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校园规划设计

绿色校园规划设计

绿色校园规划设计

绿色校园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绿色生态校园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校园的生态设计就应该包括校园的整体规划对自然环境和景观格局及过程的充分利用和最小破坏 ( 生态规划 ) ;园区交通系统的规划以人的步行为先,减少汽车的使用 ( 绿色交通 ) ;建筑单体和群体设计过程中对自然包括光、风和水等的充分利用以减少其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 绿色建筑 ) ;整体景观和具体场地的环境设计应充分利用地形和乡土植被,以减少建设和维护成本 ( 景观的生态设计 )。光和水资源的节约是校园生态设计的关键之一,包括雨水和太阳能的收集利用,水和物质的循环使用。

一、 绿色校园的内涵与建设思路

1、绿色校园的内涵

绿色校园可以定义为在校园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师生提供健康、适用、高效实用的空间,既满足当代师生及社会对于接受教育的需求,也不危及后代师生及社会满足他们接受教育需求的能力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

绿色校园既注重资源(包括水资源、能源、材料及土地资源等)的集约利用,同时也关注校园舒适环境的营造,强调校园建设应按照自然生态的法则,实现校园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创造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平衡”境界。

2、绿色校园的建设思路

正是由于绿色校园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平衡”设计理念,因此,在研究思路上,需要跳出以往形式化、经验主义的壁垒,强调一种以场地诊断为基础、结合校园建设特点及实用需求,提炼形成绿色校园指标体系,并在工程实践中通过专项设计分析,落实指标要求 ;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完善指标体系。具体思路如图 1 所示,本文结合某科技大学绿色生态校园项目进行分析介绍。

图1绿色校园研究思路

二、绿色校园场地诊断-----以某学校为例

1、场地地形诊断

考虑校园建设用地广阔、场地地形复杂,为保证建筑单体选址的科学合理性,在绿色校园规划设计前期,应对场地内部河流、明渠、绿地、高差、既有建筑等空间生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图 1)。规划阶段在现场诊断踏勘的基础上结合 GIS 软件进行 GIS 分析建模,将已经确定权重的生态因子在 GIS 分析模型中进行生态因子叠加,分析空间数据和格局,得到各因子叠加后的分析,如图 2所示。通过计算可知规划区多因子加权叠加的综合适宜性评价值,得分越高表示规划区域内生态开发建设难度越高,越不适宜建设,应该控制该区域的人类活动,而得分越低表示场地适宜建设。 通过建设场地地形诊断分析,可以明确校区生态建设适宜性,并以此指引校园建筑科学选址。

图1场地环境

图2 生态要素叠加原理

2、绿色校园指标体系

对于涵盖多种建筑功能的综合性绿色生态校园,国内尚无相应的评价体系和配套的技术规范。因此,需要制定一套绿色校园指标体系,通过指标列项的量化和分解,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落实各项绿色技术,建设全生命周期绿色生态校园。绿色校园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在场地诊断的基础上,结合校园建设特点及实用需求,通过发现问题、对比归类、汇总提炼等方法形成的。南方科技大学绿色校园指标体系注重借鉴节约型校园在资源集约利用方面的工作经验,综合考虑场地环境诊断中发现的问题,并结合校园的教育功能及规划设计特点,在规划设计阶段提出“资源集约利用、环境友好营造、规划合理布局、人行空间设计及校园绿色人文”五大指标体系群,具体如图 3所示。在指标体系的指引下,项目已形成以资源集约利用、环境友好营造为重点,结合校园绿色规划、交通设计,核心突出绿色人文的绿色校园雏形。下面分别针对规划设计阶段五大指标体系群进行工程设计,以求在实践中落实指标要求,发现问题并完善指标体系。

图3绿色校园指标体系框架

三、规划与设计对策

1、整体规划布局,整体规划布局遵从自然地形、强调绿色体验的功能布局,避免新建校园对周边世界遗产地和山林景观带来不良视觉和生态环境的冲击,同时使场地的空间利用节约集约。规划之初即明确场地中作为绿色校园永久保留和可以成为校园绿地和场所的景观,对场地内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给以充分的尊重。保留场地原有地形和树木,包括场地中的土沟,建筑因势布局,使建筑对环境带来的各方面影响 ( 包括施工过程 ) 都达到最小。

2、规划总体结构为“三带两区一中心”。“三带”为生态景观带、教学办公带和生活带,完全结合地形而规划;“两区”为体育运动区和培训服务区,位于场地西部,相对独立 ;“一中心”指学院中心广场区。校园的最大特色是以中部的生态景观带为纽带,分割 ( 也是连接 ) 教学办公带和生活带。自然景观带设计充分利用场地中部原有冲沟,作为雨水收集和中水过滤净化的设施 ;利用地形使其形成逐渐跌落的水体景观,既可改善校区小气候,又可为广大师生提供亲近自然的景观体验,是学生每天来回于教室、餐厅及宿舍间的必经之路。教学办公带位于校区主路以东,主要建筑物顺山势依次而下,分别是图书馆、教学楼和办公楼。3 栋主要建筑结合地形布置,建筑物基底或局部下挖,或部分悬挑,对学院中心广场形成通透的围合关系,既达成环境、空间和师生活动场所的交融,又遵从场地整体格局,与周边环境和建筑共同围合成中心广场。整体建筑高度控制在 18m 以内,教学楼和办公楼沿主路呈东西向布置,既顺应地势,又使各个房间都能享受到光照。图书馆半藏于山间,仅面向校园部分完全展露,对外部分隐于山林之间,对内则展现富有现代气息的立面,虽内敛却极富时代气息。由沈棋路南眺,教学办公带建筑群仅仅显露出最小立面,与景区风貌之和谐由此取得。生活带呈带状布置在校区的东部边界,生活服务中心串起来南北两个学生公寓区,餐厅、超市、银行等功能均布置于此,解决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也拥有良好的景观界面。建筑物依山而筑,部分屋顶覆以绿化,达到隐筑于山的目的。南北两个学生公寓区建筑结合地形,呈东西向布置,既能使每个房间享受日照,又能达到仅以最小立面面向外部主要道路的效果。生活带通过若干跨水景观桥联系校园中心广场区,使用方便又为校园景观增色。体育运动区位于校园的西北角,由运动场、训练场和警体馆组成。规划中利用校区西北部的平缓场地布置运动场,结合山体布置训练场,警体馆则局部悬挑在山体上,利用悬挑部分布置地下射击场,最大限度利用地形。培训服务区位于校区西部。规划在充分保护山体植被的同时,利用现状植被营造了幽静,深远的氛围。

3、校园中心广场位于校区中部谷地,利用现状场地中面积最大的平缓场地设计,是全校师生最为主要的活动场所。中心广场东西两翼为山体及建筑所围合,整体呈现台地缓缓跌落态势。包含北校前区广场、图书馆和教学楼之间的主广场、校史广场和南校前区广场,广场群由北至南布置在本区域内,通过景观桥跨越东侧的自然景观带联系生活区。现代的设计语言抽象表达台地式的地形,使校园中心广场宛若山峦的一部分。野花和高大的乔木呈带状布置在各个台地上,广场隐于绿化之间,由场地上望去,建筑浮于一片野花和禾草之上,保留的历史建筑于郁郁葱葱的林木间与现代建筑对话,历史与未来在环境中融为一体。各个开放空间节点都拥有极好的景观视点,变化连续的视景变换为师生带来了属于学院自身的独特生态景观体验。

图4校园建成总体实景 :左为学生中心和宿舍,右为教室和办公楼 ( 北望南 )

图5 校园核心区,正面为教室和办公楼

校园绿色人文绿色校园的设计宗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因此,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应将绿色校园的点点滴滴通过展示、宣传、体验等形式进行传播,让绿色、生态设计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将绿色校园技术通过设计手段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之中(图 6)。师生可以漫步校园,感受连续遮阴连廊的便利,体验户外良好的声光热环境,能够在安静清新的环境下工作学习,在绿色展厅内体验和学习绿色校园技术知识,从而将绿色校园的理念传播开去,形成浓郁的绿色校园人文气息。

图6绿色校园人文体验

结术语:

绿色校园建设的研究思路建议以调研为基础,以绿色指标体系为核心,以各专项研究为理论支撑。校园建设指标体系不应单纯强调资源的集约利用,还应包括物理环境营造、规划合理布局、绿色人文建设等方面。

参考文献:

绿色校园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生态环境

1.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环境质量高低最主要的因素是绿化,通过绿化可净化空气,减少粉尘,降低噪音,调节气温,改善小气候,提高环境质量;可创造疏朗、郁闭等各种不同的绿化空间,便于师生交往;通过绿化可以创造丰富的季相色彩,美化校园环境;还可以让学生学到植物学知识,扩大知识面等。

2.校园绿化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2.1校园绿化建设的目标

绿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孕育着文化与文明,成为高校的自然符号和文化依据。不同高校的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环境等均不相同,也造就了不同高校的气质与灵魂。清华大学的荷塘,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武汉大学的樱花等,都是极具文化特色的高校印象,使大学校园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校园绿化建设的原则

2.2.1以人为本,满足需求。学校的社会职责与功能决定了其以人为本的特性,因此校园绿化建设首先要满足师生员工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需求,并结合功能分区,考虑生态需求,建造更具有人性化的绿化景观。

2.2.2自然为本,生态优先。每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景观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其自然优势,并在此基础上突出生态主题,在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使用乡土植物,尽量降低管理和养护成本。

2.2.3教育为本,特色鲜明。学校的生态建设要突出校园特点,建设植物园式的校园环境,真正体现“一草一木都参与教育”的思想。同时,通过使用不同寓意的植物景观塑造符合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绿化艺术形象。

2.2.4以绿为本,景观分明。高等学校校园绿化应以营造绿色氛围为主,在绿化布局和植物配置上注重造型和色彩搭配,做到点、线、面相结合,乔、灌、草相搭配,形成开朗、郁闭和半郁闭等各种不同的绿化空间。

3.目前校园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3.1校园绿化存在的不足

3.1.1种类单一,比例失调。园林植物种类单一,多样性相对贫乏,对许多优良的园林树种未给予足够重视,应用的园林植物种类相对偏少,一部分适应性强、观赏性高的园林植物没有得到恰当的运用;园林植物配置不够自然,多表现在乔木灌木比例失调、地被植物种类单一、藤本植物种类太少、垂直绿化不足等,植物品种的选择对色彩的考虑不足,使得植物景观显得过于单调、季相变化不明显。

3.1.2文化缺乏,特色不彰。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能塑造人”。绿化建设应赋予校园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搭配多种植物,富有寓意的植物图案设计,配搭建筑和盆景的文化墙、花冠长廊、秀雅假山、幽幽小径、亭台楼阁、小品雕塑及立体藤架,能使人体味到浓浓的校园文化及其所蕴含的办学理念,使人焕发出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3.1.3分区不明,设计粗犷。校园绿化在品种、设计风格上没有鲜明的分区。对教学区、教工宿舍区、学生宿舍区、图书馆区、游憩区及运动区等区域,没有充分考虑其不同分区的绿化功能和配置要求,尚未形成不同分区的视觉可识别性。并且在进行校园规划方面,部分规划设计单位仍采取“建筑先行,绿化填充”的模式,留给绿化的空间就较为有限。

3.2改进措施

3.2.1实施“适地适树”的原则。以本地区的乡土树种为主,充分体现经济、实用、美观的特点,应用自然界的各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态、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植物景观,供人欣赏,乔木、灌木组成树丛、树群时,要深浅疏密相济。

3.2.2要考虑到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植物的观赏特性。注重各植物之间生态上的联系,从而达到艺术上的配置效果,无论植物在环境选择还是植物的表现手法或植物之间的搭配都要考虑得比较周到,要考虑到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之间的协调,植物造景材料有主、有次,叶色、质地、株型的对比要有变化。

3.2.3足够重视校园绿地规划设计。好的绿地规划设计是取得良好的绿化、美化效果的前提,它反映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现念。只有在规划设计方面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会创造出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绿化应从提升校园环境品质的高度,规划时预留较大面积的绿化场地,以供集中绿化。

绿色校园规划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园绿化;绿地设计

1.大学校园绿地作用

1.1大学校园绿地规划与设计的涵义

进行校园绿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校园生态环境,为师生们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因此,研究大学校园绿地规划设计的发展、原理、原则、规划方法及其与高等教育模式发展的内在关系,探讨适合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和社会发展,体现高层次文化特色的大学校园绿化理论,可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大学校园绿地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借鉴,从而为大学师生创造出更加优美而实用的绿化空间环境。

1.2校园绿化规划时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1)绿化规划作为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校园总体规划之中。

(2)校园绿化设计要遵循为教学服务的宗旨,坚持实用、经济、美观和因地制宜的原则。

(3)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特有的风格。

(4)要做到点、线、面相结合,使绿化布局与校园建筑相协调,在校园中形成多层次,丰富多采的绿色环境。

1.3校园不同区域的绿化设计要点

1.3.1建筑物周围绿化

学校是以建筑为主体的空间环境,在建筑物附近绿化要考虑室内通风采光的需要,离建筑物5米以外才可种植大乔木,靠近墙基可种植些低矮的花灌木,其高度不能超过首层窗户。在建筑物的东西两侧,可种植一些速生大乔木或攀援植物,以防日晒。

1.3.2校园道路及周边防护林带绿化

道路两侧行道树的选择,应以达到遮荫目的为主,可选用梧桐、合欢等乔木。

1.3.3运动场地绿化

运动场周边绿化既要保持通透,又要有一定遮荫。运动场与建筑物之间有宽15米以上的常绿与阔叶乔木混交林带,以起到隔音作用。乔木以下一般不宜种植灌木,以免防碍运动或给运动者造成伤害。

1.3.4校园绿地设计:学校可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用地条件等,在校园规划建设休憩绿地,作为师生课外阅读、休息的场所。绿地布局形成应与校园总体布局相协调,可选用自然式、规则式或混合式。绿地内可结合面积大小、自然地形等因素,设置石凳、凉亭等各种设施,以供师生休憩、学习需要。

2.大学校园绿化设计的基本原理

2.1基本原理

2.1.1园林景观艺术原理

运用园林景观设计艺术原理,科学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因地制宜,同时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创造出优美实用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校园环境。

(1)园林景观艺术原理运用园林景观设计艺术原理,研究如何科学、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因地制宜,同时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进而创造出优美、实用、具有特色的居住环境。

(2)景观生态学原理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植物造景,研究如何创造出多层次、全方位、多色彩生态型、园林式居住小区。

(3)环境行为学与心理学原理运用环境行为学和心理学原理,研究小区居民行为产生与环境的关系及心理特征,从而创造出与之相符的小区环境。

2.1.2景观生态学原理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植物造景,创造出多层次、全方位、多色彩、生态型、园林式校园环境。

环境行为学与心理学原理:

运用环境行为学和心理学原理,研究大学校园师生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及心理特征,从而创造出与之相符的校园环境。

2.1.3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大学校园绿地规划设计要强调自然保护和生态平衡,依托自身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并保留原有的地形、地势、水系、植被,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奇妙构思,精心设计,营造出别具特色的校园自然环境景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景观设计要以绿色生态为主题,植物配置要丰富多彩,强调植物的造景功能与实用功能,同时,还要利用好水生植物的造景功能和水质净化功能,建立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系统。尽量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恢复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广泛的经济、社会和生态联系。从经济、社会联系看,市区是个强者,郊区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依附于市区:从生态联系看,市区又是个弱者,郊区的生物生产能力和环境容量是市区存在的基础.因此,为了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律性和协调机制,必须将市区和效区看作一个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对系统的运行作统一调控.生态农业是城郊农业较理想的生产方式,它不但能提高农业资源和利用率,降低生产的物质与能量消耗,还能净化或重复利37用市区工业、生活废弃物并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生物产品因此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是市区——郊区复合生态系统完善结构和强化功能的重要途径。

2.1.4时代性原则

不同时期大学校园绿化风格也不尽相同,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校园绿地规划设计要通过历史文脉和现代文明的交织,以园林的手段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 个性化原则:不只在中国,世界各国的大学都有着共同的人类文明渊源,同时又深深根植于各自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土壤中,形成各具特色的传统和风格。在设计时应根据每所大学各自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根据学校的性质、办学宗旨等在绿化中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如农林院校可结合教学研究,栽植的植物品种应丰富多彩;医、药院校以药用观赏植物作为校园绿化的基调;师范院校可多植桃李及松竹等“人性化”植物。色的优美的大学校园景观。

2.1.5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创造环境,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思想。大学校园是师生学习、研究、工作、生活的地方,学生生活区和教学区的绿地规划设计应从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及心理生理要求出发,满足大学生晨读、交往、休息、运动等多种要求,以适宜的尺度、科学的布局、合理的植物配置,营造出实用、美观、积极向上的校园绿色空间。

2.2大学校园规划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校园环境的“场”与人及传统风水理论的应用从空间场所的角度来分析大学校园,“校园场”必须能够支持行为,满足行为“场”活动的空间形式、空间容量和活动集散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创造“场”的文化性和趣味性,才能吸引主体在“场”活动,达到营造“场所”的目的。因而在校园空间设计,特别是校园绿化规划设计时,要体现绿化空间的功能与特色,为校园中的主体—师生、员工创造高质量的行为空间。在“场”与“人”相互关系的处理中应用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加以研究,分析大学校园“场”与“人”的辩证统一关系,营造出天道、人道相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主体与客体交互感应、生生不息的环境氛围。

绿色校园规划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教育建筑;绿色校园;绿色建筑;公共交流空间

随着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的推进,我国的教育建筑发展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何镜堂“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地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1]。当今的中学绿色校园建设,何镜堂的理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文化性和可持续发展观方面。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一种趋势,通过建设绿色生态校园,可以有效节约资源,实现建筑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2]。

1项目背景

1.1项目概况

设计项目用地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区东北方向的沙北新区内。沙北新区原为荆州市沙市区的北边郊区,由于城市的扩张和发展,于2011年成为沙市政府的重点发展区域,和荆州市西区的华中农高区以及纪南镇的纪南文化旅游区,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沙北新区现今主要以体育中心为核心区域进行居住区、文化教育区、经济区的发展。项目建设用地位于沙北新区上位规划的R22号教育用地内,地址位于沙北新区的东北处,项目内用地红线12.08万㎡,为中学校园规划和教学综合楼的单体设计。

1.2前期分析

校园规划地址位于沙北新区的东北处,周边有多个居住组团和规划小区,该地区教育资源匮乏。项目建成后,将与沙北新区的沙市中学和沙市区北部的沙市五中形成三角形教育服务区域,使上位规划内整个区域的教育资源得到均衡和补充,对周边经济的发展和新区人口的引入产生积极影响。此外,项目将成为附近居住组团区域内新的文化核心和宣传核心,对该区域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优质的中学教育依托优质的教育建筑会增强居民的幸福感。教育建筑还可以改变区域内的细部城市肌理,形成更加合理的教育、医疗、商业、住宅多元化的城市结构。项目建成后将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设计原则

在校园规划和单体教学综合楼设计时,一是考虑人和自然、建筑的关系,本着“绿色校园,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校园规划。选择好景观节点,处理好道路关系来创造尺度合适、环境怡人的校园环境。二是重视消防规范,在校内设置消防环道和预留消防登高面。在单体综合楼的设计上应考虑功能性,布置好流线,创造有趣的公共交流空间和教学空间。

2.1校园可持续化原则

随着绿色城市建设的推进和发展,生态校园的规划和建设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所以在规划校园建筑和景观时应将该理念融合到环境中,在节约能源的前提下打造美好、怡人的校园环境。种植多种有美好寓意的植物,让师生在享受美好校园环境的同时,感受竹之坚韧、菊之淡雅。

2.2绿色建筑原则

在单体教学综合楼的设计方面,在完成校园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完善功能和流线的设计。在设计形体的过程中,融入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如进行屋顶绿色节能处理时,铺设隔热板,设置架空部分,增加自然通风量,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贯彻在建筑中种植绿植形成绿色屋顶、绿色走廊的设计策略。立面设计上运用遮阳板、构造板也能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同时也能帮助学习、生活其间的中小学生树立绿色环保理念[3]。

2.3多样化公共交流空间原则

在教育建筑的设计中,创造适宜的公共交流空间是实现空间感受多样化的有效途径。空间的设计原则应当贯穿整个设计,在创造好流线和功能分区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建立人与建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3方案设计

3.1总平面设计

项目用地面积12万m2,单体建筑面积约1万m2。根据周围的道路情况,基地西侧的红门路属于主干道,且基地位置与该路段相接处比较短,上下都有十字楼口,故不适宜开出入口;基地东侧为防护绿地和天然河流,也不适宜开口,故开口在基地东北和西南方位。后因为动静分区以及体育场位置设置规范,故将住宿区设在绿地侧,室外体育场设在红门路侧。项目的景观设计选择在东南角建立翠竹园,加上适当的人造水景,并结合海绵城市的中水系统对水环境进行循环;其他景观节点采用亭台、竹子、花卉,创造出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见图1)。

3.2平面设计

项目建筑设计在平面上首先考虑的是功能。教学综合楼功能复杂,房间众多,在平面上进行功能分区,并根据功能将建筑划分为4个不同的区域块,在首层创造出3个中庭空间,教室外有连廊和通道连接,形成流动的平面布局,充分利用了空间。

3.3立面设计

在立面的处理上,一是使用凸出楼板打破统一立面的沉闷感和空间感,打造有起伏的立体构造;二是在教学楼西侧的退层上种植易于打理的花草,既美化了里面,又增加了建筑的绿植面积;三是在其他立面利用凸版加装遮阳构架,既遮阳又可以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

3.4剖面设计

在剖面方面,项目选取教学楼南侧楼梯处进行剖面说明,剖面是展示建筑空间内部构造和结构以及梁板柱的做法最直观的展示。在空间结构上运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利用柱子和梁搭建受力平台,辅以剪力墙和楼板进行支撑。4m的单层通高保障了公共建筑的层高要求,每一层走廊和连廊空间在图中得到体现,将设计重点营造的灰空间构造也表达出来,空间和结构的关系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5空间设计

一个有趣的空间能使建筑增色,一个值得反复玩味的空间将会使建筑得到升华。在该教学楼的设计中,除了从功能分区入手设计外,最重要的是进行空间营造。采用开放式门厅,因没有门框的限制,可和后方的连廊空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类院落空间。对于单院落而言,随着高宽比的增加,院子入口处的局部风速会逐渐减小,在合适的高宽比值下[4],会产生舒适的“过堂风”。中国传统建筑经常使用围合空间和过渡的灰空间增加空间纵深。这种小的室外空间可以给师生提供一个舒适的空旷场所,让孩子们在课间感受到与同龄人相处的乐趣,对其身心健康十分有益。另一个着重考虑的空间就是大连接平台。南面二楼因为退层,有一个6m图1校园整体规划总平面图(作者自绘)左右的平台。平台与左右两侧的连廊空间相连,在建筑内形成环形灰空间,可以用作课间活动空间,还可种植绿植。右侧贯穿南北的廊桥既在建筑上形成体量感,也使得在其中行走的人能在不同的内部角度体验和感受这栋建筑。这些最容易被忽视的公共空间、连接空间,也成为教学综合楼空间规划的亮点。这些空间加上半室外的楼梯构造既展示出结构美,也能更好地向外表达建筑内的空间,增强建筑的透明感(见图2)。

3.6经济技术指标

项目规划拟建建筑面积64080㎡,其中包括2栋综合教学楼、1栋实验教学楼、3栋宿舍楼、1栋食堂、1栋行政楼。单体设计的教学综合楼的建筑面积为10428㎡,总用地面积为121845㎡,建筑密度为13.3%,容积率为0.52,绿化率为55%,停车位48个。建筑密度低,绿化怡人,此经济技术指标,既保障了基本的经济效益,又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打好了深厚的基础,具有新时代的经济指导思想。

4结语

项目教学综合楼设计本着“绿色校园,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致力于打造可持续化、科技化、智能化的校园。优美的绿色景观节点和丰富的交流空间,使得校园在清香满溢中书声琅琅;在校园和建筑文化性的催生出自强不息、热爱祖国的校园文化,在美好的校园内,增强青少年自信心和提升校园认同度。

[参考文献]

[1]陈纵.“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2]曹书乐,喻凯.绿色生态校园规划建设研究实践[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446(24):16-17.

[3]茹晟,季翔.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中学校园可持续性研究——以江苏沭阳县南湖初中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18,203(3):150-151.

绿色校园规划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景观;存在问题;重庆商务职业

高职院校校园景观是学校的窗口和形象展示区,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宜人高雅的校园景观能反映出学校的精神风貌、文化内涵,并感染人为之而积极奋斗。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对其校园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就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

1 校园景观概述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位于巍峨的歌乐山和连绵的缙云山之间的大学城中路81号。学校占地37.33hm2,背倚缙云神秀,远眺歌乐美景,三岔河至南向北贯穿而过,校园依山傍水,林木葱茏。学校的校园景观设计围绕着“现代化校园、活力校园、人文校园、生态校园”的建设目标,充分利用校区内天然的三岔河水景资源,形成两轴、一水、分片区的景观格局。整个校园分为主入口人文展示轴、校园运动区、学生生活区、校园实训区、次入口生态景观轴及河流景观带。校园内河流景观带约占校区面积的8%,在三岔河交汇处形成1个约0.8hm2的人工湖(镜湖)。校园内建筑风格简洁大方,现代感强烈,建筑颜色纯粹典雅,体现了现代商务的时代特征。

2 景观规划设计解读

2.1 教学行政及入口景观区

教学行政及入口景观区主要包括学校的东大门,入口景观水景及广场,为整个学校的景观核心区。东大门入口以对称的轴线景观来打造,采用树阵打造入口轴线的庄严感,地面采用花岗岩铺装,体现了尊崇和品质感。树阵采用银杏、香樟、法国梧桐、天竺桂等乔木,体现了强烈的仪式感,起到引领人们走进校园的作用。

2.2 学生生活区

学生生活区是学生生活和休憩的场所,该区域绿地的使用频率高,是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密的空间。其植物的配置应将“以人为本”作为首要原则,该区宜选择色彩淡雅幽静和兼具保健功能的植物。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学生生活区选择清新淡雅的玉兰,香气宜人的桂花等植物,给人以温馨的感觉。

2.3 河流景观带

校内有天然河流三岔河至南向北贯穿整个校区,形成占地约3.33hm2的河流景观带,作为整个校园景观的点睛之笔,肩负着师生休闲、游憩、观景的功能需求,师生可以在河畔学习、交流和思考。三岔河在校内的交汇处,人工开挖形成镜湖。镜湖的四周,配合师生对于交往空间的需求,规划了滨水休闲步道。对于三岔河河道驳岸与水体高差较大的地方,将采用大台阶把高差尽量消化掉。驳岸应结合水面的深浅设计成亲水型或观赏型驳岸,为师生提供多层次的开敞空间。

3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体现职业院校的特色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校园建设比较急促,资金缺乏,采用分期建设,目前只建设完成1期工程,2期、3期工程尚未完工,因此,校园景观建设没有创造优美的环境,更没有实现营造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的特色而树立该校名片的效果。校园景观没有亮点,没有体现学校作为商务院校的职业特点。

3.2 缺乏校园文化底蕴

高职院校的历史文化往往通过校园景观展示出来,校园文化景观是诠释校园历史文化的最好方式。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对校园文化的深入研究,学科特点体现不足,内涵单薄、精神缺失,缺乏创新和文化底蕴。

3.3 缺乏校园植物景观的整体规划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没有对整个校园进行绿化的整体规划设计,采取建设一块、设计一块、绿化一块,没有从整体着眼规划,导致校园植物景观布局凌乱,没有与校园的整体环境相协调。造成部分绿化是“有绿化、无美化”、“有造园、无景观”的现象。

3.4 缺乏人性化设计及整体规划设计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相对于名牌大学,占地面积明显较少,在有限的空间里,往往忽视了师生对户外交流空间的需要。同时,学校在进行新校区建设时,往往没有按照最初的规划方案进行,边建边调,或是建一栋楼,设计一栋楼、建一处景观、设计一处景观,导致各个分散的子项拼凑起来,不能与校园的整体环境相协调。

4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建议

4.1 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高职院校的师生是校园环境的使用者,也是景观的最大受益者。因此,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应满足师生对于户外交流空间的需求,尽量为师生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比如,学校的绿地应加强游憩功能,使学生更容易亲近自然。多种植高大的乔木,为师生夏季户外交流遮荫纳凉,多布置供师生休息的坐凳等,只有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才能让师生安坐下来,进行广泛的交流。

4.2 体现商务院校的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的校园景观,应该以突出该校的学科特色为出发点和基础。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是一所以商科为特色的学院,因此,学校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应把传统儒商文化及现代商务特征融入到园林景观要素中,着力营造一种商务个性鲜明的校园环境,以激发、启迪和教导学生,从而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景观特色。

4.3 校园景观规划体现生态自然的原则

校园的景观设计应依托现有的地势条件及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自然景观,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境内有1条天然河流三岔河至南向北贯穿整个校园,在规划设计河流景观带时,应该尊重生态自然的原则,尽量保持河流的原始走向,打造生态驳岸,减少人工造景的痕迹。

4.4 校园景观植物应突出本校特色

学校绿化所选树种、花种要因地制宜,适合本地生长。树种选择既要适应生态环境,又要能体现传统文化,不仅要考虑到易成活、耐修剪、寿命长,又要顾及到物种的多样性,体现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个性化。比如,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的行道树,可以选择具有本地特色的黄桷树、小叶榕。而学生生活区可以选择清新淡雅和兼具保健功能的植物,如玉兰花、桂花等。河流景观带的岸堤上,可用垂柳和桃花间种,水岸边种植球根花卉,如美丽水鬼蕉、石蒜、葱兰等,宿根花卉如香蒲、美人蕉、鸢尾等。镜湖中可用睡莲进行点缀。

5 结语

校园环境作为师生生活的第一场所和学习的第二课堂,自然也会对他们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氛围,对于学生陶冶情操、培养灵感、激发学习热情都很有帮助。因此,对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叶徐夫.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 张巍. 高职院校校园景观设计研究――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中国园艺文摘,2012(12)

3 戴添基.高职院校校园绿化景观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以广东省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园林论坛,2010(1)

4 李林.我国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