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经济学研究方法

环境经济学研究方法

环境经济学研究方法

环境经济学研究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01

一、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与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1]但是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前却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和成熟的意见,目前的主要观点有:第一,理论需要抽象,在我们将人口、资源、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时,因为人口、资源、环境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对象,所以首先要进行抽象。第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广义和狭义的两个范围,广义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不仅要覆盖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内容,还应包括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内容。第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再生产、狭义经济再生产与环境再生产三位一体的广义国民经济再生产体系。[2]

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没有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表面现象抽象出这一学科最基本的概念,不是从一个基本概念入手,进行科学的演绎,形成其学科体系,而是对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而治之的研究。(2)没有形成一条研究的主线,在内容安排上存在或然性,明显存在切蛋糕式研究的缺陷。(3)没有按照经济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即不是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去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和问题,而是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关系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之所以归纳出以上问题,是为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充分了解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才有可能有所进步, 使学科建设逐步走向成熟。

二、二元价值论的研究方法

二元价值论基本思想的形成是从考察生产要素开始的,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必须有两个基本生产要素:人类劳动和自然资源,或称人力与自然力。如果自然力是无偿提供的,人人都可以享有,这时交换的双方在认定对方的物品对自己有用的基础上,他们愿意付出的只能是花费在商品上的劳动,这就是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价值论。如果我们对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价值论进行深层的追问,还会发现一些未被揭示的问题:为什么自然力可以被设定为无偿的,这种假设成立的条件是否永远存在? 人类劳动为什么必须是有偿的? 合理的报偿是多少? 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就会发现人与自然共同创造价值的二元价值论。事实上,自然力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都是有限的。对于可再生资源而言,如果人类利用的速度不超过其再生速度,它的补偿可以凭借自然力自发地进行,这时相对于人类而言,自然资源就是无偿的;如果人类利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依靠自然力的自我恢复更新无法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这时自然资源要素与劳动要素一样,在生产过程中的耗损也需要通过交换得到补偿;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由于其储量是固定的,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总量必然单调减少并逐渐趋于耗竭,为了维持社会生产的持续进行,必须在利用可耗竭资源的同时积极投入替代品的研发,以便在可耗竭资源耗尽之时,有可资利用的替代品,避免由于资源耗竭而导致的经济崩溃。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如果假定自然资源是无偿的,商品交换价值的本质就是生产商品过程中的劳动耗费;如果自然资源不是无偿的,那么商品交换价值的本质就是劳动耗费与自然资源耗费的总和,二者都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这就是二元价值论的基本思想。

借助二元价值论这个概念,不仅可以把人口、资源、环境引入经济系统,使之成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阐明人口、资源、环境在经济系统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以及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可以借鉴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价值这个经济学和核心概念开始,依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以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三、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研究方法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指的是一类组成部件非常多、结构非常复杂,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理论。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的人口、资源、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所以,用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思路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完全可行的。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承认系统理论方法是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必不可少的方法, 但是此学科的任何一个方面如人口部分又同样可以看作一个子系统, 所以, 这个学科可以分为许多子系统。而且在每个子系统研究过程当中又会生出许多变量。虽然我们也是用系统理论来进行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几乎不能逃脱一个套路:那就是总是偏向于细化每一个子系统,抽取主要因素,再加上几个假设条件,做出适合于某个子系统的一定条件下的模型。而这类模型与整个复杂系统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纵使把这些离散的模型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模型,也总是与现实情况相差甚远。所以,笔者认为,正是这样的研究方法导致了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分块式研究的结果。正是因为学者们对于此学科的研究对象没有一个统一的成熟的意见,而且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将这些分块式的研究综合起来,如果长期以往下去,这个学科将有被分裂的可能。

综上所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不是一门由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拼凑起来的学科,而应该是一门反映人类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以物质变换为核心的具有严密科学体系的新兴经济学科。从研究方法而言,我们应尝试运用二元价值论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理论,利用大量专家和知识库、信息系统、各种人工智能系统、大型计算机,真正把人口、资源、环境看作一个整体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只有以这样的思路进行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研究才可能从分块式研究模式转变到经济学的研究模式,才可能从原来模糊的定性研究转变为精确的定量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桂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北京第一版.

环境经济学研究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宏观经济学;IS-LM-EE模型;环境定向技术;商业周期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往往更多的强调在需求及膨胀等内容方面的问题,而忽略了环境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性。尽管在资本主义市场形势下环境对宏观经济并没有太多的影响,但当今社会世界经济形势已然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宏观经济形势也暴露出了极大的缺陷,其必然也需根据市场经济形式的转变而做出创新,将环境所具备的影响纳入其理论中,这也是环境宏观经济学出现的原因。下文将就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展开相关研究。

一、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兴起

环境宏观经济学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HermanE.Daly提出。其认为经济在其增长过程中应受其所处整体大环境的限制。受市场形式的影响,往往在环境、资源等方面会出现滥用等现象,因此,要切实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能保证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适度性。通过总结来看,其在环境宏观经济学方面的思想主要表现在:

(一)研究任务的提出

在研究中Daly认为要完善对环境公关经济学的研究,首先就必须对研究的任务等进行明确,而这一任务就是要针对环境宏观经济学制定相应的经济制度。这一任务就好比是要在船上设置承重线来明确其载重的标准一般,经济制度的制定就是为环境宏观经济设置同样的限制,以此来预防环境宏观经济超过其速能承载的负荷。其也指出,就如同家庭等经济形式从属于整体的经济市场一般,环境宏观经济也从属于大的自然系统,且这二者也相互承担能量的投入与产出,而这也正是环境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主题的明确

关于环境宏观经济学的研究,Daly指出其所研究的内容更多的集中在规模等方面,而不是经济配置的相关问题。且在这一研究中其也对规模和配置等进行了划分,并同样以船的承重线进行比喻指出,当水位超过船的承重线之后无论船的质量有多好也难逃下沉的结局,同样,当经济的形式超过了在一定时期内环境所能接受的承载度,那么尽管经济形式使用如何优质的配置也难以继续发展。所以,针对环境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除了要制定相应的经济制度之外,还必须要在适度性的原则上研究其规模,以此来保证经济能得到持续的发展。

(三)重视相关的环境政策

以环境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主题来看,其对经济所明确的规模往往和传统经济学中所指出的公平与稳定等方面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因此,这也必然应成为环境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环境宏观经济学的规模适度可能与其他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性,因此,但规模和配合问题处于同一系统中时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也就要求能在解决中采用相关的政策来作为工具。而Daly指出在这一问题中所运用的政策工具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来对人口的规模进行有效的控制,转变以往知识产量的观念而给予产率更多的重视。

二、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HermanE.Daly提出了环境宏观经济学之后,有很多经济学家也对其这一观念表示了认同,并在Daly的环境宏观经济学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设想。如IS-LM-EE模型、环境定向技术、商业周期理论等等。

(一)IS-LM-EE模型

IS-LM-EE模型Heyes在21世纪初继HermanE.Daly所提出的环境宏观经济学之后所提出了一种模型形式,这也是对环境宏观经济学最具影响的一项研究。对于环境宏观经济学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能有效对其进行重新的评估,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其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关理论的支撑。而之后的Lawn和Sim等也在IS-LM-EE模型上有所研究。首先,Heyes在IS-LM-EE模型的研究方面提出了“环境均衡曲线”的相关概念,为Daly的环境宏观经济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Lawn在Heyes的IS-LM-EE模型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扩展,融入净账户等相关的因素;最后,Sim同样对在Heyes的IS-LM-EE模型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扩展,但与Lawn之间不同的是其在模型中更强调产出方面的缺口问题。

(二)环境定向技术

环境定向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末在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利用其框架对技术、经济、环境这三要素的关系所进行的研究,也是在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所出现的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在环境定向技术方面的研究。而在这一研究中也可针对对象的不同来进行进步模型的划分:首先,节能技术。其在环境定向技术中具有典型性,能放宽在源消费基础上经济增长与其之间的限度;其次,环境定向技术的进步模型。这一概念由Acemoglu提出要求能融入劳动及资本等不同的要素;最后,开放经济下的进步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是对封闭的经济体进行扩张,让其能在开放的经济形式中实现进步模型的建立。

(三)商业周期的理论

在以往,商业周期的相关理论主要是对经济波动的现象进行研究,但其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对技术等进行研究,就往往存在一定的假设性。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恶化,因此,在商业周期的相关理论中也应当融入相关的环境政策内容。而在这一研究中所采用的环境政策主要包括:“不确定冲击”背景下的环境政策、“商业波动”背景下的环境政策、“确定及不确定”背景下的环境政策、“能源密集度模糊”背景下的环境政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学和环境之间往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而就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来看,其往往忽视了环境的重要性,而对相关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限制。而环境宏观经济学其提出了背景就在于环境在行为等方面的制约性,因而,要切实做好环境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就无法与环境等相脱离,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未来也将成为经济学研究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任力,梁晶晶.环境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J].经济学动态,2013(09).

环境经济学研究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绿色GDP;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与绿色GDP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被人类的接受,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以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出发点,将自然资源与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化”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绿色国民经济经济核算、构建绿色国民经济分析方法体系就成为研究热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即是在现有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将经济活动中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进行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描述经济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决策和评价提供依据。为进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而确定的一整套理论方法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又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联合国有关文献使用的概念是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缩写为SEEA)。

如同GDP是传统国民经济核算(SNA)的核心指标,绿色GDP则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绿色GDP是在对现行SNA中GDP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前学术界对绿色GDP尚无一个权威的定义,但各种定义的根本原则是一致的,即它们都是在考虑了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破坏的基础上对GDP进行修正来定义绿色GDP。目前,国内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绿色GDP是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后得到的一个总量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以后的经济活动之最终成果。绿色GDP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保护和谐度越高,反之亦然。

在人们对绿色GDP的种种争议中,有四种观点值得特别关注,即绿色GDP万能论、绿色GDP迫切论、绿色GDP简单易行论和绿色GDP无用论。绿色GDP万能论的持有者认为绿色GDP是完美的、是万能的,他们把目前经济建设中产生的问题,归结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欠缺,认为只要进行了绿色GDP核算,就可以解决环境问题,就可以转变目前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绿色GDP迫切论的持有者主张应尽快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并以其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首要指标,在短期内迅速以此来衡量经济运行情况和政府的能力。绿色GDP简单易行论的持有者认为绿色GDP这个指标能否计算只是资金投入的问题,只要政府肯投钱、研究人员肯出力,环境成本和资源损耗就能得到合理的量化。与绿色GDP万能论相反,绿色GDP无用论持有者认为绿色GDP没有什么用处,没有必要核算,根本不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统计指标,对绿色GDP持有抵制的态度。

笔者认为,绿色GDP是在GDP的基础上考虑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是一种兼顾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保护的指标。其反映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效率与速度的协调发展。从全世界的角度看,对绿色GDP进行了近40年的不懈探索,我国对绿色GDP的关注与研究也有20多年的历史,这本身就说明绿色GDP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必要性。此外,不少人把绿色GDP核算等同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认为只要有了绿色GDP就可以反映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实际上,就像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物一样,绿色GDP来自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GDP核算离不开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因此,应当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绿色GDP,即不能人为地夸大其作用,盲目崇拜,也不能消极地认为其无用甚至抵制,既不能轻言简单,也不能急于求成,应当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相当艰巨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完善其理论基础,积极稳妥地推进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

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状况

(一)国外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联合国、各国政府、著名国际研究机构和学者一直为构建以“绿色GDP”为核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着艰辛的探索。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了“生态需求指标(ERI)”,试图利用该指标定量测算与反映经济增长对于资源环境的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1972年托宾(James Tobin)和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提出净经济福利指标(Net Economic Welfare),将家务劳动价值、地下经济创造价值、闲暇以及环境成本考虑到GDP核算中。1973年日本政府提出净国民福利指标(Net National Welfare),主要是将环境污染列入考虑之中。1989年卢佩托等(Rober Repetoo)提出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简称NDP),重点考虑了自然资源的耗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990年世界银行资深经济学家戴利(Herman Daly)和科布(John B. Cobb)提出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并于1994年进行修改,该指标考虑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因素所造成的成本损失。1995年9月,世界银行首次向全球公布了用“扩展的财富”指标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扩展的财富”由“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4大组要素构成。同年,世界银行提出了“真实储蓄率”(Genuine Saving)指标,真实储蓄率是从国内总储蓄中扣除人造资本、自然资源和环境折旧,它为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与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评判依据。

近年来,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在许多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西蒙等人(Simon,2000)的《绿色国民核算》就综合反映了绿色核算的最新成果。他从国民账户的历史出发,提出了绿色国民核算的方法、模型、构造与应用等。哈特维克(Hartwick,2000)的《国民经济核算与资本》分析了纳入环境资本后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账户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和经济方法的改进。巴特尔穆茨等人(Bartelmus,1998)的《环境核算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了国际收入与财富在资源环境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关于资源环境核算的框架、理论与方法。马肯亚等人(Markandya,1999)在《欧洲绿色国民核算――四国案例研究》中,根据荷兰、英国、德国、意大利四国绿色核算实践,对自然资源和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进行了研究。在上述理论推动和联合国、欧盟、世界银行、经合组织及多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已逐步形成若干重要的核算体系,包括:联合国等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缩写为SEEA)、美国亨利・佩斯金(Henry Peskin)教授的应用于菲律宾的《环境与自然核算项目》(缩写为ENRAP)、欧盟统计局的《欧洲环境的经济信息收集体系》(缩写为SERIEE )、荷兰统计局的《包括环境账户的国民核算矩阵体系》(缩写为NAMEA )。相比之下,当前比较权威的是SEEA核算体系。SEEA体系是惟一获得国际权威性机构认可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统计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其卫星账户与总量指标相协调,该体系的编制方法已被20多个国家或地区采用。目前SEEA已经有了1993- SEEA , 2000-SEEA和2003-SEEA共3个出版物,它们分别标志着SEEA发展的不同阶段。1993- SEEA提供的是理论框架,2000-SEEA提供的是操作指南,2003-SEEA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SEEA已从理论走向实践。但就目前来看,SEEA仍然处于研究过程中,其中一些内容至今还存在争论,有待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随着对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研究的不断完善,一些国家在资源与环境核算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挪威、芬兰、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澳大利亚、日本、前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菲律宾、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印尼海地、萨尔瓦多、泰国、巴西等20多个国家的政府或研究机构开展了自然资源核算或环境核算理论、方法的研究与实施方案的探索和试验,目前探索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国家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二)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

我国关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研究起步略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中国的环境资源核算研究大多分为环境污染损失核算研究和资源核算研究两个方面。对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最早也比较全面的研究是过孝民、张慧勤于1984年开始主持的《公元2000年中国环境预测与对策研究》。该项研究在计量方法、数据处理、结果表述方面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被冠以“过――张模型”,该模型重在对污染损失的计量。1988年由李金昌主持进行了《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课题研究,侧重探索将自然资源环境核算纳入国民经济体系的理论与方法。20世纪90年代初由金鉴明主持的“中国典型生态区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研究,在生态损失的计量研究上取得了进展,使得人们对中国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有了一个大致的量化概念。

从国内的各学术研究机构来看,1988年受国际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课题研究,首次尝试进行了关于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1996-1999年,北京大学研究小组应用投入产出技术,提出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核算,即对资源、环境、经济的综合核算,重点对核算模式、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讨。2000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设计了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核算体系,并以北京市为对象,系统地进行了1997年的环境质量和资源资产的经济价值和绿色GDP测算,得出在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带来的损失后,北京市的绿色GDP为当年核算GDP的74.9% 。

在政府层面上,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的部门主要是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工作。2004年3月国家统计局与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启动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简称绿色CDP核算)研究》项目,开展环境污染核算研究工作,初步建立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并于2005年在北京、天津、重庆、河北、辽宁、浙江、安徽、广东、海南、四川10个省市启动了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是依据《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和《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而建立的。《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侧重于对资源的核算,同时兼顾了环保支出与环境成本,主要对资源耗减价值核算、环境退化价值核算和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支出核算进行研究。《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侧重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实物量与价值量核算以及环境保护成本的核算。基于环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是一份可以为全国及局部地区进行环境核算提供具体指导的框架性指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上述两个核算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完整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分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核算和环境退化成本核算两部分,其中环境退化成本包括环境污染损失和生态破坏损失。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核算具体包括耕地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等五大类;环境污染损失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污染等三大类。

2006年9月,国家统计局与国家环保总局联手首次正式了《中国绿色GDP核算报告2004》。报告指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 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该报告是第一份基于全国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的环境污染核算报告,是迄今为止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最新、最权威的研究结果,标志着中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不过,由于部门局限和技术限制,此次核算未包含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态破坏成本,只是计算了部分环境污染损失,一个完整的绿色GDP还需要更为艰苦的工作。

考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理论较为完善,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有待在指标体系的构建和配套机制的完善上加强研究和规范。二是国外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尽管丰富,但相当多的指标体系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在具体的实施上需要有所发展。三是从指标构建来看,各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内容虽不相同,但指标构建方向都是社会、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四是核算方法总体上讲侧重于实物核算,价值核算由于涉及内容的复杂性,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核算方法的多种多样,导致了计算结果难以统一,相互间的可比性差。五是从目前国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和效果看,虽然在具体核算项目选择、定价方法和评价有效性方面各有千秋,但普遍存在具体核算过程的实现和核算精度受数据资料基础约束的问题,而且往往编算范围越宽泛,这种影响越突出。总体来看,由于绿色GDP在数据获取和核算方法上存在很多困难,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国际公认的绿色GDP核算制度,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计算出完整的绿色GDP数据。目前,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仍然是一个充满探索、实验的研究领域。

三、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面临的问题

(一)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基本上处于对国际成果的跟踪状态,还不能全面、系统地把握整个SEEA(2003)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和《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初步构筑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框架与基础,但它们对实际数据测算工作的理论支持和指导程度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面临很多技术挑战

一是资源环境的产权划分难以实现。除了已探明、确定归属的自然资源,大量的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产权归属确定十分困难。二是资源环境的定价较为困难。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关键点就是资源和环境的价值计量,资源和环境大多数无法从市场价格中寻找参照,而目前所提出的各种估算方法还难以形成统一的、举世公认的标准。三是资源环境损失与经济发展缺乏同步性。通常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直接环境损失人们往往能够计算,但却很难预料到间接的后果和长期的损失。四是按地域扣减资源环境损失很难实现。由于环境污染具有“开放性”,当环境损耗跨地区时,无法确定该损耗的具体归属。

(三)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数据基础薄弱

资源和环境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渠道还不健全,资源耗减和环境退化的核算资料主要靠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广泛设立网络式检测站点直接进行测量来取得原始数据,这就使得有些资料难以全面采集,有些数据的采集成本非常昂贵,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存在很大的缺陷。

(四)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制度安排基本空白

一是环境法规、统计法规的不完善,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有关的环境统计规划、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还未出台,导致统计的不完整和不精确。二是评价标准的不完善,资源环境核算本身就极具复杂性,而我国还没有建立针对资源环境核算的工作规程、制定评价和评审的标准。

四、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完善和发展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和实践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合作与努力。

(一)加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完善资源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

加强对森林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地上资源耗减的估价方法研究,实现宏观耗减核算与微观企业耗减核算工作一体化。目前对环境损失的估价方法都具有很强的个案性和特殊性,应进一步探讨模型化、标准化的评估方法。加强对生态成本计量和评估研究,使其研究成果能够应用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领域中。

(二)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微观基础

会计核算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微观基础,借鉴国外经验,加速我国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系统完整并符合国情的企业绿色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建立完整的绿色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绿色报告信息披露制度,设计与制定具有操作性的绿色会计准则。

(三)建立环境资源核算指标体系和数据采集系统

从反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环境污染等角度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资源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统一统计调查方法,完善统计报表制度,对核算口径、核算方法、数据质量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标准,相关部门建立必要的数据信息交换机制,为后续研究和核算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和数据保证。

(四)加强合作与交流

搭建相关部门统一的工作平台,下设若干核算专题小组,在统一协调部署下,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和目标,负责组织试点和实施工作。继续加强国际合作,从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统计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的经验,采用适合我国实际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

综上所述,我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任重道远,应坚持科学性、理论性、前瞻性和适用性原则,以联合国SEEA2003为指南,加快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和制度建设,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研究课题组.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第一版本)[S].2004.

[2] 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研究课题组.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第一版本)[S].2004.

[3] 潘岳,等.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4] 朱启贵.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 吴优.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及其思考[J].统计研究,2005(9).

[6] 耿建新,等.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及其评价[J].城市发展研究,2006(4).

[7] 王金南,等.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

环境经济学研究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数理经济学;发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F091.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0-01

数理经济学流行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为经济学的研究和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进入现代市场经济环境,数理经济学分析更是市场经济研究的重要工具。它较为直观的反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等规律,促进了人们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掌控能力。数学在现代市场经济研究应用中的绝对优势,决定了数理经济学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应用的重要地位。

一、数理经济学的应用和发展

1838年,法国人库尔诺发表的《财富理论数学原理的研究》标志着数理经济学的诞生。而在此前意大利人切瓦已将数学应用到经济领域问题的分析当中。此时,数理经济学还不能得到经济学研究者的重视。直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数理经济才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瓦尔拉斯发表的《纯粹政治经济学刚要》通过假设完全自由竞争的经济环境,将价格与商品通过数学理论模型紧密的联系起来。他认为在完全自由竞争的经济环境下,价格的存在与商品的数量及自然属性有关,商品的交换可产生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可以通过数量来计量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数学的研究领用更为广泛,微积分、线性模型等理论在市场经济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为数理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数学理论遍布了经济学的每一个领域,成为市场经济环境研究的重要手段。

二、市场经济环境数理经济学的应用

1.市场经济环境数理经济学应用的一致性。数学能进入经济学研究领域,并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其中存在很多的一致性,特别是核心理论、思想、应用方向的一致性,才确保了将研究的理论模型应用到实践的经济问题的解决上。首先,两者之间的逻辑存在着一致性,数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在深层次上的范围和方向是一致的。数理的严密性、可靠性使经济学假设的范围更科学、更可靠。确保了假设条件下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理论推导的一致性,提高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环境的掌控能力。其次,在理论研究上,一个数理研究方向可预测和解决这一方向的市场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而要把握整个市场经济环境有规律、稳定的发展,就需要从几个方向研究经济问题,需要通过不同的数学理论来研究、实践。在若干个数理模型的相互参与下,才能获得最佳的市场经济问题的解决方向。再次,在市场经济环境数理学应用方面,需要注重数理模型的选择和匹配。研究过程中的假设条件一定要在数理设定的最低要求之内,以确保数理模型的最优程度。使共同的假设和假设逻辑保持一致,确保多方面的假设定值不会在模型集合中发生排斥。

2.市场经济环境数理经济学应用的适应性。数理经济环境数理经济学应用的关键是数理本身与市场经济环境的适应性。在这一过程中,强调的是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性与数理分析工具应用的适应性。如:将微积分、线性代数应用到商品和价格空间的分析上。首先,商品的有限性和自然属性决定了商品本身的价值。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商品的流通是商品具有了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又可以通过数理的计量进行数理模型分析。同样,也可以将消费者行为、既定价格、收入约束条件等纳入数理研究范畴,通过数理综合模型进行市场经济环境方面的研究,以寻求市场经济的优化发展。其次,在市场经济模型下,可将某一经济事物看成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达到均衡的一种状态,通过这种状态维持过程中各个因素的“量”的变化,形成一种客观的、直观的经济市场模型。通过各个因素量的带入,寻求市场经济环境发展中各影响因素最佳的结合点。

3.市场经济环境数理经济学应用的优越性。市场经济环境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理论及逻辑学,而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与市场经济环境的发展是一致的。在数学公式及图表、曲线的表达下,市场经济环境更直观的展现在研究者的眼前,提高了市场经济研究的效率。如:应用数理经济学分析市场经济中商品的需求情况。首先,应用数理理论表达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水平的联系。其次,结合数理经济学分析得出需求表、需求曲线等,对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等因素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商品价格、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嗜好等经济因素与环境因素可以形成一个方向的数理模型。多个数理模型的结合分析,可有效的控制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变量,减少商品的生产风险,为市场经济赢得更好的发展。总之,数理经济学将市场经济中看似无规可循的变量,在假设的条件下转换为与数理分析一致的模型,通过对数理模型的分析、研究,人们可以更直观、更清晰的看清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预测其发展。有效的控制了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增长和稳定、持久发展。因此,数理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数理经济学研究、发展和应用是市场经济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三、结语

数理经济学理论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与这些国家有较大差异。在市场经济环境数理经济学应用过程中,照搬和效仿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一经济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将数学理论更好的应用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提高我们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掌控能力,降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风险,为我国经济的高速、持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罗转香,张文红.数理方法对经济学框架的分析——以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模型为例[J].经济视角(中),2011(10):121-122.

[2]周高宾.经济学的数理分析框架——以市场模型为例[J].襄樊学院学报,2010(11):13-16.

[3]陈艳,许永洪.自然环境和经济增长的数理经济学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23):32-34.

作者简介:唐俊波(1982-),男,汉族,云南大理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硕士,讲师,从事经济数学、金融统计等问题研究。

环境经济学研究方法范文第5篇

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关于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已基本成型,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我国会计学界的学者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动向上看,环境会计的研究前景较好,笔者主要从实证研究方法上探讨环境会计的研究。

一、环境会计概述

(一)环境会计概念及其特征、基本职能 环境会计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兴起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中的分支学科,虽然环境会本文由收集整理计是围绕环境问题而展开的,但各界学者对于环境会计的具体定义却存在不同理解,主要是定义环境会计的角度不一样,有的学者从环境会计的理论依据、计量单位或学科的性质来定义,而有的学者从环境会计的研究对象上定义,还有的学者则以补偿自然资源的消耗的策略来定义。目前最普遍的关于环境会计定义如下:环境会计是一种会计系统,衡量它的对象是有关环境的议题或者环境活动,其手段是利用已存在的管理系统,如会计系统,以现存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从财务角度来探究企业现有的在环境方面的努力和贡献,即企业的相关活动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并且对这些收益和损失进行计量、揭示和分析等,主要用于提供环境的有关信息,环境会计能为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资源作为自己的贡献,可以说环境会计是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体。人们对于会计职能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化越来越深入和完善,而由于环境会计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对其职能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面上,环境会计的基本职能大体上有外部职能和内部职能,其中内部职能是基于企业的角度对企业各项环境信息进行核算和分析,利用环境会计内部职能的一般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相关部门,用以考核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而外部职能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分析的,其外部职能是企业对外进行环境信息的披露,这些信息的需求者包括消费者、投资者等,主要是为了供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时利用。

(二)环境会计研究的现状和必要性 国外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国际标准组织起草的关于国际性环境审计和管理的文件,这时的环境会计是作为关于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会计中的一部分而发展的,此后,国外各界学者越来越关注环境与经济以及与社会的关系,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葛家澍首次提出了绿色会计这个概念,这标志着环境会计研究在我国的兴起。国外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管理会计来研究,并结合多种方法或形式来处理环境信息,这时环境会计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而我国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的方面,如环境会计的概念、对象、要素、目标和基本假设等,有的也涉及到了定量的方面,如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和计算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大多从宏观的立场来研究,试图建立统一的环境会计准则,这使研究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脱节,宏观角度的研究使研究的边界变得模糊,同时也增加会计计量上的难度;二是对于环境会计的计量研究,存在一种定型的模式倾向,这让环境会计越来越趋向于成为研究环境经济学的使用工具,而不是一门学科,缺乏学科的多样性。

环境会计是因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而迅速兴起的,要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可承受力,从而从新的角度探索国民经济的核算方法,环境会计的目的和原则对于保护环境、维持环境和经济的双向发展有很大的益处,这决定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必要性。其一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不仅要面临国内竞争,更要面临国际竞争,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要有一种良好的环境形象,要不断对外界披露自身在环境信息中的良好形象来塑造企业自身的形象,随着国际上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企业对于环境信息的核算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建立合理的环境会计。其二是生态环境的需要,由于我国先前对于经济发展的大力倡导,而没有过多考虑环境的可承受力,造成了环境保护能力和生态系统支撑力的薄弱,很多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政府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改善环境问题,但执行的力度较弱,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建立环境会计。其三是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需求,国家对于保护环境提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倡导“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如果企业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企业自然成为环境治理的责任者,而企业的现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非常看重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自然更加关注企业的环境信息对于企业财政问题的影响,且银行对于企业的贷款也会考虑企业的环境信息。

二、环境会计理论的实证研究方法概述

(一)会计理论实证研究方法概述及运用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研究的发展要求,对此,我国学者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代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类:实证法、描述法、演绎法和规范法。近年来,我国会计学界开始关注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传统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单一的规范研究法,而现代会计学界试图转变研究方法,即从单一的规范研究方法向西方盛行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转变。与传统的研究方法规范法相比,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其一是经验的总结,先通过收集国内外研究的成果,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提出假设;其二是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结合,大量采用数据分析、图表等来标示对象之间的关系。

在国外,人们将会计研究方法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研究方法,另一个是实证研究方法,当会计理论研究刚开始在国外盛行时,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研究方法,即规范研究法,以归纳和演绎为核心。传统研究方法的本质特点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分析和综合,只得出结论,对于结论的正确与否不进行论证和验证。而在后来的发展研究中,会计学界的学者基于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证研究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实证研究法占据主流地位,甚至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实证法的应用,才使会计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时国外的每篇博士论文中总能看见实证研究的印记,不乏统计数据、图表和模型等。目前国外会计理论研究大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而我国由于经济因素的制约,研究者没有一个具体和系统的数据参照,只能自行收集资料,我国

对于会计理论研究大多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即归纳演绎的方法,后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国内外的交流,我国开始在实证研究上深入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也由于这种对实证研究法的重视,使得人们开始出现一些认知偏差,认为只有实证研究法才是科学的方法,这样的认识和观点有失偏颇,需要根据会计研究的不同内容和会计的环境以及研究对象来选择不同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传统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需要客观看待。

(二)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的实证法运用 环境会计是会计学中的一个分支,是在环境遭遇严重破坏和生态环境失去平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绿色会计,对于环境会计理论的实证研究法主要有三个用途,其一是验证理论,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或者是描述性研究法都只是得出结论并没有对结论进行验证,而环境会计需要对企业的环境信息或者活动进行指导,需要验证理论的实用性;其二是对存有歧义的观点或者方法进行验证,环境会计重在保护环境,使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环境维护,所以对于不同的观点需要验证其合理性和正确性;其三是理论创新,通过分析以往的环境会计理论,淘汰已经过时或者抑制经济发展的理论,根据时代的要求创新理论,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进行理论的创新。作为研究方法的两大分类,实证研究法和规范研究法各有优缺,不能偏颇任何一方,但在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需要客观的解释研究对象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时,实证研究法占有较大优势。环境会计的理论主要包括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理论,其对实证研究法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证研究方法与环境会计确认理论。会计确认就是指对相关活动的数据进行筛选,并在账簿上正式记录,将某个活动或者项目确定为资产、净权益、费用或者利润等,最后将这些记录计入会计报表的过程。环境会计的确认是环境会计理论的基础,企业中的经济业务所产生的一些经济数据,能否进入会计核算系统,什么时间进入核算系统,或者属于哪个性质的要素,这些都需要环境会计确认这一过程,如果这些环境会计的信息无用,不需要确认,就不属于环境的计量和报告了,从而环境会计理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按照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指导,环境会计确认的目的和动机是尽量降低管理者与会计信息之间的不对称性,通过环境会计的内部职能和对外披露信息的外部职能,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企业或者外界的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判断,这并不是规范会计理论研究所能解决的问题,这些决策的判断是实证会计的重要效益和成果,这方面的研究对我国当前环境会计确认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二是实证研究方法与环境会计的计量理论。环境会计的计量是指针对环境会计确认的项目或者活动,按照事务特征,采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对这些记录结果进行量化的过程,这种计量包括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涉及到企业的环境事务与财政问题时主要采用货币计量的形式,而涉及到企业的环境绩效时一般采用非货币计量和货币计量相结合的形式。环境会计的计量问题是环境计量的关键点,由于环境会计要素的复杂性、价值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环境信息的核算和计量成为环境会计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国内外很多学者试图解决这个难题,有的提出了相关的环境价值理论,尝试利用这些理论指导,将计量的单位通过某种形式进行划分,其关键点就是环境信息的价值与企业当期创造新价值的相关性程度,这首先必须在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提出合理的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建立模型,然后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与否,在这样严格的过程中得出的模型才是最有效的和准确的,而这个过程正是实证研究法的理念。

三是实证研究方法与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理论。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是指企业通过财务报告或其他形式向外界的投资者、供应商或者消费者等信息使用者报告企业的财务信息,给他们提供相关的数据以供其决策时使用,这种信息披露形式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是环境会计理论的核心,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界涉及到的环境

会计信息披露有两种形式,一些学者主张采用传统的信息披露方法,主要是创建关于资产、权益和利润的核算体系,形成单独的会计报表,以此来向社会外界进行企业的信息披露;另外一种观点主张采用环境会计的彩色报告,这种彩色报告是采用表内和表外两种形式进行信息披露,虽然主张的角度不一样,但都是基于企业环境会计报告的成本效益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对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披露的形式等问题的决策,这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的成本以及获得的效益,由于近年来实证方法在国内外的普及,现在大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反过来也说明了实证研究方法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三、环境会计理论实证研究方法不足与改进

(一)环境会计理论实证研究方法的不足 我国实证研究法的运用主要是对西方国家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引进,这种引进和介绍,在初期阶段对我国的实证研究方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陆续出现了一些有用性的实证研究,并且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国逐步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程序。但由于环境会计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所以自身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于环境会计的实证研究方法存在认识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二是在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时处理不适当,如研究课题的创新性不足,或者模型的选用没有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直接照搬照抄国外已经存在的模型,在选用线性与非线性模型上,更多的选用已经存在的线性模型,而不顾研究对象的性质忽视了非线性模型的使用;三是在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中,对于得出的结论没有进行合理性的解释,当有的结论与假设不相符时,也没有进行一定的解释说明。

(二)环境会计理论实证研究方法的改进 针对环境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不足,笔者提出以下改进:第一,从认识上改变,正确认识实证研究方法的本质和特征。实证研究方法的本质特征是客观性和可预测力,以及可验证性,在对一些课题进行实证研究时,要注意方法处理的适当性,数据处理和模型的选择都要结合研究对象的性质,遵循实证研究方法的原则,但同样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实证研究方法所处的客观环境是抽象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从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上进行改进,实证研究方法的基本模式中强调的是程序的操作性,即假设-数据-检验,这三个关键的环节是实证研究方法运用的核心,只有通过这一步步的操作,设计出来的模型才有可能是准确的和合理的,才能构建出关于环境会计研究的高质量模型,从而使研究成果或得出的结论具有可预测性。第三,从环境会计的专业实证人才的培养上改进,每一项研究其核心的力量都是人的因素,专业的实证人才能初步保证选题的创新性、模型设计的合理性还有企业资金投入的可再生性,当然实证人才的培养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投资,实证研究需要理论资料的收集和数据资料的参考,而这些都需要经费的支持,经费足够,研究对象涉及的范围就更广更深入,这些对于实证研究的准确性和模型建立的合理性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