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生态学的理解

环境生态学的理解

环境生态学的理解

环境生态学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环境生态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环境生态学》是高职院校中环境类的专业课程,它的专业通常涉及面相当广,在应用上与生物学原理及系统的科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相结合。这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国家近年来推行的环境保护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加强《环境生态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首先必须要明确其专业性目标。

1从社会实践确立

《环境生态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目标高职《环境生态学》网站建设过程中,着重让学生在生物学科,化学,物理的基础上了解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了解环境监测、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教师在网站建设时,应该有意识的对市场进行调研,了解目前市场上环境保护行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和其岗位所需的技能。这样在建设《环境生态学》这一网站时就具备了社会需求的导向性。从社会的实际需求中重新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以社会环境保护行业中具体岗位的需求作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重要依据。高职《环境生态学》的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时,还需要明确网站建设的专业性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确定出网站建设的目标,也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及环境规划的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同时在此基础上就必须要加强高职院校与事业单位更深层次的合作,这有利于学生在实际项目的参与中积累相关的经验。同时将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且把课堂知识理论的讲解转变为实际操作的吸收。这是高职院校《环境生态学》网站建设的重要目标。换言之,根据市场的调研,结合当前社会环境保护行业具体岗位的职能需求,确定高职《环境生态学》网站建设的目标。只有具体明确的网站建设目标才能有效地进行网站建设。

2根据专业目标改革网站建设,注重实践操作性的培养

高职院校中的环境生态学的特殊性要求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时,必须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网站的学习,牢固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充分的了解并将其应用自若。然而学生生活环境大多对于生态环境的变化了解有限,严重的影响学生在对于生态系统的修复上的理解。那么,这就要求广大的教师在网站建设时,必须充分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首先,环境生态学涉及的范围相当的广泛,它包含着全球的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及其全球的生态平衡及修复问题。但是,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与当地的实际环境生态情况相结合,比如教师在网站建设中涉及有关环境保护的实际问题时,就应结合当地的环境问题,具体分析环境问题。这样学生在网站学习时就能更加的接近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在与实际项目结合时能够充分地理解和应用。然后,教师在网站内容上可以适时地将环境生态学的教学内容与最新研究的科研结果相结合,这样学生在浏览网站时,就能及时的了解国内外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动态。这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态修复问题时能够有效的抓住重点并且加以理解甚至是应用。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点,校企结合,加强网站建设。例如在学生开始学习《环境生态学》这一课程时,就让学生开始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在项目上接触和联系,让学生分阶段,分步骤的实践操作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技能,而这就需要在网站建设中将这些环节模拟出来,学生在参与之前就能对其有一个更好地认识。在所建设的网站中,通过与企业的项目案例联系了解生态环境的变化;全面学习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为接下来的实践操作做理论上的准备;从而获取职业技能的资格证书,这是对于知识基础的复习和加强,同时也能够增加在环境保护行业中的认可度;通过定岗实习加强岗位职能的深刻认识,并且能够有效地深入了解和适应环境保护行业的工作状态。

3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创建精品课程共享平台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作为实操性很强的专业课程《环境生态学》,从以上网站建设的创新,可以看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坚持从学生本身的实际操作出发,除了在教学内上的改革以外还需要创新改革教学方法,着力打造环境生态学的高效课堂。高职环境生态学想要创建精品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需要突破,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必要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例如在所建设的网站中设置案例,结合环境保护中的实际案例进行知识的学习。也可以结合实际训练法进行环境生态学的教学,适时地安排教学实习,实际的操作中学习理论知识。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为高职的环境生态学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技术上的改革和创新,在环境生态学中充分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是打造精品课程的首要技术应用。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离不开多媒体的应用,同时利用互联网的高效传播的特性创建环境生态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扩充教学特色模块和分享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环境生态学精品课程可以让学生对课堂上存有疑问的知识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回顾,并且做到自行测验和自主评价这可以成为环境生态学教学考核的另一个方式。同时教师能够通过这一平台对学生进行作业的布置及辅导和答疑,同时可以随时随地的与学生在线交流等。最主要的是能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打造高效课堂。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在高职院校中打造具有一流教学团队、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实践条件、一流教学资源的有特色的示范课程。就需要在环境生态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切实注重以上工作的开展,才能提高网站建设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新刚.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状况的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许标,童卫涛,吴春芳,吴志敏.高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共享的思考与实践———以高职环境生态学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2,12:49~51.

环境生态学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环境意识 环境行为 生态伦理

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危机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类环境意识的缺失和环境行为的失范。大学生是未来的决策者、建设者和创造者,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力军,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现状和环境行为的欠缺,进而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及研究模型的建构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资料,问卷共设计了5个一级维度、60个二级维度。其中一级维度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对象的生态知识水平、调查对象的生态行为状况、调查对象的生态价值观和学校的生态教育状况与效果等5个方面。调查所选取的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具有理、工、农、医、文等学科方向的专业设置,调查对象为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本科生,抽查样本中一年级学生222人占30.5%,二年级学生221人占30.4%,三年级学生284人占39.1%;男生样本总数为377占51.9%,女生样本总数为350占48.1%。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27份,回收率为91%,727份问卷全部有效。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整理,根据对生态价值观、生态知识、生态行为以及大学生生态教育状况与效果等5个维度的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学校生态伦理教育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环境意识淡薄

环境意识的形成,一方面受制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同制度形态的上层建筑相关联并受其制约。大学生的环境意识主要通过大学生的生态伦理常识和生态行为方面表现出来。

表1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生态伦理常识相对缺乏,能够对“世界地球日、环境日、水日、无烟日、土地日”作出正确排列的仅有40%;42.0%的被调查者从没听说过“生态商”的概念;48.8%的被调查者表示“听说过,不怎么了解”;对于《京都协定书》,23.7%的被调查者表示并不了解,36.7%的人了解很少;对“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也仅有4.8%的被调查者表示很了解,43.9%的一般性了解。结果反映大学生的生态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生态价值观存在误区

生态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生态价值的根本观点。传统的生态价值观强调人类中心主义,片面追求人的价值,忽视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存在,科学的观念应是一种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发展观。

表2结果表明,调查对象中,有29.7%和49.2%的大学生对“生态环境”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80.9%的调查者认为“国家实施的限塑令”很好;在“家人吸烟的态度”方面,56.8%被调查者认为“对吸烟者和环境都有危害,劝其戒烟”,20.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个人私事,不应多管”;针对“企业参与环保事业的评价”问题上,49.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38.4%的被调查者认为许多企业是做给他人看的。调查发现,整体上看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对环境问题具有敏感性和紧迫性,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环境态度模糊,对环境制度、政策缺乏了解,将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归咎于政府。实践中他们一方面会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污染事件寻求解决办法,但另一方面却又会对身边的其他的环境破坏和污染事件视而不见,呈现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状态。

3.环境道德约束力较弱

道德是社会规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动员、整合和控制功能。同样,环境保护方面也需要相应的环境道德作为人类行为的约束。

表3结果表明,大学生面对环境破坏行为时,60.4%的被调查者会“偶尔出手将其关掉”,30.9%的人“一定会采取必要措施”;且有79.4%的被调查者“平常会注意节约使用水电、纸张、塑料袋等物品”;有53.0%的被调查者当看到身边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时,选择“会向有关部门举报”。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整体上的环境道德水平较高,但其道德约束机制有待于通过加强环境教育和改善环境道德培养氛围来进一步提升。

4.学校的环境教育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在基本了解了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现状之后,我们又对于导致大学生生态意识薄弱和生态价值观欠缺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

表4结果表明,48.6%的被调查者认为,学科教学中教师基本不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33.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所涉及;对“教师上课时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生态方面的学习情境”的问题仅有1.3%的被调查者表示比较满意;对于“学校的学科环境教育是否确实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问题,表示没用的占了总人数的65.2%;有一定帮助的占34.8%。调查表明,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忽略了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导致非环境专业的学生缺乏对环境知识的全面了解,环境教育的缺失进而导致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淡薄,环境知识的贫乏,环境行为的非理性化。

5.缺乏生态社会实践

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任务的达成,除了依靠学校、社会教育的加强,还需要通过环境保护的实践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调查中发现,被调查学生中,有79.3%的人选择愿意参加环保活动;43.6%的被调查者经常参加“宣传环保知识或者环保实践活动。

三、关于生态伦理教育的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生态观念。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和生态行为的养成,依赖学生本人对生态环境态度和观念的转变。首先,大学生要深刻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理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正确看待、处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其次,转变生态价值观,以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指导生活、学习和实践;再次,加强生态伦理常识学习,丰富生态、环境相关知识;最后,广泛参与生态环保活动,关注环境问题。

环境生态学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8.28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108-01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的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课程标准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明确要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是每个生物教师的责任。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要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部分相关知识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本文从生态环境教育的含义、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阐述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一、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态学有关概念、原理教育。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如对生物有影响的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基本概念及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等。通过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办事,才能调控、改造、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和整个生物圈。

2.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生态平衡已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如介绍水质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危害,酸雨对农业生产等多方面的有害影响,大海中的赤潮和淡水里的水华, DDT等物质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3.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教育。

自然资源是人类非常珍贵的财富,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自然资源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现状,以及森林毁坏、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淡水紧缺等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使学生重视、关心资源问题,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4.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

在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中,应该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保护,用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主导进行教学,使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能自觉地用可持续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去改变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协调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1.结合教材,在课堂上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形式。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是“生物和生物圈”,专门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生态环境有关知识。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各章节都蕴藏了许多这方面的素材。如关于“水资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对生物的重要性、水资源的短缺、饮用水时刻面临污染、保护水资源等等,渗透到许多章节。教师要充分重视,具体分析研究,使课文的知识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达到教育效果。

2.补充教材,适时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当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使学生了解:随着植被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的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出现了江河水位急速下降、湖泊萎缩导致航运受阻,以及水资源危机。一项权威资料显示: 18世纪人类为土地而战; 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人类为能源而战; 21世纪,由于全球化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有专家预言,全人类将为水而战。这些事实向学生敲响了警钟,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态危机,爱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每一滴水。

3.通过习题的分析,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问题在生物练习题中亦有体现。因此,选用适宜的项目,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会在深思熟虑中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章时,补充下面这道习题: 20世纪50年代,DDT作为一种植物杀虫剂运用于欧亚及美洲大陆,但是后来人们却发现从来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及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体内也有DDT存在。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谈谈所受的启发。

三、寓“生态意识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有些教学内容必须在课外通过学生参与才能完成。如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等时,需要学生课余的参与,并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由于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结合课外活动开展生态意识教育能联系实际,具有针对性强,学生耳闻目睹,效果更为显著。

结合重大纪念日积极开展专题活动。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等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观看有关录像;在校内定期举办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等,宣传环保知识,披露环境污染情况;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所在城市环境状况进行调查,重点了解当前的环境状况与生物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等。并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写小论文。

环境生态学的理解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论文摘要:伴随着人口剧增和工业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生态失衡等生态学问题,这些已引起了人们对生态环境教育的高度关注。本文从生态环境教育的含义、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阐述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的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课程标准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明确要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是每个生物教师的责任。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要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部分相关知识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

一、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态学有关概念、原理教育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如对生物有影响的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基本概念及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等。通过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办事,才能调控、改造、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和整个生物圈。

2.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生态平衡已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如介绍水质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危害,酸雨对农业生产等多方面的有害影响,大海中的赤潮和淡水里的水华, DDT等物质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3.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教育

自然资源是人类非常珍贵的财富,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自然资源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现状,以及森林毁坏、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淡水紧缺等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使学生重视、关心资源问题,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4.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

在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中,应该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保护,用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主导进行教学,使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能自觉地用可持续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去改变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协调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1.结合教材,在课堂上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形式。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是“生物和生物圈”,专门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生态环境有关知识。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各章节都蕴藏了许多这方面的素材。如关于“水资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对生物的重要性、水资源的短缺、饮用水时刻面临污染、保护水资源等等,渗透到许多章节。教师要充分重视,具体分析研究,使课文的知识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达到教育效果。

2.补充教材,适时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当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使学生了解:随着植被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的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出现了江河水位急速下降、湖泊萎缩导致航运受阻,以及水资源危机。一项权威资料显示: 18世纪人类为土地而战; 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人类为能源而战; 21世纪,由于全球化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有专家预言,全人类将为水而战。这些事实向学生敲响了警钟,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态危机,爱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每一滴水。

3.通过习题的分析,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问题在生物练习题中亦有体现。因此,选用适宜的项目,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会在深思熟虑中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章时,补充下面这道习题: 20世纪50年代,DDT作为一种植物杀虫剂运用于欧亚及美洲大陆,但是后来人们却发现从来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及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体内也有DDT存在。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谈谈所受的启发。

三、寓“生态意识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有些教学内容必须在课外通过学生参与才能完成。如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等时,需要学生课余的参与,并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由于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结合课外活动开展生态意识教育能联系实际,具有针对性强,学生耳闻目睹,效果更为显著。

结合重大纪念日积极开展专题活动。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等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观看有关录像;在校内定期举办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等,宣传环保知识,披露环境污染情况;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所在城市环境状况进行调查,重点了解当前的环境状况与生物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等。并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写小论文。

引导学生关心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上有关生态环境知识和环保方面的报道,定期进行交流讨论,结合一些重大生态事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定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活动,让生态意识理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结合书本一些知识带领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某些具体工作,如带学生参观生活污水处理厂,去化工厂等企业了解治污措施;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和护林宣传和实践活动。另外,还要提醒学生以身作则,从点滴小事做起。

环境生态学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工科院校

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与其他许多学科联系紧密,注重生态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在人类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该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的环境科学知识素养和开展环境教育的双重任务。在工科院校学生缺少相应的生物学知识的前提下,如何把握关键环节开展环境生态学的教学,使学生对环境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有一定的理解,并能结合其他课程得到实际应用是教学中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针对近几年在此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建议,以期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一、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情况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依托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并结合本校办学特色申报了环境科学专业,于2000年开始招生。针对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的现状,连续两年,在本课程结束时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的内容涉及到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方式以及对这门课程的意见和建议等。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很愿意学习,少数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主原因要是对课程内容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此外,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也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果讲到学生没听过、没看过的内容,学生都很有兴趣,而讲到书上的内容时,有些学生就没有了听讲的兴致。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备课,才能把每个知识点都讲得生动、有趣。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生态修复及生态监测这两章讲得比较好,原因是讲课时运用大量的案例及身边的实例进行讲解,并配有视频和图片。所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增加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

目前,高等院校课堂教学方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课时缩减,教师基本是“满堂灌”,与学生互动少。课堂讲授所用教学手段是多媒体,教师预先设计好讲解的内容,省去书写过程,效率提高了,但内容量大,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造成“填鸭式”的不良教学后果。通过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希望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二、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1.根据专业特色和社会需要重组环境生态学的教学内容

以往的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中基础性知识偏多,虽然这些内容是必要的,但讲得过多、过细,难以结合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使教学缺乏了实用性,满足不了学生的课堂需求。有关生态学基础知识如生态因子、种群、群落生态学等内容较多,占用14学时,现将其精简和重组为一章――生态学基本原理,仅需要8学时。本专业还开设污染生态学和环境土壤学课程,所以删除了关于水土环境污染与污染生态学(4学时)这章内容。

环境生态学课程重点放在课程应用方面,所以,增加生态环境建设与调控一章的内容是很必要的。我校处于西北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需要经过长期治理才能得到控制的问题,需要大量该专业的人才投入这一宏伟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中。为促进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应当增加生态系统的干扰与恢复及我国脆弱生态环境与保护这一章的教学内容。

生态环境问题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存在和发展,如何科学地管理地球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维持生物圈的良好结构、功能是生态系统管理问题,为此,有必要增加生态系统管理(4学时)这一章的内容。

再者,随着城市化产生的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薄弱,这就需要增加讲述城市生态系统调控与生态城市建设(4学时)的相关内容。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及课时的优化见表1。

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与学两环节结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不适应现代环保技术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必须增加丰富的内涵和形式。由此,在环境生态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探索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尤其应注重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例如,采用“学习理论知识提问思考讨论总结”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启发学生科学合理地解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除了适当增加反映学科发展趋势的内容外,还可以利用一些热点问题,并结合当地生态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例如,讲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时,重点介绍本省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结合实地拍摄的视频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其退化的原因、特征及防治措施。随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自己家乡的不良生态现象、治理措施及取得的成效,讨论并制订修复方案。这种互动式教学实现了教学形式的转变,增强了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在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讲授原理之前,深入剖析一些生活、生产实际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体会解决生态问题的思路。选取的案例必须是熟识或易得的。例如,在讲授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之前,可先要求学生对校园内树木进行调查,并对其进行生态学描述。基本知识点讲授完后,请学生分别进行说明和讨论,增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另外,生态学中的许多内容都涉及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所以,案例的选取还应注意是否对学生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例如,在讲解生态系统管理时,应注意关注日益加剧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引入一些热点事件来讲解,让学生理解生态学是身边的科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中充分发挥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

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以及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环境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有必要将一些最新科研成果,特别是将生态学领域内中文核心期刊和有影响力的SCI期刊中的相关文章作为例子向学生介绍,指导学生主动检索和查阅科技文献,引导学生积极掌握获取最新生态学知识的方法,了解本学科当前的最新进展,拓展学生的视野,及时跟进教学。本课程教学改革中采取的措施有:

一是鼓励学生参与本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结合具体的科研项目设计一些可行的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开展实验,并撰写科技小论文。

二是通过参与创新训练项目,深度培养学生的生态学思维和研究方法。例如,对于“PM2.5扩散预测模型的建立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西安城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研究”、“不同人工湿地植物净污能力研究”等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等工作,强化专业知识与理论结合的同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学生科研素养,能在学生的分类培养方面取得较好效果。

4.重视多元考核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考核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形式,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通过闭卷考试来进行,侧重于考核学生识记方面的能力,但对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确有不足。笔者在考试方法改革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拓展考核内容,在试卷命题时加大主观题和综合论述题比例,注重跟社会生态学相关热点结合,考查学生利用生态学知识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考核中增加综合能力的测试,主要对课堂讨论、提问、作业、问题研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增加隐性内容的考核,加强对学生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的考查。

实践证明,考核方法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明确了学习方向,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思,马文林,张君枝,等.环境类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与优化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236-237.

[2]闫小红,周兵,曹裕松,等.《环境生态学实验》模块式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河北农业科学,2012,16(8):96-99.

[3]谢毅文.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2013(4):63-65.

[4]杨波,王文.关于提高生态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4(11):35-37.

[5]刘波,盛明,叶琳琳,等.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课程实践教学设置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5(5):138-13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