的具体评价指标不尽相同,但他们均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社会对大学教育水平内涵的理解和要求。通过具体指标的比较,从中找出差异,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大学排名不仅可以动态地反映出各个大学的发展规律,还为发掘高校的核心竞争优势奠定了基础,为研究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指明方向。

(一)大学排名促进了大学自身的反思。大学排名不仅仅是给大学排出先后次序,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通常能诊断出大学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学排名是一面镜子,大学可以以此作为借鉴,反思自身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其它学校的差距、相关办学的努力方向等。

(二)大学排名最直接的意义在于大学改进,可以帮助高校从特定的视角对本校发展状态和水平进行“诊断”,从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找到差距与不足,从而扬长避短,改进工作。排名目的不在于结果本身,而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三)大学排名结果的公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之间的竞争,有利于高校间竞争机制的形成,从而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的发展。大学排名具体列出各个高校的“座次”,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发展的问题及与其它学校的差距,使他们之间形成良性竞争,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百花齐放”的办学特色和“百舸争流”的竞争局面。

三、国内外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对比分析

国内外最具影响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以及权重分配如表1、2所示[2-5]。比较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各个排名对大学评价的目的和侧重点不同,其指标体系的选择也不尽相同。于是,我们对国内外排名的指标体系进一步分类(见表3)。由表3可以明显的看出,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标体系,即使是中国的三个大学排行榜,指标类型也不完全一致,但综合看来,中国的大学排行榜仍存有共性,并与英美两个国家有代表性的排行榜在对评价指标的选取上侧重点明显不同,反映出了中外大学评价理念的差异。

首先,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中国的大学排名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欧美国家,科研指标在排名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平均达到了35%以上,而英国泰晤士和美新周刊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没有专门列出反映科学研究的指标,是以教学水平为主。这应该与国外大学排名是为学生、家长等“消费者”服务为主要目的有关,因此其大学评价结果更重要的是体现大学人才培养的功能。

其次,“学术声誉”在国外两个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里面都被列为第一位,说明国外对良好的学术声誉重视程度较高。而中国的大学排名中上海交大的排名未列此指标,在其他两个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其学术声誉的权重仅为5%左右,均低于美国和英国。

再次,在美新周刊的排名指标中,既有考察学生入学时成绩的指标,也有反映其毕业率履行情况的指标,较全面地反映了大学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而我国的排名指标的选取上有重视“投入”指标而忽视“产出”指标的共性问题。人大排名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未包含该类指标,其它两个中国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对教育基本产出的重视程度都低于美国和英国。缺少大学输出情况指标的评价,只反映了大学的办学条件,却未能反映大学的办学绩效。只有两方面兼顾处理好,才能真正体现大学的办学实力。

最后,由各个大学排名指标体系还可以进一步发现,中国的大学评价指标多为数量指标,而欧美的评价指标体系多为质量指标。如中国科研评价主要以论文数和引文数以及其它科研成果数量为主要衡量标准,其中又以自然科学成果为主,而英国的科研评价则主要是质量评价。

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通过研究国内外大学排名的若干特征,从中我们得到了一些启示,对其进行梳理,得出从以下几个途径来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一)重视教育产出质量

传承知识、培养人才是大学的基本职能。21世纪是经济不断知识化、信息化、数字化的世纪。经济增长将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人力资本将成为这种新经济增长的源泉和根本动力。在新经济环境中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知识、技术的创新决定于人力资本的存量、结构和质量,尤其是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因此未来人力资本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的质量上。但是目前的教育产出是对数量扩大的不遗余力,而对教育产出的质量提高却不热情,甚至可以说是冷淡。国外的知名大学却非常重视教育产出质量。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世界级大学,总是以自己的毕业生中有多少人获得诺贝尔奖,多少人当总统、总理、首相而引以为豪。因此,在未来激励的高校竞争中,更应重视教育产出的质量,将其培育成为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新途径。

(二)走国际化发展之路

国际化是当代社会最主要特征之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使大量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进入中国,对各高校未来的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这就要求各高校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推进国际化发展进程。这一点在英国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最为明显。国内排名对国际化程度也逐渐加以重视,人民大学排名中已将国际化作为衡量指标。应该看到,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经济的全球化使大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要求大学具有更开阔的国际化视野。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在世界各国经济、信息、科技和市场日趋国际化的历史潮流中应当而且能够扮演的角色。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国际政治关系的日趋复杂、全球知识网络的不断延展,高等教育的国际联系也将愈加紧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愈来愈关注和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都将面临着民族教育体系新的选择、组合与重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将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新时期特征。因此,将国际化作为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势必会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之进程。

(三)努力提高学校声誉

大学声誉体现了社会各界对一所大学的认同,而这正是大学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积淀形成的,是一所大学底蕴和实力的重要体现。同时大学的声誉情况也可以反映该校师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等。因此,努力提高学校的声誉可以吸引大量有形资源,如优秀的师资,社会企业及有识之士对学校的捐款资助及奖学金的设立等,使学校能够更快的发展。

(四)充分挖掘校友资源

校友是大学的重要品牌,是大学办学质量的一面镜子,是大学发展的特殊资源和最可靠的支持力量。对高校来讲,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大校友与母校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是高校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优秀校友的表现,让社会看到了学校培养的人才的良好表现,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声誉,使学校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重视校友工作历来是世界知名大学的优良传统。美洲新刊的大学排名中就将校友资源作为评价指标。因此充分挖掘校友资源,能够为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拓展办学空间、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做出特有的贡献。

五、结语

随着高校、政府、家长和学生对大学排名的关注越来越多,大学排名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大学排名不仅使社会、学生对高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而且有利于指导高校培养核心竞争力,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认真分析大学排名的特征,从中得到启示,探讨我们的对策,对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将具有深远意义。

表1:国内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分配

表2:国外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分配

表3:国内外大学排名评价指标及权重比较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课题编号DUT10RW105)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宏.试析大学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1):13-15.

[2]李宛蔚.两个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2009(1):31-33.

[3]2010人大版大学排名[DB/OL].(2010-7-1)[2011-7-17].

[4]2010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M].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编著.

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5篇

摘 要: 文章分析了目前高师院校就业现状,阐明了高师院校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在阐述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师范性、

>> 浅议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模式构建及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强化实践教育,提升高师院校非师范学生就业竞争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力研究 浅析民办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建设 职场礼仪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知力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方案探究 旅游院校基于通识教育上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力的培育 知识管理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扎根研究 试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基于人才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策略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职技高师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探析 地方本科院校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提升地方院校IT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方式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张靓.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03):13-14.

[3]施炜,张苏.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辨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05):118-121.

[4]王旭善.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