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经济学笔记

环境经济学笔记

环境经济学笔记

环境经济学笔记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仿真实训问题建议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扎实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十分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近几年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上下足了功夫,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构建了教与训衔接、学与练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使得会计实训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我们也看到,各院校会计仿真实训的教学方式方法各有优劣,会计仿真实训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

一、会计仿真实训的重要意义

在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中,会计仿真实训是极其重要的一门实训课程,通过仿真实训,可以增强学生对会计职业的认知度,使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提高其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为其就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和岗位扩展及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会计仿真实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期、学时安排的合理性

会计仿真实训安排时随意性较大,没有合理考虑课程的前后衔接性对学期的要求和实训工作量对学时的要求。

2.仿真实训环境的构建

虽然建立了专用的实训中心或实训室,但仅考虑了会计工作的内部环境,没有考虑考虑会计工作的外部环境。

3.实训内容的选择

实训内容的选择上同类型的经济业务没有筛选,存在不必要的重复,实训内容围绕凭证—账簿—报表开展,机械并重复。实训时重核算而轻处理流程,使得学生只会根据资料填凭证、登账簿、编报表,而对具体的业务处理流程知之甚少。同时实训时大多局限于手工会计核算。

三、对会计仿真实训教学的建议

如何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获,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合理安排开课学期和学时

会计仿真实训需要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等课程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因此其开课学期应放到核心理论课程之后;考虑到最后一个学年大部分时间为校外实习,学生心态浮躁无法集中精力;笔者认为以三年制为例,会计仿真实训应在第四学期期末进行。

同时会计仿真实训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完成模拟企业一个完整会计期间全部经济业务处理,内容较多,实训学时应不少于80学时。

2.完善教学设施,创造仿真实训的大环境

合理的配备实训设备,创造与实际工作相近的实训环境可以使学生体验会计工作氛围,从而全身心的融入实训。需要注意的是实训环境的创造不应仅局限于企业一个财务处的工作环境,会计人员的工作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有时由于工作的需要还要到银行办理结算或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等相关业务。笔者认为可以在实训室内部开辟银行业务办理区、纳税业务办理区,将实训环境适当的对外延伸,使学生对相关的处理流程及注意事项有一个系统认识。

3.精选实训内容,注重案例拓展

企业的经济业务有繁有简,同期间同内容的经济业务也可能发生多笔,因此一定要对实训内容进行精选,对企业经常发生又容易出现核算差错的经济业务强化训练,对简单的耳熟能详的经济业务点到即止。

实训时不能仅仅以经济业务会计处理为实训内容,要脱离填凭证—登账簿—编报表简单循环的实训模式。笔者认为,会计仿真实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这笔经济业务如何进行会计核算之外,还要掌握企业经济业务的处理流程和处理依据。例如,企业外购生产用原材料一批,已入库,货款通过银行存款进行支付。对于这笔经济业务可能涉及到的会计科目会计专业的同学应该都很清楚;但材料如何办理入库手续,会计人员记账流程和记账依据,支付货款的具体流程和手续大部分同学则不甚清楚;因为这笔业务里面记账科目和记账金额取决于企业所采用的材料计价方法,记账流程和付款手续则取决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再比如说企业增值税的计算,同学们都很清楚当月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但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仅仅计算出当月应纳税额是不够的,后面还有申报表填制、纳税申报等相关工作需要会计人员完成,这些后续工作的相关流程和手续也是实训时需要训练的。

实训用案例是死的,而企业实际经济业务却是千变万化的,实训中一定要注意案例的拓展,不能简单的就这笔经济业务如何处理作为全部内容,要适当进行延伸。通过适当的拓展,做到举一反三,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拓展时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对于拓展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确定是否需要深入讲解。

4.分组分岗实训时注意岗位轮换

分组分岗实训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会计岗位的理解,熟练掌握该岗位应完成的工作,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但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时可能担任不同的职务,因此分岗实训时一定要注意通过定期的岗位轮换,使学生接触到不同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以四人一组分岗实训为例,通常可设置一名出纳,两名会计,一名会计主管,通过岗位分工分别承担不同的会计工作,然后在实训期间内通过组内或组与组之间的岗位轮换让一名同学分别从事出纳、会计、主管岗位,以实现岗位轮换的目的。

5.适应发展需求,手工核算与会计电算化核算相结合

环境经济学笔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体系

虽然在校高中生与工商管理这一政府宏观调控手段间存在着鸿沟般的距离,但在兴趣的推动下笔者却对工商管理产生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工商管理直接关系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便是笔者在自学中得出的结论,本文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研究的内容也主要源自于笔者的自学积累。

一、工商管理概述

本文关于工商管理的研究选择了政府作为主体,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将工商管理视作政府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进行的监督管理。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力日渐提升的今天,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动力支持,但市场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各类不良风气的屡禁不止,却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而这类影响的消除就需要得到工商管理的支持。工商管理具备着监督手段多、监督范围广、与一般政府部门工作存在差异的特点,也正是基于这些特点的支持,工商管理才能够采用不同监督手段、开展有形与无形监管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并促进经济发展,工商管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保证也必须得到上述特点的支持。

二、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简单了解工商管理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需要引起重视,为此笔者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学总结,围绕规范市场经济主体准入、改善市场环境、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四方面进行了相关促进作用的论述。

(一)规范市场经济主体准入

工商管理具备着保证市场主体依法、合法经营的能力,规范市场经济主体准入便属于该能力的直观展现。在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到市场中来,而企业进入市场的过程就需要工商管理对其进行多层审批与严格审查,经济资格、经营条件、申请材料完备程度均属于审查的对象。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为了实现审批流程的简化,我国工商管理的企业审核已经简化为审查员受理和核准员核准两个程序,而由此提升的企业登记注册效率就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实现工商管理效用的最大化发挥,工商管理部门往往会在企业登记注册环节为其提供免费复印、法律范围服务、分片联系服务等支持,这些在我国市场经济主体准入的规范中都发挥了不俗的效用,工商管理部门的公信力由此也能够实现长足提升。

(二)改善市场环境

市场竞争管理、注册登记等属于工商管理的主要职能,这些职能在我国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营造中能够发挥极为不俗的效用,市场经营主体的行为规范和引导、市场的有限监管实现也能够由此获得有力支持。总的来说,工商管理改善市场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公平与公正的环境氛围营造、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保护、市场经营主体的细化分类、虚假宣传与广告的治理等方面。1、公平与公正的环境氛围直接关系着我国市场环境的健康与否,对非法经营、市场主体垄断等行为监管和制裁都能够为环境氛围的营造提供支持。2、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维护主要用于经济秩序的维持,工商管理一般通过大家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实现该目标。3、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保护主要目标是提升工商管理的时效性,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与方法应用是该环节管理的关键。4、虚假宣传与广告的治理需要得到宣传媒体的支持,只有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新媒体的大力支持下,虚假宣传与广告才能够实现高效抑制,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也才能够真正走上良性轨道。

(三)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工商管理职能也处于不断变化状态,而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并真正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完善提供支持,工商管理部门就必须实现自身理念的转变,规章制度的健全、深化管理和服务机制都属于理念转变范畴。1、规章制度的健全能够实现市场经济调节的针对性提升,只有遵循新时期需求引导企业发展,规章制度才能够最大化自身效用发挥,例如,资金和技术总体储备较低但社会需求巨大的行业,政府工商管理必须给予充分支持,这样市场的活力程度也能够得到一定保障。2、工商管理属于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而如果能够结合该手段的作用进行管理与服务机制的深化改革,以往工商管理中常见的管办脱节、部门协调性差等问题就将实现根本性解决,各类机构间实现的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也将进一步提升工商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工商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为人民服务,而为了真正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落实于工商管理工作中,工商管理就必须将维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例如,在工商管理工作监管发现个别企业存在哄抬物价、偷工减料等违法行为时,工商管理部门就必须严格遵循相关制度对企业进行严格处理,而在出现群众反响较大的热点问题解决中,工商管理部门则需要立即对相关企业进行调查与警示,并通过行政建议的方式最大程度保护民众的合法权益。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更好实现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工商管理部门还需要通过建立维权服务平台实现消费维权网络的建设,这样工商管理工作的效用发挥就能够得到更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而在此基础上,本文关于工商管理具体效用的研究,则较为直观证明了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在相关人员的学习与研究中,希望笔者高中生的认知能够为其带来一定启发。

作者:温燕茹 单位: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环境经济学笔记范文第3篇

(一)实习基本情况简述

我们这次实习是以海天机械制造加工有限公司为背景,以新会计制度准则为依据,根据海天公司12月份的经济业务按岗位分工编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和明细账,并根据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并据以登记总账;同时,按岗位分工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利润分配表,并编制财务分析报告。

这次实习的很大一个特色便是我们以3个人为一小组实行轮岗制,我们实行每两天更换一次角色的方式,使我们小组的每个成员都体会到了出纳、会计、财务主管所拥有的权限和具体的分工任务。其次,我们还有一个十分新颖的地方便是在我们完成手工记账之后,我们运用用友erp软件对所有的凭证进行了输入和输出工作,输入主要是指输入企业的基本信息和凭证,输出的则是我们的劳动成果,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这一点充分体现出我们的专业实习并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实习,而是与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运用高级会计软件充分体现了这次实习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为我们将来工作打了下更坚固的基础。

(二)具体实习流程

根据我们小组组长的安排,在这次实习中,我的岗位分工情况和主要任务

1-2天:财务主管,主要审核记账凭证、登总账、编制报表、财务分析报告、对每笔经济业务处理工作分工,并作出处理流程记录;

3-4天:出纳,主要填制、传递现金和银行往来单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5-6天:会计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并与日记账核对,同时完成纳税申报表的填制。

(三)各岗位实习心得

在这次实习的第1-2天,我的角色是财务主管。在这两天里,相对于出纳和会计来说,我的角色看上去较之轻松,但是我的责任却不小。我负责协助出纳和会计的日常核算工作,包括凭证的审核、转账、结算等,核查1-33经济业务的有关资料和凭证,并及时指出在核算中存在漏洞和不足的地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小组完成了建账、登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根据记账凭证登明细账和完成第1-33笔业务的科目汇总表。

环境经济学笔记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该文针对当前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几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即中国环境史渊源问题、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关系问题、环境史理论建设问题、环境史与环境志关系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最近一个时期,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西部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行,各项建设工程蓬勃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也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协调共进也得到举国上下政界、企业界及科技、学术等各界有识之士的广泛重视,并倾力进行调查、研究,以寻求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能得到完善保护与治理的最佳途径和方略,以促使中国早日建成小康社会。最近中央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构想,实际上也包含要更加注重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容。

在这样一个大的发展形势下,中国史学界也更加关注环境史的研究,并聚焦于对历史上环境与社会间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之探析,这无疑是既有重大的学术、理论价值,也是对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大有裨益之举。为了对促进当前环境史研究工作尽绵薄之力,笔者谨对几个有关问题陈述刍荛之见。

一关于中国环境史的渊源问题

任何学科的渊源问题,都是其学术发展史上的严肃而又重大的课题,中国环境史是如何萌生、发展的,自亦不能例外。近见北京大学历史系包茂宏教授的《解释中国历史的新思维:环境史——评述伊懋可教授的新著(象之退隐:中国环境史)》一文的一条注释中论到:“环境史作为一个分支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是19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大致上在1990年代传人中国。”接着又写道:“在此之前,中国已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其中也包括许多环境史的研究内容。”应该指出他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中包括环境史研究内容的见解是完全正确的,而关于中国的环境史研究是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传人的论断却值得商榷。事实上,他的前述第一个论点就为辩驳他的第二个论点提供了充分的论据。

中国历史地理学史展示,由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成果丰硕的沿革地理学与古典历史地理学的长期发展与积累,所以到上世纪30年代,一批史学家与地学家受现代科技知识与学术思想的影响,面对强邻虎视、国事危殆的局势,遂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爱国热情的激励下,即在上述沿革地理和古典历史地理等传统学科基础上,创立并形成了历史地理学这门新兴学科。他们一方面以新的学术观点,继续深化沿革地理学研究,另方面对历史上的自然环境变迁也进行了超越前人的探究,在历史时期气候、物候、地貌、土壤、植被、动物、河流与湖泊变迁方面都推出了一批颇有深度的成果。如:竺可桢在《国风)1932年第4期上发表的《中国历史时代之气候变迁》(朱炳海译);《禹贡)1934年第2期登载的蒙文通讲,王树民记录的《古代河域气候有如今江域说》等。由此可见,历史地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同时也孕育并催生了中国环境史研究。

到上世纪50年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62年初,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发表了《历史地理学刍议》一文,明确论定历史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时代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该文总结了此前有关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建立起了颇为完整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与此同时,谭其骧院士与史念海、陈桥驿教授等一批老、中、青学者,也在各自研究的领域做出了建树。特别是谭其骧院士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8大册与谭其骧、史念海、陈桥驿汇总定稿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的先后出版,既体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整体实力,又标志着这门新兴学科已趋于成熟。而在历史自然地理多个分支领域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果,也对史学界关注环境史的学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从一些主要研究农史、林史、水利史的专家也开始注重相应的环境变迁问题研究上可得到印证。因此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史的兴盛,虽然也受到国外,当然包括英、美等国环境史学家们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的影响。但毋庸置疑,其渊源还在中国自身蕴涵的丰厚的史学以及上世纪30年代兴起并发展成熟的历史地理学的激发。

二关于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关系问题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关系十分密切,但二者仍有明显的差别,是属性与研究内容都有一定区别的两门学科。因而我对伊懋可(markelvin)教授所论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学“从原则上讲,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唯一的区分就是由不同的学术文化产生的界限”的观点难以认同。且不说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学被学界公认为分属地理学与历史学两大学科门类,也不说迄今关于环境史学的定义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即使说两门学科间有些理论观点与研究方法有共通之处,但因学科属性使然,彼此在研究的切入点与落脚点上均有所不同。概略地说,环境史是为解读历史提供新思维,…历史地理学则是为研究地理环境提供新视角。如再略加引申,则可认为,历史自然地理学是将人为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因与营力,与自然要素自身变化规律结合起来,探明人类历史时期自然环境之变化历程及其复合型的演变规律。而环境史,按笔者目前的认识则是以人类历史时期环境变化作为对照物,着重探讨经由人为活动造成的环境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因而二者间区别是明显的。当然上述状况使这两门学科都具有警世资政的积极社会效应,互补互济的关系也是很明显的。

三关于环境史理论建设问题

这是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学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在中国比较而言,历史地理学在基础理论建设方面起步早,已进行了相当的研讨。自侯仁之院士《历史地理学刍议》一文发表后,实际上已确定了人地关系说在历史地理学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近一段时间,笔者也不揣浅薄,做了一些探讨。1992年应本科之母校中山大学庆祝自然地理专业创办40周年征文所需,撰写了《论历史自然地理在当前地理学学科体系改造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文,在该文中提出了人类历史时期之人地关系是一“多元复合双向制约体系”的新概念。并作了如下阐释:“人类历史时期之‘人地关系’,实际上就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活动与不断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一个双向制约体系。当然,参加到这一体系中来的,不论是人类社会活动方面的,还是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都有众多的要素,彼此交织,交相感应,形成一个复杂的本系。”

当然这一阐释还是很初步的。1994年,为参加陕西师范大学与美国北依阿华大学联合在西安举行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笔者在提交会议的论文《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政策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点——以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为例》中,就当今全球普遍面对的“环境与发展”难题,依据前述人地关系是一“多元复合双向制约体系”的理论观点,拟定了一个环境与发展人地关系系统诸因素相互制约影响之模型图。见下图:

对上列模型,笔者论述了各因素间彼此相互影响制约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并着重强调了政府行为的主导作用。

2003年l2月,笔者为参加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孙中山思想国际研究中心、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西部大开发与环境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制约作用与应对方略》一文中,笔者也为西部地区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推进工作,依人地关系是一“多元复合双向制约体系”的理论观点,对人为活动方面设计出多元复合模型图(见图2)。从下图中可以看到,只有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置于基础地位,在国家西部开发战略与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科技、教育事业的支撑下,合理利用本地区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及加入wto后开放的国际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充分考虑民族因素的影响,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机制,进行生态产业(包括工业、农业、林业、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优选,并促其快速发展,才能顺利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以上仅是两个用以具体说明人地关系是一个在人为活动主导作用下“多元复合双向制约体系”的理论观点近年来有所深化并获得应用的实例。其内容本身不一定具有普遍适用性,然而其理论思想与方法确有借鉴意义与推广价值。

正如一些环境史学家所阐明的,“环境史研究人与社会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环境史的理论基础也当是人地关系理论。所以环境史学家在研讨与创建学科理论体系时,也可以人地关系理作基础,根据不同国家与区域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深入分析与具体判定人和地两方面的相关要素,也可对相应的各要素影响、制约模型,再逐一展开研究。这样,很可能会得到可说明具体地区具体历史时期人地关系实质状况的观点,从而充分达到环境史研究的目的。笔者认为,这或许是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学理论建设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四关于环境史与环境志关系问题

在我国传统治史工作中,自司马迁在《史记》中撰成“八书”,班固在《汉书》中设十志以来的两千余年中,志因其具有更大的警世资政作用而一直受到重视。除了历代正史中有志外,在我国还涌现出大批地方志,不仅留存了大量史料,也直接丰富与推动了史学研究与纂著工作。因而治史离不了修志。

环境经济学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会计 现代企业 运用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差异

绿色会计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评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与传统会计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传统会计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本及其运动,按照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原则、采用复式记账的方法对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但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会计核算中没有反映。绿色会计则从生态环境和整个人类的活动出发,围绕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及耗费的补偿为中心,全面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有效解决传统会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传统会计中,只有存在财产所有权才有价格,才能在会计账表中得以反映。而如空气、海洋、臭氧层等对人类至关重要但无所有权的事物却不能成为会计核算的内容,企业对这些事物的使用和损害并不记入经营成本,这不仅使利润虚增,更为严重的是对以牺牲环境来取得目前利益的行为的一种鼓励。而绿色会计则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并赋以价值和价格,对其损耗予以补偿,从而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会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绿色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互结合,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述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平衡人工资本和自然资本。

绿色会计的主要内容。绿色会计是在修正传统会计基础上产生的,全面监督反映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是绿色会计的重要内容。绿色会计的基本内容大体可分为三部分: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污染成本,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及产生的社会环境代价评估;同时,包括对国家经济发展宏观决策的评估。

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区别于传统会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绿色会计中自然环境核算对象通常是指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等。由于与自然环境关系复杂,考虑到目前的绿色会计核算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其核算对象主要内容是:绿色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

绿色会计的核算方法。绿色会计核算对象自然环境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它能够为人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提供多种服务,具有直接或间接价值,如水资源、土地等。如何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是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的难点。绿色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是将涉及自然环境的经济业务也作为会计要素,经过辨认确定其数量价格,加以正式记录并入会计报表的过程。由于绿色会计计量自然环境资源价值有一定难度,笔者将价值计量公式简列如下:

现实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

总用户价值=现实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

自然资产价值=总用户价值+存在使用价值

其中,间接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和存在使用价值又是自然资产价值计量中最复杂的内容,需要借助于价格替代法、支付意愿法、接受意愿法等方法计量。确实难以计量的环境污染,可用数学模型适当测算估计量化。

在我国实行绿色会计的思考

(一)实行绿色会计的基本原则

1.长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绿色会计的实施,不仅涉及产品成本的市场价格的变更,更主要的是,它涉及市场规律的变动,甚至全球的商品流通准则和经济制度问题。因此,笔者建议首先成立一个由经济、环境、资源、会计管理、法律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机构,对绿色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企业行为规律、产品市场规律、价格体系变动、会计核算项目、法律体系变动等一系列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对部分产品或地区市场进行试点。如果可行,则应深入研究获得推广经验,再开展宣传,逐步使公众和市场接受,而后,开始研究立法或修改有关法律,调整会计教育和管理,以及审计制度。2.灵活性和边界起步的原则。由于绿色会计所核算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在不同的环境、地域和历史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应在确定原则的情况下,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不同的产业、产品,不同的地点和时期选择核算内容和标准。也可以采取“双轨制”,一为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二为探索性绿色会计核算体系。绿色会计核算的起始科目,应当从相对明确、简单和易于了解的内容入手,即所谓“边界推进原则”。而不能一开始就从模糊、无基础和多变的项目入手,如大气环流的风能成本、潮汐能等。此外,也可以采用分解综合的方法。如一片森林的价值成本,可以分解为气候、环境、地理、商业等多项价值,分别衡量,再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综合评估。

3.系统性和多赢的原则。绿色会计不仅包含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涵盖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因此,必须突出系统性原则。从理论到实践、从产品到市场、从企业到社会、从资源到环境、从国内到国际、从宣传到立法、从价格变动到公众生活等,都要系统研究。特别是环境与发展这一对矛盾,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同时,还要保持产品流通秩序和社会的稳定。

4.强制性和三种行为结合的原则。推行一项新制度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具有一定约束强制性。一旦推行绿色会计制度,企业必须披露尽可能多的环境资源信息,政府部门必须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作出明确的强制性规定。同时,绿色会计制度的顺利实行,必须以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有机结合为保障,缺一不可。

(二)组建绿色会计机构

为迎接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和结构的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应立即着手实施绿色会计的各项准备工作,当务之急是成立机构、研究理论、确定准则,开展试点工作。笔者建议由财政部牵头,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负责,尽快筹建中国绿色会计研究会,组织经济学家、环保专家及会计实务工作者密切配合,加大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及实施的力度。

(三)进行绿色会计试点工作

在我国实行绿色会计,要从实际出发,由简入繁、从易到难,先从明确的易于掌握的科目入手,即先选择个别产品在部分地区、部门试行。笔者建议绿色会计的实施先从绿色食品、用品入手,将环境资源用直接损益法计入成本,以不计算环境资源成本原始账为准,以绿色会计账做参考。在取得切实可行的经验后,再修正完善、逐步推行。

(四)对绿色会计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