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骨科专业技术总结

骨科专业技术总结

骨科专业技术总结

骨科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1篇

骨科年度工作计划【一】为了更好地发展和继承中医骨伤科专业特色,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我科以骨伤发展为重点,发挥中医骨伤专业优势,强化以病人为中心,提升中医骨伤科诊疗技术和中医药在骨伤专业的应用,根据医院发展计划,特制定20xx年度我科工作计划。

一、 指导思想

以国家及各上级主管部门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为指导,严格按照卫生相关部门、医院以及本科室相关诊疗规范和规定各司其职,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思想,理清发展思路,树立危机意识,把握发展机遇;通过引进和培养科室专业人员,加强先进医疗设备的购置,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加强医疗管理,提高医疗质量

1、我们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重点科室建设为目标,以服务质量赢市场,为求医疗质量发展,做到“四禁”、“五多”,即禁态度冷漠,禁作风推诿,禁接诊草率,禁诊疗粗心;多解释,多安慰,多理解,多温暖,多帮助,使医疗服务质量处在领先地位。

2、质控小组认真按各自的职位负责管理工作。

建立各级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方案和定期效果改评制度,使我科三级查房、会诊、讨论等各项制度得到落实,使各项医疗质量得以充分保证。

3、要经常教育医护人员明确岗位责任制的重要意义,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定期不定期检查各项医疗情况和岗位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对新上岗人员必须进行岗前教育。明确医院的各项制度和职业道德准则,并不断总结经验,扬长补短,改进管理制度。建立医疗缺陷防范措施,医疗事故防范即处理预案,实行医疗缺陷责任追究制,教育全院医务人员将医疗安全放在首位。

4、加强医疗文书的管理,使各科医疗文书标准化、规范化。

定期检查,对不足之处及时反馈,提高改进,使医疗文书的书写达到卫生部指定的要求和目标。开展知情选择活动,个体化服务,认真填写好各项知情同意书。使科室的甲级病历书写合格率达到98%,无丙级病历;处方合格率要求达到98%以上;各项辅助检查报告单达到卫生部门的要求。

三、防止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

要认真做好医疗质量考核工作,严格按医院制定的管理规范、工作制度和改评细则,开展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医疗防范措施和医疗事故处理预案及防范预案,实行医疗缺陷责任追究制,严格按医疗操作规程标准开展医疗活动。把医疗

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医疗终未质量评价转换到医疗全过程中每个环节质量的检查督促上来。 1、继续抓好医疗安全教育及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依法规范行医,严格执行人员准入及技术准入,加强医务人员医疗安全教育,举办医疗纠纷防范及处理讲座、培训、考试。

2、加强医疗安全防范,从控制医疗缺陷入手,严格执

行《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处理及责任追究制度》,对于给医院带来重大影响的和考虑为医疗事故的纠纷,要进行责任追究。着重吸取经验教训。

3、从控制医疗缺陷入手,强化疑难、医源性损伤、特殊、危重、严重并发症、纠纷病人等的随时报告制度。

4、定期召开医疗安全会议,通报医疗安全事件及医疗纠纷的处理情况,总结经验。

四、强化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抓好继续教育

根据我科情况,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学以致用,按需培训的原则,在医院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选派医护人员到省内外级医院学习和培训,吸收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

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要紧密结合自己的专业,通过自学、脱产学习,自觉严格的补充,增长本专业技术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掌握交叉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要结合本职岗位,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职务培养,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参与科研,

能解决较复杂的疑难病症。通过邀请市级专家对我科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做手术、讲课等形式,提高我科业务人员的水平,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科室内定期安排讲课,由科主任负责。积极鼓励专业人员自学,科主任督促查阅业务笔记,并将业务学习纳入定期效评的范围内。

五、实施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治疗程序,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进一步优化中医诊疗方案,并实施中医临床路径,规范优势病种的治疗程序,重点掌握优势病种的治疗手段,不断总结和分析,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1、根据我科实际情况,以常见多发病为重点,参照卫生部的临床路径管理文件,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确定重点病种:桡骨远端骨折、单纯性胸腰椎骨折及膝痹病为优势病种,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实施教育培训,提高优势病种诊疗技术。

2、建立临床路径统计工作制度,定期对进入临床路径患者进行住院人数,临床治愈率、临床好转率、临床未愈率、临床有效率等质量与安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3、定期进行临床优势病种临床治疗疗效评价,总结影响治疗的不良因素,制定诊疗方案优化改进措施。

4、总结分析影响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的的因素,不断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

六、突出中医药传统特色,以中西医结合为方向,努力加快专科建设

突出中医特色是我科发展、建设的根本。我科将继续坚持把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传统精华、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骨伤科的特长优势作为立科之本,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升中医药临床疗效。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具体措施:

①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医正骨手段和小夹板固定的优势,对临床常见的肩肘腕关节脱位和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远端各类型骨折、尺桡骨骨折等中医骨伤治疗优势病种,进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指导功能康复锻炼,在减轻病人经济负担的同时,降低了因伤致残的发生率,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做好门诊住院登记和随访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中医诊疗手段。

②规范和完善骨科协定方的使用和管理:骨伤科已制定了科内协定方,其中接骨药水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促进软组织修复和骨折愈合的功效,主要治疗各种骨折和软组织损伤;骨关节熏洗方具有舒筋活络、消肿止痛、补益壮骨的功效,主要治疗老年性慢性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本年度将通过对各协定方疗效的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协定方的疗效。

七、总体目标任务:

1、病床使用率≥85%;2、平均住院日≤10天;3、入院三日确诊率≥95%;4、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5、三基考

骨科年度工作计划【二】在新的一年里,随着科室条件的改善,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此为契机,狠抓护理服务质量,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加强业务、技术训练,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围绕护理部总体目标,骨科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突出专科特色,打造护理品牌。

护理作为专业技术行业,应在机会与挑战中找准合适的位置,走专业建设之路是骨科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内重点培养2名责任护士对病人进行功能锻炼指导工作。进一步完善功能锻炼指导的手段和方法,采取多样形式的宣教,务求达到效果。准备在XX年制定骨科常见病功能锻炼,配以彩色图画,制作成册,让病人更好的理解功能锻炼的意义和方法。

二、抓好质量管理。

1、针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焦点问题,设置工作重点,坚持把以"病人为中"的人文护理理念融入更多实际具体的工作细节。

2、使规范化护理质量标准落到实处,渗透、贯穿、落实到每个护士全程工作中去,使护理质量管理有章可循,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从病人的角度评价护理质量,把病人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让患者真正从质量管理中得到实惠。

三、进行规范化培训。

1、配合护理部,建立护士规范化培训。不同年资、能力的护士进行不同的培训,让大家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持续抓好专科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专业素质,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如:护理业务查房、床边演示,完善业务查房的形式。让有经验的老护士为新护士讲课,传授护理经验。如遇模糊概念,大家一起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每天进行床边护理业务查房,每月进行二次业务学习,每月进行一次护理操作示范和考核,每月进行一次教学查房。

4、鼓励各位护士参加院内、外的培训,交流经验,学习新技术、新知识。

四、整理好护理流程和告知。

1、合理的护理工作流程是日常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我们在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健康宣教方面要有合理的工作流程,指导护士进行日常工作。计划在本科现有的工作流程的基础上,细化每个环节,真正做到符合临床工作实际、切实可行。

2、有效的护理告知是病人配合的必备工作,我们将完善入院、体位、治疗、特殊注意事项、专科康复的告知。

五、切实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

1、完成护士观念上的转变,把过去的"要我服务"转变为"我要服务"。提高护士的礼仪与素养,创自己的护理名牌。

2、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具体到护理行为的每一细节。

建立从入院到出院每一个工作环节的标准。

六、培养优秀的团队。

1、发科内护理人员的优点,利用其优点,指导其工作,发挥个人专长。

2、建立团队精神,要让他们在协同工作中取得成绩,充分发挥个人力量。

让每个人都参与管理,以增强其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七、做好信息的传达和文件的整理。

每次参加医院开会的第二天晨会时对内容进行原文传达,科室人员进行传达签到。对下发文件分类进行存放,以便查阅。拟指定专人对文件进行管理。努力做到思想与医院同步,积极融入医院文化建设中。

八、开展护理成本效益的研究。

骨科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转化医学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43-02

1中医骨伤科学目前发展现状

1.1中医骨伤科的治疗发展举步维艰,传统技艺日益萎缩。众所周知,中医骨伤科治疗四肢骨折应用夹板外固定,疗效好,恢复快,但因为“医院要效益,医生要收入”的思想作怪,大多数一线医生抛弃了这一治疗骨折的最佳方法,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日益成为目前中医医院治疗骨折的主要方式。中医接骨法仅在农村、乡镇医院或民营医院、个体诊所才可看到“真面目”。这既有国家层面的原因,也有医院、医生的症结所在。应用手法治疗颈、肩、腰、臀部等软组织疾病的疗效肯定,但也收费低廉,医师辛苦,临床应用日益萎缩。转化医学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在实验室或实践中找到解决方法,转而应用于临床,因此,中医骨伤科的治疗精髓符合转化医学的理念,应该有所发展,大力弘扬。

1.2人才培养青黄不接,教材建设滞后,未形成自己的特色。目前,大多中医院校将骨伤专业人才的培养挂靠在了中医专业的下面。毕竟,中医骨伤科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治疗方法,从属于“中医学”名下的专业学科,发展不会一帆风顺;毕业的“中医骨伤科”学生,找工作更是“名不正,言不顺”。目前,老一辈骨科专家年事已高,中青年专家大部分西化,已出现人才断代,中医骨伤面临技术失传的危机。教材建设方面,目前部级中医骨伤科主干教材只有六版的《中医骨伤科学基础》、《中医骨伤学》、《中医筋伤学》、《中医骨病学》,编著年代是1997年。目前最新教材是2006年发行的新世纪规划教材第二版《中医骨伤科学》。研究生教材更是凤毛麟角,规范培养研究生更是无从谈起。教材内容大多是中西杂糅,中医特色疗法介绍偏少;主干教材不系统,和临床偏离较远,造成学生学习理论和临床实习严重脱节。从转化医学的角度看,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基础与临床的整合,因此,发展骨伤科需要复合型的骨伤科人才队伍。

2中医骨伤科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2.1重现代,轻继承。据笔者观察,目前大多骨伤科学生进临床实用的教科书是《实用骨科学》、《骨与关节损伤》等西医教材。原因有以下:一是中医骨伤科教材偏离临床,实用性不强;二是目前临床治疗骨伤疾病侧重于应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传统徒手整复、手法正骨应用较少,而目前现代内固定技术、微创技术、外固定器技术等等,中医骨伤科教材介绍不详。临床过程中,中药、手法等相关诊疗技术应用较少,传统技艺继承严重不足。正如王一槐医师所述“手法是中医正骨的根本”,也可以说手法是中医骨伤的“魂”,一旦“魂”丢了,发展无从谈起。目前中医骨伤科从业人员重视现代医学的技术应用,忽视了传统技艺的继承与发展,更加忽略了两者的有机结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2重临床,轻科研。目前,我国中医院已近3000家,大多数中医院设有骨伤科;全国有20余所中医药院校设有中医骨伤专业,有独立建制、达到一定规模的中医骨伤科研究所亦有10余家。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洛阳、文登、佛山等地设立了中医骨伤科临床中心。这些均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优质的骨伤科专业服务。然而,中医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的整体科研水平不高,只有几所大学有专门的骨伤科研究所,如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骨伤科研究所等,独立的中医骨伤科学实验室更是凤毛麟角。科研工作开展缓慢,大多是为了搞科研而搞科研,科研资金不充足,方向不稳定。科研能力转化成临床实际应用的药物、器械或方法更是较少,理论创新不够。

3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展望

3.1统一思想,兼收并蓄。转化医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给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可喜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中医骨伤科学要借助转化医学的研究模式、发展理念,抛弃传统“门户之见”,积极探索适合中医骨伤学发展的转化医学运行机制,和现代医学骨科同道共同创新,分享资源,对中医骨伤特色疗法进行现代医学的全面、科学的诠释;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它可能包括生物力学、分子生物学、材料化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对固定器械、中药外治等进行一次革命性变革,就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骨折复位固定器”的发明与创造。因此,我们从事骨伤科的人员需要统一思想,抛弃“门户之见”,兼收并蓄,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壮大自己。

3.2保持优势,坚持特色。国内一著名学者在总结中医骨伤科的优势时提出了中医骨伤科学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对西医解决不了或是没有好的解决办法的疾病,我们采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及中药、手法、针灸等理论与技术方法,在对骨折、内伤以及各类慢性骨伤科疾病等的治疗上获得了良好的疗效。这就是我们的特色之处。在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保持优势,坚持特色”,是不是就肯定我们的长处,回避短处,对“现代科学技术”呲之以鼻。这显然是错误的。中医学者将转化医学的理念引入“中医研究”,提出了“转化中医学”的概念,骨伤科学作为最有特色的学科,必须在继承中医特色、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大胆吸收现代自然科学的优秀理论、技术、方法,在理论、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有所作为。

4结束语

总之,中医骨伤科学的目前发展现状堪忧,存在问题较多。只有在转化医学的指导下,统一思想,兼收并蓄;保持优势,坚持特色,在继承传统、优秀的骨伤技术上,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必将迎来中医骨伤科学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盛青.培养中医骨伤特色人才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7,17:170-171

骨科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3篇

***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

我院创建于1987年10月,二十多年来,在省、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支持下,突出中医特色,重视专科专病建设,狠抓人才培养,医院发展规模和诊疗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乙等中医医院。全院现有职工104人,其中副主任医师8人,中级职称21人,开设病床100张,有临床科室13个,医技科室7个,开设骨伤科、妇产科、外科、内儿科病区4个,有CT、彩超、500mAx 光机C型臂等大型医疗器械 68台件。2007年接诊门急诊病人5万多人次,收住院病人2300多例,业务收入879万元。我院骨伤科创建于1987年10月,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已形成了具有一定中医特色优势和诊疗体系的特色专科,在1996年等级医院和1998年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达标验收中,骨伤科作为重点专科通过了上级验收;2004年12月被***市卫生局验收命名为“市级重点中医专科”。为了进一步加大我院重点科室骨伤科建设力度,特申请其四批省级重点中医药专科建设单位,现根据《***省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检查标准》,将自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  科室规模(5分,实得分4分):

骨伤科设有病床20张,有医护人员13个,其中中医骨伤科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初级职称人员9名,其比例为1:1:9。

二、专科业务量(20分,实得分10.7分):

我院骨伤科年接诊门(即)病人5800多人次,收住院病人368例,年业务收入102万元,专科门诊、住院人次占全院门诊、住院人次的比例分别为11.6%和16%,门诊病人比例低3.4%,扣3.4分;其中外县、市门诊、出院病人分别占专科病人的比例为14.3%和12.5%,扣2.5分;专科门诊住院收入合计为102.4万元,占全院业务收入的11.65%。

三、技术质量(43分,实得分33.5分):

1.医疗指标:门诊中医治疗率90%,住院病人中西医结合治疗率95%,入院三日确诊率95%,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8%,治愈好转率88.5%,比标准要求低7.5%,扣1.5分,病床使用率49.3%,比标准要求低35.7%,扣3分;甲级病历率93.8%,本可制剂收入占药品收入的13.52%,扣3分。

2.本专科临床二级临床科室有2个,骨伤科有颈肩腰腿痛科、牵引理疗室、按摩室,有甲级单病种1个,乙级2个,扣1分。

3.能接受同级中医机构或其它医院在专科方面的会诊、转诊。

4.能运用中医传统疗法诊疗该专科范围的常见病、疑难病,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诊疗常规。

5.专科制剂:骨伤科现有临床较好的专科制剂,神经痛丸、接骨胶囊、活络定痛膏、生肌玉红膏、上肢洗剂、下肢洗剂,近3年未开发新制剂,扣1分。

6.护理技术:能开展整体护理和专科特殊护理;能开展中医传统的护理项目,如针灸、推拿、按摩、拔火罐、中药换药、中药坐浴;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95%;五种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6%,能开展单病种护理。

四、科研学术水平(14分,实得分12分):

1.每年进修培训2名以上学科带头人,每年进行学术讲座8场次;

2.能承担中专以上学生的临床实习和培训基层中医专科人才的学习任务,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无记录。

3.近三年来有地厅级以上新成果及新技术,引进新技术3项,无地厅级以上新成果扣2分。

4.每年有专科方面的经验总结,近3年在部级及省级刊物4篇。

五、医疗设备(6分,实得分5分)

病区设备每年每床单元设施和专科设备能达到分级管理标准要求,能适应专科需要和专科技术发展的要求,每床单元设备平均值在1万元以上设备完好率90%;C型臂常发生故障。

六、管理(12分,实得分9分):

有重点中医专科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及总结,有专科经费;有专科医疗文件管理、考评制度,并对医护质量进行评估,实行质量监控;有专科专业委员会组织,进行有专科特色的学术检验研究、总结、推广工作;建立了三个以上单位参加的学术网络,但开展活动不够扣1分;科内有计算机2台,但相关程序不配套扣2分。

综上所述,根据《***省重点中医药建设检查标准》自查,结果得分74.2分,特申请***省第四批重点中医药专科建设单位,望审批为盼!

 

 

 

骨科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4篇

在中华医学科技奖颁奖礼上,张英泽教授低调而谦虚,但实际上,他在骨科领域做出的很多原创性的贡献已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关注,并于2015年入围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轮评选。

2015年岁末,中华医学会201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授予7个项目,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张英泽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骨折微创复位固定核心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应用》荣膺榜单之列。2011年,张英泽教授就曾荣获过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时隔5年,他再度获此殊荣。

针对我国缺乏骨折流行病学大数据的现状,张英泽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历时12年,开展全国骨折流行病学调查,跑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83所医院,收集了各种骨折病例43.18万例,建立了中国创伤骨科流行病学体系,以及全世界样本量最大的骨折样本数据库。2009年张英泽教授出版《临床创伤骨科流行病学》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骨折流行病学专著。该书版权被德国Thieme出版社购买,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建社以来第一部被国外购买版权的西医专著。2012年德国Thieme出版社面向全球发行该书英文版。201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临床创伤骨科流行病学》中文版进行了修订再版,2016年英文第二版即将发行。

双反牵引,微创复位“优势明显”

在2015年朝阳国际医学大会骨科高峰论坛上,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张英泽教授介绍了他发明的“双反牵引器”微创复位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技术。

他首先介绍了胫骨平台骨折的基本情况。胫骨平台骨折是创伤中常见的膝部损伤之一,胫骨平台的致伤原因包括外翻应力、垂直压力、内翻应力和高能量创伤。造成的后果包括单侧平台塌陷,由于膝关节向该侧倾斜,导致外翻或内翻畸形;平台骨折劈裂下陷致关节面不平整,可继发创伤性关节炎;伴有侧副韧带或交叉韧带损伤,易造成膝关节不稳定;关节内出血,出血与髌上囊粘连,使膝关节屈伸功能发生障碍。因胫骨平台骨折系关节内骨折,对治疗要求也较高。

胫骨平台的解剖特点为内侧较外侧大,关节面为凹形,承受60%至80%的体重;而外侧较内侧高且小,形似马鞍,呈凸形,只承受20%至40%的体重。胫骨平台从前向后大约有10。的倾斜角度,平台正中的髁间嵴为交叉韧带附着点。胫骨平台的关节软骨下骨较股骨髁薄弱,外侧骨皮质较内侧薄弱,因此胫骨平台外侧骨折较为多见。

胫骨平台骨折分类多种多样,以x线表现为分型依据,分为Moore分型、Sehatzker分型、AO分型、三柱分型等。最常用的为Sehatzker分型,是奥地利裔的加拿大医生Schatzker提出的一种简单实用、应用方便的分型。

Schatzker分型把胫骨平台骨折分为6型:Ⅰ型外侧平台单纯劈裂骨折;Ⅱ型外侧平台劈裂合并塌陷骨折;Ⅲ型外侧平台单纯塌陷骨折;Ⅳ型为内侧平台骨折,可表现为单纯劈裂骨折或塌陷骨折;Ⅴ型为累及双侧平台的骨折;Ⅵ型为平台伴干骺端骨折。前3型都在外侧平台,第4型在内侧平台,第5型是双侧平台,第6型是粉碎性。每一型都有相对应的手术入路和固定方法且预后各不相同。

张英泽教授强调,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有5个主要目标――关节面平整、良好的关节稳定性、正常的下肢力线、恢复膝关节活动范围和避免继发性创伤性关节炎。其治疗方法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仅限于非塌陷性骨折,采用骨牵引和手法复位,石膏、支具固定。常规手术治疗包括切开解剖复位,螺钉或螺钉、接骨板内固定;外固定架治疗。由于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切口范围大、软组织破坏严重,术后易出现切口感染、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

近些年随着影像学技术和内固定材料设计的发展,接骨板的使用越来越多,随之出现的手术并发症,如切口裂开、感染、骨髓炎等情况也日益增多,影响了治疗效果。

经过多年的临床、基础研究,张英泽教授自主设计研发了双反牵引快速复位器和精准微创植骨术,结合小切口接骨板植入技术,使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实现微创化――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临床疗效良好,大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双反牵引。如何定义?

张英泽教授详细解释了“双反牵引”的定义:通过自制牵引复位器,一侧向膝关节远端牵引,一侧向膝关节近端牵引,形成以平台为中心,上下相反的两个牵引力。双反牵引利用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挤压、复位作用可达到以下三个目标――纠正力线,复位膝关节脱位;挤压、复位分离骨折块;如有塌陷需顶起骨块时,防止骨折块向周围分离。最主要的目的是微创复位骨折,不暴露关节面,不破坏关节囊。

既往使用牵引床进行骨折复位的最大缺点是――牵引的力线与下肢的机械轴线不一致。普通牵引床以会挡杆作为反牵引臂,容易造成会挤压伤,且牵引力量小,难以满足临床需要。张英泽教授研制的双反牵引复位器,可微创复位胫骨平台骨折。将两根牵引针分别置于股骨远端和胫骨远端,牵引力线与下肢机械轴线完全一致,真正实现了骨与骨之间的牵引,且牵引力量大。

张英泽教授介绍,应根据骨折位置调整进针角度,导针指向塌陷部位的中心。对于Schatzker分型前3型伴有塌陷的骨折,可不进入关节腔,利用牵引器牵开关节,恢复力线,自胫骨结节下方2~3cm处经皮置入导针,方向指向塌陷骨块。导针可在胫骨结节下方偏内侧进针,斜向塌陷部位钻入,采用阶梯钻沿导针方向逐级扩大针孔,以骨块顶起器多角度顶起塌陷部位。经皮置入接骨板,并以加压螺栓纠正平台宽度。对于胫骨结节内侧骨折,进针点应在胫骨结节下方的外侧。对于双侧胫骨平台骨折,应在内外侧各钻一孔,采用顶起器复位塌陷骨折,并植入自体骨填充骨缺损。

病例介绍

病例1:

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外侧骨折患者,在胫骨结节偏内侧打进一个导针,用阶梯钻扩出一个直径1.5~1.6cm的孔,用打压器顶起塌陷的部位,然后进行接骨板的固定。如果胫骨平台变宽,则应使用加压螺栓纠正平台变宽。

病例2:

Schatzker Ⅱ型外侧平台劈裂合并塌陷骨折患者,术前CT显示外侧关节面劈裂塌陷,通过双反牵引器恢复力线,使分离的骨折块部分复位,通过软组织铰链的张力挤压作用,使打压时骨折块不易分离。患者是外侧平台劈裂,经皮于胫骨结节下方植入导针。进针点是胫骨结节偏内侧,离胫骨结节约6cm,不进关节腔。我用阶梯钻将针孔扩大,用打压器打压塌陷的部位,术中应用O形臂和CT检查复位质量,将髂骨条植入骨隧道中,在外侧放置钢板,胫骨平台变宽,在对侧使用加压螺栓复位骨折。从CT三维重建图可以看到,骨折块复位理想。术后患者自感无疼痛,45天后下地活动。

病例3:

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用双反牵引后力线恢复较好,通过顶起器复位塌陷骨折,缺损处植骨,加压螺栓恢复宽度。术中CT检测关节面恢复较好,使用双钢板固定Ⅵ型骨折。

张英泽教授最后总结了目前应用双反牵引复位器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所有病例,包括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31例,中国人民总医院完成的2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1例,山东齐鲁医院完成的2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完成的2例,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完成的2例,总体来看患者预后良好。

他表示:“有人问,如果没有O型臂,是否就无法进行术中牵引?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等几家医院治疗的几例胫骨平台骨折,术中并没有使用O型臂,拍摄正侧位X线片即可。”

微创治疗能降低出血和感染率,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早期活动,是医生、患者及家属共同追求的目标。骨折微创手术的关键是闭合复位,临床常规使用的牵引床价格昂贵,从数十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由于经济、使用率等原因,在县乡级医院不能普及。

张英泽教授发明的双反牵引复位器几乎可以用于所有下肢骨折类型,如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髁上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胫骨干骨折、胫骨远端骨折和踝关节骨折等。

采用双反牵引治疗下肢骨折的优势是:闭合复位创伤小;不暴露关节,关节感染率低;打压植骨,骨折愈合快;可以早期不负重离床活动。“双反牵引快速复位器”价格仅为5万元左右,县乡级医院都能用得起。目前这一发明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两三百家医院普及应用,并在微创复位和微创固定中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专家小传

张英泽,著名创伤骨科专家,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院长、河北省创伤急救中心主任、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1975年毕业于河北新医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前身),毕业后留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从事创伤骨科临床和科研工作,历任骨科主任、院长、副校长。

从医40年来,为了给患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骨科医学新成果,张英泽教授始终致力于手术创新,先后建立了6项原创性手术技术,以第一发明人或专利权人获得10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3项通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多项专利已经成功转化为实用产品,其中锁骨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复位器等3项专利已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成功注册。

为提高骨科领域的创新能力,他在医院成立了医疗技术创新工作室,为临床医生提供专利申请、实验设计、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服务,以便将他们在临床工作中形成的新思路、技术,快速地转化为专利和产品。据了解,这种以医疗技术创新为目标的工作室在我国医院系统中还是头一个。

张英泽教授带领团队历时12年,建立了中国创伤骨科流行病学体系。他还主持、参与了30余项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先后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带领团队不断开展科技攻关,获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在世界上首先发现胫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是一种有规律的骨折类型,国内骨科权威专家将其称为“张氏骨折”。

他自主研发出W型髋臼安全角度接骨板和导向器,解决了髋臼粉碎骨折需多块接骨板固定、损伤大、费用高且难以有效固定的难题;发明了骶1椎弓根轴位像x线投照技术指导骶髂螺钉植入,降低了手术难度,显著提高了手术安全性,该通道被国外专家誉为“魔幻式通道”、“骶骨椎弓根的终结投照角度”;在国际上最早发现并报道了骨盆后环损伤新类型――“骶髂关节前脱位”,阐明了其损伤机制,制定了损伤分型等等。

骨科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危重症;护理;管理模式

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护理过程复杂且致病死率较高,易引发医疗纠纷[1]。护理工作是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与患者的接触最为密切,临床风险事件易发生在护理工作中,特别多发生在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中[2]。如何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已成为护理管理者的当务之急。2011年10月本院通过建立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对全院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监控和指导,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成立于2011年10月,设立了以护理部主任为总监,护士长为组长,骨干护士为成员的三级管理组织架构。组长为呼吸内科护士长、副组长为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骨干成员要求工作经验5年以上,参加全军专科护士培训的护士优先选拔,选拔了分别来自普外科、脑科中心、监护室、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烧伤科、急诊科等15名护士,这些科室平时危重患者多。1.2职责分配总监根据护理部年度工作计划和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提出总体要求,下达任务,并在每月护士长例会上对各专业学组的工作情况进行通报。(1)组长职责:①在护理部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各科室危重患者护理理论的学习和技术指导。②定期召开危重患者管理小组会议。组织各骨干成员汇报讲评本阶段各科室危重患者的护理情况,反馈临床相关的护理问题,进行信息交流,总结经验。③定期组织巡查工作,进行各科室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检查,并上报护理部巡查情况及提出整改建议。④带领组员参与科室会诊,指导科室及时正确地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提高对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⑤定期向护理部上报周期性危重患者的护理情况及年度专业组的工作情况。⑥带领组员总结危重患者的护理经验,探索护理工作新方法,积极开展护理创新和护理科研。(2)组员职责:①小组成员在各科护士长领导下开展工作,落实危重患者管理小组的管理规定。②参加学组的学习,通过学习相关理论和实践操作,提高专科理论及实践水平。③负责本科室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监控,指导护士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操作培训。④重视人文护理,指导本科护士加强护患沟通,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⑤检查危重患者护理计划单的制定是否正确完整,各项评估单是否及时填写,评估是否准确,发现问题立即报告护士长并制定个性化防范措施。⑥遇疑难危重患者时,及时上报学组,组织会诊,完善各项护理措施。⑦根据学组的工作计划,承担危重患者护理相关理论的授课。⑧总结危重患者的护理经验,探索护理工作新方法,积极进行护理创新和护理科研。1.3观察指标观察成立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前后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合格率及危重患者满意率。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描述,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建立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前后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合格率及满意率比较,见表1.

3讨论

3.1规范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护理学科的进步,促进了护理专业技术的不断规范和创新[3]。护理技术学组和专项护理技术打破了目前实体科室间技术交流的壁垒,实现专项技术全覆盖,可以促进护理专项技术的普及和护士的不断进步[3]。专业学组成员通过对全院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监控和管理,将临床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信息交流、探讨,制订了《机械通气管理手册》及《人工气道管理手册》,建立了全院统一的质量标准,从表1可看出成立了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后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由90.20%提高至97.34%。3.2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在护理危重患者时,由于其病情重、变化快、抢救多、工作预见性难,护理风险明显高于普通患者[2]。科室在遇到疑难危重患者时,要及时上报学组,组织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会诊,完善各项护理措施。而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内成员也不定期对全院危重患者护理质量进行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降低了护理风险,从表1看出成立了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后危重患者满意率由93.23%提高至97.08%。3.3提高了骨干综合素质,增加了人才储备不重视人才储备及人才梯队建设是科技发展的最大障碍,只有实施良好的人才储备计划,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4]。根据《中国护士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要求:在保证临床基础护理质量的基础上,以提高临床若干专科领域护士的护理技术水平为着力点,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促进护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是护理事业的发展方向[5]。通过危重专业护理学组的建立,对学组内成员进行培训及每月组织一次学组内学术交流,提高了学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与专业技术能力;学组成员负责本科室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监控,提高了成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专科护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4提升了学组成员的科研能力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的建立,使学组成员有了具体的工作方向,能针对性地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收集第一手临床资料,为自己的科研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曾湘宜.护理流程管理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2):84-85.

[2]张梅,翟凤平,梁爽,等.风险管理在临床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10(20):58-59.

[3]刘云,孙琳,张爱琴,等.临床护理虚拟学组建设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64-466.

[4]孙琳,张爱琴,蒋琪霞,等.以专业学组为平台强化护理骨干培养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杂志,2011,28(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