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乡村市场前景

数字乡村市场前景

数字乡村市场前景

数字乡村市场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路径

一、研究背景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数字农业农村是实现信息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进入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数字乡村战略,先后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要求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以数字化作为推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现代化技术支撑。县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经济社会单元,其政策落实和支持力度对于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至关重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数字化发展基础、对数字农业农村的认识程度与重视程度等都直接影响着数字农业农村的发展水平。据《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绿皮书》报告显示,成都市有6个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然而却没有县(市、区)进入全国数字农业农村先进县(市、区)名单,也从侧面反映出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待提高。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形势下,如何紧抓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机遇,充分发挥成都市县域经济优势,以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为基础,以数字农业与生活、生态融合为拓展,着力构建数字农业支撑体系,不断探索数字农业农村应用模式,营造数字农业农村新场景,积极推动数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积极助推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走在全国前列意义重大。

二、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成都市以“四化同步”为发展路径,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印发《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信息化的意见(试行)》(成办发[2013]44号),市政府成府函〔2017〕94号批复的《成都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2016-2025)》,要求着力推进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农业物联网云平台建设、“互联网+”都市现代农业示范等重点工程建设。截至2018年,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行政村光纤覆盖率已达100%,家庭住宅光纤到户覆盖率超过97%,光纤网络用户覆盖率、用户数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无线通信网络覆盖100%行政村,移动通信4G网络覆盖规模中西部列第一,居全国第二,入选全国首批5G城市名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计算机应用率、网络覆盖率、从业人员智能手机覆盖率等指标均达到99%,蒲江县、成都天地网、都江堰青城茶叶、四川微牧获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县域则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蒲江县整县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以信息化助推猕猴桃、柑橘、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整县获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大邑县以国家大田种植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以粮油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为基础,积极推进全县智慧农业发展,探索数字赋能的大邑模式;彭州市发挥蔬菜产业优势,建立蔬菜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获批2018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创新项目。成都市各县(市、区)发挥县域农业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特色模式与经验,为推动成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了有益尝试。

三、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不足

根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的《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成都市没有县(市、区)入选全国数字农业农村先进县(市、区)名单,没有发挥出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农村改革先行区优势。对标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结合成都市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定位,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存在以下不足:

(一)顶层设计支撑不足成都市市级层面制定了《成都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2016-2025)》,积极编制《成都市数字乡村发展规划(2020-2025)》等系列数字农业农村顶层设计,为成都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指明路径。然而,在县域层面,县(市、区)根据自身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农村发展阶段等情况编制县域数字农业农村专项规划或者专项实施方案的很少,顶层设计引领支撑作用不足。县域内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一方面,数字农业农村缺乏数据标准体系,各类数据没有形成统一归口,造成了星罗棋布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各涉农部门涉农数据未形成共享机制,涉农审批、涉农政务未形成数字一体化服务机制。最后,区域内涉农高校、研究机构、生产经营主体间未形成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使得大量数据未能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二)数字化发展基础薄弱硬件、软件和网络基础建设情况直接决定了县域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的基础水平。成都市县域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数据采集硬件生产、创新不够,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二是现有系统多为单一资源库,在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分析、农村电子商务和政务服务等方面缺乏自动化、智能化的分析模型应用,集成、创新力度不够;三是网络运营成本还较高,使得数字技术在农业上应用还不够充分。

(三)数字农业融合应用不足数字农业的发展需要数字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整体协调推进,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营销、品牌打造方面来看,全市县域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应用还不够深入。在农业生产方面,数字化技术主要应用于设施栽培,但大田作物数字技术化应用水平则有待提高,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应用数字化能力还不足。在农业服务方面,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未建立,区域内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主体库等数据资源体系尚未建立,未能形成高效的B2C精准社会化服务供给平台。在农产品营销方面,县域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力度不够,整体上本土县级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而以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为枢纽、镇(乡)服务站为依托,村(社区)服务网点为终端的三级联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在农业品牌创建方面,县域内公共品牌推广力度不够,影响力不足,运用新媒体、短视频APP等宣传推广县域公共品牌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新业态培育方面,线上会展、文创农业、休闲农业、“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数字技术融合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业新业态的提升作用。在数字化监管方面,目前县域内农产品数字化溯源体系较完善,但是在投入品、农机应用等监管方面,数字化应用水平待提升。

(四)数字生活新场景营造不足县域内党建数字化应用水平不高,村党组织应用数字技术开展网上党课、线上培训的较少,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还不高。镇、村卫生系统采用线上挂号、线上支付医疗费用等应用不足,农村医疗数字化发展带来的便捷程度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县域内农村地区开展数字教育和教育资源共享的较少,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形势下,开展线上教育的短板在远郊县域的农村地区表现突出。

(五)配套保障不完善首先,县域数字化人才不足,村级数字化技术队伍培训不足,农村电商人才缺乏,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欠缺且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其次,针对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发改、农业农村、交通等部门在涉及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时还未形成政策合力,对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的政策支撑还不足。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需要稳定的资金保障,目前县域内数字农业农村专项资金投入还较少,仅依靠市级物联网示范基地项目,县域配套投入还不足以支撑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快速发展,县域主动引导,鼓励社会多元投入的金融机制还未形成。

四、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路径建议

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举措。立足成都市当前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根据各县(市、区)的社会经济、产业优势、数字化发展基础等条件,为探索打造符合国际化城市发展定位、体现成都特色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路径,助推成都市乡村振兴走在前列起好示范,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衔接《成都市数字乡村发展规划(2020-2025)》,紧紧围绕县域发展实际和优势,制定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定位、方向及路径,制定重点任务、重点项目,系统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探索制定农业农村数字标准体系,形成可共享、可应用的标准数据。建立涉农部门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整合各域各类各型政务及业务数据系统,打通多部门互联互通,推动农业数据资源的集成和整合,使数据形成合力,实现开放共享。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单位开展数字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科技人员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二)构建数字农业支撑体系推进物质装备改造与提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构建支持大数据应用和云端海量信息处理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深入开展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推动无线宽带网络全域布局,加快推进5G基站建设,提升农村网络覆盖水平。继续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工程,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数据自动化、智能化采集。强化农机装备智能化应用,研发推广适合各种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无人旋耕机等智能装备,推进农机化与大数据智能化深度融合。强化技术创新与软件集成。围绕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前沿技术,联合开展数字农业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推动成熟技术推广应用。打造数字农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农业资源相关数据库,强化大数据平台集成研究,加快推进多部门涉农信息、涉农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应用,促进农业资源数据挖掘、分析、预测。建设政府服务监管平台,推动数字化服务的精确性和系统性。构建基于农业全产业链的智能装备应用及管理系统,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的集成应用。

(三)推进数字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加速农业数字化生产管理。强化互联网、移动互联技术、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应用,搭建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强化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管理智能化建设,推动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加大数字化技术在农业生产计划、农事操作、加工仓储、财务管理等环节的应用,加快推动耕、播、收全程机械化建设,积极推动适宜性数字技术在中药材和特色果蔬产业生产环节的应用。推动农业数字化服务。围绕农资、农机和农技服务,加快整合现有数字农业相关信息系统与APP,强化运用推广,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数字农资”建设,探索按需送货、因地配肥、技术到户的一条龙服务模式,提升农资物流管理智能化和农资服务精准化。加速农技推广数字化建设,大力推动专家在线诊断、远程会诊、农技在线科普等农技数字化服务。集聚行业力量,搭建农机社会化服务平台,为农机销售、农机服务提供在线供需对接撮合,加强农机调度与作业监测,提升农机利用效率。创新农业数字化营销。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冷链仓储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提升,建立产后设备数字化共享服务网络,利用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加工状态、仓储环境、物流位置等信息,提供供需匹配、冷链监控等服务。加强农产品营销大数据库建设,开电子营销数据监测分析,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数据监测体系,促进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构建数字农业品牌。统筹区域行业资源整合,开展数字农业品牌建设示范行动,着力建设品牌营销工场,推动数字农业大品牌打造。借助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渠道,强化品牌宣传、展示和推介,健全数字农业品牌防伪机制,提升数字农业品牌知名度。全方位提升对行业领军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速行业领域核心企业集聚、抱团发展,加快构建县域数字农业产业生态圈。培育数字农业新业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突破口,以现有数字农业融合示范项目为重点,利用信息技术分化、嫁接、重构农业新的生产经营主体或服务组织形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发展文创农业、康养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农业私人定制等基于互联网的农业新型经营模式。以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为主,利用现代信息推动传统农业数字化改造,扩展休闲文创农业表达形式,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创新农业数字化政务监管。构建涉农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指挥统一、多部联动的应急处置平台,提升对突发农产品安全事件的快速应对能力,切实提高农产品安全的保障水平。依托农业资源一张图,重点加强粮食产业生产情况监测,提升农业资源及产业发展数据收集和管理水平。

(四)营造农村数字化新场景依托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以信息化技术改造、升级乡村生活方式,推进全面覆盖乡村的党务党建、社会保障、医疗健康、教育文化、政务便民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网络化管理体系建设,创设数字乡村新场景。推广“互联网+党建”,逐步实现信息、政务运转、民情收集、议事协商、公共服务等村级事务网上运行。探索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大力推动在线预约挂号、快捷支付等互联网医疗服务。积极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文化服务普惠共享,探索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虚拟博物馆,推广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互联网服务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文化资源覆盖面。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提高群众办事便捷程度。

数字乡村市场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电商;农民增收;数字化

1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发展农村电商的题中之义

农村电商的重点在于解决小农户与市场的对接难题,如何更好地将农产品销售出去,实现农村收入增加是其中的关键。在陕西省商洛县考察调研时指出,“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随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电商将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已达1.79万亿元,同比增长8.9%。随着一系列适应电商市场的农产品持续热销,农村电商不仅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数字化发展,而且将有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 131元,比1949年实际增长超过40倍,比2012年翻了两番[1]。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未来农村电商应该起到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保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2农村电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面临的深层挑战

2.1农业品牌建设的挑战。品牌强则农业强[2]。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打造农业品牌已经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品牌农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作出重要部署,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考察调研时强调,“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另一方面,社会消费进入“品牌时代”。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产品的质量、安全、营养、绿色有机等要求越来越突出,农业品牌的整合重塑迎来了新的机遇。另外,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正在被用于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流通等农业生态链的全过程,“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但相比工业品品牌,农业品牌建设仍然处于探索初期,发展并不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品牌,大多数品牌都是各自为政,行业内部缺乏相互合作,也不注重线上线下的互动发展。现有的农业品牌,由于品牌保护力较弱,部分商家“以次充好”的现象严重影响农业品牌的口碑,进而影响品牌的长远发展。简言之,实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已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由之路。2.2农村场景条件的挑战。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各地区地理地貌差别较大。从贫困地区的区位因素来看,更是呈现出“山大沟深”的特点。从农村电商发展进程看,农村电商发展状况好的地区有着以下两方面特征:其一是本地已经有着发展基础较好的优势传统产业和区域产品,传统产业依托数字化转型得到了新的飞跃。例如,吉林省通榆县依托当地优势农产品,通过统一品牌授权面向全国销售的原产地直供农村电商发展模式。通榆县对于地处世界公认的“黄金粮食产业带”,是有名的“杂粮杂豆之乡”“绿豆之乡”“葵花之乡”。通榆县利用所处的地理区位优势,对本地优势农副产品的资源进行高度整合,不仅实现农产品利益最大化,而且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其二是地区地理位置优越,道路交通设施的完善,当地农产品运输、配送方便快捷。例如,被誉为“买西北卖全国”的陕西省武功县是有名的“西北电商第一县”。武功县虽然是陕西省面积最小的县,但凭借距离西安市80公里的优秀地理位置,经短短五年发展,形成了专属的农村电商销售模式,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但是,更多的贫困地区既没有特色农产品,也没有良好的地理条件,极大地影响了地区农产品的销量和销路,制约农民持续增收。2.3培育农民网商的挑战。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地方政府虽然将培训农民技能摆在人才培养体系的突出位置,但农村电商发展是长期工程,当农民短期看不到收益回报,就会立刻选择放弃,回归到原来的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或者继续交由第三方交易平台代为销售,导致虽然地方政府开办的网商培训项目不少,但是农民网商转化率低、培育难的问题依然存在。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外出务工获得工资收入。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村地区常住人口55 162万人,相比2015年,减少了8.6%。现代农业建设离不开农业数字化发展[3],农村电商则是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先导和基础,不仅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数字技能和数字思维。相比起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各方面基础较为薄弱,对数字技能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而基础网络的维护、农产品网店的运营、农村电商园区的建设等都离不开数字技能人才的参与,技术人才流失严重、数字技能人才短缺和农民网商培育难度大仍然是当前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难题。

3数字化建设下农村电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路径

3.1提升农业产业链数字化水平,着力打造品牌农业。推动农产品从原产地生产到加工包装再到仓储、物流、配送全程信息化、数据化,提升农业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水平。根据生鲜农产品分布的区域化、产品种类的差异化以及消费者群体分布广、产品需求的个性化等特点,建立区域性生鲜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数据信息交换、共享,打造农产品物流监控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信息基础。加强在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推广市场信息、产品售后服务、产品仓储配送运输管理等数字软件的应用,建立健全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以及“从餐桌到田间”的全程信息收集、处理、系统,确保生鲜农产品的物流效率和质量安全。打造品牌农业是农村电商发展中,尤其是推动农产品上行的重要一环,不仅提升农产品价值,而且能够推进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首先,打造品牌农业有赖于生产与经营的规模化。摒弃原有的小农意识,集合各方力量,形成规模效应,通过农村合作社等集体组织,促进农业品牌化。其次,打造品牌农业需要摆脱农业的局限性。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完整的农业生态产业链,为农产品上行打造完善可靠的供应链。最后,标准化生产是品牌农业的支撑。以农业的自然生态属性为主抓手,通过引进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手段,设计系统的种植标准、行业标准、流通标准等,为优质、合格的农产品设立准入门槛与流通规范,形成打造品牌农业的有力支撑。3.2打破场景条件的桎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拓宽渠道。对于既没有本地特色农产品,也没有便捷的交通条件的贫困地区来说,可以通过借鉴其他发展较好的农村电商模式,并结合自身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从农产品角度出发,农村电商带给贫困地区对接广阔市场的机会,地方政府和电商平台可以通力合作,深度挖掘本地优质产品,做好产品设计,讲好产品故事,增加产品附加值,帮助农产品网货化。例如,2019年,在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八科村有一种叫“黄豆荚”的豆类植物在盒马鲜生上市后,仅仅三周时间,便从无人问津到供不应求,一跃成为盒马生鲜的明星蔬菜。据调查,八科村种植黄金荚的农户,已经达到了53户,每亩地农户普遍增收7 000至8 000元,八科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盒马村”。从物流成本出发,贫困地区建立物流服务中心成本太高,可以通过共建共享县域物流服务中心,以及“自建+共建”构建村级物流服务站,与其他服务场所共建共享办公场地、公用办公设备,办公人员也可身兼多职,例如,依靠农村的小卖部建设村级物流服务站,不仅方便村民寄递快递,而且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3培养本地化农民网商,提高农民数字技能。农村电商发展起步阶段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解决短期内的人才问题,但是,“走出去”成本高,覆盖面不广,“请进来”难以形成常态化,最终人才还是流失。因此,只有本地化培养才是最终解决之道。农村电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各类人才支撑体系,所以农民网商的本地化培养需要体系化推进。首先,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农村电商发展各类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制定系统化、长效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培训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重视农村电商实战性要求,注重农民网商的“转化率”和“实效性”;最后,农民数字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村电商发展的水平,开展农民数字技能培训是数字技术普及、农民生产技能水平提高的重要措施。当前,各地都在探索各种有效的网商培育模式,不光要教农民怎么开办网店、直播卖货,更要提升农民网商数字技能,学习互联网基础知识,以及包括从网店设计、营销推广和运营策划等网络销售全过程,通过提高农民数字技能,促进农民群体整体素质提高,为乡村振兴夯实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天成,王大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路径研究[J].新视野,2019(6):41-46.

[2]林广毅,王昕天,李敏,等.农村电商100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胡青.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实践策略[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5):69-75.

数字乡村市场前景范文第3篇

核心理念:生态化×数字化

农庄农场信息化的核心理念为“生态化”ד数字化”。“生态化”主要包括“田园风光+洁净环境+健康食品+乐活生活”等“低碳”生活要素;“数字化”主要指基于互联网的“智能”生活方式,主要包括“e农田+e服务+e推广+e联通”等多种形式。

多种形式,多重价值

农庄农场信息化将具备多种表现形式,满足都市人居住、度假、乐活、养生、学习、交流、养老等不同层次需求;同时,与传统城市地产相比,农庄拥有更广阔的生产空间和升值空间,投资前景乐观。

以乡野养生公寓为例,为老年人度身打造的集中式公寓,由若干相互连接的独立单元构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起居室、书房和至少一个阳台,面积在40-70平方米。主楼顶层为公共活动区,包括有洗衣室、休息室、电脑室、室内游泳池、健身中心和客房;主楼底层有服务台和大堂。公寓配备有远程医疗诊断设备,城市医院的医生通过专门的仪器就能够掌握老人的各项生理健康数据。公寓一般选址在大地景观突出的田园环境中。

七大核心要素

田园风光

农庄的周边应包含农田及村庄、树篱、道路、水塘等类型,整体景观组合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没有污染,没有喧闹,远离浊世,清净悠然。

洁净环境

农庄自身及所在的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良好,房屋规划与改造、生活垃圾、沟渠水塘、院落畜圈得到妥善整治,村庄绿化效果显著。

健康食品

农庄内生产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包括各类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保证市民的饮食健康。

乐活态度

农庄内倡导自然、健康、精致的生活态度,强调“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在农庄,吃的是健康食品与有机蔬菜,穿的是天然材质棉麻衣物,骑自行车或步行出游,快乐的劳动,注重个人成长。

品质生活

在农庄农场信息化,可以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舒适和便捷,生活空间的所有设施均与城市接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生活品质的内涵。

智能社区

与普通休闲农庄相比,农庄农场信息化更突出了其“智能化”的未来特征。农庄所有的空间都会用网络和高科技控制系统联系起来。农庄作为一个社区,将与城市的医院、学校、银行、公司和政府机构实现全方位信息共享;数字技术深入农庄的住户房屋、街道和所有公共设施。在这里将有智能家庭、智能商店、智能学校、智能医院和智能银行。所有的日常杂事都能依靠高科技IT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自动完成,居民的生活将变得非常便利。

零距交流

虽然远离城市,但通过发达的网络,农庄可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零距离沟通。农庄的居民可以通过安装在农田的摄像头查看自家菜地的情况,并与亲朋好友分享和交流经验;老人通过网络与远在国外的儿女进行视频通话;家庭在农庄可通过智能网络掌握城市家中的情况。

宜售宜租,配套完善

数字乡村市场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泰安;乡村旅游;营销创新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急需调整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最近十几年以来,政府极力提倡引入、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乡村旅游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农村地区的致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纵观全球各国的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保护农业生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乡村旅游是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手,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更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

在全球范围内,乡村旅游已与景区旅游、城市旅游呈三足鼎立之态,发展持续而迅猛。乡村旅游并不局限于农村地区,更是许多大都市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毫不夸张的说,乡村旅游俨然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成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1.政府大力推动,乡村旅游迅速发展

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较大的需求潜力,市场前景良好。近年来,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凭借其生动活泼、特点显著、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形成了规模日益壮大,业态类型日趋多样化的大规模产业集群。其经营规模从分散经营、零星分布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发展方式也逐渐由农民自发发展转变为有序规划引导。截止到2014年底,在乡村旅游方面,注册农家乐达200万家,受惠农民3300万人,乡村旅游重点村有10.6万个,全年接待乡村旅游游客近12亿人次,旅游收入约3200亿元。北京、杭州、成都、上海、西安等地均形成了城郊乡村旅游集聚区。

2.居民消费结构的调整、游客偏好转变以及旅游阶段的跨越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国内实行双休日以后,我国城郊旅游业迈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目前,我国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的时间总和已超过114天,这意味着每年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中国人是在闲暇中度过的。随着城镇居民旅游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居民闲暇时间的充裕,节假日、周末的短途度假旅游需求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同时,在质量方面游客对旅游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生态化、休闲个性化、主题娱乐化等转变为吸引游客的热点。体验乡村风情、商务旅游、运动休闲以及滨水休闲等主题娱乐休闲旅游产品成为城市周边休闲度假旅游的主要方向。学者吴承忠在论文中提出:在美国,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休闲,休闲消耗了三分之一的收入,休闲占用了三分之一的土地。城市居民的出游目的地接近半数为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受近距离出行规律的作用,巨大的居民周末游憩市场正在频繁地指向郊县(区)。作为环城游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在其旺盛需求的带动下进入了一轮高速发展时期。固定的乡村游客群体在某些城市已经形成。愈来愈多的旅游者选择能够愉悦心情、贴近农村、感受乡村风土人情、体验乡村文化习俗等生活方式体验、生态体验的旅游形式,这种需求对以景观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升级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地提高,农业文明、乡村环境和民间文化等乡村旅游价值日益凸现,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开始向往乡村那种贴近自然乡土气息和恬静、淳朴的生活环境,使得都市休闲农业需求变得更加旺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的市场条件已经逐渐成熟。

3.乡村旅游营销滞后

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过程中,呈现出粗放式、掠夺式的开发,过度商业化,缺乏对乡村旅游核心本质及内涵的把握,往往造成不可持续发展的后果,对乡村文明的破坏非常严重。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占用大量耕地的问题日趋严重,乡村旅游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公共设施建设的周期性强,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强,同时存在着利益相关者由于利益分配问题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开发建设乡村旅游产品的主体部门往往缺乏规划,产品组合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以及旅游服务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等,致使游客的重游率较低。

二、基本概念界定

1.乡村旅游

纵观诸多学者的研究可知,目前国内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如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目的、旅游活动形式等。但他们一致的认为乡村地区是乡村旅游的发生地,即在一定程度上侧重于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因此,要想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出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对于构建乡村旅游研究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十分关键。

王^庆认为,倘若以“乡村性”为评价的标准,则可以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上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分别进行界定。其中,可以引申出两个概念:准乡村旅游和纯乡村旅游。准乡村旅游(比如古村落、名山大川和小城镇旅游等非纯粹的乡村旅游)是广义上的概念;纯乡村旅游(比如农家乐形式的纯粹乡村旅游等)是狭义上的概念;而与乡村旅游相对应的概念是城市旅游。

作者对王继庆学者对于乡村旅游的界定持赞同的观点。此外,从本质上讲,乡村旅游是向游客提供“一种或多种乡村经历和体验”,提供一种认识农村、体验农家生活、追寻古朴民风民俗的机会。

2.乡村旅游营销基本理论

本部分内容主要围绕乡村旅游这一特殊的产品展开相关的理论整理。首先,从产品的角度,利用市场营销学理论中的整体产品概念来阐述乡村旅游整体产品概念,通过这个概念的界定,试图从不同的层次来把握乡村旅游的概念。其次,利用发展的观点探讨生命周期理论,结合纵向发展的观点,来把握乡村旅游不同时间阶段的发展特征与方向。

对乡村旅游产品本身形成初步认知之后,应当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了解,消费者需求理论的相关内容,研究其需求的发展变化趋势,研究如何把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经营与消费者实际需求、潜在需求进行对接,以更好地满足乡村旅游者的有效需求。

三、泰安市乡村旅游营销现状调查

泰安市始终把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点工作来抓,在“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确定乡村旅游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编制实施了《泰安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提出用五年左右时间把乡村旅游培植成为全市旅游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本次调查中笔者不仅仅通过网络和文献等资料查阅了所需要的相关数据信息,而且还亲身去了岱岳区旅游区、东平湖旅游区等做现场调查,包括亲身观察、现场访谈调查以及问卷调查。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初步体会到泰安乡村旅游游客的现状,从而对滕州乡村旅游游客状况得到初步的认识;通过对工作人员以及游客的访谈,从相关人员的角度来进一步对泰安乡村旅游的游客状况有更深刻的认识,大致上了接了游客的人口特征、地理特征以及满意度;最后通过对游客发放调查问卷,并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得到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游客状况,系统的分析出游客的人口特征、地理特征、乡村旅游满意度、旅游动机、出行方式、消费结构、再游倾向等。对于调查问卷,共发放50份,回收49份,有效48份,有效率为96%,调查对象均为来泰安乡村旅游的游客。

1.泰安乡村旅游宣传途径的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游客们了解泰山的方式,笔者特地对此问题做了调查。此次调查中笔者给出了5种方式,让游客选出自己平时了解泰安市乡村旅游的方式途径,结果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笔者对游客平时了解泰山的途径进行了排序处理,由结果可以看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网络、广播电视以及他人介绍。而宣传册作为了解一种产品的简单便捷方式,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门票和商品价格的现状分析

价格在市场营销组合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图2可以看到,一半以上的游客认为泰山门票的价格较为合理。然而我们不可忽视依然有较大比例的游客认为门票价格比较高。对于泰山上的商品定价,则绝大多数游客认为价格过于高(如图1所示)。我们再结合游客在泰山景区的平均消费统计表来分析。由表3可以分析出,绝大多数的游客平均消费在200元-1000元之间,处于中低型消费,较高的价格必然影响游客对泰山景区的整体满意度。

3.旅游整体产品现状分析

在进行产品现状分析时,我们应该站在整体产品的角度上,对于泰山旅游产品的现状分析也不例外。泰山旅游景区产品不仅包括主风景区,还应该包括泰山景区雀鞲鲂〉木扒、景区的服务管理水平以及与景区相关产品等。

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在调查问卷中共设计了7个与景区整体产品相关的问题。为了更形象客观的反映出泰山旅游整体产品的现状,笔者对该问题的分析进行了量化处理。7个问题分别有具有明显梯度的5个选项,笔者对于各个选项按梯度的不同赋予了不同的分数(1-5分),分数越高表示旅游产品的现状越被游客所认可。为了检验目前泰山旅游产品的现状,笔者对此进行了单样本T检验。

在此次检验中,笔者选取的检验值为总分数的80%。各因子的量化总分与检验值分别为:风景文化量化总分为10分,检验值为8;服务管理量化总分为10分,检验值为8;相关产品量化总分为15分,检验值为12;整体景区量化总分为35分,检验值为28。

由检验结果表4(其中M代表均值,SD代表标准差)可知,泰山旅游整体产品均值为24.49,与检验值28有一定差距,而P值为0.000(

4.乡村旅游游客忠诚度与满意度现状分析

一般认为,如果游客满意程度较高,则重游率会相对较大、忠诚度相对较高,即满意度、重游率和忠诚度三者之间存在正的相关关系。如果发现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会更深层次的挖掘出泰山旅游营销的现状,并为更好的制定营销策略做有力的支撑。为了发掘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先对三个问题进行量化处理,建立统计模型,对三者进行了相关分析,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满意度与忠诚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80,相关系数检验P-值为0.000(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满意度、忠诚度和重游率之间并不全都存在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说,有些游客虽然满意度较高,但旅游的频率不一定高,这部分游客大多数为首次来泰山旅游的游客。

5.客所认为的泰安乡村旅游营销现状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泰山旅游景区的营销现状,我们需要从众多的游客那里进行系统了解。为此笔者在最后调查了游客认为的泰山旅游景区需要改进的方面。此次调查中给出了10项因素,让游客自由的选出自己认为泰山旅游景区急需改进的几项因素,得到的结果如表2-5所示。

如表6所示,我们对游客认为急需改进的因素进行了排序处理,由结果可以看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环境状况、门票价格、便民设施。环境作为旅游景区的核心,无论何时都会被游客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大多数游客旅游的目的即为观看旅游景区的风景。此处依然被游客认为是急需改进的地方,可以看出游客对泰山景区好的环境风景寄与的迫切希望。无论是商品还是服务,消费者一般都会比较注重于商品的价格,作为青年和中年为多的旅游人群也会格外注重景区的门票价格。至于便民设施我们可以理解游客的心声,笔者在做调查时也有好多游客反映山上便民设施太少,给游客带来很大的不方便。

四、全方位营销模式创新,加速乡村旅游发展

1.营销策略

目前在市场营销实践与理论体系中,品牌战略居于主导地位,品牌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品牌的作用:首先,通过品建设和传播,可以突出旅游产品或服务的特色,与竞争者相比有良好的传播点;其次,品牌传播对于旅游形象的树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次,通过品牌传播,可以加深消费者的认知,进而提高旅游者的购买率和重购率;最后,通过品牌构建与传播,形成企业的品牌资产,是体现旅游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成分等。

对于乡村旅游目的地来说,区别于一般的实体产品和服务。首先,一个优秀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需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其次,乡村旅游品牌知名的打造,同样离不开优质的服务。因此,在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与传播中,要有清晰的认知,对自身资源、对市场需求偏好、对竞争企业等。在市场选择上,要注意先后发展顺序。往往是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先省内外市场,再周边省份,后国际市场。通过选择不同的平台,不断的宣传促销,树立旅游形象,加大市场影响力,提升旅游品质,保证乡村旅游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品牌,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缺乏自身独特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包装,而且存在着跟风的现象。比如在成都三圣乡五朵金花的品牌打响之后,很多地方,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的时候,往往会用类似于五朵金花的名称,比如滕州市的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也在做一个五朵金花的概念,从名称的命名,到具体的旅游目的地景点的构成,有很深的成都三圣乡的影子。

2.营销传播策略

源于美国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被广泛的流传应用,在开拓发展市场、提升旅游品牌形象、促进规模发展、提升消费者主动购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同一地理空间内的不同乡村旅游产品之间的整合营销

在同一区域范围内,乡村旅游产品之间要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因为目前很多乡村旅游产品存在着严重同质的现象,尤其是想以农家乐为代表的最初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在相对集中的地理范围内,难免会产生恶性竞争。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游客还是对业主,都存在很大的风险。

因此,在开发乡村旅游的时候,现在主张“一村一品”,在同一区域范围内,形成可以互补的合作关系,往往以政府主导推进,强调整体形象和品牌,实行整合营销,共同培育开发市场。既降低了经营风险,避免了恶性竞争。同时,还可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2)不同区域间的联合营N

乡村旅游产品的行政区划以县市区一级为主,乃至于乡镇一级,其拥有的资源有限、资金不足、其传播的影响也极其有限。因此,营销还应考虑主动纳入市、地区等更大区域的联合营销中去,尤其是考虑与各主要景区进行联合,形成联动模式,也可以考虑主动寻找成熟的旅游市场进行依托,进行游客引导开发乡村旅游市场。

以泰安市岱岳区和泰山区的乡村旅游景点为例,因为这两个区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优势,环泰山分布,泰山就是最好的可以捆绑的平台。而且在市场宣传的过程中,泰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这两个区的乡村旅游做了良好的背书。

(3)不同的营销传播手段的综合运用

在市场营销传播的概念里面,传播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比较经典的手段包括: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目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关注旅游目的地形象广告的打造,在不同的营销传播手段里面,他们所起的作用、花费的成本以及影响的范围是有差别的,因此,在进行营销传播的的过程中,要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针对当地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定位和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传播手段的组合。

(4)不同传播媒介的综合运用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讯手段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型的信息获得方式越来越普及、便捷。这为乡村旅游的传播提出了转变思路的新要求,在关注传统优势媒介的同时,还要关注各种各样的新媒体信息传播。

传统媒体:

①借助目标客源地传统媒体。借助目标客源地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体宣传旅游区的旅游形象及旅游产品,不断扩大宣传推广范围和提高旅游区知名度。

②分发旅游宣传册等材料。积极参加旅游推介会和说明会以及各种旅游会展,向当地旅游业界和游客派发旅游宣传册、促销单张、旅游地图等各类宣传资料。

③与专业旅游杂志合作,形成营销软文。在专业策划的基础上,与国内重要旅游杂志合作,形成一定量的营销软文,营造正面舆论规模,不断传播、曝光新的乡村旅游形象。

网络媒体:

网络营销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要求。新媒体在选择上主要分为三类: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和数字新媒体为主,重点实施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和微图等五微营销。

①网络新媒体。主要包括各大门户网站(如携程、艺龙、新浪、搜狐),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对话链、博客/播客、网络文学、网络动画、网络游戏、网络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其中重点关注微博及社交网络的“病毒式”传播的口碑宣传方式,对旅游区进行“病毒式”传播。

②手机新媒体。在选择上可以有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软件、手机短信/彩信、手机报/出版物、手机电视/广播等。

③数字新媒体。数字新媒体广告投放包括数字电视、IPTV、移动电视、楼宇电视、城市多媒体终端等。在一级目标客源市场的火车站、飞机场、饭店大厅、大型购物中心、重要的景区景点和旅游咨询中心等地,开展旅游营销宣传。

公共关系渠道:

①公关营销。整合社会资源,分析贴近目标市场的各种社会活动、政府公关活动、有关的专业组织会议等进行品牌植入。

②名人营销。明确分析当地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把握其特质,遴选聘请具有共性的名人进行相关的市场推广活动;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名家名人参与活动,利用名人效益,进行旅游目的地的营销。

③会展营销。会议展览因其影响效果越来越被地方政府部门接受,尤其是高规格会议,会议效应往往可以形成旅游宣传的亮点;而且会议效应的融入性与持续性比较可取。除了主动举办会议以外,还要主动走出去,通过选择主要市场,精心准备参加国内外重要旅游交易。

④文化营销。文化与旅游具有天生的渊源,可以走官方渠道比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营销难在历史文化的物化与实体转化。

专项营销渠道:

①旅行社营销。与国内重大旅行社进行合作推广精品线路,借助知名旅行社的渠道,分销旅游区的旅游产品;与目标客源市场的旅行社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组织认知之旅,让其了解旅游区的特色,同时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的旅行社提供不同的优惠套餐,以求最大力度的吸引当地游客。

②行业协会营销。建议乡村旅游点加入不同的行业协会,利用行业协会的渠道进行精准销售。

③旅游大蓬车促销。面向大众市民,在泰安、济宁、莱芜、济南等城市中心区和人流密集的商业广场、商业街,采取旅游大篷车的方式开展宣传促销活动。

④社区促销。深入社区,拓展周末休闲市场,针对济南、莱芜、淄博、滨州等主要客源市场,组织旅游区营销小分队直接深入其中的大型社区,特别是高端住宅区和高端酒店区等,进行促销宣传活动。

3.区分市场,采用多维营销策略

在市场营销学中,基于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和目标市场选择的目标市场营销战略,来指导营销实践非常有效的。在乡村旅游的市场发展中,该理论同样适用。很多研究从地理空间分布和有效辐射范围着眼来研究乡村旅游的市场发展,因此,在乡村旅游的市场发展过程中,有必要,结合市场的细分和产业的生命周期,来进行当下、中期和长期的市场开局。

4.节庆活动发展策略

近二十多年来,大部分地方政府以“节庆”为由头,通过传统节庆或者人造节庆,用节庆活动气氛刺激消费者,由一系列的营销活动组成。具有当地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有效的吸引目标市场的关注,在营销表现上逐渐成为亮点。

旅游节庆活动,越来越成为发展地方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抓手和一面旗子,在旅游节庆活动的设计中,早期的一些活动,主要是以农业资源和民风民俗为主,节庆活动越来越强调文化价值得挖掘,以及游客的互动体验。

成熟的旅游节庆活动能够有效聚集人气、提高当地知名度,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节庆活动除了本身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还是当地的品牌形象的外化,进行传播的发力点。因此,在设计节庆活动时,注意凸显与本地旅游的结合以外,还要尽可能打造新民俗。同时,进行淡季错峰举办时效性较差的活动,可以有效激活淡季旅游市场。

2015年度泰安市共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20次,共接待游客1053.6万人次,会展中心接待各类会议展览近百次。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美丽乡村工程、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政策的推进,全域旅游、“旅游+”等概念均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一系列的发展政策密集出台,资本纷纷进入旅游业,乡村旅游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也将不断完善,现阶段对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理论、支持模式以及支持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本文中,笔者为泰安市乡村旅游从品牌、会展、整合营销传播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发展策略,希望可以为泰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云才.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J].旅游学刊,2002(4):45-50.

[2]王衍用.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的综合价值[N].中国旅游报,2015,8,19(004).

[3]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Z].2014.

[4]吴承忠.国外休闲经济发展与公共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4):354-359.

数字乡村市场前景范文第5篇

休闲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的部分,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体现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美国专家弗瑞戈比提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的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张惠娣(2004)指出“休闲文化是将休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指人在闲暇时间内,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构建的一种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通过渗透、融合、凝聚、熏陶、感知等多种形式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及经济的动力源泉。张祺等(2009)提出休闲文化在大多数农村尚处于自发萌芽状态,但农村休闲文化蕴涵着强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因此应重点发展农村休闲经济,其包括休闲农业、休闲旅游、休闲体育三个方面领域。吴建华(2009)认为乡村旅游文化可以分为健康的饮食文化、特色的田园文化、民俗文化及乡村市场文化。林雪涤(2013)认为农村休闲文化主要有四种类型:民俗民乐型、休闲娱乐型、农庄采摘型、主营经济型。因此,众学者认为通过各不同的休闲方式,激发并提高人的生活热情和意志,促进身心健康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休闲文化就是人们在休闲时间所创造出的休闲观念、态度、方法和休闲方式。乡村休闲旅游能够强身健体、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农村健康稳定的发展、推动农民回乡建设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都有巨大的作用。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研究还可以从主体、客体与介体的角度来分类,从主体来看,包括旅游者休闲旅游的行为文化、消费文化、参与文化等;从客体来看,旅游产品文化、企业及经营文化、生态文化等,如浙江富阳的龙门古镇孙权故里,有老街文化、厅堂文化、弄巷文化、宗祠文化、古镇庙会、砚池文化等;从介体来看,包括民俗文化等,因此,在研究休闲旅游文化过程中,尤其是浙江省,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还有城市文化的冲击、杭派文化的熏陶、浙商文化的影响等。

二、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我们的社会正从信息时代步入智慧时代,新的应用技术与新一轮技术革命使对旅游者旅游信息与文化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方式、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乡村旅游文化的体验都得以改变,因此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对于游客来说,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包括乡村的方言、着装特点、生产生活方式、老的建筑、特别的饮食、不同的节庆与礼仪、千奇百怪的禁忌等等,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是最具的潜力的旅游资源。比如浙江桐庐的环溪村,作为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坐落在著名的天山岗山麓,清澈的天子源和青源两条溪流汇合于村口,其素有“门对天子一秀峰,窗含双溪两清流”的风貌写照,作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古村落之一,拥有著名的爱莲堂、尚志堂、安澜桥、保安桥等众多古建筑。休闲旅游文化在智慧旅游时代将更深刻地影响着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而旅游文化是乡村旅游业的精髓与核心,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强大引擎,也是乡村旅游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乡村居民和旅游者也日益感受到文化要素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乡村休闲旅游的整个过程中,无时不渗透着文化因素。旅游的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与满足,没有文化介入、没有真正参与休闲旅游活动的休闲旅游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不再是乡村旅游的附属品,而是决定着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对于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建设与宣传可以弘扬中华传统、传承优秀的乡村文化。

三、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宣传的重要意义

随着大众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在对乡村休闲旅游需求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潮流下,游客越来越需要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和文化服务,更多的乡村自驾、散客、个性游客将成为潜力较大的旅游市场,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相对密集型的产业,对信息查询和信息共享有着根本性的需求。智能移动客户终端的APP应用如客房预订、机票预订、线路预定已经十分普遍,随着现代无线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云技术、数据处理已经被运用到旅游产业的之中且越来越普遍,可见,信息技术是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智慧化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悉知,智慧乡村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智慧化的文化宣传不但有利于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更加方便于休闲旅游地形象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对于休闲旅游地的形象产业属性定位与价值提升有着不可低估的巨大潜力。

四、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宣传平台建设

最早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引用数字化技术在古迹保护上,使用数字化产品,包括图片、文化场景展示、3D情景体验、互动游戏等。数字化是将各种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读取的数字数据,这样一来,存储和处理数据变得既方便又容易,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管理效率。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数字化,不仅能够方便了行政管理部门对文化资源的管理利用、也方便学者们的挖掘与研究,最方便的是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的本土性保护与传播。信息采集过程中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为了准确地采集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信息,必须建立本地专家团队和独立专家团队,以确保休闲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对各类乡村休闲旅游文化进行归类,包括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及介体文化。遵循保护文化原始性、科学性的原则来建立休闲旅游文化资源库,同时也必须明确这些文化要素的变化规律。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宣传平台的建设,首先要体现在设施设备方面,各乡村旅游地要建设乡村基础网络工程,包括无线宽带网络工程、室内WIFI覆盖工程;架设气象、交通、信息等旅游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电子宣传牌。基次是在软件技术方面,各景区及所在乡镇、村要建设乡村休闲旅游门户网站、并开通官方微信微博平台,除传统户外宣传牌、指示牌,配以电子显示器、电子讲解平台。官网应主要展现乡村地方历史文化、休闲旅游设施文化、特色乡村景观文化、休闲饮食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信息,其中节庆活动影像资料应该注意原创性、真实性,而景区景点文化介绍视频与音频资料要注意科学性、应用性。核心是打造乡村旅游地形象口号标识并配以图文介绍。民俗活动项目和相关文化性旅游项目的内容建应建立专门的链接网站,并做到网页内容实时更新。设计开发乡村休闲旅游App应用,支持微博、微信等视频信息的共享,让游客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休闲旅游文化体验。通过引进人才、统筹规划、科学管理、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拉动文化资源信息共享。

五、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功能

(一)休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休闲旅游文化保护要突出乡村特色和当地民族特色。发展智慧乡村休闲旅游,就是要协调乡村文明、城市现代文明的和谐。文化宣传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休闲旅游文化保护是是智慧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休闲旅游文化利用与共享的重要前提。休闲旅游文化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智慧乡村发展也要秉承“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的理念。使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让人类更加理解智慧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感受高质量的休闲旅游体验同时保护后代的资源。借助智慧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以保护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智慧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减少游客对文化要素的不必要的破坏。

(二)休闲旅游乡村形象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

乡村旅游地的形象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每一个乡村有其生命周期和发展阶段,旅游形象是向游客传达乡村品牌描述性和说服务性信息的高度概况,是用于向大众传递乡村信息和资源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所以对于在发展期、成熟期的乡村旅游地来说,有必要进行旅游地形象的定位和形象的传播,促进乡村旅游地得的发展。乡村旅游地形象是旅游者首先接触到的有关休闲旅游的信息,在目的地宣传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更是乡村营销活动组织过程中所离不开的中心。在旅游竞争日益激、旅游信息海量增长的今天,一个特色鲜明、意境优美、过目不忘的优秀乡村旅游形象,对乡村的休闲旅游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三)休闲旅游乡村产业属性定位与形象价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