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产养殖专业知识

水产养殖专业知识

水产养殖专业知识

水产养殖专业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水产养殖专业 英语教学 策略

一、水产养殖专业英语的现状及重要性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位居世界第一的水产养殖及水产品出口大国。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对于专业技能强且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综合性技术人才的需求会持续增加。中职学校是输出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源地之一,水产养殖专业学生的就业已从单纯的养扩大到产、供、销等环节。市场对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综合性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对中职水产养殖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中职学校即便开设了英语课程也仅仅是简单的学习公共英语,并不具有专业性,很多学生学无所获,对自己本专业相关的英语资料知之甚少。因此在中职学校水产养殖专业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英语基础,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可增强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一)坚持全面性和系统性

教学内容的全面性通常指的是教师在进行养殖专业英语素材的选择上应该涵盖水产养殖专业的各个领域。就我校的实际情况看来,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时坚持全面性的原则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及发展需求,让他们为以后的发展积累更多的专业基础和英语基础知识。而系统的原则着重体现在教学内容各个环节之间前后兼顾和协调贯通,从水产养殖专业英语的基本学习方法开始,到最新的技术成果再到实际的专业技术中的运用,要形成一个系统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仅对以往学习到的知识点有一个巩固和复习,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

(二)坚持实用性和时代性

水产养殖专业是一个非常讲求应用性的专业,通常情况下,很多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进行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时要坚持实用性的原则,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与水产养殖专业的实际相结合,并且能够很好地运用到水产养殖专业中去,让学生能够通过养殖专业英语学习之后得到一些实用的知识。而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一般是注重将英语教学内容与现代各种新兴技术、新成果相结合,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水产养殖专业发展特色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实用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更好的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坚持难度适中的原则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并不具有很高的英语基础,更不用说是与专业相结合的英语,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把握难度适中的原则。笔者认为,对于一些水产养殖专业相关的具有较高专业性的研究型论文不适合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利用,而是应该偏向于选择比较普遍的、专业性强但是叙述简单的英文材料来当作教学案例。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让他们能够通过较少的专业材料掌握更多的专业英语知识。

三、水产养殖专业英语的教学策略

对于任何一门外语课程来说,教师都必须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了解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难点问题,并经过经验总结分析出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的筛选,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水产养殖专业英语应该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都进行适当的创新。

很多高校开设的英语课程着重于“学”,而中职学校专业英语则更加关注“用”的作用。所以,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着重偏向于对专业英语词汇、专业英语问题的掌握和理解以及学生在将来工作中常用的口语。对于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课程来说,该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以英语作为自己的另一种工具来了解更多水产养殖专业领域的资料和信息,让学生能够读懂更多的水产养殖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和资料,能和外商进行简单的业务交流。因此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养殖专业词汇的学习和口语交流上。专业英语教学的难点在于翻译,因为涉及到很多水产养殖专业相关的专业名词,需要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再进行阅读理解学习。词汇是英语学习的砖瓦和基础,学生掌握了丰富的专业词汇才能够更好的对句子进行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和业务交流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语言

很多英语教师通常都是使用英语来进行英语教学,对于部分已经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说,用纯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英语学习能力;但是考虑到还存在一部分公共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仅仅用纯英语来开展教学,这部分学生就会因为听不懂而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放弃学习英语。因此,专业英语使用的教学语言可以选择英文语言、汉语辅助的模式。要达到这种教学模式的目标,就要创造出一个利于实现该教学模式的环境,首先教师就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还应该学习了解一些水产养殖专业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英文的叙述,同时结合水产养殖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慢慢地感受到英语环境,强化英语学习思维,学生逐渐学会运用英语的思考模式来理解专业词汇。在讲解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英语词汇的时候适当地使用汉语,让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词汇的含义,加强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同时,教师也必须要照顾到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利用这一模式进行教学时应该尽量地使用一些简单的,学生能够听懂的英文来教学。

(二)教学方法

在进行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时,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一些水产养殖专业相关词汇的英语生词教学时可以用“教学一体化”的理念来达到教学合一的目的,在教会学生专业英语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学习,懂得“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的道理。

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室等场所,利用一些(标本)和实物展示或实验操作的(视频)指导养殖专业英语的学习。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养殖专业所用到的专业设备,如“Cage Culture, Filtering system”。教会学生相应设备的英文词汇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如何用英语进行叙述。另一方面可以运用自主探究法,即学生根据教学情景自己提出问题,并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探索,从而学习方法,获得知识。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在教学时将问题抛给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如:“How to assemble the filtering system of the tank?”让学生自己讨论出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让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英语口语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竞争与合作的气氛中,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欲望得到了激发,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最终让他们牢固的掌握了专业英语知识,寻获学习方法。

(三)学习方法

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够更好的进行英语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多进行引导,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传授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比如肯定学生的进步,使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学好专业英语,当学生有学习的信心之后再选择一些趣味性较高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要帮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定下短期学习计划,根据学习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学习。其次是要着重教习如何记忆英语词汇,职业英语词汇大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生记忆起来存在很多困难,如果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是不能很好的掌握专业词汇的,教师可以教学生利用音节与发音规则来记忆单词,避免死记硬背容易记错的情况,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来进行巩固记忆,比如让学生扮演渔业销售中的各类角色,让他们用英语进行“货品介绍”,说出该类水产品的产地、特点、养殖方法等,并进行“价格战”这样不仅可以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词汇的兴趣;最后是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职业英语比公共英语的专业性要强得多,学生要学好,只有进行反复的巩固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英语知识。

四、养殖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分析

在中职学校水产养殖专业学生中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可以提升学生对水产养殖专业英语的认识度和重视程度,根据笔者教学总结,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协调,使学生对水产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提升,很多学生通过水产养殖专业英语的学习能够熟练地掌握很多专业英文词汇,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相关的知识,也对以往英语的学习有明显的巩固作用;大部分学生的英语语感以及听译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也明显加强。

此外,学生熟练的掌握水产养殖专业英语对于未来就业也是有非常明显的帮助的,学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不仅让自己具备该专业所要求的技术技能,同时让自己拥有良好的英语运用、交流能力,成为名符其实的复合型人才。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驻国内市场,学好专业英语更能够让学生多一条就业的道路,成为就业成功的重要助推条件。

五、结语

水产养殖专业在中职教育的各个专业学科中属于技术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专业英语也是一堂系统的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开设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来掌握更多本专业的知识内容,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兴的水产养殖技术。所以,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把握好一个“用”字,在教学的内容中融入“实用”、“适用”的概念,在教学手段上着重强调“用”的技能,让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让专业英语能够体现出实际作用,在水产养殖专业学习过程中发挥效用。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学好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让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教学达到既定的效果,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易剑英.中职新生英语专业兴趣养成途径浅谈[J].新课程研究.2008(01):P16.

[2]王志平.水产养殖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14):P25.

[3]钟元春,肖调义,史长征,陈清华,唐家.关于中职学校养殖专业师资现状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2(06):P20.

水产养殖专业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慧化;水产养殖;发展

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优势日益凸显,但我国水产养殖物联网模式还处于转型升级的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多数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养殖模式,养殖模式过于单一,养殖过程多依赖人工控制,养殖环境的基础设施薄弱、养殖的密度过高、水质污染严重、多鱼病现象,造成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较为低下。因此,传统水产养殖模式亟待改造升级,物联网技术赋能渔业智慧化的养殖模式渐渐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共识,利用传感器、通信等技术与水产养殖的深度融合,增强水产养殖业基础,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下实现传统手工养殖的升级转型,对水产业结构进行改革创新,持续带动和提升水产养殖业的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方面的水平,造福于渔民和环境。

1物联网技术与水产养殖业发展概况

1.1物联网技术概述

物联网即万物相连的网络,作为近些年来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被普遍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持。就当下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玩具等方面的应用来看,物联网定将成为未来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它有着其他技术无法替代的优势。物联网主要是通过使用不同的传感设备和技术,如各种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NB-IOT技术、WiFi技术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对不同物体以及它们之间的通信等活动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将采集到的海量数据传输到云平台进行存储、管理、分析,再连接互联网,形成的一个庞大网络,达到万物互相连接、互相通信的目的。将这一技术应用到现代渔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水产养殖环境、生产、运输的智能化管控,促进现代渔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发展中的应用

2.1在水产养殖环境方面的应用

渔类生长对养殖的空气质量、水质量、生长环境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渔业养殖,可以实现全天候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水产养殖环境、养殖区域、生物生长情况等。通过对养殖环境安装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设备和远程网络监控技术,进而实现对水体环境、空气质量、渔类生长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和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对养殖环境,主要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和管理,其中包括养殖环境的干湿度、温度、大气压力等数据的实时采集,通过对采集数据的获取、处理、加工,为渔业生产制定智慧化的养殖方案提供数据支持。第二,对养殖区域的水质监控、预警,精准控制水温、水压、PH值、溶氧盐度等水质指标,如果发现超过安全养殖的阈值,及时启动报警系统,实现智慧安全养殖。第三,对养殖生物生长情况的健康监测,现如今水产养殖的密度过高,在养殖的过程中鱼病现象频发,直接导致养殖产量和质量的下降。通过建立智慧养殖管理系统,远程监控养殖生物的生长情况,通过对渔类生长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其生长规律进行分析,从而合理安排饲料投放量和喂养次数,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制定出高效的水产养殖模式,实现渔类的健康生长。

2.2在水产品质量安全可溯源方面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早已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早在2006年,我国就建立了“农业部种植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此后又建立了“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现已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水产品的溯源中,在产品包装上贴上二维码,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了解商品的全部信息,也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将标签信息植入到生物体中,建立生产数据库,实时存储生物生长过程中相应节点的溯源信息,将水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四方面进行全方位监控,实现水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使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更精细化、数字化,让消费者放心吃鱼。

3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应用中的问题

3.1水产养殖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我国水产养殖业大部分处于粗放型的生产阶段。一些水产养殖企业及养殖人员的养殖理念较为陈旧,依旧习惯延用传统手工养殖方式,对于新兴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不愿意改变现状。首先,部分水产养殖企业未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合理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养殖人员大多凭借多年的自身经验进行管理,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理念,养殖人员缺少定期的专业技能知识培训。其次,大部分的养殖基地,养殖环境的基础设施薄弱,水产养殖环境复杂,网络通信条件比较差,电力供给不足,难以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基本的物理条件。

3.2物联网技术与水产养殖的融合度不够

我国2011年在江苏省建立了第一个物联网水产养殖示范基地,构建了对水产养殖区域预测、预警、控制和服务管理体系。但我国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时间较短,技术设备的研发还需加强,应用还不成熟,而一种新兴技术的实际应用需要在实践中逐渐改进,在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精准地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和发展。水产养殖中融合物联网技术还处于试验阶段,在技术指标和实际应用效果反馈方面缺少参考案例。只有部分养殖企业开始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还未能较好地解决。缺少对“物联网+”现代渔业的统筹规划,物联网技术还未建立统一、规范的标准,技术推广难度较大,大部分企业和养殖人员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处于片面性、局限性的认识阶段,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物联网技术与水产养殖产业有效融合。

3.3物联网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水产养殖物联网模式是现代渔业经济发展中的新兴事物,物联网在现代渔业上的发展需要一批熟悉水产养殖与物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然而大部分养殖户接受教育的意识薄弱,思想陈旧,整体文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现代渔业智慧化发展的需求。具体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缺少水产养殖信息技术人员和技术支持,使科学的养殖和管理方法都无法合理应用到水产业生产中;第二,缺少水产养殖业大数据信息分析人才,难以对水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行准确分析,导致水产品滞销。

4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对策

4.1加强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推广

一是加强养殖人员专业技能培训。通过提升水产养殖者的专业技能水平,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可联合当地高校,定期给养殖户们举办新兴科技和水产养殖的相关知识讲座或开展物联网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建立统一的渔业生产交流平台,养殖人员利用平台提出问题、交流思想和经验,促进养殖户们对新兴的水产养殖技能与知识的学习。二是鼓励养殖户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养殖。许多养殖户们在生物养殖过程中加入了物联网技术之后,都很担心各类传感器设备和网络通信技术是否能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积极的作用,都不敢轻易花钱购买相关数字装备投入到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应用新技术养殖户的资金扶持,鼓励各养殖户们勇于尝试在养殖过程中装配数字机械设备,同时为养殖户聘请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水产养殖专家给予实地指导,及时解决在养殖过程中出现问题。

4.2创新物联网技术与水产养殖深度融合

一是建立统一标准。做好顶层设计,重点制订水产养殖物联网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结合深海抗风浪网箱、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疫病苗种场建设等领域制订智慧渔业标准框架,统一信息传感装备、无线传感技术和水产养殖大数据等参数标准和协议,实现物联网产业链条和水产养殖产业链条的有效融合。二是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根据现代渔业发展需求,在建立水产养殖物联网远程控制系统框架下,以推动水产养殖物联网大规模应用和提供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为目标,在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和应用层分别开展水产养殖物联网研发实验项目,按照水产养殖业养殖模式,结合物联网的新兴技术、数字化设备和管理软件等利于现代渔业发展的技术手段,进行区域化物联网技术分类开发,产品化养殖管理模式研究,加大养殖水域环境感知、设备精准控制、生产信息实时采集、数据智能分析和服务体系建设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不断提升渔业生产智慧化水平。三是社会服务。鼓励物联网企业与水产养殖生产经营者之间合作,在遵循水产养殖业市场发展规律和内在需求的基础上,共同研发水产养殖智慧化技术,建立远程监测、预警、控制和诊断等水产养殖的信息处理模型和管理软件,整合完善应用的各个环节,形成可推广应用的链条化水产养殖模式和管理服务体系,为灾害预警、水质监测、疫病防控等提供智能的服务。四是发展现代渔业。水产养殖物联网是信息技术和渔业自然资源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将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产业链条深度融合,加快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综合集成,充分凸显物联网服务生产、服务市场、服务渔民和服务社会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校联企业”、“基地联市场”等多种联结机制,建立技术研发、生产加工、营销和工贸农一体化的综合性水产养殖企业,大力发展工程化水产养殖业,建设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实施养殖基地规格化改造工程,不断提升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智慧化水平。

4.3加强物联网与水产养殖复合型人才培养

加强物联网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的一大关键是加强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第一,鼓励知识水平较高的水产养殖从业者返乡,对他们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丰富他们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好地掌握物联网下的水产养殖方式、管理方法和生产及营销模式,通过水产养殖业新人的带头发展,让水产养殖生产者看到实际收益,认识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致富,从而提高养殖户的参与积极性,也提高了教育质量与水平;第二,结合大专院校的培养方向,尤其是在海洋类的院校,挖掘“物联网”人才,吸纳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投身于现代渔业的智慧化发展中去;第三,政府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拓宽养殖者的学习渠道,搭建信息课程平台,免费提供养殖技术或其他信息网课,鼓励养殖者使用新技术进行养殖,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提升养殖户从业者的整体专业水平。

5结语

水产养殖专业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养殖水环境化学;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66-03

在水产养殖中应该充分重视水质的调控,根据养殖对象所在环境及具体的水质情况,采取积极的、科学的水质调控手段,才能建立起最佳的水产品养殖环境,实现优质、高效的水产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并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1]。《养殖水环境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2],一方面要为学生学习鱼、虾、贝类增养殖学等专业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又要为学生将来从事水产养殖专业的生产和科研工作做好理论和技术准备。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较系统和较深入掌握水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然后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方式向集约化养殖发展,水质调控技术也随之变化,也为该课程的授课提出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内容显得不合理、脱离生产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和枯燥,缺乏兴趣,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难于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为此,本文根据快速发展的水产养殖业对《养殖水环境化学》的需要,以养殖水质调控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的再设计,基于“实际应用理论学习”的教学思路,理论课采用以课堂教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的方式展开教学。实验课内容紧密结合养殖生产水质指标的测定项目,符合实际生产需要。从满足水产养殖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角度出发,探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完善水产养殖学科体系和提高水产养殖人才素质提供参考。

一、水产养殖专业《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需要更新。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水产养殖专业《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授课的主要教材使用雷之主编的《养殖水环境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该教材体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反映养殖水环境化学的发展动态,并在突出学科实践性、应用性特点的同时,适当增加水环境化学理论知识。但教材出版至今已超10年,教材内容为了避免与专业课内容重复,只根据水环境化学成分的动态规律对水质管理提出一般性意见,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水产养殖专业没有开设水处理原理及调控的课程。随着养殖模式逐渐向现代工厂化养殖的转变,水质调控技术也随之改变,水处理原理知识需要补充和更新。因此,授课老师应把握养殖模式发展趋势,关注水环境化学相关的动态,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使学生获得最新的参考资料。

2.学生缺乏对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是一门相对难学的课程,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强,需要很好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知识背景,同时纷繁的推导和计算使得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兴趣,此外,学生对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水产养殖生产实践中,更是一筹莫展。如果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抽象的教学内容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出现“学生上课不听,教师麻木教学”的后果。因此,从明确教学目的、契合水产养殖专业的特点等角度,对综合性强的《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再设计是有必要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积极性。

3.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养殖水环境化学》实践教学对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训练水质分析操作技能,以及对从事水产养殖专业的生产和科研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各高校水产养殖专业虽然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从实践内容设置和教学形式上来看,表现出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同时学生对实验操作表现出积极性不高,对实验基本理论掌握不够深刻。常规的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内容主要安排基础和验证的实验内容,虽能起到训练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但与养殖生产实践脱节,无法满足实际生产需要。而且大多数水化学实验已由教师按要求把所用的药品配制好,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听老师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后直接按照实验指导书上进行抓药式的实验操作,往往实验过程中一般不会遇到什么问题,但做完实验不知道每一步操作的目的、所加药品起什么作用。这种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改革措施

1.基于“实际应用理论学习”的教学思路,进行课程教学的再设计。依据“实际应用理论学习”的教学思路,就是本着养殖水质调控中的应用和实例出发,讲解其理论知识的宗旨进行教学改革。首先,查找文献资料,收集不同养殖模式下的水质调控技术,如池塘养殖系统、高位池养殖系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絮团技术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等实例,然后再以雷之编著的《养殖水环境化学》和王凯雄编著的《水化学》[4]为依据梳理水质调控的理论知识,包括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酸碱化学、配位化学、氧化还原化学和相间作用的原理。例如,先通过图文并茂向学生展示叶轮式增氧机在池塘养殖中广泛应用,具有增氧的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发讨论,要讲解溶解氧在水中的溶解速率和亨利定律;在讲水质物理调控时,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即沸石粉被用来控制虾池的氨氮浓度的一种普遍的做法,让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其原理,授课教师结合实例讲解离子吸附原理及其影响的因素。再比如通过文献的数据向学生展示1mg/L的明矾能去除0.5mg/L的水体总碱度,产生CO2可使水体pH值降低[5],让学生讨论明矾的作用原理,最后授课教师再讲解絮凝作用。通过这种生产实践中水质调控案例的启发,让学生明确了所学知识有何用,如何用并能够学会用。同时,根据近几年水质调控技术发展充实了一些热门话题以及新的研究成果,例如: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含氮物质的氧化还原转化、气-液界面的吸附与气浮分离作用等。在教学过程中对一系列养殖水质调控的典型实例进行了总结,并结合相应的理论内容开展分析,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地去探索养殖水化学中的原理、规律。

2.多元手段提高理论教学效果。目前,笔者在《养殖水环境化学》理论讲授过程中,涉及到基础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pH调整的有关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采用板书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对计算过程理解透彻。大多数课程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方式,具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特点。近年来,微信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在教学活动中起到辅助作用,只要合理应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6]。为此,笔者也尝试将其应用在《养殖水环境化学》教学当中。通过建立微信教学群,在讲课前1周左右,通过微信教学群向学生们提出设计好的相关问题,多数都是实际应用的水质调控的内容。以讲溶解气体为例,可将一些问题,如溶解氧动态对水质化学成分的影响、改善养殖水体溶解氧的方法、气泡病发生与溶解氧的相关性,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相关专业知识在微信群中进行讨论,或自己思考,或查阅相关资料共享。这样能促进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学会贯通。在课中,教师可根据讨论的共性表达在教学设计上有所侧重,合理分配各授课内容的时间。在课后,教师通过微信群配置小测验题目或课后思考题,进一步理解和消化上课所学知识,反馈授课效果。通过微信教学群,教师更多的是提供资源链接,实施兴趣的激发,进行思维的引领。鼓励学生将所读的优质材料及时共享到群中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供感兴趣的同学阅读学习,营造集体探究性学习氛围。此外,其他专业教师也可通过加入微信群与学生进行实习讨论和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微信平台的介入无疑丰富了《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地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拓展,增加了学习兴趣。

3.生产科研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是通过化学分析和应用实验使学生掌握养殖水化学组成成分的测定方法和有代表性的常用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使学生掌握水环境化学基本原理和渔业水质调控技术,为将来从事水产养殖专业生产和科研工作做好技术准备[7]。根据水质调控技术的发展,在生产中常用的pH值、溶解氧、总硬度、碱度、总氮、氨态氮、亚硝酸盐、化学耗氧量等水质调控指标选入实验内容。教师带几个学生从学校附近的养殖场现场采水样,送到实验室测定相关水质指标,并让学生做好现场采样的基本情况记录,如水色、透明度、养殖对象等。实验过程中,学生自己配置药品按操作步骤进行,教师从旁指导。实验结束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讨论实验结果对养殖生产的影响。由于实验内容符合实际生产需要,激发热情,使学生明白学以致用,而不是机械记忆。在课程结束后下一学期,进行为期5周鱼类增养殖的实习,我们安排了实习期间养殖过程水质指标的跟踪测定内容。学生根据测定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总硬度、碱度、总氮、氨态氮、亚硝酸盐,按小组自行准备需要用到的实验药品、仪器、耗材等按照操作步骤独立完成,最终以实习报告形式提交。比如跟踪测定了高位池育苗石斑鱼的溶解氧在水层分布及动态变化;氨氮、亚硝酸盐、pH值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石斑鱼的变化。通过实习让课程内容延伸,学生能独立开展水质调控指标的测定,掌握水质因子对养殖生产的影响存在着交互作用,并明白在不同的养殖模式水化学成分表现形式和动态不相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养殖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提供平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对接,形成育人联动效应,推动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本科生人才培育工程的顺利实施,激发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学院积极推动本科生进实验室项目,使得科研活动走到学生当中。配合学院开展的活动,笔者开设养殖水环境化学研究设计型实验。选择了适合本科生的现有知识储备,保证研究设计型实验的可操作性的实验内容,包括石斑鱼在不同环境因子条件下耗氧率、窒息点、排氨率的测定;氨氨、亚硝酸盐对不同发育阶段石斑鱼的毒性试验;石斑鱼工厂化养殖系统水环境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为了顺利完成实验,学生除了应用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相关知识还要自主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及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实验过程中数据收集、数据统计分析。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激发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帮助学生加深对科研实践的理解,培养适应未来水产养殖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莫国华.关于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探讨[].当代畜牧,2014,(11):95-96.

[2]雷衍之.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姜宏波,包杰,何剑斌,等.《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与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35(3):34-36.

[4]王凯雄.水化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5]申屠青春,董双林.池塘养殖生态系水质调控技术研究综述[J].水利渔业,1999,19(6):39-42.

水产养殖专业知识范文第4篇

根据省、市统一部署,为规范发展甲鱼产业,严厉打击在甲鱼养殖生产中违法使用孔雀石绿等禁用药物和非法销售病死甲鱼行为,保障甲鱼产品消费安全和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决定在全区开展甲鱼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全面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和《动物防疫法》,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甲鱼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打击甲鱼养殖生产过程中违法使用孔雀石绿等禁用药物和非法销售病死甲鱼行为,促进甲鱼产业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甲鱼养殖生产为重点,采取宣传、培训、查处、整改相结合的手段,通过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强化落实甲鱼养殖单位(户)的主体责任,推动病死甲鱼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甲鱼产地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有效遏制甲鱼养殖生产中违法使用孔雀石绿等禁用药物和非法销售病死甲鱼行为,着力提升我区甲鱼产品的质量水平,切实保障消费安全。

三、重点内容

(一)组织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和健康养殖知识的宣传培训

重点围绕《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动物防疫法》和《省渔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健康养殖、规范用药、妥善处置病死甲鱼等相关知识,组织开展培训、宣传,进一步提高甲鱼养殖者的法律意识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二)督促建设养殖废水、废气处理和病死甲鱼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

督促甲鱼养殖单位(户),按照《动物防疫法》规定,在甲鱼养殖场(特别是温室养殖)内建设和配备养殖废水、废气处理和病死甲鱼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严格落实病死甲鱼无害化处理的各项制度,并按规定落实责任人。

(三)建立完善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

指导督促甲鱼养殖单位(户),按规定如实填写并保存好生产(包括甲鱼的死亡数量、死因、无害化处理方法等)、用药和产品销售记录。重点在标准化示范基地、无公害和健康养殖场、现代渔业园区、规模养殖单位中,加快推行产品标识和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四)严厉打击违法使用禁用药物和非法销售病死甲鱼行为

编印《病死甲鱼无害化处理告知书》,发放至各甲鱼养殖单位(户),并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现场执法,重点检查甲鱼养殖单位(户)执行“三项记录”、规范用药和病死甲鱼处置等情况,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五)开展“五个一”活动

1、向全区范围内所有甲鱼养殖场(户)发放一份《病死甲鱼无害化处理告知书》。由各镇(开发区)印制后组织人员送达至各养殖场(户),并留存送达回执。

2、对全区范围内外塘养殖面积在10亩以上、温室养殖面积在2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场(户)各签订一份《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根据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的“我诚信、我发展”农产品“安保诚信”工程活动要求,由各镇(开发区)根据全区统一样式印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与各水产养殖场(户)签订,承诺书签订后,一份由养殖场(户)上墙公示在醒目位置,实现向社会公开承诺,一份由各镇(开发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统一收集留存。要求于5月底前完成。

3、举办一次水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区农林局定于4月底前举办一次甲鱼质量安全知识培训班。各镇、开发区都要组织本辖区内的甲鱼养殖户、渔药经营单位分期分批开展质量安全知识培训。要求于5月20前完成。

4、开展一次执法检查。区农林局将集中一周时间,组织渔业执法、水产技术推广等部门对全区甲鱼养殖场(户)、渔药经营单位开展一次检查。重点检查:(1)养殖废水、废气处理设施;(2)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3)水产养殖“三项记录”:生产记录(包括甲鱼的死亡数量、死因、无害化处理方法等)、用药记录、销售记录;(4)渔药经营单位的销售台帐、禁用药物、假劣渔药。

5、开展一次工作督查。5月下旬,区农林局将组织开展对各镇、开发区工作落实情况督查,重点检查《病死甲鱼无害化处理告知书》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签订、甲鱼质量安全知识培训等工作落实情况。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镇、开发区要高度重视甲鱼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对照本次专项整治工作要求,抓紧制订本地工作计划,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水产养殖专业知识范文第5篇

一、中职淡水养殖专业鱼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中职淡水养殖专业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行业发展需要存在较大的距离。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要有较大距离。20世纪七八十年代,水产中专是高等院校水产专业的补充,培养的目标是水产专业技术人员,侧重于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而90年代中期后,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职业标准也要求水产类中等以上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以中级技能为主,据此,中职水产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是渔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他们不仅要掌握“实用、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但目前一些中职淡水养殖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仍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专的烙印,可谓高等院校的“压缩版”。只注重中等教育中“中等”的一般共性,而忽略了其“职业”的特征,虽然增加了教学生产实践环节,但缺少足够的实践场地和具体内容、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现不出中等职业学校淡水养殖专业的职业性特点。“中等职业”层面的教育体现不够完善。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

(二)教学内容与生产岗位要求相脱节。教学内容来自书本,而目前一些中职鱼类学教材基本上是参照大学水产专业鱼类学编写的,不是来自专业调查和岗位活动分析,而是按照与鱼类相关的知识来编写的,包括鱼类的形态结构、鱼类生态学和分类部分,有的内容在生产上用得上,但大部分内容是生产上很少用得到的。如分类部分,在课程里占1/3,但在生产中只涉及少数内容。形态结构部分,在生产中有用,但内容过多过细,缺乏直观性,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生态学部分没有注意将生产与教学结合起来。教材内容未随着生产的需要而变化,一直沿用多年。所教的内容与生产需要相脱节,没有体现实用性,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较缺乏兴趣。

(三)教学方法不恰当。长期以来,中职淡水养殖专业鱼类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习惯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忽视开拓性思维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更没有从实际工作任务中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教学。通常是先上理论课,再通过实验课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且理论课占的比例较大,实验课的比例少,没有真正结合生产需要上实训课,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学生没有接触到生产一线的情境,很难将课程与生产结合起来,不知道所学知识的作用,学习较缺乏目标,对行业较缺乏感性认识,较缺乏进入行业的激情。

二、中职淡水养殖专业鱼类学课程改革的策略

基于中职淡水养殖专业鱼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对鱼类学课程进行改革。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中职淡水养殖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应根据市场和职业需要,确定培养目标。根据社会调查,可将中职淡水养殖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淡水养殖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能胜任淡水池塘养鱼、网箱养鱼、苗种培育、病害防治等一线岗位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对鱼类学教材进行改革。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材料,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主要书籍。因此,应按职业标准的要求,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对鱼类学教材进行改革。一是删繁就简,删掉一些与生产无关的内容。如原来教材中鱼类骨骼系统部分内容很多,但生产中很少用到跟骨骼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应将其简单化。二是增加与淡水养殖生产有关的内容。如在鱼类分类部分,将原来纯粹学习鱼类分类的知识改变为常见养殖种类的识别及其生活习性;在鱼类生态学部分增加水质测定和生长速度测定等内容。三是增加教材内容的直观性。太多的理论文字内容,很可能会导致学生不容易也没有耐心去学习和理解,往往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教材中应简略过多的理论内容,多用图片的形式来解说,使之生动直观,通俗易懂。四是尽量将国家职业标准中淡水水生动物饲养工、淡水水生动物苗种培育工、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员等中级工的相关要求引入教材中,使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五是将生产实践中的工作任务提炼为教学中的工作任务并列入教材,以生产和生活案例引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从工作任务中学到基础知识和生产技能,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

(三)以岗位特点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按培养淡水养殖技能型劳动者的目标,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一是进行情境教学。鱼类学课程是淡水养殖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与专业有关的课程,因此,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接受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熏陶,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在教学中,应注意设置与岗位相似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工作的情境。如在讲鱼类与环境的关系时,可在学校的养殖基地上课,模拟淡水养殖生产场所,让学生进行与生产过程相似的水质测定和观察水色等实训,启发学生思考水中温度、氧气、盐度等对鱼类的影响,以及思考养殖用水要求的各种环境因子的指标。二是进行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将理论内容和实训内容结合起来教学,边讲解边实训。教师少讲,一般每节课讲解不超过20分钟;学生多思多做,将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 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按课程标准和教师的要求,对照教材实训,完成学习任务单。三是请企业的能工巧匠做专题讲座。如在上常见鱼类识别中的罗非鱼内容时,可请养殖专家给学生举办罗非鱼的养殖专题讲座,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罗非鱼种类的认识和对其生活习性的了解,又能让学生了解罗非鱼养殖的动态和市场行情,更加关注行业发展,培养学生对行业的兴趣。四是在生产旺季让学生到生产单位实习。让学生真正和生产接触,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产中,学有所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按上述思路,在广西水产畜牧学校2013级淡水养殖专业开展鱼类学课程改革的试验,使用鱼类学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材,教学过程使用情境教学法以及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法,请能工巧匠做专题讲座等,试验结果显示,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期末理论考试及格率达98%,操作技能考试及格率达100%。

综上所述,以职业为导向,对中职淡水养殖专业鱼类学课程进行改革,将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引入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有助于树立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行业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承林.鱼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王铁军.中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4)

[3]胡铁,汪正利.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课程改革策略[J].职教论坛,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