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广告的诱导功能

广告的诱导功能

广告的诱导功能

广告的诱导功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广告翻译策略最佳关联

一、商业广告

广告的定义甚多,到目前为止,各国学者给广告所下的定义都不尽相同,美国广告主协会关于广告的定义是:“广告是付费的大众传播,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传递情报,改变人们对广告商品的态度,诱发其行动而使广告主获得利益。”根据这一定义,笔者认为,广告应具备传递信息的信息功能,诱发广告受众在获取信息后做出广告所期望的反应的诱导功能,以及对商品进行粉饰美化的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其中诱导功能是最主要的功能,其他各种功能都是为诱导功能服务,都在努力使广告起到最大的诱导说服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告的商业效应。

由于广告文体是一种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实用文体,有些学者指出,一则成功的广告应该符合ACCA原则,即认识(awareness)、理解(comprehensive)、说服(conviction)、行动(action)。这是因为,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一则广告能否吸引广告受众的注意和认识是导致广告成败的关键。同时,广告必须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否则就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是西方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基于Grice的关联准则而提出的认知语用学理论。Sperber和Wilson(1986)认为,语言的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而不是传统交际理论的编码——解码过程。关联理论的核心就是寻求最佳关联性原则,即人类的交际行为都会产生一个最佳相关性的期待,接受者要确定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就必须在交际双方共知的认知环境中找到对方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的暗含意义,从而获取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的目的。关联理论中的关联并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认知努力和语境效果。在同等条件下,认知努力越小,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但在整个语言交际过程中,接受者需要的并不是最大关联(即以最小的认知努力得到最大的语境效果),而是最佳关联,即接受者希望能不用花费不必要的努力便可以从中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并据此推导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作为交际的翻译,在原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人们对语码的选择所依赖的也是关联性,原交际者和译者构成了交际的双方,译者从原交际者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找出最佳关联,通过推理形成对原语文本的理解;译者和译语接受者又构成交际的另一双方,译者通过译语文本把自己对原语文本的理解传递给译语接受者,从而使译语接受者能够推导出原交际者的交际意图。正如Gutt所指出,“成功的译文就是译者确保译文中交际者的意图和接受者的期待与原文一致。”译者要传达的并不是原语文本的文字本身,而是原语文本所代表的原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也就大可不必拘泥于形式上的句法与词汇层面的等同。三、关联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的指导意义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讲,广告是交际者(广告主)诱导和说服交际接受者(广告受众)接受其产品、服务等的言语行为。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用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的,广告受众一般很少会花大量的时间来仔细研读广告,因此广告必须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住广告受众,并应迅速说服他们做出购买的行动。这样一来,在交际双方共享的认知环境下,一些对交际双方而言不言自明的东西常常会被省去。而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交际,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知识各不相同,缺乏共享的认知环境,消费者只能通过译者对广告主交际意图的推断,在译者和消费者共有的背景知识下,接受原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只有基于这种共有的背景知识,原交际者才有可能与接受者进行交际,并认为接受者会理解其交际意图,也正是基于这种共有知识,接受者才可能正确理解原交际者的交际意图。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广告翻译时,打破原语广告词和句这些属于语言层次的东西的束缚,从原交际者(广告主)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求出最佳关联性,然后在译者和译语接受者(广告受众)共知的认知环境下传递给译语接受者,实现原交际者的意图,诱导广告受众接受其产品或服务。一则广告之所以成功,可以说是因为交际者与接受者之间达成了一种较为和谐的默契。这种默契是基于交际双方在共享的认知环境下得以实现的。

因此,在翻译时就不能只停留在广告的词和句的语言层面上了,而应在原广告词语与原语语境之间寻找出他们最佳关联性,然后将原广告的意图传递给译语接受者。尽管译文在形式上与原文相差甚远,但正如德国功能派译论家Reiss和Vermeer所指出的,“翻译的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告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几乎所有的广告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诱导说服性的言语行为。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讲,广告是一种语用行为。因此我们在研究广告翻译时,不能将其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不能单纯用传统的翻译理论来对其进行指导。关联理论虽然不是翻译理论,只是认知语用学的理论,但它却能有效地阐释广告翻译,指导翻译的实践。只要运用得当,它能够起到传统翻译理论难以达到的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静:广告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

广告的诱导功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元素;广告创作;趋向;原因分析

近年,中国广告学界与业界普遍存在着一种趋向,即对“中国元素”的重视与认同。本文从广告本质功能观的演进规律、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以及对提高广告传播效果的需要三个层面展开论述,认为这一趋势的出现并非无因之果,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积淀与时代背景。

一、广告本质功能观演进规律的历时观照

学界关于广告功能观演进历程的考量,大都以美国的广告发展为基准。自1704年美国第一条付费广告出现,至19世纪末期,广告始终被视作单纯的信息告知工具,即告知功能观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劝服功能观时期,广播电视媒介使信息传递更为便利,创作者开始关注广告的劝服购买功能。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广告传播的着力点与诉求内容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强调传达产品的附加值,被称作广告的诱导功能观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强调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全面展开生产与营销活动,广告作为营销中的重要环节,开始了沟通功能观时期。

当今占据主流的广告本质功能观,处于由诱导功能观向沟通功能观过渡的初级阶段,其具体的外在表现仍是广告的诱导功能,却又是对传统诱导功能观的颠覆与升华,是对沟通功能观的整合与借鉴。“中国元素”在广告中的运用,正是这一处于特殊阶段的功能观于实践层面的最佳选择之一。在新的诱导功能观的观照下,广告的表现方式注重各种中国元素的融入,以此响应与提升消费者的审美感受;在创意层面,以消费者的切实体验为出发点,引发消费者内心的情感共鸣与认同。各种中国元素的使用,传达的是符合中国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感受、气质、意韵及文化,画面营造赏心悦目,意境表达深沉悠远,氛围渲染激荡感人。

二、社会对传统文化认同与重视的现时契合

当代的中国文化构成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自近代开始渗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政治文化、延绵至今仍具有重要影响的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侵袭在改革开放后愈演愈烈,其负面影响早已被推至风口浪尖;政治文化强行从意识形态上割裂当代与传统文化的脐带,造成中国文化的断裂;传统文化精华部分以顽强的生命力与存在价值流传数千年,孕育与巩固着中华民族的人格构成、道德标准与人际交往的规范,是我们应予以继承与发扬的模板参照。同时,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精神文明相对匮乏的时代,更凸现了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重要借鉴意义。当今社会倡导的价值观与道德规范,早已深深打上了传统文化精华的烙印,各层面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运用,更加促进了人们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的广度与深度。

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也是传统文化表现与发挥作用的载体。从表层来看,广告以商品信息的传递提供着消费指南,启发着消费者的购买选择;从深层考虑,广告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行为,以其提供的文化角度的认知方式和认知内容影响并塑造着社会的整体知觉。运用广告这一载体,在为产品宣传服务的同时,传递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积极价值,使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应成为当代广告人广告创作中的重要选择。

三、提高广告传播效果的创作需要

广告效果具有三个层次的内容,即广告的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法国的广告人 Robert 曾经说:“我们用来呼吸的有氧气、氮气,还有广告。我们畅游在广告的海洋中。”我们的生活就是被广告所包围。然而,国外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一个家庭平均每天通过各种媒体,能够接触到1100余则广告,而使他们真正记住的只有3~4则。因而,引起消费者注意,使消费者“真正记住”,理应成为广告创作首先考虑的问题。广告首先应做的,是实现其认知层次和态度层次的效果,即广告要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激发消费者的兴趣。

什么样的广告最具引发消费者注意与兴趣的能力呢?巴格比做过一次双眼竞争实验,证明了符合本民族文化特点的广告更有利于引发消费者的注意与兴趣。该实验让消费者通过类似于双筒立体镜的装置去看两个不同的画面:一边表征美国的文化特征,另一边表征墨西哥的文化特征,两者的画面数相等,随机呈现在双筒镜的两边。12名美国人和12名墨西哥人参加了实验,实验要求他们在观看的头15秒内报告,先看到的是哪一种画面。结果见下表:

广告的诱导功能范文第3篇

有资料显示:“顾客在销售现场的购买中,三分之二左右属非事先计划的随机购买,约三分之一为计划性购买。”

诱人的POP广告,不仅能激发消费者随机购买(或称冲动购买),还能有效地促使计划性购买的消费者果断决策,实现即时即地的购买。因此,制作成功的POP,有效利用POP广告的媒体特性,能在销售现场,起到最关键、最直接的消费刺激和激励,达到意想不到的终端推动效果。

POP功能:诱你增强注意力

诱人的POP要唤起消费者的潜在购买欲,引起消费者的兴趣。所以,要充分利用POP功能,强调产品优点,增强消费者的注意力。

起到告知功能:几乎大部分的POP广告,都要首先起到新产品的告知功能。也就是当新产品出售之时,一定要配合其他大众宣传媒体,在销售终端告知消费者新产品上市的消息,诉求新产品的性能、价格,使消费者认知产品并记住品牌、特性,并且告知消费者产品的使用方法等,以达到吸引消费者视线,刺激其购买欲望。

唤起意识功能:尽管产品在前期运作时已经开始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体,进行广泛地宣传,但是当消费者走入消费终端时,经常会把大众传播媒体的广告内容所遗忘。而POP在这时就要利用现场展示功能,让消费者重新忆起产品,唤起消费者的潜在意识。

“超市售货员”功能:POP广告最经常使用的环境是在超市。在超市中,当消费者面对诸多商品而无从下手时,摆放在商品周围的POP广告,就会持续不断地向消费者无声提供产品信息,起到吸引消费者、促成其购买决心的作用。 销售气氛功能:POP广告一定要有强烈的色彩、美丽的图案、突出的造型、幽默的动作、准确而生动的广告语言,这样才可以创造强烈的销售气氛,吸引消费者的视线,激起其购买冲动。

提升形象功能:成功的POP广告不仅要注意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还要注重企业的形象宣传。因为它同其他广告一样,在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同时,在销售终端同样可以起到树立和提升企业形象的目的,进而保持与消费者的良好关系,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注意和对企业的好感。

POP作用:诱你消费三步曲

POP广告除了能制造出轻松愉快的销售气氛,使消费者事先了解产品特性产生购买冲动外,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诱惑消费者进行消费,提高终端的销售额。 所以,POP要注意做到以下三个方面,成功诱惑和促使消费者即时购买。

1.诱你进店:

由于在实际购买中有三分之二的消费者是临时做出购买决策,所以,终端店的销售与消费者流量成正比。因此,利用置于店头的POP广告,如看板、站立广告牌、实物大样本等,极力展示产品的自我特色和产品个性,成功诱惑消费者进店,是促成消费者购买的关键一环。

2.观察产品:

在促成消费者购买的第二个环节,就是让POP产生使顾客驻足详看的力量。比如在销售终端,一些具有冲击力和煽动性的POP就会让消费者不由自主的停下来。这样,在抓住顾客兴趣点的同时,再加上销售员的现场操作、免费赠送、试用样品等都来进行配合工作,就可以充分诱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3.刺激最终购买:

激发顾客最终购买就是POP广告的核心功效,也是POP的最后冲击力量。这时就要利用有效的POP广告,针对顾客的关心点进行诉求与解答,达到有无专人介绍产品,都可产生10倍销售力量的效果,达到最终购买。

POP原则:诱人就要有资本

既然POP作为销售终端的重要促销手段,就要重视其信息传达的准确性、逻辑性和艺术性。

准确性原则:广告是围绕着产品促销进行的,这就必须十分准确地把握终端市场的消费特征:日用品、便利性;准确地把握产品的特征:实用、廉价;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消费特征:顾客的类型、收入水平、对产品售价的反映度等。

逻辑性原则:POP广告是以视觉来传达企业的促销意图和信息的,因此要逻辑地建立POP广告的视觉形象秩序,要杜绝视觉形象的过多和过滥。这就要建立终端货价、装饰手段与产品之间的秩序关系,要做到井然有序、装饰与渲染有度。

艺术性原则:POP广告要达到的效果是促进销售,因此在广告形式和宣传手段上必须“唯实”,而不能“唯美”,即不能不顾广告效果的实际,而片面去追求广告形式的纯美艺术表现。

传播性原则:POP广告的功能传播过程是与消费者的购买过程相联系的,传播过程在消费者购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如附表所示。 消费心理

消费动作

pop

引起注意

注意店头广告

海报等

产生兴趣

接近商品

展示陈列

唤起购买欲

了解商品品质

商品说明书

品牌记忆

产生购买欲考虑购买

价目表、展示牌

购买

选择拿取商品、出钱

陈列架、收银台

POP效果:组合增强诱惑力

为了有效地配合促销活动,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强劲的销售气氛,单一的POP广告有时不能起到预料中的诱惑效果。为此,多种类型的系列POP广告媒介可以同时组合使用。

首先,可以让POP广告从单一向系列发展,然后再添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将声、光、电、激光、电脑、自动控制等技术与POP广告相结合,产生一批全新的POP广告形式。这样运用高科技技术制作POP广告,虽然成本较高,但是其效果却是普通POP广告所无法比拟的。

其次,可以采用手绘式POP广告。正如某企业在终端卖场的POP广告形式一样,他们全部采用以手绘的办法来去制作POP广告。据其企业策划人员介绍,该种形式不需花费太多制作经费,也不需精美的印刷加工,只需少许创意和一些简单的工具,就可以随手绘写出漂亮的POP广告。并且可以迅速提供商品情报,与顾客沟通情感,当时现场效果完全超过以往机械制作的POP广告。

不过,手绘POP广告制作时,要注意容易引人注目,容易阅读,使消费者一看就能了解广告所要诉求的重点,还要具有美感、有创意、有个性,具有整体统一和协调感。

另外,手绘POP广告的说明文内容要用简短、有力的文字来表现,字数应以15~30字为限;必须表现促销品的具体特征和内容,及其对顾客的效用价值;文字与用语要符合时代的潮流和顾客的需求;要反映商品的使用方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消费层次来决定文字用句等。

链接一:某产品POP广告设置案例

①制作1×0.5m导购牌(展板),设计制作要求品牌突出、诉求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制作牢固,摆放于商店门口两侧或店内合适位置。

②招贴画要选择店外两侧1.4~1.8m光洁墙面、店堂玻璃门、或店内1.4~1.8m光洁墙面上,粘贴牢固,排列张贴,视觉及宣传效果更佳。

③台牌卡放置柜台,靠近产品摆放处,内装折页或小手册,便于目标购买者详细了解产品。

④吊旗并排悬挂于进店2.5m高、正面柜台上方。

⑤户内灯箱亦要选择临近产品上方摆放。(由企划中心发放彩喷稿,依要求制作,必须做到统一性。)

⑥店招牌造价低,档次较高,耐久性较强。(企划中心出彩喷稿,当地广告公司制作。)

⑦产品模型分户内和户外两种,户内“金字塔式”拼摆,用透明胶固定,户外应注意避免碰损。

⑧巨幅:6×20m,视觉效果极佳、大气,但要注意防风设施。(悬挂于大型商场、超市正面或面对人流量较大的墙面上。)

⑨户外广告牌:大型广告牌,靠近卖场(售点),置于5层楼顶或裙楼(市场成长——成熟期考虑操作。)

⑩车体(车贴)广告:前期买断主要线路公交车的车后贴或车前贴,产品成长期可根据条件考虑整车车体广告。

链接二:POP广告的追根溯源

POP广告起源于美国的超级市场和自助商店里的店头广告。1939年,美国POP广告协会正式成立后,自此POP广告获得正式的地位。但是就其形式来看,在我国古代,酒店外面挂的酒葫芦、酒旗,饭店外面挂的幌子,客栈外面悬挂的幡帜,或者药店门口挂的药葫芦、膏药或画的仁丹等等,以及逢年过节和遇有喜庆之事的张灯结彩等,都可谓POP广告的鼻祖。

广义的POP广告的概念,指凡是在商业空间、购买场所、零售商店的周围、内部以及在商品陈设的地方所设置的广告物,都属于POP广告。如:商店的牌匾、店面的装潢和橱窗,店外悬挂的充气广告、条幅,商店内部的装饰、陈设、招贴广告、服务指示,店内发放的广告刊物,进行的广告表演,以及广播、录像电子广告牌等。

狭义的POP广告概念,仅指在购买场所和零售店内部设置的展销专柜以及在商品周围悬挂、摆放与陈设的可以促进商品销售的广告媒体。

组稿:赵传平

特邀嘉宾:营销专家

王荣耀

天福泉酒业区域总监  江涛

广告的诱导功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目的论 广告翻译 策略

功能翻译理论的主导理论—目的论是德国功能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目的论认为一切行动皆有目的,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的,译者在翻译目的指引下,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决定最合适的行动方式,即“翻译行动的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的策略,译文应对目标语读者发挥预期的功能”。广告翻译的实质也是要实现译文预期目的,劝诱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因此,从目的论视角透视广告翻译具有指导与实践意义。

翻译目的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 功能派翻译理论创始人凯瑟琳娜•赖斯,于1971年在其《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了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认为“译文所要实现的目的或功能不同于原文的目的或功能,译者应根据翻译要求优先考虑译文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在此基础上,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进一步摆脱了以源语为中心的“等值论”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弗米尔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和意图的人类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时,根据客户、委托人或厂商的要求,译者应结合翻译的预期目的和译文读者实际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以目的论为原则,考虑各种译语文化语境因素,选择合理翻译策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决定译文面貌的,不是源文面貌,而是翻译目的”。因此,翻译目的论为广告翻译的具体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开拓了广告翻译的新视野。

翻译目的决定译者具体翻译方法,译者应根据译文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按其传意功能分为两种类型,即能在目标文化的新情境中独立地起传意作用的工具和记录作者与源文接受者如何在来源文化里传意的文献。赖斯的另一学生克里丝汀•诺德于1991 年和1997 年出版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理论、方法及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和《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在这两本奠基著作中,她将文本按其功能分为四种类型: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感染功能和寒暄功能,并提出“功能加忠诚”的理论模式。“功能指使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因此,要做好广告翻译,首先要弄清广告文本的目的和功能。广告是一种不同于文学及其它类型文本的特殊文体,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受市场规律、营销战略、广告法规和文化障碍的制约,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语言简短、动感、灵活多样、通俗易懂,说服力强。广告翻译的本质就是要实现译文预期目的,在译语文化环境中再现原语广告劝诱功能,其最终目的是影响消费者心理,诱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原则

翻译目的论突破了等值翻译论框架,提出“目的”、“连贯”、“忠实”三大原则。目的原则指翻译行为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一切翻译活动都得由它的目的决定;连贯原则指语内连贯,即译文应能被译文受众所理解,在目标语文化背景中和交际情景中应该有意义;忠实原则,即语际连贯,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

目的论翻译原则中,语际连贯从属于语内连贯,二者皆从属于目的原则,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后来诺德又提出忠诚原则,指要考虑翻译这种有目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包括原文作者、翻译委托人、译文受众等的意图和期望,即在译者翻译目的或翻译策略方法可能与其他参与者的期望或主观翻译理论相背时,要做出解释。

因此,目的论为广告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翻译原则,依据译语文化准则、翻译委托人目的和译文接受者的期望,可对广告原文进行调整或改写,以目的论统揽指导广告的跨文化跨语际翻译,这就打破了传统翻译译文必须忠于原文的旧模式,从而达到劝诱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翻译目的。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策略及方法

广告翻译的目的是对外宣传商品和服务,激发潜在消费者购买欲望,最终促使其购买行为发生。变译理论认为,译者可在段际和篇际间选取所需信息,对文本进行“摘译、编译、缩译、改译”等。在不违背主体人目的前提下,译者享有较大自主性和能动性,他尽可以跳出原文形式的窠臼、信息的迷宫,传达主体人所需的基本信息、关键信息,实现主体人所需的交际功效。变译力主变通原作的内容或形式,求得信息传播的上佳效果。

广告创作集语言学、美学、心理学等为一体, 是一门复杂艺术。广告文本虽没固定格式, 但广告翻译都具有明显的目的性,采用合理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文具有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效果, 对于实现广告目的很有必要。目的论视角下广告常见的翻译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删繁就简

国内外报刊、杂志的广告崇尚简洁,让消费者直观明了地了解其商品或服务。广告翻译运用变译理论对文本进行改译,使译文简洁明快,既传达原文的关键信息,又符合读者的审美心理,达到了对外宣传的目的。

例1,中国建设银行的龙卡广告语:“衣食住行,有龙则灵”。

原译:your everyday life is very busy, our longcard can make it easy。

改译:loongcard will makes your busy life easy。

原译用everyday life 概括“衣食住行”,用busy和easy的[zi]押尾韵,朗读较顺畅。龙卡中“龙”的翻译虽然使用了斜体来区别英文long (长), 还是易造成误会;“龙”应译为loong, 双写oo表示长音,避免与西方文化相冲突。但原译完全拘泥于汉语对仗,过于冗繁拖沓。改译简洁明了,用will 代替can 使译文更具人情味,既包括功能又含有主动意愿, busy和easy互为压韵,琅琅上口。

例2,某海滨浴场广告语:“这里有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一切为了您的子孙后代”。

译文:mor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heir。

译者巧妙运用谐音双关,sun-son, air-heir两对谐音字,使译文简洁、风趣和幽默,增强了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仿译

为实现广告的宣传目的,诱导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认知和接受心理,翻译中恰当模仿译语中现成语言形式或内容而形成新的语料,“以旧换新”,达到一种幽默的交际效果并对消费者产生视觉和感觉上的冲击。

例3,佳能复印机广告语:“百闻不如一印”。

译文:copying makes you believing。

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中,中国谚语的“百闻不如一见”, 英语中相应表达为“seeing makes believing”。译文采用仿译手法,巧换为“copying”, 语义真切,效果与原文相似,让消费者感觉似曾相识,记忆深刻。

例4,国产红玫相机广告语:“红玫相机新奉献”。

译文:my love is like a red rose。

根据苏格兰诗人彭斯(robert burns)的爱情名篇“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我的爱人就像一朵红红的玫瑰),译文仿译为“my love is like a red rose”,注重了广告文体的目的性,使消费者读起来倍感亲切, 富有神韵,增强了广告的感染力。

(三)化归纳法为演绎法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思维模式不同,中国人思维常用归纳法,先描述,后归纳;西方人常用演绎法,先摆出结论,再推理。在广告中,根据不同语篇预期功能,译文应满足消费者需求,符合消费者思维习惯,在不改变原文功能的前提下可适当对译语语境进行调整,或删减或改写以增强广告效果,实现广告翻译的预期目的。

例5,浙江永嘉教仪广告语:“国家新开辟的旅游胜地——楠溪江风景区。乘舟从源头迤逦而行,饱览江畔:崎林茂山水碧,景色秀丽别致……值此浙南风景秀丽的楠溪江畔,座落着闻名国内外教具生产的“龙头”企业——浙江永嘉教仪”。

译文: standing by the side of the picturesque nanxi river, a newly-opened resort by the state in south zhejiang, is yongjiateaching instrument factory- a head enterprise well known in and out of china for manufacturing teaching facilities。

原文目的是向消费者提供教具商品信息,顺带描述当地旅游风光吸引消费者。若进行直译,旅游信息的介绍会冲淡广告主题,让消费者不知所措。译文充分体现了广告翻译的目的性,摆脱了传统归纳法的旧模式,采用演绎法,以教具商品为核心,淡化旅游风光信息,使行文简洁流畅。

(四)传递文化信息

由于中西方生存环境、风俗、宗教等文化传统的差异,广告翻译中为使消费者全面了解商品信息,不可避免地要将商品的文化信息加以传递,以达到劝诱消费者购买的目的。

例6,孔府家酒的广告语:“喝孔府家酒,做天下文章”。

原译:kongfu down, cases done。

改译:confucian spirit triggers/provokes your mind。

原译中将孔子翻译为kongfu,会让消费者想起中国功夫(chinese martial art), 引起歧义。而改译中用confucian spirit易让西方消费者引发联想,想到中国儒家文化(confucious culture), 进而联想到代表人物孔子,更好地传递了文化信息。

综上所述,广告作为企业的一种促销手段,其翻译应以目的为核心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根据目标语广告的语言、文化及营销策略进行合理调整,使译文具有充分的信息,展示其商品特点,树立形象,诱导消费者需求,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从而达到宣传产品、促进销售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贺爱军.目的论与政府网站翻译[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

2.诺德,张美芳,王克非译.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vermer h j. 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som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m].heidelberg: textcontext-verlag, 1996

4.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6.张南峰.中西译论批评[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黄忠廉.变译的七种变通手段[j].外语学刊,2002(1)

广告的诱导功能范文第5篇

现在还讨论脑白金现象似乎有些多余了,毕竟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产品,再讨论它只能会再浪费人们的注意力。可是看到现在一些企业的电视广告所表现出的有意或无意模仿脑白金的广告风格,以及由此所体现出的企业市场操作理念,笔者很是担忧,生怕脑白金现象出现变种,甚至沿袭成风,长此以往,不仅仅是对中国广告界的一大败坏,而且将会给中国市场遗留下随时都可能爆发的孽种,更会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不良的诱导作用。于是不得不深入分析一下脑白金现象,以求抛砖引玉,引起中国社会相关各界的重视,防止脑白金现象蔓延。

脑白金现象实质上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表现在大众群体厌恶之至的广告传播上;其二表现在为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指责最多的产品利益上。

脑白金的广告尤其是电视广告没有人说不厌烦的,但是你厌烦却逃不掉,除非你远离电视,而且不管你怎么逃,你还是记住了脑百金,而这正是传播者所追求的效果。脑白金的电视广告画面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卡通形象,他们的动作行为都让你觉得不可理喻,都让你讨厌甚至是愤怒,但正在你在愤恨的情绪中,这些画面不知不觉的烙印在了你的脑海里。更何况还有那些出格的语气和语调,都使你无法阻挡脑白金在你脑海里留下印痕。其实脑白金电视广告给人们的感受是广告传播者刻意追求的,它是根据人们的记忆规律有意策划的,因为只有特别的事物才会容易使人们产生记忆,越特别受众的记忆越深。而当大多数的电视广告无论是音效还是画面都在追求美好印象的时候,脑白金的广告追求反面极端则更能起到让受众过目不忘的效果。

然而,脑白金的电视硬广告在现象中所起作用只是在市场启动以后才真正发挥作用的。在脑白金的市场启动阶段,策划者为了迅速撬动市场,有一套完善的传播方案:

1、在登文章之前先寄一轮书进行预热。大规模派送《席卷全球》一书,在消费者的脑海中造成脑白金体在全球畅销的印象。在登了一轮软文之后,再将《席卷全球》一书中的精华部分汇集,夹在当地有影响的报纸中派送。

2、以软文为入市切入点。在企业尚未登场,消费者尚未产生戒备心理时,将脑白金体这一概念植入消费者脑海,为日后脑白金的推出打下基础如《人类可以长生不老吗?》《两颗生物原子弹》《本世纪两大震撼》等软文,无论从内容的猎奇性、权威性,还是可读性,都能激起人们强烈的兴趣,在当时的确收到了吸引市场的效果。尤其是功效软文《一天不大便等于抽三包烟》《女人四十,是花还是豆腐渣》等面市后,更是迎合了人们追求健康的心理。

脑白金的软性文章全无商业气息,尽量回避易让消费者认为文章是广告的一切词语、图片,在版面的位置安排上也是煞费苦心,使消费者认为是媒体的自发炒作。为了炒得热闹可信,脑白金还准备了“反面文章”,通过正面文章宣传功效,再通过反面文章在肯定功效的前提下攻击“人类已攻克长生不老”等一些不痛不痒的结论。

3、科普专题片。由于电视效果见效慢,在报纸炒作的前一周,脑白金便开始在当地最有影响的电视台播放科普专题片,并与第一轮寄书统一时间。前一个月播放四部新闻片:《生命领域的两大震撼》《20亿美元的太空试验》《白鼠立大功》《美国人为什么疯狂》;后一个月播放四部功效性专题片,并与四部新闻片交叉炒作。

4、推拉张贴。做到有门就贴,门门必贴,对品牌起到良好的提示作用。

5、硬性广告。在软性广告炒作到一定的时候,就要让宣传落地,利用硬性广告告诉消费者哪儿有售。电视广告选收视率高的电视剧切播,在时间上保证了三个第一:电视剧切播前的第一个广告、电视剧开始前倒数第一个广告、电视剧断剧的倒数第一个广告,确保了广告的收视效果。 ”(引自曾朝晖先生《海王、哈六药与脑白金的品牌传播策略分析》)

在如此缜密而针对性强的市场炒作下,消费者被脑白金撼动了,对其投以大量的关注与货币,脑白金火了。

单纯从宣传策划的角度而言,脑白金的上市传播方案确实堪称经典,如果这样的传播水平再加上一个好的产品,成就一个笑傲市场的品牌是必然的事。然而所有的问题症结就在产品身上。

现在一些消费者已经知道脑白金到底是什么东西了,它的功能究竟有那些笔者也不愿意再引证,笔者想要说明的是这个产品这么由“石头”变成了“白金”。

在脑白金这个概念热炒中国之前,脑白金概念在美、欧等国也被炒作过,只是由于它的功效实在有限并且存在争议,便很快被国外市场冷落了。但是就是它的这么一点落魄的“洋”经历,却被具有敏锐洞察力和市场炒作能力的脑白金策划者所利用,导演了一出脑白金疯狂中国市场的闹剧。

那么脑白金的策划者究竟是怎么由“石头”变成“白金”的呢?脑白金策划者的高超创意能力在脑白金身上又创造了一个新高,他把这个“石头”赋予了“白金”的品质,然后高喊它就是“白金”。你不信我就天天说,时时说,一直说道你信为止,并且我有独到的宣传手法,不怕你不信。于是脑白金的广告铺天盖地,将消费者紧紧包围。一些消费者被引诱了。

但“石头”毕竟还是石头,脑白金硬把“石头”说成“白金”的做法激起了专家和业内人士的公愤,对脑白金的抨击纷至沓来。脑白金的策划者此时表现的到不强硬,你不是说我不对吗,我不和你争,我换一种说法可以吧;你还说我虚假宣传,我再从新再找一个卖点可以吧,你再说我不对,我再变,我再换。我变着、换着钱挣着。脑白金就是这样在中国市场大把大把地从市场上收捋着钱。

脑白金策划者硬性赋予脑白金一些功能的做法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对声潮越来越大,国家卫生部不得不通过有关渠道发表声明,仅对脑白金在改善睡眠和肠道功效方面认可。在市场的一片质疑声里,脑白金的策划者没有认输,他的创意能力又一次创了一个新高,将脑白金由“自用”消费市场转向了“他用”消费市场。这个转变对脑白金来说可称得上是“伟大”的转变,他不仅挽留住因对产品功能的怀疑而可能的流失自用消费者,而且大大拓宽了目标市场,网罗住了更大的顾客群体。这个转变之所以成功有其必然性的一面,因为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交往的扩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礼品商品需求,但此前的礼品市场一直缺乏认同度广的商品,脑白金直直地占了这个位,一时间由不得你不买。并且,消费者对“自用”保健商品的关注重点是功能,而对“他用”保健商品关注的重点不仅是功能,还要求拿出去体面,那就需要该商品的知名度够大,有时甚至会仅仅在意后者,这样的消费理念正好可以避开人们对脑白金物质功能的注意,而最大程度的利用脑白金在市场上已有的知名度。而从市场传播的角度来讲,由于宣传的重点转向了“今年过节不收礼,不收礼呀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脑――白――金”,可以尽可能的转移业界对此前功能性广告的批评,弱化市场矛盾。脑白金更火了,给所有者带来了几十亿的销售额。

但纸总包不住火,随着脑白金产品功能的认知日渐广泛,脑白金的礼品市场经过两年时间的火热后,温度也逐渐的降低下来。为了尽可能的榨取市场价值,脑白金广告的诱导的送礼对象也由“送爸妈”变成了“送爸妈,送老师,送阿姨,……”。同时,脑白金的所有者为了引起市场对脑白金及后续产品和其它目的,又导演了一场“脑白金转让”戏。

通过以上的表述可以看出,形成脑白金现象的两个因素是以即正常又非正常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说它们正常,那是因为商业宣传总是和商品(服务)互相紧密联系;说他们非正常,是因为宣传策划者在用自己超强的策划能力炒作一个无甚价值的产品,以求私利。迫于自己的产品确实无甚价值,策划者就强加了美丽的价值给它,并用自己的策划能力去诱导消费者买单,谁都知道这是一种什么行为。

脑白金曾经红火一时的景象影响了一些企业正常的市场行为,让他们感觉到只要强化市场炒作,产品好不好影响不大,于是电视上出现了一批批包裹着美丽价值的“石头”产品。脑白金现象给中国市场还造成了另外一个不良影响,表现在一些企业的广告片面模仿脑白金广告的风格上,似乎是越庸俗、越让人看了不舒服的广告效果越好。这是一个非常片面的行为,这样的企业在模仿脑白金的时候他们没有看到脑白金的操作者根本就没有打算把脑白金做成一个长期产品,更没有打算将脑白金做成一个长盛不衰的品牌,脑白金只是其短期收掠金钱的工具,所以用模仿脑白金的广告风格去做品牌广告会对品牌产生很大的伤害。脑白金现象还有一个不良影响就是它诱发了一些企业跟风进入礼品市场。如果这些企业的产品最初就是定位于礼品市场的还不要紧,可是一些原本有着相对较大市场容量的企业受到脑白金一时红火的诱惑也把持不住跟进去了,不及使产品的未来成长空间相对狭小,而且有些产品定位的转变是以抛弃原有长期积累的品牌价值、品牌形象为代价的,这种短视的行为看了使人痛心。脑白金现象还给中国市场造成了一个最低级的影响,就是它促发了一些企业又原始地将产品功能利益适用于男女老幼、各色人等,看了使人产生中国市场退化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