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市值; 市值管理; 市值管理目标; 市值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2-0065-06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市值与市值管理已成为众多上市公司特别关注的问题。2006年,宝钢股份成为首家正式将市值纳入股权激励计划的央企上市公司。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已完全进入全流通时代,市值逐渐成为衡量上市公司股东财富、管理层绩效的新标杆,市值管理成为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重点和关键(施光耀等,2008;企业家天地编者,2008)。如何进行市值管理,首先应该明确市值内涵、市值管理实质及其目标。然而,目前虽然有关市值及市值管理的相关文献比较多(张济建等,2010;翁世淳,2010),但所有这些研究和讨论更多地侧重于市值管理方法、结果及评价等方面,对于市值的内涵和市值管理的实质、目标及模式很少做系统而深入的阐释。如果对市值的内涵、市值管理的实质和市值管理的目标把握不准确,根本就谈不上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值管理,所谓的市值管理措施与途径也只是主观推断和臆想,市值管理的实际效果必将与预期相差甚远。本文重点剖析市值的内涵与市值管理的实质,详细论述市值管理目标和模式定位,以期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实践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借鉴。

一、上市公司市值的内涵

要回答上市公司市值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理解和明确上市公司价值的三种表现形式,即净资产重置价值、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

(一)公司的净资产重置价值

净资产是股东对企业资产的剩余诉求权,也就是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净值。净资产价值有账面价值和市场重置价值之分。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是股东权益的账面反映,是指按现行会计准则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净资产价值;净资产的市场重置价值是指对公司全部资产(包括所有有形资产和已确认的无形资产)按重置成本计价、付息债务按照市场价值计量而计算的净资产价值。由于计量属性的不同,账面价值与重置价值是不同的,但在新准则广泛使用公允价值的条件下,账面价值与重置价值的差异会越来越小。在讨论公司价值的时候,对净资产价值我们更多地倾向于市场重置价值的理解,可以理解为公司目前化整为零后所有资产的可变现价值减去负债价值后的余额,是公司静态、历史价值的反映。

(二)公司的内在价值

公司的内在价值是指一个公司在未来经营期中可以产生的全部现金流的现值之和,也可理解为目前公司净资产价值加上以后经营期内所有可能回报的现值之和。公司内在价值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内在价值反映的是公司未来、动态价值,是对公司未来经营绩效的评估;第二,内在价值是公司价值的一种客观存在,正如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提出的:“一般来说,内在价值是指一种有事实――比如资产、收益、股息、明确的前景等――作为根据的价值,它有别于受到人为操纵和心理因素干扰的市场价格”;第三,内在价值是投资决策的最根本依据,汤姆・科普兰(2002)指出:“从实质上看,投资者所购买的,是他们认为公司在未来可能取得的绩效,而不是过去的成果,也当然不可能是公司的净资产。”

(三)公司的市场价值

顾名思义,公司的市场价值就是公司的“市值”,是公司内在价值的市场表现,亦即一个公司在未来经营期中可以产生的全部现金流的现值之和的市场表现(夏鑫等,2013)。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弱有效性,使得公司内在价值的市场表现并不是很充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基于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市值可以分为名义市值和实质市值。上市公司的名义市值等于股票市值乘以股份数量,而上市公司股票市值是一个随股票价格的波动而增减的变量;实质市值则等于公司内在价值加上股票外在价值(顾纪生等,2007),并不是简单的表面意义上的股票价格乘以股票数量。这里实质上明确了三个问题:第一,市值通过股票价格与股票数量的乘积来反映;第二,市值与公司价格是不同概念,市值属于价值范畴,可以通过价格来反映;第三,影响市值的因素除了内在价值外,还与外在表现有关。所以,上市公司的市值应不仅包括公司的内在价值,还应包括其外在价值(顾纪生等,2007)。内在价值是上市公司市值的基础,也是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外在价值是市场对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发现和认同度,是影响公司市值的重要因素,反映的是市场对公司未来的预期和信心。认同度越高,内在价值的市场表现越充分,市值越接近内在价值;反之,则市值与内在价值发生偏离。

(四)公司市值与内在价值、净资产价值的关系辨析

在完全有效的成熟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市值等于股票价格与股份数量的乘积,而股票价格是围绕内在价值而波动的,所以上市公司的市值与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应该是完全一致的(如图1中的V2和V1,V1表示上市公司内在价值,V2表示上市公司市值,V0表示净资产重置价值,P表示上市公司价格曲线)。所以,股票价格(P)的波动,实质上是围绕上市公司的市值(V2)进行的。由于净资产价值是公司历史经营业绩的静态反映,一般来讲,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要高于净资产重置价值(V0),因此净资产重置价值是上市公司股票波动的底线,也是市值的底线。在成熟的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上市公司市值、内在价值、净资产重置价值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对于中国非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公司的内在价值(V1)不能通过市场得到完全反映,而是与其市场预期即市值(V2)存在背离现象。由于内在价值的不可精确评估,股票市场中的股价是基于市场对公司内在价值的预期而确定的,实质上是围绕内在价值的市场预期即市值(V2)进行波动的,并不是依据企业内在价值进行波动。所以,当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市场预期高估时,上市公司市值就会虚高,与内在价值产生较大背离(如图2中的V2远高于V1),围绕市值而波动的股票价格也会整体升高,产生价值泡沫;当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市场预期低估时,上市公司市值就会虚低,围绕市值而波动的股票价格也会整体降低,贬低公司价值。

二、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

在中国新兴的资本市场,市值与内在价值存在背离比较常见(施光耀等,2008),于是才产生了不同于内在价值的市值概念,也就进而有了市值管理的概念。顾名思义,市值管理是对上市公司市值的管理,应从股东、股价和股本三个方面入手,以促进上市公司市值的持续和稳定增长(施光耀,2005)。市值管理应以公司价值最大化并提升估值水平为目标,同时强调市值管理是一种长效机制,所有影响未来公司价值的因素均应进行重点管理,根据市场环境动态调整,保持上市公司可持续价值优势。公司市值最大化实质上是指公司内在价值最大化,提高估值水平实质上是指实现最大化的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上的充分表现和反映。基于此,刘国芳等(2007)更为明确地指出“内在价值是上市公司市值的基础,而上市公司的市值是其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2007)更为全面地指出“市值管理就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科学与合规的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在强调内在价值最大化的同时,指出了价值实现最优化。也就是说,在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全流通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不仅要采取一切价值管理措施追求股东内在价值的最大化,还要采取各种适合的资本营运方法,进行有效的关系管理,使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得到充分反映,并保持一个合理、稳定的溢价,使上市公司市值与其内在价值相吻合。这个溢价不是越大越好,而是最优为佳。

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特点可以归纳如下:第一,以内在价值为基础和核心。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是对上市公司价值的管理,所以必须以其内在价值的逐步提升为基础,致力于追求内在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第二,可持续性。基于可持续经营假设和公司市值的内涵,要求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必须保持价值的长期、持续创造和提升能力,才能实现公司市值的可持续最大化。第三,动态性。一方面,市场经营环境瞬息万变,所有价值创造和提升措施与手段应该动态适应所处经济环境,以保持公司内在价值的稳步增长;另一方面,应该根据市值信号,动态调整价值经营策略和信息披露、关系管理等价值实现措施,以提高内在价值的市场认同度。第四,关联性。在中国非成熟资本市场,市值与内在价值存在普遍偏离,市值管理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的恰当反映,实现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与市值的高度关联和吻合(袁文娟,2012),脱离内在价值的高市值或低市值都是不可取的。

所以,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是指上市公司以其内在价值的持续创造和稳步增长为基础,并基于市值信号,恰当、合规运用价值经营和价值实现的方法和手段,保持与资本市场及时、动态的信息沟通和关联,实现市值最优化的战略性管理行为,主要包括价值创造、价值经营和价值实现三个环节。

(一)价值创造

价值创造是通过分析价值创造驱动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上市公司内在价值最大化的过程,是市值管理的核心。合理、有效的价值创造会提升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不当、无效的价值创造过程会降低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夏鑫,2013)。以有效的价值创造为例,市值管理的价值创造过程如图3所示。在价值创造之前,市值(V2)与内在价值(V1)相吻合,价格(P)围绕市值(V2)和内在价值(V1)而波动,如图3(a)所示;有效的价值创造后,内在价值增长(V1V’1),市值也随之增长(V2V’2),价格围绕价值而波动,市值、内在价值及价格曲线如图3(b)所示。很显然,价值创造主要是实现内在价值的持续增长,并推动市值最大化。

(二)价值经营与价值实现

价值经营是当上市公司市值与内在价值发生背离时,主动采取并购、增持、回购、发行新股等合规的资本运作方式,向市场传递市值低估或高估的信号,以达到提升或稀释市值的目的。价值经营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持公司内在价值的持续、健康增长。价值实现是通过有效的市场沟通、充分的信息披露和全面的公司形象管理等途径,使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中得到恰当表现或反映。以市值高估为例,价值经营与价值实现过程如图4所示。市值高估时,市值(V2)远高于内在价值(V1),价格(P)围绕市值(V2)波动,此时价格(P)会严重背离内在价值(V1),如图4(a)所示;上市公司恰当、合规运用价值经营和价值实现方法、手段后,市值(V2)会趋近内在价值(V1),此时价格(P)围绕市值(V2)波动的结果,实质上就是围绕内在价值(V1)波动,价格能恰当地反映公司价值,如图4(b)所示。

三、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目标

有关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目标的表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争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值最大化还是内在价值最大化

因为市值反映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价值表现,亦即体现了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价值预期,所以上市公司市值的大小体现了上市公司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越高市值的上市公司,一方面体现了上市公司的较高价值创造能力和投资回报率;另一方面往往更容易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可以获得更多潜在投资者的青睐,可以利用配股、增发等手段筹集到公司发展所需资金,有利于上市公司未来扩张和发展;最后,在股权分置后的全流通市场,越高市值的上市公司可以有效抵御被收购风险。可见,上市公司的高市值可以推动可持续价值创造能力逐步提升,追求市值最大化应该是市值管理的最理想目标。

然而,市值的高低取决于内在价值的大小,过度偏离内在价值的高市值,只能是“空中楼阁”,或者是“昙花一现”(夏鑫,2013),这种高市值实际上是一种价值泡沫,当市场环境发生细微变化,资金链条某个环节可能发生断裂,势必导致市值崩盘,严重损害各相关者的利益,实践中也不乏这样的案例。所以,追求市值最大化首先应该立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经营,实现内在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市值管理目标首先是内在价值最大化,然后才是市值最大化。

(二)纯粹的股东财富最大化还是权衡相关者利益的股东财富最大化

前已明确,市值管理是一种动态、长效机制,实现内在价值的可持续增长和稳定溢价的市场认同。然而,从价值创造和价值经营的角度看,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都是完全从股东的视角考虑,不可能真正实现内在价值动态、可持续的长期创造和稳定增长。众所周知,利润最大化除了没有考虑时间和风险价值外,其最大缺陷是容易导致经营的短期行为;纯粹的股东财富最大化虽然考虑了时间和风险价值,但仅考虑股东财富的增加,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保障,也不可能实现价值创造的可持续性(夏鑫,2013)。很明显,当诸如薪酬、休假、工作环境等员工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时,可能会引起员工辞职、怠工甚至罢工,效率低下,势必影响公司未来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增长。从价值实现角度看,只强调股东利益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不可能在资本市场得到充分的认同,也势必导致其内在价值与市值的过度偏离,容易导致市值跳水,影响股东财富。由此可见,纯粹的股东财富最大化并不能实现上市公司价值创造的持续、稳定增长。

企业是一个由很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系统(弗里曼,1984),上市公司不仅要重视股东回报,还要关注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有关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和应用,我国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上市公司应该均衡各相关者的利益,充分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共同公司治理(袁振兴,2004;陈宏辉等,2005;汤景辉,2008),突破“股东至上”,实施“利益相关者合作”的财务管理模式(张兆国等,2009)。基于此,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能否成为衡量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目标呢?笔者认为,这也并不恰当,理由有三:第一,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本身表述就存在问题,因为利益相关者不是一个主体,而是涉及很多个利益主体,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就是一个多目标最大化求解问题,而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同一个系统中实现多目标最大化是无解的、不可能的;第二,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冲突是一种客观存在,如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等,这些冲突虽可以协调和缓和,但不可能完全消除,也就是说,受其他相关者的利益约束,股东不可能追求到价值最大化,经营者也不可能追求到价值最大化,其他利益相关者同样不可能追求到价值最大化(袁振兴,2004);第三,简单地把企业视为利益相关者相互达成的平等组合是不贴切的,因为各利益相关者契约缔结存在先后顺序,而且地位和贡献也有所不同,因此企业中各利益相关者享有的收益和承担的风险也是不同的,其利益的保障程度势必也有所不同,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相关者利益均实现最大化是不可能操作的(陈波,2001)。

所以,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所追求的内在价值最大化,并不是单一基于股东视角的股东财富最大化,也不可能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而应该是基于所有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权衡相关者利益条件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傅元略,2007)。

(三)市值最大化还是市值最优化

在成熟、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市值与其内在价值应该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西方发达国家没有单独市值管理的说法,市值管理实质上就是价值管理(芦阳,2012)。然而,在中国新兴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市值与其内在价值普遍存在偏离,偏离过大,会导致市值泡沫,影响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所以,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又一目标就是采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实现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上的恰当反映(姚电等,2011)。什么是恰当反映呢?恰当反映就是使公司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上得到充分反映,并有一个稳定、合理的溢价。这个溢价不是越高越好,而应该有一个度。所以,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市值最大化,而应该是追求内在价值得到完全反映并有稳定溢价的市值最优化。

综上所述,市值管理以价值创造为核心,权衡相关者利益条件下追求股东财富持续、稳定增长和最大化,并以价值经营和价值实现为方法与途径,使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得到恰当反映,实现内在价值与市值的动态关联,实现市值最优化。概括地讲,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目标可以深层次表述为:权衡相关者利益的股东财富可持续最大化增长并实现恰当关联的市值最优化。

四、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模式: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可持续市值管理

明确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内涵和目标,那么如何进行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呢?或者说,如何确定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可持续创造模式,以及如何选择价值经营和价值实现的方法、手段与途径呢?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应该有了答案,只有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进行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才能实现内在价值的动态、持续、稳定增长的市值最优化目标。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可持续市值管理,如图5所示。

(一)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权衡相关者利益的股东财富最大化

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考虑,价值创造的目标应该是权衡相关者利益的股东财富最大化,实现上市公司当前经济价值或价值创造最大化。基于此目标,从生产技术、成本控制、经营模式、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等深入分析价值驱动因素,并进行相应的价值创造途径和方法(如创新商业模式、拓宽市场渠道、深度开发核心技术、科学的激励考核、成本协同控制等)的选择。在进行价值创造方法选择时,一定基于利益相关者整体考虑,譬如依据成本控制驱动因素选择成本控制模式或方法来实现价值创造时,可以选择利益相关者成本协同控制模式。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上市公司的价值经营:相关者利益同步增长的可持续价值创造

价值经营可以说是利用资本市场对创造价值的再运用和再决策(投资、筹资、分配)过程,其目标实质上是在详细分析利益相关者效用驱动因素的基础上采取一定途径和方法实现价值创造能力可持续增长。利益相关者效用是指利益相关者理性需求的实现程度,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上市公司价值经营应该以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效用满意度为前提的相关者利益同步增长的可持续价值创造为目标,实现上市公司潜在价值的最大化。价值经营必须顺应市场环境,充分权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综合权衡股东效用、客户效用、供应商效用、员工效用、政府效用和社会效用为驱动,选择适当的分配政策、灵活的再融资、增减持、并购重组、股权激励、资产注入、定向增发等手段(魏建国等,2013)。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上市公司的价值实现:利益相关者关系可持续改善

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上市公司价值实现的目标,实质上是在充分分析价值偏离的所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途径和方法,以使上市公司的市值反映其内在价值的变化并保持稳定溢价。在目前弱有效的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是价值实现的关键途径,追求利益相关者关系持续改善是价值实现的核心目标。此外,信息披露质量、应急处理能力和媒介关系管理技巧等也是提高价值实现和价值关联度的主要途径。

(四)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市值管理绩效评价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市值管理绩效评价,首先应该评估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其次应该评价内在价值是否得到市场的恰当反映。(1)评估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应该基于利益相关者选择适当的评估模型和方法。例如,可以选择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诉求后的股权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或经济增加值(EVA)折现模型,并根据具体的价值经营方式、价值实现途径等调整相关参数,以评估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2)评价内在价值是否得到市场的恰当反映,应该基于利益相关者构建市值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首先,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市值管理中价值创造、价值经营和价值实现的各种影响因素,构建上市公司可持续市值管理绩效动态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包括定量指标,也应包括定性指标;既包括结果指标,还必须包括过程指标。其次,根据评估的内在价值,综合考虑资本市场有效性和公司所处行业特点,利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层次分析与模糊评判相结合的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 施光耀,刘国芳,梁彦军.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评价研究[J].管理学报,2008(1):78-87.

[2] 企业家天地编者.市值管理:企业管理新标杆[J].企业家天地,2008(6):23-24.

[3] 张济建,苗晴.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J].会计研究,2010(4):82-86.

[4] 翁世淳.从价值创造到市值管理:价值管理理论变迁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10(4):74-81.

[5] 汤姆・科普兰,蒂姆・科勒,杰克・默林.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第3版)[M].郝绍伦,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6] 夏鑫,傅元略,常叶青.上市公司可持续市值管理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当代会计评论,2013(2):15-21.

[7] 顾纪生,郭林艳,陈洁.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内涵辨析与外延构成[J].理论探讨,2007(6):128-129.

[8] 刘国芳,梁彦军,孙超.构建科学的市值管理绩效评价体系[J].董事会,2007(11):54-55.

[9] 袁文娟.公司治理结构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0] 汤景辉.基于价值视角的财务治理――兼论股东价值与利益相关者价值[J].会计之友,2008(11):13-14.

[11] 陈宏辉,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与公司治理的平衡原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5(8):114-121.

[12] 张兆国,刘晓霞,张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变革――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9(3):54-69.

[13] 袁振兴.财务目标:最大化还是均衡――基于利益相关者财务框架[J].会计研究,2004(11):38-42.

[14] 陈波.“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质疑[J].四川会计,2001(9):51-52.

[15] 傅元略.财务管理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16] 芦阳.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价值管理

一、“市值管理”的提出背景

追本溯源,“市值管理”于国内提出立足于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的大背景下,由于同股不同权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公司市值在证券市场步入全流通环境后成为衡量股东财富的新标志,成为上市公司并购与反并购能力的新标杆,“市值管理”的理念也逐渐获得市场认可。

二、“市值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国内学者,施光耀刘国芳(2007)提出的市值管理概念,“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基于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科学与合规的价值经营方式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

就“市值管理”的目的,主要包括:

1.使公司股价与内在价值能够趋向一致

公司内在价值是股价体现的基础。在股价和内在价值之间,“市值管理”追求两者的合理表现。而股价合理表现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避免公司股价的大起大落,二是避免股价与内在价值的长期背离。

从上市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股价的大起大落不利于维护企业形象。在非理性波动期间,上市公司不仅受到较大的舆论压力和监管压力,而且容易被误认为是股价操纵的怂恿者,遭受不必要的市场非议,对投资者的信心产生冲击同时,造成公司股价表现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若公司股价与内在价值处于长期背离会阻碍市场对公司的价值发现,不利于市场对公司做出公正评判。

2.避免公司成为反并购对象

由于二级市场股权的流通性,长期低于内在价值的上市公司很容易成为市场并购狙击的目标。“市值管理”是建立企业内在的价格防御机制,避免公司遭遇恶意收购。

三、如何做好“市值管理”

“市值管理”是公司建立在一种长效机制基础上的管理。这种机制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通过与资本市场准确、及时的信息交互传导,维持各关联方之间的动态平衡。“市值管理”重视的是企业价值链系统性的管理,就企业而言,内在价值链是贯穿于企业经营、发展、管理等各个环节。企业内在价值链能否有效地传导在其股价上,也反应了这根价值链传导的能力、流通性、竞争力和有效性。

除此之外,“市值管理”的传导不仅受公司内在价值链的影响,还受到市场环境的干扰。证券市场的股价表现是多层次投资者行为的结果,凯恩斯(1936)用“选美博弈”对市值非理性上涨做描述,即参与选美者不是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而是揣测一般人喜好并以一般人的标准来选择最美者。市场中的非理性正是与之相类似的“羊群效应”引起的,表现为“股票价格噪音”,股价的非理性表现加大了“市值管理”的难度,也同时考验着管理层对“市值管理”的动态把握。“市值管理”不仅要兼顾公司内在价值的创造,更要重视证券市场对于公司价值的判断。

如何做好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

1.建立“市值管理”理念

“市值管理”还是较新的管理理念,对其认知还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就企业管理者和股东而言,要使“市值管理”能够服务于企业,首先要建立“市值管理”理念。

2.注重企业内部价值创造的能力

企业内在价值是价值实现的核心,也是公司股价的基础。企业应注重内部价值创造的能力,这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围绕着企业的各类主营指标、财务管理能力,资本管理能力、人员的竞争优势等都是其内部价值创造,夯实企业自身实力的核心要素。对此,“市值管理”也必须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匹配,并帮助企业更好地发现自我价值。

3.重视企业价值于市场的传导路径

上市公司要获得市场对自己的认可应该注重公司价值于市场的传导路径,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投资者关系的成熟度。投资者关系是上市企业维护自身形象,获得市场话语权以及获得投资者认可的重要手段。投资者关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不能仅仅只涵盖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或个人投资者之间的狭义理解,更应该立足于广义上的投资者关系管理,上市公司应该动态调整投资者的类别,并辨析各类投资者的不同影响和作用。

综上,“市值管理”是一个多维度、多角化的价值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并为股东带来财富收益。

参考文献:

[1]施光耀,刘国芳,王珂.市值管理在中国的来龙去脉[J].市值管理,2007(2):52~54、

[2]施光耀,刘国芳.资本市场新思维:宏观市值管理.经济, 2007(9): 20~ 26

[3]王世权,王丽敏.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与企业价值: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南开管理评论, 2008(11) :34~ 41

[4]毛勇春.市值管理方略[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5]张济建,苗晴.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J].会计研究.2010(4):82~88

[6]Michael C. Jensen. Value Maximization, Stakeholder Theory, and the Corporate Objective Fun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2001: 8~ 21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范文第3篇

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分析历来有两大特点。

一是沿着盈利、资本(产)与现金流量三个方向、三条路径进行:1.收入规模和增长速度、成本费用(率)、盈利(率);2.存量资产收益(率)、新增资本投入、已投资本回报率、每股收益、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资产周转(率)等;3.经营、资本现金流量。尽管上述分析因资产收益分析、资产周转分析、现金流量分析和每股收益分析等而有所交叉和关联,但就每一个单项分析(指标)而言,均未能体现出价值创造要素间的“盈利-资本成本=价值”的基本关系和本质特征。

二是传统的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无一能够跳出“总量”分析的窠臼,即所有分析的对象均指向公司经营业绩的不同层级汇总指标,如盈利、收入、成本费用、全部流动资产(可再细分为全部存货、全部应收账款等)和全部非流动资产,等等。 即使分析时涉及显著性单个产品或单项资产(设备)的投入,但不过是作为影响收入、成本费用、折旧、盈利和资本性质的现金流量的经营要素而已,其与价值的关系也只是最终体现在公司整体或总量层面。

上述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方法,割裂了盈利与资本成本这一价值构成基本单元间的有机联系,同时,又因滞留于“总量”层次的分析而无法向投资者清晰地揭示那些深藏于上市公司经营底层的价值驱动因素及其形成路径,故在中国资本市场难以指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其后果是投资分析的结论往往与上市公司的股价走势市值变动相背离(暂不考虑资本市场的其他不成熟因素)。

上世纪最后10年,以经济增加值为代表的股东价值理念和创新管理模式在以美国为典型的国际资本市场大受追捧,凡实施经济增加值考核与绩效薪酬的上市公司,其股价普遍超越市场平均表现。上市公司引入经济增加值管理模式并且增强了与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协同性互动,就是利用其作为资本市场沟通语言的独特功能。

国资委在央企全面推行的经济增加值考核及随之而来的价值管理,从大方向看,亦将促进央企上市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的资本运作取得更大的成效,促进央企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和股票价格的趋势性上升。但由于以经济增加值为基本线索的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这一方法仍停留在企业或业务组织单元的整体衡量层面,难以发现和找出驱动上市公司价值创造在经营底层的关键因素,也就无从进行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有效控制。这也是央企实施经济增加值考核近两年来并未在其上市公司展现出价值提升的主要原因。

EVA监测评价抓住了价值创造、管理核心

为解决上述局限,国资委于2011年底和2012年初提出,在中央企业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动态监测与价值诊断(国资发综合〔2012〕8号),要求央企2012年“抓紧建立健全经济增加值动态监测制度。建立包括经济增加值完成情况、各业务单元价值创造能力、主要驱动因素影响等内容的月度监测数据系统”。

以产品、资产为对象的价值形成过程监测和诊断、价值创造及其能力的评价和分析,对企业而言,是抓住了构成、驱动企业价值创造的根本。从某种意义上说, 企业价值形成的关键驱动因素恰恰是在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立命之本的产品、独立投入的资产(设备), 而一切经营和资本性融资无一例外地是围绕着产品生产和资产经营而展开的, 那些脱离一个个产品和一项项资产而孤立进行的经营资本的监测评价和分析, 既忽略了产品资产作为价值创造基本单元的本质特征(产品盈利及其所使用的资产构成价值的基本单元, 在此基础上,产品盈利和资产使用又各自依其在企业相关汇总指标中的占比而计算出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度), 又是放弃了产品资产作为一切经营活动业务运作企业管理的中心这个"纲", 因而缺乏在价值分析价值管理方面的现实意义。以产品的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过程到销售完成为价值构成要素所形成的价值链,就紧紧联系着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对资产的使用和依赖,反映出单一经营要素的“盈利-以使用中资产为基础的资本成本=价值”的价值关系的内核。只有将衡量(监测和评价)和分析(诊断)的触角穿透到产品、资产这一经营的前端,才能真正找到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单元和关键驱动因素,才能抓住产品、资产这个纲去找出提升企业价值的密钥。

对央企上市公司而言,这种追踪到产品的价值分析方法,使得其与集团整体的价值分析、价值管理统一协同在一起,从而将在资本市场表现中一脉贯通地体现出国资委相关政策对央企上市公司价值提升、价值实现或股价趋势向上的显著效果。

解决个别产品、单项资产的价值衡量,绕不开一个关键性的方法和技术难题,就是如何在衡量个别产品的价值时,合理并相对准确地计算该产品从研发、备料、生产、库存、物流到销售完成过程中所依赖的经营性(固定)资产及其账面价值净值(计算该产品直接资本成本的依据);反之,在以资产(设备)购买所代表的资本支出时,也需从资产经营的角度去衡量该项资产所支持的产品及其盈利的形成,这时,需计算该项资产所支持的产品及其经营创收、盈利的形成。因此,建立多个产品-多项资产(或者多项资产-多个产品)间的对应关系,并获得在这一对应关系基础上的相互间的数值对应关系,就成为此间的核心方法和技术。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经济增加值动态监测项目组成员,笔者在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会议上阐述的产品价值衡量、产品-资产对应关系模型,特别是这一监测、评价体系在两家央企的应用,正是这一关键技术的体现。就迄今业界对企业价值衡量对象仍旧停留在企业整体汇总财务指标层面而言, 这一核心技术代表着对传统管理方法的革命性突破。

多层次揭示价值创造关键驱动因素

建基于产品-资产对应关系数量模型和以产品、资产为对象的价值监测、评价和诊断体系,还有一套派生功能,这就是当该体系使用者不仅仅是国资委,还包含企业自身的情况下,出于价值考核导向与价值管理背景的考量,企业经营者们更加关注对企业经营各个层次、环节价值创造的衡量、评价和着眼于经营决策改进、优化的分析。

这一派生功能具体体现在仍然以产品、资产为价值衡量的基本单元,对其进行毛利EVA(率)、营业EVA(率)、企业综合EVA(率)的三层次价值衡量和评价。须注意的是,这里的三个层级始终是产品、资产价值衡量的三个层级,而并非脱离个别产品和单项资产的经营、资本的价值或创值衡量。通过毛利EVA(率)的价值评价,可以发现围绕一个个产品的主营业务收入和成本、经营性固定资产以及由不同产品派生出的存货与应收账款等对产品毛利EVA的直接影响;通过营业EVA(率),就将对个别产品EVA的衡量和评价上升至企业营业层面,可以发现产品(或资产)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所受诸如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流动资产(不计存货与应收账款)、投资收益、其他非流动资产的影响; 在产品的企业综合EVA(率)层次,可以更加综合地揭示营业外收支(非经营性损益)、非经营性非流动及闲置资产对价值的影响。

现阶段,部分央企担心这一监测与评价体系在实际运行中的复杂性,特别是企业需要提供的数据是否会在逐月监测与评价过程中占用太多的时间。对此,笔者带领的专家团队已通过数据模板的配套构建,将预期的央企每月提供数据的时间压缩到半天以内,且通过模型对央企数据模板的数据运算,使得所需监测、评价与分析的结果可以在瞬间获得。这种简便性可在短时效、低成本前提下,使国资委和央企分享数百类评价、诊断与分析指标的巨大效用。

在建立及运行这一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同时,还需要重视价值创造的顶层设计和整体优化,使得经济增加值的衡量方法与考核办法的设计与央企的发展战略、经营方式有机地融合,以此保证央企价值管理的持续进行,实现做强做优、转变经营方式的发展目标。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范文第4篇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伴生于我国股市全流通环境,国外没有明确的市值管理概念。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的定义,市值管理是指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科学与合规的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大化和价值经营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由此可知,市值管理既是一门管理科学,也是一种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管理实践。

市值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经营。价值创造,是指加强公司经营管理,提升盈利水平,创造公司内在投资价值。价值实现是指通过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向市场提示价值,使公司价值得以充分实现。价值经营是指上市公司或股东主动合规经营自身价值,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例如,当市场高估公司价值时,采取增发新股、换股收购、注资、分拆等措施,将市值溢价转化为股东财富;在市场低估公司价值时,采取股票回购、大股东增持、发行可转债、实施股权激励等措施,营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环境。

二、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面对价值低估的弱势格局,我国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主动开展了市值管理探索,管理形式和手段也不断丰富。表现为稳定市场预期,提振投资者信息,多家上市公司大股东主动延长禁售期和增持公司股份,上市公司开展股份回购和出台股权激励方案;不少公司利用资产定价较低的形式开展横向并购,以此提升成长能力和产业地位,不少上市公司通过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以服务再融资目的。但同时,市值管理在我国上市公司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意识淡薄。当前,多数上市公司管理层和股东对于市值管理的认识基本停留在“低买高卖”的浅层面,没有将市值管理放在公司战略高度进行系统化考虑,没有形成相关的制度安排。造成市值管理短期化、简单化、随意化,整体组织管理不严密,投资决策不妥当,直接影响市值管理的成效。

二是参与市值管理的公司占比不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与净资产地位不匹配。根据Wind资讯统计,2013年,A股市场上仅有239家公司的股东或管理团队采取了增持行动,占上市公司总数的9.68%;仅有153家公司推出了股权激励方案或意向,占公司总数的6.2%;仅有43家A股上市公司使用了回购这一市值管理工具,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74%。相较于民营企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相对消极,2013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净资产总额占A股市场83%,但市值只占69.8%。

三是部分公司市值管理出现异化。客观来看,市值管理在目前A股市场仍存不少异化运用,股东和高管利用内部优势,将市值管理简单等同于价格管理。不少上市公司在重要股东股权解禁前,高送转、热题材等利好公告,随后公司股价大幅异动与重要股东减持。部分上市公司管理层或控股股东故意迎合市场热点,盲目投资甚至操纵股价,影响公司正常业务发展和市场形象,其中不少公司因触犯法律法规受到行政处罚。

四是外部政策制度配套有待改进。当前国资委没有将市值指标纳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考核指标,同时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开展股权激励设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影响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开展市值管理的积极性。另外我国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回购的股份不能用作库存股,库存股没有存在的法律空间,使得A股上市公司普遍缺乏回购的动力。

三、完善市值管理制度的思考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到上市公司商业模式改善、内部治理完善、信息披露质量提高等多个方面,市值管理制度应当以合法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规范市值管理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经营三个维度开展,坚持市值管理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常态性、可操作性、可考核性的原则。

1、市值管理制度内容的完善

我们认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制度应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应当明确市值管理的目标。目标是市值管理工作的指引,可以为市值管理提供战略支持与路径规划。上市公司应在制度中明确市值管理的远期目标、3―5年的中长期目标,以及规定需要制订具体市值管理年度计划。

二是应当明确市值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能。上市公司应建立由董事会负责、经营层参与的市值管理领导体制,由董事会下设市值管理日常组织机构,或整合目前的董事会秘书处下设的证券事务管理部门,该部门承担公司市值监测、评估,提供市值管理方案,内部培训等多项职能。当公司股价明显低估或者高估时,该部门将在公司内部提出预警,并采取对应措施。

三是应当明确市值管理工作规范和工作标准。通过明确工作规范与标准才能做到市值管理工作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确保市值管理工作的规范运行。同时市值管理工作流程应遵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如应坚持保密原则与防范内幕信息泄露。明确规定部分特定市值管理的触发条件:如公司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持续一段时间内,公司将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开展回购,或者大股东将开展增持。

四是应当明确市值管理运作机制。为确保市值管理的高效运作,应在制度中明确市值管理决策、执行、沟通、考核评价机制。其中重点包括与公司内其他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与市值管理相关的信息披露机制、与市值管理相关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机制、与市值管理相关的内部培训机制等。

五是应明确对市值管理工作评价与考核,加强对市值管理工作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应根据公司一段时间市值表现、市值溢价、市值的健康程度等方面,从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以及价值经营三个角度,设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对市值管理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价,加强内部问责措施,不断改善市值管理从而更好的地为公司股东价值服务。

2、完善市值管理制度应处理的三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市值管理与内在价值的关系。上市公司的市值是内在价值的外部体现,好的内在价值,理论上应当有一个好的价格;反之,没有好的内在价值,就难有好的股价,即便出现了好股价,由于没有内在价值的支撑,也不可能持久。

二是处理好市值管理与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关系。上市公司应当营造良好的媒介关系和舆论环境,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不对称,使投资者充分了解公司,从而影响投资者行为,使市值充分反映公司内在价值。

三是要处理好市值管理与规范运作的关系。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必须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运行,如果市值管理的出发点不当,也有可能演变为价格管理,成为大股东或高管牟取私利的幌子。有可能出现管理层打着市值管理的旗号,提供虚假信息或操纵公司业绩,其目的是为了完成高管的经营指标或协助大股东实现套现,因此,市值管理必须依法合规进行。

3、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外部环境的规范

为支持上市公司建立完善市值管理制度、加强市值管理,监管部门应在制度建设与业务准入上予以引导规范,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为市值管理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

(1)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意识,转变观念,出台市值管理制度指引

针对当前不少上市公司董监高还对市值管理相对陌生的现状,应加大培训力度,帮助上市公司董监高完成经营理念的转变,树立产业和资本经营两种思维,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从利润最大化转向市值最大化。同时可请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出台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制度指引,为公司开展市值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并从行业协会的角度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行为进行评价。

(2)完善相关配套制度,降低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成本

为提高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效率,方便公司开展市值经营,结合当前政府职能转变和监管转型的要求,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与市值管理相关的并购、增减持、增发,股权激励,分立等相关事项的制度设计,丰富支付手段,降低公司成本,缩短审批周期。同时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再融资等审核过程中,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列为一项重要评价考核指标,推动上市公司强化市值管理,进一步做强做大。

(3)增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信息披露透明度

为最大限度地消除中小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透明度,应当要求公司就市值管理制度和年度市值管理计划开展专项披露,在公司年报和半年报中对执行情况进行总结性披露,具体开展时就市值管理的实施进展进行定期披露,以增强对市值管理工作的外部约束。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DEA;黄金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070-05

引言

黄金是国家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是一种兼具一般商品和货币双重属性的特殊产品,在应对金融危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近十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中国黄金产业发展迅速,在世界黄金版图上成功地实现了由追随者到领军者的转型[2],黄金产业对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3]。所谓的市值管理,指的是上市公司通过建立一种长效的组织机制,致力于追求实现公司效益的最大化,为更多的股东创造经济价值,并通过与资本市场保持一种及时、准确的信息交互传导,维持各关联方之间关系的相对动态平衡。建立健全黄金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黄金行业的经营水平,增强产业竞争能力,为黄金行业经济市场的规范化与合法化及黄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对市值管理绩效进行科学评价,有利于找出市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维护企业市值的稳定与增长,更好地为企业股东服务,实现从利益最大化向股东价值最大化转变的企业发展思路。

目前,对市值管理的相关研究不在少数,但还未有学者对黄金行业的市值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尤其是实证研究方面。鉴于此,本文拟采取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黄金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进行评价,找出黄金上市企业在市值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以期及时发现黄金企业市值管理的弊端和漏洞,完善行业的市值管理制度,实现企业价值创造最大化和价值实现的最优化,从而达到股东价值最大化。

一、研究方法

(一)DEA模型基本原理

DEA方法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用于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是否技术有效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每一个被评估的对象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s),再由众多DMU构成被评价群体,通过投入和产出数据的综合比较后,将各DMU定级排队,_定有效(即相对效率高)的DMU,并指出DMU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此外,DEA还能判断各DMU的投入规模是否适当,并给出各DMU的调整投入规模的正确方向和程度。该方法近年来被广泛运用到技术和生产力进步、技术创新、关于成本收益利润问题、资源配置、金融投资、非生产性等各个领域,进行有效性分析,从而进行评价决策。

(二)DEA模型构建

在DEA方法理论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DEA模型为CCR模型和BCC模型。Charnes,Cooper,Rhode于1978年创立的第一个DEA模型[4~6],即CCR-DEA模型,该模型是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条件下对决策单元进行效率值测算,这并不符合规模报酬可变的实际情况。因此,Banker,Charnes和Cooper针对上述问题又提出了BCC-DEA模型,该模型将CCR-DEA模型中的技术效率(TE)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即TE=PTE×SE。BCC-DEA模型分为投入导向型和产出导向型两种,投入导向的模型是在给定产出水平下使投入最少,产出导向的模型则是给定一定量的投入要素,追求产出值最大。本文选用基于投入导向型的BCC-DEA模型对21个黄金上市企业的市值管理绩效进行评价。

在投入导向型中,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每个DMU均有m种输入和s种输出,xik(i=1,2,…,m)表示第k个决策单元的第i个输入变量;yjk(j=1,2,…s)表示第k个决策单元的第j个输出变量。则第k个决策单元效率值的计算就转化成下面的线性规划问题:

式中,xk=(x1k,x2k,…,xmk) ,yk=(y1k,y2k,…,ysk) ,θ表示被考察决策单元的总效率值,满足0≤θ≤1。

若θ为1,则说明该公司的市值管理绩效处于绩效管理的前沿面上,理论上达到了实际产出最大值;若小于1,则说明没有达到应有的产出量,存在投入的“亏量”或产出的“超量”,即存在技术改进空间,可通过DEA模型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投入产出改进,实现市值管理绩效的最优化。效率值θ越大,表示该配置效率越优。

二、数据的来源及评价指标的确定

(一)研究样本的确定

本文以上市公司的公开披露信息为向导,选取黄金概念股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剔除了港股、B股及在评价指标上存在异常值或缺失值的公司,且为了结果具有可比性,最终选取了21家黄金产业上市公司作为决策单元。

(二)数据来源的确定

所有数据来源于和讯网及CCER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数据基准日为2014年12月31日。数据的处理采取DEAP2.1数据分析软件完成。

(三)评价指标的确定

参考相关学者对企业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本研究输入指标的选取来自企业的资本结构划分,包括股权资本、债务资本、人力资本,其中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代表的是公司股东和债权人对企业的投入,是企业运营的基础资本,分别用股东权益、总负债数值表示,人力资本代表的是公司对员工的资金投入,这里用企业年度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准。本研究选取的输出指标是公司市值、市净率、市盈率,是企业市值管理的价值实现的衡量指标,代表了公司投入资金的经济回报状况。

黄金上市公司2014年投入与产出指标数值(如下页表1所示)。

三、实证研究

(一)基本统计结果

基于投入导向的BCC-DEA模型,通过DEAP2.1软件计算出2014年黄金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的3种效率(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结果(如本文表2所示)。

(二)结果分析

1.DEA有效性分析。由表2中的综合效率得分可知,仅金贵银业和山东金泰的综合效率得分为1,松弛变量为0,是DEA有效决策单元。表明这两家黄金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活动是相对有效的,在企业市值管理过程中,它们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处在效率前沿面上。其他公司的综合效率值都小于1,说明其他公司是DEA无效的。综合效率值越小,说明其投入产出的效率越低,与此同时,提高效率的潜力也越大。整个行业的综合效率均值为0.408,标准差为0.28,整个行业内的效率差异较小。对于DEA无效的企业,主要是因为纯技术效率或规模效率无效或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2.纯技术有效性分析。由表2可知,纯技术有效的公司有山东黄金、中金黄金、紫金矿业、赤峰黄金、金叶珠宝、东方金钰、豫光金铅、洛阳钼业、盛屯矿业、益民集团、金贵银业、山东金泰等12家企业,说明这12家企业技术管理得当,有效引进先进的技术方法,调动企业内部的生产要素,实现企业生产效率最优化。对于纯技术效率小于1的公司,应当通过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动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创新管理和创新技术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及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等,以提高其市值、市盈率、市净率。整个行业的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872,说明行业内部技术管理得当,处在技术管理的先进水平,但仍要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企业纯技术效率最优化。

3.规模效益有效性分析。由表2可知,金贵银业与山东金泰处于规模效益不变的状态,其他企业均呈现处于规模递减的状态。表明整个行业的规模过大,影响行业的规模效益,需要减少黄金行业的流通股股数,使行业的规模效益趋于正常状态。

以豫园商城为例,它的综合效率为0.286,处在DEA无效状态,其中纯技术效率为0.916,规模效率为0.312,处在规模效益递减的状态。表明现有的技术管理需进一步改进,可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管理等措施提高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使得技术效率达到最优状态,规模效率过低,处于递减状态,可以通过股标回购减少流通股股数,减少资本规模,使得投入产出量达到最佳状态,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率。再以洛阳钼业为例,综合效率为0.254,其中纯技术效率为1,规模效率为0.254,DEA无效是因为规模无效,即规模和投入产出不相匹配,处于规模效益递减状态,可通^股标回购等减少流通股股数,使得规模效益变为有效。

四、数据分析结论

基于本文所采取的数据,应用DEA模型对21家黄金上市公司2014年市值管理绩效进行评价。从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平均值(0.408、0.872、0.457)可以看出,纯技术效率高于规模效率,说明行业的综合技术效率主要依靠技术水平提升。行业的纯技术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行业可以保持已有的技术,不断创新技术,实现行业技术最优化;企业的规模效率偏低,需要注意行业规模,企业规模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整和规范。通过上述分析,黄金上市企业通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规模调整等措施能较好地改善市值管理绩效。本文分析的21家黄金上市公司具有如下结论:

第一,金贵银业、山东金泰两家上市公司为DEA有效,技术有效和规模效益不变。这两家企业仅需在原有经营规模上进行管理,但仍需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保持企业市值管理绩效的高效水平。

第二,山东黄金、中金黄金、紫金矿业、赤峰黄金、金叶珠宝、东方金钰、豫光金铅、洛阳钼业、盛屯矿业、益民集团、金贵银业、山东金泰等12家企业为DEA无效但技术有效,即投入资源的使用是有效率的,重点在于更好地发挥其规模效益。这12家公司均出现规模效益递减状态,可以通过股标回购减少流通股股数,减少资产规模,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使规模收益变为有效。

第三,老凤祥、恒邦股份、明牌珠宝、豫园商城、潮宏基、天业股份、金一文化、秋林集团、萃华珠宝等9家企业为技术无效且呈现规模收益递减。这类公司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投资者关系管理方面应加强,另外可以减少A股或配股来适当减少流通股本,缩小资产规模等方式减少生产规模。

通过运用DEA模型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各上市公司综合效率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运用文中给出的提升市值管理绩效的方法进行改进,为进一步提升黄金上市企业市值管理绩效,实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价值经营最优化,并为实现政策效应最优化、风险最低化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永涛.中国黄金工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黄金,2011,(6):1-5.

[2] 杨晶斌.推动黄金战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J].中国外资,2012,(14):37.

[3]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7号)[Z].2014.

[3] Charnes A.,Cooper W.W.,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

1978,(2):429-444.

[4] Bankers R.D.,Charnes A.,Cooper W.W.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Management science,1984,(30):1078-1092.

[5] Charnes A.,Cooper W.W.,Lewin A.Y.,etal.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Theory,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s[M].Boston:Kluwer,1995:

23-89.

The Evaluation of Gold Listed Companies’Market Valu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Based on DEA

PENG Chuan-mei

(Business School,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11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