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杯活动总结

新生杯活动总结

新生杯活动总结

新生杯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接着,教师演变成一个虚拟情境,用课件演示:甲杯20克水,加入3克糖;乙杯25克水,加入4克糖。提出问题:“甲乙两杯水,哪杯更甜呢?”在不能尝的情况下,学生一时找不到比较哪杯水更甜的办法。马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到了四种解决办法:

(1)求出糖占水的几分之几,哪杯的分数值大,则哪杯更甜。

甲杯为■=■;乙杯为■=■。由于■>■,所以乙杯更甜。

(2)求出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哪杯的分数值大,则哪杯更甜。

甲杯为■=■;乙杯为■=■。由于■>■,所以乙杯更甜。

(3)求出水占糖水的几分之几,哪杯的分数值越小,则哪杯更甜。

甲杯为■=■;乙杯为■=■。由于■

(4)求出水占糖的几分之几,哪杯的分数值越小,则哪杯更甜。

甲杯为■=■;乙杯为■=■。由于■

教师引导概括表示物质的成分含量的意义:“我们用数据表示了糖水的甜度,也就是糖水的成分含量。”并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课外调查能表示成分含量的百分数,理解其意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生1:我们调查的是衣服。有一种风衣的标签上面写着:“面料100%的棉。”我理解为这种衣服的面料都是棉做的,没有其他成分。

生2:一张降压药的说明书,上面写着:“总有效率达92?郾3%。”我的理解是,如果病人血压高的话,服用这种药,治好的可能性为92?郾3%。

生3:一瓶饮料的包装盒上写着:“果汁含量≥50%。”我理解为果汁的含量大于或等于50%。可我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写成“≥50%”呢?

生4:我收集的是鲜果乳酸冰棒标签,上面写着:“热量2?郾5%、钠盐1?郾25%、碳水化合物4%。”我理解为鲜果乳酸冰棒中的营养是热量占2?郾5%;钠盐占1.25%;碳水化合物占4%。妈妈告诉我,这三个数叫百分数,可我不明白为什么不写成分数形式?

教师顺势引入课题:“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了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它。”(板书课题:百分数的意义)

教师提出问题:“校长要求我们班帮助统计我校四、五、六年级学生体育达标情况。”现在我们先观看一段录像,再小组分工合作,把从录像里看到的数据记录下来,并比较哪个年级的体育达标情况最好。随即,录像画面呈现本校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及学生记者采访体育老师的场面:同学们有的跑步,有的仰卧起坐,有的跳远,体育老师告知学生记录体育达标情况:“四年级总人数290人,达标261人;五年级总人数360人,达标342人;六年级总人数450人,达标441人。”

一个小组汇报:达标人数占总人数的分率为: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我们将这三个分数约分,分别得■、■、■。这三个分数都与“1”相差一个分数单位,四年级相差■,五年级相差■,六年级相差■。由于■最小,所以■就最大,因此,六年级达标情况最好。(教师把这种方法写到黑板上。)

另一小组汇报不同的比较方法:我们组受到前边小组的启示,把■、■、■通分,分别得到■、■、■。这样一眼就能看出六年级达标情况最好。(教师再把这种方法写到黑板上。)

又一个小组汇报:我们的做法不同。是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郾9,第二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3?郾6,第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4?郾5。这样把它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便于比较。

教师肯定并引导:“你们能灵活运用约分的方法,真好。这3种方法,你喜欢哪种?”

第一个学生回答:“我喜欢第二种方法,因为三个分数都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容易比较哪一个年级的达标情况最好。”第二个学生回答:“我喜欢第一和第三种方法,因为这两种方法有创新。”第三个学生回答:“第三种方法实际上也是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来比较。第一种方法虽然能通过它们都和‘1’相差一个分数单位来比较,但换一道题,它就不一定相差一个分数单位了,所以我还是喜欢第二种方法。”

教师借此引入百分数,提出:“那我们就来研究第二种方法,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它们的分母都是100。”)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这三个分数的特点,揭示百分数的概念:“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接着引导学生动手研究百分数:各小组长领取了研究材料(橘子、花生和鸡蛋)、测量工具(天平)以及研究记录表,兴趣盎然地展开了实验研究活动。完成实验研究后,进行交流汇报。

一个研究鸡蛋的小组汇报:鸡蛋的总重量是70克,蛋清43克,蛋清占鸡蛋总重量的61?郾4%;蛋黄17克,蛋黄占鸡蛋总重量的24?郾3%。食品厂要做蛋黄月饼,若不知道蛋黄占鸡蛋的百分之几,就不知道去购买多少鸡蛋,买多了浪费,买少了又不够用。同时补充:“蛋皮(9?郾5)克,蛋皮占鸡蛋总量的13?郾6%。学生质疑,蛋清和蛋黄占了85?郾7%,蛋皮应该占14?郾3%,可是,我们测量出来的只占13?郾6%。一个学生回答:“蛋皮破了,有点损耗,或者测量有误差。”一个研究橘子的小组汇报:“我们研究的是橘子。橘子的总重量57克,果肉是46?郾5克,占总量的82%,橘子皮是10?郾5克,橘子皮占总量的18%。另一个研究橘子的小组汇报:“橘子的总重量175?郾5克,果肉是123克,占总量的70%,橘子皮是52?郾5克,橘子皮占总量的30%。教师引导性地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研究橘子,但得到的百分比不一样呢?”一个学生回答:“橘子品种不同,橘子重量不同,果肉占总重量的百分比也不同。如果做水果罐头,就应该选用我们组的橘子,我们组的果肉占总量的百分比多。”讨论中学生都想到,如果我买橘子或做罐头,就要买果肉占总量的百分比多的那一种,因为这样的橘子水多,还好吃。如果用橘子皮入药,就应该用橘子皮占总量的百分比多的。又一名学生发现:只要称的果肉是46?郾5克,果肉占总量的82%,不测量也可以知道果皮占总量的18%,因为,橘子是由果肉和果皮两部分构成的。教师赞赏:“这个想法很科学,一个物体是由几部分组成,这几部分合在一起应该是100%。”研究花生的小组汇报:“花生总重量50克,剥出花生米35?郾5克,占总重量的77%;花生皮11?郾5克,占总重量的23%。如果要做花生糖、花生酱,只要知道这个数据,就知道要买多少花生了。”“我们组先测量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花生,总重量5克,剥得花生米3?郾75克,花生米占总重的75%;还测量了一小兜花生,总重量50克,剥得花生米39克,花生米占总重的78%。实验证明了测量一个不大不小的花生与测量一小兜花生的百分比,结果都应该是差不多,我们的想法是对的。”这时引起两个同时研究花生的小组间的争辩。有的学生说:“他们组非常聪明,测一个花生就知道花生米占总重量的百分比,测量的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花生,结果应该是准确的。有的学生争辩说,你们测一个没有我们测一小兜准确,我觉得测一小兜也没有把实验做到十次更加准确。如,分别测量30克、50克、80克、100克花生的花生米占总重量的百分比,这样会更准确。课末,老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有的学生说,”我知道百分数,就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有的学生说我知道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有的学生说,我还尝到了和同学一起做实验的乐趣。我们今天学了百分数,我想,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不会遇到千分数、万分数?

深入探析这一典型的课堂生成个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天机”便浮出了水面。

1?郾具体感知的探究性预设,撞击生成的触点。有效生成其实质就是学生在认识上形成生长点,实现知识构建,闪现出知识经验与创新灵性相交织的智慧火花,从而显现出一种多元性、非线性、创新性与突现性的特征。这种具有生命灵动的生成,其原点就在于思维的激活,产生了聚合与发展相反相成的思维灵性。因此,有效生成的首要条件就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就应预设可具体感知的探究活动来撞击学生的思维,触发思维的灵点。在上述案例中,学生研究橘子、花生、鸡蛋中的百分数,不仅领会了这些物品中各部分百分含量的实际意义,比如,学生说道:“食品厂要做蛋黄月饼,若不知道蛋黄占鸡蛋的百分之几,就不知道去购买多少鸡蛋,”而且产生了新的猜想、有了新的发现、悟出了更深的道理。一个小组先测得蛋清43克,占鸡蛋总量的61?郾3%;蛋黄17克,占鸡蛋总量的24?郾3%。二者合计,蛋清和蛋黄共占鸡蛋总量的85?郾7%,据此推测蛋皮应该占14?郾3%。可他们实际测量的蛋皮只占13?郾6%。便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出现偏差(即0?郾7%)。这引起了大家的思考,找到了原因:“蛋皮破了,有点损耗,或者是测量有点误差。”测量花生的小组作了大胆的猜想:测量一个不大不小的花生与测量一小兜花生的百分比,结果差不多。接着通过实验验证了他们的猜想是有道理的。由此引起的争论,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百分数的极大兴致和浓厚的科学研究思维,使课堂汇聚成了思想奔腾的海洋。以探源的视角反观这一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深深地感到,这种看似偶然的精彩生成,却有着预约美丽的必然性,这一必然性主要缘于具体感知的探究性预设。正是这一具体感知的探究活动撞击了那一精彩生成的触点。教师的预设,巧妙地安排了既明确方向又开放视野的百分数研究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亲自动手操作,探究鸡蛋、橘子、花生等物品的百分含量问题。就在这种具体感知的活动情境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欲望和研究思维都被激活了。于是,随着探究活动的展开,孩子们面前的问题便一个个呈现,他们的思想也在一层层升华,闪现出了精彩的生成亮光。

2?郾多向交往的互动性预设,搭建生成的平台。作为生长与建构的课堂生成,不仅是“究自然之象”的生动,而且还是“究天人之际”的超越,这种课堂活化的生动与超越,其唯一路径就是多向的互动交往。在与学生、与家长、与老师的“人——人”交往中,在与文本、与学具、与生活及其环境的“人——物”交往中,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信息多向流动的对话中,学生的智慧之门得以打开,闪现出心智与情感交融的灵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向的互动交往不仅是有效生成的结果,也是有效生成的原因。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在“百分数的意义”这个案例中,学生从“面料100%的棉”的风衣标签,领会到这种风衣的面料都是用棉做成的;从“总有效率达92?郾3%”的降压药说明书,领会到“如果病人血压高的话,吃了这种药,治好的可能性有92?郾3%”;还从写着“果汁含量≥50%”的汇源果汁包装盒,提出问题:“为什么非要写成≥50%呢?”又从鲜果乳酸冰棒标签“热量2?郾5%、钠盐1.25%、碳水合化物4%”中的三个百分数,提出“为什么不写成分数形式”的问题。这些对百分数生活意义的理解以及探究问题的生成,不正是在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时,与生活用品、与家长等物和人的课外多项交往中产生的?不也是在课堂交流汇报时,与师生、与媒体环境等物和人的课内多向交往中实现的?正是由于课堂的有效生成需要多向性的交往互动来搭建平台,案例中的马老师便从解决哪杯水更甜的问题,到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再到解决哪个年级达标率最高以及实验研究百分数等主要环节,都预设了多向性的互动交往,也就在这些互动交往中,亮出了课堂有效生成的精彩。

3?郾兼容差异的多样性预设,张扬生成的个性。有效的教学生成,是外部情境信息对学生内部心理的有效刺激,使学生产生心理反应并外化为自己独特的行为表现——或形成独自的问题,或显现独到的见解,从而实现认知和情感的升华。因此,关注差异、张扬个性就成了生成性的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因此,教师在课前预设中,就应该充分兼容学生的差异性,设置具有多种解决的方案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张扬生成的个性。上述案例中,马老师先创设一个“比较哪杯水更甜”的真实情境,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尝一尝就能解决问题,在激活了学生认知心态的基础上,马老师又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比较哪杯水更甜”的虚拟情境,呈现了新的问题:两杯水的量不同,甲杯20克,乙杯25克;加入的糖也不同,甲杯3克,乙杯4克。这时,不能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来解决,面对一个虚拟情境,也不能再用嘴来尝。这就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利用已有的分数知识(通过计算并比较糖水的成分含量)来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预设的问题是“哪杯水更甜”,而不是固定求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成分含量,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有了多样性,很好地兼容了学生的差异性。于是有了课堂上“求出糖占水的几分之几,哪杯的分数值大,则哪杯更甜;求出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哪杯的分数值大,则哪杯更甜;求出水占糖水的几分之几,哪杯的分数值越小,则哪杯更甜;求出水占糖的几分之几,哪杯的分数值越小,则哪杯更甜”四种个性化方案的精彩生成。不难看出,马老师在其他几个教学活动的预设中,也无不兼容差异、呈现多样性,张扬了生成的个性。

4?郾力求创新的开放性预设,拓展生成的空间。与传统教学相比,生成性教学最为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承,而以“学生的发展”为其本旨。由于学生具有复杂的生命灵性,所以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生成性教学也就时常超越了常态,呈现出创新性与开放性。因此,要实现有效的教学生成,课前预设就必须冲出封闭,走向开放,打破常规,走向创新,为有效生成拓展空间。在“百分数的意义”这一案例中,教师让学生比较四、五、六年级哪个年级体育达标情况最好,呈现的数据信息是:“四年级总人数290人,达标261人;五年级总人数360人,达标342人;六年级总人数450人,达标441人。”仔细揣摩,便发现这是一个巧妙的、开放性和创新性的预设。学生在比较各年级达标情况(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时,便产生了多种具有创新的方法:有的学生将这三个分数约分,分别得■、■、■。便发现这三个分数都跟“1”相差一个分数单位,便于比较分数的大小。有的学生约分后得■、■、■,再将这三个分数通分得■、■、■,这样一眼就看出六年级达标情况最好。试想,如果没有上述3个分数的预设,能得到■、■、■和■和■、■两组便于比较大小的分数吗?还有的学生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分别除以2?郾9、3?郾6、4?郾5,化成了■、■、■这三个便于比较大小的百分数,试想,要是261、342、441不能被2?郾9、3?郾6、4?郾5分别除尽,还能有灵活运用约分而得到三个分母为100的分数吗?可见,学生灵活约分等多角度、多方法的生成,正是教师力求创新的开放性预设所结出的硕果。

大道无形,无意恰在有意中,精彩的生成正是灵动的预设所开出的一朵美丽之花。

新生杯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发展,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第x工程队在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活动机制,不断增强管理人员、施工作业人员,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关心安全、人人尊章守纪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最终达到减少和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第x工程队根据安康杯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进行活动开展,确保活动效果明显。

经过这阶段的“安康杯”竞赛活动,安全总体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取得了新的进展,安全防范措施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和完善,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提高,现将本阶段“安康杯”竞赛活动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加强领导和健全机构是作为“安康杯”竞赛、提高竞赛活动的成败关键。在“安康杯”竞赛活动中,我们加强了组织领导,成立了“安康杯”竞赛组织领导小组,竞赛小组办公室设在分部办公室。竞赛领导小组将年度安全管理目标和“安康杯”竞赛目标有机结合,制订周密的系列活动方案,做到了“四化”,即竞赛管理目标化;竞赛考核规范化;竞赛内容多样化;竞赛检查制度化。在竞赛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抓竞赛形成了合力,保安康形成了氛围。使“安康杯”竞赛从组织领导到舆论宣传,方案落实到效果的检验等方面都实现了统筹安排,有序推进。

二、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安全管理

职工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安康杯”竞赛作为一项长期性、群众性的活动,必须依靠广大员工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才能把活动真正抓细、抓实。我们通过宣传、培训,进一步树立广大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调动了全体员工参与“安康杯”竞赛的自觉性,从而在内部形成“人人关心安全、人人重视安全”的浓厚氛围。把“安康杯”竞赛活动与“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相结合,规范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更加科学、全面,努力培养施工作业人员安全的观念,推动安全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

三、加强分部的班组安全建设,确保安全发展

班组是项目生产最基本的单位,是广大职工群众的主要生产岗位。从安全角度来说,班组是安全管理的基本环节,是有效控制事故的前沿阵地。从以往发生的事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事故都发生在生产班组,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都是在班组生产中违章作业或各种隐患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和消除。因此,要有效地控制事故的关键是抓管理,最基本的环节是抓班组安全建设。所以在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中,要求把班组安全建设工作作为重要内空来抓。加强班组作业现场管理,生产作业时,都要有管理人员或值班人员现场监督检查,有效地杜绝了习惯性违规现象发生,让各项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在生产作业中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和落实,从而保障了生产工作安全顺利进行。

    四、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新生杯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另外,据新浪科技频道2010年7月1日的消息,国家“三网融合”的试点城市和相关方案已经公布,虽然在“三网融合”时代的具体媒体形态尚不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是,门户网站的生存空间势必在那个时候受到挤压。于是,现实的威胁和未来的压力让网媒开始思考:现在该怎么办?现在的办法能不能给今后的做法以启迪?

作为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之一的新浪网,已经连续第4次开设世界杯报道专题网页,它已经拥有博客、微博、手机无线音乐、网络电视台(多个省级卫视电视台的在线收看)等多种媒介。在过去的经验总结中,在现实和未来的双重压力下,这次,它的世界杯专题报道用“媒介融合”这样一个方式对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做出了较好的回答。

“媒介融合”这个词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但此后,先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形式开始向数字媒介转变,所有的传播技术都快速地融合成了数字形式,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融合。这里所说的网媒“媒介融合”已经跳出了媒介融合最初的定义范围,可以看作是中国媒介融合进程中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探讨这个时间段门户网站在“媒介融合”上的作为,无疑对这个舶来词汇早日融入中国风骨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新浪培养了受众织“围脖”看世界杯的习惯。

当博客出现的时候,业界已经在为所谓web2.0时代的代表齐唱赞歌。而现在,这个不到140个字的“小博客”现在正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南非世界杯加快了这种改变的速度,也使之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潮。据万瑞监测数据显示,在6月27日英德大战中,国内的世界杯相关微博发帖量近160万条,最高峰达到2500条/秒。这样的速度已经让人咋舌,但当德国和阿根廷交锋的两个小时内,新浪的微博发帖量高达惊人的300万条,峰值达到3000条/秒。微博俨然成为了世界杯球迷评球、交流的新时尚。新浪“围脖”的火热和媒介融合有什么关系呢?

一是受众参与程度更高。几句话、不到百余字,每个人就可以抒发自己的观点,网友不再需要为赋“博客”强说愁。而且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速度”是信息提供商们争夺的最大“制高点”。在速度这方面,微博无疑已经走在了前列,因为它打破了原有的“信息-媒体-受众”链条,直接把“媒体”更换成了更具时效性的“媒介”,大大方便了信息的采集与。这样,有超过252万的用户通过微博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参与了新浪举办的世界杯“披国旗”活动,他们创造了42,578,739篇微博帖子。对于网络媒介来说,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种世界杯报道形式的新突破,而对于广大网民来说,他们通过更新微博来关注世界杯这样的大赛,这样的行为可能会成为一种习惯。

二是微博拉近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距离。在新浪微博这个世界里,不仅受众可以关注自己平日里的偶像,而且他们也可以被平日里自己的偶像所关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著名足球评论员贺炜频繁地更新微博,让网民感觉自己和国家大台的距离也不再遥远;而《新民晚报》、《北京青年报》等传统纸媒推出的微博版,更让人感到一丝新意,在微博这个世界里,纸媒人告别了刻板的铅字,电视人告别了那个代表距离相框,世界杯离中国很远,却又因为微博让中国人第一次感到如此接近。微博在媒介融合中的作用应该是积极而乐观的,对媒介融合尚存疑虑的传统媒介的老总们应该把微博或是社交类网站作为他们“大踏步”前进前的有效尝试。

三是与电视媒体“和而不同”。除去微博独领外,新浪网推出的《黄加李泡》栏目也是门户网站媒介融合过程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事件,面对央视买断的中国大陆惟一直播权,新浪没有满足于吃“隔夜的剩饭”,它拉来黄健翔和李承鹏,组织了一场精彩的脱口秀。黄健翔通过电视走红,李承鹏通过报纸成名,两人一同坐在门户网站的直播间,和各路专业人士和明星一起做着视频节目。这档视频节目和电视媒介的“和”在于,它尊重了电视在体育直播中的统驭地位,同时,它没有放弃从电视媒体分一杯羹的努力。黄、李二人的节目一般在球赛开始前开始,二人和现场嘉宾一起结合着画面对比赛实况做出点评,这档节目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手机电视等多个媒介同时播出,让网媒第一次在世界杯的视频报道中做到了和电视媒体的“和而不同”。

不容忽视的是,黄健翔、李承鹏和《黄加李泡》中的众多嘉宾,也是新浪微博的重要,他们把栏目中的观点(或是由节目而延伸的观点)写入微博,这样,视频内容的“和而不同”与“全民织围脖”的热潮又产生了互动,新浪世界杯报道的这两个重要措施又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最后要说的是有关体育报道中的娱乐化和专业化冲突的问题。足球比赛是一种游戏,它的终极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娱乐观众,二是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健身活动,引导全民健身。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足球报道应当既要跟上真正球迷的欣赏水准,也要满足广大“伪”球迷的兴趣。笔者认为,新浪2010年的世界杯报道基本找到了专业化和娱乐化的平衡点,所谓的平衡点,就是新浪把娱乐元素和专业元素该分则分,该合则合:在世界杯比赛期间,很多上班族没有时间观看晚上的比赛,新浪布置世界杯专版时,有意把战报和相关数据、视频放在最显著的位置,这样没看直播的受众就可以尽快得到自己想知道的最重要的信息。如果他们还有余力,就可以点开位于网站中部的《黄加李泡》和博客、微博的相关链接,如果他们还有空闲时间,他们可以点击放在网页下端的有关世界杯花边娱乐的信息,这样,真伪球迷各取所需,娱乐和专业人士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另外,在世界杯赛结束时,一些花絮和花边新闻逐渐开始在世界杯的主页中上移,而且在有关对世界杯的总结中,娱乐元素也缓慢地渗透了进来。这样的做法充分地把握了网民的心态:大赛结束时还来访问大赛页面的网民,大部分都在追逐娱乐。

这种娱乐化与专业化信息的分分合合,体现在微博中,体现在《黄加李泡》中,体现在网页的设计中,融会在新浪世界杯报道的全局里。

新生杯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安全责任,营造全员参与氛围,夯实“安康杯”竞赛基础。

完备的组织领导是竞赛活动取得实效的前提。根据上级组织要求,泵站结合实际,成立了以行政领导为组长、党支部书记为副组长,支会、安全、相关管理人员以及参赛班组长、工会小组长分工负责的“安康杯”竞赛领导小组,制定了符合泵站特点的竞赛方案,确定18座泵站的13个班组为参赛单位,发动全所108名职工积极投入到竞赛中来。同时,为进一步加强职工对“安康杯”竞赛活动的理解,领导小组积极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生产调度会、班组会对竞赛方案进行不断宣讲,班组分别绘制了竞赛主题板报,支会下发了多期“安康杯”竞赛宣传材料,通过深入学习使全所职工对竞赛的总体要求、竞赛目标、竞赛主题、活动内容、实施步骤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领导小组进一步对竞赛活动,对安全工作采用目标管理,建立管理人员考核机制,明确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强化了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实行班组长承诺制,坚决执行安全一票否决制度,与班组长签订安全责任状,班组长对班组的安全负总责,建立奖惩机制,对班组长的安全工作进行考核,年终兑现,奖罚分明,进一步通过班组间的横向比较,不断提高班组长的竞赛活动自觉性、安全管理积极性。思想上的高度统一,责任上的清晰明确,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创新形式,追求活动效果,以赛促赛激发热情,突出“安康杯”竞赛重点。

首先,以加强投入促进安全工作落实,力争单位生产运行在哪里,竞赛活动就延伸到哪里。泵站率先为班组建立了《劳动保护用具和应急用品》使用专柜,近年来,进一步从专柜利用上加大投入,新增方法图版3块,使用手册12本,同时,进行了“安全带”等防护用具实际操作的培训和演练,提高了职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特种设备的监察和管理,为虎滩、泉水、星海、凌水等七座泵站起重设备增加了6套总电源失压(失电)保护装置,7套起重限制器、7个吊钩防脱钩装置,更换4个吊钩、3个起重机钢丝绳,有效保障了起重机械设备的作业安全。为星海、付家庄泵站重新加装和更换了安全护栏,排除了存在的安全隐患。为新接收的海洋巷、付家庄、银沙滩泵站制作《防火防爆警示卡》3张、紧急疏散平面图3张、变电重地禁止入内警示牌30张,各种安全提示卡30余个。同时,按时发放劳动保护用品和特种作业保护用品。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和投入,促进了安全工作落实,保障了竞赛活动顺利开展。

其次,以职业培训促进“八个加强”的落实。近年来,泵站分别组织涉及安全知识、岗位技能、执业资格等各种内容职工培训43次,551人次参加培训,答卷129份。8人通过“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2人通过“起重机械作业许可证”复审,取得特种作业认证资格。工会委员、班组长、工会小组长28人参加了“安康杯竞赛活动需知”答卷,“三个条例”和“三项合同”中有关职工劳动安全、卫生、健康、保护条款的履行能力得到加强。泵站不仅为职工创造培训机会,更加鼓励自主学习,2011年,全所职工通过处总工会“网上书屋”、所“流动书屋”,以及班组“读书角”不断强化学习,增加阅读量,仅支部党员就分别阅读各种书籍60余本,撰写上报学习体会60余篇,4名困难职工通过市总工会资助成为大连工人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大专班学员。15人次进行了继续教育,1人通过了职称晋级考评,29人分别参加了工人初、中、高级以及技师职业技能晋级考试。设备维修班针对“黑石礁泵站在运行中产生强烈震动与噪声,致使水泵基础双备帽螺栓松动,造成DN400穿墙出水管线多处出现裂口”问题进行的科研技改,在应用中有效解决了实际问题,该项目也被评为2011年度处科研技改一等奖……职工们学有所乐,学有所长,“日学习,周交流,月考核”已经成为泵站管理和“安康杯”竞赛的常态内容。

第三,以多样形式促进“六项活动”的开展。泵站把“安康杯”竞赛与“职工品牌小家建设”、“安全生产月”活动,“红旗泵站竞赛”有机结合起来,相继开展了“落实安全责任,献礼党的华诞”主题安全演讲比赛;读《居民平安知识图话》、假期安全专题教育、《身边“安康杯”典型经验》学习交流等“十个一”活动;多次进行“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同时,进一步加强运值人员“六勤一记录”执行情况的检查和安全管理十字法的贯彻落实,不断完善职工安全信息卡内容,规范了安全教育记录内容与形式,坚持每周对安全内业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分类指导。特别是在“安全生产月”活动中,积极组织职工观看教育片、创办主题板报、组织征文交流,进行各种演练,将“安康杯”竞赛活动推向高潮。每年3月,以活跃女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为基础开展的“工艺品制作”活动已经发展成为惠及全所职工的“艺术节”。各种小型趣味活动的开展,进一步锻炼了职工的心智,强建了体魄,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也不断增强着职工的安康意识和能力。

通过强化教育、实施培训、创新形式、完善活动,职工将安全健康知识融会贯通,潜移默化间提意识,强素质,长本事,安全知识成为常识,安全操作成为日常行为,安全技能成为习惯动作,“安康杯”竞赛活动的作用更加凸显,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得以提高。

三、搭建竞争平台,强化典型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提高,实现“安康杯”竞赛目标。

泵站现有13个班组运行管理18座泵站,在“安康杯”竞赛过程中,领导小组为各班组参与竞争提供了更加公平、良性的环境和平台。充分发挥班组长的聪明和智慧。每月的生产调度会也是“安康杯”竞赛的督促会、检查会和总结会。班组间定期和不实期互评互查式的内部交流,进一步调动职工参赛的积极性。领导小组着力挖掘竞赛过程中涌现出的人和事。多年局优秀共产党员张百治同志带领维修技术人员,确保泵站260多台电气、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转,为“安康杯”竞赛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虎滩泵站班长张桦顺,是电气设备现场操作培训的重要讲师,为“安康杯”竞赛专业技能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还有被卢万聪主席亲切称为“比女孩还细心”,带出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的凌水泵站班长石明;在隐患排查、设备检查、安全整改、内业管理上都做足功课的所安全管理员张怀利;深入班组,事无具细,亲力亲为的支会主席于颖……职工的广泛参与促进了“安康杯”竞赛活动不断取得实效。

新生杯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提问;时机;课堂教学

1.在导入新课时

每一节课的开始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都不会错过这个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三角形,你们愿意帮老师画一个吗?

生:愿意。

师:请同学们听好了,老师要求大家画的三角形必须有两个内角是直角。

学生动手画……

师:有谁画出来啦?

生1:不能画。

生2:只能画长方形。

师(课件演示):是不是画成这个样子了?哦,只能画一个直角。

师:问题出现在哪儿呢?这一定有什么奥秘?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在这个教师设置的“矛盾”中,学生对为什么不能画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这一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投入到学习新知活动中。

2.在新旧知识迁移处

数学知识的学习像一条铁链环环相扣,很多学生难免会因为受旧知识影响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此时,如果教师适时有效提问,就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衔接。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圆的面积教学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之后进行的,学生会发现一个新问题,即圆和之前的那些图形有着最明显的区别,之前的那些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却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要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要把新的知识转换成旧的知识,首先要想办法把圆“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圆里有直的线段吗?怎么样才能做到化圆为方呢?”当学生说出:沿着圆的直径切一刀就找到了直的线段,沿不同的直径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分后,再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自然而然就达到“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就能推导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了。正是教师适时点拨式的提问,有效拓展了思路,帮助学生顺利解决了难题。

3.在教学关键处

教学中学生似懂非懂的地方,往往也正是课堂教学关键处。此时,教师如果能适时地加以引导,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让学生进行预习,教学时让学生说什么样的数为倒数。让学生举例说明,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准确地表达。在学生的举例的数字都是分数时,接着提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只能是分数吗?”通过学生的讨论,从而明确: 只要乘积是1的两个数,不论是整数、小数、分数……都互为倒数。在学生知识模糊之处,教师的适时提问帮助解开了学生的疑惑,深化了学生对关键问题的理解。

4.在教学难点时

教学中总有一些让学生感到疑惑的地方,这也正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有经验的教师备课时一定会特别注意此处的教学设计。通过设计一定的活动与提问因势利导,降低难度。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后,教师接着出示:“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大杯的容量比小杯的容量多160毫升。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在学生试着解决出现困难时,教师问:“这时该怎么换? 如果杯数不变,小杯的也全部看成大杯,每杯增加了多少?这时果汁总质量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如果将大杯看作小杯呢?”在学生解题思维出现障碍时,教师的提问给学生以引导,也留下了较大的思考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5.在课总结处

总结对于每节数学课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对一节课教与学的成果的归纳,是新知识延伸的方向,也是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学会总结,才能形成知识体系,才能真正掌握数学运用的原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