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社会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尽管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民众的现实需求,由此而容易引发各种医患矛盾。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要。推及医学教育,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1]。因此,本文以实施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和对策的调研———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试图梳理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并作出相应分析,提出有效建议。

1医学生职业素养含义

学者们对职业素养内容阐释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职业社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出台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达到医务职业所要求的四个内容,包括珍视生命、具有责任感、正确观念;尊重患者;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时表现出该有的态度和同理心;承认和正确处理医疗过失[3]。课题小组综合有关文献[4-6],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是医学生为了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关怀、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2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现状

为了解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医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同时为学校进行有关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有效实证资料,课题组借助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根据上述职业素养内涵并参考有关文献,设计问卷并进行效度信度的测试之后,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开展了有关实证调研。本次调查时间是2015年4~6月,调查对象是汕头大学医学院2014级、2013级和2012级在校医学生与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见习生。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30份,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90.3%。另外,对20个见习生进行了实地访谈,录音并整理访谈内容。经过梳理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有关研究文献,获得了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基本情况。

2.1职业素养发展自我认知情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人员的职业素养倍受重视。个体对职业素养的自我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据此,课题组分析问卷数据后得出,我院85.0%的学生认为自身对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较高;同时,89.0%的学生高度认可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团队意识;另外,89.9%的学生表示理解学院开设人文素养课程的用意,并表示相关医德教育与专业课程均有助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由图1数据分析可见,除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外,医学生的其余各职业素养要点自我认知程度还有待发展提升。

2.2重视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

医学生普遍重视学习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7]。这点从本研究中也得到进一步印证。从主观上看,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院85%的学生认为临床技能掌握得较好;69%的学生认为自身专业知识扎实,71%的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热情高,擅长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学习。从客观教学效果上看,我院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确实比较扎实,汕头大学医学院2001~2006级七年制医学生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考试的平均分为75~77分,成绩较优秀[8]。综上,课题组认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较好的原因有二:一是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对医生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对医学生的要求随之提高,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专业知识教学模式提高了医学生对知识与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医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医学类专业在各所大学招生专业中分数普遍较高,多为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为其在医学专业学习中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提供一定保障。此外,访谈结果显示,在教学医院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课程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受访者表示,学院实践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且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操作。

2.3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

虽然当今社会仍然存在部分职业素养较低的医生影响着整个医疗系统的信誉,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行业人员的积极性。然而,医学生仍然崇尚良好的医德医风。课题组在针对我院医学生从医原因与医德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中发现(图2),不仅73%的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是基于个人想法,而且92%的学生坚信未来能当好一名医生并以此为荣,更加可贵的是,95%的学生坚信医者仁心,并以此要求自己。同时,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医学生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仅7%的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并关心患者。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学生达89%,仅1%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注意团队合作意识。从利他主义而言,问卷显示,95%的学生表示乐于帮助周围的人,然而有25%的学生表示自己并不会十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11%的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76%的学生对社会流行病敏感,有防范意识并提醒周围之人。综上可见,医学生在医德医风方面有着积极的思想,崇尚良好的医疗职业风气。

2.4尚待发展提高科学探索精神

2015年复旦大学医学院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院医学生在“尊重他人”、“利他主义”这两项自我认知方面较为注重,而八年制医学生的两组数据则提示其并未很好地做到“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9]。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状况调查亦得出仅有20.0%的医生认为实习生遇到问题能及时向医生请教或查阅资料学习[10],以上都体现出目前多数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尚待发展提高。相比之下,我院在这方面的培养比较乐观。课题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3%的调查对象表示遇到学习难题时喜欢锲而不舍地探究,直至解决。此应得益于我院十多年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深入地开展PBL[11]教学等教学改革。尽管如此,调查中仍有17%的学生未做到这一点,这表明我院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3改善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的对策

3.1完善实践课程,强调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看,内在动力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自我认知程度有利于医学生产生源动力并由此自觉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而不断完善实践课程并加强兼顾职业素养各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需使学生充分理解何为职业素养。只有理解其内涵,才能让学生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素养。二需注意强调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各个方面同等重要。鉴于医学生多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意识到职业素养其他方面也一样重要,因此,应倡导一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尽可能地展现职业素养的方方面面,强调相关内涵的重要性;同时,医学院校亦可适当增加相关必修及选修课程。如我院构建并实施的《医者之心》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医学生重视职业素养各方面并取得全面发展[12]。三需严格把关带教老师的职业素养。学生知识和关于临床的想法多源于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临床医生把人文关怀等内容有意识地融入到带教中,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相比单纯的课堂传授,效果更为显著。故医学院校应当定期考核带教老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素养,保证教学质量。

3.2加强医德教育,培养团队精神

医德与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的自我升华。从问卷与访谈结果可得,我院大部分学生从医决心坚定,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实习及见习过程中未坚持做到尊重和关心病人。因此,课题组认为可向国内其他医学院校学习,通过开展伦理讨论等课程以提升我院学生的医德水平[13],促进其主动思考。另外,结合我院及其他医学院校部分学生未重视团队合作的情况,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方面建议三点:一是教师应将团队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如鼓励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二是学生应以小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与考核,并规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见习、实习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三是学校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团队活动,利用高校交流,技能竞赛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14]。

3.3重视科学教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健康中国”;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改革医学教育制度,加快建成适应行业特点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医学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等,显示了国家从战略层面对医学生培养和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适应“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和未来医学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发展趋势,依托“健康中国”的背景实施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势在必行。为了进一步了解与加强全科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本文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对贵州省、广东省、浙江省等高等医学院校的500名全科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为加强我国高校全科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调查问卷总体状况

1.1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文设计《“健康中国”背景下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贵州省、广东省、浙江省等高等医学院校大一到大五的全科医学生进行调查,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2个班级,总计500人。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从全科医学生人文态度、人文知识、人文行为、人文精神、人文方法5个维度调查,访谈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2)从教育理念、目标方法、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评价、教学氛围等方面探寻“健康中国”背景下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经验及存在的问题;(3)从社会、政府、学校、个人4个层面总结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经验,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

1.2质量检测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的教师是全科医学专业的总支书记和辅导员,他们都经过了统一指导和培训。调查问卷经过认真审核,每份问卷前都印有调查问卷的说明、填写方法。在调查开始前,由全科医学专业的辅导员告知学生此次调查问卷的研究目的、意义,并承诺对学生的隐私进行保护。最后,学生统一填写调查问卷并回收。

1.3统计分析

全部调查结果录入问卷星,对得出的数据结果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1.4问卷情况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贵州省、浙江省等高等医学院校随机抽取大一到大五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有效回收率93.6%。其中,男生179人(38.25%),女生289人(61.75%);家庭住址:城市68人(14.53%),农村329人(70.30%),乡镇71人(15.17%);学生干部196人(41.88%),普通学生272人(58.12%);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204人(43.59%),非党员264人(56.41%);大一到大五的人数分别是75人(16.03%)、149人(31.84%)、165人(35.26%)、56人(11.97%)、23人(4.91%)。

2全科医学生对人文素养教育总体满意度的评价

2.1对人文素养教育内容的满意度

对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满意度方面,全科医学生的评价如何?调查显示:非常满意的占24.36%,满意的占63.25%,不太满意的占10.47%,非常不满意的占1.50%,还有2人未填。目前,全科医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人文素养教育内容总体上比较满意。但依然有11.97%的全科医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人文素养教育内容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建设,改善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满意度。

2.2对人文素养教育培养方式的满意度

对本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方式,全科医学生是否满意?调查显示:全科医学生非常满意的占23.08%,满意的占63.89%,不太满意的占11.54%,非常不满意的占1.07%,还有2人未填。目前,全科医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方式总体上比较满意。但依然有12.61%的全科医学生对当前的培养方式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因此,学校需要改善教育教学方式,融入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满意度。

3全科医学生对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评价

3.1人文素养教育对专业学习和工作的影响

在“你认为人文素养教育对你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有影响吗?”一题中,62.18%的全科医学生回答有。调查显示:党员学生选择“有”的高于普通学生,72.55%的党员学生回答有影响,54.58%的普通学生回答有影响。党员学生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普遍综合素质较高,在学校也经历了各种锻炼和考验,因此党员学生对人文素养教育对自身专业学习和工作的认识也比普通学生深。

3.2人文素养教育对专业学习和工作影响的方面

在“你认为人文素养教育对你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有什么影响?”一题中(见表1),23.29%的学生回答“提升沟通能力,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18.16%的学生回答“拓宽知识面,能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吸收和认识”;28.85%的学生回答“促进思考,加深自己对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26.07%的学生回答“锻炼思维,促使自己能紧跟最前沿的现象、趋势和知识”;3.21%的学生回答影响不大。可见,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对自身专业学习和工作的影响。

4全科医学生对人文素养教育的认识

4.1全科医学生阅读人文书籍情况

对“当今社会你是否愿意抽出时间来读人文书籍”的调查显示(见表2):28.85%的学生回答“十分愿意,这是一种身心的放松和愉悦”;62.61%的学生回答“愿意,但是学业压力大,偶尔放松才可以”;2.14%的学生认为“浪费时间”;5.98%的学生回答“没兴趣,对此类书籍兴趣不大”。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仅有28.85%的全科医学生十分愿意花时间阅读人文书籍,以此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同时,62.61%的全科医学生愿意通过阅读人文书籍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但是这部分学生因为没有时间,学业压力大,只是偶尔放松,这也成为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水平提升的阻碍。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过程,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毕竟有限,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来达到提升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水平的目的终究有限。因此,全科医学生还需要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人文书籍来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1]。

4.2全科医学生对人文素养课程的认知

在“你喜欢学习人文素养课程吗?”一题中,48.72%的全科医学生回答喜欢,47.01%的学生回答一般,3.63%的学生回答不喜欢,还有0.64%的学生未填。由此可见,高校的人文素养课程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依然达不到让大部分全科医学生满意的程度。因此,高校需要在人文素养教育内容和形式方面不断改善,提升全科医学生在人文素养课程上的满意度[2]。

5提升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水平的措施

5.1从个人角度看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措施

从全科医学生的角度分析,对“你认为哪些方面制约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的调查显示(见表3),50.64%的学生认为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重专业知识的吸收,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20.94%的学生认为是高校缺乏措施,活动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对医学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兴趣;10.26%的学生认为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家长缺乏提升人文素养的理念,导致自身缺乏这方面的意识;17.52%的学生认为是自身的原因,自己对人文素养的提升不感兴趣,不想在人文素养提升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从全科医学生的角度分析,对“你觉得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的调查显示(见表4),63.89%的全科医学生认为是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设计和教师讲课,71.58%的学生认为是科学、全面的人文科学课程,63.25%的学生认为是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校外实践活动,64.74%的学生认为是举办人文道德讲座、论坛等,57.26%的学生认为是学校良好的育人理念、软件环境和硬件设施,16.88%的学生认为是其他方面。可以看出,在提升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高校既可以通过开发系统、全面的人文科学课程和提升教师的讲课质量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也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和开展人文思想教育等方式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同时,学生认识到学校好的环境也至关重要,这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因此,高校在进行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过程中,需要在课程建设、实践活动、思想教育等方面着力,同时也要注重环境育人的重要性,对全科医学生进行全方面的人文教育。

5.2从学校角度看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措施

5.2.1在思想认识方面提升对人文素养教育水平的重视度对“在提高人文素养方面学校还需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的调查显示(见表5):33.33%的学生认为“高校应加强对相关文件的解读及对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视,多举措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36.32%的学生认为需“加强线上和线下课程建设,不断开发新课程,提升课程的质量、增加课程的数量”;11.54%的学生认为“提升学校教职员工的管理水平和人文素养,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11.54%的学生认为“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环境和景观”;6.84%的学生认为“邀请校内外医学人文方面的专家,持续举办一些讲座、论坛等”。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全科医学生认为高校需要在课程质量、课程设置、课程数量等方面不断改善,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同时,全科医学生也认为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人文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制约全科医学生人文素养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相关部门需要提升对人文素养课程的重视程度,在师资、环境等方面加强建设[3]。调查显示:不同年级学生对此问题的选择有差异,大三学生认为“高校应加强对相关文件的解读及对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视,多举措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占比最高,达40.61%,大五学生认为“加强线上和线下课程建设,不断开发新课程,提升课程的质量、增加课程的数量”占比最高,达42.11%。调查还显示(见表6):是否党员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略有差异。5.2.2在培养途径方面课程与实践教育并重从全科医学生的角度看,对“培养人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的调查发现:57.69%的学生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52.56%的学生认为是高素质教师的授课,62.18%的学生认为是人文科学课程的系统熏陶,57.69%的学生认为是开展社会实践,39.96%的学生认为是举办人文专题讲座,52.56%的学生认为是参加志愿者活动,32.91%的学生认为是资讯丰富的互联网,36.97%的学生认为是自我修养、自由成长。调查还显示(见表7):是否党员学生对这个问题的选择有差异,64.71%的党员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而60.61%的非党员学生认为人文科学课程的系统熏陶是培养人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5.2.3在保障措施方面加强高校硬件设施建设学校图书馆是否能满足学生对人文书籍和资料的需求呢?调查显示,31.79%的学生认为本校图书、电子信息资料十分齐全,可以满足自己日常学习、人文素养提升的需求;30.00%的学生认为本校图书、电子信息资料基本可以满足自己对医学人文知识的需求;26.71%的学生认为本校图书资料还不齐全,需要补充相关的医学人文素养方面的书籍;1.50%的学生提出自己还没有去图书馆或者资料室借阅相关医学人文素养方面的书籍,对本校相关医学人文资料储藏情况不是太清楚。由调查可以看出,31.79%的学生对本校人文书籍和资料比较满意,认为能满足日常所需;但依然有26.71%的学生认为本校图书资料还不齐全,需要补充。因此,高校依然需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补充人文书籍,满足学生的日常阅读需要[4]。

参考文献:

[1]郭斌,程怀志,邓玉霞,等.临床相关专业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满意度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1,38(6):459-461.

[2]彭丹,刘合乙,黄玉迪.地方本科院校医学生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21,32(2):470-471.

[3]刘晓贺,吴昊,王彬.“双一流”背景下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医院管理,2020,40(8):76-77.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生 医德教育 对策

1医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1.1医德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

医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医德,才能真正发挥救死扶伤的医学人道主义精神,才能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祖国的现在和未来都需要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为发展医学科学,保障人类的健康事业而献身的医学人才。通过医德教育途径,可帮助医学生认识从事医疗卫生事业工作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使其在医疗实践中成长为优秀的医学人才。

1.2医德教育是培养良好医德医风的重要环节

医德医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医疗活动的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不断的医德教育,使医学生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道德原则转化为内心信念,成为指导自己未来在医疗实践的行为指南。实践证明,医德教育开展好的单位,医学道德必然在实践中发挥显著的作用。医务人员的道德意识强,医疗单位医德风尚就好。因此,医德教育是医学生职业的需要,是医疗卫生单位进行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1.3医德教育是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

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医学科学在21世纪获得辉煌的成就,同时也遇到了诸多新的难题,如生殖技术、器官移植等医学技术应用带来了医学伦理难题。怎么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医学技术和知识是不够的。通过医德教育,可培养医务人员为医学科学献身的高尚品质,增强医学科学发展的动力,不断推进医药卫生领域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2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对策

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高尚的医德品质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

2.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原则。培养医学生的医德是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首先,是提高医学生的医德认识。认识是行为的先到,没有正确的认识,难以形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只有医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对自己和别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正确指导自己的医德实践;其次,是培养医学生的医德情感。医德情感是医德品质的重要因素,它一旦形成,就对医德行为起到比较持久而强有力的作用,可通过实践实习让医学生身临其境培养其医德情感;再次,是锻炼医德意志和树立医德信念。锻炼医学生的医德意志使其在医德实践中坚持信念目标的一致性,自觉抵制各种压力和不良诱惑,永葆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最后,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习惯。医德行为习惯是医务人员在医德认识、情感、意志和信念支配下,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活动习惯。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必须遵循知、情、意、信、行的过程,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2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作为医务人员不仅需要有精湛的医术更需要高尚的医德,因此,医学院校应改变以往轻素质重技能的教育观念,把教育目标放在德育上来,切实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首先,改革现行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将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到医学专业课授课中,构建医学专业与医学人文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其次,开设相关显性课程。通过开设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法规、人际沟通、人文修养、文学鉴赏等课程,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沟通能力,提升医学生的人文修养。

2.3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活动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主要是指学生在第一课堂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文体娱乐活动和科技实践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又是一个学校形成特色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医学院开展医德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即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又具有医学院特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方面,医学院可以主题教育活动为依托,达到培养医学生的医德意识。比如举办“道德讲堂”“大医精诚”为主题的讲坛,邀请一些该领域的专家、教授、学者开展系列讲座,为医学生进行专业思想、道德准绳、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医德意识。另一方面,医学院校通过搭建活动平台,培养学生的医德情感。比如开展敬老助残、“艾滋病”“结核病”各类主题医疗卫生健康科普宣传活动、社区健康服务等青年志愿者活动,让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身的专业技能又培养医德情感。

2.4重视医学生实践活动中,培养职业道德精神

实践活动是医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锻炼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医学生来说,实践活动有社会实践和临床实践活动两个方面径,将医德教育融入医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是贯彻知行统一的重要原则,也是医德教育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方式。医学院校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对职业的热爱。比如医学院校根据医学生的专业特长,以医德教育为宗旨,引导学生躬行实践,知行结合,参加一些志愿活动深入偏远贫困地区开展义务体检、卫生知识宣传和医疗咨询等活动,为他人排忧解难,通过在类似的实践中来感知和体会人文关怀和职业道德的内涵,从而增加的职业的认识,培养医德情感,坚定信念。在临床实践活动中,医院选择德高优秀的医疗人才作为带教老师,为医学生树立模范作用,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树立“以病人为中心”,学会尊重、关心病人、帮助病人减轻疾苦,通过这些亲临其境的切身体会激发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改进医德教育的效果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师资队伍。新型的教师应是“综合型”的教师,既具备扎实的本学科知识和相近学科知识,又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医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仅有德育专业教师,也包括医学专业教师、临床带教老师以及辅导员,他们的自身素质、医德观、医德行为对医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医德教育效果具有深刻的影响。医学院校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加强教师教育责任,这是提高医德教育效果、培养合格医学生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赵玮.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0,(4).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范文第4篇

近年来,国际医学教育界都把修订培养目标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重新设计21世纪的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培养目标的研究工作。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发表《爱丁堡宣言》,明确定义: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世界卫生组织阿拉木图宣言也指出:“医学教育的最高标准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本国的需要。”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人力开发司教育处处长C.Boelen博士在《医学教育改革需采取全球行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概念,即医生应是保健提供者、决策者、沟通者、社区领导者和管理者。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明确规定医生的任务是:“医生应促进健康,防止疾病,提供初级卫生保健。医生要遵守职业道德,热心为病人治病和减轻病人痛苦。医生还应是优秀的卫生工作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开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者。”为了确保全球范围内医学教育的质量,世界医学教育联盟目前正在制定“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医学院教育项目的评定和认证。”2000年7月澳大利亚的西太区医学教育协会年会,公布了《医学教育认证评估和操作指南》。在这一指南中,明确提出了本科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以及相关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职业态度目标共35条。为响应国际医学教育会议的号召,近年来,各国都在根据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不断地修订适应本国医生的培养目标,以保障培养的医学人才能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

1.美国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美国自1932年发表“医学教育委员会最后报告”以来,美国医学院协会(AssociationofAmericanMedicalColleges,简称AAMC)定期号召医学院修订培养目标。50年代初,AAMC制定了一套促进医学院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以适应二战后卫生需求的变化。80年代以来,《美国医学教育的未来方向》和《为21世纪培养医生》等著名研究报告,着重讨论了未来医生的培养问题。1985年,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在医学生教育计划认可标准中增加了一项要求,即“各医学院必须明确培养目标。”为了使医学教育与社会需求、医学模式及现代科学发展更好地保持一致,20世纪90年代AAMC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医学院培养目标研究(MedicalSchoolObjectivesProject)。这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21世纪美国医学院校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及价值观,为医学院校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提供一个可依据的、清晰明了而又详细全面的培养目标。到目前为止,AAMC已向全球公布了3份医学院培养目标研究报告,其中探讨了当代医学问题,从医生的素质和职能、现代医学信息和群体健康的角度,以及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交流技能等方面,提出了详细全面的21世纪医生的一系列培养目标。美国医学院协会在医学生培养目标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为世界各国制定21世纪医学的培养目标树立了典范。

2.英国医学人才培养目标。1963年,英国政府了《罗宾斯报告》(RobbinsReport)。报告系统阐述了关于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原则,对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预测和设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罗宾斯报告》开宗明义地提出,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改变培养传教士、法官、律师和医生的传统,为向人们提供在社会生产竞争中需要的技术和才能服务。90年代,英国政府又发表了《学习社会中的高等教育》,对英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模式、结构、规模及未来20年的发展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预测,指出英国将进入学习社会,政府应为国民的终身学习创造一种社会保障。在高等医学教育领域,英国总医学委员会负责国家医师考试和为合格医生发放注册证书。为了保障医师的培养质量,英国总医学委员会制定了医学教育国家标准。1993年,英国总医学委员会对医学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广泛的建议,在《明天的医生——关于本科生医学教育的建议》中指出,医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发展学生运用各种专业技能为社区和病人服务的意识;提出了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及自我启发能力,由基础和临床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制定,将健康促进、疾病预防、疾病的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列为医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等14个方面的建议。为了使各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能达到一定的标准,英国总医学委员会为医学生制定了24条具体培养目标,它包括:①有独立学习和自导学习的能力,并承诺通过继续教育来保持临床能力;②在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中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并对其价值和限制有所认识;③具有将生物科学和行为科学应用到临床实践的能力,能认识到本领域的继续学习作为专业发展一部分的必要性;④以某种实践方式表明自己能理解精神和肉体疾病过程,以及同疾病表现和病人反应相关的社会的、文化的和个人的因素;⑤以某种实践方式表明自己能理解作为致病因素的社会与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并能承担自己作为一名医生在公共卫生方面的义务;⑥以某种实践方式表明自己能理解与病人相处时的人际关系,并能进行有效交流;⑦能够表明在医疗专业和多专业团队中进行有效工作的能力,等等。英国总医学委员会制定的这24条培养目标,涵盖了医生应具备的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以及应用有关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伦理学、法律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等方面。

3.德国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德国在医学教育改革中,也不断调整培养目标以适应卫生服务的需求。德国现行医学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富有造福于人类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人,关心病人、更关心人类健康的社会活动家,掌握坚实自然科学知识又勇于探索医学实践的学者。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德国医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医师职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6种能力,即掌握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驾驭临床实际的实践能力、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能力、参与社会活动的交往能力、具有鲜明个性的竞争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德国医学院校提倡学校和学生之间是伙伴关系,因此,在任何一级管理机构中都有学生代表参与工作。

4.日本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日本大学医学部的培养目标是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和习惯三方面提出的。如日本自治医科大学要求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日益复杂变化的疾病的鉴别,掌握主要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康复以及急症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强调富有人性的人格教育,教育学生有社会责任感,成为懂得真正的医学伦理和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医生。日本重视教职工和学生的全面的品德教育,把医德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学生要养成自愿为医疗条件差的偏僻地区的医学进步而献身的精神。

5.法国医学人才培养目标。1997年7月,法国教育部组建了高等教育改革委员会。委员会首先对高等教育目标进行了重新审视,指出“不论大学生的社会出身如何,都要给予他们每个人获得自身最佳发展、准备未来职业和深入学习的全部机遇”,并提出:“应当保证所有大学生在离开高等教育时都具备一个具有职业价值的文凭。”法国现行教育法规定,法国高等医学教育提供的是基础教育与专科教育连贯化的医学教育课程。其特点为:法制化规范化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基础教育不分专业,专科教育后期分流强化,基础教育和专科教育连贯化的医学教育体制。教育目标是培养全科医学国家医学博士和专科医学国家医学博士。

二、国外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修订的主要内容

新世纪需要什么样的合格医生?许多国家在对未来卫生服务需求的预测和对现行医学教育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得出的共识是: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称得上合格的医学人才。未来信息社会要求的医生在价值观、知识和能力、思维方式、体魄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应达到新的水平,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进步。许多国家修订培养目标,正是体现了这一要旨。

1.调整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医生。以往,不少国家的培养目标只着眼于培养的医生的知识水平,而忽视其他方面。由于认识到这种偏颇的危害,许多国家都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医生。在一些国家最高决策部门公布的教育改革法案中,或者明确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在内容上体现了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美国医学院协会在培养目标研究的第一份专题报告中,首先提出了医学生为满足社会期望而必须具备的素质及相关培养目标。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医生必须是利他主义的。这一基本素质包括①对病人有同情心,尊重病人的隐私和尊严;②医生在与病人家属、同事及其他必须接触的人打交道时,应保持诚实和正直;③承诺在任何时候,病人的利益高于医生的利益;④认识和承认个人的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局限性,承认有必要不断改进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等7条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目标。——医生必须是知识渊博的。这一基本素质包括①掌握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及其主要器官系统的知识;②掌握人体异常结构和功能的知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及其主要器官系统患病和症状的知识;③理解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以便能与相关科学、尤其是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进步保持同步等6条有关医学知识方面的培养目标。——医生必须是技术娴熟的。这一基本素质包括①具有获得准确病史的能力,包括患病过程的所有基本方面,以及年龄、性别和社会经济状况;②能够做全身的和局部的器官系统检查,包括精神状态的检查;③掌握常规的临床操作技能,包括静脉穿刺术、插静脉导管、动脉穿刺、胸腔穿刺术、腰穿刺、插鼻胃管、膀胱插管、缝合伤口;④具有解释诊断结果的能力等11条有关临床技能方面的培养目标。——医生必须是尽职的。这一基本素质包括①掌握与疾病发展和持续有关的、重要的非生物学因素的知识,包括不良的卫生条件、经济、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②具有识别导致人们患病或伤害因素的能力,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确定病人所患疾病或在早期阶段确诊,并确定一个合适的策略;③承诺为无支付能力的病人治病,为缺医少药的人们提供医疗保健等6条有关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上述培养目标不仅确定了21世纪医学院校毕业生具备的基本素质的总体框架,同时提出了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培养目标。

2.重视能力的培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教育会议上,倡导由柯林•博尔提出的“三张通行证”的主张。认为未来的人都应掌握这三张通行证:一张是学术性的;一张是职业性的;第三张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再次强调了“从技能到能力”的转变。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许多国家的医学培养目标别强调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包括创新能力、临床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运用现代信息资源的能力。德国医学教育重视对创造精神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强调医学人才的思想道德品质、医学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三大培养任务并举。美国医学院协会在第二份培养目标专题研究报告中,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应用现代医学信息的能力较为薄弱的现状,提出未来医生在临床决策时,在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方面要比现在更为有效,并能使用系统的方法来促进和维护个人和群体健康的详细培养目标。

3.培养目标具体化。许多国家不仅制定出医生培养的总体目标,而且据此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例如美国医学院培养目标研究的三份专题研究报告,对医生的基本素质和职能、医生的五种角色,以及医生必须具备的医学交流技能等方面共提出了18条66款102项培养目标。在医生的五种角色中,在作为临床医师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做出临床决策这一条中,就明确规定成功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应达到下列要求:①从临床信息系统中检查特定病人的信息,能够列出一个具体病人的信息内容;②解读检验科的报告,表明能掌握一定限度的检验标准,并具备把临床症状和检验报告综合在一起的能力;③在临床决策中对不确定的因素,能够用数量表示、理解和寻找缺失的重要临床信息,并用文字和统计技术表明一个特殊临床病例的情况;④批判性地使用决策支持资源,包括教科书、专家诊断系统、计算机化的病史记录等;⑤拟订治疗方案,表明能够确定不同诊断的相关性,确认各种治疗方案和结果的相关风险及益处,平衡各种利弊因素;⑥记录特殊病例,表明能在信息系统中指出治疗方向;⑦尊重病人的隐私,有能力使用一个注重保密的信息系统的功能。

4.针对医生职业特点,培养适应卫生服务需求的具有综合角色的医生。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医生在处理临床问题时,不仅看到病,而且要看到病是产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因而需要考虑与人有关的各种因素。反映在培养目标中,医学生不仅应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及技能,同时应学习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技能,使培养的医生具有必要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知识结构。美国医学院协会在培养目标研究的第二份专题报告中,医学信息学专家组确认了医生的五种角色,即终身学习者、临床医师、教育通讯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医学信息学在每一角色中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在临床工作中,这些角色相互交叉。例如,当医生遇到疑难病症时,他主要是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但同时又是一名学习者,要去发现在生物医学文献中对形成治疗方案有意义的东西;而在把一个病人的特殊情况与本院过去治疗过的病例进行比较时,他又是一名研究者;在帮助病人理解治疗方案时,他又是一名教育者;在作安排以确保治疗方案时,他又是一名管理者。

三、国外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措施

为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各国均采取了相应的落实措施。首先,立法保障。许多国家把教育培养目标写进宪法,或由议会通过的教育法案加以规定,或由中央政府颁布的教育法规予以明确的阐述,这样就使培养目标具有权威性。立法保障还体现在以法规形式确保调整培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所必需的资金、设备及有关条件。例如1994年韩国政府在提出按“21世纪韩国人形象”调整培养目标的同时,就在有关法规中要求提供必要的教育场所、师资、教育投资等7个条件。法国等在现行教育法中,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高等医学教育的体制做了明确规定。其次,示范导向。为了使培养目标得到落实,一些国家采取由点到面的做法,即先抓典型示范,再逐步推广。将体现新世纪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方案在部分地区、部分学校试行,其目的,一是为了验证方案的全面性和可行性,对不足之处及时补充修改;二是取得具体经验,制定配套措施,便于在大范围推广;三是做出示范,起到导向作用。美国医学院协会在进行培养目标研究的过程中,为保障和促进研究的顺利实施,在全美范围内选定了23所医学院作为首批实施基地,以便取得成功经验后,在全美推广并为全球树立医学院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的联合课程改革的典范。为了满足国内需要和适应国际竞争,从1995年开始,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菲尔肖(Virchow)医院及夏里特(Charite)医院,联合开展了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的医学教育改革试点。改革内容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等各方面。目的是通过改革试点,用典型的事实来说服引导其他医学院朝这一方向努力,进而推动德国医学教育改革的进程。第三,改革课程,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方针、培养目标落实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在修订培养目标之后,最重要的一环是进行课程改革。美国医学院协会在全国确定的23所医学院根据新的培养目标,从1992年开始进行全面课程改革的试点。目前参加美国医学院培养目标研究课程改革试点的医学院校,随着1996年道尔霍瑞大学医学院以及1997年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第一批革新课程学生的毕业,大多数医学院革新课程培养的医学生已陆续毕业。美国医学院协会认为,培养目标的真实价值应当通过课程改革之后所产生的教育成效来反映。因此,根据AAMC有关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的学校,目前正在对改革课程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四、对我国医学院校培养目标调整的启示

50~60年代,我国学习苏联模式,培养目标比较笼统和单一,缺少个性和专业特征。80年代,国家教委组织修订了高等医学院校专业目录,明确了各专业培养目标。1995年,教育部又制定了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较深厚的医学基础理论,较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医学专门人才”。从总体上看,这一培养目标基本上反映了目前我国对医科毕业生的要求。但从社会和医学发展趋势看,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国外医学院培养目标方面的研究经验,在我国深入开展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1.制订指导全国医学院校的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中,没有可参照、借鉴的较为详细具体的培养目标,因而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这极大地制约了各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培养目标不仅是人才设计的蓝图,也是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我们应当借鉴美国在全美范围内联合开展医学院校培养目标研究的经验和做法,集中全国优势力量,共同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院校培养目标研究,为各医学院校制定适合各校的培养目标提供一个可参照和仿效的、较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培养目标。

2.不断充实和完善培养目标。从我国目前许多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看,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及现代医学发展等方面相关的内容在培养目标中反映较少,为了使培养的医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各医学院校在修订培养目标时,应增加下列方面的内容:①与现代医学及科技相关的医学信息学知识及技能;②与疾病谱转变相关的群体健康知识及技能;③与新的医学模式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技能;④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相关的医学沟通知识及技能;⑤与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相关的社区医学知识及技能等;⑥与医疗投入与产出相关的卫生经济、管理学等知识及技能。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临床医师;医学人文关怀;大学职能

Abstract:The questionnaire is organized by three levels from cognitions , affections and behaviors, which is aimed at understanding connotation of medical humanities care and practicing situation of clinicians in the prefecture-level hospitals,so that it could provide some basis to perform its functions.in medical vocational schools .

Key words:Clinicians; Medical Humanities care; University Functions

1课题设计与样本分析

1.1课题设计 本次调查是2014年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医学高职高专构建面向医护人员及社会群体培训体系研究”的问卷组成之一。选取云南省四家地州级三甲医院作为调查对象,目的是了解临床医师人文关怀的认知、情感、行为,为教学改革及高职高专面向医护人员及社会群体开展人文关怀培训提供循证依据。

1.2问卷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176份,有效160份,回收率为80.00%,有效率为90.91%;四家医院分别为48份,44份,27份及41份。

1.3样本分析 从医时间:1年~5年的85人,6年~10年31人,11~20年32人,21年及其以上的12人;中专5人,专科18人,本科129人,硕士研究生8人。

2医师对行医过程中医学人文关怀的自我评估

2.1医师人文关怀认知层面的自我评估 有74.38%的临床医师意识到医学的局限性和未知性,而能弥补医学不足,或认为具有无限性的是人文关怀,所以93.75%的医师意识到所有医护人员均应是健康教育者,即将医学人文融入医疗实践中;有73.75%的医师希望人文素养和医术得到提升,说明大多数医师已经意识到自我人文素养的不足;63.13%及88.13的医师认为如果自己是患者家属时希望知情权得到尊重及从医护人员那里了解到疾病相关信息、用药注意事项、合理饮食、锻炼与休息的知识,这表明,医师换位后的需求同样存在认知缺陷,这与从医过程中有20%的医师没能意识到自我人文素养的缺失, 及6.25%的个体没有关注医学人文与医术同等重要特别吻合,见表1。

2.2医师人文关怀情感层面的自我评估 有45.63%的医师在看到医护人员被打或被杀的报道时感到心寒,甚至有辞职的念头,这部分医师虽然大多数能通过一些途径缓解内心的不快,因95%的医师能在上班时至少保持心情稳定,但5%的医师仍可能情绪波动,见表2。

2.3医师人文关怀行为层面的自我评估 有4.37 %~6.25%的医师对患者及家属缺乏医学人文关怀,有11.25%及20%的医师闲暇时没有向家人、朋友进行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及常见急救知识普及的意识;有4.37 %的医师不会安排能提升自我生活质量仍至生命质量的闲暇时间,见表3。

在表3中单独选择“与朋友聊天”的视为闲暇时间安排无意义。

2.4不同工龄临床医师人文关怀知、情、行自我评估比较 从总体来看,不同工龄的认知比较分别为82.4%,81%,81%和81.3%。但从具体内容看,对“医学的局限性”、“健康教育者”、“提高诊疗费降低药价”,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作为患者家属时“知情权得到尊重”、“渴望获得相关医学信息”,“重拾听诊器”等认知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2.5不同工龄医师情感层面统计 从总体方面比较,不同工龄的情感表达分别82.4%,81%,75%,和83.3%,行为方面分别为90.6%,93.5%,93.8%,和91.7%,而具体统计分析,P值均>0.05,即,无论情感层面还是行为方面,各工龄段之间无明显差异,见表5,6。

3医师医学人文关怀有效性分析

3.1认知对医学人文关怀有效性的影响

3.1.1认知的主观性是医学人文关怀的关键 表1反映出有七成多的医师能很好审视自我,意识到自我人文知识满足不了患者需求,渴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实际上,这部分医师从认知层面,已提升了人文关怀的有效性;二成的医师在医疗实践中有人文关怀体现,但没意识到个体人文素养需要不断提升;不到一成的医师在医学实践中缺少提供人文关怀。显然,后两种情形医学人文关怀极为有限,甚至缺失。同时,不同工龄段的医师在渴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需求方面,数据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差异性。

医术是仁术。当医师的认知达到将医学人文内化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时,医师即能在每个实践步骤、环节、乃至细节自然、流畅地体现出医学人文关怀,医师的举止、行为方能释放至善、至美的医学人文价值,畅扬医学人文精神。

3.1.2认知能力是医学人文关怀提升的基础 认知能力源于认知水平。医师医学人文关怀的认知能力,是其认知水平的应用,认知水平与个体原有知识结构,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评判性思维、跨界思维能力及资讯筛选、整合能力及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因素有关。从本次问卷统计看,看书、查资料、写文章等能促使医师个体医学人文素养提升的行为,无论任何工龄的医师,无差异性,并且在95.6%的调查对象中,属于经常,值得肯定。但是,作为精英人才,4.4%的个体忽视或欠缺医学人文关怀及相关认知能力,也是值得关注的。

3.1.3认知实践能力是医师医学人文关怀的决定因素 认知实践能力即医师医学人文关怀能力。医学人文关怀,要求医师不仅为患者提供高满意度的技术服务,还要为患者提供心理的、精神的、情感的安慰和援助[1]。这就要求医师有多层次、多侧面广博、深隧的学识,及较强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专业知识科普化能力等。认知能力,是认知实践能力的基础,学习是认知能力转变为认知实践能力的源泉。所以,终生学习必须形成医师的素质。

3.2医师人文关怀有效性与个体情感投入的关系 关爱是医学人文关怀最基本的要求;博爱是医学人文关怀的追求[2]。情感投入本身即是人文关怀,情感直观表露的语言,更能体现医师的职业素养。本次问卷中,93.8%的被调查对象上班时常有微笑,95.6%的医师上班时“精力旺盛,信心满满”,或“状况一般,心情稳定”。让人揪心的是,近5%的医师在行医时缺乏情感投入,甚至表现为情感枯竭。伤医事件,在侵蚀着大多数医师不断修筑的人文关怀“源”,对情感耗尽的医师更是致命打击。医师也需要他人的关爱。医师自身都不健康,如何保障服务质量。显然,社会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呼吁“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3]。

3.3医师人文关怀有效性与个体行为程度的关系 敬畏生命是医学人文关怀的核心,生活-生命质量是敬畏生命的现实体现。医师对自我生命、家人、朋友生命心存敬畏,才能谈到上敬畏患者及家属的生命。WHO认为:健康知识的传播速度决定了健康水平提高的速度,也决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医师智慧安排闲暇时间,拓展自我的兴趣爱好,促使自我处于动态健康水平,不仅有利于个人、家庭、组织,还关乎到患者健康水平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4医师人文关怀知情行与院校教育的关系

4.1医师人文关怀知情行调查结果与医学类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职能[4]的关系 大学教育的核心内涵即自我教育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教育。自律和思考是自我教育的核心理念,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方法教育程度的直接反馈。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的医师没有意识到医学人文关怀及自我人文素养提高永远“在路上”,说明这部分医师没思考过“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而6.25%的医师没有人文关怀的意识,这是对医学高职高专人文课程开设缺失的直接反映;是医师不能观察、思考后医学时代医师急需构建人文素养的客观体现;是医师在医学生时期即需解决的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教育不足的投射。充分发挥大学人才培养职能,促使医学生认知能力、自我构建知识结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形成将来学习的“固着点”,为解决新知识摄入的质和量问题做好铺垫。

4.2医师人文关怀知情行调查结果与医学类高职高专发展知识职能[4]的关系 希波克拉底认为“爱人与爱技术是并行的”。在本次调查中,73.75%的医师有同时提升人文素养和医术的渴求,这必然推动医学类高职高专挖掘生产知识潜能,促进社会“知识源”正增长的职能。

4.3医师人文关怀知情行调查结果与医学类高职高专为社会服务职能[4]的关系

4.3.1医学类高职高专为临床输送合格的医学人才 调整认知,整合教材,改进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活动。具体举措如:审视医学生与临床医师的差距,构建技术、人文并重的教学内容,开发校院合作的培养模式,融跨界思维、叙事医学、舒缓医疗等于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医学生认知能力、认知实践能力。

4.3.2医学类高职高专为临床医师提供人文素养提升的平台 院校通过建立培训中心,针对医师人文素养方面,展开社会观察、理论研究、实践调研、课程开发等工作,通过①校内短期培训,即根据医师需求、服务群体需求及国内外发展情况,开设短训课程,发挥大学“能量源”作用;②院内主题式培训,即走出校门,走进医院,根据需要或预期需要,针对性地为医院制定主题讲座,发挥医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如本次问卷调查中,不同工龄的医师对健康教育者的认知具有差异性,即P值

参考文献:

[1]刘虹,任元鹏.医学人文若干概念的诠释-结构主义哲学的视角[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1):55.

[2]李怀东.医学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0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