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石灰岩土壤特点

石灰岩土壤特点

石灰岩土壤特点

石灰岩土壤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 铁路隧洞 工程地质问题

一、地质概况

1.地形地貌。工程区地处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斜,地形较平缓,地面高程124.50-120.00m。

2.地层岩性。工程场区勘探深度范围内,揭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下段冲洪积层、中更新统坡洪积层和石炭系泥岩、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灰岩,岩性主要为卵石、重粉质壤土和灰岩,上部覆盖层具粘砾多层结构特征。

灰岩(O2S):灰黄色、青灰色及灰黑色,弱风化,隐晶质结构,厚~巨厚层状构造,坚硬,性脆,层理较清晰,白色方解石细脉较发育,有少量裂隙,多被方解石充填,呈闭合状。可见溶蚀现象。产状倾向东南,倾角12°左右,岩质较均匀。

泥岩(C):灰白色、灰黄色、紫红色,泥质结构,成岩差,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可见铁锰质结核,失水易干裂。

粉质粘土(dlplQ2):浅棕黄色,棕红色,硬塑~坚硬塑状,结构致密,含钙质结核,部分富集成层,有黑色铁锰质结核和小砾石,土质不均,部分为重粉质壤土。局部为钙结核层,较坚硬,岩芯多呈12cm柱状,含少量砾石。

卵石(dlplQ2):青灰色、灰黑色及灰黄色,密实状,成分主要为灰岩、鲕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和泥质灰岩,个别为紫红色石英砂岩,粒径一般3~14cm,次棱角~次园状,砂砾及泥质充填,部分钙质胶结较好,岩芯呈柱状,溶蚀现象较发育,部分溶蚀孔洞中充填红色粘土。

重粉质壤土(dlplQ2):棕黄色、棕红色,硬塑~硬塑状,结构较致密,含钙质结核、钙质网纹和少量砾卵石,土质不均,部分相变为中粉质壤土和粉质粘土。钙结核粒径一般0.5~6cm,分布不均,局部较富集或成层。本层厚度变化大,一般2.0~24.7m,由东向西逐渐变薄。

卵石(dlplQ2):青灰色、灰白色、灰黑色,密实状,成分主要为灰岩、鲕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和少量紫红色砂岩,粒径一般3~7cm,大者9~15cm,次棱角~次园状,砂砾及泥质充填,部分钙质胶结较好,有溶蚀现象,卵石多呈散砾状,部分卵石表面有砂砾胶结物。本层厚度1.0~8.5m。

重粉质壤土(dlplQ2):黄色~浅棕黄色,可塑状,具针状孔隙,含少量钙质结核,有白色钙质网纹和蜗牛壳碎片,局部夹有08m~2.4m卵石透镜体。

卵石(dlplQ2):灰黑色、灰白色、灰黄色,中密~密实状,成分主要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和泥质灰岩,粒径一般4~8cm,大者9~11cm,次棱角~次园状,砂砾及泥质充填,部分钙质胶结较好,溶蚀现象较发育。夹有中粉质壤土透镜体,黄色,可塑状,含少量钙质结核及钙质网纹,土质不均,部分相变为重壤土。

重粉质壤土(alplQ1 4):褐黄色,硬塑~可塑状,具针状孔隙,含少量钙质结核和砂砾,有蜗牛壳碎片和钙质网纹,土质不均。本层厚度1.6~5.8m,分布于地表。顶部有少量人工填土。

3.地质构造与地震。工程区位于华北准地台(Ⅰ)黄淮海拗陷(Ⅰ2)与山西台背斜(Ⅰ3)的交接部位,新构造分区属华北断陷~隆起区(Ⅱ)的太行山隆起分区(Ⅱ3)与豫皖隆起~坳陷区(Ⅲ)的交接部位。

场区附近区域构造主要有焦作断裂及九里山断裂。其中焦作断裂是太行山南麓的区域性大断裂,自北而南为寺断裂、五龙口断裂及济源-博爱断裂。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制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设计地震动参数区划报告》,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

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根据建筑物的布置,工程场区可分为进口渐变段、洞身段、出口渐变段三部分。

进口渐变段为粘砾多层结构,由第四系重粉质壤土、粉质粘土和卵石组成。洞身段为土岩双层结构,由第四系中、重粉质壤土、粉质粘土、卵石、石炭系泥岩和奥陶系灰岩组成。覆盖层为粘砾多层结构,卵石和粘性土呈互层状分布。出口渐变段为土岩双层结构,由第四系中、重粉质壤土、卵石和奥陶系灰岩组成。覆盖层为粘砾多层结构,卵石和粘性土呈互层状分布。

依据建筑物型式和场区工程地质条件,建筑物场区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场地稳定性问题、边坡稳定问题。

1.场地稳定性问题。场区(白庄矿北)发现有地裂缝,地裂缝位于焦作白庄村与沿山村之间的耕地中,地裂缝走向基本与总干渠中心线一致,近似呈直线型,南段距离总干渠中心线3~15m,斜穿工企站铁路,向北逐渐偏离中心线,北端偏离建筑物中心线约29m。地表张开宽度一般0.2~0.3m,在中部由于雨水冲刷形成宽度达0.5m的塌陷坑。根据调查情况:该裂缝发现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最初仅表现为隐伏裂缝,村民浇地时水异常下渗。地裂缝分布的基本特征:(1)单一型线性地裂缝,地表没有发现次生及旁侧裂缝;连续性较好,地表形成串珠状的陷坑(穴);裂缝走向的优势方位为NE 29°~43°,倾向NW,倾角77°~85°,与九里山断层产状基本一致,地裂位置也与基岩断层上延至地表位置相近。裂隙的平面形迹及剖面形态均符合张性结构面特点。(2)地裂隙发生在第四系中更新统(Q2)及上更新统(Q3)土层(黄土状土与卵石层)中。(3)裂隙发育深度一般5-10m,最深达15m(以下尖灭);地表开裂宽度10~30cm,4m以上大部未充填(仅有少量麦秸、壤土,4m以下逐渐变窄至闭合,充填物较密实。(4)地表裂隙基本无错台,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开始显现裂隙两盘有拖拽、错位,上盘下降,下盘相对上升,并显现上部错位小,下部错位大。

石灰岩土壤特点范文第2篇

南江大峡谷位于贵州开阳县,属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XX年被评为“贵阳八景”之一,誉为“喀斯特生态博物馆”。随着贵州——开阳高等级公路的通车,它南距省城贵阳仅39公里,北距开阳县城20公里。便捷的交通使南江大峡谷成为贵阳市民周末休闲观光和来贵州旅游的长线游客继黄果树、遵义之后的必选景区。

南江大峡谷全长约18.4公里,落差218米,已开发龙广桥至锣鼓冲8.7公里,以发育典型、气势宏大的喀斯特峡谷风光,类型多样的瀑布群,优越的生态为特色,集奇峰、峡谷、峭壁、断崖、瀑布、跌水、钙华、溪泉、巨石、喀斯特森林于一峡,纳奇、险、雄、秀、野、幽、奥为一体,风光旖旎,景象万千,具很高的美学、科学和旅游价值。

由于第三世纪以来地面强烈抬升,河流下切,形成了以陡峭的崖壁,怪异的山岩,深切的河谷,复杂的地貌,湍急的溪水为特征的喀斯特中山峡谷地貌,极为雄奇、险峻。峡谷底部与高原面的相对高度一般为200—300米。由于峡谷支流下切的速度远远低于干流,支流的河水以瀑布的形式跌落于干流中,形成了峡谷两岸众多的瀑布和碳酸钙沉积在崖壁上的石灰华(钙华)壳,这些钙化或似亭台、灵芝,或似灵龟、金钟,或似石花、石幔,形态多样,十分瑰丽。

景区内主要出露的地层为距今5亿年前形成的寒武纪早、中寒武世古老地层。景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有四条大断层与南江河斜交。景区主要出露的岩石有:厚层至块状石灰岩、薄版状灰岩、泥页岩、白云质灰岩、岩溶角砾岩等。

南江大峡谷的成因:开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197mm,水中co2和有机酸含量较高,岩溶作用较强烈。地质上有逢沟必断的说法,南江大峡谷位于一张扭性断层带上,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或落水洞向下运动时发生溶蚀,形成地下溶洞和地下河,其中破碎岩石和碎屑被碳酸钙胶结,形成岩溶角砾岩。当溶洞顶部岩石发生崩塌,地下河出露地表,从而形成陡峭的峡谷。随着地壳上升,地下水位随河流下切而降低,又形成新的地下溶洞和地下河,当溶洞顶部岩石再次发生崩塌时,地下河出露地表,峡谷更加陡峻。梯子岩一带地质历史上地下溶洞群和大小不一的溶洞大厅群极为发育,并在不同地质时期发生多次崩塌后,形成四面环山的溶蚀洼地。

由于景区内碳酸类岩石大量出露,其风化壳上发育的土壤都是土层浅薄,没有明显发生层次的非地带性土壤——岩成石灰土。这种土壤中钙离子含量高,团粒结构好,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但土层浅薄、蓄水、保水力差,因此土壤干燥缺水,植被的生境条件十分恶劣。为适应这一特殊生境,植被多具有旱生性、岩生性和喜钙性特征。在风化壳较厚或有砂页岩出露的低中山地区,有地带性土壤——酸性黄壤的分布,其上分布着马尾松、杉木、芒萁等喜酸植物。

景区内植被茂密,覆盖度高,植被类型较丰富,大部分为亚热带原生性较1强的次生林。在河谷两侧斜坡上有原生性较强的石灰岩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竹林;在河流周期性淹没的河漫滩上以及河流两岸水边,有以窄叶蚊母树、长柄竹叶榕、河滩冬青及二翅六道木为优势的河滩灌丛;在河谷以上低中山黄壤分布地区,有以马尾松林为优势的人工针叶林。风景区内植物种类丰富,有维管束植物414种,分别隶属275属116科。其中有不少种类的珍稀植物,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榉树、香果树、木荚红豆树、三尖杉、银杏等。

景区记录鸟类共计122种,占全省鸟种的28.2%,隶属14目35科,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珍稀鸟类有13种,即鸳鸯、鸢、雀鹰、松雀鹰、普通鵟、白尾鹞、红隼、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草鸮、斑头鸺鹠、褐林鸮和灰林鸮。其中尤以鸳鸯和白冠长尾雉最为重要,不仅因本地区为鸳鸯的繁殖地,而且在黔中地区,这两种珍禽仅在此发现如此多的种群。本区共有观赏鸟类87种,其纤巧秀丽的体形、艳丽缤纷的羽色、婉转多变的鸣声,与山、水、林洞相得益彰,互相辉映,形成景区内一道道动态的景观。共有食虫鸟96种,占全区鸟种的78.7%,对控制昆虫数量,维护区内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景区内共有兽类45种,隶属8目15科。其中鬣羚,斑羚、猕猴、藏酋猴、小灵猫、林麝 、豹猫、穿山甲等8种国家二级保护珍稀动物,猕猴、藏酋猴在区内较为常见。

在观赏昆虫方面,萤火虫在灰华瀑布附近的岩璧上形成的“荧光岩”,为喀斯特峡谷内特有的瑰丽景观和生态旅游资源;由于区内蝶类的寄主植物资源十分丰富,黔中地区的蝶类大部分在景区都有分布,亦具较大的观赏价值。

“漂流人生,发现山水”。南江大峡谷以峡谷漂流而闻名,从起漂点至罗锅冲,河道坡度逐渐加大,由平稳而渐趋惊险刺激,使参与的游人在饱餐风景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洗涤和精神的升华。

石灰岩土壤特点范文第3篇

衡山的植被、土壤和地质地貌发育都比较典型,我们在2008年5月25日~2008年5月30日对衡山进行了实习考察,学到了许多有关生态、土壤和地质地貌方面的知识,我们还亲身体验了祝融峰之高、水濂洞之奇、藏经殿之秀以及方广寺之深。

1.衡山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衡山主体为燕山期花岗岩,属于受一定程度变质的黑云母斜长花岗岩。由于断层发育,前山多悬崖峭壁,地势陡峻,后山较平缓。矿物组成长石约50%,石英30%,黑云母10%,还有白云母、斜长石和金红石等。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的伟晶质花岗岩,节理发育,抗风化能力弱,形成几米到数十米厚的风化层。衡山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土层深厚,质地较轻,为砂壤或砂土。花岗岩分布有第三纪红色岩系和前泥盆纪的浅变质岩,这些地区发育的土壤土层较薄,质地粘重。衡山山麓地区,东部主要为花岗岩,具三组节理,常有石英脉。西部主要为第三纪红色岩系和志留奥陶纪石英砂岩及千枚状面岩,在岩性方面,红色岩系比较软弱。自喜马拉雅运动以后,衡山东西两侧发生巨大断层,形成许多高峰、断崖和峡谷等。在上述地质地貌条件下,土壤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风化后的残积物和堆积物,剖面多砾石。

衡山土壤形成的气候和植被条件

海拔500米以下低山和山麓

海拔70米处年平均温度17.5℃,最冷月平均温度5.0℃,最热月平均温度29.7℃,年降水量1509.5毫米,以3~6月雨量最多,无明显干季,年蒸发量1200毫米,年相对湿度在80%以上,其中2~5月相对湿度高于90%

常绿阔叶林的苦槠、甜槠、面槠、青栲、石栎;针叶林的马尾松、杉木、毛竹;人工植物有油茶、油桐

红壤化过程不断进行,发育为山地红壤

海拔500~1200米

本地区年平均温度约15℃,最冷月平均温度3℃,最热月平均温度26℃,年降水量为1500~1800毫米,年相对湿度在85%以上,海拔560米处的半山亭年平均降水量为1659.8毫米

常绿阔叶林的青栲、石栎、冬青、厚叶山矾、云绵杜鹃、苦槠、甜槠、面槠;次生灌丛草地的茅栗、箭竹、映山红、美丽胡枝子、野珠兰、湖南连翘、大青、芒草、野古草

生物气候条件很适合山地黄壤和山地准黄壤带,土壤受水分影响呈黄色,发育山地黄壤和准黄壤

海拔1200米以上

本地区气温低、湿度大、云雾多、日照短、风力大,祝融峰年平均温度为11.3℃,最冷月平均温度0℃,最热月平均温度21.3℃,年降水量2130毫米,年蒸发量1000毫米,年相对湿度在85%以上,其中3~5月相对湿度高于90%,全年雾日多达240天,年平均风速6.8米/秒

草甸植物有芒草、野古草、鹅冠草、蓟、星宿菜、前胡、山莓、湖南连翘

高峰气候凉湿,风力很大,木本植物难于生长,被草甸植物取代,发育为草甸土

衡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南北来往气流频繁,降水丰富,干湿季节不明显,温度和湿度垂直变化明显。气象记录显示,海拔70米处的山下年平均温度17.5℃,最冷月平均温度5.0℃,最热月平均温度29.7℃,年降水量1509.5毫米,以3~6月雨量最多,无明显干季。海拔560米处的半山亭年平均降水量为1659.8毫米,海拔 1230米处的山顶年平均温度11.3℃,最冷月平均温度0.08℃,年降水量最高可达2342.6毫米。由于沟谷深远,云雾弥漫,全年雾日多达253天,海拔800米以上,云海茫茫,峰峦时隐时现,衡岳烟云名闻天下。山上风速大,望日台年平均风速6米/秒,为山下三倍,最大风速高达40米/秒,主峰全年七级以上风速达126天,最大达10级。

衡山植被受气候、地形和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明显,由于人为干扰,植被屡遭破坏。衡山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典型地区,从残存植物来看,衡山过去阔叶林分布面积较大,而且是连续的。虽然植物种类成份不尽相同,但从山麓到山顶均有分布。常绿阔叶林是衡山地带性植被类型,常见树种有苦槠、甜槠、多脉青冈、石栎和樟树等。常绿阔叶林破坏后,逆向演替,被马尾松所替代。灌丛主要优势种有继木、映山红、美丽胡枝子、茅栗和花竹等,草丛优势种为野古草和芒草等。常绿阔叶林现残存约

800亩,大多分布在寺庙周围,人工植被有黑松林、杉木林、柳杉林、毛竹林、油桐林和油茶林等。

2.衡山主要土壤类型

特殊的自然条件对衡山土壤的发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发育着不同的土壤类型,从山下到山顶呈现出有一定规律的土壤类型分布。

2.1红壤: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生物气候条件与水平地带相似

根据衡山县气象记录,红壤分布的低山丘陵年平均温度17.5℃,年降水量1509.5毫米,主要植被是马尾松林和人工栽培的油桐油茶林,也有不少山丘是灌丛草坡,水土流失严重。成土母质和母岩有花岗岩、第三纪红色岩系、前泥盆纪浅变质岩系和第四纪红色粘土等。典型剖面位于南岳白龙潭东北山坡海拔200米处,其成土母质是花岗岩风化物,植被是马尾松林,林下有继木、箭竹和草类等,其剖面性态如下

0~20厘米

浅黄红色砾质重壤土,中间夹有不少石英砂粒,块状,稍紧实,马尾松粗根中等,有蚁穴,腐殖质少,ph4.9

21~38厘米

红棕色砾质重壤土,块状,紧实,根系和腐殖质均较少,有蚁穴,ph5.0

38~59厘米

棕红色砾质轻粘土,大块状,紧实,根系甚少,ph5.4

59~100厘米

鲜棕红色砾质重壤土,大块状,紧实,根系甚少,土体中夹有半风化的长石,ph5.7

红壤特点

剖面上部呈浅黄红色,下部棕红色,表明其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母岩风化强烈,原生矿物遭受破坏,产生铁铝氧化物

石砾含量高,剖面上下变化不大,20%左右,有机质含量低,表土只有1.68%,向下显著降低

阳离子交换量不高,10.93~12.35μeq/kg土

活性铝含量较高,2.81~3.90μeq/kg土,ph随深度微增

2.2山地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650米以下地区

主要植被有马尾松林、杉木林、灌丛和草坡,成土母质以花岗岩风化体的坡积物为主,其次是前泥盆纪浅变质岩系和第三纪红色岩系的风化体。衡山东南坡延寿亭附近发育有典型的山地红壤,其海拔400米,坡度25°,母质为花岗岩风化体的坡积物,植被是马尾松林,其剖面性态如下

o枯枝落叶层0~1厘米

半腐烂的枯枝落叶层

a淋溶层1~10厘米

灰棕色砾质重壤土, 粒状结构, 稍紧实, 中量根系,粘粒矿物向下淋溶

ab过渡层10~20厘米

暗红棕色砾质重壤土, 小块状结构, 紧实,少量根系

b淀积层20~60厘米

红棕色砾质轻粘土, 核状结构, 很紧实, 少量马尾松粗根,粘粒淀积,铁质胶膜

bc过渡层60~80厘米

红棕色砾质轻粘土, 杂岩石碎屑, 含正长石和白云母等矿物

c母质层80厘米以下

浅红棕色深度风化的花岗岩体,压实作用,铁游离

山地红壤特点

山地红壤具有明显的淋溶过程和富铝化过程,具有一个棕色到红棕色的剖面,层次明显

表土层厚约20~30厘米,为灰棕色砾质重壤土,粒状及块状结构

心土层厚30厘米以上, 为红棕色砾质轻粘土, 核状及块状结构

80厘米以下, 为浅红棕色花岗岩风化体, 其中尚能见到白云母和长石等原生矿物

山地红壤质地粘重, 粘粒有明显的下移现象,全剖面呈酸性反应, 代换性酸含量较高, 其中以活性铝为主,交换量较低, 盐基高度不饱和, 有机质含量很低

地点

延寿亭公路边

日期

2008.05.27

天气

海拔

400米左右

土壤命名

山地红壤

气候

年平均温度

17.5℃

地形

地貌类型

中山

年降雨量

1509毫米

部位

中坡

无霜期

坡度

25°

冰冻期

坡向

阳坡

特殊气候

坡型

植被

类型

马尾松林

母质

松散母质

坡积物

优势种

马尾松

母岩

花岗岩

覆盖度

风化度

半风化

衡山山地红壤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成土母质是花岗岩,其母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和角闪石。挖好土壤剖面后,要用小刀自上而下修剖面,以恢复在挖掘过程中被破坏了自然状态的土壤,这样才可以观察到真实的剖面情况。记录完剖面形态特征后,为了避免上层土壤与下层土壤混在一起,可以自下而上逐层采集样品,通常采集各土层中部位置的土壤,而不是整个发生层都采。

在野外进行土壤调查的时候,可从剖面上刮下一些土壤,然后利用搓条的方法初步判断该土壤是砂土、壤土还是粘土。若该土壤不能够搓成条则为砂土,若可以搓成条,但是会断成一截一截的则为壤土,而可以搓成很光亮且能成环而不断的则为粘土。要判断土壤干湿程度可以刮下一些土壤握在手中,若可捏出水则该土壤为湿,没水但可以捏成团的为润,若该土壤摸上去凉且松散则为潮。

在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和人为六大成土要素中,衡山的主体是花岗岩,母质单纯,造成衡山土壤垂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通过地形影响气候,调节水热再分配。由于地形抬升造成水热再分配,山顶比山脚的年降水量约增加600毫米,气温约下降6℃,使得衡山土壤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风力对植被类型分布也有一定影响,进而通过提供有机质对土壤的垂直分布产生影响,人为因素破坏植被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2.3山地黄壤:主要分布在海拔700~950米,山地红壤带排水不良和植被茂密的阴湿处,与下面的山地红壤和上面的山地准黄壤呈交错分布

主要植被有马尾松与杉木混交林、柳杉林以及箭竹灌丛等,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风化体的残积坡积物,地势陡峻,平均坡度在30°以上,土壤厚度比山地红壤浅薄一些。典型剖面位于藏经殿附近,海拔1000米左右,主要植被是常绿阔叶林壳斗科,其剖面性态如下

o枯枝落叶层0~7厘米

半腐烂的枯枝落叶层

a淋溶层7~21厘米

暗灰色砾质中壤土, 细粒状结构, 疏松, 根系多量,游离铁,针铁矿、含水

ab过渡层21~37厘米

灰棕色砾质中壤土, 粒状到碎块状结构, 稍紧实,中量根系

b淀积层37~61厘米

棕黄色砾质重壤土, 块状结构, 紧实, 少量根系,云母含量高,含针铁矿

bc过渡层61~93厘米

棕黄色砾质重壤土, 杂有花岗岩碎屑,铁的游离度没有那么高,红色稍浅,母质

c母质层93厘米以下

浅白色,未见风化长石

山地黄壤特点

山地红壤也具有明显的淋溶过程和富铝化过程,全剖面呈酸性反应

山地黄壤腐殖质含量比山地红壤高

表土层为灰黄色砾质中壤土,细粒状结构,心土层为棕黄色砾质重壤土,块状结构,底土岩屑

山地黄壤粘粒有向心土层聚积的现象,全剖面呈酸性反应, 代换性酸含量较高, 其中以活性铝为主,交换量较低, 盐基饱和度低, 有机质含量不高

地点

藏经殿

日期

2008.05.29

天气

海拔

1000米左右

土壤命名

山地黄壤

气候

年平均温度

15.3℃

地形

地貌类型

中山

年降雨量

2047毫米

部位

中等切割

无霜期

坡度

上坡

冰冻期

坡向

阳坡

特殊气候

坡型

植被

类型

箭竹灌丛

母质

松散母质

坡积物

优势种

母岩

花岗岩

覆盖度

石灰岩土壤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黄连木;育苗;出苗量

优质乡土阔叶树种的造林培育是国家储备林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旌德地区为做好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正大力发展本地区乡土树种的造林培育。黄连木是旌德地区优质乡土树种之一,但育苗培育技术基本依靠网络查询所得,由于各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的不同,网络上查询的理论技术不足以为林农理解和接受。为此,笔者就黄连木的育苗技术进行了实验分析,以便为本地区林农提供通俗易懂的技术支持。

1.黄连木的生物学特性

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别名楷木、楷树、黄楝树、药树、药木、黄华、石连、黄木连、木蓼树、鸡冠木、洋杨、烂心木、黄连茶等,漆树科黄连木属,喜光,喜温暖,畏严寒,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深根性,抗风力强,生长较慢,寿命长,落叶木本油料及用材树种。其树冠开阔,对二氧化硫、氯化氢和煤烟的抗性较强;冬芽红色,枝密叶繁秀丽,秋叶变为橙黄或鲜红色,宜作庭荫树及山地风景树种。木材坚硬致密,可作雕刻用材,种子可榨油。各部分都有特殊气味,树高可达25~30m;树皮裂成小方块状;小枝有柔毛,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7对,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8cm,全缘,基歪斜。花小,单性异株,无花瓣。雌花成腋生圆锥花序,雌花序紫红色,能一直保持到深秋,雄花成密总状花序。核果球形,径约6mm,熟时红色或紫蓝色。

2.实验方法

根据旌德县土壤类别(黄红壤、黑壤),分别在白地镇洪川村黑壤区域和蔡家桥镇乔亭村黄红壤区域各设置2块育苗地,每个苗圃面积333.3m2,其中1号、3号苗圃地为水稻土,2号、4号苗圃地为旱地土;1号、2号为黑壤土,基岩为石灰石,3号、4号为黄红壤,基岩为千枚岩。上述4个苗圃统一按照黄连木育苗技术要求进行育苗和管理,11月对苗木数量、地径、苗高进行测定。

3.育苗技术

3.1种子处理

种子来源于江西省九江市, 3月初采购,收到种子后即将种子浸入40℃~50℃的草木灰温水中浸泡3天后捞出,用细砂搅拌后均匀铺地上,用搓衣板来回搓烂果皮,除去种皮蜡质,然后用水清洗,捞出滤干再播种。

3.2苗圃地处理

1号、3号苗圃地在水稻收割后闲置到入冬,直接清沟、整理成畦状,铺上农家肥作为基肥,再铺上一层3cm厚的黄红壤;2号、4号入冬后清除杂草,垄成畦状,铺上农家肥作为基肥,再铺上一层3 cm厚的黄红壤。各苗圃地播种前均喷施一次除草剂。

3.3育苗

播种育苗在3月中旬,挖条状沟,沟距 30cm,深3 cm。播前灌足底水,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每亩用种量45~kg,覆红壤土23~cm,轻轻压实,上盖地膜。苗期管理种子出苗前,保持土壤湿润,一般20-25d左右出苗。

3.4苗期管理

为提高成活率,进行2次间苗,第一次间苗在苗高3~4cm时进行,去弱留强,以后根据幼苗生长发育间苗1~2次,苗高10cm 时即定苗,苗距5~10cm,由于出苗量率低,每次间除的幼苗移植到空缺处,按定苗间距种植。幼苗生长期间,每隔10~20天除草松土1次,多在灌溉后或雨后进行,行内松土厚度浅于覆土厚度,行间松土适当加深。后期根据幼苗的生长情况追肥灌水2次,幼苗生长期以氮肥、磷肥为主,速生期以氮肥、磷肥、钾肥混合,苗木硬化期钾肥为主,停施氮肥。

在梅雨季节,及时清沟排水,防止积水。高温旱季每三天清晨灌水一次,以水面漫浸至苗床1/2高度时为准,然后及时排水。

4.苗木生长情况

苗木保存情况调查均在11月进行,以1m2为样方进行调查,测定苗木株数、苗高、地径,每个苗圃设置5个样方,求平均数,调查结果见表1:

根据上表可见,1号、3号水稻土苗圃地出苗量偏低,每666.7 m2约0.9~1.2万株,2号、4号旱地土苗圃地出苗量相对较高,每666.7m2约2.0~2.3万株。石灰岩黑壤土苗圃出苗量比千玫岩黄红壤土苗圃出苗量要大,每666.7m2约多0.2~0.3万株,苗木高生长及地径生长也比黄红壤土苗圃地大。

5.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可见,水稻土苗圃地出苗量明显低于旱地土苗圃地20%,石灰岩黑壤土苗圃地苗木比千枚岩黄红壤苗圃地苗木高15~17%,地径比千枚岩黄红壤苗圃地苗木大20~50%,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石灰岩黑壤土相对千枚岩黄红壤肥沃;二是水稻土由于土壤板结,滤水性很差,再加上旌德地区2015年度自5月份以来连续阴雨天气,水稻土苗圃地土壤板结,排水性差,致使苗木因水涝而产生根腐病;三是8月份的高温天气,苗木因未木质化易遭受阳光灼伤而发生焦枯病。四是旱地土透水透气性好,易于幼苗根系生长定根,苗木保存率相对高。

6.育苗技术的改进

6.1苗圃地的选择

黄连木耐瘠薄但不耐水涝,因此在选择苗圃地时应考虑排水性,通过本次实验笔者认为,旱地育苗是最佳的选择,尤其是含有一定量石砾旱地,其排水与透气性更佳。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考虑排水性的同时也要注意灌溉问题,因为本地区8~9月期间,除了容易遭受强降水而发生水涝,也经常会发生高温干旱,一旦遭遇高温干旱,必须进行灌溉降温。因此,苗圃地应该选技排水好、灌溉方便的旱地。

6.2高温的防护

黄连木苗不耐高温灼热,为防止发生焦枯病的发生,可在苗圃地内散种玉米等高杆农作物,以起到对幼苗的阴蔽作用。如果条件许可,可以搭建遮阴棚,用遮阴网进行保护,但该种方法增加了育苗成本,笔者只提倡在遮阴网可以多次使用的情况下选择该种方法。

石灰岩土壤特点范文第5篇

金秋十月,我们08级地理班踏上了实习的路程。此次实习对我们来说算是第一次真正的野外考察活动,一路上同学们都是十分的激动,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儿,在大巴车上左望望右瞅瞅。班里的同学有许多像我一样是这么近的、清晰地接触到山地和丘陵的胜景,个个喜不自胜。而一些从山区走出来的同学也是一个个想回到了家乡一样高兴,为一些同学诉说着各种美景,而同时,我们的老师也在让我们认识各种岩石、矿物等。

林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连接黄土高原,东连华北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上,林州地区各种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现象典型多样,并且出露良好,区内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实习条件,因此,从10月31日——11月4日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习,主要的实习对象是林州野外地质地貌以及本区的土壤、植被、气候等。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

一、通过实习来印证、丰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掌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三、通过实习,了解实习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林州简介

我们这次实习的地点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林州,林州市区处于林州盆地之内,北纬36°线大致横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为太行山,东部为低山丘陵,北止于太行山与东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难道东部丘陵与太行上相连接的合涧镇。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长方形,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约 5-10公里。盆地形态很完整,构成一个独立的自然单元。林州市位于盆地东缘,恰在盆地纵长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内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土层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西侧的太行山受林州断层制约并为断层仰测,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东侧为东部丘陵,高出盆地 100—200米,为林州断层的下降盘。

对于此次实习地林州,根据一路所见及一些书本知识,我把林州的概况分为以下几大方面。

1. 地质基础

林州地区出露的地层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冲积层。其中发育较为完善的是太古界、远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层本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本区地质现象丰富多样。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都有分布,其中变质岩和沉积岩分布最为广泛;地层多样,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太古界地层主要分布着各类片麻岩,元古界地层以石英岩为主,古生界的寒武纪地层分布有竹叶状灰岩和鲕状灰岩,奥陶纪地层主要为灰岩,新生界未胶结的沉积物,各种规模的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典型。

2. 褶皱和断层构造

林州盆地地处太行山南段山前过渡带(指太行山主要山体与华北平原之间的倾斜地带),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山西台背斜东部边缘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构造变动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层形成宽缓的背斜隆起,并伴随着大量的断裂发育和岩浆侵入活动。林州盆地的西侧为林州断层,在地形上为陡峭的悬崖,断层线走向为nne。断层在盆地西部延长35公里,断层的上升盘位于断层西部,平均高出林州盆地400—500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片麻岩,上覆远古界震旦系石英岩和古生界页岩、鲕状灰岩。林州盆地是伴随着林州断层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内许多强度不等的褶皱构造,在盆地边缘常形成小型褶皱出现。在盆地西侧山体,断层的接触关系是太古界片麻岩与中奥陶纪灰岩相接触。

3. 地表形态

林州地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西部是陡峻的太行中山,浑圆的中部丘陵和黄土覆盖的林州盆地。

4. 气候状况

林州盆地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带,东部距海不远属于北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区的范畴。按行星风讲,一年中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很重。气团方面则是基地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的交替又严重地支配了这里的气候规律。

5. 水文概况

本区河流皆发源于太行山东坡,与太行山构造方向近于垂直,盆地北部为漳河,中部为洹河,南部是淅河,各和均由西向流经盆地,在盆地东部的平原地区先后与卫河上源各河交汇。各河谷水文均具有干燥气候区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征。河流在山中时,比降大,下蚀力强,到盆地中心河流干涸成砾石浅滩。

6. 土壤概况

本区土壤磷、钾肥充足,透水、蓄水性适中,肥力较高,但植被稀疏,坡陡土薄,冲蚀作用严重。若能按坡度的急缓,划分宜农、宜林、易牧的范围,开展水土保持,增施氮肥,则土壤的肥沃程度必能更高。

7. 植被概况

林州地区的天然树木,早被砍伐破坏,现有树木基本上是近几十年植树造林的结果。植被中主要的树种有槲、栎、槐、杨、板栗、山楂、山皂荚等,草本有蓑草、苦草及木本科草类等为优势种。

8. 交通状况

林州市交通、通信便利,境内铁路连接京广线;国家干线公路胶(东)长(治)线横穿东西,新(乡)河(口)线纵贯南北,地方干线公路直通境外;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到85%以上,全市通信建设已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9. 物产状况

本区物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铅、锌、铜、煤、石灰石、白云石、石英岩、大理石、花岗岩等20多种农业方面,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红薯、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等。传统的土特产品享誉海内外,新的名优特产品不断涌现,柿子、核桃、山楂、板栗、花椒、蚕茧等土特产品和花岗岩、大理石等优质工艺品,带着林州人民的勤劳、纯朴和红旗渠故乡的深情厚意,走出国门,奔向世界,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金桥。

10. 经济概况

本区经济发展迅速。创造了红旗渠奇迹,并培育了“红旗渠精神”的林州人民,在经济建设中再显身手。10万建筑大军以“红旗渠传人”的姿态。遍布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个县、市,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太原、长治、郑州、西安、新疆等12个建筑基地,并已打入南也门、科威物、俄罗斯、等国际市场。近几年来,林州旅游业发展迅速,有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拉动当地各项产业的发展。

11. 旅游业发展情况

林州市自然风光秀丽多姿,名胜古迹闻名遐迩,素有“太行天然公园”之称的林滤山风景名胜区、龙头山风景名胜区和“人工天河”——红旗渠、部级森林公园——五龙洞,以其独特的雄、险、奇、秀、幽令中外游客留连忘返。王相岩、惠明寺等文物古迹更引发华夏子孙的悠悠情思。“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滤山国际滑翔基地,吸引中外滑翔运动健儿来此大展风姿。

相关期刊更多

耐火与石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党史文汇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

安徽史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