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骨科和正骨科的区别

骨科和正骨科的区别

骨科和正骨科的区别

骨科和正骨科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枸骨叶;功劳叶;本草考证;鉴别

Abstract:It makes authentication to the shape,ultraviolet and infrared spectrum of the Chinese holly leaf and Gonglao leaf,as well as the medicinal traits.

Key words:Chinese holly leaf;Gonglao leaf;herbal authentication;verification

功劳叶入药的商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冬青科枸骨llex Cornuta Lind1.et paxt.的干燥叶,我国大部分地区皆为此种。另一种是小檗科属多种植物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Fort.)Carr.细叶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Lind1.)Fedde.和华南十大功劳Mahoniajaponica(Thunb.)DC.的干燥叶。枸骨叶与功劳叶均为常用中药,两者功效类似但有不同。由于历史原因,小檗科十大功劳叶和冬青科枸骨叶的别名和正名在古今本草著作中已完全混淆,造成了功劳叶品种使用混乱现象。本文对他们的性状,紫外、红外光谱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

1 本草考证

《本草拾遗》的女贞条下就收载了:“枸骨树如杜仲,木肌白似骨,故名枸骨”,古代医家皆认为枸骨、女贞、冬青三者为同一物。直至李时珍《本草纲目》的问世始将枸骨、女贞、冬青三者真正区别开来。李时珍曰:“枸骨树如女贞,肌理甚白,叶长二、三寸,青翠而厚硬,有五角刺,四时不凋,五月开花,结实如女贞及菝契子,九月熟时绯红色,皮薄味甘,核有四瓣。”此后《本草求真》对女贞、枸骨、冬青三者混淆的原因作了分析“枸骨树若女贞肌白叶长,青翠而厚,叶有刺,子若冬青绯红,以致混将是物亦列女贞项下”。十大功劳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清代张璐所著的《本经逢原》:“枸骨一名猫儿刺,俗名十大功劳”,说它是枸骨叶的俗名,还记载了它的药用效果。《本经逢原》和《本草纲目拾遗》中所称的十大功劳均是指冬青科枸骨的叶。显而易见,十大功劳或功劳叶最早是以枸骨叶的别名出现的,其基原植物为枸骨。关于功劳叶名称的混乱出现在清代中期。在吴其浚所著的《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将十大功劳和枸骨分为两条记载。在十大功劳条下说:“丛生,对叶排比,光泽而劲,锯齿如刺,梢端生长须数茎,结小实似鱼子兰;十大功劳又一种,叶细长,刺短无刻,开花成簇,亦似鱼子兰”,为小檗科的Mahonia bealei Carr.和Mahonia fortunei(Lind1.)Fedde。还另外记载了枸骨。由于《植物名实图考》绘图精美,可以极为精确地考证其原植物,于是植物学中即以此书为依据将小檗科Mahonia属定为十大功劳属,现在所有的植物学书籍和中草药文献也都这样应用。此后《饮片新参》又将小檗科十大功劳叶俗称为功劳叶。由此而来,以十大功劳bealeihe和狭叶十大功劳fortunei的叶入药顺理成章地被称为十大功劳或功劳叶了。习惯成自然,然而忽略了一点,《本经逢原》出版比《植物名实图考》早了83年。早期应用的枸骨叶别称十大功劳、功劳叶,在民间仍然在继续运用,而且还占着主导地位,由此就产生了十大功劳或功劳叶同名异物的现象。而现代书籍并未加以辨明纠正,甚至造成现代书籍收载错误。如冬青科枸骨叶在《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国药材学》以功劳叶作为别名收载。在《中药大辞典》、《中华药海》中都以十大功劳叶作为正名收载,规定来源为小檗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叶、细叶十大功劳或华南十大功劳的干燥叶。其别名为功劳叶、老鼠刺。《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以功劳叶作为正名收载,其别名为十大功劳叶,规定其来源为阔叶十大功劳叶Mahonia bealei(Fort.)Cart.或小果十大功劳叶Mahoniabodinleri Gagnep.的干燥叶[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以功劳叶作为正名收载,规定其来源为小檗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细叶十大功劳的干燥叶[2]。冬青科枸骨叶五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鉴定学》以功劳叶作为正名收载,规定功劳叶的来源为冬青科枸骨llex Cornuta Lind1.etaxt.的叶。综上所述,现代本草医籍中冬青科枸骨叶和小檗科十大功劳叶的正名、别名和收载的品种极其混乱。

2 鉴别

2.1 性状鉴别 见表1。

表1 枸骨叶与功劳叶性状鉴别(略)

2.2 紫外光谱鉴别 枸骨叶与功劳叶的紫外一可见光谱有明显区别。枸骨叶和功劳叶的紫外一可见图谱在190nm~1100nm有明显的不同,极易区分。枸骨叶在234nm、297nm、329nm处有三个强吸收峰,而所测功劳叶仅在231nm处有一个强吸收峰。功劳叶不同品种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共性:在231nm处有一最强的吸收峰。区别:细叶十大功劳叶和阔叶十大功劳叶(安徽)有三个明显的吸收峰,其中在336nm处有一中强吸收峰,与其他种十大功劳叶有明显的不同,其他种十大功劳叶的峰数较多,在635nm附近有一吸收峰[2]。

2.3 红外光谱鉴别 现代研究表明小檗科十大功劳叶和冬青枸骨叶二者科属不同,化学成分相差较大,其红外光谱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不同基原的十大功劳叶因为同科同属,其化学成分相似,红外光谱也表现出相似性[3]。

3 小结

枸骨叶和功劳叶在中医用药史上有各自的用药特点和主治范围,且两种植物科属不同,性状、化学成份、药理作用不同,不宜代用,也不能混用。笔者建议以功劳叶作为小檗科十大功劳属植物的药材正名,规定其来源为阔叶十大功劳叶、细叶十大功劳叶、华南十大功劳叶等的干燥叶。以枸骨叶作为冬青科枸骨干燥叶药材的正名,为了避免混乱,建议现代本草医籍应该加以统一。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7.

[2] 纪秀红.枸骨叶与十大功劳叶紫外光谱鉴别[J].中药材,2000,23(3):69.

[3] 田进国,任健,娄红祥.枸骨叶与十大功劳叶红外光谱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5):36.

[4] 陆维承.枸骨叶和十大功劳叶的考辨[J].中华中医药期学刊,2007,25(1):217.

[5] 刘塔斯.功劳叶与十大功劳叶的生药学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1,11(4):95.

骨科和正骨科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影像表现;鉴别诊断

股骨头坏死属于髌关节疾病,初始发生在股骨头负重区,在应力作用下出现显微骨折并逐渐对损伤骨组织进行修复,实际上是一个病理演变过程,与其他类型髋关节疾病症状和体征较为相似,容易出现误诊误治的情况[1]。本研究收集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收治的10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X线片、CT和MRI的早期诊断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42例,女性58例,年龄22~62岁,平均年龄为(41.6±6.3)岁,病程为0.3~2年,平均为(1.1±0.7)年;患侧:单侧25例,双侧75例;病因:酒精性38例,激素性53例,其他9例。临床表现为髋部酸痛,间断性或持续性关节剧烈疼痛,但被动活动基本正常,伴间歇性跛行。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髋关节X线片、CT及MRI检查,所有仪器设备为RADREX型X线摄影机(由日本东芝公司生产)、OPTIMA CT520Pro 16排螺旋CT扫描仪(由美国GE公司生产)和3.0T MRI扫描仪(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其中X线摄影机检查条件为80 kV、15~20 mas;CT扫描仪为5mm层厚,窗宽和窗位分别为1500~2000 Hu、250~300 Hu,连续扫描,股骨头横断面扫描;MRI扫描仪层厚和间隔分别为5mm、3 mm,成像参数TR和TE分别为500/4000 ms、20/105ms,行冠状面、横断面、矢状位置扫描加权成像。由放射科检查人员和与骨科主治医师分别阅片,有疑问者共同研究确定;与其他类型髋关节疾病,如骨性关节炎、股骨头骨骺炎、股骨头骨囊肿、强脊性髋关节炎、类风湿性髋关节炎等,进行鉴别诊断;检出为阳性,经手术治疗并进行病理确诊。

骨头坏死分期参照国际骨循环学会相关诊断标准,早期骨头坏死为0~Ⅱ期,其中,活检确定坏死,其余检测项正常,为0期;Ⅰ期分为Ⅰa、Ⅰb和Ⅰc,骨扫描或磁共振为阳性,在这一前提下,病变范围低于15%,为Ⅰa,病变范围在15%~30%,为Ⅰb,病变范围在30%以上,为Ⅰc;Ⅱ期分为Ⅱa、Ⅱb和Ⅱc,检查可见斑片状密度不均、硬化及囊肿形,未见塌陷表现和髋臼异常,呈阳性,在这一前提下,病变范围低于15%,为Ⅱa,病变范围在15%~30%,为Ⅱb,病变范围在30%以上,为Ⅱc[2]。

2结果

2.1股骨头坏死形态及早期影像表现 10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经影像学检查,T1WⅠ冠状位均可见带状、不规则形、椭圆形或楔形等形状不同、分布不均的异常影像,其中带状39例(占39.0%),不规则形16例子(占16.0%),椭圆形31例(占31.0%),楔形14例(占14.0%)。

根据ARCO分期,确诊为Ⅰ期38例,Ⅱ期62例,其中Ⅰ期X线片表现为散在性骨质疏松或囊性变,可见骨小梁界限模糊,未见股骨头塌陷,共检出16例,准确率为42.1%;CT图像表现为股骨头密度不均匀或星状征变形,共检出30例,准确率为78.9%;MRI提示骨头负重区有"双线征"或局灶性信号升高,共检出33例,准确率为86.8%。Ⅱ期X线片表现为骨质疏松、大范围囊性变,外形和轮廓无异常,共检出48例,准确率为77.4%;CT图像表现为股骨头内有点状、条状或高密度硬化合并,可见骨小梁增粗、低密度区边缘硬化,共检出55例,准确率为88.7%;MRI提示T1WⅠ低信号、T2WⅠ高信号改变,抑脂像范围较广,覆盖整个股骨头坏死区域,共检出58例,准确率为93.5%。X线片早期检查准确率为64.0%(64/100),CT早期检查准确率为85.0%(85/100),MRI早期检查准确率为91.0%(91/100)。

2.2类股骨头坏死影像表现 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其影像学表现与病变程度及病理进程相关,病理改变决定影像学多样化,但是由于一些征象表现并不明显,其他类型髋关节疾病类型,易出现误诊情况。以较为典型的股骨头骨囊肿和髋骨性关节炎为例,其中股骨头骨囊肿以股骨头非负重区有囊性改变、边缘骨质密度增高为主要表现,其区别特征在于病变仅局限在软骨下,CT图像可见关节间隙正常、不通关节,MRI提示为局限性低信号改变;髋骨性关节炎可分为原发性髋骨性关节炎、发育性髋关节炎和股骨头骨骺炎3种病型,以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边缘增生为主要表现,X线片下见软骨下囊性变,易与股骨头坏死混淆,MRI提示T1WⅠ低信号、T2WⅠ高信号改变,区别点在于囊性变呈点状改变,无硬化带。

3讨论

临床实验证实,MRI是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最理想的影像检查手段,在股骨头坏死早期,X线片可无阳性发现,CT片也可表现为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一些征象才能通过X线片、CT片显现,由于二者具有简便易行、应用范等优点,仍是股骨头坏死诊断的基本检查方法,MRI可在二者发现异常前早期发现骨坏死灶,在该类病症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3-4]。

综上所述,X线片、CT和MRI均是骨科疾病诊断常用影像学检查手段,在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中,与X线片、C检查T相比,MRI更为敏感,掌握影像表现特点,通过联合检测,综合多类影像学资料,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

参考文献:

[1]齐春华,周树立.老年股骨头坏死影像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J].现代预防医学,2012,20(6):5498-5499.

[2]汪利合,李慧英,孟东方,等.髋关节类坏死疾病误诊为股骨头坏死原因分析及鉴别诊断[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4(7):661-663.

骨科和正骨科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X线平片;骨壳;偏心性;皂泡状

[中图分类号]R445.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8(a)-114-02

骨巨细胞瘤为一种常见的局部侵袭性肿瘤,富含血管,大部分为良性,部分生长活跃,也有少部分一开始就是恶性。在我国骨巨细胞瘤是常见的骨肿瘤之一,占所有骨肿瘤的14.13%[1],据第三位,在原发骨肿瘤中仅次于骨软骨瘤和骨肉瘤。该瘤最常累及长骨的骨端,呈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局部刮除治疗容易复发,少数病例可肉瘤样恶变,甚至发生肺转移[2]。及时诊断,有助于及早治疗。现将收集的23例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正确率。

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16~39岁。临床症状:局部肿胀,不同程度的疼痛,运动受限,局部皮肤温度升高,1例在病理骨折后发现。

2结果

2.1病变部位

肱骨上端5例,股骨上端1例,股骨下端9例,胫骨上端4例,肩胛骨1例,胸椎骨1例,髂骨1例,颅骨1例。

2.2 X线表现

2.2.1 四肢长骨骨巨细胞瘤19例,骨区见偏心性的圆形或椭圆形的透亮区(图1),边缘清楚12例,边缘模糊欠规则7例,局部骨皮质膨胀变薄如壳状。9例破坏区内有骨梁间隔,形成皂泡状;9例呈单房性溶骨破坏,其中5例边缘呈筛孔状;1例有病理骨折;1例为恶性有骨膜反应,呈溶骨性破坏,浸润性生长,软组织肿块中可见多层骨壳,经病理证实为恶性骨巨细胞瘤。

2.2.2 肩胛骨1例,左肩胛骨外侧见3 cm×5 cm大小的椭圆形透光区,边缘稍硬化,并见软组织肿胀。

2.2.3 胸椎1例,第11胸椎椎体骨质破坏,边缘不规则,其内似有骨间隔,周围骨质硬化,椎体略呈楔形。

2.2.4 髂骨1 例,左髂骨翼上部见一6 cm×6 cm的圆形透光区,其内隐约见骨梁间隔,上缘骨质膨胀变薄。

2.2.5 颅骨1例,右颞骨见3 cm×4 cm大小的膨胀性骨破坏区,其内有交错性骨梁间隔,似皂泡状,边缘较清楚,周围骨质有薄层硬化增白。

3 讨论

骨巨细胞瘤起源于骨骼的非成骨性结缔组织,由于本瘤内有大量多核巨细胞,因而称为巨细胞瘤,又因过去认为这些多核巨细胞是破骨细胞,故又称为破骨细胞瘤。肿瘤本身常被结缔组织间隔分隔,邻近的骨皮质膨胀变薄,形成不完整的且菲薄的骨壳,肿瘤也可穿破骨壳而长入软组织中,有时尚有纤维包囊,有时则浸涧周围组织。在肿瘤的四周常有一薄层的反应性新生骨。病理上将骨巨细胞瘤分为三级,Ⅰ级为良性,Ⅱ级为侵袭性即生长活跃的骨巨细胞瘤,Ⅲ级为恶性或恶变,恶性又称为骨巨细胞肉瘤[3]。有些文献中[4]又根据不同的X线表现将骨巨细胞瘤分为三期,即静止期(Ⅰ型)骨破坏主要局限于髓腔内,骨皮质无或少累及,破坏区周围常有一个硬化边缘,活跃期(Ⅱ型)骨皮质膨胀边界清楚。侵袭期(Ⅲ型)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溶骨性破坏,肿瘤穿破骨皮质侵入软组织。但此分级分型与临床有时不一定符合,必须结合临床、X线及病理三方面的表现全面考虑。

骨巨细胞瘤男女发病率相近,男女之比为1.2∶1,以20~40岁的青壮年发病多见,占65%,儿童及少年很少见。骨骺愈合前的骨巨细胞瘤非常少见,可以说“骨骺愈合”是一个年龄界限。本病好发于四肢长骨骨端和骨突即愈合后的骨骺部,尤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三处发病占全部的60%~70%。以股骨下端最为多见,本组9例发生于股骨下端。早期呈偏心性生长的圆形或椭圆形透亮区,为均匀一致的溶骨性破坏,边缘可不甚清晰并欠规则,随病变进展而逐渐向周围膨胀发展,即肿瘤有横向膨胀的倾向,最后整个骨端和部分干骺端受破坏,骨干似插入肿瘤内,但很少穿破关节软骨面,邻近肿瘤骨皮质膨胀菲薄如壳样,肿瘤边缘可有硬化现象,在肿瘤中有或多或少方向不定的性间隔出现而呈皂泡样,或单房样破坏边缘常有筛孔改变。临床上常以这些特点,作为与其他良性肿瘤和类肿瘤进行鉴别诊断的依据。

在X线平上的皂泡征为骨巨细胞瘤的典型特征,文献报道不一[5-6]。本文认为皂泡征是骨巨细胞瘤在生长发展中的某一阶段出现的典型X线表现,并且此病的好发部位多有此征象。而单房性破坏边缘常伴有的筛孔状改变是否可理解为大小差别较大的皂泡征,是值得研究的。少见部位的骨巨细胞瘤文献[7]上亦以皂泡征作为骨巨细胞瘤的X线诊断依据之一。本文23例骨巨细胞瘤中13 例有皂泡征,10例呈单房性破坏,其中5例边缘呈筛孔状。

恶性骨巨细胞瘤病变进展迅速,X线表现类似于溶骨性骨肉瘤,骨皮质多处被肿瘤穿破,软组织形成肿块,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边缘模糊,周围无骨质硬化,骨膜反应增多。其与骨肉瘤的唯一重要鉴别点是恶性瘤的软组织肿块之外有或多或少的骨壳。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提示恶性:①有较明显的倾袭性表现,如肿瘤与正常骨交界处模糊,有虫噬状、筛孔状骨破坏,骨性包壳和骨嵴残缺不全;②骨膜增生较显著,可有Codman三角;③软组织肿块较大,超出骨性包壳的轮廓;④患者年龄较大,疼痛持续加重,肿瘤突然生长迅速并有恶病质。

综上所述,本文把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诊断要点归纳如下:①偏心性生长的圆形或椭圆形透光区,骨皮质膨胀变薄如壳状。②骨的多房性破坏呈皂泡状改变。③骨的单房性破坏边缘有筛孔状改变。④肿瘤突破骨皮质或骨壳,又在肿瘤出现单层或多层骨壳。掌握了以上4点对大多数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诊断是有把握的。骨巨细胞瘤的破坏较大,X线是检查骨巨细胞瘤的首选方法,掌握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特征,有助于及时诊断,及早治疗。

[参考文献]

[1]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28.

[2]陶天遵.新编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242.

[3]毛宾尧,林圣洲.临床骨科手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

[4]陶天遵.新编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242.

[5]王云钊,曹来宾.骨放射诊断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242.

[6]上海第一医学院X线诊断编写组.X线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539.

骨科和正骨科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骨碎补 CBCT 牵张成骨 新骨形成

中图分类号: R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000-00

颌面部骨质缺损,影响病人面部功能和美观,甚至给病人带来严重的自卑和心理障碍。随着技术的发展,最早应用于延长四肢骨的牵张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O)被广泛应用于颌面部骨缺损,并得到良好修复效果[1]。但由于颌面骨结构和功能复杂,特别是下颌骨咀嚼、言语等功能影响着牵张成骨的效果。本研究应用骨碎补用于下颌骨牵张成骨治疗,以促进牵张区新骨形成的速度和质量,提高下颌骨牵张成骨的疗效,并应用CBCT进行效果评价,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12月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五官医院口腔科就诊下颌骨缺损需牵张成骨治疗的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0~55岁,平均33.25岁;所有病例随机分为2组,A组:服用骨碎补水煎剂组,共6例;B组:常规药物治疗,不服用骨碎补水煎剂,共6例。两实验组常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人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1.2器械和设备

牵张成骨器:浙江宁波慈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伽利略CBCT机:德国西诺德牙科设备有限公司。

骨碎补水煎剂: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

以上器械和设备及常规手术用器械、设备均由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五官医院提供。

1.3骨碎补水煎液的制备[2]

选取中药骨碎补粉末100克,加水浸泡1小时后,增加水量至骨碎补药量的10倍,大火煎制至沸腾,调制温火维持沸腾30min,过滤后留存粉末再次加水至骨碎补药量的8倍,再次大火至沸腾,调制温火维持沸腾20min,再次过滤,将两次所得过滤液体混合,调制温火、开盖蒸馏至过滤液体总量为100ml,此时生药浓度为1g/ml。以上骨碎补水煎剂由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研制并提供。

1.4 治疗方法[3]

所有病例按照经典的牵张成骨术内置牵张器植入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实验A组病例进行常规治疗外,每日服用浓度为1g/ml骨碎补水煎剂30ml;实验B组病例进行常规治疗外,不服用骨碎补水煎剂。以上所有治疗均由本文作者完成。

1.5 评价方法

所有病例牵张成骨固定期后4周、8周时,CBCT对牵开区新骨形成情况评价,并应用骨密度测量分析软件对牵开区进行骨密度值定量分析。以上所有评价测定均由我院影像科同一技师完成。

1.6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实验数据,两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P

2结果

2.1影像形态学观察

两组病例牵张成骨固定期后4周时,经CBCT扫描显示,A组:牵张成骨器支架稳定,牵开间隙内可见高密度云雾状阴影,两侧骨断端与牵开间隙内阴影连接,不能分辨两者界限,间隙内骨皮质阴影形成;B组:牵张成骨器支架稳定,两侧骨断端对线良好,牵开间隙内可见云雾状阴影,密度较A组低,两侧骨断端边缘可见。

两组病例牵张成骨固定期后8周时,经CBCT扫描显示,A组:牵开区双侧均形成较完整的骨皮质, 可见完全钙化的新生骨组织,牵开区新生骨与正常骨的骨密度值相近,不能区分正常骨和新生骨的界限,有完整畅通的骨髓腔形成。B组:牵开区一侧骨皮质完全形成,但薄于正常骨皮质;另一侧可见不完全钙化的骨皮质,正常骨与新生骨之间可见明显的界限, 出现不完整的骨髓腔结构。

2.2 CBCT骨密度测量

固定期后4周A组病例骨密度值(103.7±3.25)高于B组病例(81.2±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P

3讨论

牵张成骨术是由Ilizarov最早发现,主要应用于四肢骨的延长治疗的一项较为先进的治疗骨缺损的技术之一[4]。其作用机理是在牵开间隙中会出现大量的成纤维细胞生成,继而形成大量的胶原纤维和毛细血管,随之成骨细胞沿血管产生,并形成新生骨。随着此技术不断发展成熟,部分罹患骨缺损的患者采用本技术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的骨移植治疗,避免了骨移植供区损伤的痛苦,降低了显微血管吻合手术的风险,减轻了患者治疗的经济负担。近年来,颌面牵张成骨技术成为口腔学者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但在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由于下颌骨复杂的功能和运动方式,给牵张成骨带来一定的难题。如何缩短下颌骨牵张成骨治疗时间,从而减少下颌骨复杂运动对牵张成骨的效果影响是广大学者研究的难点。

中药骨碎补又名猴姜、肉碎补,是植物槲蕨的干燥根茎,其主要成分是总黄酮和柚皮甙[5],具有调气血、续筋骨、散淤血的作用,可以促进骨伤疾病的愈合,防治骨质疏松病的发生,是中医骨伤类疾病常用的药物之一。国内外学者对骨碎补作为促进骨折愈合类药物进行大量研究和应用,并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但骨碎补应用于促进牵张成骨,特别是下颌骨牵张成骨的研究较少。

CBCT作为口腔专用CT能够提供精确的图像,缩短扫描时间,减少放射线剂量,为口腔医师准确地再现扫描体的立体结构[6]。它正逐渐地被用于颌骨骨折、口腔种植手术、正颌治疗、第三磨牙拔除等领域。但CBCT在颌面部牵张成骨术中应用较少,特别应用于颌面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效果评价中的报道较少。颌面部牵张成骨中,判断牵引方向、牵引距离和新骨形成质量都很重要。本研究应用中药骨碎补水煎剂促进下颌骨牵张成骨中新骨形成速度,收到良好效果,实验结果显示骨碎补水煎剂可以缩短下颌骨牵张成骨治疗时间,减少下颌骨特殊而复杂的运动对牵张成骨效果的影响。CBCT在本研究中的应用能够更加清晰、直接的提供骨碎补水煎剂促进下颌骨牵张成骨疗效的影像学资料。

参考文献

[1]黄静娜,胡顺广,魏远坚. 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9): 1546-1548.

[2]李源静,刘文静,杨岚,等. 中药用于骨组织修复重建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3,40(4):523-525.

[3]尹林玲,冯贻苗,房兵,等. 牵张成骨新区移动牙张力侧牙周改建的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2,28(8):457-459.

[4]彭早霞,李宁,滕蕊,等. 减阻牵张快速牙移动不同加力方式下骨改建效果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23):2288-2292.

骨科和正骨科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眼眶骨折;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777.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1(a)-174-02

眼外伤是临床常见疾病,眼眶骨折是常见的伴发症。眼眶骨折后病情复杂多样,涉及眶壁及其邻近结构、眶内软组织及眼球的运动功能,CT使眶部骨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对诊断及正确分型有重要意义。为提高对本病的再认识,笔者收集2007年2月~2008年12月经临床证实的34例眼眶骨折,就其CT表现及受伤原因、临床症状、检查治疗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4例(34眼)患者中,男26例,女8例;右眼15例,左眼19例;年龄12~68岁,平均34.1岁。

1.2 临床症状

本组32例有明确外伤史,其中,车祸伤16例,拳脚伤12例,棍棒伤4例;2例用力擤鼻后眼睑及眶区肿胀。主诉:患眼肿胀疼痛,视力下降,复视,表现为眶区肿胀,其中,眶区皮下瘀血32眼,伴鼻出血20眼,皮下气肿18眼,眶区感觉障碍14眼,复视8眼,眼球运动障碍2眼。视力光感~1.0。眼部并发症:球结膜下出血15眼,眼睑裂伤12眼,外伤性虹膜睫状体炎9眼,球结膜裂伤4眼,角膜挫伤4眼,前房积血3眼,视网膜震荡5眼。

1.3 CT检查

34例患者中,32例采用水平位及冠状位扫描,2例自发性者行水平位扫描。

1.4 治疗方法

眼睑裂伤予以清创缝合,所有患者行早期保守治疗,应用抗生素、维生素、止血药等,短期应用强的松每天30 mg,连服3 d,减轻炎症水肿。有合并症者给予相应治疗。CT检出有明显软组织嵌顿者行主动转动眼球训练,每天2次,每次15~30 min。1例下壁眶骨折并软组织嵌顿者行下睑睫毛下切口眼眶骨折修复术,1例粉碎性鼻骨骨折鼻科行整复术,1例行联合手术。

2 结果

CT均表现为眼眶骨折,爆裂性骨折24眼(70.6%),其中,内侧壁17眼,下壁5眼,内下壁2眼;直接骨折10眼,其中,下壁9眼,下、外侧壁骨折1眼。伴鼻骨骨折2眼,伴鼻窦积血30眼,球后积血、积气17眼,眼外肌增粗7眼。经治疗后所有患者视力提高,8例复视患者6例治愈,1例向颞侧极度转动眼球见复视,正前方及阅读位无复视;1例术后仍复视,随诊至3个月后复视消失。

3 讨论

3.1 眼眶骨折的命名及分类

眼眶居面中部上半部分,是眼球的保护空间,但眼眶又与其他邻近组织紧密相连。眼眶骨折分类方法繁多,按骨折性质分爆裂性骨折和非爆裂性骨折。从颌面外科角度可分为眶缘内骨折(即爆裂性骨折)和眶缘骨折两大类。此处所指的眶缘是指眼眶各缘及与其相关的骨组织,可涉及上颌骨、颧骨、筛骨、额骨等,临床上常见的有眶顶骨折、眶-上颌-颧骨骨折、鼻-眶-筛骨折。范先群[1]认为应综合骨折、眼球、视力、眼位、泪道和畸形等多种因素,提出理想的分类方案,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制订和选择治疗方案。也有学者认为将眼眶骨折大致分为眼眶爆裂性骨折、眼眶内陷性骨折和眼眶复合性骨折,方便、直观,突出了受伤的程度、范围、周围组织受累状况、致伤情形和部位,有利于临床诊治[2]。

3.2 眼眶骨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①爆裂性骨折:眶腔基本是密闭的空间,当眶缘部受到比鼻眶入口处面积大的冲击时,使眶压急骤升高,升高的眶压壁受力最大处或最薄弱部分产生骨折。此种情况眶下受力最大,而内壁筛骨纸板菲薄,两者均易发生骨折。本组2例患者用力擤鼻后发生眶内侧壁骨折,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这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在眼球破裂之前,发生了骨折,缓解了眶压,从而使眼球免遭破损,所以这种患者视力往往良好,爆裂性骨折眶缘完好,致伤的冲击力为钝性外力,常见为拳击及撞击伤、体育运动伤等。②非爆裂性骨折:较强外力直接撞击或挤压于眶缘,使相应部位发生骨折、变形或移位。本组病例中爆裂性骨折24眼(70.6%),符合爆裂性骨折是最常见的眼眶骨折这一结论[3]。

3.3 CT检查

对可疑眼眶骨折,CT检查是必须的。CT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有无骨折及其部位、范围、有无软组织或肌肉嵌顿等,CT扫描的注意事项:①范围要够大、全面,要包括双眶、额骨、颧骨、颧弓、上颌骨的全部,以免遗漏眶区相关结构。②要做水平位及冠位扫描,必要时加矢状位。③CT断层层间距不能太大,以2~5 mm一层为宜。④为显示软组织脱出、嵌顿情况,应显示骨窗及软组织窗。有学者认为螺旋CT轴位薄层扫描加三维重建技术对眼眶骨折的诊断清晰、明确,定位准确,程度和范围适度,与同行的螺旋CT横轴位加冠位扫描方法诊断率无显著性差异,又减少了患者的射线辐射量,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少了医患矛盾,应该作为眼部螺旋CT扫描的常规后处理技术[4]。

3.4 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外伤史及临床症状,结合CT影像学检查,诊断并不困难。在车祸等复杂的外伤中,患者不诉说清伤情,牵拉试验可将眶壁骨折和眼外肌麻痹区分开来:眶壁骨折外展运动障碍应与外展神经麻痹相鉴别,眶底骨折的眼球上转、下转运动障碍应与动眼神经不全麻痹相鉴别。在眶壁爆裂性骨折的牵拉试验中由于肌肉嵌顿,牵拉时可有阻力存在,眼肌麻痹无阻力。

3.5 治疗

早期出血及水肿较明显,口服皮质激素、维生素等神经营养剂及血管扩张剂,可减轻水肿,缓解复视,本组病例经保守治疗后有效率达94.1%。对手术指征,大致以眼球内陷程度和(或)眼肌嵌顿为依据,并且手术时机掌握在2周以内。也有学者认为应在伤后2个月内实施手术[2]。早期手术疗效优于晚期,早期手术指在外伤后2周手术[5]。本组2例均于2周内行眼眶骨折整复术,效果满意。

总之,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各种车祸及工农业外伤逐渐增加,眼眶骨折发病率逐渐升高,眶壁骨折后眶腔完整性的破坏,易造成严重的损伤后遗症,已引起眼科、鼻科、口腔颌面外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的重视。应用CT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对眶骨骨折患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及时诊断与治疗,以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范先群.眼眶骨折修复手术的现状和问题[J].眼科,2005,14(6):357-359.

[2]杨忠昆,肖利华,陈学国,等.眼眶骨折436例临床分析[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8,30(1):39-42.

[3]肖利华.现代眼眶病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20-431.

[4]张孟荣.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眼眶骨折[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5):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