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

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

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

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营运资本管理效率; 公司盈利能力; 营运资本

【中图分类号】 F23;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4-0029-0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股东财富最大化是财务管理的目标”得到理论界的一致认同,人们开始重视营运资本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营运资本均取得了很大发展。作为企业,只有实现营运资本的高效管理与运用,才能保证自身的销系统有效衔接,也才能保证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因此,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高低,将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财务管理目标即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实现。

一、文献综述

Blinder和Maccini[ 1 ]通过研究认为,公司可以通过保持较高的存货水平来达到降低存货成本、降低生产经营风险的目标,从而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Shin和Soenen[ 2 ]选取美国上市公司1975―1994年58 985个观测值来研究营运资本管理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现金周转期与公司盈利能力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Greg et al.[ 3 ]对公司营运资本管理的目标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公司营运资本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为了保持营运资本各构成要素的最佳余额,从而更为有效地管理公司的应收账款、存货和应付账款等营运资本。Marc Deloof[ 4 ]、Lazaridis和Tryofonidis[ 5 ]、Garcia-teruel和Martinez-solano[ 6 ]分别选取了不同时期不同企业的财务数据来研究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他们都采用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和现金周转期来综合衡量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采用经营资产毛利率、经营资产净利率或资产净利率作为公司盈利能力的衡量指标,研究表明,应收账款周转期与公司盈利能力存在显著负相关,存货周转期与公司盈利能力存在显著负相关,另外公司可以通过延期支付供应商货款来提高其盈利能力。

安青菊和赵书东[ 7 ]采用净经营资产利润率表示公司盈利能力,以2002年至2006年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其盈利能力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的效率能够显著影响其盈利能力。于磊等[ 8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未予以资本化的研发费用和广告费用分别划入技术类知识产权和商标权价值中,选择符合条件的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与样本公司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技术类知识产权显著性高于商标权。袁卫秋[ 9 ]以2006―2010年间沪深两市的644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融资约束角度考察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公司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面临融资约束的小规模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的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盈利能力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无融资约束的大规模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盈利能力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国外学者就营运资本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已经作了比较多的实证研究,而国内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且目前没有文献针对机械设备行业上市公司数据来研究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本文以我国机械设备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其营业资本管理效率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现金周转期是指企业从供应商处购买原材料支付现金到向客户销售产品收回货款之间的时间,现金周转期越长,营运资本投资越大,它是反映企业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综合指标。从营运资本管理角度看,现金转换周期越短,说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周期资金循环一次的天数越短,单位资金的利用效率越高,因而盈利能力会随着现金周期的缩短,呈现出积极的变动趋势。现金周转期越短,则公司可以利用现金来购买更多原材料,生产和销售更多商品,进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另外,现金周转期越短,公司内部可利用的周转资金就越多,从而降低了公司对外部财务供应的依赖,减少了外部融资的额度。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现金周转期与企业盈利能力负相关。

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缩短应收账款周转期,使得公司可以减少营运资本在应收账款上的停留占用,从而提高企业的资本利用率,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将得到不断提高。从营运资本管理角度来看,虽然较长的应收账款周转期会增加企业商品的销售量,但会导致企业被外单位占用的资金增加,收账费用和坏账风险也会提高,最终降低企业盈利能力。与国外相比,我国应收账款周转期较长,由应收账款产生的边际成本高于因放宽信用政策而增加的际收益,因而盈利能力会随着应收账款周转期的变化呈现出反方向的变动。

存货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一般来说,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置留一定的存货,以保证生产与销售的正常进行,缩短存货周转期,以提高公司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企业存货的周转速度越快,周转期越短,就越容易偿还其债务和购买更多的材料,以生产更多的商品并出售,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从营运资本管理角度看,存货周转期越长,存货占用的资金越多,存货周转效率越低,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存货的储存成本和管理费用,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应付账款的产生来源于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一种重要的短期融资方式,且商业信用筹资方式属于自然融资,不需要任何手续,也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如果没有现金折扣,则商业信用不发生成本。因此,一般来说企业会选择充分利用商业信用,延迟支付应付账款,这有助于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从营运资本管理角度看,应付账款周转期越长,说明企业可以利用上游供应商资金的时间越长,没有利息的短期负债越多,这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另外,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应付账款周转期越长,企业的应付账款越多,流动负债、总负债越多,权益乘数越高,从而净资产收益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与公司盈利能力负相关,应付账款周转期与企业盈利能力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沪深A股机械设备行业上市公司2006―2015年的年报数据为样本进行观测与研究。选取标准如下:(1)公司具有10年及以上的上市年限,如果某家公司的上市时间不足10年,该公司将被剔除;(2)数据完备,本文研究所需要的相关参数通过计算得到,若哪家公司有一年或以上的数据缺失,该公司将被剔除;(3)由于极端值会对统计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在进行数据筛选时,将剔除数值异常的数据。本文之所以选择机械设备这个行业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该行业上市公司的数量占我国上市公司数量总数的比重较大,其研究结论可以为其更好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二是机械设备行业通常集中了销一条链,具有很强的公司特征,且其营运资本占总资产的比重也很高,这种情况在众多行业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因而机械设备行业可以作为典型代表进行研究;三是只选取机械设备行业一个行业进行研究,可以剔除行业因素对研究结论的的影响,使本文的研究结论更具说明力。

本文所使用的样本数据均取自Wind数据库,数据处理主要使用了Excel和SPSS16.0软件。样本公司的具体筛选过程如下:(1)剔除上市年限不足10年的公司及ST公司后,得到325家符合条件的公司;(2)剔除异常数据及不完整数据,得到325家样本公司2006―2015年的3 110个样本数据观测值。

(二)模型设定

为了验证我国机械设备行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公司盈利能力的相关性,设计以下两个模型:

(三)变量的选取

1.因变量的选取

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计算公式为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其中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期末所有者权益)/2。在实务中,净资产收益率也是众多投资者用来衡量其所投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主要的财务指标。

2.自变量的选取

选取现金周转期(CCC)及其组成部分作为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衡量指标。现金周转期的优点在于同时考虑了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管理状况,比单一的营运资本管理效率指标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水平。现金周转期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应收账款周转期(AR)、存货周转期(INV)、应付账款周转期(AP),关系式为:

现金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

相应地三个组成部分的计算公式及其注意事项如下:

(1)应收账款周转期=应收账款净额/主营业务收入×365,其中,收账款=(期初应收票据净额+期末应收票据净额+期初应收账款净额+期末应收账款净额)/2。

(2)存货周转期=存货净额/主营业务成本×365。其中,存货=(期初存货净额+期末存货净额)/2。

(3)应付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净额/主营业务成本×365。其中,应付账款=(期初应付票据净额+期末应付票据净额+期初应付账款净额+期末应付账款净额)/2。

3.其他有关变量

为了能够清晰准确地定义3个控制变量,本文利用表格的形式对控制变量的定义进行了详细说明,具体见表1。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对2006―2015年沪深两市325家机械设备行业上市公司的3 110个样本观测值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的统计数据显示了我国机械设备行业上市公司以下方面的信息:

(1)该类上市公司整体上处于盈利状态,但平均盈利能力处于较低水平,且上市公司间平均盈利能力的差距很大;(2)该类上市公司给予客户的平均信用期比较长,平均接近4个月,且公司间给予客户的平均信用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3)该类上市公司在存货上的平均周转速度比较慢,平均4.5个月才周转一次,且公司间在存货平均周转速度上存在较大差异;(4)该类上市公司从供应商处获得的平均信用期不长,平均不足3个月,平均信用期小于其给予客户的平均信用期,且公司间从供应商处获得的平均信用期存在很大差异;(5)该类上市公司的现金周转速度比较慢,且公司间的现金周转速度存在很大差异性;(6)该类上市公司总体上来说资本结构还是比较合理的,但个别企业是负债多于资产(最大值为1.2998),这些企业虽将财务杠杆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但这样做的风险也是相当高的,且其在资产负债率上的差异性不是很大;(7)该类上市公司的公司规模比较均衡,且公司间的规模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8)该类上市公司总体上保持着销售额的较快增长,但有些企业没有表现出销售额的增长态势(最小值为-97.34%),也有成长态势非常好的企业(最大值为62.0019),且该类上市公司间的成长性存在很大差异。

(二)各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本文采用SPSS软件,根据2006―2015年沪深两市325家机械设备行业上市公司的3 110个样本数据,对模型中的各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

应收账款周转期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0.17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应收账款周转期与公司盈利能力负相关,这和假设一致。存货周转期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0.040,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存货周转期与公司盈利能力负相关,这也与假设一致。应付账款周转期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0.115,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应付账款周转期与公司盈利能力负相关,这与假设不符。现金周转期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0.100,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现金周转期与公司盈利能力负相关,与假设一致。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0.041,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偿债能力与公司盈利能力正相关。总资产对数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0.084,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公司规模与其盈利能力正相关。销售增长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0.08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公司成长性与其盈利能力正相关。

另外,根据表3的数据可知,只有现金周转期与应收账款周转期的相关系数和现金周转期与存货周转期的相关系数大于0.5,其他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可以认为各独立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总体上比较弱。

(三)多元回归分析

本文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来考察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具体回归结果见表4和表5。

根据表4的统计结果可知,模型1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这些变量都可以纳入模型1。

表4中F的回归检验结果值为17.982,并在1%水平上显著;D-W值为1.476,说明残差间序列相关性的可能性很小;现金周转期与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系数为-0.07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现金周转期与盈利能力负相关,假设1得到验证;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系数为0.010,表明公司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正相关;总资产对数与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系数为0.060,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公司规模与盈利能力正相关;销售增长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系数为0.080,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公司成长性与盈利能力正相关,即具有较高销售增长率的公司具备更强的盈利能力。

根据表5的统计结果可知模型2各独立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这些变量都可以纳入模型2。

由表5可知,F的回归检验结果为33.875,并在1%水平上显著,D-W值为1.465,说明残差间序列相关性的可能性很小;应收账款周转期与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系数为-0.15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应收账款周转期与盈利能力负相关,验证了假设2;存货周转期与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系数为-0.023,表明存货周转期与盈利能力负相关,验证了假设2;应付账款周转期与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系数为-0.12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应付账款周转期与盈利能力负相关,与假设2刚好相反,这与Deloof对比利时1992―1996年1 009家大型非金融公司进行实证研究的结论一致,呈现出负相关;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系数为0.030,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公司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正相关;总资产对数与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系数为0.033,表明公司规模与盈利能力正相关;销售增长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标准系数为0.069,表明公司成长性与盈利能力正相关。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两个模型对各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缩短应收账款周转期,有利于提高机械设备行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缩短存货周转期,加速存货的平均周转速度,有利于提高该类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缩短应付账款周转期,及早支付应付账款,有利于提高机械设备行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缩短现金周转期,有利于提高该类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提高资产负债率,增加企业负债,有利于提高机械设备行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扩大公司的规模,尽力达到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该类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此外,提高销售增长率,保持企业持续的成长性,有利于提高机械设备行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二)政策建议

1.制定合理有效的信用政策,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

信用政策又称应收账款政策,是指企业为规划与控制应收账款而确立的基本原则规范,是企业财务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三部分内容,主要作用是调节企业应收账款的水平和质量。

2.提高存货的平均周转速度

企业保留存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保C企业生产时有足够的原材料可供使用,保证企业销售时有足够的产成品可供销售;另一方面是出于价格上的考虑,小宗购买商品时供应商给予的优惠条件很少甚至没有,而大宗购买商品供应商一般会给予很好的优惠条件。但存货的保留会占用大量的企业资本,带来很多边际成本,比如增加仓储费、保险费等,所以为了提高存货的平均周转速度,我国机械设备行业上市公司可分别从生产、销售、存货管理上寻找突破口。

3.科学管理应付账款

一般情况下,延迟支付应付账款,可以给企业带来内部资本的周转灵活性,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利。但我国现阶段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国家对投资者与债权人的保护比较弱,延迟支付应付账款,反而会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国机械设备行业上市公司需要掌握好应付账款的支付时机。

综上所述,要提高我国机械设备行业上市公司的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就得从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三个方面综合作出改善,在三者之间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以使现金周转速度达到最佳水平。

【参考文献】

[1] BLINDER AS,MACCINI LJ.The resurgence of inventory research:what have we learned[J].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1991,5(4):291-328.

[2] SHIN H H,SOENEN L. Efficiency of working capital and corporate profitability[J].Financial Practice and Education,1998,8(2):37-45.

[3] GERG F, THOMASM, KRUEGER. An analysis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results across industries[J].Mid-Ame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2005,20(2):11-18.

[4] DELOOF M. Does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ffect profit-ability of belgian firms?[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2003,30(3/4):573-588.

[5] IOANNIS LAZARIDIS, DIMITRIOS TRYOFONIDIS.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nd profitability of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athens stock exchange[J].Journa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nalysis,2006,19(1):26-35.

[6] PEDRO JUAN GARCIA-TERUEL,PEDRO MARTINEZ-SOLANO.Effects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on SME profita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rial Finance,2007,3(1):225-278.

[7] 安青菊,赵书东.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与盈利能力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0(1):91-92.

[8] 于磊,王淑珍,刘志国.知识产权与企业盈利能力相关性研究:基于沪市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0(3):64-66.

[9] 袁卫秋.融资约束下的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盈利能力: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3(10):22-34.

[10] 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0.

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 调整与抵销分录 综合编制 文字模型

一、引言

作为高级财务会计的核心内容,合并财务报表向来是会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2014年财政部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以来,合并财务报表的关注度更是居高不下。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汇总母子公司各自的会计业务和财务报表,还要反映母子公司之间的股权投资和内部交易。其中最关键的部分是调整与抵销分录,它能够调整有关项目影响和抵销重复因素,从而保证了合并财务报表全面准确地反映集团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

目前对调整与抵销分录的讲解多以例题的形式,不同的例题分录中的金额为不同的数据,因而金额的计算过程不利于快速查找、方便记忆和准确运用,令会计学习者十分困惑。并且,股权投资和内部交易的调整与抵销分录大多分别讲解,不利于学习抵销内部交易对调整净利润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相对复杂的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综合股权投资和内部交易,特以文字模型详细讲解调整与抵销分录每一笔金额的计算方法,以期为广大会计学习者提供帮助。

二、案例

(一)调整与抵销分录文字模型的条件举例

1.20×6年1月1日,A公司以银行存款购买了B公司部分股权,控制了B公司。该项控股合并为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条件:银行存款,持股比例。

2.B公司在购买日的所有资产和负债中,存货和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不相等,其他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一致。存货全部在当年对集团外销售。固定资产为管理用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无残值。

条件:存货账面价值,存货公允价值(>存货账面价值),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剩余折旧年限。

3.B公司20×6年末和20×7年末的所有者权益。

条件:

20×6年末: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20×7年末: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4.B公司20×6年和20×7年的实现净利润等。

条件:

20×6年:实现净利润,提取盈余公积,分配现金股利。

20×7年:实现净利润,提取盈余公积,分配现金股利。

5.A公司和B公司20×6年与20×7年发生的内部交易列示存货赊销和固定资产以产品形式销售。A公司20×6年将存货赊销给B公司,计提了坏账准备,20×7年补提了坏账准备。B公司将该批存货全部在20×7年对集团外销售。A公司20×6年将产品销售给B公司。B公司将该批产品做为管理用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无残值。在20×6年末和20×7年末分别确定该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条件:存货成本,存货售价,计提坏账准备,补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成本(产品成本),固定资产售价(产品售价),折旧年限。

20×6年末:可收回金额。

20×7年末:可收回金额。

6.说明。以下模型中,抵销分录项目后的括号里表达的是该项目的计算方法,引用以上例题中的条件。

(二)首期合并财务报表的调整与抵销分录文字模型(20×6年末)

1.抵销存货交易、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借:营业收入(存货售价金额)

贷:营业成本

存货(存货售价金额-存货成本金额)

借:应付账款(存货售价金额)

贷:应收账款

借: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金额)

贷:资产减值损失

2.抵销固定资产交易。

子公司本年应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售价÷折旧年限

集团本年应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成本÷折旧年限

子公司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售价-子公司本年应计提折旧

集团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成本-集团本年应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抵销额=子公司固定资产净值-可收回金额(当子公司固定资产净值>可收回金额>集团固定资产净值)

或=子公司固定资产净值-集团固定资产净值(当子公司固定资产净值>集团固定资产净值>可收回金额)

次年子公司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当子公司固定资产净值>可收回金额>集团固定资产净值)

或=集团固定资产净值(当子公司固定资产净值>集团固定资产净值>可收回金额)

借:营业收入(固定资产售价金额)

贷:营业成本

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售价金额-固定资产成本金额)

借:固定资产(子公司本年应计提折旧金额-集团本年应计提折旧金额)

贷:管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减值抵销额)

贷:资产减值损失

固定资产交易对利润调整额=(子公司本年应计提折旧-集团本年应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减值抵销额

3.调整成本法为权益法。

利润调整额=(存货公允价值金额-存货账面价值金额)+(固定资产公允价值金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金额)÷剩余折旧年限+固定资产交易对利润调整额

调整后的净利润=实现净利润-利润调整额

调整后的年末未分配利=未分配利润-利润调整额

借:投资收益(分配现金股利金额×持股比例)

贷:应收股利

借:长期股权投资(调整后的净利润×持股比例)

贷:投资收益

借:应收股利(分配现金股利金额×持股比例)

贷:长期股权投资

4.调整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为公允价值。

借: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公允价值金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金额)

营业成本(存货公允价值金额-存货账面价值金额)

贷: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调整额=(固定资产公允价值金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金额)+(存货公允价值金额-存货账面价值金额)

5.调整固定资产折旧。

借:管理费用(固定资产公允价值金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金额)÷剩余折旧年限

贷:固定资产

6.抵销长期股权投资。

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股本金额+资本公积金额+资本公积调整额+盈余公积金额+未分配利润金额

商誉=银行存款金额-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金额×持股比例

借:股本(股本金额)

资本公积(资本公积金额+资本公积调整额)

盈余公积(盈余公积金额)

年末未分配利润(调整后的年末未分配利润)

商誉(商誉金额)

贷:长期股权投资[(股本金额+资本公积金额+资本公积调整额+盈余公积金额+调整后的年末未分配利润)×持股比例+商誉金额]

少数股东权益:[(股本金额+资本公积金额+资本公积调整额+盈余公积金额+调整后的年末未分配利润)×(1-持股比例)]

7.抵销集团内部的投资收益和子公司的利润分配。

借:投资收益(调整后的净利润×持股比例)

少数股东损益[调整后的净利润×(1-持股比例)]

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提取盈余公积(提取的盈余公积金额)

对股东的分配(分配现金股利的金额)

年末未分配利润(调整后的年末未分配利润)

(三)连续各期合并财务报表的调整与抵销分录文字模型――以次年为例(20×7年末)

1.抵销存货交易、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存货售价金额-存货成本金额)

贷:营业成本

借:应付账款(存货售价金额)

贷:应收账款

借: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金额)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借:应收账款(补提坏账准备金额)

贷:资产减值损失

2.抵销固定资产交易。

子公司本年应计提折旧=[首]次年子公司固定资产÷(折旧年限-1)

集团本年应计提折旧=[首]集团本年应计提折旧

子公司固定资产净值=[首]子公司固定资产净值-子公司本年应计提折旧

集团固定资产净值=[首]集团固定资产净值-集团本年应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抵销额=子公司固定资产净值-[首]固定资产减值抵销额-可收回金额(当子公司固定资产净值>可收回金额>集团固定资产净值)

或=子公司固定资产净值-[首]固定资产减值抵销额-集团固定资产净值(当子公司固定资产净值>集团固定资产净值>可收回金额)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固定资产售价金额-固定资产成本金额)

贷: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首]子公司本年应计提折旧-[首]集团本年应计提折旧)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借:固定资产([首]固定资产减值抵销额)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借:固定资产(子公司本年应计提折旧-集团本年应计提折旧)

贷:管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减值抵销额)

贷:资产减值损失

固定资产交易对利润调整额=(子公司本年应计提折旧-集团本年应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减值抵销额

3.调整成本法为权益法。

利润调整额=(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剩余折旧年限+固定资产交易对利润调整额

调整后的净利润=实现净利润-利润调整额

调整后的年末未分配利润=[首]调整后的年末未分配利润-利润调整额+实现净利润-分配现金股利-提取盈余公积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首]调整后的净利润-[首]分配现金股利)×持股比例]

投资收益[(调整后的净利润-分配现金股利)×持股比例]

4.调整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为公允价值。

借: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公允价值金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金额)

年初未分配利润(存货公允价值金额-存货账面价值金额)

贷:资本公积

5.调整固定资产折旧。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固定资产公允价值金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金额)÷剩余折旧年限]

管理费用[(固定资产公允价值金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金额)÷剩余折旧年限]

贷:固定资产

6.抵销长期股权投资。

借:股本(股本金额)

资本公积(资本公积金额+资本公积调整额)

借:盈余公积(盈余公积金额+提取盈余公积金额)

年末未分配利润(调整后的年末未分配利润)

商誉(商誉金额)

贷:长期股权投资[(股本金额+资本公积金额+资本公积调整额+盈余公积金额+提取盈余公积金额+调整后的年末未分配利润)×持股比例+商誉]

少数股东权益[(股本金额+资本公积金额+资本公积调整额+盈余公积金额+提取盈余公积金额+调整后的年末未分配利润)×(1-持股比例)]

7.抵销集团内部的投资收益和子公司的利润分配。

借:投资收益(调整后的净利润×持股比例)

少数股东损益[调整后的净利润×(1-持股比例)]

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提取盈余公积(提取的盈余公积金额)

对股东的分配(分配现金股利金额)

年末未分配利润(调整后的年末未分配利润)

(四)注意事项

1.在首期合并财务报表的调整与抵销分录文字模型(20×6年末)(以下简Q“首期模型”)中,使用20×6年的数据;在连续各期合并财务报表的调整与抵销分录文字模型――以次年为例(20×7年末)(以下简称“连续各期模型”)中,使用20×7年的数据。比如,“股本”“实现净利润”和“可收回金额”分别代表当年的股本、实现净利润和可收回金额。

2.在连续各期模型中,“[首]”代表首期模型中的对应项目。比如,“子公司固定资产净值=[首]子公司固定资产净值-子公司本年应计提折旧”中,“[首]子公司固定资产净值”代表首期模型中的子公司固定资产净值,“子公司本年应计提折旧”代表本模型即连续各期模型中的子公司本年应计提折旧。

3.某些题目中,条件的给出方式不唯一。比如,条件“提取盈余公积”可以换为条件“提取盈余公积比例”,则对应模型中,“提取盈余公积”换为“实现净利润×提取盈余公积比例”。

4.以上模型中,金额的计算方法不唯一。比如,在抵销长期股权投资分录中,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后的金额还可以由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借方余额得出。

5.以上模型中,长期股权投资的取得方式例示以银行存款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此外还有以转移非货币性资产和以发行证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参考文献:

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第3篇

社会消费的繁荣是零售行业增长的基石。今年社会消费屡创新高,主要是物价上涨的影响,前五月物价贡献38%。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消费也有所上升。批零企业景气指数和批零企业家信心指数依然高位运行,显示消费市场前景看好,但消费者信心指数受近期物价上涨迅速而出现暂时性下降,我们认为这是短期观望效应。

温和的通胀对零售行业有利,其中百货最受益。预计全年社会消费保持17%的增速,奢侈品在高通胀环境下有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上半年行业收入增长27%,净利润增长57%。子行业之间比较百货的盈利能力更强更稳定。内外资龙头公司对比,A股百货效率提升空间最大。全年业绩展望,收入可望保持10―20%的增长水平,部分龙头公司可能更高。净利润百货未来5年将以27―3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而家电零售企业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有望超过这个水平。

在熊市中,商业指数表现较好,目前估值与05―06年水平相当,但成长性明显高于那时,横向比较,百货A股估值已经低于香港。

渤海证券给予商业零售行业的评级为“谨慎看好”。选股思路有四:能充分分享社会消费繁荣的,高通货膨胀率时期能较快发展的,区域的百货整合者,事件推动下的主题投资。看好苏宁电器、大商股份、银座股份、鄂武商、武汉中百、欧亚集团。

广百股份(002187):快速成长的区域连锁百货龙头

区域连锁零售百货龙头企业。百货零售业一直是公司的核心主业,在2007年公司共有10家百货门店,营业总面积达21.12万平米,门店网络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内,06年广州市内的营业总收入占百货门店总收入比达94.1%。公司目前已经成为广东省销售规模最大的百货零售商之一。

主力门店配置趋于合理。长期以来,北京路店是公司盈利唯一主要来源,而随着天河店和新一城店的设立,收入和利润集中来源于北京路店的局面有望改变,主力门店配置趋于合理。

联销是公司最重要经营模式。公司采用的经营模式主要有:联销、购销及物业出租,其中联销是公司百货经营最重要的销售方式,也是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且贡献比例逐年增长。

公司业绩持续增长,销售规模计划达到40亿元。2004年―2006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复合增长率为16.34%。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32.73%。未来,公司计划在2―3年内增加门店3―5家,争取在广东省内的连锁网点规模达到15家,使销售规模达到40亿元。

公司近期公告称:预计07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同比增长50%―80%。日信证券分析师认为公司实际盈利增长情况将好干这一水平,预测2007年净利润为1.50亿元,每股收益为0.94元,预测2008年一2010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1.22元、1.60元、1.88元。根据公司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及新开门店所带来的较好成长性,认为可以给予公司08年40倍―43倍动态市盈率,公司合理股价区间应该在48.8元―52.5元。

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08至2010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为0.91、1.15和1.46元,对应动态市盈率为26、20和16倍。当前共有7位分析师跟踪,1人建议强力买入,4人建议买入,2人建议观望,综合评级系数2.14。

风险提示:广州地区市场竞争状况日趋激烈,公司经营业务相对集中;第一次尝试购物中心模式;租赁物业存在的经营风险。

大商股份(600694):业绩略好于预期

2008年1季度,大商实现营业收入55.6亿元,同比增长31%,得益于所得税税率的下调,公司实现净利润1.25亿元,同比增长55%,占我们全年预测的25%,略好于预期。

整体来看,公司1季度各项经营指标表现均较为合理:1)销售收入增长31%,增速基本和07年持平,表明公司各门店的经营状况良好,老门店和新开门店均有较好的销售表现。2)受新店促销影响,毛利率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毛利整体增长27.2%。3)营业费用率小幅上升0.2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期间费用增长基本稳定。4)税前利润同比增长28%,受所得税税率下调影响,实现净利润1.25亿元,同比增长55%。5)经营所得现金流达到4.721亿元,是净利润的3.8倍。

增发未获通过带来一定不确定性。公司4月21日公告其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申请未获证监会审核通过。我们认为,这将使公司增发项目的推进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截至1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68%,长短期银行借款14.5亿元,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公司继续通过银行借款等方式筹措资金的空间已经不大。

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08至201 O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为1.75、1.94和2.50元,对应动态市盈率为20、18和14倍。当前共有9位分析师跟踪,4人建议强力买入,4人建议买入,1人建议观望,综合评级系数1.67。

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盈余管理;公司治理;货币政策

JEL分类号:G32 中图分类号:F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1-0044-09

一、引言

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多种多样,比如Watts和Zimmerman提出的三个著名的假设:薪酬计划、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1986)。此外,避税、高管更替、管理层收购都有可能导致盈余管理。由于转型经济的特殊性,导致中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主要有IPO、配股或增发、防亏保壳等。但是以往的研究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作为常量,没有考虑其变动对企业会计行为的影响。事实上当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影响企业实现其特定经济目的时,企业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抵消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带来的负面冲击。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代表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紧缩的货币政策至少会在以下两个方面影响企业经营:一是紧缩货币政策减少了贷款供给,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二是贷款利率的提高增加了企业利息支出,导致利润和现金流同时降低。因此货币政策变化会影响公司价值,产生经济后果。本文在引入公司治理因素后,考察了紧缩货币政策对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的影响,并主要基于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t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解释。

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并不是被动等待或者接受货币政策变化,而是通过会计手段操纵盈余,以规避政策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对于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国上市公司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民营上市公司相对于国有上市公司、ST公司相对于非ST公司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而交叉上市能够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总之,运用货币政策调控实体经济时,控制权性质、财务状况以及外部监管等公司治理因素对微观经济主体会计行为选择影响显著。

本文基于沪深上市公司大样本数据,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证明了货币政策对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异质性影响,为研究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的作用提供了全新的微观证据:基于新兴证券市场的特殊国情,引入上市公司控制权性质、财务状况及外部监管这些内外部治理因素,为研究治理因素对公司会计行为选择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为了特定目的而对盈利进行操纵的行为(章永奎、刘峰,2002)。盈余管理破坏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的有效性,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公司治理因素对盈余管理有着重要影响。按照现代企业理论的观点,企业本质上是各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客户、供应商和政府等)缔结的一组契约。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和经济人的自利性,处于内部控制人地位的控股股东和管理层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公司治理的目的是解决委托关系中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问题,保证公司管理层能够最大限度地从维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经营公司。有效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通常是以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受此治理框架约束的管理者唯有真实提高公司业绩才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因此公司治理有效性对企业盈余管理有重要影响。研究证明,公司所有权性质、股权结构、外部监管等治理因素对盈余管理都有影响。

这些研究主要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外部治理环境来解释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没有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的异质性影响。就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国外学者主要研究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如Kashyap et aL(1993)利用美国季度数据证明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改变企业内外部融资结构,总体导致外部贷款融资总量下降;Oliner&Rudebusch(1996)利用三十四年的美国制造业数据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显著影响小公司的内部融资;Ghosh&sensarma(2004)利用印度数据,表明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行为选择有影响。而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经济行为异质性影响研究较少,主要有陆正飞、祝继高(2008)研究了货币政策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陈鹄飞(2010)研究了货币政策对企业最优融资的影响等。这些研究也没有涉及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的会计行为选择的影响。在我国,政府通过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调控,主要体现在增加或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产生经济后果。由于通过会计处理提高盈余水平是一个低成本的选择,上市公司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减少货币政策变动对自身的冲击。

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渠道”和“信用渠道”对微观经济主体产生影响。伯南克和布兰德(Bernanke&Blinder,1992)以及Kashvap&Stein(2000)利用美国银行业数据研究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显著影响银行的放贷能力,导致银行减少贷款的供给。相对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转型经济体中银行体系起主导配置作用。AUen et aL.(2005)的研究表明,中国银行业在经济中的作用远大于证券市场,银行信贷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国家。蒋瑛琨、刘艳武和赵振全(2005)和索彦峰、于波(2006)以及盛松成、吴培新(2008)的进一步研究均表明银行信贷仍然是中国企业主要融资渠道。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王国松(2004)和索彦峰、范从来(2007)的研究表明紧缩货币政策下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显著减少。

中国上市公司对银行信贷有很强的依赖性。笔者整理了2002~2010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年平均资产负债率、长短期借款总和占总负债的年平均值和短期借款占长短期借款总额的年平均值,见表1。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水平较为平稳,负债约有一半是向银行进行融资,而在向银行借贷中短期借款超过长期借款,表明银行信贷仍是上市公司资金的重要来源,而且以短期融资为主。

会计信息对银行贷款决策有显著影响。饶艳超、胡奕明(2005)对银行信贷中会计信息的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银行信贷人员对利润总额的关注程度在所有财务报表科目中排在第三位,仅次于长短期借款和应收账款。银行对于会计信息的依赖,尤其是对利润总额的关注,使得企业在通货紧缩时期为获得银行贷

款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再融资(增发、配股)也是上市公司解决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从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股市进行调整,此时在股票市场进行融资会受到限制。在上市资源实行审批制的大背景下,只有那些财务业绩异常优异的上市公司才会受到监管部门青睐获得优先再融资权。企业有动力通过盈余管理提升业绩迎合监管部门的偏好。根据以上分析,从融资的角度我们提出第一个假设:

H1:央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上市公司会进行正向的盈余管理,以提高业绩获得新增信贷资源

根据以往的研究,我们引入控制权性质、财务压力、外部监管等来考察公司治理因素在货币政策紧缩期间对上市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在影响盈余管理的公司治理诸因素中,控股权性质是重要一环。中国上市公司按控股权性质分为国有和民营两种。目前控股权性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因为国有企业由于产权虚置会造成内部治理结构失效:国家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或股东。自身是没有能力控制企业的,而其所委托的行政机关,政府官员也没有真正的积极性去监督企业――因为行政机关与政府官员虽然有剩余控制权,但没有剩余索取权,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有效监督和评价管理者,从而产生内部人控制。管理层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如升迁)或掩盖问题(如亏损),通过会计造假是一个成本较低的渠道,这从郑百文、红光实业、四川长虹等国有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事件中得到证明。第二种意见认为民营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力更强。由于国有上市公司并非以盈利为唯一目标,它还承担着诸多社会责任,即使亏损也会受到政府的关照,因此国家控股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而民营上市公司并非大家想像的那样产权明晰、内部治理完善,相反,针对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民营上市公司存在更为严重的盈余管理行为;第三种意见认为随着中国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趋同,控股权性质不会对盈余管理产生作用。例如有研究表明股权分散情况下股权性质与盈余管理行为无关。我们仍然从获得融资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在中国,国有控股公司由于所有制的优势享受着超市场待遇,表现在信贷资源分配上存在贷款软约束的情况,政府实际上为国有企业贷款提供了一种隐性担保。在法制不完善、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中,银行更愿意向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放贷,而不愿意向缺乏有效担保的民营企业倾斜。监管部门也愿意优先安排国有企业上市或再融资。这从降低风险角度是一个理性选择。而对民营上市公司而言,良好的绩效是其获取市场资源的前提。在货币政策从紧带来的融资资源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民营上市公司管理层当然对提高业绩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因而我们提出第二个假设:

H2:央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相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而言,民营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从1998年4月22日开始,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对连续2年出现亏损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Special Treatment),对亏损上市公司提出警告,也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提示。随后在2003年,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开始正式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制度,在已出现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股票简称前冠以*ST标志。而《公司法》、《证券法》以及《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文件均明文规定了对于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应给予暂停上市处理,并且如果在宽限期内不能扭亏,公司将被终止上市。上市公司一旦被带上ST或*ST帽子,公司的市场信誉和财务信用度将会被严重降低,无法再通过配股或者增发股份进行融资,而公司在其它融资方面、经营方面也会受到较大影响;而公司被暂停上市或者终止上市,就意味着上市公司壳资源的丧失。融资能力和壳资源的丧失,对内部人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巨大代价。央行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时,往往伴随着提高贷款利率,利率提高增加上市公司利息支出,会对经营业绩本来就不佳的ST类公司雪上加霜,导致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尤其是央行短期内连续提高利率更是如此。紧缩期ST类上市公司财务压力巨大,有着强烈的改善业绩实现扭亏保壳的动机。因此我们将是否被ST作为财务压力大小的划分标准,即按照是否被ST将所有样本公司分为两类:ST类公司表示财务压力大,非ST类公司表示财务压力小。我们提出第三个假设:

H3:对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ST公司相对于非ST公司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夏立军等(2005)提出:公司治理环境至少包括政府治理、法治水平、产权保护、市场竞争、信用体系等方面。公司治理环境相对于股权结构安排、独立董事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独立审计制度、经理人市场机制、接管和并购市场机制等等公司治理机制是更为基础性的层面。没有良好的治理环境,这些公司治理的内部和外部机制便很难发挥作用。一些研究表明,外部治理环境(如完善的法律体系、政府干预的减少、审计师的意见等)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重要作用(徐浩萍,2004;夏立军、方轶强,2005;吴永明、袁春生,2007)。作为一种外在的市场准入约束,交叉上市要求更透明的信息披露和更完善的公司治理。Moel(1999)、Huddaa et al(1999)、Pagano et al.(2002)发现,交叉上市能显著提高公司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性。更多、更规范的信息披露能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利益,交叉上市公司接受更严格的法规要求,其信息披露更透明、公司治理结构也较完善。在成熟市场有效监管下,交叉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将付出昂贵的成本。相对于国外成熟市场,内地股票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监管水平有待提高,监管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上市公司违法成本低。因此,我们用是否交叉上市作为面临外部监管严格与否的划分标准,提出第四个假设:

H4:对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单一上市公司相对于交叉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2002~2008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按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并按以下标准筛选:(1)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2)至少连续上市两年以上;(3)剔除2005~2008无银行贷款或证券融资的公司;(4)剔除样本期间所有权性质发生变化以及资产重组导致主营业务发生改变的公司;(5)剔除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我们最后得到941家公司26348个公司/季度观测值。数据主要来自Wind金融数据库,部分来自CSMAR数据库。

(二)被解释变量

盈余管理衡量指标多种多样,国内研究大多采用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国外成熟市场的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在我国并不一定适应。盈余管理按调控科目划分可以分为操纵“线上项目”和“线下项目”。线上项目指损益表中营业利润以上的项目,是从正常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线下项目指损益表中营业利润以下的项

目,包括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补贴收入等,是公司从附属的和非持续性的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属于非经常性损益。由于线上项目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并且随着信息披露要求的提高和审计责任的加强,其操控程度得到很大限制。线下项目则不然。具有很强的可操控性。Haw et al(1998)和廖理、许艳(2005)以及魏涛、陆正飞、单宏伟(2007)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相当倚重于非经常性损益,其作用远大于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操控性应计利润。借鉴Chen和Yuan(2001)、李维安等(2005)直接用非经常性损益作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替代变量,本文首先采用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例作为盈余管理的衡量指标,然后通过进一步分析,寻找盈余管理最合适的变量。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线下项目(非经常性损益)主要包括:投资收益(TZ)、营业外收支净额(YYW)、补贴收入(BT)。2006年新准则中,补贴收入纳入营业外收入进行核算。因此盈余管理变量为:(营业外收支净额+投资收益)/总资产。

本文研究时段选择2002年1季度至2008年4季度。在该时期,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央行货币政策调控艺术趋向成熟。2002年至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提出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2006年以后,由于外汇储备迅猛增长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快速增加,经济有全面过热迹象,央行又适时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为经济降温,直到2008年第四季度为应对次贷危机才转向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表明了这一过程(见图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2006年之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直保持稳定,从2006年2季度起开始上升,并在2008年3季度达到17.5%的历史新高,第4季度开始下降。因此这是一个由稳健货币政策转向紧缩货币政策的完整的过程,为我们考察紧缩货币政策对企业会计行为的影响创造了良好的观测窗口。

我们从万得金融数据库中整理得到目标公司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将所有目标公司该比值按季度求总和、均值,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列示如图2(为便于比较,对相关数值单位进行了统一,以下均如此处理):

我们发现,在央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时。上市公司每年各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呈现一个稳定状态,而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该比值发生了剧烈波动。我们认为。如果央行在2006年之后仍然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则各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仍然会保持稳定;或者说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应的是非经常性损益的正常值。则我们可以通过2006年之后非经常性损益相对于正常值的变化来判断上市公司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基于此判断,我们将上市公司2002-2005年各对应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的均值定义为该季度非经常性损益的正常值,然后用2006-2008年的对应季度的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减去这个正常值,作为盈余管理变量(例如要求某上市公司2006年1季度的盈余管理变量,首先将该上市公司2002年1季度、2003年1季度、2004年1季度、2005年1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的均值作为该公司1季度非经常性损益的正常值,然后用2006年1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减去这个正常值即得)。

但是非经常性损益中包括投资收益,“投资收益”科目反映企业进行投资(包括证券投资)的收益和亏损。上市公司不仅作为证券市场投资的客体,亦作为参与者,成为投资的主体。除基于战略目的的长期股权投资外,上市公司对证券市场的参与大多是以获取短期投资收益为目的的证券投资。上市公司进行短期投资的现象非常普遍。2002年至2005年是我国证券市场的熊市,沪深指数连跌5年,证券投资者亏损累累。而从2005年以来的大牛市,在2007年9月达到了顶峰。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从顶点6124点股市急转直下到2008年10月的1664点,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股市的大起大落,投资者暴盈暴亏,使得2002~2005年投资收益不能代表上市公司投资收益的正常值;而2006~2007年的大牛市也使得我们无法判断上市公司巨额投资收益是正常投资所得还是人为操纵导致。由于我们无法控制各种因素对投资收益的影响,而且吴战篪、罗绍德、王伟(2009)的研究表明2006年新准则的实施制约了上市公司通过投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因此我们将投资收益剔除。这样非经常性损益只包括一个项目:营业外收支净额。

营业外收支净额是通过会计上的两个科目得到: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一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支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收入、支出,包括政府补助收入、非流动资产处置、非货币换、债务重组的利得或损失。国内研究表明,利用关联交易进行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等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因此营业外收支净额作为盈余管理指标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们整理得到2002~2008年目标公司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将所有目标公司的该比值按季度求总和、均值,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列示如图3:

我们发现,2006年之前上市公司每年各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呈现一个稳定状态,2006年出现了一定的波动,而在2007年之后该比值发生了剧烈变动,其变化基本与非经常性损益与总资产的比值变化一致。据此我们认为,如果央行在2006年之后仍然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则各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仍然会保持稳定:或者说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应的是营业外收支净额的正常值。我们可以通过2006年之后营业外收支净额相对于正常值的变化来判断上市公司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基于此判断,我们将上市公司2002~2005年各对应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的均值定义为该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的正常值,然后用2006、2007、2008年相对应季度的比值减去这个正常值,作为盈余管理变量(例如要求某上市公司2006年1季度的盈余管理变量,首先将该上市公司2002年1季度、2003年1季度、2004年1季度、2005年1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的均值作为该公司1季度非经常性损益的正常值,然后用2006年1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减去这个正常值即得),该指标越高,上市公司通过营业外收支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

四、盈余管理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1)图4给出了货币政策紧缩期间各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总资产比值较正常值增加、减少或没有变化的公司数量,选择增加该比值的公司数量季度均值

为631家,占样本总量的67%;季度最高值为725家,占样本总量的77%;季度最低值为577家,占样本总量的61%。这说明多数上市公司在紧缩期间增加营业外收支净额以达到提高业绩的目的。

(2)表2对紧缩期盈余管理变量(营业外收支净额与总资产的比值相对于正常值的季度变化值)的均值的显著性进行了检验(右侧检验)。结果发现,除2006年四季度外,其余季度变化值至少在10%的置信度下显著大于0。图5给出了紧缩期间(营业外收支净额/总资产)相对于正常值,该比值的季度变化均值变动趋势。从中可以看到,在货币政策紧缩初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并不显著;但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上升,季度变化值显著增长并在高位波动,说明随着紧缩程度不断加深,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显著。表2和图5说明从总体上来说,紧缩期间上市公司是正向调增营业外收支净额,盈余管理的方向是增加利润。

(3)图6、图7、图8列示了加入治理因素后,营业外收支净额与总资产的比值对货币政策的相对变化。从图中我们发现,在货币政策紧缩前期,不同治理因素的上市公司该指标季度变化值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但随着紧缩力度的不断加深,相对于国有上市公司和非ST类公司,民营和ST类上市公司该指标季度变化值显著正向变化;非交叉上市公司较交叉上市公司也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变动。而整个紧缩期交叉上市公司营业外收支净额变化没有规律,呈随机状,且波动幅度显著低于非交叉上市公司。

五、多元回归检验

(一)被解释变量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用2006-2008年目标公司季度营业外收支净额与总资产的比值相对于该比值正常值的差额作为盈余管理变量。

(二)解释变量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信贷规模限制,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直接向间接转变。央行通过控制贷款基准利率来影响贷款价格,通过法定存款准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经检验,贷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在相关性,考虑到我国中央银行动用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率远高于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具有更强的政策信号指示作用。2002年至2005年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我们以该期间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基准,将2006年至2008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相对于基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作为货币政策解释变量的变量,即ACRR=06-08季度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基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CRR>0且CRR持续上升,货币政策从紧。因为2008年第四季度为应对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央行连续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因此在回归分析中剔除2008年第四季度的数据。

考虑到不同治理类型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特征,根据研究目的,我们设定三个哑变量,第一个为SEOi区分终极控制人类型,数值0代表国有,数值1代表民营、非国有;第二个为STi区分公司财务风险,数值1代表ST公司,数值0代表非ST公司;第三个为CROSS;用来区分是否交叉上市,内地单一上市公司赋值1,同时在香港或海外和内地上市公司取0。

(三)控制变量

,以往的研究表明,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和负债状况等公司自身特征对盈余管理有影响,我们选择公司规模、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资产营业利润率。和反映负债状况的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并控制了行业与年度的影响:

本文建立如下模型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货币政策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

Yitit=α+β1*Mpitit+β2*Mplt*Seoitit+β*3MpllStitit+β*4*Mplt*Crossitit+β5*Levt+β6*Roaitit+β7*Sizeitit+行业效应+年度效应-eitit

其中i=1,2,…,代表样本公司个数;t=1,2,…,28,代表观测季度数;Yitit代表公司i在第t个季度的盈余管理行为;Mpitit为表征货币政策的变量,即CRR;Levitit、Roaitit、Sizeitit,为控制变量,用来控制公司自身因素的影响;Seoitit、Stitit、Crossitit代表公司治理类型,共3个哑变量;eitit为残差项;β1,计量货币政策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直接影响;β2-β4计量不同治理公司对货币政策变动的异质性影响。

为了降低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和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我们以横截面数据的方差(cross-section)作为权重,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检验货币政策、公司治理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主要采用SAS9.0进行数据整理,Eviews6.0软件进行模型计量。

(四)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1、样本总体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中数据看上市公司总资产营业利润率均值为负,说明主营业务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存在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营业外收支)调整利润的可能性。

表4为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表。从表中数据看,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问题,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3、多元回归分析。

我们得到如下的回归结果,其中(1)为不包含哑变量的回归。ACRR在模型(1)、(2)中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存款准备金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上市公司营业外收支净额平均增加3个百分点。因此,在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时,上市公司会提高营业外收支净额,增加利润总额(假设1)。通过模型我们看到,CRR_SEO、CRR_ST、CRR_CROSS系数显著为正,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ST类上市公司相对于非ST类上市公司、单一上市公司相对于交叉上市公司营业外收支净额变化大,更有可能通过营业外收支进行盈余管理(假设2、3、4),因此可以判断公司治理因素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影响显著。CRR_ST、CRR_CROSS系数远较CRR_SEO大。说明财务状况、外部监管比控制权性质对上市公司会计行为影响更大。

结合我国现有金融体制,我们认为货币政策紧缩期间民营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力度显著超过国有企业的原因是由于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国有企业由于体制上的优势、政策上的倾斜、政府的隐形担保可以确保在融资上的优势,比如国家对四大商业银行花费巨资进行股份制改造、对亏损累累的国有几大航空公司注资,央行货币政策变动对他们影响有限,因此通过盈余管理提高业绩以取得融资优势动力不足,而民营上市公司则需进行盈余管理提高业绩以获取融资上的优势。但民营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业绩破坏了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导致市场对民营企业融资更加严格,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我们认为紧缩期更要重视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改善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的地位,使民营企业获得公平待遇,是降低民营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有效措施。

ST类公司是那些连续亏损被交易所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这类公司由于面临摘牌的风险。对可能造成经营成本上升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动比非ST类公司更加敏感,因此会进行更大力度的盈余操纵以抵消从紧的货币政策带来的诸如经营成本上升等负面冲击。

交叉上市公司相对于单一上市公司,到监管更加严厉的市场上市将承担更多、更严格的信息披露责任,接受更严格的监管。而国内股票市场在监管制度上存在缺陷,对会计造假公司处罚过轻,使得上市公司违法成本过低,客观上鼓励了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调节利润。

而且,根据回归结果,在公司治理诸因素中,财务压力和外部监管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较控股权性质更大。因此在货币政策紧缩期间,我们应当主要从企业财务状况和外部监管来判断和控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关于其他控制变量和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我们发现规模能够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可能因为公司规模大往往意味着公司内部控制和治理水平高。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约束公司的盈余管理。

4、稳健性检验。

一些研究表明,每股现金净流量、净资产收益率与盈余管理有关;加入这些变量后,货币政策变量系数保持稳定。在前述回归方程的基础上。我们直接用2006年1季度至2008年3季度的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值作为盈余管理变量,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货币政策变量,结果仍保持不变。

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第5篇

【摘要】套期保值的本质是一种资产组合,该资产组合的损益由进行套期资产组合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差额来决定,即由基差来决定。由于套期保值存在基差风险,因此,要对基差进行风险管理,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关键词】套期保值;基差风险;风险内控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和特点

《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义如下:

“衍生工具是满足所有下述三个特征的本准则范围内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约:

1.由于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外汇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其他变量(有时被称作‘标的’)的变动而发生价值变动;

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约相比,所要求的初始净投资较少;

3.在未来某日进行结算。”

作为一种新型的风险管理手段,与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相比,衍生金融工具在风险管理上具有成本优势、形式更为灵活等特点。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衍生金融工具还具有杠杆性、衍生性、高度的风险性、未来性、契约性、组合性及融资性等特点。

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

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通过对冲,对资产和负债实现保护,以防范标的物价格变动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并投机获利,这就是套期保值。

从套期保值理论上讲,在正常的基差条件下,套期保值是由一个市场(如期货市场)的盈利或亏损来抵销另外一个市场(如现货市场)的亏损或盈利,从而锁定商品的采购或销售价格,转移价格波动风险,实现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

套期保值的本质是一种资产组合,该资产组合的损益由进行套期资产组合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差额来决定,即由基差来决定。基差的定义为:

基差=进行套期保值资产的现货价格(P)-所使用合约的期货价格(F)

对于空头套期保值来说,其资产组合由现货市场的多头资产与期货市场的空头资产构成,该套期保值的损益由基差变化决定,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而多头套期保值由现货市场的空头(预期未来购买)与期货市场的多头资产组成,当基差缩小时盈利,当基差扩大时亏损。因此,套期保值并不能消除所有风险,而是把价格风险转换为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波动性较小,相对比较稳定,因而基差风险比价格风险更易于管理。这也是套期保值者利用期货市场来进行价格风险管理的原因所在。

随着国内外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国内和国外的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来进行商品价格风险管理,套期保值已成为许多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某粮油公司(以下称A公司)的套期保值组合为:在国内现货市场上持有大量的现货豆油以供销售,同时在美国芝加哥现货商品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CBOT)期货市场上卖出并持有了相应数量的豆油期货合约。这是一个典型的空头套期保值。

假设现货豆油和期货豆油是同等数量并且以同种货币计量的(即排除了汇率的影响),该组合的盈利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高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实现国内现货盈利。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如果亏损小于国内盈利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情况看,A公司是盈利的;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A公司整体上实现盈利。

该组合的亏损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低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国内现货亏损。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A公司整体上亏损;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如果盈利小于国内亏损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看,A公司整体上仍然亏损。

无论是盈利模式还是亏损模式,都可以通过基差来说明,即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

三、套期保值的内部控制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套期保值存在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相对稳定且波动幅度较小,期货市场的盈亏与现货市场的盈亏基本保持平衡,从而使套期保值的净损益较小,实现了套期保值转移价格风险的目的。但在某些特殊市场情况下,基差会出现异常变化,不利的变化会导致套期保值者出现亏损。因此,要对基差进行风险管理,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选择有利的套期保值时机与确定合适的套期保值比例

有利的时机是指基差必须处在正常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降低套期保值的风险;套期保值比例是指套期保值数量占现货持有数量的比例,在基差风险偏高时,就降低套期保值比例。在基差风险高时选择较高的套期保值比例无疑会造成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对套期保值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进行分离。

(二)建立合理的基差风险评估和监控制度

1.企业必须知道面临的风险是什么及风险的大小;2.确保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已经预测到。国外的调查研究表明,为管理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企业普遍使用压力测试法和风险价值法来量化套期保值的风险,尤其关注有可能导致巨额亏损的小概率事件。内部控制建设更应着重于对基差的日常关注和研究,建立对企业主要商品价格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交易数据模型,统计出价格的相关性,确定基差的波动区间,这样就可以揭示套期保值的有效性。

(三)建立严格的止损计划以规避异常基差变化的小概率事件风险

套期保值的最大风险就是基差出现异常变化,一旦出现基差不利的异常变化,最佳策略就是立即平仓止损,以避免更大的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建立监控体系,通过历史模型,确定正常的基差幅度区间。一旦基差突破历史模型区间,表明市场出现异常,就应该及时止损,或者通过内部控制确定最大的可接受的亏损额,一旦达到亏损额,就及时止损。

(四)从组织结构上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

董事会和经理层、交易执行部、风险管理部及监督部门等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制定有效的政策,实行逐日盯市场制度、建立严明的人事制度以及建立能发挥作用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等等。

(五)建立风险准备金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最大损失额×综合风险系数。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历史统计数据,建立科学的经验模型,最大损失额可通过各种统计模型计算得出,比如回归模型、VaR(风险价值,ValueatRisk)模型等,采用矩阵法评估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最后得出准确的综合风险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