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范文第1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科学养生和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要。人们面对“慢性病”和“现代病”的威胁,要强化自我保健意识,要在可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条件下,调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应对来自社会和自然各种各样的挑战。即使是遇到逆境、遭受挫折,都能够依靠自身的潜能,将矛盾一个一个地化解,把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强健自己的人格,保证身心愉悦,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学习、生活中去;用美的生活旋律来丰满我们的人格、丰富我们的情怀、丰裕我们的生活、丰硕我们的成果并以此来真正实现精神上和现实生活上的年轻与健康长寿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首先从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和中等专业卫生学校的医学教师做起,进一步加强养生保健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研究工作,加强养生保健与康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认真思考关于医疗卫生和保健养生两者的定位关系,为社会培养既有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养生保健知识的技能型、紧缺型、复合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要以服务广大群众为宗旨,倡导健康的科学养生理念,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养生保健知识,尤其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大中专学生和中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呼吁全社会树立科学的养生观,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做出新的贡献,实现中医“治未病”的目标,造福社会。笔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了“科学养生与健康”课题的研究和探讨,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饮食、运动、用药、情志调整和全身各系统的养生保健知识,编撰了《科学养生与健康》一书,2010年11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实践运用中收到了良好效果。2011年6月获濮阳市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笔者现就该教材的研究与应用谈几点体会,请同道商榷。

1《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的研究背景

1.1开展科学养生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目前大众的追求,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要求全面提升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我国是人口大国,广大群众普遍缺乏科学的养生知识以及适合自身的养生方法,不知道如何调理身体、修养身心。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卫生部发言人毛群安介绍说:“卫生部2009年公布了我国首次居民健康素养的调查结果———在全国31个省市近8万名15~69岁的城乡常住人口中,仅有6.48%的人群具有基本的健康素养,而基本健康素养的内涵也仅限于会自测血压、会打急救电话等能力,调查项目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毛群安指出,健康素养就是个体获得健康的能力,而我国国民亟须提高个人健康素养,这样在面对一些伪大师时,才能辨别其真伪。这就要政府与专业机构层面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构建权威信息平台,加强媒体培训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传播活动。群众要主动获取健康知识和技能,选择权威的渠道获取健康信息,建立正确的健康信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当今社会,从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来看,已经进入到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时代。但是,在城乡社区、单位和农村不同的人群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健康问题,主要表现有:在机关,人们的健康观念亟需提高,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尚未建立;在社区,全民健身的氛围仍未形成,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在学校,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不良倾向还不同程度存在。在农村,养生保健知识贫乏,防病保健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在农村医生中,重治疗、轻预防,重用药、轻保健的现象依然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

1.2当今社会的养生现状和人们的健康状况当前,从报刊、电视到网络,各种养生书籍、养生讲座和养生信息可谓无处不在,在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所谓的“养生大师”或“养生秘诀”,这些社会现象说明养生保健行业鱼龙混杂,而且科学规范、质量可靠的养生保健服务供应严重不足,客观上给一些意在“趁浑水摸鱼”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些养生理念和方法使人民群众获得了有益的知识,促进了人民群众健康的改善,但有些养生知识却使公众误入歧途,适得其反。不少养生观点违背常识,颠覆传统,引起了公众和医学专家的质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健康服也具备了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条件。现代化的生活导致人们被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所困扰,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因此,健康养生类图书恰逢其时,成为人发群众直接了解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

1.3养生学是一门严肃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现代社会,人命关天,健康无价。2011年,大批养生类书籍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收回销毁或禁止出版发行。因此,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养生学是一门严肃的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观点的提出,须有确切的科学依据,绝不能拿生命开玩笑。养生学的科学价值在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达到无病预防,有病防变的目的。它的范围已经超越了保健的范围。

2加强养生康复保健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当前,各种慢性病、“八高症”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养生康复保健越来越受到重视,也为养生康复保健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专家指出,目前全国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在开展养生保健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缺乏养生保健专业的教育人才长期以来,我们的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主要承担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责任,但是养生保健专业技能型卫生人才的培养却极度不足,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养生保健专业教育人才。因此,加强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养生保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长期以来,我们的医院、医生主要承担临床医学的责任,养生保健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缺乏。随着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学市场的扩展,在养生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领域中,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应发挥重要作用,医院的医生、护士也应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琦指出:“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不但要承担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责任,而且还要培养具有科学养生与健康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卫生人才;我们的医院、医生不但要承担临床医学的责任,还要掌握养生保健知识和专业技能,以适应当今社会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疗市场的需求。”

2.2养生保健和康复专业缺乏系统教材在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各级各类学校、各个专业除了应培养硕士、博士类高级人才,也应有本科、专科类专门人才及中专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广大城市、乡村、社区的需求。从而形成一个3级的梯队,使普及与提高双管齐下。发展养生保健事业也应如此,但目前教材缺乏。自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教学计划”后,一直没有相应的养生保健专门教材,有的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只好用自己编写的讲义来替代教材,致使难以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而且,在全国中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编写的《全国中等中医药教育规划教材》中,也没有安排编写该专业方面的教材。

2.3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不包括养生保健或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就目前现行的中医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没有执业中医养生康复医师或执业助理中医康复保健医师资格考试。因此,在各级各类医院中开设单独的康复保健科的医院也很少。学生毕业后没有相应的用武平台,只能进入各级各类保健休闲中心工作。而现代医学康复技术近几年发展极快,有许多部级的健康科普专家建议,在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应设有单独的“养生保健指导技师”和“康复技师”资格考试,医院要开设“康复科”,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要开设养生保健、康复保健课程或设置相关专业。

3教材研究的基本内容

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研究内容包括科学养生与健康概论;科学养生的内容;合理膳食与健康;健康食品与保健;颈椎的养生及颈椎病的防治;眼睛的养生保健;“亚健康”“、八高症”与“慢性病”的预防;性生活与生殖系统的养生;科学合理用药与健康;科学健康养生要遵循规律;培养科学健康的养生习惯;科学养生须持之以恒;情绪、情志与精神的养生保健;养生与健康的最高境界是跟着感觉走;积极做好健康管理工作等。全书共十五章。

4教材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编写《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收集、借鉴和整理了有关教授、专家、学者关于养生与健康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经验,全书以培养培训养生保健技能型、紧缺型、复合型卫生专业人才为创新点,填补了国内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没有养生保健专业教材的空白。

4.1教材的指导思想正确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实用、贴近教学培训”的基本原则,既体现了科学养生的理念、内容、养生的方法和技能;同时,本书又体现了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可读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创新性。

4.2教材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教材运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在言而有据的前提下,尽可能反映出所涉及科学养生与健康的最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体现养生文化和养生学与社会医学、心理医学、预防医学、行为科学尤其和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力求做到内容新颖、系统、实用。

4.3教材始终贯穿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力求坚持定义准确、概念清楚、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在养生方法的运用方面坚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针对性强、科学实用、简便易行、没有成本的原则。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其中,旨在培养充实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知识和养生知识,提高公众的自身健康素质。

4.4教材的各章节教学目标明确教材为了使广大医学学生和读者更好的学习掌握科学养生与健康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每个章节还编写了知识目标检测。

4.5可作为技能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教材本书可作为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专学生技能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的教材。供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临床医学、护理、妇幼保健、卫生保健、康复、口腔医学、医疗美容、农村医学、眼视光、中医、中西医结合等多种专业使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为人民群众服务。

4.6可作为临床应用的参考书本教材也可作为临床医师、乡村医生、护士(师)的参考书,为患者提供科学养生与保健服务。

4.7可在多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本教材呼吁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卫生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医院的医生与护士以及医学专家在养生保健、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等领域扮演主要角色,发挥积极作用。

5教材供广大群众养生保健和学校、社会开展健康教育使用,能够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素质

5.1提供了一种科学养生与健康的新思路本教材倡导科学养生与健康的新理念,传播一些实用的养生保健常识,无成本的养生方法。自始至终贯穿一条主线就是精神养生、情志养生和情绪养生,其宗旨就是要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心理平衡的目标。

5.2提出了科学养生的三大原则和现代社会开展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一是自主性养生原则;二是平衡性养生原则;三是特殊性养生原则。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指导思想。

5.3提出了“健康是福”的新理念本教材强调要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健康观即:健康—活着—开拓进取、贡献社会、无私奉献。积极的健康观是健康的灵魂,也是养生的基础。“健康是福”“,福”于国“、福”于民“、福”于己。科学养生的目的是使人们健康、年轻、长寿、幸福。

5.4提出健康的核心是和谐21世纪倡导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健康是和谐,健康是节约,健康是财富,健康是发展。实现健康和谐的20字标准是: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

5.5提出健康人生标准快乐的健康人生必须从胎儿时期抓起、从婴幼儿抓起、从青少年抓起,年轻人养生很重要,中年人养生是重点,老年人养生是关键。实现健康人生的标准是:健康、家庭、事业的平衡;时间、财富、精神的富足;个人、集体、社会的和谐。概括为平衡、富足、和谐三个要点。

5.6提出养生与健康的意义重大对社会而言养生之道,不只是个人行为和家庭活动,还涉及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和谐程度;健康问题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健康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健康问题是一根敏感的社会神经。对个人而言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

6教材在运用中强调要坚持科学养生,摒弃养生伪科学为有效抵御

某些“神医”、“神仙”的鼓噪,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依法惩处“造神运动”中的虚假宣传、无证行医、商业欺诈、超范围经营等非法行为。另一个方面需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强化科学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健康的社会心理和健全的社会人格,使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形成科学理性、平实稳健的社会认知,在各种“养生神话”、“养生秘诀”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最终使“神医”、“神仙”失去市场。

7教材的实践运用和社会效益

2011年在河南省开展的“文明中原大讲堂”活动和濮阳市文明城市创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活动中,濮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选用了《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为培训教材,笔者积极投入到濮阳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和健康教育等科普知识宣讲活动,对市直各系统、各单位和几十个社区、学校的干部职工、市民、学生开展了养生保健知识与技能培训,举办讲座数十场,充分运用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做到了把深奥的养生保健知识用简单的语言讲出来,讲课认真,重点突出,幽默风趣,感染力、艺术性强,社会效果显著,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和喜爱。2011年5月被中共濮阳市委、濮阳市人民政府表彰为濮阳市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卫生城市复检、文明城市创建阶段性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12月被中共濮阳市委、濮阳市人民政府表彰为濮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工作者。典型事迹在2011年5月16日濮阳日报文章《润物细无声———我市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综述》中进行报道。

8教材的推广应用前景

8.1对学生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目前,虽然各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和中等专业卫生学校都没有开设养生保健专业,但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精神,普及基本卫生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满足人们健康需求,弘扬中国悠久的养生文化精髓。各级各类医学院校一定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培养培训养生保健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应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将养生保健知识和健康教育知识作为各个医学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且纳入各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计划,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临床医学、护理、卫生保健、康复、口腔医学、医疗美容、农村医学、眼视光、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的学生通过对各专业理论的系统学习已经具备了较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这是学习养生保健科学知识的根本前提。按照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医学教师和学生必须具备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必须具备开展健康教育和养生保健技术指导的能力。

8.2运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能够创新医学教育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运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要依靠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医院、医生积极发挥养生保健知识在卫生人才培养培训、健康咨询、养生指导和早期预防、早期诊治疾病等方面的作用。在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充分发挥学校师资的作用,将中国传统中医“治未病”的养生思想结合现代科学养生方法和现代医学“三级预防学说”,向学生传授中西医养生和传统的养生保健知识、方法和技能,为学生提供较系统的科学养生指导,进行健康教育,树立科学的养生观,创新医学教育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既有医疗卫生专业技又有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也能够满足医生在为病人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开展养生保健指导和新型职业技术工作需求。

8.3发展养生保健事业,关键在于培养专门的梯队结构人才我国养生保健事业要得到发展,要在整个社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培养专门的梯队结构人才。在《科学养生与健康》创新教材教学成果的使用和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内外环境的需要进行调整,增加新的内容,使其适应和满足新的需求。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要加强养生康复学科的建设,组织编写养生保健康复专业的中专、专科、本科等不同层次的教材;建议增设养生保健医师、中医养生康复医师、养生康复助理医师资格的考试。同时,还要研究怎样把中医“治未病”的养生康复保健学说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学说”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焕发出新的青春和活力。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范文第2篇

(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摘 要:截至2013年,武汉市老龄化程度高达17.7%,远超国际7%的标准。而当前武汉市社区老年群体预防干预保障制度尚未全面建立,进一步发挥老年群体“知、信”的传统中医药保健养生、未病先防、“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减轻家庭、社会医疗费用负担势在必行。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武汉市青菱乡社区和百步亭社区约500名老年群众,了解到当前老年群众普遍通过电视媒介关注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但真正了解者却极少;老年群众养生方法多集中于饮食养生,希冀社区中医文化推广站建立,获得切实可靠的中医卫生服务等相关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设性对策,为社区开展老年卫生保健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23

*基金项目:2012年湖北中医药大学科研项目“本土中药日化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收稿日期:2014-10-21

当前,大力开展基层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工作已成为我国基层医疗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举措。特别是在社区卫生医疗工作中,积极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末病”的优势,已成为国家政府和各专家的共识。当前,在国家政府及各相关部门、机关的大力支持下,中医药相关服务已逐步走进社区,各系列医疗养生保健服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愈来愈受百姓青睐。而社区老年群体作为医疗保健中的脆弱人群,也是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的主要服务对象,研究其老年群体当前中医养生保健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加强老年人疾病预防管理,做到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调护、瘥后防复,对进一步促进社区养生保健工作发展,合理配置相关医疗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1 社区养生保健相关概念及研究

中医养生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调节饮食、保养精气、调适寒暑、活动形体等各种手段,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社区中医养生保健通常指的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面向社区人群施加于人体的一种简易有效的预防手段,其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食疗、艾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药浴、气功、八段锦等养生保健。

现阶段,国内相关专家学者为解决国内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简、便、廉、验的社区中医药服务寄予厚望。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老年人医疗保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张敏、陆庆荣、韩礼婉早在2003年就指出:目前我国中医养生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形式简单,宣传途径及内容不完善,缺乏科学系统的中医养生规划与评价;石碧霞、方丽鸿、刘登蕉等学者于2010年通过研究发现城市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认知程度较为匮乏;黄艳、黄卫东则于2011年提出经济水平和知识水平影响着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行为等观点;孙晓晶、段功香、张颖杰同年调查发现预防骨质疏松、防治高血压病及颈肩腰腿痛的知识指导、日常生活中饮食注意事项和常见疾病饮食指导等是社区最受群众喜爱和欢迎的5项中医保健服务;李明今、冯应强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社区人群对中医药知识及相关技术行为态度面临着“低利用度,高需求度”的尴尬局面。

目前,尽管国内学者对有关社区老年人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钻研较多,但大多都体现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或手艺等“硬件”在人群中的“知、信、行”问题,而轻视了当今群众,尤其是老年群体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指导咨询、健康教育等“软件”的需求。随着现代社会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根本性改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兴起。2009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医学高峰论坛上,各医疗专家就“临床治疗与平时预防保健”问题达成《北京共识》并强调:医学必须有较大改变,必须提供平常预防保健,要特别照顾到老年、妇幼、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另从地域角度分析,武汉市地区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较广州、北京等一线城市偏少,而截止到2013年,武汉老年人口数高达146万,老龄化程度高达17.7%,已远远超过国际标准7%。同时人们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疾病随之而来,进一步加重了家庭、社会的医疗费用负担。如何进一步发挥我国传统中医药老年保健养生、疾病预防特色优势,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弊端,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相应的调查,认知武汉市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现状,并剖析相关原因,提出相应策略,以便为社区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择武汉市青菱乡社区和百步亭社区进行抽样调查。共计500余名老年人参与调查,调查于2013年7-8月进行组织实施。

2.2 调查方法

2.2.1 问卷调查

通过对500名老年人开展相应调查问卷,针对部分文化水平低或不识字的老年人,由调查人员逐条询问并如实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87份,问卷回收率达97.4%。问卷分为个人相关信息和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相关资讯关注、了解程度,养生方法、了解途径等9个条目。

2.2.2 文献研究

通过查阅30余篇相关论文和大量阅读系列文献,大致了解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需求脉络,设计访谈提纲及问卷。

2.2.3 个人访谈

通过与20余名老年人交流访谈,了解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普遍心理体验意向和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解决途径,大力挖掘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研究盲点。

2.3 统计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Epidata3.1建立相关数据库,进行处理及相关分析。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样本概括

本次调查共收集487份有效调查问卷,样本在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项目进行了相关描述统计,具体见表1。

3.2 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现状

3.2.1 面临“高关注,低了解”尴尬局面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健康与医疗一直是人类最强烈且是无法避免的最基层的需求,是人们行为的强大动力。调查发现,67%的老年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20%的老年人处于疾病的状态,特别是老年人普遍深受慢性疾病病因不明、病程长、恢复慢的侵扰,健康水平直接决定着老年人对医疗健康知识的关注。而中医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特别在疾病的预防上面凝聚了自身独有的特色。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对老年人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大部分老年人已接受中医养生保健理念并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部分来自中医的保健经验。调查中,在回答“老年人对养生保健知识关注程度”这一条目时,所有老年群体普遍表示关注。但当问及“老年人对养生保健知识了解程度”这一条目时,仅有37.37%的老年人表示了解,17.04%老年人表示不了解,1.44%的老年人表示完全不了解。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成了“鸳鸯火锅”一般冷热不一,说明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和知识势在必行。

3.2.2 养生保健方法,感兴趣养生知识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

自古“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根植于中华名族血液里,广为流传的饮食三字经正好说明这一关系。人到老年,身体机能逐步弱化,对健康的需求也愈来愈大,而食疗作为一种较易获得方式一直深受广大老年群众的欢迎。在调查中,79.47%受访人群表示了解饮食养生,另外动形养生,进补养生也是老年人较为熟知的养生方法。在回答“愿意选择哪种养生方法”条目时,66.12%选择饮食养生,这正好可以说明老年人养生保健方法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另外动形养生、静神养生、进补养生也是老年人乐于接受的养生方法。

不仅如此,在调查感兴趣养生保健知识中,61.6%受访老年人表示喜欢了解饮食养生知识,拔罐、针灸占57.29%,推拿按摩占51.54%排在其后。

3.2.3 了解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

目前老年人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约有66.94%老年人在回答“当前了解中医养生保健途径”条目时,均认为是电视节目。这与中国老年健康服务促进大会(2014)的《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以电视为主”相符。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电视也作为一种普通家电走进了千家万户。老年人的娱乐生活与电视有着紧密联系,电视已成为当今老年人生活消遣、资讯获取的主要渠道。另外,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健康愈来愈重视,养生类节目应运而生并大行其道,电视养生节目众多。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上星电视节目中,基本上都有养生保健节目,如中央电视台有诸如《健康之路》等3套养生节目,山东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电视台也有类似《养生堂》相关养生健康保健栏目。

3.2.4 希冀社区驻地宣传

通过对老年人获取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对比可以发现(见表2),老年人目前多通过电视节目获取,其次是口耳相传,占44.35%,社区宣传仅占23.61%,排在7种获取途径中第6位。而在老年人希望的知识获取途径中,电视节目凭借着64.89%的支持率仍居榜首,社区宣传(46%)从第六一跃成为第二获取渠道,增长幅度高达22.39%,增长幅度独占鳌头,而电视节目反而略下降2.05%,说明老年人在肯定电视媒介重要性的同时,内心希望在居住地社区周围能够了解、获取到相关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另外,手机短信、收听广播、上网搜索也是老年人现希望扩宽的的获取途径。

4 讨论

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现了我国卫生服务的特色,是发展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的有益尝试,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传统医学的优势。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养生保健中也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社区在开展相关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时可以考虑下面几点。

4.1 立足社区,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

通过调查发现,老年人普遍希冀通过社区宣传就近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建议各卫生单位、政府部门在社区成立中医文化推广站。在本次调查中,调查人群对所住的社区有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希望的占65.98%,一般的占26.49%,认为可有或可无的占8.21%。数据显示群众对于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还是持积极态度的,也表明群众意识到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能切实地给他们带来好处。对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充分利用中医文化推广站大力宣传国家相关中医药方针政策,宣传普及中医药常识,特别是针对老年群体常见病、多发病、易发病,推广老年人易接受、易操作、有明显疗效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知识需求。亦可以通过举办专家社区义诊、健康教育、文体表演、健身锻炼、知识竞赛、科普游艺等活动扩大中医药在当地影响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印象,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调查发现,老年人养生保健方法及感兴趣养生知识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社区在开展老年人养生保健服务时,应以老年群众需求为导向,侧重加强饮食养生知识的传播。

4.2 加强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等规范化管理

调查发现,目前老年人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约有66.94%老年人在回答“当前了解中医养生保健途径”条目时,均认为是电视节目。笔者在与老年人面对面访谈时发现,电视媒介在老年人获取健康知识特别是饮食保健知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不可忽视的是,当今电视广播养生保健类节目虽然繁多,节目质量却良莠不齐。有一些制作人为片面追求高收视率,大力包装节目,将正常的中医知识描述得天花乱坠,使得健康类节目逐渐变得娱乐化。其中更有一些所谓的类似“张悟本”的“排毒教父”、“养生教母”、“太医”堂而皇之登上电视节目,兜售那套“治病神术”,诱使观众受骗上当。笔者建议相关单位应努力加强养生保健产品媒体市场监管和规范,特别是饮食养生类电视节目管制,净化电视广播,防止认知度低的老年群众上当受骗。另外建议相关部门联合媒体单位自制食疗、生活保健类节目,传播各医疗单位特色医疗实惠项目,努力做到一方面使得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知识得以快速传播,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效缓解当前老百姓看病难的现状。

4.3 加强建设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养生保健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现有社区中医养生保健队伍整体素质低,服务水平不高,已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缺乏足够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已严重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融入。各相关部门单位应积极引进中医、健康医学、全科医学类人才,开展中医养生等健康教育课,并把它作为重要环节和切入点,以提高养生保健服务质量。如联合各中医药院校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加大资助力度引进人才;加强和各医疗单位合作开办养生保健的系列教育;对社区现有人员提供岗位专业培训和技能操作培训,建立各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立养生保健协会,确定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和产业标准,提高养生保健从业人员理论水平及实践技能。

5 结语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是当前无法回避的重大挑战。结合老年人身体特点与养生需求,在社区积极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系列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将是今后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工程。各相关部门和社区在开展相应卫生保健预防服务时应注重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提高养生保健产业的管理水平,加强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中国养老事业和卫生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郑丽维,邓丽金.内科门诊病人对中医养生的认知需求调查[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5)

2 张敏,陆庆荣,韩礼婉.用中医理论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2002(9)

3 石碧霞,方丽鸿,刘登蕉.100例老年人对社区保健需求的调查[J].海峡药学,2010(10)

4 黄艳,黄卫东.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中医养生[J].护理研究,2011(8)

5 孙晓晶,段功香,张颖杰.社区中老年人中医保健知信行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3)

6 李明今,冯应强.社区中医药知识与技术认知、应用及需求调查研究现状[J].亚太传统医药,2010(2)

7 邬红波.武汉老龄人口去年陡增8万 2020年或成重度老龄化城市[N].楚天金报,2014-02-21

8 董梅娟.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社会医学杂志,2007(1)

9 夏姗姗.老年人保健品满意度不足一成[N].北京商报,2014-04-16

10 武树红,袁建民,王光荣,等.推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5)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

G642;R47-4

医学模式的改革使得护理的思想从原来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这样不可避免的对护理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医学营养学也被前所未有的放到了最高的位置上。在此背景下,医学教育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为了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对护理的需要,学校加强对护理专业相关课程的研究,尤其是医学营养学。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出了当前教学上的一些问题,在此文章中,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推进我国医学护理更好的发展。

一、护理专业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对医学护理要求的逐渐加深,护理专业的医学营养学课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护理的前进,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在当前的护理专业的教学中,一些院校并没有开设有关医学营养学的课程,经常是将医学营养学放到卫生学当中,医学营养学的教学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种落后的做法制约着教学的发展。另外,国内有关医学营养学的教材多是比较陈旧的,对于营养学的发展动态不能很好的反映,这种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医学营养学的开展远远落后。

2.教学方法落后,与日常生活联系较少

在我国,由于多年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一些教师观念落后,在教学上仍是填鸭式的灌输,只一味的进行书本知识的讲解,忽视实践的重要性,护理专业的医学营养学教学也存在这一问题,学生在课堂听讲中难以集中注意力消化过多的专业知识,在生活中也找不到与其对应的相关事情,长此以往使得学生兴趣大大丧失,影响教学的质量。

3.医学营养学的教学与临床应用严重脱节

由于发展理论的不健全,医学营养学的开展时间较短,一些院校中对医学营养学的认识还存在诸多的不足,这就导致了在课程的开设上与临床的要求不符,涉及到临床的问题较少。比如在医院的膳食种类和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等问题上,在医学营养学的教学中无从体现,这种滞后性制约了学校培养人才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护理专业加强医学营养学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1.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随着医学上各种理论技术的相继问世,传统的膳食调配管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营养学的需要,为了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发展模式,加强医学营养学的教育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关键。营养作为现代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所以各大院校中的护理专业加强对医学营养学的教育研究,积极推进改革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

2.是社会预防保健的需要

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首要前提,这种人们普遍的思维带动了社会预防保健的发展,而医学营养学正是预防保健的支撑,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完整的医学营养学知识,才可以更好的为人们进行服务,所以医学院校加强对医学营养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人员支持以满足人们预防保健的需要。

三、护理专业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医学营养学的课程教学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要想发挥医学营养学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强对教学的深入改革,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着手,使教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要清晰的认识到医学营养学与班级卫生学的不同,避免将其混为一谈的错误做法。其次要根据医学营养学这一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体系的完善,在满足基础知识的讲授的同时,适当的开展教学实践,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补充,例如开展关于医学营养学前沿问题的讨论,增进学生对该课程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完备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促进全面发展。

2.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这一点上,教师要能够与时俱进,认识到当前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课堂上要主要发挥学生的作用,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要注意方式方法,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以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理论教学外,要加强教学实践,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增进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3.贴近临床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

学校要选取与实际临床密切相互的内容进行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利用所学知识配备糖尿病患者的一日三餐,根据学生的配备情况对学生加以引导。这种实践的开展是与临床的结合,保证医学营养学课程的开展质量,适应社会要求。四、小结

总而言之,根据当前社会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医学营养学是一门关键的学科,为了培养更加优秀的护理人员,学校必须对医学营养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使护理专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教学的改革,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人们的健康提供完善的护理,创造更加和谐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职中医美容教育 规范化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6.016

1 中职中医美容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1.1 市场需要中医美容专业人才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就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所谓的“美”,不仅包括可见的外表、形体、容貌之美,更包括人的气质,即精、气、神的综合体现。一方面,在美容学逐渐普及的今天,鉴于西医美容方式的副作用日益明显,很多顾客转向于风险小、循序渐进的中医美容;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都市病、职业病、亚健康等问题频出,现代人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更加注意养生、食疗等中医调理,众多养生会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随着国家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中医养生职业中缺乏合格的从业人员,许多问题逐渐浮现。①因此,中职教育中如何为广阔的中医美容养生市场培养合格的中医美容人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2 中职中医美容的培养目标需明确

与大学教育有所不同,中等职业教育是向高等院校输送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基础人才的基地和社会各行业所需的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的输出站,中职教育的培养对象不仅需要完成初、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还需要具备学习行业相关知识和胜任工作的能力。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各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②

2 中职中医美容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

傅杰英认为在中医美容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根据服务人群的差异,将中医美容划分为中医保健美容和中医治疗美容两大部分, 并明确各自的实际应用体系。③这两个培养方向也决定了学生的培养层次,中医美容中高职教育是培养美容保健的技能型人才,具有美容师资格证,所以培养方向应该是面向中医保健美容。中医美容本科教育是培养中医美容应用型能力人才,同时具备医师资格和美容师资格,所以培养方向应该面向中医治疗美容。

就中职教育的中医保健美容培养方向而言,中医保键美容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美容消费者包括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以损美性改变为主要表现者。其内在调养以养生为依据,进行饮食起居七情指导,配合辨证使用美容中成药;外在护理以经络按摩为主,配合使用美容中药外用剂型和生活美容护理。明确培养方向和确定教学内容这有利于中医美容,尤其中医保健美容进入美容市场,利于学生就业。④

2.1 我校中职中医美容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中职中医美容的课程设置是基于培养中医保健美容方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专业核心课程为护肤美容技术、中医养生(分为实用性强的专题开展,如: 经络保健美容、体质保健美容、季节保健美容、食疗保健美容、情绪保健美容、 生活起居保健美容等)、中医美容美体技术,通过核心课程的建设,使学生具备中级美容师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掌握中医保健美容实用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中医基础、正常人体解剖、化妆设计与造型、人际沟通和服务礼仪、市场营销课等。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一方面为专业核心课建设打下结实的理论,一方面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适应行业发展的综合能力。

3 中职中医美容专业的办学模式探讨

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中医康复保健(中医美容)专业,自办学以来一直坚持走校企合作办学思路,经过5年的教学实践,在学校教育、校外实习以及就业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

(1)校企合作办学思路:我校中职中医美容校企合作的基本思路是:教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校抓知识和素质培养,企业抓技能和心态培养相结合。双方紧密联系致力于培养有道德有技能有学识的高素质中医美容人才。

(2)在教学方面:中医美容专业长期聘请企业教育部总监及助理2名驻校教学。在课堂上企业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及服务礼仪训练;在课后积极参与学生班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团队建设活动;晚自习还陪同并指导实操。在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中参与度极高。同时,企业老师也参与培养计划的修订、课程内容的设置。在教学方面的深度合作确保了学生的技能掌握扎实到位,同时也让学生更早地了解行业规范和需求,在毕业时无论是在技能上还是在心态上学生都能更加顺利地步入实习和就业状态。

(3)在实习就业方面:学生由合作企业安排下店顶岗实习,所有的实习点均需提前通过企业和校方的考察,考察内容包括:开展的服务项目、带教人员及资质、带教制度、食住解决情况等。开始实习前学校、学生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规定权利与义务,约束三方行为。在10个月的顶岗实习期里,学生需要完成面部护肤美容专项、身体护理专项、中医经络美容专项、化妆技术专项等实习内容,同时企业统一对学生进行每月考核手法技能,不定时巡岗抽查学生的工作状态、仪容仪表和心理动态。通过由学校总统筹、由企业监察、由店家带教和反馈,三方紧密合作,有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期的表现比较稳定而且也能渐入佳境。学生的专业知识、手法技能及销售管理能力都能在市场的实战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在就业时,学生都广受市场欢迎,供不应求(就2015届毕业生数据统计:就业率达90%,工资平均水平:3000~4000元/月)。

(4)校企合作深度合作的总结和反思:中职中医美容教育的深度合作被证明是有必要的,在两年前我们也尝试过传统模式的校企合作:学校负责教育全过程,签约企业提供实习点,就业双向择优选择的模式。这种相对浅层的合作方式暴露了一些问题。第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及课程内容的设计很少,学校单方研究不免落入过于强调建立完善系统的基础知识,重理论轻实践的窘境;第二,企业只在临近实习时接触学生,学生和企业之间缺乏认识和信任,尤其是中职学生年龄偏小,缺乏定性,学生不容易接受实习企业以及实习状态,甚至容易对企业、对整个行业产生怀疑和抵触心理。以至于后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问题不断,心态不稳,毕业后一部分学生也选择离开了中医美容行业。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应该纵深到招生、教育、实习和就业的各个方面,学生对企业的依从度不像学生对学校或者学生对医院这样,相处模式早已成熟,只有尽早相互接触,让学生去体验去参与,方能保证校企合作在实习就业环节上能顺畅。

4 德育在中职中医美容教育中应用的探索

我校中医美容专业教育的另一大特色是德育。学校和企业一致认为职业道德和文明礼仪,必是支持学生事业和人生成功的稳固基石。所以积极引入传统国学礼仪文化,并每年举办“国学礼仪大赛”, 致力于让礼仪德行教育成为美容专业文化不断传承。

重视道德礼仪教育在美容专业建设中是有积极意义的。美容行业是窗口型服务行业,对于从业者的道德修养和仪容素质要求都很高,越高端的美容服务场所,消费者来自身心的需求也越挑剔,只有美容师能够做到德才兼备才能胜任如今竞争激励、日益规范和严格的美容市场。

在国学礼仪专业文化建设中,我校尝试将《弟子规》引入教学,通过组织讲解学习、背诵原文、布置相关体验式作业等方式,让学生对做人做事的规矩和方法有了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另外,为了让学生重视仪容仪态和气质建设,我们引入了形体训练课程,同时邀请企业舞蹈老师指导古典舞、仪态舞练习。学生通过坐姿站姿走姿的严格训练以及体验了古典东方美舞姿的端庄和柔美,学生对于“何为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自身的陋习有了检视,通过舞蹈的展示也对自身的气质有了自信和更高的要求!

5 中职中医美容教育的经验总结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校企融合 助产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3.012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hospital management and midwifery education, midwifery professional clear positioning, so as to take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promote the training and education reform of nursing personnel.Survey: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hospital 6, of which two grade 1 hospitals, three general hospitals 4, three specialist maternity hospital 1. Select the hospital director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nursing director,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experts interviewed. Survey of 129 medical staff working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ospital.Methods: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129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the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to 129.

Keywords school enterprise integration; Midwifery; talent training

1调研背景及目的:

1.1 背景

国家卫生事业“十三五”规划才在“卫生人才队伍”部分提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机构应当根据当地服务人口、社会需求、交通状况、区域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及承担的功能任务等合理配备人员。市、县、乡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应当不低于总人数的80%。

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强调,要“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正式提出了助产专业区别于护理专业,突出了助产专业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地位。现行卫生类本科教育专业目录中尚未设置助产专业,2015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明确助产专业与护理专业同属护理类,助产士的专业技术职称目前也是按护士系列职称晋升。

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全会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预计未来几年将迎来更大的生育高峰。由此,医疗服务机构将面临着严峻的专科服务能力不足和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可见培养助产专业专门化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是势在必行的。

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委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助产士规范化培训基地评审标准”,专家强调了提升助产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学科特点实施专业教育培训,强化助产队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指出出色的助产服务是提高产科质量,确保母婴健康的关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一例分娩都应该由熟练的助产人员进行”。目前国际上倡导的分娩模式是“助产士主导模式”,强调助产士是孕产妇的主要照顾者,通过助产士给孕产妇提供连续的专业服务,能够提高自然产率,减少妊娠期的住院时间,减少药物镇痛与产时麻醉,降低会阴侧切率,提高新生儿出生评分,同时也能增加产妇对分娩过程的满意度。可见,助产士在孕产服务质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助产联盟对助产士的定义是:助产士应该是负有责任的专业人员,在孕期、产时和产后与妇女进行合作,提供必需的支持、保健和建议,根据助产士的职责帮助分娩,为新生儿和婴儿提供保健。ICM(国际助产士联盟)在2015年国际助产士节提出的主题是“助产士让明天更美好”。在世界许多地区,助产士是孕龄妇女孕期的主要健康照顾者。助产士通过与孕妇及其家庭的合作,给予妇女在整个围孕期和围产期持续性的关怀、必要的支持、护理咨询以及专业医疗服务,从而达到促进妇女和新生儿健康、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的目标。在英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际助产士联盟国家,由于助产士学历起点高,有着不同于护士的继续教育体系和独立的专业体系,因此助产士可以独立为正常妊娠妇女提前、产时、产后的全程支持。

截止2015年11月,连云港市共有氖轮产专业护理人员892人。在这892名助产人员中,其学历构成如下:本科144人、大专学历298人、中专学历450人;其中中专学历所占比例最高,为50.45%,大专学历占33.41%,本科学历仅占16.14%,由此看出,助产从业人员学历水平偏低。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人员是由护士改行经过老助产士传帮带后从事助产工作,缺乏系统的专业性知识基础和技能素养。分析892名助产人员的年龄分布:30岁以下353人,占39.57%;30~40岁233人,占26.12%;40岁以上306人,占34.30%。由于助产工作具有高风险、高劳动强度、高技术性的特点,40岁以上助产人员将因为年龄、身体的原因面临转岗或即将退休。目前,连云港地区拥有近500多万人口,育龄妇女人数达108.25万,以2014年为例,年分娩量达到7.06万人次。以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为例,产科有四个病区,2014年分娩量达到8010人,而助产士只有20人。以东海县人民医院为例,产科有三个病区,2014年分娩量达到8550人,截至2015年11月分娩量已近7000人,而助产士只有23人。

1.2 目的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护理事业发展需要,满足助产专业人才需求,为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培养从事护理、助产、母婴保健及计划生育工作的技术应用型护理、助产专门人才,我校利用校企融合的基础,对本地区助产人才队伍现状和专业培养定位进行了认真的调研与总结。

2 调研内容与方法

2.1 内容

对能够开展助产服务的、与我校有校企合作经历的六家医院(其中二级医院1所,三级综合医院4所,三级妇产专科医院1所)进行专家访谈,对六家医院129名从事助产人员名进行微信问卷调查。调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医院产科助产人员现状。包括学历、年龄、职称、工作年限等。(2)助产士问卷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从事临床工作的助产士应具备的能力、助产士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等。

2.2 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以微信问卷法收集资料。现况调查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6所不同级别医院从事助产技术服务的129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查。

2.3 数据处理

将数据输入EXS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3 调研结果

6所医院助产人员的构成(见表1):受访医院的助产士人数共129名,学历层次以本科居多,占53.49%;职称以主管护师居多,占48.06%;工作年限以10年以上居多,占58.14%。

关于拟招聘助产士的学历起点,受访助产人员中,83.33%的人选择了本科,16.67%的人选择了大专,选择中专学历的占0.00%。对于拟招聘的助产士专业要求为助产专业的占100%,可为护理专业的占33.33%。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临床工作的助产士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受访者中100.00%的人认为产时急救技能、团队协作能力非常重要;83.33%的人认为顺产的处理、人际沟通、心理承受能力非常重要;66.67%的人认为产科危重症护理、新生儿护理、产科新进展的接受与实施能力、产科常见病、多发病护理、难产的处理非常重要;50.00%的人认为孕期宣教、产前检查、基础护理、护理管理能力、教学能力非常重要;33.33%的人认为创新思维能力非常重要16.67%的人认为计算机操作能力、科研能力、英语能力、公共卫生保健知识非常重要(表2)。

通过专家访谈形式,开放式提问“你认为助产士必须具备的实践技能有哪些”得到的调查结果显示有助产技术、会阴缝合技术、应急处置技能、母乳喂养技术、产程观察技术、胎方位检查等。

4 讨论

4.1 分析现状:区域范围内的助产专业人才数量不足

根据我校2015年12月对6个用人单位的市场调研,在被调研的二、三级综合性医院中,每个医院平均仅有18位助产人员,专职的妇幼保健院助产人员也仅平均为50人。在调查的129名助产士中,真正从事助产专业工作的只有63.5%,在助产岗位工作十年以上的人员占58%。可见,所调研的医院助产从业人员数严重不足且存在流动性。随着各家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体制机制改革、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职工自然减员、人才自然流动,助产模式的不断推进,社会还需要大量的助产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十余年来助产士的职责被削弱,助产行业正面临着尴尬,迫切需要助产士在学校时就接受到很专业的职业教育。在调研中,许多资深的助产人士语重心长地嘱咐调研老师:“再也不能按护理专业(助产方向)来培养助产人才了,助产专业需要助产专才,因为她承担着两条人命的重担”。

4.2 分析需求:助产专业人才培养需重视核心职业能力

对于助产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方面,临床调研结果认为,助产人才培养除了要重视一般护理知识与技能之外,应重点培养其产时急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产科知识与技能以及人文知识和沟通技能等。

在专科实践技能方面,临床调研认为助产专业人才必须应掌握一些专科适用性技能如接生技术、会阴缝合技术、应急处置技能、母乳喂养技术、产程观察技g、胎方位检查等。

5 对策

5.1 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专业化人才培养

我校以 “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切入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护理专业自2007年开始,创新性提出“221校院双元”人才培养模式(“2+2+1”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在医院学习2年,实习1年)。与行业合作制定、修订,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遵循五年制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着眼于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我校先后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东方医院、连云港市中医院、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合作办学共10个年级12个班。为了适应助产人才不足的现状,满足临床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在未开始助产专业招生之前,已与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合作办学并成功举办两届产科方向合作班。在医院学习的两年里,我们采取上午病房下午课堂、边实践边学习的形式,取得良好成效,毕业生就业供不应求。通过积极调研与申报,我校于2016年已获批助产专业并已开始招生。本着“以工作岗位为主体,从岗位需求出发,立足于岗位标准,服务于专业需要”的理念,结合连续两届校院班产科特色护理的合作办学经验,为我们进一步培养适合、适用的助产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5.2 依托校企融合,加强助产专科性师资培养

在师资培养方面,我们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与实践能力。引进三级医院科护士长为专业带头人,聘请医院产科、产房护士长参与学校教学、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利用集体备课机会为学校专科教师讲授新理念新知识及临床产科急危重症知识。整合临床产科病例资源,以临床实景为例,设计综合场景,提高学校教师的综合实训及急救能力。对于校内专任教师,每年落实教师下临床实践时间,量化临床实践内容与指标,系部层面进行考核,并与个人绩效挂钩。通过两年的运转,学校教师的专科理念及综合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对专科新理念新技术能够及时了解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5.3 明确专业定位,重视助产实训基地建设

作榱云港地区唯一一年全日制卫生类职业学校,在充分调研助产行业及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需求基础上,由医院产科专家参与指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专科实训基地规划中掌握了“三个原则”:一是校内与校外共同发展原则;二是硬件与软件并重原则;三是通用与实用相结合原则。在实训基地运行中有效开展“三个对接”:一是教、学、做有效对接;二是开展创新性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有效对接;三是开展护理人才定单式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有效对接。我们在产科技能实训基地建设中坚持硬件与软件并重,以工作实景为依据规划实训基地建设,以助产人才职业能力需求为依据规划整合实训项目,开展接生技术、会阴缝合技术等专科实训项目,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同时把护理人文环境融入产科基地建设并与教学环境相结合做好基地的整体布局,基地设有仿真待产室、仿真产房、仿真母婴同室、仿真产前检查室、新生儿沐浴与抚触、仿真计划生育室、技能训练室等多个实训场所,每一间实训室均根据模块需求确定设备、仪器和其他实训物品。

5.4 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特色社会实践

坚持“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三合一”原则,我校充分发挥专业辐射作用,高度注重社会服务,提升学生和教师的专科能力、急救能力、综合能力。近两年来,我校专任教师先后与连云港市劳动局、连云港市妇联等合作进行农村进城女性及城市下岗女工的再就业培训工作,培养的月嫂及妇幼保健人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同时我们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站的作用,积极承担了大量的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育婴师及保健按摩师的等级鉴定工作,受到劳动部门与社会的一致好评。2014年以来,我们在校企合作(产科方向)的班级里选出8名学生,成立“温馨天使”学生社团,利用业余时间到基层医疗服务站为孕产妇开展健康教育等社会服务,与合作医院联系,参与医院的孕妇学校课堂。2016年,我校在助产专业和护理专业学生中选拔16名学生成立“阳光天使”急救小分队,在老师带领下,利用业余时间到连云港市社会福利中心、中小学及企业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6年9月,急救小分队的学生配合老师又成功为护理系所有新生进行了专业认知培训及心肺复苏、包扎等急救技能的指导与练习,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蒋莉.产科助产士阶段式培养的方法及效果.中华护理教育,2007.5.

[2] 庄薇,厉跃红,吴娜.助产士分级授权管理模式对产房质量控制的影响.护理杂志,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