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产科同期收治的264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均为单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2例。观察组年龄19~39(27.9±19.3)岁,住院时间(4.57±1.26)d,男婴71例、女婴61例。对照组年龄18~40(36.7±18.6)岁,住院时间(4.23±1.17)d,男婴72例、女婴6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传统护理干预措施。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向产妇及家属简单介绍母婴注意事项,且产妇及其家属不参与新生儿的护理,整个护理过程由护理人员在沐浴室内独自完成。

1.2.2观察组

实施床旁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包括:①床旁健康宣教:产妇入院早期护理人员就向产妇介绍产科环境,并就分娩相关常识进行详细介绍,使得产妇对分娩情况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分娩后向产妇及家属介绍产妇保健知识,告知产后康复相关科普知识,并鼓励产妇之间互相讨论和提出问题,及时予以解答。②床旁沐浴: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即开始进行床旁沐浴,通过实际操作,向产妇及家属示范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使产妇及其家属充分掌握新生儿沐浴要领,并鼓励产妇及家属亲自为新生儿沐浴。③床旁抚触:指导产妇及家属在新生儿沐浴前后,当新生儿处于较为平静和清醒状态下进行新生儿抚触,不但详细告知抚触步骤和抚触的好处,同时积极鼓励产妇及家属参与到抚触操作中,保证其熟练掌握抚触技术。④床旁脐部护理:护理人员在住院期间每天在床旁对新生儿进行脐部护理,并告知产妇及其家属脐部护理的相关操作要点,使其充分掌握脐部护理方法。

1.3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产妇对自我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新生儿护理能力。其中,采用我科人员设计的初产妇产后自我保健调查问卷,了解初产妇对产妇自我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出院前1d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产妇心理状态、产褥期卫生、异常症状、产后饮食以及产妇休息环境等问题,满分100分,80~100分为优、70~80分为良、60~70分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出院前1d,由两名护士考察产妇对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沐浴以及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正确情况,记录操作正确的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新生儿护理;安全事件;护理质量

品答圈活动是指具有共同工作背景及兴趣爱好的人员组成团队,该团队组织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品管圈活动能不断提高质量控制效果[1],本文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我院新生儿护理中,通过观察其对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探讨品管圈活动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分娩的174例新生儿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其中男92例,女82例,日龄在3~25d,按照护理期间是否介入品管圈活动将174例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监护人均自愿参加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89例,男49例,女40例,平均日龄(19.2±1.4)d,足产儿85例,早产儿4例,分娩体重(3.19±0.24)kg,胎龄在36~42w,平均胎龄(40.1±0.4)w,对照组85例,男43例,女42例,平均日龄(17.8±1.7)d,足产儿83例,早产儿2例,分娩体重(3.27±0.28)kg,胎龄在37~41w,平均胎龄(39.5±0.5)w,两组新生儿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整个护理期间未介入品管圈活动,观察组护理期间则介入品管圈活动,活动方法如下:成立活动小组,由我院年资较长护士担任活动小组组长,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及工作安排;确定选题,本次品管圈活动经开会讨论决定选择新生儿护理安全及护理质量作为活动主要内容,活动选题确定后进行小组内部交流和讨论,分析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对护理质量有较大不良影响的因素,并采用我院自制的问卷表对新生儿家属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理安全事件、护理质量影响因素等,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174份问卷,问卷发放率及有效回收率均为100%,通过整理调查问卷内容发现,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较高的护理过程包括水浴、腕带混淆脱落、进食、更衣等[2];对策拟定,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护理意识教育,由活动小组定期组织品管圈小组成员进行培训教育,让活动小组成员从思想上认识到护理安全及质量在新生儿护理中的意义,临床护理工作应以安全为基础,在安全前提下开展一系列的护理工作;定期举办护理经验交流,邀请专家或他院优秀的新生儿护士来我院进行经验交流,如探讨新生儿洗头、进食、按摩、输液等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文书书写不仅涉及到日常诊疗工作,而且也与医疗纠纷等问题息息相关,为此要组织活动小组成员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指导护理人员如何进行文书规范书写[3]。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护理安全事件主要包括腕带脱落或遗失、院内感染、发药错误、红臀、鹅口疮、窒息及护患纠纷等,比较两组安全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主要包括护理评估准确情况、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及护理文书规范情况,每项评价指标根据好坏情况分别积1~5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高,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调查过程中由我院专业人员负责问卷发放及指导填写,护理满意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及不满意四类,将很满意及满意例数视为护理总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医学软件SPSS16.0对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当统计值P

2结果

2.1两组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期间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评估、护理措施落实及护理记录书写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1.0%(81/89),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81.2%(69/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文实验结果显示,品管圈活动能明显降低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安全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这主要源于品管圈活动能将护理工作与安全管理相互渗透、螺旋递进,相比传统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品管圈活动能从护理安全操作、安全文化及理念全方位介入干预措施,整个干预过程是一个有机、系统的整体,比单纯针对护理安全事件就事论事的干预措施,品管圈活动的干预效果更加全面,能更好的营造护理安全理念和氛围,综上所述,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在新生儿护理干预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如先,黄开霞,邵妍,等.二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探讨[J].医学信息,2015,28(7):163-165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循证护理;妊娠合并乙肝;分娩期患者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可引起多器官损伤,严重危及人类身体健康。乙型肝炎孕妇是母婴垂直传播的高危人群,主要发生在与产后母婴的接触中,产程中含有HBV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或者胎盘、脐带的损伤造成HBV病毒进入新生儿体内,造成新生儿感染[1]。母婴传播是造成乙肝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国乙肝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乙肝流行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阻断母婴传播,本研究探讨循证护理对乙肝分娩期患者的影响,取得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及2013年我院妇产科所收治的58例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住院患者,将2012年所收治的36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年龄19~40岁,平均年龄为27.5岁,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38.2±0.6)周,乙肝病史6个月~15年,平均时间(6.1±1.7)年;将2013年实施循证护理后所收治的22例患者标为观察组,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为30.1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7.8±1.1)周,乙肝病史6个月~14年,平均时间(5.7±1.4)年,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及病史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产科常规护理,如护理人员在孕妇分娩过程中与患者沟通,消毒隔离。分娩后嘱其注意休息,使其了解潜伏期休息的重要性,家属监督。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循证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建立循证小组,确定问题

由3位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主管护师、护士长及2名助产士组成循证护理小组,每月定期对成员进行循证护理知识的培训。小组成员根据经验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结合妊娠合并乙肝孕妇的病情,提出需要解决的主要护理问题:(1)分娩方式的选择及患者知情同意权;(2)分娩过程中母婴阻断问题;(3)产后新生儿母乳喂养问题;(4)产褥感染的防治问题。

1.2.2 循证支持

借助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平台、知网数据库等数据库搜索各种相关的文献,按照提出的问题确定关键词,查阅有关文献。寻找关于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孕妇分娩方式的选择、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及产褥感染的防治措施,查找护理依据,寻找理论支持。

1.2.3循证护理的应用

(1)分娩方式的知情同意的护理 循证支持:新生儿HBV感染率与产程时间密切相关,当产程时间超过15h时,新生儿HBV感染率明显增高[2]。阴道分娩会大大增加新生儿乙肝病毒的感染率,多主张进行剖宫产,但是妊娠合并乙肝并不是剖宫产的绝对指征。对乙肝病情严重的孕妇,经过24h有效治疗后迅速终止妊娠,由于孕妇及胎儿耐受力较差,过度体力消耗可加重乙肝病情,因此,分娩方式多选择剖宫产[3]。护理措施:孕妇入院后,护士对孕妇进行产前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述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的途经,阴道分娩和剖宫产两种分娩方式的优点及缺点,根据患者综合身体素质选择最适宜的分娩方式,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

(2)分娩过程中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的护理 循证支持: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可发生在宫内、分娩时和分娩后,目前多数认为分娩过程中(包括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HBV感染是围产期感染的主要途径,分娩过程中仅有少量污染血液进入胎儿身体就可造成胎儿感染。对乙肝产妇分娩出的新生儿24h内注射10μg乙肝疫苗,而且在出生后1、6月分别追加注射10μg乙肝疫苗,可使新生儿体内产生一定数量的抗-HBs,有效保护肝脏免受HBV攻击,免疫率高达75%[5],免疫时间越早,免疫率越高。在新生儿出生后6h及3~4周肌肉注射100UHBIG,免疫率可达95%。护理措施: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前进行心理疏导,分娩过程中进行护理、家属全程陪伴等方式保证产妇顺利度过分娩期,尽可能减少人工破膜、徒手转胎位、产钳助产等人工操作,将整个分娩时间控制在15h内[6]。无论分娩方式如何,胎儿娩出后立即吸尽呼吸道分泌物,擦拭身上血液,并及时进行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免疫。

(3)母乳喂养的护理 循证支持:该类患者产后不建议进行母乳喂养,只有HBsAg阳性的产妇可进行母乳喂养,其余产妇不主张母乳喂养。护理措施:对不宜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进行配方奶喂养,而且对产妇予以生麦芽水煎服7天左右,及时排空乳汁。母乳喂养者,指导正确的喂养方法。

(4)产褥感染的护理 循证支持:分娩可破坏产妇生殖道的屏障功能,增加产褥感染的机会。护理措施:分娩时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保护阴道及生殖道完整。分娩后注意外阴清洁干燥,加强营养。

1.3评价指标及数据处理

比较两组患者产程时间、母乳喂养率及产褥发病率。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P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产程时间,母乳喂养率及产褥感染率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母乳喂养率及产褥感染率比较

3讨论

循证护理(EBN)是循证医学应用于护理领域中的体现,是护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结果,可有效提高基础护理质量,提高护士综合素质,要求护理人员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技能,将研究对象、研究方案、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判断和评价,是临床治疗过程中相对较为理想的护理实践方法。它要求护士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掌握借助数据库寻找相关文献找寻理论支持的技能,并将其与实践结合应用于患者护理管理中进而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在妊娠合并乙肝分娩期患者中应用循证护理可提高护患配合度,有效减少产程时间及产褥感染率,提高母乳喂养率。对比常规的护理程序,更显护理者的主动性,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的不同需求,尽快解决重要的护理问题,以最新最好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尽快恢复患者的经济社会功能,改善病程转归,杜绝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对合并乙肝的孕妇具有重要作用,促进护患合作,缩短产程时间,降低产褥感染率,促进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佳.循证护理对妊娠合并乙肝分娩期的运用探究[J].当代医学,2013,19(12):120-121.

[2] 王春燕.循证护理在急性胰腺炎早期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26):2406-2407.

[3] 张,杨晓京. 关于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携带者分娩后护理的研究[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4:268.

[4] 杨佩芳.不同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0,32(3):318-319.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第4篇

一、新入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患儿离开家庭住院接受治疗,不仅承受着疾病的痛苦,而且陌生的环境,使其生活习惯和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家长长期的宠爱和娇生惯养加之生病后的越发迁就,使患儿变得更加任性,不愿接受治疗。护理人员若要求其被动顺从,常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与抵触情绪。因此,在患儿新入院时,护理人员应掌握儿童心理,模仿儿童语言进行交流,及时回答患儿提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满足。

二、治疗中患儿的心理护理

药物治疗是疾病康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患儿恐惧的原因,精神上的恐惧与肉体上的痛苦,使患儿产生了强烈的反抗行为。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感情是做好治疗护理工作的前提,掌握疾病对患儿心理的影响,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心理护理,使其主动的配合治疗,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不同年龄时期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对婴幼儿的护理:

婴幼儿对皮肤的接触及抚摸更为需要,护理人员除了平常协助家长做好一些生活护理外,只要病情允许可定期、短时间地搂抱患儿,抚摸其背部、上肢、双手,使之在搂抱与抚摸中得到安慰,满足皮肤饥饿感,消除疲劳与紧张情绪。护理操作要做到稳、准、快,各项治疗尽量集中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对学龄前期儿童的护理:

学龄前期儿童往往情绪不稳定,任性,最易反抗吃药;这时严禁以打针威胁患儿或是强行捏住鼻子灌药,这样会造成误吸甚至导致窒息,发生生命危险。护理人员可利用患儿争强好胜心理,采用与同病室小朋友互相竞赛的方法给予鼓励,引导患儿在试试看的前题下同意配合治疗,切勿采取强制、恐吓、说谎等不恰当的方法。护理人员应经常巡视病房,了解患儿个性、爱好和习惯,多与患儿接触交流,增加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为治疗工作打好基础。

对学龄期儿童的护理:

要尊重、关心他们的要求,只要患儿能理解,在做各种治疗前,都应耐心地讲清目的、方法,以取得合作,随时调动患儿积极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治疗中也可谈论一些患儿感兴趣的话题,以转移其注意力。动作要轻柔、灵敏,各项操作争取一次成功,为今后治疗消除恐惧心理,使患儿及家长产生依赖感和安全感。

2、不同疾病时期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1)急性期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由于起病急骤,发病迅速,有时病情凶猛,病儿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易紧张、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让患儿感到可亲

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良好的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还能使患儿解除其恐惧心理,鼓足勇气与疾病作斗争,争取早日康复。

让患儿感到可信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儿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儿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患儿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让患儿感到安全

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患儿获得安全感的基础。因此,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患儿,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使患儿能够身心放松,有安全感。

(2)慢性期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对慢性期患儿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此期患儿有的对治疗缺乏信心而放弃治疗,有的则对病情不清楚,加上担心耽误学习,不愿治疗。此时护士更应加强责任心,做好其家长的工作,多关心爱护病儿,也可通知其老师、同学到病房探视,让其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解除其心理顾虑,坚持治疗。

(3)恢复期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疾病恢复期的患儿,常出现各种心理负担,如升学问题、复发问题、遗传问题等等,常陷入痛苦思索之中不能解脱。此时如不加强心理护理,常可出现意外。要及时发现患儿的心理状态,引导患儿面对现实,正确对待疾病。帮助患儿分析发病原因,总结发病规律,制订预防措施,教给患儿防病知识,鼓励患儿放下包袱,树立信心,依靠科学战胜疾病。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儿科;护理风险;管理;防范

作者单位:454750河南省孟州市人民医院

医疗风险管理是医院系统地降低医疗风险的经济损失及危害的管理,通过分析医疗风险,制定并落实针对性防范措施,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率。护理风险贯穿于整个护理操作中,一旦发生护理事故,就会给患儿及其家长带来严重后果,尤其儿科特殊群体,更需要有效避免护理风险,降低护理缺陷或护理事故的发生率[1]。所以,对于小儿科而言,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小儿科护理风险

11特殊药品、医疗设备潜在护理风险:药品管理中,尤其是品、限制性药品、剧毒药品的管理和使用中,存在潜在风险。所以,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执行医院有关药品管理、使用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保存和应用,用药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仔细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主管医师,给予相应处理[2]。定期检查医疗设备,确保医疗设备功能良好,对于老化、电源不通、操作不熟练等原因,导致医疗设备运转不良,耽误患儿的正常抢救,造成严重后果,患儿家长有权追究法律责任。

12临床治疗中的潜在风险:危重患儿特殊用药期间,密切注意患儿的病情变化,各项护理操作都要做好相关记录,对于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需要复述一遍,待医生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并于抢救结束后,立即做好记录。发现医嘱错误时,护理人员有权拒绝按照医嘱执行,一旦执行错误医嘱,给患儿造成严重后果,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承担法律责任。儿科用药需要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特点,严格计算用药剂量,计算时需要认真核对,避免粗心大意,严格控制给药速度,避免出现严重临床后果。静脉输液期间,避免应用紫外线消毒,加强输液巡视,避免液体滴空,指导患儿按照医嘱规定口服药物。

13临床护理文件中的潜在风险:护理文书需要客观、真实记录整个护理操作过程,是判断护理行为的正确性、及时性、有效性的主要依据,同样具有法律效应。儿科护理记录中,也要将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等逐一填写,并妥善保存,一旦丢失,将承担法律责任。

14医疗护理中知情权的护理风险:患儿及其家长的病情知情权应当得到足够的尊重,所以,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操作时,需要事前向患儿及其家长做好解释,征得患儿家长同意后,方可执行。

15生物污染的护理风险:护理人员会经常接触患儿体液、血液,而意外针刺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一些以血液、体液传播的疾病,例如感染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会通过针刺伤,感染给医护人员。

2防范措施

21明确小儿科护理风险管理职责:儿科护士长负责科室的护理风险管理,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及时掌握各种护理风险信息,定时召开护理风险管理讲座,分析护理中的风险问题和潜在风险问题,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3]。

22制定儿科护理风险管理计划:识别科室的护理风险及安全隐患,对出现过的护理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识别已经存在的护理风险问题,制定儿科护理风险管理计划,针对性制定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并逐一落实。

23提高儿科护理业务水平:随着儿科疾病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新兴技术的开展,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并及时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护理业务质量,给予患儿保障性的护理,确保护理安全性。

24尊重患儿的合法权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耐心与患儿及其家长交流,详细介绍疾病的治疗、预后、注意事项等各项问题,耐心倾听患儿的不适症状,充分尊重患儿及其家长,一旦出现失误,及时与患儿家长沟通,以求得其谅解,通过优质的护理服务,高度的责任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

25规范护理文书:确保护理文书与医疗文书的同步性,详细、真实、及时记录患儿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过程,每个环节都要做好查对,发挥科室的质控作用,每天进行检查和核对,护士长每周对护理文书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进行科室通报[4]。

26建立有效的干预措施: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给予相应的行政干预。对于新进仪器设备,做好安全应用的相关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操作的熟练性。通过各种手段,强制性要求医院达到安全的环境和条件,尽可能降低医疗设备所致损失的发生率。医院提供足够的个人防护设备,针对感染科室人员,配备专门防护设备,并定期组织标准防护知识讲座,提高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

3总结

小儿科作为特殊群体疾病治疗科室,本身可能具有较高的护理纠纷、护理投诉,存在较高的护理风险,所以,儿科护理人员需要制定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并长期执行,通过培训和讲座等形式,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护理意识,健全护理管理机制,系统化、科学化地推动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为患儿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赵杏哲 浅谈临床护理安全防范及管理.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101.

[2]法艳萍 儿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