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骨科与创伤骨科的区别

骨科与创伤骨科的区别

骨科与创伤骨科的区别

骨科与创伤骨科的区别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 护理;地震伤员;资源管理 四川省汶川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有大批的伤员转运到后方医院进行救治。我院共救治了灾区伤员150人,其中骨科救治伤员69人。面对如此大批量伤员的救治,只有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利用和科学管理,才能及时有效地救治伤员,保证护理质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收治的69例伤员中,男28例,女41例;年龄11~89岁,平均51.4岁;受伤至救出时间为伤后即刻至伤后70 h不等。其中多发伤33例,四肢骨折23例,脊柱骨折及截瘫5例,髋部损伤及骨盆骨折3例,肋骨骨折2例,皮肤挫裂伤2例,挤压伤1例。大部分伤员于1个月后伤愈出院,最后一位伤员于5个月后出院。 2 护理人员的配备 我科新病区腾出40张专用床位接收地震灾区伤员,主要是收治康复期的伤员。我科原有护士14人,护理部从其他科室抽调了护理骨干5人参与我科新病区伤员的临床救护11 d。临时组建的骨科病区也都从医院其它临床科室抽调了护士13人,护士长1人,配备好了一个护理团队。我科原有实习护生3人,护理部抽调了在其他科实习的护生2人固定在我科2周,协助完成伤员的基础护理。另外,还有3位志愿者实习护生在我科协助伤员的生活护理,共10 d。伤员入院后的前几天,都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惊恐、不安等。针对伤员的这些心理状况,护理部及时组织心理疏导护理小组共10人,及时对伤员进行心理疏导。 3 护理人员的培训 针对地震创伤主要以骨折、骨盆及胸部伤、脊柱骨折及截瘫、四肢神经伤、挤压伤及挤压综合征、多发伤等为主[23],伤后感染、截肢以及心理改变等情况,护理部和科室都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了多次相关专业的强化培训。培训方式主要为集中授课、各病区护士小讲课及针对具体病人进行个案查房三种。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骨科常见创伤病人的救护程序、创伤常见的救护技术、骨科常见创伤病人的护理方法、特发性伤口感染的护理及心理干预等。 4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根据病人入院时的数量、病区工作情况和病人病情的轻重等进行弹性排班。批量伤员入院时安排护士加班,除当天值班的2位护士外,临时按1∶1的护患比例安排护士加班,进行伤情检查、卫生处置、接收治疗或卧床休息,处置完毕后加班的护士才下班。根据病区工作情况调整上班护士,上午和下午的治疗、处置及手术等工作量较大,每天安排10位左右的护士上行政班,另有3位护士值中班,4位护士分别值上夜班和下夜班。根据病情轻重增减值班的护士,伤员病情危重时,增加值班的护士,必要时专人守护伤员。 5 护理人员的合理使用 临时设立护士长助理,协助护士长管理病区及对伤员治疗、护理质量把关,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一次锻炼、施展抱负和个人才华的平台。护士长助理需具有较高专业理论和专科理论知识水平,同时技术娴熟,能指导下级护士工作,且有较强的病情观察和判断能力。护理组长由经验比较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担当,组长应有能力指导下级护士或护生工作,作为病房管理核心成员、护理骨干,参与病房管理工作和伤员的管理。执行护士作为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力量,需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具备爱岗敬业精神,能够熟练掌握临床护理知识、常见护理操作及抢救技术。助理护士在护理组长或执行护士的指导下,完成伤员的各项基础护理,完成伤员入院、出院的健康教育,负责伤员的卫生处置。负责病区的环境整洁和探视陪护的管理,负责监督指导护理员的工作。 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在医院建设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骨科与创伤骨科的区别范文第2篇

1 微创骨科技术的应用现状

随着微创理念在骨科领域的普及与不断深入,微创骨科涉及的领域和手术种类不断拓展, 特别是在创伤、关节、脊柱和导航辅助等骨科领域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同时, 人们也开始用循证医学方法对微创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进行科学总结, 使一些骨科微创手术逐步走向成熟, 成为定型手术。

1.1 微创技术与骨折治疗

传统的骨折治疗由于过分强调坚强内固定和解剖结构重建、以提高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客观上常常以严重损伤骨的血运为代价, 而忽视了骨的生物学特性, 结果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产生一系列并发症。诸如术后内固定失败、延迟愈合、骨不连和钢板下骨质疏松等日益突出, 引发了人们对传统骨折治疗理念的反思。近年来,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和对骨折生物学环境与骨折愈合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 骨折的固定原则固定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 从单纯强调骨折固定的机械稳定性向间接复位、生物学固定方式转变, 强调微创技术的运用和保护骨折端局部血运的重要性, 充分体现了骨折个体化治疗的理念。骨科疾患的微创手术治疗与骨折的非手术治疗并不矛盾。手法和手术治疗骨折各有其适应证, 而从微创手术角度来看, 显然手法治疗更符合微创化的要求。此外, 随着微创治疗观念的逐步形成, 将医源性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 尽量采用简便有效的方法治疗骨科疾患, 使组织修复处于较理想的生物学环境中, 以利于术后功能康复, 客观上又促进了骨折治疗观念的转变。

1.2 微创技术与脊柱外科

20 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内窥镜辅助下脊柱外科技术具有切口小、出血少、康复快等优点, 90 年代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 脊柱椎间盘镜手术, 胸腔镜或腹腔镜辅助下胸、腰椎间盘摘除术, 腹腔镜下腰椎病灶清除术, 胸腔镜下脊柱侧凸松解及矫形融合固定, 脊柱骨折的前方减压和重建, 胸椎病灶活检、清除, 感染的清创、引流等, 均呈现其创伤小, 疗效较满意的优点。传统的脊椎后路经椎板间隙小开窗腰椎间盘摘除术经多年临床证实为一种经典的 标准术式。自从1996 年经椎板间隙途径的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系统(MED) 问世以来, 借助MED 的辅助, 可以有效实现开窗手术的内镜化, 不仅使开窗切口更小, 还可通过内镜电视监视系统, 将术野组织放大后便于更清楚的显露与分辨, 在完成开窗、神经剥离、椎间盘摘除等过程中使创伤减至最低, 目前已经在国内广泛开展, 技术手段日趋成熟, 已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经皮微创脊柱外科应用经皮穿刺技术微创治疗脊柱疾病始于20 世纪60 年代。最初采用X线透视监测, 利用蛋白酶注射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 由于并发症较多, 远期疗效受到质疑。70 年代后期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 在病变的椎间盘内置入套管, 并通过套管用特制器械对髓核组织进行切割, 使并发症有所降低。90 年代通过置入椎间盘的工作套管放入激光光导纤维, 利用激光的能量使腰椎间盘髓核组织气( 碳) 化, 减轻或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达到治疗目的。经皮椎弓根置入技术借助传统的X 线透视或虚拟X 线导航技术, 可以有效避免开放手术应用椎弓根螺钉时损伤脊髓、血管、神经根及置钉不当导致的机械力学问题, 特别是在颈椎和上胸椎, 明显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与精确性。此外,还有将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应用于上颈椎骨折固定的报道。近年发展起来的经皮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的疼痛, 以及特定肿瘤( 如血管瘤) 导致的病理性骨折方面已取得较理想的疗效, 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该方法并不适用于年轻患者压缩性骨折的治疗。由于经皮技术应用于脊柱外科创伤小、恢复快, 不干扰椎管内的结构, 并发症低, 操作简单, 疗效较满意, 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

1.3 计算机辅助的微创骨科

近年来,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可视化技术的进步, 将透视成像系统与影像导航结合形成的骨科手术导航系统已经得到了初步临床应用。通过手术导航系统对手术区的结构进行三维立体定向和定位, 对手术操作进行实时指导和评价, 不仅可以提高内固定装置放置的精确度, 而且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减少患者和手术医生的放射线暴露, 便于开展更加复杂的手术。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骨科领域, 特别是在脊柱外科、骨盆与髋关节外科、髓内钉固定技术等手术中已经取得了初步的临床疗效, 不仅缩小了手术切口,简化了手术操作, 而且可提高手术精确度, 减少手术并发症和缩短患者康复时间,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 创骨科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微创或无创治疗是外科医师追求的理想境界,尽管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已将骨科带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但随着微创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全面启动与进一步拓展, 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对微创技术认识上的偏颇与应用中存在的误区。微创外科是一个整体的理念与外科新技术, 对微创的认识不能单纯局限在手术上, 而应从全局、系统、综合地考虑与应用, 合理选择手术指征、正确实施微创技术。同时,微创技术( 包括导航手术) 是建立在坚实的外科手术基本功及丰富外科手术经验之上的一项现代外科新技术, 良好的手术技能及丰富的手术经验是微创手术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否则, 如若使用不当, 反而可能将手术由短时变长时、由简单变复杂、由轻创变重创。

目前骨科微创手术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1) 对微创手术器材的作用原理及应用特征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认识, 存在技术操作与治疗上的误区, 影响了治疗效果。(2) 手术指征过宽, 一味追求微创手术。由于微创手术暴露范围小, 难以观察病变和解剖结构的全貌, 加上需要借特殊的设备和器械, 因此, 需理性认识微创技术同样有适应证及应用的局限性,不能一味地片面追求微创手术而放弃传统手术, 以微创的益处牺牲骨科疾患治疗的远期疗效。(3) 把微创理解为小切口, 片面强调小切口, 由于术野暴露不充分而影响手术操作, 甚至加重对切口区软组织医源性损伤, 或者使病变探查不彻底。(4) 四肢微创手术小切口及非直视下的手术操作, 增加了重要神经血管的损伤几率; 微创并不是意味着手术危险性的降低和操作容易, 熟悉局部解剖及个性化手术操作, 经过更加严格的岗前培训和资质认证, 是降低或避免副损伤发生的重要举措。

3 微创骨科的前景展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 骨科微创诊断与治疗技术取得不断进步。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骨科领域后, 大大改善了人们对骨科疾患的认识, 使骨科领域微创诊疗的发展突飞猛进, 诊断水平不断提高, 治疗领域不断拓展, 新的手术种类不断涌现, 手术技术日趋成熟, 手术更精确、更安全、更有效。但微创骨科技术作为传统骨科新的发展趋势, 目前尚处于起始阶段, 需要不断完善与发展; 同时, 微创骨科技术能否取得预期的理想疗效, 还需要运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客观分析与综合评价。骨科微创技术将成为21 世纪骨科领域的主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微创技术作为有创手术和无创手术发展的桥梁, 将变得更成熟并得到更大的发展, 促使骨科学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与其他疾病的诊疗一样, 骨科伤病的诊疗也可能会从大体、细胞、分子水平走向基因水平, 骨科医师的双手将从传统开刀手术中解脱出来, 使骨科疾患的诊断、检测技术一方面朝着微创、微观、微量或无创方向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朝着适时遥控、动态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向极微创或无创治疗的目标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鲁玉来,刘玉杰,周东生.骨科微创治疗技术[J].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年04月.

骨科与创伤骨科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显微外科;骨科;临床应用

本院自1999年8月至2007年12月应用显微外科治疗断指(肢)再植、骨缺损、复合组织缺损修复、血管神经离断缺损等共计519例,效果满意。现将有关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断指(肢),断指共519例634指,男361例,女158例;年龄1岁9个月~63岁,其中13岁以下儿童断指66例74指;指别:拇指128指,示指188指,中指147指,环指91指,小指80指;受伤机制:切割伤120例154指,电锯伤101例131指、压砸伤154例179指、钢丝绳绞伤53例65指、旋转撕脱伤39例45指、其他伤48例60指;离断部位:末节108指,中节离断356指,近节离断170指。断肢:共48例,其中小儿断肢11例。离断部位:断腕16例;断掌14例;前臂离断6例;肘关节及以上离断2例;小腿离断4例;足部离断2例;踝关节离断6例。

1.2 典型病例及治疗方法 例1:女,43岁,工人。因右手示、中、环及小指电锯伤完全离断2 h后入院。查:右手示、中、环及小指自近节指骨处离断。刨面不齐,示指有皮肤剥脱伤,入院后急诊行断指再植术。术后3个月随访,断指血运良好,屈伸活动基本正常,感觉功能恢复正常。

例2:男,16岁,右拇指被雷管炸伤缺损急诊入院。查:右拇指为四度缺损,伤缘不齐,污染严重,功能完全丧失,同时伴有局部5 cm×6 cm皮肤缺损。急诊清刨后返回病区抗感染等对症治疗。2周后行吻合血管的游离第二足趾再造拇指并足背皮瓣一次性修复刨面皮肤缺损。术后恢复顺利,再造拇指血运好,皮瓣成活。3个月后随访右拇指功能及外观满意,感觉功能良好。

2 结果

断指再植成活率为90.3%;断肢再植成活率为81.4%;拇、手指再造成活率为97.9%;游离皮瓣移植成活率为94.7%;带血管蒂骨移植成功率为97%。

3 讨论

显微外科是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近30年来在我国骨科领域内发展较快,临床应用日趋广泛,显微外科有手术精细、准确、损伤小的优点。另外,显微外科的临床应用提高了治疗效果,将致残率降到最低程度,达到功能外形康复目的。

3.1 断指(肢)再植

要求术者有熟炼的显微外科技术,接诊患者后争取时间。术中彻底清创是关键,除肉眼下清创外,在显微镜下仍需进一步清创,创面要在1:1500新洁尔灭液中浸泡5~8 min,骨骼重建时尽可能保留指(肢)体长度,减少伤残。吻合血管要做到:稳、准、快,保证血管吻合质量,当缺血时间较长或多个指体离断时可采用逆行法断指(肢)再植,此种方法可节省时间。吻合动静脉比例为2:2~3最佳。

3.2 皮(肌)瓣移植

其应用原则:能用简单皮瓣则不用复杂皮瓣,用带血管蒂的皮瓣比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更安全可靠,同时尽可能避免用功能区以及主要血管蒂供血的皮瓣。供区选择以组织接近、厚薄适中、隐蔽及血管蒂较恒定、易切取和不影响肢体功能的皮瓣为原则。术前要依据病情设计供区皮(肌)瓣切取范围,最好用超声多普勒探明并标记血管走向,使切取皮(肌)瓣切取范围大于刨面2~3 cm。术中一般要先显露血管蒂后再切取皮瓣,注意防止血管网与组织分离,不要过多牵拉血管蒂使其痉挛,移植皮(肌)瓣时尽可能使血管蒂转移角度不要太大。皮(肌)瓣移植治疗软组织缺损其主要特点:有良好的血运、感觉功能及较强的抗感染力。肌瓣或筋膜瓣主要用于重建功能、充填空腔及覆盖创面。肌瓣或筋膜瓣移植治疗慢性骨髓炎效果颇佳。

3.3 拇指再造

拇指再造方法较多。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笔者用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其功能及外形要求均较满意,受到患者的欢迎。但手术操作较复杂,难度太,要求术者用熟练的显微技术,同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并根据年龄及本人对手术的愿望强烈与否决定手术。术前探明第一跖背动脉的走行,如果该动脉缺如或变异应选用二套供血系统。

3.4 带血运的骨移植

传统的游离骨移植术,因移植骨无血液供应,移植到受区后,需经过“爬行替代”过程才能达到骨愈合,因而愈合时间长。特别是大段骨缺损,传统方法难以修复。为提高成功率,采用带血运的骨移植后,使常规骨移植所经历的“爬行替代”过程转化为一般的骨折愈合过程,缩短了骨移植后的愈合时间,从而把骨移植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笔者多采用带血运的腓骨及髂骨移植,治疗的病例中无一例出现骨不连。

3.5 离断神经及血管修复

神经修复一般采用外膜缝合法。因束膜缝合后易在局部形成瘢痕而影响神经长入,同时很难辨认运动及感觉神经。如果将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相吻合则术后效果不理想。在神经缺损情况下,一般采用腓肠神经移植。四肢主要血管断裂的修复:因血管口径较大,可采用连续缝合法,这样可节省时间,防止血管吻合口处漏血。在缝接神经及吻合血管时一定要在无张力情况下吻合。

3.6 术后处理 首先要隔离病房,绝对禁止在病区内吸烟。本院处于寒区,术后处理显得尤为重要。除常规应用三抗(抗感染、抗血管痉挛、抗凝血)外,注意术后返回病房途中患者伤肢的保暖。回病房后一定要保证室内的温度维持在25℃。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患肢用烤灯,距离60 cm左右,每小时测皮温一次,当发生血管危象时,首先要判断是动脉还是静脉,是栓塞还是痉挛。对于动脉痉挛可用罂粟碱自伤口内注射于指动脉吻合口处。一般在5 min内可见效,如经半小时处理无效需立即手术探查。当断指发绀及指腹张力较高时可采用拔甲或侧切放血来缓解静脉回流障碍。术后2周可下床活动。对于断指(肢)再植术后3周开始功能锻炼,早期功能锻炼可预防关节僵直与肌腱粘连,还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减少疤痕形成,早期功能锻炼对于伤肢功能恢复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丁自海,裴国献.手外科解剖与临床.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1993:262-278.

[2] 王成琪,陈中伟,朱盛修.实用显微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194-206.

[3] 程国良.断指再植的发展与提高.中华手外科杂志,2003,19(3):129-131.

骨科与创伤骨科的区别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研究坚强内固定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11例患者。结果患者手术切口Ⅰ期愈合。固定可靠,复位良好,咬合关系及张口度正常,口腔功能及颜面部外形良好。钛板钛钉无松动、移位和排异反应。结论坚强内固定是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畸形及骨缺损重建较为理想的固定技术。

【关键词】坚强内固定技术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应用

坚强内固定(rigidinternalfixation,RIF)技术虽不是现代人的发明,早在1886年Hansmann和1895年WilliamArbuthnotLane就已经开创了板钉固定的先例。但随着直接骨愈合理论的出现,以及临床麻醉、影像诊断、抗生素、无菌技术、生物材料的发展和成熟,逐渐使其发展成为目前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畸形及骨缺损重建的最好方法之一。我科今年开始进行临床应用,观察研究其效果。

1病例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颌骨骨折10例,颜面部畸形1例。其中下颌骨骨折8例(颏部及颏孔区4例、髁状突3例、角部1例),上颌骨骨折1例,上下骨多发性骨折1例;颜面部畸形为颏部后缩患者。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13-65岁。

1.2治疗方法

以显露清晰,有利于操作,瘢痕隐蔽为原则。下颌骨骨折依据情况而定,颏部、颏孔区及下颌角区采用口内切口复位固定,髁状突骨折采用口外切口切开复位固定。对于开放性骨折,若经伤口可以达到复位固定的目的,不必增加切口。固定时用钛板、钛钉沿张力带钻孔坚强内固定。上颌骨固定以恢复鼻额,颧牙槽嵴及翼上颌弓大支柱及眶下弓、颧弓、鼻弓和上颌牙槽嵴弓外形为准。因颜面部畸形行颏成形术的手术切口与下颌骨颏部骨折相同,截骨后采用X型钛板坚强内固定至准备固定的位置。

2结果

患者手术切口Ⅰ期愈合。固定可靠,复位良好,咬合关系及张口度正常,口腔功能及颜面部外形良好。钛板钛钉无松动、移位和排异反应。

3讨论

3.1坚强内固定技术的治疗理念

1958年在瑞士成立了内固定研究协会。AO/ASIF分别为该学术组织的德文及英文缩写,目前AO/ASIF已成为该领域中集研究,开发,教育及文献汇总为一体的国际性组织。长期致力于创伤内固定理论及骨外科技术的研究与教育。通过其理论和操作培训,使全世界相关领域的外科医生接受并使用最先进的治疗理论和技术,不断改善骨创伤和各种骨疾的临床治疗效果。

AO的基本宗旨在于不断提高患者肌肉骨胳系统创伤及其后遗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推广到重建外科及颅颌面外科领域中。

50年代Muller实践中总结出“解剖复位、稳定固定、早期活动”的治疗原则,在此基础上,AO提出四项治疗原则,即“骨折端解剖复位、坚固内固定、无创外科和无痛性早期功能运动”。

直接骨愈合理论,坚固内固定技术和它的生物力学基础代表了现代内固定发展的三个主要进步。

AO治疗理念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创伤患者的面部容貌和早期面部功能能同期恢复。

3.2坚强固定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

3.2.1在口腔颌面部创伤方面

口腔颌面部创伤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往往引起患者的面部畸形和缺损,口腔颌面部创伤防治已成为口腔颌面外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社会进步,经济飞速发展、交通繁荣和人口流动增多,口腔颌面部创伤日趋增多,交通事故是主要致伤原因。坚强内固定技术是口腔颌面部创伤目前较好的治疗手段,已经成为颌面部骨折的主要固定方法,在治疗方面口腔前庭切口和头皮冠状切口的使用率逐渐增高,这样手术切口逐渐隐蔽化以避免影响面容。坚强内固定术治疗颌面骨骨折操作直接,复位固定安全可靠,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无需行传统的颌间牵引固定,不影响进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疗程,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坚强内固定术在无牙颌及开放性颌骨骨折时较常应用,效果较好。允许早期下颌功能运动,TMJ功能恢复好。其材料已从钢丝逐步被金属钛,甚至可吸收的生物降解材料取代。夹板也趋于小型化,具有加速骨侧愈合,增加骨块的稳定性,避免颌间结扎引起的营养不良和低状血症等优点。合适的钛板选择,骨断端正常位置来固定,正确处理的张力带是保证坚固内固定成功的主要原因。

由于坚固内固定技术提供了三维稳定性,因而改变了骨折断端的力学环境,有利于颌骨血供的迅速恢复,加速骨折的愈合。小钛板有着体积轻小,固定准确,组织相容性好,不需取出的优点。因此在颌骨骨折治疗中有着可靠的效果。

3.2.2在正颌外科方面

60年代期间,正颌截骨一般都用钢丝拴结作内固定,Michelet(1971)是第一个采用小型接骨板固定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骨块的学者。70年代国外开展了颌骨骨折内固定系统的研究,旨在提高骨段间的稳定性,以加快骨折的愈合,迅速恢复颌骨功能。随着固定材料的不断改进,其应用范围已从单纯的骨折固定,发展到植骨手术固定,并已渗透到正颌外科领域,而且愈来愈受到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大量临床应用发现,在正颌外科中使用坚固内固定(RIF)技术有许多优点:1、避免了颌间栓结之弊,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张闭口锻炼及营养的摄取,易保持口腔卫生。2、加快骨创的愈合,由于RIF提供的三维稳定性改变了截骨区的力学环境,保证了局部血供的迅速恢复和破骨,成骨细胞的迅速增殖,从而加速骨段间的愈合。3、增加骨段的稳定性,减少术后畸形的复发。4、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目前,下颌骨正颌外科固定技术中强调三点:口内入路固定,利用接骨板固定,固定前用暂时固定器保持髁状突位置。

3.2.3在颌骨重建外科方面

坚强内固定引至颌骨重建外科,发展了重建接骨板桥接固定技术,主要用于下颌骨缺损的暂时性桥接支柱固定和永久性植骨支柱固定。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是AO三维可弯制式重建板(3-DBRP),最近,AO系统中又出现一种Unilock(universallocking)重建板,其板内面有丝扣,钉头侧面有螺纹,板与螺钉可通过螺旋产生机械锁结,进一步改善了重建板的固定效果。

参考文献

[1]邱蔚六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2001,179-195,434-443,459-462.

[2]皮昕主编,口腔解剖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2001,44-87.

[3]张震康,邱蔚六,皮昕主编,口腔颌面外科临床解剖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2001.192-235.

[4]陈治清主编,口腔材料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1999,3-31.

[5]崔永霞,裘琳娜,杨耀宗等.坚固内固定技术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口腔医学,2004,24(1):57-58.

[6]王永海,石子英,顾晓明等,钛板加松后骨块修复下颌骨缺损[J].口腔医学纵横,1990,6(4):218-219.

[7]谢志坚,葛魏立,王慧明等,口内切口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评价[J]口腔医学,2003,23(1):39-40.

骨科与创伤骨科的区别范文第5篇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重点大学,其直属第一临床医学院――东直门医院的骨科中心,是部级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现有3个病区,设有脊柱脊髓、小儿骨科与脑瘫、关节重建及创伤骨科4个专业组,总床位100张。骨科中心汇集了以徐林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一批中西医两类专业技术人才。由博士后,博士、硕士等组成的团队技术力量雄厚,富有开创精神。骨科中心在脊柱脊髓损伤与疾病、关节退行性疾病与股骨头坏死、小儿脑瘫与小儿矫形外科、手外科与显微外科、骨与关节损伤等方面的治疗上具有技术优势。骨科中心与清华大学合作率先在国内将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用于骨科临床,2003年被《中国医学论坛报》评为国内十大医学新闻之一。骨科中心在常规开放手术基础上采用微创方法(PLDD、椎间盘镜、经皮椎体成形和关节镜等)治疗脊柱和关节疾患。骨科中心拥有关节导航系统、术中三维影像系统、脊柱导航系统,肌电诱发电位、高档手术显微镜、骨密度仪及步态分析仪等大型先进骨科设备。成功实现了手术的智能化、微创化,提高了关节、脊柱手术的精确度,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减少了手术创伤。是目前国内骨科设备最先进、最完备的重点专业科室之一。

首席专家――徐林教授

徐林,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美国康涅狄克大学客座教授。曾先后任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骨神经科主任、教授。兼任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培训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国际脊髓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肢体伤残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计算机辅助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等10个杂志常务编委和编委,国际创伤骨科学会会员,美国科学进步协会国际会员等。

徐林教授早年就读于上海医科大学,从师于世界“断指再植”之父、著名骨科与显微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中伟教授,是我国第一位显微外科博士。在30余年的骨科临床工作中,徐林教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拓性地开展了 系列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瞩目。1987年徐林教授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吻合血管的神经移植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1990年在亚洲地区首先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用于临床治疗脑瘫下肢痉挛,并且完成国际首例颈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手与上肢痉挛。到目前为止,徐林教授已经为6000余名脑瘫患者行各类手术治疗。这是国际上完成手术例数最多、资料最完整、治疗效果最好的组病例,被国外同行誉为“东方SPR手术创始人”。),A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完成各类复杂的脊柱脊髓畸形和脊髓拴系综合征手术600余例。徐林教授20世5880年代初就开展了氮化钛材人工关节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2003年开展SARS后股骨头坏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并获国家863项目重点课题。2003年在亚太地区率先开展了导航下的关节置换手术和术中三维脊柱导航技术,大大提高了关节和脊柱手术的精确度。并在导航下进行脊柱微创手术,如经皮SEXANT内固定、X-tube腰椎内固定等手术:2003年8月和2005年9月分别为世界罕见的联体畸形和两性畸形女婴实施了手术,受到国内外百余家新闻媒体(新闻联播、凤凰卫视、BBC、法新社、美联社、台湾电视台等)的关注和报道,为中国医学界赢得了赞誉。徐林教授在国内外杂志百余篇,主编和参加20余部著作的编写,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7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之子” “新闻30分”等栏目及美联社等境外媒体多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