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消费主义的发展

消费主义的发展

消费主义的发展

消费主义的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消费主义 时代进步性 道德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消费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但消费主义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产越来越丰裕,大众生活在基本需要方面的匮乏状况已经明显改善,能否生存的忧虑不知不觉转化为怎样生活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局限于商品的实用性消费,更重视的是意义和文化的消费,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和文化心态。此时,消费主义便产生了。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对消费主义进行了界定,即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的、被刺激出来的欲望的满足。消费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后,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向其他发展中国家传播和蔓延,就连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精打细算”传统的民族也深受影响,一部分人开始放弃了节俭、理性的消费观念,转而认同和实践消费主义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正确看待消费主义,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既要看到它的时代必然性和进步性,也要看到它道德上的局限性和危害性。

消费主义的时代进步性

从时展的角度评价消费主义,就是立足于消费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而不是用当下的标准去衡量。消费主义出现的典型时期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手段,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中,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身份从事生产活动,个人的劳动及其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和消费才会得到社会承认,个体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价值转化成了物的价值,人和人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商品和商品的关系,物对人的支配和统治就不可避免地发生”。①但是,消费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也恰恰是在这一时期实现的。

提升了人们的消费境界。消费的本质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但人不仅需要生活,而且需要发展。在历史上,社会生活的改善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往往源于那些超出必需的需要。没有对超出生理需要的物品的追求,人类就不可能从一般动物状态中解放出来进入文明社会。消费主义的出现,特别是其所推崇的符号消费,打开了人们的消费视野,拓展了人们的消费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积极的社会文化意义。一方面,符号消费使商品越来越具有“文化”内涵,使人在物质满足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享受,体现了一种更高的消费格调和消费境界。另一方面,符号消费意味着现代社会已经能够超出维持生存水平的消费,开始加入了文化、感性的因素,消费者不再是简单的理性经济人,而是越来越具有非理性的倾向―当人们不再局限于“使用价值消费”的时候,人们就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生物性限制的本质而体现出人的自由的、开放的本质。

推动了人的个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以人的个性为线索,考察了人的发展过程,梳理了消费在人的个性发展不同阶段中的作用。在“人的依赖关系”社会阶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出售的是家庭消费之外的剩余产品,产品的大部分被家庭成员消费,人们的生产―消费结构处于一种狭隘、封闭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就无法冲破自身活动的局限性,更没有办法把他人的社会生产能力纳入自身,由此决定了个人同他人的关系只能是政治或血缘上的依附关系,人被束缚于一定的家庭和政治共同体内部,人的个性表达和独立性的实现更是无从谈起。在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独立性阶段,消费和生产开始出现分离,消费通过货币交换来实现,这样以来,人对商品交换及货币的依赖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依赖关系。这种生产方式使人们摆脱了狭隘的共同体的束缚,突破了各种形式的人身依附关系,形成了独立的个人和个人的独立人格,为人的独立、自由和平等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看,消费主义是人类发展过程特定阶段的必然现象,相对于过去的时代来讲,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

实现了消费的大众化和公平化。从“消费”的本质角度而言,只有在满足为生存而进行的“消费”之后,才能开启真正意义上人的“消费”。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彻底改变了纯粹依靠人力、蓄力和自然力的生产模式,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成为可能。进入20世纪,福特主义被广泛采用,大批量的生产使大规模消费成为现实,历史进入了一个“丰裕时代”,消费主义应运而生。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工业品的消费不再为少数人或统治集团所独占,而是以大众为对象,大众成为了工业体制的目标,从而促进了消费的大众化。特别是现代媒体广告推动的符号消费和时尚消费,使得现代消费中对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的追求越来越普遍化,人们日常生活日益美学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从而打破了艺术与大众的隔膜,使艺术和美学的趣味不再为精英阶层所垄断,体现了现代消费日益公平化的趋势。

消费主义的道德局限性

消费主义最大的道德缺失在于它追求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望,因为人的需要是有限度的,而欲望却是无止境的。为满足欲望而进行的无限消费必然会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消解传统的消费观念,并最终危及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指出:“历史从两个方面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②一部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界交往、对自然进行改造、利用的历史。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迅速突破地球所能承受的极限,特别是消费主义的传播无疑使这种情形雪上加霜。在高消费、超前消费等观念的驱使下,人类对自然界的占有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疯狂和贪婪,引发了土地沙化、物种灭绝、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生态危机。对此,汤因比指出:“如果人类摧毁了生物圈,他将和其他身心合一的生命一样,在生命的大地母亲面前自己遭到灭顶之灾。”③

除此之外,消费主义崇尚商品便捷、美观,不但要求产品的深加工,使产品的劳动成本作为商品的交换价值增加,从而加入了大量的“无意义能量”,而且注重商品的美感分量和符号象征意义,导致商品的过度包装,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目前来看,消费主义的蔓延加剧了地球资源的消耗速度,不仅各种不可再生资源如矿物、石油等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而且各种可再生资源,如土地、森林等也变得不可修复和逆转。环境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此忧心忡忡,认为消费主义的背后是“人口和资本指数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崩溃”。

消解了传统的消费理念。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古代社会都主张节俭、适度、节制、均衡的消费观,反对奢靡、挥霍、贪婪和。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普遍崇尚去奢从俭的消费观念。孔子在《论语》指出:“礼与其奢,宁俭”、“节用而爱人”,主张大到治理国家小到举办仪式都要节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左传》中也提到:“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把“俭”和“奢”作为判断人的德性的重要标准。道家要求人们“见素抱扑,少私寡欲”,提倡人们摆脱物欲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在《韩非子・显学》中指出“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把节俭作为衡量贫富的重要尺度,主张克俭、节用。墨家更是把节俭上升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在《墨子・辞过》中提出了“节俭则倡,淫佚则亡”的理念。在西方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观念认为人生的价值是对美德或上帝的追求所获得的幸福,而不是对欲望的满足所获得的快乐。甚至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新教伦理通过宣扬禁欲苦行,惩戒奢华懒惰,强调苦行僧式的世俗劳作和克己赎罪,为资本主义积累了原始资本,并使勤勉、刻苦、节俭成了资本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消费主义出现之后,追求品味、时尚、身份象征的奢侈消费取代了传统生活伦理中的节俭、适度的观念。目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消费主义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电影、电视、广告等现代传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迅速、更便捷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日益取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正当性与控制性,不仅使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人效仿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而且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人也纷纷崇拜、向往和追求这种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消费,故我在”、“不消费就衰退”的信条支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传统的节俭、适度的消费观被彻底抛弃和消解。

危及到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消费主义鼓励人们通过消费来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消费成了人们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人的价值求证于物的价值,物的价值确证和彰显人的价值。在消费主义价值观诱导下,人成了商品的奴隶,成为了“消费动物”。人们关注当下享乐,忽视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对智力发展和自我提升的思考。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购物狂”、“网购成瘾”现象就是生动的写照,他们无法克制自己的购物欲望和消费冲动,逛网店、买东西成了生活的主题和意义,陷入“不购物就难受”的情结中无法自拔。但是,消费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暴殄天物和穷奢穷奢极欲的消费活动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④比如,当下一些富人群体虽然过着高消费的生活,但“郁闷”、“没劲”、“无聊”却成为口头禅,抑郁症、过劳死更是困扰着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些问题与消费主义的传播与盛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马赫指出,“人的需要是无穷无尽的,而无穷无尽的需要只能在精神王国中实现,在物质王国根本不可能实现”。⑤消费主义企图用物质的满足来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本和精神归属之所,无疑是缘木求鱼,最终结果只能是人们陷入对商品无尽追逐中而疲惫不堪,从而影响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满足人的合理消费需求,拒斥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必经阶段。这是一个不容否定的客观事实,否则我们必然会对以生产力的提高为核心内容的历史进步做出完全否定的价值评价。但是,消费主义的出现又造成了现代性困境,引发了环境能源危机、道德滑坡、意义迷失等问题,危及人的生存和发展。“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⑥因此,对于消费主义,既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而躲闪逃避,也不能任其泛滥而无所作为。

一方面,应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正当的、合理的消费需求。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看,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决定了消费者消费的对象和规模。反过来,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规模的扩大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告别物质匮乏和短缺的年代,进入物质相对宽裕和丰盛的时期,所以,生产品种丰富、种类繁多的商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就成了经济发展的目标。尤其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投资和出口对经济的驱动作用减弱,拉动消费引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消费释放经济发展的活力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因此,鼓励人们积极消费,满足人们“希望过上更好生活”的期盼,让人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当前的重要导向。满足人们正当、合理的消费需求不仅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提高消费者的素质,提升人的主体性,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发展人的体力、智力和个性,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另一方面,应提高人们的消费自觉意识,拒斥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消费自觉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消费文化和消费方式的清醒认识和理性把握,对自身消费观念、心理和行为的认知、觉悟和反省。人的消费欲望不能压制,但可以进行积极引导和主动疏解,即引导人们增强消费自觉意识,认识到消费主义的实质和危害,把人们对物质层面的消耗和占有转向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享受。当然,引导人们向精神性消费转换并不是对物质消费的抹杀和否定,而是对物质消费的延伸和提升,既符合当前我国走科学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要求,又充分考虑如何把人们吃饱饭之后的烦恼进行转移和消解。因为人的物质需要和人的生命一样是有限的,人的精神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却是无限的。通过物质消费赋予生活以意义和价值注定只能是短暂的、肤浅的,而精神创造的成果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精神却是恒久的、深刻的。比如,一个人在业余时间是去饭店胡吃海喝、去商场“血拼”、甚至去吸毒,还是去图书馆、音乐厅、博物馆等地方接受文化和艺术的熏陶,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心态和消费行为,前者无疑是物质的、庸俗的、甚至是违法乱纪的行为,后者是精神的、高雅的、有益身心健康的行为。因此,积极引导人们消费理念的精神性转向,才能使人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不为物欲所蒙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达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并最终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融合与统一。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消费主义的出现不可避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我们也要争取使代价降到最小。同时,我们也深信,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逐渐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阶段”的转变,消费领域也必然发展变化,消费也将重新成为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消费主义也将不复存在。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2400411209)

【注释】

①陶开宇:《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和谐化趋势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5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0页。

③[英]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徐波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页。

④韩震:“论商品记号的价值取向的转换―关于消费活动精神性转向的哲学思考”,《哲学研究》,2006年第10期。

⑤[英]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虞鸿均等译,北京:商务印刷馆,1986年,第38页。

消费主义的发展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政治理论课;消费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

当达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表征是“消费社会”,“消费主义”作为这一表征的观念或意识形态反映,主要指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被大众媒体刺激起来的欲望,并以此作为自我社会价值的符号。消费主义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西方对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战略的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当前“物质丰裕”还未成为现实,但是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使我们逐步告别了“物质匮乏”的时代,消费逐渐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诱导人们从“生产主体”向“消费主体”转变,从而为消费主义思潮在我国的传播提供了土壤。消费主义的传播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它在理想信念层面上诱导物质主义,在生活方式上催生享乐主义,在行为方式上肖融主体意识,引发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政治理论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重要环节。通过政治理论教学的改革积极应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内化,不但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具体举措。完成这一课题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我们认为主要应从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主体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三个方面人手。

一、有效利用“三种资源”

第一,科学理论资源。马克思主义自从诞生之日起就自觉担负起引领社会思潮的历史责任,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必须充分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的伟大功能。近年来,各高校在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我们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尤其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本身包含着科学的消费观。消费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对人们消费什么、怎样消费等消费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消费,首先是适度的消费,消费水平必须和国情国力、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自然资源状况相适应;其次是和谐的消费,主要是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和谐统一,个人消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个人物质、精神消费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和谐统一;再次,是以人为本的消费,消费要真正有利于实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其中包含着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理念,同时也包含着对当代人在消费领域中深刻的人文关怀。消费主义的消费观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所产生的压抑、无自我、无价值感在消费中的非理性释放,它限制了人对自身本质和价值的理性思考以及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加剧了“人为物役”与道德滑坡的趋向。“以人为本”的消费观,倡导人的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统一、眼前利益消费与未来发展消费的统一、感性娱乐消费与理性思考消费的统一、自身需要消费和良好生态环境的统一,从而唤醒人们培育健康向上、和谐友好、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育一个独立自主且有尊严的生命,一个健全的身心,努力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包含着对消费主义的深刻批判和全面超越,是我们应对消费主义思潮的强大精神武器。科学消费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必须在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中认真贯彻。

第二,传统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是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人文基础和扩展课程,它应该在积极应对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不同程度地提出“尚俭黜奢”的思想,并且把“俭”作为道德原则和人生观准则基本要求之一。孔子倡导“温良恭俭让”的道德规范,“俭”是其中一个基本要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而节俭美德是“仁”的保证。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认为节俭可以致富,奢侈能沦入贫穷。墨家从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倡“节用”、“节葬”。老子把“俭”看做人生三宝之一,凸显了消费道德的人生观意义。在儒家思想中,节俭和节欲是密切联系的,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要求把欲望节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高尚的人生境界。孟子把欲望与善恶联系起来,提出人们在实现正当欲望的同时,必须对不正当的欲望进行节制,即所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诸葛亮提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里的“淡泊”、“宁静”-tg是“尚俭节欲”,并且具有端正学风和提高个人修养的意义。古代圣贤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鼓励正当欲望满足,要求克制不正当欲望,并将此作为人生观准则、道德原则和良好学风,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它与消费主义那种通过无节制的物质消费来满足被刺激起来的、无限膨胀的感官欲望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截然相反,是治疗消费主义病症的一剂良药。虽然随着社会制度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消费伦理正得到日益丰富和完善,但是考虑到我们的国情、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困境和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古代思想家“尚俭黜奢”思想并没有失去其合理性。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要求我们“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的。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必须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结合时代特色加以发扬光大。

第三,国际背景资源。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面对消费主义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和社会可再生资源的日益枯竭,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绿色消费运动蓬勃兴起。在一些觉醒的环保人士带领下,哪里有消费主义,哪里就有绿色消费运动。无论是像绿党这样的与政府有一定联系的组织,还是像大自然保护协会这样的民间组织,都参与了绿色消费运动。国际上绿色消费运动的蓬勃兴起,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消费主义的危害,促使人们自觉反省自己的消费方式,重新树立适度消费的新消费方式,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针对消费主义的理论反思成果不断涌现,如美国学者杜宁的《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未来》是从环境保护主义立场出发清算消费主义伦理的力作;日本社会学家田宗介的《现代社会理论:信息化、消费社会的现在和未来》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视角批判消费主义;日本经济学家堤清二的《消费社会批判》揭示了自由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的内在关联,这些著作中不乏发聋振聩的理论强音。在自然观领域,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的发展,要求人们深刻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在经济学领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GDP的理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伦理学领域中,消费伦理当代重建的呼声越来越高,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公平消费、和谐消费的原则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在社会学领域中,超越消费主义物质贪欲,构建当代合理的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的主张引人瞩目;在哲学领域,消除消费主义对人性的异化状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诉求日益为社会所重视。所有这些都应该作为高校政治理论教学的背景资源,纳入政治理论教学的视野。

二、积极培育“三个视野”

第一,意识形态视野。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为指导,真正认清消费主义思潮的意识形态属性。消费主义思潮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入20世纪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一个“物质丰裕”的社会,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人民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造成了相对生产过剩,最终引发了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作为现实的理论反思,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抛弃发展主义而采取刺激消费的政策。冷战结束之后,西方国家凭借资本、经济和文化的优势,不断向非西方国家推销消费主义文化。他们把消费主义描绘为“普世价值”,大肆鼓吹享乐主义和“消费第一”,把发达国家消费生活作为“美好天堂图画”向发展中国家兜售,从而试图消解各个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美国学者麦克基本(BillMckibben)指出:“消费主义是到目前为止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地方能够逃脱我们良好生活愿望的魔法。”过去西方有人认为,当我们的青年都吃肯德基、麦当劳,喝可口可乐,穿西部牛仔,看好莱坞大片,向往西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时候,他们距离西化的目标就不远了。我们许多人不以为然。实际上,消费主义思潮所蕴涵的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以及理想的陨落等价值取向包含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它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本对立的,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是一种强烈的腐蚀剂,我们的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一定要从这样的高度看问题。

第二,整体理论视野。积极应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必须超越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超越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专业分立的思维习惯,历史地、辩证地和实践地看问题,即树立整体理论视野。从西方思潮的传播角度看,消费主义绝对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而是同全球主义、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众多思潮有着相互纠葛的共谋关系。在全球主义或普世价值论看来,“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政治民主化”(分权制、多党制、议会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等),和文化同质化(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以及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等),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西化”图谋的揭露,离不开全球主义、普世价值论批判的语境。在新自由主义看来,市场是神圣的和万能的,消费作为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或其他人是没有任何理由对消费进行干预的,因此如果没有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就不可能全面超越消费主义。另外,消费主义所蕴涵的理想陨落、主体之死、平面化无深度的生活方式以及个人本能的宣泄和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消费主义批判又离不开后现代语境分析。总之,只有在对西方思潮的整体把握中才能真正深刻批判和全面超越消费主义。同时,我们还必须树立关于消费的整体理论视野。毋庸置疑,消费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在经济学的视野中,生产和消费是互为条件的:生产为消费提供物质产品,消费为生产提供市场和动力。因此,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果仅仅从经济学形而上学的视野看问题,消费主义不仅不需要受到批判而且还有存在的理由。而从整体理论视野来看,经济学从来都是和伦理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等众多学科紧密联系的。消费的正当性、合理性不能违背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有序、道德责任以及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消费的原则并不是仅仅由经济学提供的。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就曾对消费主义进行了深刻的道德批判,这应该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

第三,批判性视野。积极应对消费主义的影响,需要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在这方面,马克思对“拜物教”的批判具有深刻启示意义。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看做是物的依赖性社会,所谓“拜物教”就是把某种人造物偶像化,赋予它本身并不具有但又凌驾于社会的能力,拜物教包括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商品、货币和资本的各种能力都根源于物质生产劳动,但在表面上,这些能力都成为它们固有的东西,而与劳动不相干。不仅如此,商品似乎能够左右生产者命运,货币更天然具有决定人们命运的魔力,资本被看做是一个物,它天然具有自我增值的能力。从马克思的批判视野看,消费主义具有拜物教的性质,对此马尔库塞和弗洛姆都有深刻的论述。消费的目的在于满足生活需要,但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物质财富的最大占有被赋予人们幸福生活的象征和标示人们的社会地位的符号,从而造成人依赖于物;货币本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但是由于其作为物质财富“通约性”代表而被赋予“崇高”的地位和“符号权威”,从而诱发拜金主义。马克思的批判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拜物教不但使人遵从物的逻辑,消融其主体性,而且制造种种幻象:“一个用3先令购买商品的工人和一个用3先令购买商品的国王,两者职能相同,地位平等——都表现为3先令的形式。他们之间的一切差别都消失了。”平等、自由、人权等幻象都通过资本主义这个魔术师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变幻出来。资本主义这个魔术师的神奇之处在于,让人们在市场的现象世界里尽情享受和体验他的魔术表演,而让人们对魔术真相与魔法一无所知。马克思以毕生精力揭示了资本主义魔术背后的统治逻辑——资本的逻辑控制。以马克思对拜物教的批判审视消费主义,它不仅是“虚假的意识”,不仅是对现实幻觉性的再现,而且已经被人设想为“意识形态性”的现实本身,消费主义的流行“暗示出了参与者对其本质的非知”。其实,无论是奢侈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媚俗消费,还是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等,无不遵从资本的逻辑控制,无不是资本增值和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需要。意识形态视野的意义在于揭示消费主义思潮的意识形态属性,批判性视野进一步揭示了这种意识形态背后的逻辑,是意识形态视野的深化。

三、创新三种“教学方式”

第一,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教学方式。心理疏导,主要是让学生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矛盾舒缓下来,减轻其二元张力形成的紧张。马尔库塞用“痛苦中的安乐”、“不幸中的幸福感”来描述消费主义思潮中人的心理矛盾。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处于多重矛盾的痛苦纠葛之中。例如,物质资料实际占有和占有欲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痛苦;消费感官娱乐和日常理性认知的矛盾形成的焦虑;社会上的物质主义和自身精神理想追求的矛盾所带来的困惑等等,这些矛盾造成了海德格尔所描述的现代人“烦”的心态。在“烦”的心态下,部分大学生不仅感到政治理论课“太复杂、太抽象”,“学起来太累”,而且认为政治理论教学和现实是“两张皮”。政治理论教学的心理疏导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做多方面的研究,就政治理论教学来说,一个可行的思路是读书疗法。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但阅读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也不限于泛泛浏览课外书籍,而是要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心理症结有选择地进行阅读,这样就有可能达到心理治疗的作用。孟德斯鸠认为,读书是驱散生活中不愉快的最好手段。大量事实证明,通过阅读调适心理是可行的,中国自古就有杜诗除疾的传说,在法国有所谓“患者图书馆”,美国心理学家勒纳倡导诗歌疗法,达到益身心、除忧虑的作用。学生在阅读中打开自己的心灵之窗,在“同高尚的人谈话”中产生共鸣,一方面宣泄现实中感觉压抑的痛苦,另一方面享受伴随而来的兴奋和愉悦,还可以领会伟大作品所蕴涵的心路探索历程、道德与人生观感悟,所有这一切都是缓解大学生心理矛盾的精神良药。书疗的好处是经济、简便、及时、花钱少,同时又不会泄露任何隐私,没有精神压力,不会伤害自尊。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人文关怀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命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必须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对于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裕的学生,要教育他们“富贵不能淫”,在消费主义思潮冲击下不玩物丧志或随波逐流,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对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贫寒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使艰苦奋斗教育更加贴近实际。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不被物所支配,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第二,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第二课堂”,其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还存在增强其针对性和升华为价值理念的问题。积极应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必须有针对性地深入边远地区、农村欠发达地区和灾区的重建,使其在亲身所见所感中真正领悟中国国情和社会实际,切身体会消费主义鼓吹的奢侈浪费和骄奢淫逸是一种“犯罪”;要引导大学生真正看到我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高消费群体与弱势群体以及边缘化人群之间在物质消费和各种资源占有之间的显著差异,这些都是对于消费主义狂热的清醒剂。但是,社会实践不能简单局限于感性观察,而更重在实际行动。要引导大学生尽自己所力,所学为社会、为落后地区和灾区人民服务,通过“科技下乡”、“支教帮教”、“医疗服务”、“心理康复”以及“服务官兵”等主题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热爱人民的情感和服务社会的责任,以及抵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自觉性。价值观的升华是社会实践的目的,在实践活动中和实践活动结束后,都要引导大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利用写心得体会、感悟,举行讲演会、报告会等形式,形成理性认识,传播价值理念,真正提高大学生对于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促进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内化。这样,应对消费主义思潮影响的社会实践,从感性体验到主体活动,再从主体活动到价值理念升华,充分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要求和原则。

消费主义的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消费异化 精神世界 人的全面发展

当西方社会由工业革命时代的以“生产”为中心,转型到后工业时代的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消费异化”开始成为深刻的社会问题。所谓消费异化,是指在消费主义思想体系下,人们消费不是满足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占有欲和作为炫耀的资本。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吸收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最早提出消费异化的范畴,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的本质是消费对消费自身本质的背离、对人的背离和对人的操纵和控制。”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逐步与全球化对接,西方消费异化思潮悄然蔓延,不少人追求或模仿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人的消费观发生嬗变。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构建和谐消费观,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消费异化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上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的国家干预市场、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的主张,被美国等处于经济萧条中的西方政府采纳,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选择。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传播以及政府大肆鼓动消费,诱发了人的物欲膨胀,炫耀型和奢侈型的消费现象泛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敏锐地意识到消费功能的异化,消费被赋予了其他意义。从此,消费异化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成为各种社会问题异化的集合点。

消费主义是产生消费异化的思想根源。“人的所有活动都归结或受控于消费”,“它有物的极大丰富,人的物化,社会的符号化等等。”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鲍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一书中所揭示的西方消费社会的特征。作为消费社会产物的消费主义思潮,“消费成为‘生活的核心内容’,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主义,它在20世纪逐渐成为西方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②可见,消费主义本身就是一种严重异化的消费观念,是消费异化产生的直接思想根源,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西方消费社会视域下,这种以“欲求”为特征的异化消费已逐渐演变为大众消费模式,人们消费的不是物的有用性,而是通过消费去体现个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和价值观的过程;消费异化产生了新“人身依附关系”,即人对于物质的过度依赖、崇拜和占有的欲望,这是马克思所揭露和批判的“商品拜物教”。

消费异化导致人的精神世界的失衡。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人的主观世界,包括了思想、意志、情感、气质、性格,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这些因素最能完整地显示人的本质规定性。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谐主要应把握两个关系:一是精神内部的因素,即人的精神世界内的各个因素之间和谐的关系;二是精神因素与其外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即人的精神内因素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关系。现代社会,人不仅需要物质的满足,更注重追求精神的满足,这是人的本质需要,满足物质与精神的需要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动力。如果片面地趋向于物质享受这一单项度的追求,必然背离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必将导致消费与人的本质需求的背离。因此,消费异化致使人本应追求的超越物质条件限制的精神价值目标逐渐弱化,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追求变为片面的占有物质的欲望,使人的“精神家园”生态严重失衡。

消费异化思潮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蔓延及渗透

奢侈消费之风侵蚀着人的精神世界。2010年1月,国家统计局了如下信息:我国人均GDP排在世界百位之后,贫困人口多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但同时,我国却是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③这就折射出西方消费异化思潮在我国蔓延的趋势。另据《世界奢侈品协会官方2009~2010全球年度报告》:路易威登、古奇、香奈儿、范思哲、迪奥、乔治阿玛尼、爱马仕等国际名牌最受中国年轻消费者的青睐。消费异化思潮的侵蚀,使人丧失应有的理性与自觉,漠视国情及社会伦理,当“物欲”挤占了人的精神空间,必然使人的精神世界的失衡。

片面追求物质消费必然成为“单向度人”。“单向度人”是特指现代社会中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的人。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青年人的消费结构呈现出两个失衡,一是物质消费增长很快,精神消费严重滞后;二是在精神消费中重娱乐消遣轻读书学习。根据南京大学教授杜骏飞的调查,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扩大,与年轻“拥趸”的倍增有关。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的平均水平是用自己财富的4%左右去购买,而中国的一些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用40%甚至更多的比例去“苦求”的情况并不罕见,这是非理性消费的表现。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年轻消费者重物质轻精神的不和谐生活方式。马克思曾说过,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片面追求物质消费,必将导致精神素质的缺失,成为不健全的人,即“单向度人”。

抵御西方消费异化思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人的情感疏离、思想疲软、道德堕落、信仰危机等精神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人过度的物质欲求造成与人的精神生活严重失调而致。”⑤而“人精神生态的和谐,就是当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全面和谐的特质时,才能整合成推动一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深邃的精神助力。”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反映了当代人最深层的精神世界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抵御西方消费异化思潮的功能。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建设。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和发展时期,尤其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成员的思想建设;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构建以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核心的和谐精神体系,并作为广大社会成员认同的精神力量,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主导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八荣八耻”中,“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荣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当前,在应对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蚀和挑战时,更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勤俭与奢侈的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建设的关系;另外,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了我国传统的伦理文化,如崇尚“俭而有度,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哲理名言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格,蕴涵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气质,颂扬了节俭高尚的道德信仰,并倡导理性、适度的消费观。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以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去解决人的生活方式中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矛盾,能自觉构筑抵御西方消费异化思潮的精神防线。

在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物质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构成了人的全面需要系统和基础。马克思认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了重要创新:“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⑦历史唯物主义证明,物质消费不过是实现人的存在价值的手段与过程,而不是人的存在价值的终极目的;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并成为高度文明的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人类社会生产与消费的终极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是通过人们对信仰、理想、价值观和道德人格的追求的精神活动,使人超越世俗的物性而获得一种神圣与崇高的精神境界,并培养人自由发展的能力,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倡导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不仅是对消费主义崇拜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制约,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追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均衡发展,其中关键是要实现精神需要的和谐。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程度的标志。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体系建设,抵御消费异化思潮的侵蚀,努力实现马克思所说的向人的本质的复归和人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注释

①[美]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许俊达,许俊民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72页。

②郭明飞:“全球化时代挑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西方思潮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第61页。

③陈庆贵:“中国成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的隐忧”,《中国流通研究网》,2009年9月22日。

④陆文军,俞丽虹:“我国奢侈品消费年轻化,及时行乐观念复苏”,《新华网》,2009年1月18日。

⑤马志尼,吕志士:《论人的责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42页。

消费主义的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马尔库塞;消费异化;虚假需要;新感性

消费作为生产的一个环节,本应为满足人的真实需要而服务,本应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活动。然而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并颠覆了其固有定位与内涵,成了人们生活的目的、灵魂的栖居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投射地。对这种消费异化的分析和研究是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诊断,赫伯特・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继承吸收了马克思、弗洛伊德、海德格尔与卢卡奇的相关思想。他对资本主义消费异化的批判蕴含丰富,对我们认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观我国自身的消费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

马尔库塞将消费异化归结为:一个独立的、大写的自我通过“物”来彰显自身。马尔库塞认为,消费异化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对消费和人的心理进行操控的必然结果。

1.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异化是消费异化产生的现实原因

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异化是消费异化产生的现实原因。首先,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大量应用和福特主义的推广,人们走进了大众消费时代。科学技术极大地提升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效率,创造了丰裕的物质财富,琳琅满目的商品由此从资产阶级和贵族的特权领域进入到普通大众的消费视野。同时,随着“每天工作8小时,收入5美元”的福特主义制度的实施并推广,工人的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基本满足了他们对汽车、房屋等高级商品的购买需求。工人基本工资的增长和标准化的机器生产开启了大众消费的新纪元。其次,科学技术为商品的宣传提供了平台。为了更好地促进商品的销售,资本家对商品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又使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各种电子产品信息的世界中。在这样的氛围里,资本家利用各种电子显示屏幕频繁地展示商品的精美外观和多功能用途,以诱使人们产生难以控制的消费欲望。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激发了人们的消费欲望,而且赋予这些消费者以信用支付、分期付款、电子支付等消费权利,甚至在消费者囊中羞涩的时候温馨地赋予其提前享受商品和服务的特权。最后,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发生异化而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操纵机制,将人们变为单向度的消费者。“政治的意图已经渗透进处于不断进步中的技术,技术的逻各斯被转变成依然存在的奴役状态的逻各斯。” [1]127总的来说,资本主义社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出舒适的生活,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的征服与控制能力,促使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在科学技术带来高效率和舒适生活的同时,人们的意识却遭受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在接受既定的消费服务的过程中,如交通、新闻娱乐、旅游、衣食住行等,虚假的社会合理性的意识形态成为人们内心的主宰。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极易使人们形成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使人们无条件地接受并执行现实社会的命令。在消费的过程中,人们将社会解决产品过剩的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死心塌地地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忠实的消费者。

2.劳动异化是消费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首先,随着机器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机器日渐代替人们进行劳动,降低了工人的劳动量和劳动强度。这就使得人们在劳动结束后,仍剩有大量的体力和精力,这就为异化的、无限的消费提供了体力和精力支持。其次,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机械活动和精确化的劳动分工,虽然降低了人们的劳动消耗,却越发将人们束缚在固定的工作岗位上。劳动者由此逐渐沦为机器的负载者,成年累月地处于一种更加疲惫的被奴役状态。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人被其劳动工具所奴役的状态,在一种高度合理化的、效率极高、前途远大的形式中得到继续。”[1]38马克思语境中的劳动异化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变得更加严重,人们在劳动中感到压抑、苦闷和不自由,人们在劳动结束后力图拼命逃离劳动,渴望在消费的天堂中寻找一丝安慰、自由和幸福。因而,劳动的异化是导致消费异化的根本原因。对此,本・阿格尔指出,“异化消费是指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2]494。再次,生产中心的转移导致劳动异化转化为消费异化。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生产活动的四个环节。在前技术时代,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生产领域需要依赖劳动力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所以存在着残酷的压迫和剥削现象。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日渐发达,资本主义生产链条的中心环节转移到了消费领域。在此情况下,资本主义社会迫切需要发掘消费领域的潜力,以保证资本主义生产、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对消费的干预,必然导致消费领域的异化。

3.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为操控是消费异化产生的直接原因

从经济方面来说,资本主义迫切需要用消费来拉动经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这就不可避免地割裂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有机关联,导致商品销售领域产生滞涨,甚至导致经济危机。例如,在消费力不足的情况下,一些农业资本家不惜将大量牛奶倒入河流,以解决商品相对过剩的问题。因此,资本家亟需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以扩大消费量。“把国家机器的需要强加给广大人民――处理过剩的能力,为必定有利可图的售出商品能被购买创造需要,为生产和推销这些商品创造工作的热情。”[1]32为此,资本主义社会采取了种种措施以刺激消费。例如,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并颁发福利政策,以保证人们的基本收入,稳定人们的就业状况,为人们的基本消费活动提供资金保障;为刺激人们不断进行消费,利用广告等大众传播媒介宣扬消费文化,宣扬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极力宣扬消费的生活方式,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并鼓励人们快速更新各种生活用品。消费异化因而成为资本主义多元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希望借此使人们远离政治,进而消除政权颠覆的可能性。资本主义社会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商品、服务和娱乐,在人们进行消费的过程中又将资产阶级的享乐思想灌输给大众。这样一来,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将自然地产生“幸福意识”和顺从主义心理,进而使得他们乐于维护这种多元化消费和享受的生活方式。这样,资产阶级便可以利用消费、娱乐、诱惑、广告而不是暴力和强制性规范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因此,消费及其异化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统治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消费异化的表现及后果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异化有着多重表现,它突出地表现为人的虚假需要、文化商业化的流行、高消费与高生产等典型特征,以及消费自由化和平等化的假象。资本主义社会利用消费异化对人们进行多方面的控制,对人的生存造成了种种困境。虚假需要使人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导致人依附于社会体制;盈利的欲望使得文化和艺术屈从于市场,失去了其应有的崇高价值、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成了人们的麻醉剂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维护者;消费时代的贪婪和欲望促使人们想方设法地开发自然、征服自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消费异化的舒适与平等假象使人们远离政治,顺从、接受并维护资本主义社会。这些不仅成功瓦解了人们的革命意识,而且使革命丧失了其阶级基础和导火索。

1.虚假需要的盛行导致人们生存意义的虚无,以及大众和社会制度的一体化

资本主义解决剩余产品,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将其内化于人们的思维意识中,成为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渴求。在马尔库塞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所渴求的消费需要与人类的真实需要相脱离,本质上是一种虚假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1]6就此而言,资本主义社会中现行的大多数需要都是虚假需要,“诸如休息、娱乐、按广告宣传来处世和消费、爱人之所爱与恨人之所恨,都属于虚假的需要这一范畴之列”[1]6。这种虚假需要和消费欲望对人的身心造成了极大束缚和禁锢:一方面导致人的生存意义的虚无,人的主体意识丧失;另一方面,虚假需要的内在化又成为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的“社会水泥”,进一步导致大众和社会制度的一体化,即需要的一体化和利益的一体化。

首先,虚假需要导致人的生存意义的虚无。消费是人们生存的一种基本活动,人们参与实践活动的前提是生活,而生活的前提是通过消费来解决吃、喝、住、穿等基本问题。但是在消费异化的语境中,“大规模的操纵技术产生了一个直接实施这种控制闲暇时间的娱乐社会”[3]37,消费与娱乐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和人生目的,人们沉浸于消费和娱乐之中,这样的生活方式逐渐瓦解了人们的理性、主体意识、创造性和独立精神。人们借助于商品等一系列的物品来认识自己和他人,物成为人和人格的,人只有通过消费才能证明自己、认识自己;人沦为商品的把玩之物,人们的生存意义消失在无边际的消费和“开心”的娱乐之中。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人们似乎活在他们的商品之中;他们的灵魂困在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之中”[1]9。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虽离不开各种物质生活资料,但是仅仅停留于对物质的追求并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相反却会使人们陷入永恒的欲望、不满足和痛苦之中。在资本主义消费经济、消费文化和消费意识形态的操控下,人们的消费需求日渐无限化,消费标准日渐奢侈化,生存方式日渐欲望化、享乐化。这就必然阻碍社会的发展与人们自身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

其次,虚假需要促使大众和社会制度一体化。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极权社会,统治者利用技术、消费、娱乐等各种手段来消除社会中的异己力量,来统一社会的意识形态。由此造成的虚假需要把社会发展的需要内化为人们的个人需要,社会统治的虚假性因而变为人们内心真实的意识,它成功“消除了私人与公众之间、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对立”[1]6。在对虚假需要的追逐中,人们总是为寻求幸福忙碌着,相信现实的社会就是最好的。于是,人们的这种顺从主义心理把社会发展的需要等同于自己的需要,把社会的利益等同于自己的利益,这使得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一体化、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一体化。在需要与利益一体化的过程中,人们会自发地维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生活方式,接受并维护资本主义统治,正如马尔库塞所说,“统治者能够投放的消费品越多,下层人民在各种官僚统治机构下就被束缚得越紧”[1]38。

2.文化商业化导致文化的媚俗

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工业和文化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表面看来,这好像是高层文化、经典文学艺术从上层精英分子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使少数精英所享有的文化为大众所消费。但在马尔库塞看来,文化工业化和文化商业化的“实际情况不是高层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堕落,而是高层文化为现实所拒斥,(当代人)背弃了高尚的高层文化所维护的期望,践踏了高尚的高层文化所维护的真理”[1]49。首先,文化工业导致文化的标准化和齐一化。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像生产家具、加工食物一样按照固定程序对文化进行加工,生产出各种标准一致的文化产品以供人们消费。同一性的文化熏陶导致的是同一性的人格,沉浸于文化工业中的人们因此逐渐失去了个性。其次,盈利的欲望主导并控制了文化的生产,文化的商品化使文化成为赚钱的工具,导致文化失去其特有的气质而日趋媚俗。文化在本质上是与商业秩序根本不同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食粮,但是文化的商品化迫使文化愈加屈从于人们的喜好,因而丧失了其独立的、批判的个性以迎合大众和市场,片面追求刺激和感官享受。与之相随,文化创作者不再关心文化的审美价值,他们更多关心的是文化的商业价值,他们不再将给人以启发和警醒作为文化追求的目标,而是将上座率、票房确立为目标,这就必然导致文化的模式化和媚俗化。再次,消费异化导致文化固有的神圣“光晕”消失。对此,马尔库塞指出,“文化中心变成了商业中心、市政中心或政府中心的配件”[1]57;在商品的销售中,“发自心灵的音乐也是推销术的音乐”[1]50。在广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进行宣传时,总会牵强地赋予商品以文化意蕴,从而使文化摇身一变而成了真理的化身,它在商品宣传中诉说着唤醒欲望、促进消费的谎言,丧失了文化的深刻性、批判性、反思性和丰富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好像只要按动按钮就可以享受高雅的艺术。文化由其膜拜价值转变为展览价值或消遣价值的这个事实,导致文化作品自身“光晕”的消失:人们往往对艺术展览、名胜古迹等走马观花,而不去或不能细心地品位与感悟,其品味和修养很难得到提升。

3.高生产与高消费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资本主义社会以追逐利润为根本目标,驱使人们动用一切手段掠夺自然,高生产与高消费使自然成为商业化的客体从而备受污染。资本主义社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征服、控制、开发自然,人对自然的掠夺最终导致生态破坏、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失衡。资本主义社会“资源的破坏、浪费的增长显示了它的富裕和‘高水平的福利’”[1]72-73,浪费式消费因而成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炫富”形式。华丽的商品包装和用完即扔的一次性碗筷、洗漱用品、衣服的流行在显示资本主义社会富有的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同时,为进一步促进消费,资本主义社会借用异化的科学技术,利用技术缺失的手法加速物品的“废弃”速度。大量的消费需要和与之相适应的大规模生产,促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大力开发自然资源,其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造成了大量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如电子产品废弃物、建筑垃圾、粉尘等。如马克思所言,自然界不仅向人们提供生活资料,而且它直接地也是生命活动的对象,“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而生活”[4]5。因而,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协调统一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是根本对立的。人对自然的征服与破坏最终将会导致人的生存危机。

4.消费领域的“自由”“平等”瓦解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

今天,鼓励高消费已经成为现代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控制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消费领域中,人们可以自由消费、自主选择,每个人都有追求高端商品的权利和机会。然而,其所呈现的自由、平等和民主并不是真实的,个人的自由感觉不过是资本主义有效控制社会的证明。首先,所谓消费自由有虚假性。资本主义社会成功地将自己的需要改装成人们的需要和欲望,因而,人们的自由消费和欲求其实都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控制范围之中,人们的欲望和选择也只是在资本主义商品―地位等各种隐蔽的目录体系所进行的选择和定位。正如马尔库塞所言:“这些自由是垄断价格中的自由竞争,审查制度下的自由出版,以及商标和圈套之间的自由选择。”[1]8其次,所谓消费平等也有虚假性。随着消费的普及和扩大,工人可以与老板穿同一品牌的衣服,无产阶级的儿女有机会与资产阶级的儿女享有读同一所大学的机会……在这样一个高消费时代,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工作、休闲、娱乐和消费变得越发同质化。消费异化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一体化的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和广度,有效缓和了人们之间的差异,使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质的差异转变为同一群体内部量的不同。但这种消费“平等”现象的背后是社会的底层群众依然生活在贫困和痛苦之中。再次,消费自由、平等的假象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瓦解。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无产阶级是最为先进的革命力量,他们只有在解放全人类之后才能解放自己。可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中,无产阶级在消费、娱乐的世界中忙忙碌碌、如痴如醉,根本无暇甚至不屑于顾及现实问题,更意识不到自己是革命主体这一历史使命。在这种舒适而又安全的氛围中,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面前,无产阶级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异化由此成功瓦解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和反抗精神,以至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起来为现存社会作辩护,“在大众消费过度发达的地区,受管理的生活就成为全体的美好生活,为了保卫这种生活,对立面联合了起来”[1]214。

三、走出消费异化困境的策略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裕的物质财富,牢牢控制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和思维意识。这不仅导致了消费的异化,而且也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要消除消费异化就需要采取“总体革命”策略,即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实行“大拒绝”,通过具有“新感性”的新人致力于构建新的健康的文化、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社会。而“新感性”的形成需要利用艺术的异质性,需要发展新的科学技术,以重构技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联。

马尔库塞认为,社会层面的革命并不能触及问题的根本,不能解决社会中的异化问题,更不会实现人的真正解放。他通过融合弗洛伊德的相关思想,认为只有通过心理层面的本能革命实现人的解放(感性解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异化的问题。正如马尔库塞所说,“自由社会建立的前提,就在于与世界习以为常的经验决裂,与被肢解的感性决裂……鉴于发达的资本主义所实施的社会控制已达到空前的程度,即这种控制已深入到实存的本能层面和心理层面,所以,发展激进的、非顺从的感受性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5]134。然而,享受着富裕滋养的人们无法与富裕社会割裂,所以走出消费异化,需要由具有“新感性”的新人来担负。“新感性”有别于受压抑且不自由的“旧感性”,“新感性”让人们采用一种全新的不同于旧的方式和视角去听、去感悟,以超越现存社会对人的压抑、塑造和束缚,致力于形成以人的本能解放为中心的充满生命的、和谐的和理性的新关系。只有具有“新感性”的新人才能够摆脱资本主义的工具理性和操作主义,才能自觉地去追寻价值理性,才能形成“新感性”的个体而不受社会的束缚、控制和压抑。具有“新感性”的人能正确区分虚假需要和真实需要、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能够分清社会现实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能够正确认识社会革命与人的解放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只有具有“新感性”的人才能使人摆脱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控制、文化控制和技术控制,从而获得真正的解放。那么,如何才能培育出具有“新感性”的人呢?

首先,马尔库塞认为新感性的形成需要借助于艺术和审美。在艺术中至关重要的是人本身,事物等一切社会存在都是为人服务的。“艺术就是反抗”[3]130,艺术具有异质性的基本性质,它与现实社会相对立。“艺术作品绝不隐瞒现实存在,艺术是揭露现实的”[5]245,因而,艺术不受制于现实社会秩序且不为现实社会所规制。马尔库塞认为,真正的艺术作为“世界的诗文”,其“使命就是在所有主体性和客体性的领域中,去重新解放感性、想象和理性”[5]175。相较于和谐的古典艺术和高雅的资产阶级高层文化,马尔库塞更加热衷于现代艺术,他认为现代艺术诉诸直接的、真实的感性体验,是一种批判的、反现实的新艺术。这是因为,现代艺术拒绝艺术的传统形式,拒绝美化、升华资本主义现实,能直接触动人们的心灵,摧毁人们固有的思维和认识。这将帮助并引导人们形成独特的、非顺从的“新感性”。此外,马尔库塞认为,“审美道德的确要求在地球上清除由资本主义精神造成的物质垃圾,并进而清除这个资本主义精神本身”[5]110-111。因此,马尔库塞认为应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依靠它,自由的需求和潜能,找寻着自身的解放”[5]113。

其次,马尔库塞认为“新感性”的形成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利用科学技术来推行自己的极权统治,通过科学技术来控制人们的思维、语言和行为,使人们成为单向度的人。因此,要革除旧感性,必须恢复人的批判向度,必须发展新技术。其一,新社会并不是无条件地摈弃旧社会的一切,而是建立在以往成就的基础之上,将科学技术等成就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为消除贫困、解救人们而服务。他认为,与传统技术对自然进行征服与控制不同,解放的新技术与自然解放相一致,使人和自然免受传统科学技术的剥削。其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解放,“技术就会成为艺术,而艺术就会去塑造现实”[5]107。艺术可以通过新技术与现实联系起来,从而实现艺术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统一。其三,新技术含有充分的人文关怀,以为了更好的生活为目的,新技术将会克服劳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从而可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消费问题,正视自己的真实需要。

四、马尔库塞消费异化思想对我国社会发展的警示意义

通过对马尔库塞对资本主义消费异化的根源、表现、后果和出路的分析,我们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异化有了更深入、更清晰的认识。显然,马尔库塞过于强调心理革命,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他在《乌托邦的终结》中自我评价说:我是一个绝对不可救药的感伤的浪漫主义者。[6]同时,他过于看重外部力量对人的影响,忽略了人的自我调节和识别能力。他的“大拒绝”“新感性”,以及将人类解放的重任交付于流浪汉、失业者等边缘群体的相关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空想性质和主观意蕴。但是,马尔库塞对发达资本主义消费异化的诊断,对我们认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反观自身的消费状况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有助于我们看清发达资本主义的极权本质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繁荣的消费景观,将国家发展的所谓典型范例向其他国家渗透并推广,进而在消费时代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国际效应。凭借其消费殿堂,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征服、诱惑了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我国的年轻人中就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崇洋心理。一些人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嗤之以鼻,对发达资本主义的高工资、高福利,以及所谓的自由、民主、平等充满向往。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现象、海外移民现象、海外购物现象甚嚣尘上。对此,笔者认为,这些心理的产生和现象的流行来源于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懵懂,以及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消费文化对他们的诱骗。透过马尔库塞对当代资本主义消费异化的批判,我们发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其本质是一个新型的极权社会。这种“极权主义不仅是社会的政治联合意义上的恐怖活动,而且是借助经济手段得以自发运作的,后者是通过既得利益者对各种需要的操纵发生作用的”[1]4,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就属于后者。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借助“理性的工具主义视界展现出一个合理的极权主义社会”[1]127。以富足与自由的名义对人们实施控制,高工资和高福利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为刺激消费以维护社会稳定的策略;消费领域映射出的自由、民主和平等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幻梦,只是一种假象;虚假自由的产生和满足使人变得更加痛苦与艰辛。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丰裕与自由背后是资本对人们的规制和压抑,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操控。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大众消费、娱乐、教育和新的生活方式来宣传并渗透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的多彩生活消灭了人的创造性、人的法权意识和批判精神,使整个社会成为没有反对派的单向度的极权社会。

2.有助于更好地反观我国的消费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风貌焕然一新。但是我们不能被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冲昏头脑,必须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必须看到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马尔库塞对发达资本主义消费异化的批判给我们以警示。目前在我国,带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和出口。可以说,消费和出口都属于消费带动,可见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等价值观开始向我国渗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发展、人生意义的实现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例如,在我国,奢侈品消费、攀比消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等俨然成为社会风尚,利益至上、人情冷漠等现象层出不穷。面对这些问题,反观马尔库塞对发达资本主义消费异化的批判,对我们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其一,规范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科学看待科技和经济发展的目的。高生产、高消费必然导致对生态的破坏,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规范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我们应规范技术应用与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适度限制工人的劳动时间,充分保证人们的自由时间。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应正确看待科技和经济发展的目的,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为人而不是为物服务的,我国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单纯追求GDP的无限增长。因此,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其二,鉴于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已经丧失了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成为了单向度的人,我们应发挥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在培养人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方面的作用。我们应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使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致力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升人的自我认识能力,帮助人们进行独立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升人们的整体素质,构建人们的道德情怀和政治抱负,培养人们对未来的乐观前景期望,引导人们价值理性的形成,让人们在教育中健康成长,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7]此外,21世纪是信息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在教育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我们应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来宣传正面的观念和文化,引导人们正确看待自己的真实需要,以及商品与地位之间的关系,在全社会确立起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社会”。同时,我们应加大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审查力度,杜绝大众传播媒介对物品进行虚假宣传和过度宣传,防范西方资本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渗入。

参考文献:

[1]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 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94.

[3] 赫伯特・马尔库塞.与文明人[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7.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消费主义的发展范文第5篇

体育消费是现代人们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运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还是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得以开拓和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长、体育意识的增强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体育消费已成为小康社会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趋势,也是推动体育产业进一步拓展的原动力。

1 体育消费的含义

何谓“体育消费”?我国的专家学者关于体育消费的概念界定有多种说法。杨永德(1991)认为体育消费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达到发展体育事业目的的需要,而用于体育以及和体育有关的一切设施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朱柏宁(1998)等认为体育消费是人们为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采用不同方式消耗体育资料和劳务的过程。从上面的观点可以看到,由于专家学者各自研究视角的差异,因而对体育消费的定义也存在不同的诠释。那么,究竟何谓“体育消费”?笔者认为:所谓体育消费就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消费支出。体育消费,不仅是指人们买票去观看体育比赛或体育表演,而且更主要的是指人们为了取得身心健康,陶冶高尚情操,获得美的享受,欢度余暇时间,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而去从事各种各样和体育活动、体育运动、体育锻炼等有关的个人消费行为。

2 体育消费的性质和特点

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社会消费的性质和特点。也就是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消费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消费资料所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消费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同时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体育消费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由于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体育消费资料是由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劳动者在体育消费中处于平等的地位,所以体育消费关系所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消费关系。因此,体育消费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普及全民体育意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国民体育运动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消费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体育消费是文明、健康、科学的体育消费。社会主义体育消费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娱乐观。体育消费要有利于人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人们在闲暇时间里过上真正有意义的幸福生活;(2)体育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性,体育消费与经济同步增长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3)体育消费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4)体育消费项目具有流行周期,体育消费项目的流行周期比较短,一般在3―5年;(5)不同地区体育消静水平差异明显,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一般地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体育消费水平相对比较高;农村地区、边远山区,体育消费水平相对较低;(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消费主要表现为商品性体育消费,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各种消费行为,主要是通过对商品的消费获取实现的;(7)体育消费品市场对体育消费需求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体育消费品也只有通过体育消费品市场才能被体育消费者消费,体育消费者也只有通过市场购买到各种体育消费资料,才有现实的体育消费过程。因此,市场在满足体育消费者的消费需要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3 体育消费的类型

关于体育消费的分类,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分类,国内学者在研究体育消费的类型时,主要有两大类意见。第一类将体育消费形式分成三类,即体育实物消费、体育劳务消费(体育健身消费或参与型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体育精神消费或观赏型体育消费)。第二类把体育消费的内容形式分为两类,即体育实物消费(体育产品消费)和体育劳务消费。

笔者认为:根据体育消费者通过支付货币而获得的体育消费品的不同功能,体育消费者的体育消费行为可分为以下三大类:(1)观赏型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货币购买各种入场券、门票,以观看、欣赏达到视觉神经满足等目的的各种消费行为; (2)实物型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货币购买各种和体育活动有关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消费行为,如购买运动器材、运动服装、运动饮料以疋各种体育椐刊、杂志、图书、面册等;(3)参与型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货币购买各种和体育活动有关的体育服务消费资料的消费行为,如为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健美训练、健康咨询等所支付的各项费用。

4 结语

体育消费是一种健康投资。我们知道,衣食住行上的消费支出得到的效益是看得见摸得着,能马上见效,因此人们往往会不惜重金,慷慨解囊?而在体育活动方面的消费支出,有些人也许会觉得不合算,认为这是无偿支出。其实体育消费并不是一种无偿支出,体育消费也是一种投资,是增强人的身体素质、调节生活节奏、获取美的享受、维持并强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有偿投资,亦可称“健康投资”、“发展投资”或“享受投资”:因为花费在体育消费上的各种支出,也可以得到相应的补偿?例如,观赏型体育消费支出.使消费者视觉感官得到了美的享受;参与型体育消费支出,则使消费者体质得到增强,闲暇时间过得充实、愉快,从而满足了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体育消费是一种积极的、有偿的个人消费投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