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务业的五大特征

服务业的五大特征

服务业的五大特征

服务业的五大特征范文第1篇

10月15日-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讨论“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原则并确定最终公开意见稿,将在明年3月提交全国人大会议讨论。这份规划将为中国经济未来5年的发展定调。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脉络,中国财税改革的角色十分特殊和重要。对于百姓而言,他们最关心 “十二五”期间的哪些税收改革?“十二五”时期,他们最希望实现哪些愿望?记者采访了一些普通的纳税人,倾听到了他们的声音……

个人所得税制:应着眼于做“大手术”

从1988年起,王女士就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也许是职业习惯,王女士一直关注中国的税收改革进程。她告诉记者,她最关心的还是个人所得税的改革问题。 她说:“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可以追溯至‘十五’规划。从那时起到现在,这项改革,已经有两次‘搬家’经历――跨越了两个五年规划。基于当前以及‘十二五’时期的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应当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和行动,确保将这项改革在‘十二五’期间付诸实施。”她希望,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千万别再出现“第三次搬家”,至少,在扣除额上也应该有所变化,不再是一刀切的2000元。

对此,高培勇表示,在个人所得税改革未能循着既有改革方案的轨道如期向前推进的背景下,人们围绕个人所得税而形成的诸如家庭联合申报、基本医疗医药费用扣除、住房贷款利息扣除、子女教育费用扣除等多方面的诉求,越来越凝聚到其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线索上――提升“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人们对于现行个人所得税的不满或抱怨,也越来越集中于其可以直接感知、立竿见影的项目上――“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过低。于是,便有了近些年来围绕提高所谓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问题而掀起的一轮又一轮的声浪。

高培勇说,“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的调整,不过是个人所得税改革或调整中的一个细小的事项。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改革进程未取得突破进展的情况下,一味地提升它的数量标准,不仅于整体改革目标的实现无补,而且可能会为未来的改革添加不必要的难题要素。而且,进一步说,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拉动最终消费需求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提高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可能并非唯一、更非决定性的办法。

所以,看起来,围绕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乎所有的问题,还是要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的框架内加以解决。人们围绕个人所得税改革问题的争论,似有转换聚焦点的必要――从提高“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转换到“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的实现”上,从而形成一股加快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的强大的社会力量。

那么,“十二五”期间个人所得税应如何改革?高培勇表示,要在个人所得税改革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不能满足于“小步微调”,还得下大决心,着眼于做“大手术”。这就是:瞄准“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目标,采取实质性的举措,尽快增大综合计征的分量,加速奠定实行综合计征的基础。

高培勇说,具体而言,除一部分以个人存款利息所得为代表的特殊收入项目继续实行分类所得税制之外,将其余的收入统统纳入综合所得税制的覆盖范围。以此为契机,在整体上构建一个适应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差距需要的现代个人所得税制格局。

这样做,进入其调节视野的居民收入,便不再限于单一项目,而是综合性收入。鉴于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现实背景,建立在综合性收入基础上的个税调节,无疑是更贴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实的调节。

这样做,先算账、再征税,便不再是一句空话。在计算纳税人综合收入账的同时,由于赡养人口不同、居住区域不同、身体状况不同而形成的负担差异,便有了据实核算、相应扣除并再予征税的可能。

这样做,个税计征中的扣除额,就有了实行差异化的可能。不同经济境遇的人,便可以脱出标准扣除额的局限而适用差异化的扣除规定,从而使得按净所得征税成为现实。由此,扣除额也就不再会被人们误读为起征点。

开征物业税:绕不开躲不过的命题

“‘难产’的物业税能否在‘十二五’时期得以开征,是我最关注的事情。”在北京某税务师事务所工作的朱先生告诉记者。他说:“每次在房价涨得几乎能上青天的时候,总有人提起物业税,从2003年10月间被写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已经在开征物业税的道路上行走了7年之久。由‘十一五’规划移至‘十二五’规划。到底能否开征,能与不能的开征原因是什么,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个明确的说法。也希望别再‘搬家’了。”

高培勇表示,开征物业税,要首先明确其定位:为什么要开征物业税?关于开征物业税的理由,迄今为止,先后被摆上桌面的大致有抑制房价、为地方政府拓展财源和调节贫富差距等几个方面。

高培勇认为,物业税7年之久的难产经历说明,无论是将其作为抑制房价的手段,还是将其作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都难以成为开征物业税的充足理由,都难以撼动开征物业税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可以说,它们都是开征物业税的理由,但并非最基本、最重要的理由。只有在将其置于呈尖锐化之势的收入分配矛盾之中,并且,将其作为拉近贫富差距的工具加以使用之时,物业税才有可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

高培勇说,之所以作出如此的判断,一个重要背景在于,中国现行的税制体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产税。缺失财产税的现行税制,难以实施对作为构成贫富差距的基础环节(财产存量)的调节。故而,开征物业税意味着中国财产税缺失状态的终结,意味着中国政府握有了可对包括收入、消费、财产等多个环节实施税收调节的相应手段。这对于当前的中国,至关重要。所以,将开征物业税与调节贫富差距相对接,方会获得开征物业税的明确定位。也只有在握有无法替代的开征物业税的基本理由的条件下,开征物业税才会真正提上议事日程。

高培勇说,与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情形相似,开征物业税也面临着种种难题。诸如既得利益格局、房地产价值评估、不同性质房产区分等等,都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内容。但是,本着宜粗不宜细、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等被历史证明行之有效的原则,脱出上述这些表面因素的局限而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层面,便会发现,在开征物业税问题上,真正难以跨越且躲不开、绕不过的一道坎儿,还在于物业税的征管机制。

现实中国的税收征管机制,从总体而言,尚停留于“间接+截流”的水平。所谓“间接”,指的是,它基本上只能征间接税,而不能征直接税。所谓“截留”,指的是,它基本上只能征以现金流为前提的税,而不能征存量环节的税。拟议开征的物业税,既是直接税,又是存量税。显而易见,让尚处如此水平的税收征管机制去担负征收物业税的任务,肯定会力不从心。搞不好,便会纸上谈兵,甚至伤及税务机关和政府的公信力。所以,税务机关能征直接税和存量税,是开征物业税的基本条件。

然而,鉴于当前贫富差距的持续拉大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鉴于政府调节手段的缺失已经成为拉近贫富差距的主要“瓶颈”,也鉴于税收是最适宜于市场经济环境的调节贫富差距的手段,那么,在“十二五”时期,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举措,着力于破解上述难题,结束中国财产保有层面的无税状态,从而构建起一个能够有效拉近贫富差距的税制体系,是终究绕不开、躲不过的一个重要课题。

纳税人的权益能得到更好的维护

“虽然近几年来税务部门一再提及为纳税人服务,并强调保护纳税人的权益,尊重纳税人,但我总体的感觉是许多提法依然只停留在文件的层面上,在实际操作层面,纳税人的尊重与权利的保护还很不到位,比如,与纳税人息息相关的税收政策的调整,纳税人根本就没有对税收政策制定的参与权。而且,在宣传有关纳税人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时,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主要从规范税收秩序,强化征收管理的角度去作宣传,宣传纳税人义务较多;而对纳税人的权益如何维护讲得少,所谓的纳税服务则更多地停留在服务的态度上。”谈到“十二五”时期对税收改革的希望,在北京某物流公司作财务总监的李女士对记者说了上述的一席话。

对于纳税人的诉求,高培勇认为,作为一个特殊的、专司提供公共服务之职的产业部门,政府征税的全部理由就在于:作为消费者的纳税人有着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企业和居民之所以要纳税,就在于换取公共服务的消费权。税务机关之所以要代表政府部门征税,就在于为政府部门筹措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纳税人的根本权益,存在于政府所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之中。由此出发,纳税人权益保护的着力点,应当是包括税务机关和所有政府职能部门在内的、由作为一个整体的政府部门所提供的“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高培勇说,“十二五”时期的税收改革还应包括税收改革的制度保障即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对于税务机关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税收在调节经济和公共管理方面的职能作用,为广大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

服务业的五大特征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组织间营销 营销战略

一、引言

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带动着服务经济的全球化和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从全球经济结构看,表现为由以工业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依托的发展态势,且服务业的发展明显快于制造业和农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源泉、动力和黏合剂,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陈宪,2004)。特别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速了全球范围内服务业的发展,凸现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以及集群化的现代化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近年来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攀升,政府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大力发展服务业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国家“十一五”规划特别强调了要加快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事实上,中国已经进人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时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是国家新的重大发展战略。服务营销管理与产品的营销管理不同,具体到生产性服务业营销,更是一个崭新的、具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将聚焦生产性服务业这一重要产业形式及其营销理论,同时针对该行业的营销策略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综述

从本研究广泛涉猎的学术资料看,目前学术界对生产性服务业营销的专门研究缺乏成型的理论,相关的文献大多是围绕服务营销和生产性服务业管理展开的。作为一个崭新且重要的营销学理论分支,本文将借助生产性服务业营销所兼具的服务业营销和组织间营销的特点做更深入的理论探讨。

1.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Services)也称生产者服务业,学术界对该概念的界定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现有的定义主要从其内涵与外延两方面进行阐述。早期的研究是从产品属性或需求的角度去揭示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的内涵,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述是Machlup和Greenfield的观点。Machlup(1962)强调,生产性服务业必须是产出知识的产业。Greenfield(196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向生产者而不是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和劳务。Browning(1975)和Singelman(1975)进一步指出,生产性服务是作为其他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的外延,Browning(1975)和Singelman(1975)的阐述在学术界和实业界影响深远。他们根据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的规则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商务和经纪等知识密集型专业服务。Martinelli(1991)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应涵盖五大类活动,即与资源分配和流通相关的活动、与产品和流程设计及与创新相关的活动、与生产组织和管理本身相关的活动、与生产本身相关的活动和与产品推广和配销相关的活动。它是一种高智力、高集聚、高成长、高辐射、高就业的现代服务产业,兼具知识性、创新性、专业性、国际性和协同性等五大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以产出知识为核心的企业经营活动,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行业,具有中间性特征,即在供产销价值链上主要为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活动,协助生产者实现生产的专业化、中间环节的成本最小化和边际利润的最大化;它不直接涉及最终消费和个体需求;服务活动主要依托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

2.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基于Martinelli(1991)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五大类活动的论述,生产性服务业所涉及的行业如表1所示。

吴敬琏(200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货物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发挥着中间功能,具体地,它包括了上游的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的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的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等。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五大类。无论上述哪一种分类,其共同点在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均基于服务对象的需求差异。但是,从中国各个行业的特征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来看,本研究更倾向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五大分类方式。

三、生产性服务业营销管理的界定及其特征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营销管理,即在提供服务的组织和接受服务的生产商间展开的营销管理活动,它包括有关服务、定价、渠道、促销、人员、展示和过程等方面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系列策略的制定,目的是通过交换和交易满足生产商对服务的需求,以实现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经营目标。上述界定的要义,在于生产性服务业营销管理理论的基础是经典的服务营销和企业对企业营销的理论体系的结合,但其内容又有较大突破。

1.生产性服务业营销的产品是为了满足生产企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对各类服务活动的需求,这类需求往往缺乏弹性、需求波动大,属于衍生于最终市场需求的需求。这种需求特征与生产企业的微观环境及其所属行业的宏观环境、生产企业的市场特征、市场竞争地位和目标客户群特征等密切相关。比如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服务对制造业有较强的依附性,对市场的工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要求较高,所以它们有随目标制造商或其所属产业的转移而转移的特性。如在中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城市和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较之其他地方更为繁荣。此外,客户对服务的组织个性化需求较高,多为个性鲜明的定制服务,这就要求服务提供者的服务内容因客户的需求不同而不同。在这个方面,花旗银行里约热内卢分行与巴西大型的石油公司Petrobras的密切合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数十年间,花旗银行不断为该公司提供各种对策和服务产品,以满足其不断出现的贸易融资、现金管理及资本市场等方面的服务需求。

2.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价依据是成本、需求和竞争等三个主要因素,成本是基础,需求是导向,竞争是手段。由于生产性服务的无形性决定了客户对服务的价值评估较之对有形产品的价值评估更难,因此,生产性服务企业必须重视对企业形象和服务品牌的塑造,引导客户将服务的价值评估与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品牌的价值评估结合起来。

由于服务与生产的不可分离性,生产性服务业的营销渠道通常为直销,即销售活动表现为组织与组织间的直接交易和交换。鉴于组织购买单位数量较少、单次购买量较大、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等特性,因此,在渠道策略上,更要注重组织间的关系营销或协同营销,通过共同利益的维系,实现供需双方的长期共赢合作。

生产性服务业的促销对象是生产企业,在一般的促销组合战略即广告、人员推广、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这四种形式中,人员推广、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的促销手段较为有效。如以港口服务为例,这类企业常常使用的有效手段是通过公共关系宣传服务品牌,如召开本港发展论坛、举办展览、邀请有关单位和部门的代表参观、召开新闻会等。

3.生产性服务业本身是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对复合型专业人才需求大、要求高。因为企业所面对的客户行为是组织行为,实行采购中心制、决策过程复杂,专业性强,定制化程度高,而且市场竞争激烈,这就要求营销人员既要具备丰富的营销知识和与客户间有效的沟通能力,又要有展示较高的专业水平和驾驭能力,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生产性服务的无形性特征为客户感知服务设置了障碍,但是,生产性服务提供者可以通过一切可传达服务特色和品质的有形元素积极地引导客户的服务价值感知。有形展示的途径有物理环境(服务氛围、服务设计如美学和功能特征、人员表现)、信息沟通(传播线索如媒体信息、口碑效应)和价格(性价比)等。

生产性服务过程涵盖生产性服务商向生产者提供包括服务的程序、任务、日程、结构、活动和日常工作等。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差异性要求企业尽可能采用统一的服务生产流程,致力于服务质量控制,包括对员工实行严格的标准化服务培训。

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营销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向生产性服务业的倾斜,特别是中国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所导致的对各种服务的需求加大,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作为新兴行业,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营销尚面临诸多问题。下面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规模和水平尚不能满足制造业的需求,与一些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中国制造业年增加值率仅为26.2%,比美国和日本分别低23.22和11.7个百分点;相反,发达国家的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仅为10%左右,而中国为21.3%,说明中国的物流成本偏高。中国的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多年来徘徊在33%左右,该指标比最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低7个百分点(陈宪,2004)。

2.用于行业发展的硬环境(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尚待完善。在硬环境方面,以交通运输行业为例,2002年,中国人均铁路通车里程仅仅为5.5厘米,而日本高速公路已经连通所有10万人El以上的城市,差距很大。2005年,中国年人均出行里程为556公里,只有美国的2.3%,日本的7.4%。在软环境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客户和运营领域特殊,运营环境很大部分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陈志武(2oo6)指出,与人打交道的服务业较之与物打交道的狭义制造业对制度环境的要求更高。如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制定了一系列法规,逐步放宽对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等运输市场的管制,利用市场竞争机制降低运输费率、提高服务水平。还有,1977—1978年制定“航空规制缓和条款”,1980年提出的“铁路和汽车运输的条款”,1984年制定的“航空条款”,1991年颁布《多式联运法》大力提倡多式联运的发展,这些政策都大大加快了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马银波,2000)。在中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

3.专门的行业协会数量少且专业水平低。从美、日、德等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验看,它们都是通过组建行业协会来加强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管理的。例如,美国物流协会由个人和公司会员组成,拥有3000多个会员;日本拥有物流系统协会(JIKS)和日本物流学会;德国的物流协会拥有6000多个会员。这些协会不仅能够协助政府做好物流规划、制定政策、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而且还是政府联系企业的桥梁,同时还积极开展物流研究,指导行业发展,举办交流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各种专业培训,为物流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目前中国拥有十余个在物流领域影响较大、具一定规模的物流行业协会,但是各协会职能基本雷同,信誉水平低,缺乏企业认同,不能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范围内的引导沟通作用。因此,应该加强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引导协调作用,逐步实现物流行业协会的联合和统一,推动物流业健康发展。

4.高级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和人口密集型的行业,行业的价值增值更多地体现在专业人员与客户的营销沟通上,因此,该行业对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要求较高,他们自身的专业素质往往对行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在中国,该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以服务业较为发达的上海为例,高级人才与人口的比例仅为0.51%,远低于美国的1.64%,日本的4.97%,新加坡的1.56%,德国的2.47%。因此,有必要建立全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满足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层次人力资源的需求。

5.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中国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处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国际竞争者中不乏市场经验丰富、营销能力强大的行业运作高手,它们的进入和我们的走出均使内资企业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

五、国际领先的生产性服务业营销特征分析

通过研究探索全球范围内在各个领域的领先企业或行业,我们可以获取一些有益经验,为将来中国生产性服务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做好理论准备,于国于企都大有裨益。基于大量的信息收集和研究我们发现,全球范围内领先的生产性服务业的营销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特点。

1.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健全的法律环境。在生产性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如今都推出了系列政策,如前文所述的美国对运输业的一系列法律支持。此外,在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方面,美国政府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行动计划和建设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的倡议,旨在建立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并通过卫星通讯和电信光缆连通全球信息网络,形成信息共享的竞争机制,使得在生产性服务业得到提高的同时也推动了一二产业的快速发展。

2.目标市场聚焦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的产业集群。王军虎(2007)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产业规模、水平和效益三个方面发展状况的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规模和现代服务业规模之间存在正向互动关系,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周转速度对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都有积极影响。这点在全球领先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可以得到印证,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联系紧密性和互补性,它们往往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在美国,就有硅谷、纽约玛第森大街的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等。在德国,就有索林根的刀具业群、图特林根的外科器械业群、普福尔茨海姆的珠宝业群、斯图加特的机床业群等。在法国,有巴黎森迪尔区的网络业群、布雷勒河谷的香水玻璃瓶业群等。

3.明确的战略规划。但凡领先的生产性服务企业都有着明确的战略规划,主要表现为布局网络化、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化、资本市场化、市场国际化等鲜明特色。布局网络化是指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先决条件,这点在现代物流业和金融服务业表现尤为突出,如和记黄埔港口集团的物流网络遍及全球,在欧洲、美洲、亚洲、中东与非洲拥有45个港口,花旗银行在100多个国家与全球性、区域性和地方性公司客户进行着合作,这些公司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世界任何地方,均可得到花旗银行优质的服务和专业的建议。在管理信息化方面,全球领先的生产性服务业都积极实现办公和业务处理的网络化。资本市场化是生产性服务公司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步骤,公司可以通过并购、上市、发行债券等形式来募集资金,突破制约。市场国际化是公司寻求技术、市场、资源和效益的重要途径,领先的生产性物流企业都积极走出去。

4.体现层级需求差异的复合型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持。国际领先的服务企业能够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差异配备性价比匹配的人力资源队伍。队伍的建设除了会侧重服务本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还注重素质教育,如外语、服务业营销沟通和服务对象所属行业专业知识的学习等,企业会制定有详细且可行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如渣打集团下专门设有组织学习部,该部门的职责就是负责设计一系列银行学习课程并为不同级别的员工提供专业、持续的技能培训和个人发展指导。此外,该集团还对新员工实行培训生计划,将国内教育和出国培训相结合,为公司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5.产业发展全球化。美国商务部对生产性服务业形态分为两类,一类是“联合生产性服务业”,表现为总部与外国生产性服务业子公司之间的交易(占生产性服务业总量的10%);另外一类是“独立的生产性服务业”,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直接与国外厂商、私人企业、国外政府的合作(占生产性服务业总量的90%)。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来自各行各业的企业走向全球市场,生产性服务业也不例外。从美国的情况看,其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客户是国际客户,其发展战略是全球扩张战略。

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营销战略建议

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行业营销战略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1.通过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一个市场整体经济价值的形成和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资源整合、产业链整合,进而达到价值链的整合。显然,这一整合的手段大多来源于生产性服务业,但目前整合过程中存在较多体制性难题(陈宪,2004),这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具体地,应积极营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营销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法律、企业融资、人力资源、行业间合作和资讯等方面的支持。

2.目标客户群定位。服务提供企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制造业企业,它们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产业集群内,且企业的体制和规模等有较大差异,故服务提供企业的目标市场涵盖策略应建立在对服务接受企业的需求特征的分析的基础上,特别要研究组织市场购买决策行为特征,注重科学的客户关系管理。

3.7Ps营销组合策略。生产性服务业7Ps营销组合策略,是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特色服务,打造企业的服务品牌。

4.国际营销发展战略。中国服务业进入国际化市场应遵循由近及远,由易渐难的原则。即先立足国内市场再发展海外地理相邻、文化相通的市场,如韩日、东南亚等国,最后逐渐扩大至国际市场。此外,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融资、参控股的方式募集资金,分散国际营销风险。

服务业的五大特征范文第3篇

这次全县地税工作会议,是在圆满完成“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昂首跨入“十二五”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税务工作会议和全区、全市地税工作会议,以及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会、各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一五”时期地税工作,研究“十二五”时期地税发展思路,部署2011年地税工作。近来,自治区党委郭声琨书记、马飚主席等领导对地税工作专门作出了重要批示,副县长亲临此次会议指导并作重要指示,我们要认真组织学习,全面深刻领会,积极贯彻落实。

下面,我讲三方面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地税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一五”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也是我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面对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和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灾害的影响,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我们地税系统立足部门职能,紧紧依靠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地税局的正确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市、县的各项决策部署,牢牢坚持“依法文明征税,科学从严治队”12字方针和“落实政策,促进发展;依靠科技,优化服务;强化征管,增加收入;健全制度,带好队伍”32字工作思路,积极做好各项工作,实现了地税事业的跨越发展。

(一)税收职能得到全面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我们坚持把全面发挥税收职能作为加强宏观调控、服务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认真落实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五年来,全县地税系统落实西部大开发、下岗再就业、农民工返乡创就业、困难企业和不达起征点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2500多户、减免税300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

(二)组织收入措施得到有效强化,地税收入规模进一步扩大。我们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组织收入原则,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强化税收征管,地税收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证。“十一五”时期,全县地税系统累计组织收入40100万元,年均增收1887万元、增长29.58%;比“九五”增收28404万元、增长242.852%,比“十五”增收24412万元、增长152.8%。自地税系统1994年底组建以来,地税收入稳健增长。1995年—2010年共组织税收收入6.75亿元,年均增幅16.39%,特别是首破亿元大关以来,税收收入迅猛增长,提前一年实现地税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目标。

(三)依法治税方针得到认真贯彻,税收执法环境进一步改善。我们始终坚持依法治税方针,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扎实做好税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认真开展税收执法检查,税收执法责任制试点稳步推进。精心组织开展税收宣传月活动,完善税法宣传“三同步”机制,税收法制宣传深入开展。积极做好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烟叶税条例以及新修订后的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和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的贯彻落实工作,顺利完成了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征管职能的接管工作。创新税警联合治税机制,与各级公安机关联合成立税警联络办公室,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力度进一步加大。强化税务稽查,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行为,整顿和规范了税收秩序,取得了以查促管、以查促收的良好效果。五年来,共查补入库税款1426.87万元(含自查)。其中2010年查补收入159.44万元,税警联合查获假发票1.38万份,发票面额168多万元,涉嫌造假贩假发票的3人,已经被县公安局经侦大队抓获2名并移送司法机关按法律程序进行审理。

(四)税收征管方式得到不断完善,征管质效进一步优化。我们坚持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不断创新、完善各项税收管理办法,实现了税收征管方式与时俱进。征管基础制度逐步完善,管理流程不断优化,户籍管理和票证管理不断加强,税控收款机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征管基础进一步夯实。强力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建立健全了综合治税各项基础制度和运行机制,明确了相关部门的协税护税责任和义务,代扣代缴、“先税后证”等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积极做好工会经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地方教育费附加的代收工作,代收费(金)总量稳步增长,2010年总量达到355.26万元,增幅达22.7%。

(五)软硬件建设得到同步推进,税收信息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我们坚持突出信息化支撑作用,全面推进“信息管税”进程。新版《广西地税征管信息系统》顺利运行,数据大集中,实现区、市、县、乡(镇)四级联网;《广西地税征管文书管理系统》顺利上线,税收征管更加快捷、规范;oa系统顺利升级,公文实现从总局到区、市、县、乡(镇)的无阻隔传递,税收政策得以第一时间贯彻执行;银税一体化、税库行联网、网络申报缴税等,税收征管信息化已经遍及地税工作的各个岗位、各个环节,从无到有、从有到好,成功建设了一个信息化地税局。

(六)纳税服务得到合理改进,税法遵从度进一步提升。我们坚持以纳税人正当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纳税服务质量为目标,初步构建了和谐的征纳关系,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满意度逐年提高。按照市局的要求,先后深入开展“纳税服务年”、“党组织服务年”、“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千名税官进企业送政策送服务”、“百千万纳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更新了服务理念,推动了各项纳税服务措施的落实;大力推广多种申报纳税方式,推行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缴税和pos机划卡缴税,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还创新开展办税厅每月服务之星评比活动,成为全区地税系统纳税服务品牌,2010年还获市地税局在全市推广。稳步推进基层办税服务厅硬件标准化和软件规范化建设,建立完善《办税服务厅岗责体系》、《征管岗责体系》,标准化办税服务厅也刚在2011年3月1日完成建设,正式搬迁投入使用,为纳税人提供了优良的办税环境。

(七)干部队伍建设得到有力加强,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我们坚持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干部的能力,在应对复杂形势中锤炼干部的意志,采取有力措施提升地税队伍的整体素质。扎实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深化推进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做好公路养路费稽征管理人员、财政耕契两税管理人员接收工作。近5年来,我们共任用、调整21人次,把德才兼备的优秀税务干部充实到中层领导岗位上。扎实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精心部署和组织实施了“作风建设年”、“纳税服务年”、“规范管理年”、“工作落实年”活动,全面推行绩效考评,有效激发了干部职工工作热情,机关作风明显好转。加强机关党建和工青妇组织建设,切实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加强地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十一五”期间,共荣获自治区级荣誉3项,地市级荣誉19项,县级荣誉30多项,展现了地税队伍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精神风貌。

(八)廉洁从税要求得到严格落实,反腐倡廉力度进一步加大。我们坚持围绕税收中心工作,扎实推进地税系统惩防体系建设,初步构建了符合地税实际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力推进重大事项、重点环节、重点岗位的监管,构筑“四位一体”监督体系,不断加强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监督。创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签订“立体式”廉政责任状,促进了“一岗两责”责任的落实。深入开展各种主题党风廉政教育活动和“四廉”活动,全力推进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增强了岗位风险防范意识。与县纪委联合打造地税廉政文化长廊,与县检察院联合构建地税系统“零犯罪”目标体系,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推动内控机制建设,认真做好工作,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维护地税系统良好的社会形象。多次被县纪委评为“全县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先进集体”。

总的看来,过去的五年是地税职能作用有效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五年,是地税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地税事业向科学发展轨道不断迈进的五年。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地税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我们科学决策、有效组织协调的结果,是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纳税人大力支持的结果。全县地税系统干部职工面对异常严峻的挑战和十分繁重的任务,团结拼搏、勤勉尽责、扎实工作,为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县地税局党组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十一五”时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积累了难得的经验,为“十二五”时期地税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这些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必须扎实推进“五型”地税机关建设:

一是必须切实发挥地税职能作用,推进服务型地税机关建设。五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和自觉的大局意识,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在强化税收管理的同时大力加强纳税服务,为纳税人提供了公平、优质、高效的服务,有效发挥了地税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纳税人的职能。实践证明,只有切实发挥地税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地税机关,地税事业才会真正有所作为,实现新的发展。

二是必须切实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法制型地税机关建设。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把依法行政要求融入各项工作中,切实做好规范执法、监督检查、问责追究等各项工作,努力使税法得到规范执行和普遍遵从。实践证明,只有把依法行政贯穿于地税工作的始终,努力建设法制型地税机关,才能构建良好的税收环境,确保地税工作依法规范有序开展。

三是必须切实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型地税机关建设。五年来,我们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坚持传承借鉴与改革创新相结合,不断更新工作理念,改革和完善制度机制,创新和改进管理方式,使地税工作较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努力建设创新型地税机关,地税事业才能迸发新的活力,谱写新的篇章。

四是必须切实加强理论学习,推进学习型地税机关建设。五年来,我们按照构建学习型机关的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学习制度,积极搭建学习平台,引导和鼓励干部队伍自觉加强学习,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有效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技能。实践证明,只有切实加强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地税机关,才能提高地税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更好更有效地解决地税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实现地税事业的科学发展。

五是必须切实遵守廉政准则,推进廉洁型地税机关建设。五年来,我们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决惩治地税队伍中的腐败分子,有效地维护了地税队伍的良好形象。实践证明,只有切实遵守廉政准则,努力建设廉洁型地税机关,才能筑牢干部拒腐防变的防线,为地税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纪律保证。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当前地税工作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是:一些工作理念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力度需要加大;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体系还需要建立完善,服务大局能力有待继续提高;受国际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维持地税收入快速增长的压力日益凸显;税收执法还不够规范、执法风险仍然存在,税收管理方式、手段相对落后,专业化管理需要继续探索完善,信息化支撑能力更需持续加强;队伍活力不足,内部管理还要不断强化。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理清“十二五”时期地税事业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贯彻落实会议对税收工作的新要求中,既要努力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在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中履行重要职责,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肩负重要使命;又要努力推进地税事业科学发展,做到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税收法治公平规范,征纳关系和谐融洽,管理方式科学有效,干部队伍勤政廉洁。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必须坚持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这一主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十二五”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也是税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是新时期地税工作的主题,是地税部门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充分发挥筹集财政收入和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积极贡献。

必须抓好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两项核心业务。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改进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地税部门直接面对广大纳税人,在宣传税收政策法规、开展纳税服务、融洽征纳关系、建设服务型政府中责任重大,必须通过依法依规优化纳税服务,切实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税收征管是地税职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地税部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税收征管工作。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地税部门为纳税人提供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税收征管的质效;而规范的税收征管,也有利于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提高纳税服务的质量。纳税服务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我们要善于统筹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工作,不断创新服务和征管方式方法,使纳税人感到依法纳税舒心踏实、光荣自豪。

必须推行专业化、信息化、风险化三项管理。随着经济全球化、跨区域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税源规模、税源结构和税源分布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必然要求转变税收管理方式、优化工作流程、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我们要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推行专业化、信息化、风险化管理方式。专业化管理涉及税收工作的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既包括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和实施专业化纳税服务,也包括设置专业化机构和培养专业化人才;既体现在对服务和管理对象进行科学分类,也体现在对工作环节和内容进行合理分工;既强调分工负责,也注重协作配合。信息化管理贯穿于地税工作全过程,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为地税工作提供重要支撑,将各项工作做精、做细、做实,最大限度提高地税工作质量和效率。风险化管理对地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帮助纳税人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另一方面,地税工作者无论是执行政策、行使权力,还是信息公开、纳税服务,都要做到坚持原则、依法办事、规范透明、勤勉尽责,努力提高执法质量,有效防范执法风险。

必须完善社会综合治税、稽查促税、人才强税、廉洁从税四项保障机制。社会综合治税是实现税源有效控管,减少税收流失,提高征管质效的重要措施;税务稽查是震慑涉税违法行为,规范税收秩序,促进依法治税的有力手段;人才建设是落实以人为本原则,保障工作落实,推动地税事业进步的根本保证;干部廉洁是树立地税队伍良好形象,实现税款安全和干部安全,确保地税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要努力完善社会综合治税、稽查促税、人才强税、廉洁从税的各项制度,落实责任,严格奖惩,为地税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根据上述思路,初步拟定今后五年我县地税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提交这次会议进行再次讨论。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遵循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坚持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抓好纳税服务、税收征管的核心业务,推行专业化、信息化、风险化的管理方式,完善综合治税、稽查促税、人才强税、廉洁从税的保障机制,建设法治、服务、责任、和谐、效能、廉洁的地税机关,推进地税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我县地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尽职能、促转变,重科技、抓基础,优服务、建和谐,严征管、保增长,强素质、树形象;基本原则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治税、应收尽收;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公平公正、规范透明;主要目标是:地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税收调控作用有效发挥;税收法治环境继续改善;纳税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税收征管质效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干部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按照“法制文明、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治税方针,“十二五”时期我县地税工作的重点任务是:服务经济发展,大力组织收入,完善地方税制,坚持依法治税,优化纳税服务,规范税收征管,增强信息支撑,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惩防体系,改进作风效能。

三、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各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地税事业的良好开局

正确把握形势的变化,是我们做好今年地税工作的重要前提。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各级经济工作会议对国内外、区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结合我县地税工作的实际,我们认为,地税工作今年面临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增多,但形势仍然极其复杂。

从积极因素看:宏观上,中央和地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重大成就,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启动,国家支持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将全面付诸实施,这些对我县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也必将对地税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微观上,近两年的大规模投资,机制糖、物流、膨润土开采、松香深加工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即将成为今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这些,都将为今年地方税收的稳定增长提供可靠的税源支持。当然,困难因素也不少,作为农业大县,工业化基础较为薄弱,可持续增长税源有限,发展后劲乏力;作为农林产品加工的地方经济支柱,存在控管难、依法纳税意识薄弱等征管老大难等问题,对我们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

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地税工作意义重大。综合分析地税工作面临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各级经济工作会议对税收工作提出的要求,主动顺应形势的变化,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坚定信心,迎接挑战,全面推动地税事业科学发展。

今年,我县地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各级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税务工作和全区、全市地税工作会议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入开展“基层建设年”与“和谐建设年”活动为抓手,坚持依法行政,深化税制改革,强化税收征管,优化纳税服务,深入反腐倡廉,加强基层建设,构建和谐地税,实现组织收入提质、税法遵从度提高、税收征管提效、基层建设提速、队伍形象提升的目标,为加快“富民强县”新跨越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按照以上总体要求,今年要着力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发挥税收职能,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发挥组织收入、调控经济、调节分配三大职能,给力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是加强组织收入工作,坚持做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并重,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减轻税负,营造宽松环境,支持企业发展,促进就业创业。三是积极配合税制改革工作,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四是建立税收减免综合统计制度,抓好各项税收政策贯彻落实效果的跟踪分析评估,积极反映、及时解决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税收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二)着力强化征管基础,不断探索高效的税收管理模式。税务登记管理、票证管理、征管基本制度等基础工作是否扎实决定征管质效的高低,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基础工作,做到“四个要”,即:要切实加强发票管理,要继续完善基本征管制度和征管方式,要继续深入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工作,要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

(三)着力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不断强化税源监控能力。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实行属地管理,不改变税款入库级次的前提下,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全面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分类分级管理。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兼顾特定业务,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遵循“抓大、控中、稳小”的原则,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横向互动、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健全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的横向互动机制,税收分析要为税源监控提供依据,税源监控要通过纳税评估等手段识别风险并有效应对,税务稽查中发现的征管问题要提出整改意见并反馈管理部门。完善上下联动运行机制,加强各个层级之间的协调联动,形成配合密切、管理高效的机制。

(四)着力优化纳税服务,不断促进征纳关系和谐。纳税服务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要以建立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的纳税服务体系为主线,全面优化纳税服务工作。首先,完善纳税服务机制体制。制定全县地税系统纳税服务工作中长期规划,积极构建以纳税服务工作流程、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支持与激励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纳税服务工作体系。其次,主动为纳税人提供税法宣传服务。精心组织一年一度的税收宣传月活动,扩大税法宣传面,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引导纳税人了解经济转型、结构调整方面的税收政策。再次,继续改善办税环境,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地税窗口管理,基本完成硬件标准化和软件规范化建设。然后,积极架设地税机关与纳税人的沟通桥梁,进一步加强纳税人之家的建设,发挥“家”的作用。最后,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开展办税服务厅信息规范化建设,认真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五)着力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信息管税水平。信息化支撑能力决定着税收征管的效率,要以信息技术运用领域的全面扩展和信息技术运用水平的全面提升为目标,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要继续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要求,同步完成金税三期工程广西地税系统网络基础平台的搭建。要全力抓好应用系统建设,努力提高信息管税水平。继续完善拓展全国财税库银横向联网接口和管理功能,逐步实现所有税款通过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入库。充分应用税务综合办公信息系统各功能模块,提升办公自动化水平。

(六)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激发地税机体活力。以能力建设为主线,重点在抓好班子、激发活力、提高素质上下功夫,建设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地税队伍。一是要切实加强我们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加大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力度,加强对重大税收问题的战略性、前瞻性思考。二是要创新公务员激励机制,激发地税机体活力。完善公务员考核办法和内部激励竞争机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积极探索以业务考试和工作业绩考核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达标活动。三是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坚持分类培训的原则,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各项要求,切实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人文关怀,解决实际问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全县地税系统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七)着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强化廉洁从政意识。以完善惩防体系为重点,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力度,整体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一是要强化政治纪律教育,增强队伍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认真学习贯彻《廉政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八不准”。二是要推进党务公开工作,强化对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一岗两责”的落实。三是要完善廉政教育机制,继续开展主题教育和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形成反腐倡廉教育新局面。四是要突出预防腐败机制建设,以重点环节、重点岗位和税检联合预防职务犯罪为着力点,建立健全“两权”监督的监控机制。加强对重要职责、重大事项、重点环节、重点岗位的全方位监督,开展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工程项目专项检查,落实领导干部报告有关事项等制度。五是要以开展“五廉”活动为载体,深化政风行风建设,促进全体地税人员廉洁自律,形成良好风气。

(八)着力完善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内部行政管理。着眼提高效率、严肃纪律、改进作风,我们要不断规范内部行政管理,努力为税收业务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服务保障。一是要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理顺内部职责分工,明确岗位责任,进一步规范、简化工作流程,堵塞管理漏洞,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严肃工作纪律,保持良好秩序。坚持依法理财,加强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和部门预算管理,加大内部财务审计力度,增强节约意识,强化监督检查,推进节能减排。三是要加强作风建设,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坚持爱岗敬业,以高度责任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九)着力开展“基层建设年”与“和谐建设年”活动,不断改善地税行业形象。

1.扎实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推动基层建设迈上新台阶。要立足基层,狠抓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组织体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管理基础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工作水平。一是抓基本,不断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战斗力。主要是从政策、制度、机制、经费、设备等方面切实向基层一线倾斜,具体要做到“八有”,即有好班子、有好思路、有好队伍、有必需办公用房、有必需征管车辆、有必需办公设备、有必需经费保障、有标准化办税大厅。二是打基础,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信息化、专业化水平。重点是要摸清管户底子,完善基础数据库;明确职能分工,完善岗责体系;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工作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完善报表信息报送制度;实行奖勤罚懒,完善绩效考评制度。三是强技能,不断提高地税干部胜任岗位、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水平。重点是通过开展政策法规知识竞赛、稽查业务知识竞赛、计算机操作技能竞赛、办税服务技能和文明礼仪竞赛等办法提高素质;通过鼓励创新,完善创新激励机制,调动干部职工勇创一流的积极性。

2.扎实开展“和谐建设年”活动,努力开创和谐地税新局面。我们要切实加强领导,创新载体,注重实效,积极开展“和谐建设年”活动,努力构建认识统一、关系协调、各方配合、良性互动的和谐氛围。一是推进纳税服务的多元化优质化,建设和谐征纳关系,切实做到文明执法、征纳平等、优质服务、排忧解难、文明共建。二是推进机关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和谐机关,切实做到团结协作、气顺人和、运转有序、公平公正、环境舒心。三是建设和谐庭院,切实做到环境优美、安全宁静、热情服务、崇尚文明、管理有序。四是推进学习型、美德型、廉洁型家庭创建活动,建设和谐家庭,切实做到夫妻恩爱、亲属和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事业顺意。

服务业的五大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服务外包;税收政策

服务业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的高低和水平,是衡量该国和地区经济结构的一项重要指标。服务业的发展,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经济发展,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快服务业发展,有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助于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瓶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助于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并特别强调“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一、现代服务业的涵义及目前我国发展现状

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较发达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它有别于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及居民社区服务业等为代表。“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既要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又要发展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截至目前,在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出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最高值的同时,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不仅低于中等收入和发达收入国家,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比2009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十二规划要求,到十二五末期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十一五时期的43%,提高3个百分点。这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69%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当前我国服务业区域性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差别较大、部分服务行业市场准入限制及政府垄断、传统服务业的升级缓慢等等都不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涉及现代服务业的税收政策及分析

在我国现行税制中与服务业无关的税种寥寥无几。影响服务业发展的税种主要有:增值税(批发和零售业、计算机软件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混合销售行为)、营业税(除混合销售行为中缴纳增值税的外)、企业所得税、消费税(批发零售业相关)、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等。其中增值税只涉及服务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及软件业等,对绝大部分的服务业行业难以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几乎与所有的服务业行业相关,且收入规模较大。税收优惠政策上,营业税采用了免税、差额计征、起征点等优惠措施,所得税则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低税率征收优惠。纵观现行税收政策,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上存在以下不足:

1、税收政策体系上:缺乏统一的支持体系、力度不足。表现在:其一,针对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散见于各个税种中,各项政策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各税种各自为政,大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其二,为支持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了分割的财税政策,形成了发展失衡的现代服务业,如:沿海经济开发区、科技产业园区、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服务外包业21试点城市,在税收支持上均出台了不同的优惠政策。同时,各地方政府在制定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时,也主要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地区间的税收政策差异大。其三,对新兴服务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足。较多的税收优惠主要针对公共服务业(如教育、卫生、文化、公共管理),而对服务外包业、现代物流业及软件研发、工业设计、信息技术研发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服务业,以及农村现代服务业的相关优惠较少,支持度较弱,未能体现我国现行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

2、具体税制上:其一是增值税,征税范围过窄。对如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建筑业购入货物和固定资产较大的企业,因其是营业税征税范围,对购入货物和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税负较生产性行业重,税负不公。其二是营业税,一是对服务外包业税收优惠集中于试点城市,优惠面过窄,同时在对服务外包业享受所得税优惠时,在高新企业的认定上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现代物流业上,运输、装卸、搬运、快递、仓储、配送、、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在营业税政策上,人为地割断为不同的应税项目,实行3%、5%不同的税率征收。三是差别比例税率有待完善,差额计征范围虽有扩大,但未全面铺开,重复征税现象依然存在。

三、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对策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经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应本着突出发展重点,即以发展服务外包业和科技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同时加快公共服务业的建设。要充分运用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鼓励服务业技术创新、外包和集群发展,以促进我国早日由“工业性经济”国转变为“服务性经济”国,以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1、规范税制,合理设置税率

其一,在增值税上,加大增值税改革力度,加快生产业的快速发展,应先将矛盾最为突出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物流业等生产业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以解决增值税征税范围过窄所导致的增值税链条中断、重复征税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其二,在营业税上,一是要进行相关税目调整,建议增设“服务外包业”、“物流业”税目。为促进文化体育业的发展,对目前已经越来越大众化,消费档次降低,获利水平较低的台球和保龄球,可从“娱乐业”税目划到“文化体育业”应税项目。二是进行税率调整。对美容、按摩等高收入、高利润的非生产项目处以高税率征收;对金融业、保险业等生产业及洗浴、理发、照相等低盈利行业,适度降低税率,逐渐拉开生产业与消费业税率间的差异。同时,应全面实施对服务行业进行差额征收的营业税政策。

2、建立合理有效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1)支持现代新兴服务业发展。其一是服务外包业。应综合运用所得税、营业税优惠措施,对承接转包、分包业务的服务外包企业,以扣除转包、分包费用后的余额计征;对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的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其收入应实现出口零税制,转包、分包所发生的流转税负等应逐步实行完全退税,对企业因提供外包服务发生的合理费用进行税前扣除。在增值税政策上将部分生产外包企业与制造企业实行同等政策,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这样即有利于制造业企业细化分工、专注核心业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制造业企业增加对服务外包的需求,从而推动我国服务外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其二是科技服务业,应实施有利于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将一批生产型服务外包企业纳入消费型增值税抵扣范围,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加速技术革新;继续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适当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技术研发费用、研发人员工资支出在税前的抵扣比例,刺激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同时对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取得的收入应暂免征所得税。

(2)利用多种优惠形式促进服务业发展。我国已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目标不宜过多,应当重点明确、层次清楚。要区分基础公共服务业和准公共服务业;加大对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技术先进企业和生产业,农业技术的服务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利用等服务业的税收优惠。在充分发挥直接优惠手段的同时,加大间接优惠手段的运用,从税后调节环节向税前调节环节转变。在优惠方式上,除通常采取的税率优惠、投资税收抵免、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等方式外,还可在成本费用列支、投资购置抵免等环节给予优惠。

参考文献

[1]欧阳坤,许文.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09(4).

[2]贾曼莹.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会研究,2009(22).

[3]黄朝晓等.发展服务业税收政策探讨[J].特区经济,2010(4).

[4]苑新丽,任东梅.现代服务业发展与财税政策选择[J].地方财政研究,2008(11).

服务业的五大特征范文第5篇

##市地税局把优质服务作为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规范依法行政的“民心工程”来抓;作为促进地税部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形象工程”来抓;采取三条措施加强优质服务,形成人人讲服务,处处抓服务的良好氛围。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组织学习有关优质服务的讲话精神以及开展优质服务的实施意见,使全体干部职工深刻领会优质服务的精神和内涵,从而进一步增强对优质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参与优质服务的热情。同时把思想发动工作贯穿于优质服务的全过程,使大家认识到优质、廉洁、高效是政府机关的三个基本要求,从而增强积极参与的自觉性,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二是制定周密规划,明确工作思路。制定了《##市地税系统优质服务八项承诺》,明确优质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提出了坚持公正执法、优质服务、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便捷高效,树立形象这一原则,注重以人为本,强化规章制度建设,健全岗位责任制,实行以岗位定人员,以岗位定制度,以岗位定考评细则制度,做到优质服务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考评。

三是不断加大力度,形成合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方法开展优质服务。直属分局组织12名股(所)长到漳州、泉州、福州地税系统参观各地优质服务建设,学习取经,从而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拓宽了优质服务的思路。随后又集中18名干部到小蕉全封闭培训研讨,围绕优质服务建设展开了“揭短亮丑”思不足,“反骄破满”求发展的自查自纠“回头看”活动,做到现象大家摆,差距大家数,对策大家想,查摆了优质服务存在的“弱化”现象,征管工作存在的“松懈”行为,制度建设上存在的“滞后”情况,把优质服务纳入税收工作总体规划,形成上下一盘棋,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

二、完善服务规程,构筑长效的工作机制

在优质服务建设中注重完善服务规程,逐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办事制度和工作规范,较好地解决了以往职责不清、管理不严、监督不力、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保证优质服务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机制。按照建立新征管模式的要求,对各基层单位、职能部门的职能、职责进一步明确,把各个工作岗位责任落实到人,对各自的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工作效率、服务水平、遵纪守法、部门协调等都作了具体的要求,明确工作标准与考评标准,促使每位干部职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二是健全完善制度保障机制。紧紧抓住纳税户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先后制定了《首问责任制》、《失职追究制度》、《被诉、待岗制度》、《否定报备制度》、《限时办结制》等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优质服务制度体系。同时,借助税收征管网络,建立制度查询模块,使规章制度能通过办税窗口的每台计算机、电子触摸屏和大型电子显示屏进行查阅、公示。

三是规范运作公示机制。为方便纳税人,增加了办事透明度,做到“一卡二有三挂四上墙五公开”,即发放税企联系卡,有举报箱、有投诉电话;挂牌上岗,持牌办公、挂证稽查;机构示意图上墙、办事程序上墙、廉政监督上墙、政务公开上墙;纳税定额公开、税收政策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公开、违章处罚公开。确实做到税务公开,税负公平。

四是实行办税承诺制度。为更好地搞好优质服务,运用现管手段,设立了分离、分权、机控、监控四道防线,建立运行保障机制。形成重大事情认真办,份内事情积极办,份外事情想法办,能办的事项马上办,难办的事项尽量办的承诺机制。根据“三减(简)一提高”的要求,着力减少办税程序,制订了《限时办结制》,建立限时办结流程卡,把责任分解到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个人。如购买发票,原先要经过各个环节的审批,现只要在办税服务厅内就可办理好购买手续。又如:税务登记证的办理,现在只要纳税人填表和带齐必备资料,直接到征收单位就可办理。原来市区要五天,现在只要十分钟左右。实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不仅简化了办税程序,而且减少了办事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纳税人营造一个优质便捷的服务环境。

五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将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办事效率状况与公务员考核相挂钩,做到干部的评功评奖从优秀干部中产生;干部的提拔使用,优秀干部优先考虑;特别优秀的破格提拔使用。对不认真履行职责、办事效率低、服务态度差、失职、渎职的人,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通过批评、行政告诫,行政纪律处分。对工作人员一年内被告诫一次,年终不能评为优秀公务员。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