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康复学重点

中医康复学重点

中医康复学重点

中医康复学重点范文第1篇

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1]。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则把它列为第四类医学[2]。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针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及急性病后期者,通过采用各种中医药特有的康复方法及其它有用的措施,以减轻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和使之重返社会[3,4]。

1 中西医康复医学的特点

1.1 现代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是以残疾者为中心着眼于功能和能力的恢复,致力于残疾者生活素质的提高,并以促成残疾者重新成为社会中自立的一员作为其最终目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各种有效的功能训练,以及应用康复工程进行代偿和重建等方法,辅以药物、手术、饮食疗法及其它。所以它的治疗目的不只是疾病的痊愈,而是最大限度的使其身心功能,从生理上、心理上、职业上和社会生活上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康复[1]。其特点如下:①以躯体残疾者以及伴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人与老年病人为主要服务对象; ②按照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项重要原则指导康复工作;③重视从社会医学的角度组织作业-职业-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重返社会;④重视以专业协作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综合、协调的康复治疗;⑤重视康复治疗与康复工程相结合,以工程技术辅助功能评估和康复治疗,以提高诊疗质量[4~6];⑥重视功能评估和分析是现代康复医学的特点,它为康复治疗提供客观的准确的评估依据。目前国际康复医学界使用的功能评估方法正向专业化、规范化、定向化方向发展,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

1.2 中医康复学 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调适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食疗、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7]。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主张辨证康复,创造出中药、针灸、按摩、熏洗、气功、导引、食疗等行之有效的方法[8],中医康复学在观念和方法上的特点,一方面来自中医、中药的优势,同时也与中国的社会传统文化有关,这些特点也是中医康复学的优势[4]:①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相结合,强调个体化的综合治疗;②预防康复与临床康复相结合;③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相结合;④自然康复与药物康复相结合;⑤食疗康复与药疗康复相结合;⑥内治康复与外治康复相结合。中医康复学既重整体的协调,又重个体的纠偏,这是中医康复学最根本的特色与优势,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9]。

1.3 走中医康复与西医康复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之路 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学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中医康复学应引进现代康复学的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规范诊断与疗效评估的量化标准——客观的评价标准。

中医康复评价首先是中医诊断领域内的辨证,但康复医学的作用对象是功能障碍,而通过四诊进行一般辨证所得证候很难反映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康复中评价的过程是对外在形体及行为等功能障碍的量化过程,如对于两个同是中风偏瘫,中医辨证同为气虚血瘀的患者,很难用气虚血瘀这一证候反映偏瘫功能障碍的程度,以及仅用气虚血瘀的变化来评定(衡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因此,对偏瘫功能障碍来说还需要现代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在中医古籍中,对功能障碍的评价尚无明确记载,因此建立中医康复学障碍评定观点是中医康复学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近年在研究中医康复疗法的疗效时,多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康复医学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评价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及观察康复疗效。这是中医康复学的一种发展趋势。

在心脏康复方面,也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利用心电图(12导联、24h动态)、心脏超声波检查等评估心脏功能情况,进而根据患者心功能、心脏能承受的负荷及心理应激制定适当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项目、运动持续的时间等,并选择患者感兴趣且易于坚持的运动,量力而行,以身心舒适为度。中医康复学的运动形式具有动作和缓、形神和谐的特点;它通过精神意识驾驭形体运动,身心交融和高度统一,增强人体潜在机能,达到自我身心锻炼的目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在药物(参麦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锻炼治疗可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践中,对冠心病人施行运动疗法的同时,再配合以中药治疗,取得了更佳的效果[10]。提示中药配合康复运动锻炼是解决心脏病后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2 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保健意识也在增强,康复保健事业亟待发展,就目前而言,其主要服务对象包括6000万残疾人,1.77亿老年人以及大量慢性病人[9]。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的临界状态——“亚健康”,不少人常常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对于亚健康的研究和防治,从今天的学科领域来讲,就是养生学的热点问题。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例,它是身心性疾病变化的心理、生理、病理的综合反映,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在这方面,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有更为广阔的天地[10]。

中医康复专业在国外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外康复医学已经与临床医学一样,形成了非常规范的诊疗制度和服务网络。然而,全世界6亿残疾人中能够得到康复治疗的仅为20%,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残疾人得不到很好的康复服务;另一方面,当前在健康或亚健康人群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进行保健和健康消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投入巨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的国家甚至已经立法承认中医、针灸疗法的合法性,并在医疗保险方面给与支持[11]。

总之,康复医学在促进残疾者的全面康复,促进中老年人延年益寿,促进全民保健,促进残疾预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随枝. 发展中的现代康复医学[J]. 宁夏医学杂志,1995,17(1): 60-61.

2 陈耀华. 康复医学的兴起和发展[J]. 锦州医学院学报,1997, 18(2): 30-32.

3 岳旭东. 略论中医康复学[J]. 国医论坛, 2003, 18(2): 14-15.

4 卓大宏. 康复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渠道和发展前景[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4,9(4): 146-148.

5 母晓明,郭洪科,许学杰. 康复医学在市级综合医院的发展与思考[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 11(5): 412.

6 卓大宏. 中西医结合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3):101-103.

7 关骅. 康复医学与治疗学关系的探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9):552-554.

8 张雅萍. 略论中医康复学的优势[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 25(6): 48-49.

9 袁嘉丽,李庆生. 中西医结合养生学及康复医学在21世纪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思考[J]. 中医药学报,2003,31(2):1-2.

10 张东坡. 心脏康复中运动计划配中药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探微[J]. 现代康复,2001,5(8): 121.

中医康复学重点范文第2篇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对各种障碍具有很好的效果,如脑卒中及脑外伤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吞咽构音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肢体痉挛;脊髓损伤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膀胱功能障碍、障碍、肢体痉挛;脑瘫的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3]。因此中医康复疗法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引入,中医界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中医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与中医养生学和中医临床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医体系。尽管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康复治疗技术,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病、伤、残者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的数据和综合医院康复科对治疗师数目的规定,截至2010年7月,全国综合医院所需要治疗师约8万人。而目前从事康复治疗的总人数大约1万人。现代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仍存在着人才缺少的局面。中医康复是康复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学科设计上看,中医康复本科专科设计几乎寥寥无几,更加凸显从事中医康复人员的匮乏。

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的区别主要在于中医在关注患者康复时对障碍的观察较宏观;而现代医学则对障碍的观察细微并且定量,疗法多样,康复理论系统和规范。两者各有优势,将两者互相渗透融合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在中医康复的教育中融入现代的康复理念和评定等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中西医康复相结合是中医康复教育的一个方法。中医康复教育的对象是在职中医人员和中医本科生;最常见的康复病种以神经损伤为主,例如脑损伤、脊髓损伤等,对主要病种进行中医康复教育,尽快掌握康复流程及主要内容,使从事中医康复的人员将中医康复理念及方法推广到心肺等其他领域应用。

由于现在许多医院的康复科是在现有中医科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医师、针灸师、按摩师的培训和教育大多采用送到康复医疗发展较全面的医院进修学习,因此对进修生的培训在重视中医康复疗法的同时应该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补充,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及实际操作相结合,使进修人员在进修后能将中西医康复知识运用于临床。

培训计划:将康复评定及中西医康复疗法设置为培训内容,与中医针灸、按摩、中药的使用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以脑血管病及脊髓损伤的评定、康复为切入点,将现代康复理念融入中医康复疗法。针对具体的康复问题,如假性球麻痹、痉挛、肩手综合症、偏瘫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及脊髓损伤并发症等,设置相关课程,使进修医生对中医康复有全面认识。通过以上培训,使中西康复融合贯通。

现代康复疗法的介绍:在介绍以上评定和不同障碍康复的基础上,介绍物理治疗法、作业治疗法的基本方法及内容。培训计划目的是将中西医康复概念及方法融会贯通,必将对中医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现代康复医学本科教育是指2001年度教育部正式批准首都医科大学等5所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本科教育,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4],使现代康复人才的培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医院校对中医康复专业的设置有限,使得中医康复人才的匮乏尤为突出。

中医康复学重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康复医学;现状;实习基地建设

我国康复医学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较之国外,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远远不足,为了尽快适应社会,推动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加强康复医学教育势在必行。

一、康复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1.康复医学的概念

康复医学是医学学科的一个新分支,主要涉及利用物理因子的方法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研究使伤病残患者在体格上、精神上等得到全面康复,帮助他们恢复生活能力、工作能力以重新回归到社会当中。

2.康复医学的发展迫在眉睫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疾病的结构发生了改变,逐渐变化为以“慢性化、障碍化、老龄化”为主体的情况。据统计,2013年我国残疾人约有8500万,而60岁及以上人口为1亿7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9.3%,2050年将达到38.6%。因此为了提高残疾人、老年人和陧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其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负担,康复医学的发展迫在眉睫。

3.我国康复医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目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跟不上实际的需求,因为康复人才的短缺,导致许多患者难以达到预期康复效果。例如,部分医院对神经科的患者不能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导致不可逆的损伤,致使后期康复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另外我国现有的康复工作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专业化水平不足。在我国,康复医学教育依然存在师资力量和办学规模、资金投入和办学规模、教学基地和办学规模等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加强康复医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1.提高专业办学层次,加快康复医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康复医学专业的老师数量不足,所以许多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老师是从其他临床科室或教研组调过来的。他们中间有一部分可能只是经过一个短期的康复医学培训或者进修,缺乏对康复医学知识全面、系统地掌握,所以必须加速开展康复医学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另外,也需要从高等医学院校康复专业应届毕业生中挑选一些优质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

2.增强医学生的康复医学教育

我国康复医学教育发展滞后,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调查表明,经正规院校培养出来的康复人才不足干人,而且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中专、大专,以及少量的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少之又少。因此,应该加紧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定点培养。各高等医学院校应开设康复医学专业,培养康复医士或康复治疗师;各中等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应开设康复治疗专业或康复技术专业,培养各种康复治疗士或治疗技士。此外,还应该在各医学院校的其他专业开设康复医学课程,让广大医学生接受康复医学教育,增强康复意识,为工作后开展康复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3.加强康复医学的临床实践

康复治疗需要的不仅是精湛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掌握好医患之间沟通的能力。只有深入临床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康复医师与患者的沟通技巧,才能够体会到患者的康复需求。首先要获得患者的信任,使他们配合训练,其次要尊重患者的自尊心,尊重患者的选择和风俗习惯,最后在临床康复教学实践中应该有目的地进行培养,使他们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中医康复学重点范文第4篇

医学模式的转变、康复医学的兴起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及重新认识,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发展平台。但是目前国内针灸临床的领域呈现出逐渐萎缩的趋势,大多数针灸科室的病种较为单一,主要局限于中风后偏瘫、面神经炎及颈肩腰腿痛等,针灸的很多优势没能充分发挥。本文简述康复与针灸的相关性。

1 康复的概念

从历史文献来看,中医学最早使用了“康复”一词。据《尔雅·释诂》:“康,安也”;《尔雅·释言》:“复,返也”。即康复为恢复平安或健康。古代医籍中的“康复”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1)指疾病的治愈和恢复。如《续名医类案·带下》载:“毛达可妇人罹患带下病,如法调理,康复如常”。(2)指精神情志的康复。(3)指正气的复原。进入80年代,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和康复治疗技术大量引入中国,以及现代康复医学学科在我国确立,康复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于1981年对康复定义进行修订的解释:“康复是指一切有关的措施,以减轻致残因素或条件造成的影响,并使残疾者能重新回到社会中去。”功能是康复的立足点,康复的对象主要是残疾者,以及慢性病、老年病等有各种功能障碍者。

2 康复医学与中医康复学

现代康复医学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逐步确立。康复医学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现代医学体系。随着现代康复观念及康复医学的引入,中医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出现了中医康复学这一概念,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中医康复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康复医学理论、医疗方法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它是一门以中医理论基础为指导,运用调摄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饮食、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与中医养生学和中医临床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医体系。

尽管中医康复学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康复治疗技术,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病、伤、残者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3 从康复的角度看针灸的发展

针灸是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一门治疗和养生保健方法,是中医康复技术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针灸在海外的推广应用,针灸的疗效已经得到现代医学的肯定,现代康复医学已将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纳入到康复治疗技术中。

随着社会经济及医学的迅猛发展,人们更加关注生存质量,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及社会层面的生活质量。健康的内涵不断扩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疾病或虚弱的消除,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状态。这一定义体现了医疗思维模式的转变,从以前的医疗二维思维模式:治病-救命,发展到三维模式:治病-救命-功能,强调了功能。康复观念及康复医学的出现正体现了这一医疗思维模式的转变,康复医学是旨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医学,始终以人的功能为研究主线,无论是身体的,还是精神和社会生活层面的,都是康复的研究对象。作为康复治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在改善人体功能上有着很大的优势。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针灸的适应证多数是功能性的,大量的临床实验及报道已经表明其改善功能性病变优于并多于器质性病变。针灸减肥、针灸治疗神经官能症、针灸戒毒、针灸缓解精神紧张等已得到广泛的临床证实,针灸在海外的迅速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

笔者认为要改善目前国内针灸所处的尴尬现状,我们不妨解放思想,从康复的角度、从功能的角度看针灸的发展前景,针灸不仅是独具特色的祖国传统治疗方法之一,更是改善身体及社会、心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康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给针灸注入新的活力,推动针灸的发展,扩大其临床应用领域,使其更好地适应医疗市场的发展趋势。

中医康复学重点范文第5篇

1康复原则

1.1早期康复

早期康复是降低致残率、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康复效果最有效的方法[1-4],因此,地震伤员康复应该从伤员入院时开始。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和指导早期康复,包括早期救治康复和早期床旁康复。

1.2集中康复

集中康复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将功能障碍程度重、伤情复杂的伤员集中在康复技术与设备较好的三级甲等医院的康复医学科,或者专科康复机构(通常由省市县卫计委指定)进行集中康复,比如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等均采用这种模式。

1.3分散康复

在地震发生后,将功能障碍程度轻、病情相对简单的患者主要集中在康复设备与技术条件一般、非三级甲等医院康复科或者专科康复机构(通常由省市县卫计委或者残联指定)进行分散康复。

1.4分级康复

功能障碍严重者(如颅脑损伤、脊髓损伤、截肢等),当地医院医疗康复水平不能处理的患者转入省级定点康复中心,对功能障碍较轻者集中在当地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单纯软组织损伤直接出院回社区康复[5-7]。

1.5双向转诊

对无条件在当地实施康复治疗者,经过专家组成员会诊签字同意后,将疑难复杂地震伤员转入省级指定医院,对经过上级医院康复治疗后病情减轻的伤员(按照伤员分流标准)转回当地实施康复治疗,实现双向转诊[6]。

1.6专家把关

地震一旦发生,省市县卫计委应在1周内成立各级康复专家组。专家组负责区域内医疗单位所有伤员的评估筛查及康复指导工作,包括疑难复杂伤员康复会诊、分级康复双向转诊指导及应急康复技术培训等[8]。

2康复分期

2.1早期康复

早期康复也称创伤期康复,是指伤员受伤入院在骨科、神经外科等相关科室完成相关手术转入康复医学科前,或者伤员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监护期间所进行的康复[9-10]。一般需要1~2周。

2.1.1模式

早期康复采用的是早期床旁康复模式。通常是在康复医学科以外的其他收治地震伤员的相关科室进行,即治疗前移。通常是康复科派出康复医师、治疗师随同相关科室医师查房、提出康复建议,共同协商、尽早实施。

2.1.2方案

基于康复评定,采用综合康复方案,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康复辅具、康复护理及心理康复等综合康复措施[1-2,11]。

2.1.3作用

实施早期康复,对于提高地震伤员的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防治废用综合征、实现残疾的二级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减少各种并发症,如肿胀疼痛、关节活动受限,肌肉萎缩、骨量丢失、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尿路感染及压疮等[3-4]。

2.1.4要求

各个医院要派专业康复人员早期介入到收治地震伤员的相关科室,如骨科、ICU、神经外科、烧伤科、胸心外科、儿外科等,指导、实施早期床旁康复。早期床旁康复的目标是尽早、尽可能的减少残疾发生,促进伤员疾病的恢复以及功能的锻炼,为后期进一步康复全面开展做好准备。

2.2中期康复

中期康复也称稳定期康复,是指伤员在骨科、神经外科、胸心外科、烧伤科、儿外科、ICU等相关科室完成相关治疗,生命体征平稳、转入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部后所进行的康复。中期康复通常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部或者其他康复机构进行。一般需要3~6月。中期康复治疗对于提高伤员生活独立的程度和生活质量[9,12],早日回归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二次手术伤员根据情况需要不同康复时长。如骨折内固定伤员取出内固定术后需要1个月左右的康复治疗,骨折不愈合伤员再次手术后可能需要3~6个月康复治疗,如果还需要再次取出内固定术,则时间更长。截肢伤员可能需要再次或者多次更换假肢,通常需要1周左右的康复治疗。由于中期康复伤员主要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或者相关康复机构,既要保证伤员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或恢复有足够的治疗时间,又要防止无休止住院的个别现象。所以各康复机构需根据具体伤情、严格掌握不同地震伤的入院出院标准[5],适当控制各阶段康复时长。

2.2.1模式

中期康复通常是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部或者专科康复机构进行。采用的是康复医师引导下的康复组工作制模式[9]。

2.2.2方案

基于康复评定,采用综合康复方案,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康复辅具、康复护理、药物治疗及心理康复等综合康复措施。同时,要高度重视中医康复方法的临床应用。

2.2.3作用

稳定期康复治疗不仅对改善或恢复地震伤员的运动功能、心肺功能、感觉功能、认知功能、吞咽障碍、平衡功能、心理功能具有显著作用,而且对改善或恢复地震伤员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职业能力、社会交往、休闲娱乐及其生活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灾后重建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2.2.4定期康复评定

中期康复伤员通常需要反复进行定期康复评定。定期康复评定一般1次/周,或者根据伤情需要不定期进行。康复评定通常由康复医师主持,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护士、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社会工作者、伤员及家属共同参加,以利于全面掌握患者病情、治疗、功能、护理及心理等情况。必要时邀请骨科、神经外科、烧伤科等其他相关科室医生参加[12]。根据定期或者不定期康复评定结果调整康复方案。

2.3社区康复

是针对从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出院,但还存在轻度功能障碍的伤员,或者因为脊髓损伤、重度颅脑损伤或者其他伤情需要终身康复治疗或指导的伤员所进行的康复[13]。后期康复通常在社区医院康复门诊或者伤员住家附近康复机构进行。

2.3.1模式

伤员定期或不定期到社区康复门诊、康复机构进行康复咨询、调整康复方案,回馈新的康复主要问题、学习进一步康复方法,或者康复医师、治疗师定期或不定期到伤员生活工作环境中,进行康复评定、进一步功能锻炼指导、职业回归指导、并发症防治管理指导及相关环境改造等。

2.3.2方案

基于康复评定,采用综合康复方案,包括社区门诊物理治疗、家庭作业治疗指导、居家环境改造、职业评定与指导。持续的灾后心理随访,特别是伤员从较多的社会关注中逐步回归到平淡的居家生活,特别是伴有一定功能障碍患者,心理重新调整适应。提供受灾人员职业回归的指导,必要的再就业扶持政策及就业岗位是地震伤员社区康复的重点。重视社区康复、加强优化社区康复资源和人员的配置是实现地震伤员社区康复的必备条件,充分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有力支撑。要实现持续的家庭康复指导与随访,可以应用现代技术实现远程康复指导与随访,值得探索。

2.3.3作用

对改善或者恢复地震伤员的日常生活自理程度、职业能力、社会交往、回归家庭、回归工作学习岗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3结语

近几年经历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及“鲁甸地震”等重大地震,应急救援、康复医疗工作已逐步展开,也制定出了一系列的灾害应急救援制度、技术规范。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康复医学发展、推动康复医疗技术的进步、发展壮大了康复医学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如何更好的开展灾害应急康复医疗及康复医疗系统管理,值得总结、完善和推广。

作者:潘红霞 刘慧芳 何成奇 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 康复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李莎莎,熊恩富,王晓红,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芦山地震超早期康复救援纪实[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5):514-516.

2戎正,韩宇平,王文春,等.快速联动反应、集中力量救治、早期康复介入-玉树地震伤员救治实践与思考[J].西南军医,2010,12(6):1203-1204.

3王翔,王国新,周秋敏,等.地震后伤员的功能损伤与早期康复的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1):1080-1081.

4谢财忠,唐军凯,刘蓓蓓,等.地震伤员早期综合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康复,2011,18(6):425-426.

54•20芦山地震医疗专家组.地震伤员病情评估及管理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0):1527-1528.

6卫生部,中残联.四川省地震伤员康复治疗分流原则[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8):675.

7余秀君,何成奇,丁明甫,等.华西医院地震伤员康复医疗的应急体系[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7):585-586.

8何成奇,王茂斌,励建安,等.应急康复专家体系在汶川地震伤员康复中的作用[J].华西医学,2009,24(3):524-526.

9卫生部,中残联.地震伤员康复指导规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7):577-582.

10何成奇.地震伤员康复治疗指南[J].四川医学,2008,29(增刊):17-22.

11宁宁,廖灯彬,何富乔,等.小组治疗模式在地震截肢伤员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7):496-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