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暴力存在的问题

校园暴力存在的问题

校园暴力存在的问题

校园暴力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园冷暴力 形成原因 危害 改善措施

相较于体罚而言,冷暴力是一种精神上的头!S捎诶浔┝λ造成的危害不能够在表面体现出来,往往被人们忽视掉,导致校园冷暴力越来越猖獗,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会使学生形成畸形人格。引起校园冷暴力发生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进一提高人们对于校园冷暴力的认识。

一、校园冷暴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校园冷暴力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其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学生因素。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但是都或多或少会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有可能会在无意间对其他学生实施一定的冷暴力。而且,学生之间存在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能够使有些学生出现歧视、嘲讽等行为,从而形成校园冷暴力;其次,教师因素。虽然我国教育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但是依然没有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当教师面对升学压力时,其会对学习较差、较为调皮的学生实施语言上的羞辱,从而形成冷暴力;最后,教育体制因素。当前,我国还以学习成绩视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重要标准,家长和教师这种对成绩的过度重视,使得其忽略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培养,从而出现校园冷暴力现象。

二、校园冷暴力的危害

(一)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教育过程中会对于学生自身存在的错误进行训斥,这种训斥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改正自身的缺点和问题,但是由于很多学生承受压力的能力较为薄弱,这种教育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常常都适得其反。教师用犀利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对学生造成任何伤害,但是其却会给学生的内心造成严重的伤害,这种伤害甚至比体罚更为严重,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显得十分自卑,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二)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当学生长期处于校园冷暴力中,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会使其出现自闭心理,不愿与他人沟通。另外,校园冷暴力还会改变学生的性格,其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会使学生形成退缩性格。在面对任何问题都会采取回避措施,不愿与他人交流来解决问题;其次,会使学生形成暴躁性格。当其面对任何问题都会变得十分爆照,甚至会出现带有攻击的行为,这种攻击行为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威胁到他人的人身安全。

(三)不利于教育改革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上做出了很大的改革,重点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而校园冷暴力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这一改革的实现。通常教师所实施的冷暴力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生成为了其释放工作压力的对象,这与我国教育改革中的要求相违背。如果这种教师身上的校园冷暴力不受到有效的控制,将会严重影响到我国教育的改革,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这种冷暴力还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厌烦等负面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从而导致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的下降。

三、预防校园冷暴力发生的有效对策

(一)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重要的知识传授者,因此教师的个人素质将会对学生学习和成长产生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多言行都是通过对教师进行模仿而学会的,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当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不应当将负面情绪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否则将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此外,还应当鼓励教师积极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意,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学生还可以根据其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向教师请教,并在教师的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二)加强学生心理辅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帮助学生构建其内心世界,让其学会坚强,敢于面对任何困难与问题。在教育学生上,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对于一些不喜欢学习的学生,教师在应当多与其进行沟通,了解其厌学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学习兴趣,发现知识的魅力,使其重新燃气学习的欲望。教育不仅仅需要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还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让学生能够积极面对生活。当学生面对校园冷暴力时,教师还应当为其指明方向,尽量避免校园冷暴力给学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完善教育体制改革

我国传统的教育评判标准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然而这种评判标准所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如实践能力差、综合能力偏低等。在这种背景下,应当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改变这种单一的评判标准,应当重视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当前这种教育体制是产生校园冷暴力主要原因之一,严重违背了我国学生成长教育理念,因此应当摒弃传统教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理念,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和教育,从而使我国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当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如果发现学生自身存在缺点和问题,也应当尽量避免采取体罚、冷暴力等措施,应当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所产生的教育是最为理想的。因此,完善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改善校园冷暴力的重要措施。

四、结语

总之,校园冷暴力给学生所造成的伤害是十分严重的,也是人们很难发现的,为了降低校园冷暴力发生的概率和其给学生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我国相关教育工作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能够发现,校园冷暴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教师观念上的问题和教育体制问题,只有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才能够降低校园冷暴力的出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邢春燕,王晶.中国校园“冷暴力”的舆情研究及对策分析[J].新媒体与社会,2013,(01).

[2]佘海霞.关注校园冷暴力,构筑和谐人际交往[J].科技信息,2012,(10).

[3]任云霞.论校园冷暴力的危害及其预防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10).

校园暴力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近些年来,中学校园暴力事件逐渐增多。我们千万不能轻看这些中学校园暴力,小型暴力会给青少年的内心和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大型暴力还会使中学生犯罪,最后进入监狱。这些不利于中学生安稳学习,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定。

一、中学校园暴力形成的原因

通过研究以往发生过的中学暴力事件,发现中学校园暴力不单单是口角相争、欺负弱小、恐吓勒索别人的钱财等方面,在一些地方校园暴力还会升级成带有黑社会特性的暴力。一般事情发生的原因都有内在的和外在的两个因素,原因大致分析如下:

(一) 从中学生自己身上找问题

中学时期比较危险,是因为这个阶段是儿童成长为大人的过渡期,这个时期是既矛盾又复杂的。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心理跟不上生理的发展速度。

青少年们在中学里学习知识,但他们的理论和社会知识比较缺失,这样就导致了一方面少数学生以暴力解决问题,甚至已经违法都不知;另一方面受害的学生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只会乖乖就范。

(二) 从家庭方面寻找问题

1、家长教育方法不得当,没有适当的度。

一方面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太宠惯。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过度的宠爱导致孩子从小就养成以自我为主的个性。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子女管的太紧。有些家长学历不高,采用粗暴野蛮的教育手段。这样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2、家庭结构的缺陷以及父母不健康心理的影响

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不完整,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或者是家庭关系紧张,学生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其人格和行为容易发生扭曲。

(三) 从学校方面寻找问题

许多中学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升学,会给学生上各种专业知识课和文化课,至于德育课、思想政治课等则被看成是上不上都行的课。学校只重视了学生应该学的功课,却忽视了学生的德行一样很重要。

同时学校在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漏洞。学校没有承担起相应的监护责任,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反常行为,或者处理事件不及时,以致造成了恶性暴力事件的发生。

(四) 从社会方面寻找问题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对于中学生来说竞争压力过大,而他们的心理接受能力较差,没办法调节自己情绪的时候就会把这股压力转移到他人以及社会,对他人或社会进行暴力攻击。

二、应对中学校园暴力的措施

由此可见,中学校园暴力的后果非常严重。我们要预防中学校园暴力,维护学生的人身安全,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进一步说,预防中学校园暴力,也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如何应对中学校园暴力,有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一) 学校方面

1、学校要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

2 、建立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机制。

3 、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教师要多加关注学生。

4、加强校园环境管理。

(二) 家庭方面

1、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多用心倾听孩子的想法。

2、家长应教会孩子一些生存技能,传授社会经验。

校园暴力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校园暴力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127-02

暴力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社会问题,作为暴力特殊形式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施加于学校成员,能导致身体和心理伤害的行为。近年来,大学校园暴力不时发生,严重威胁到校园的安全稳定与师生的权益保障。校园暴力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校园里的当事学生心理不健康、适应性差紧密相关。民族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将面临民族间不同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差异,这就要求他们要有更强的心理适应性。关注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适应性与校园暴力,不仅有利于民族高校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有利于民族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因此,探讨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适应性与校园暴力,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是民族高校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适应性问题分析

(一)民族高校汉族大学生心理适应性分析

适应性指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 使之适应环境要求时表现出来的特征。[1] 。“心理适应性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是现代社会中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2]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不适应大学生活的现象普遍存在。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在适应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大学学习的不适应、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人际交往的不适应、管理环境的不适应、理想和目标的失落、自我价值感的丧失。”[3]相对于普通高校,在少数民族学生占比重较高的民族高校,汉族大学生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这些问题,还要面对由于不同的文化、宗教、习俗所带来的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处理的不够及时不够完善,将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有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率在10%~30%之间,其中常见的有抑郁、焦虑、强迫、人格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等。由此可见,在民族高校汉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注意,正常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地调整和引导,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心理障碍,在民族高校,这不仅是个人的成长问题,还有可能导致民族冲突与纠纷。因此关注民族高校汉族大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极为重要。

(二)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性的特殊性

在心理适应性问题上,少数民族大学生与非少数民族大学生相比有自身的特点。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如下几个特点,这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源头: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生活在具有浓厚宗教氛围的环境中,宗教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面对一些不理解不尊重自己宗教习俗的行为有抵触心理。二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整体较为落后,教育也相对落后。进入大学之前很多学生都是班级中的佼佼者,而进入大学后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三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希望得到周围人对本民族的尊重和理解。

除了以上几个特殊的原因外还有以下几个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心理适应性问题的原因:一是地理环境。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偏远地区,乡土意识较为浓厚,民族认同感强烈,不善于表达,人际交往较为被动。二是经济原因。如今随着经济大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条件与普通非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条件并无太大的差距,但是在消费观与消费水平、消费心理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较为落后的消费观念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三是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是指对一种新文化的适应过程,在此过程中往往会有文化冲击的出现。而文化冲击往往伴随焦虑、无助、动摇等心理状态。当少数民族大学生从自己的母体文化突然进入到以汉文化为主体的生活学习中,不仅要做出语言、生活习惯的调整还要适应汉文化的生活学习方式,本来就有强烈民族文化意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会更加体会到民族间的文化冲突。当太多的变化超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其中校园暴力是表现形式之一。

二、民族高校大学生校园暴力的特殊性

(一)民族高校大学生校园暴力出现的原因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性美的一面,伴随着社会的复杂性也出现了许多社会不良之风,而这些社会不良之风正在悄悄侵蚀着没有任何防备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据调查显示大学校园恶性犯罪趋势不断扩大,并呈现出激化倾向、暴力化倾向。追其原因,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与之相比,民族高校大学生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就更为复杂多样,除了以上三种原因之外还有以下几种。

1.学生素质的差异性。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与民族政策的落实,在民族高校,无论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还是非少数民族大学生招收条件都较低,使大量学生都有机会进入民族高校,还有一些特殊的民族扶持,如预科班、内地新疆班等。同时,由于家庭环境、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语言文化的不同,也会造成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这些都是民族高校大学生素质差异性的原因。

2.强烈的民族意识。民族高校是各民族大学生交流的地方,也是各民族思想文化产生碰撞的地方。各民族大学生由于从小接受各自民族文化、宗教的教育,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适当的理性的民族自尊心是一种可贵的民族凝聚力,但过分的盲目的自尊就会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产生民族冲突甚至暴力行为。

3.政治敏锐性。近年来,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我国民族宗教问题试图干预我国内政。他们试图通过拉拢挑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闹事等方式离间我国民族关系。所以民族高校大学生校园暴力更应该被关注被重视。

(二)民族高校大学生校园暴力的处理方法

近年来,民族高校虽然很少出现恶性校园暴力事件,但一旦发生校园暴力,校方的处理原则与倾向多数时候是处罚汉族学生,宽容乃至纵容少数民族学生。有时候这样的做法也的确能取到息事宁人的作用,避免出现更大规模的学生间的冲突事件发生,但这也容易导致许多非少数民族学生的不满,从而为更严重的民族冲突埋下了祸根。

校方对大学校园暴力冲突事件的处理原则与方式有其合理之处和综合考虑,但是也有其不足。少数民族大学生前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所以他一样有义务遵守法律法规,对于违法行为也必须平等的受到法律的处罚。同时,其他少数民族同胞由于对的虔诚与对国家法律的信任,更加能分辨善恶美丑。所以处理校园民族暴力事件,要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宽大处理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关系。

目前,在我国民族高校中管理者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学习问题,而忽视了心理教育问题。加强心理教育,注重民族高校大学生校园暴力,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暴力是民族高校未来管理中的重点。

三、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适应性与预防校园暴力的措施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能进行正常的心智活动和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永恒的和绝对的心理健康是不存在的,我们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能获得完满的心理健康,或与自己的某些缺点与不足过不去。”[4]心理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我们慢慢培养、引导的。所以学校应该培养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面对人际交往关系积极与人交往,参加校园活动,正确处理民族感情,摒弃不良习惯。通过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校方要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杜绝不良风气在校园的传播,多组织有助于民族交流的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学习不同的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积极公正的处理民族冲突与校园暴力,用严格的纪律与处理结果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各民族学生的心情愉悦,积极面对生活,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化。

(三)落实校园安全制度

加强校园环境安全,不仅是加强校园周边环境,同时要加强网络环境、校园制度的执行性。通过实行严格的校园制度,促使校园暴力减少。通过加强预防校园暴力的教育宣传,使更多的学生正确认识校园暴力的危害并学会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以及发生校园暴力时如何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四)帮助心理不适学生

帮助民族高校大学生具备生活自理能力与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很多大学生都是初次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大学生来到大学后,生活学习环境与原来有明显区别,所以具备自理能力与独立能力尤为重要。其次帮助学生学会适应不同的文化与环境,调整自我努力融入新的集体,学会积极的处理人际关系。最后帮助学生认识本专业学习方向提高创新能力为未来就业做准备。

四、结语

民族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民族高校与其他高等院校之间有共性也有其独特之处,所以在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与校园暴力问题上我们应该根据其特殊性采取合适的方法处理,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促进民族高校的发展与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史琼.大学生交流恐惧与心理适应性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8):982.

[2]卢家楣,等.上海市青少年心理适应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8(6):1291.

校园暴力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2011年5月27日,瑞安市陶山中学发生了一件暴力犯罪事件,三名学生在短短几分钟内打死了一名学生;2010年3月17日,遂溪县乌塘中学发生了一起歹徒闯校园殴打学生事件,造成15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2010年4月5日,南海九江中学校内一座山上废弃的防空洞内发生割喉案,一名高三男生怀疑同班女同学造谣将其杀死;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事件,该校的韩国学生赵承熙在宿舍楼及教学楼,使用两支手枪和大量子弹,导致33人死亡。2007年5月15日,广东电白第三中学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凶杀案:该校一名叫吴建国的初二级学生,用刀捅死两名学生、捅伤4名学生 ……

硝烟没远,伤痛没去。面对如此之多的事件重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重新反思校园暴力事件呢?

一、根据目前校园暴力事件的情况,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学生之间相互实施的暴力。在校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在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中所占的比例很高。有的学生为了自身的安全,不得不加入不良群体,以此来反抗校园暴力侵袭;有的学生为了自卫,不得不带上刀具,以防不测;有的则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第二、校外不法势力对在校学生实施的暴力。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校外的一些社会非法势力对在校学生勒索钱财,弄得这些学生往往害怕而不知所措的报道。 学生上学受到社会非法势力的勒索和敲诈,已具有普遍性的一种社会犯罪现象。第三、师生之间实施的暴力。校园师生之间的暴力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老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有些老师对学生经常进行体罚,动手打耳光,挥拳头和踢学生,对学生身心发育造成很大伤害。此外,有些道德品质恶劣的学生对老师的真诚批评教育怀恨在心,便纠集他人一起对老师实施暴力,动手殴打老师,这种现象有蔓延的苗头。

二、校园暴力是学生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的外显。既是未成年人生理成长处于特殊阶段叛逆、逆反心理外化的反映,也是社会问题在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中的蔓延和反映。校园暴力是“先天不良”与“后天失调”的混合产物,因而它的产生必然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它的成因主要可以归纳为:

(一)学校因素:

(1)教育体系功利性倾向明显,一切以升学率、成绩为重。过于重视学业成绩,致使某些学生易生挫折而制造了失意者。学生成绩不理想容易心灰意冷 ,产生矛盾易通过暴力解决。(2)教师过分注重权威,不允许学生有任何藐视行为,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习兴趣丧失,课堂失去了吸引力,因此功课不佳的同学容易自暴自弃。对他们而言,每天校园的生活是不断的挫折、愤怒、失望。日积月累,情绪上容易失控。(3)学校片面强调学习,缺乏心理辅导,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引导较少,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辨别是非能力薄弱。(4)学校没有因材施教,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学生过分苛求,学生没有得到学校期望值,容易产生自卑感,从而自甘堕落。(5)由于文化与阅历的差异,学校与学生家长对于学生管教的看法存有差距。沟通不到位或联系不足,致易生纷争。学校与家长没有了教育合力,学生的教育效果就微乎其微了。 (6)由于种种原因,校园暴力处理不透明或处理不当,从而引起学生不满,并质疑师长偏袒或能力问题时,便加剧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教师辅导能力与技巧不足时,也容易引发师生冲突事件。

(二)家庭因素:

(1)父母由于生计奔忙,疏于管教,长期没有团聚沟通,亲子关系疏离,形同陌路。家庭气氛不和谐,子女感觉家庭冷漠、缺乏关爱及安全感,容易接受外面不良诱惑。(2)父母对子女的管教缺乏指导能力,较少参与、配合学校举办的亲子教育活动,很少参加有指导意义的教育知识讲座。

(3)父母的管教方式不当或教育方法有失偏颇,如过分的严苛或溺爱、父亲与母亲的管教方式不一致、或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致子女做不到而感到失望且失去信心,从而走到外面去,寻求负面的认同。

(4)父母染有恶习或犯罪行为,家庭暴力、虐待情形较频,子女耳濡目染到不良行为,有样学样,认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5)实质上或形式上的破碎家庭,离异家庭增多,直接推动了暴力事件的增多。我所处理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有70%左右的当事人其父母离异,亲子教育缺失。

(6)家庭经济收入较少,生活水平较低,思想不端正,怨气大,不思进取,寻求不当发泄,诉之于暴力行为。

(三)社会因素:

(1)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社会风气较重功利和享乐,而轻忽伦理道德,人情冷淡,人性与良知遭到践踏,造成社会脱序与迷乱,青少年面对如此社会环境,往往得到负面暗示,导向错误。

(2)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经常出现以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青少年于不知不觉中模仿暴力行为,而易生暴力事件。

(3)有的农村还存在聚众滋事现象,有矛盾纠纷不是通过正常途径解决,而是聚众滋事,把问题放大、闹大,以暴力处理。学生由于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往往得到错误启发,遇到问题也是采取暴力行为。

(4)文明风气得不得张扬。好的没人学,坏的没人理,久而久之,社会风气沦落,文明气象弘扬不起来。

(四)传媒因素:

(1)大众传播媒体的暴力犯罪新闻报导频率偏高。为迎合观众追求感官刺激需求及赚取巨额利润,大众传播媒体对于暴力、色情与犯罪新闻的报导往往以夸大、煽情的方式将案件膨胀处理。许多研究指出,暴力犯罪(如杀人、伤害、抢劫等)在新闻上有过度渲染、夸大报导现象。

(2)媒体过度渲染报导如犯罪分子细节性地描绘犯案的经过,极可能促使青少年发生积极模仿的效果。根据实证研究结果,证实少年犯罪的主成因以犯罪新闻参照为主的占40,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警惕。

(3)犯罪少年不仅较正常少年常看影视,同时更有喜欢观看暴力犯罪影视的倾向,调查表明,喜欢观看暴力倾向的收视者,更易引发暴力攻击行为。

(4)阅读暴力、色情的书籍、杂志等不良书刊,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极易激发其欲望,并为其未来暴力行为带来动机与方法。阅读愈频繁,愈有可能对他人(尤其是女性)产生攻击行为。

三、远离校园暴力,构建和谐校园。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一个整体网络,只有这三者有机联结起来,才能共同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还校园宁静、和谐。

(一)学校方面:对于校园暴力,学校要承担重要责任。

(1)加强道德教育。首先要对学校教职员工进行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的培养,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使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根据学生、教师、家长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评价,奖优惩劣,努力形成尊师爱生的教育观念,帮助老师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最大可能地实现教育目标。加强《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文件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在保证法律精神深入人心的基础上,对于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以保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认知能力发育已较好,对于真善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能力,提高自救自护能力,自觉抵御各种不良行为的诱惑和侵害。把社会公德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严格自律,培养学生形成优秀道德品质,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2)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和提高学生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学法用法能力的培养,法制课要作为必修课,配备专门的法制课教师,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使他们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什么行为是社会提倡和法律允许的,什么行为是法律禁止的,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宣传与法制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将法律与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融为一体。同时多邀请属地的公安派出所、司法机关到学校讲课,进行互动活动,对学生直观教育,增强法律知识。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现在许多学生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和竞争的压力下,心理负荷沉重,长期受到压抑却得不到释放和疏导,大脑一时想不开,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出现偏激行为。因此,学校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学校不仅要给学生正面教育,也要教给学生抗暴御辱的道理和方法。美国教育界不否认社会存在犯罪,存在罪恶,他们认为教给学生基本的生存防范意识,生存逃生技能,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工作。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如何预防校园暴力、在面对暴力时的策略与勇气、遭遇暴力以后应该如何对待等。如面对高年级同学以及校外人员的侵害要及时向父母和老师汇报;对于老师的侵害要及时向父母和学校领导汇报;对于严重的侵害行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向人民法院等。教给学生应对危险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指导学生如何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校园暴力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女校;负面环境;解决方法

一、绪论 高等女校生态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高等女校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自然选择。它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内在的特定规律,在取得积极的正面教育成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一些问题的出现,影响着它的发展与进步,成为学校生态环境的共同的组成部分。我们称之为负面环境生态。厘清这些问题和矛盾,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它们,消除环境的负面影响,对于学校的发展很有必要,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人格养成至关重要。

二、当前高等女校学生生态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像本校这样的职教高等女校的学生大体分为两个年龄段,一部分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年龄在14――15岁。另一部分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在17――18岁。许多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她们身上不同程度地拥有着独生子女身上的共同的毛病:唯我独尊、暴戾、自私、享乐主义、任性、脆弱等。群体性的问题黏附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1、暴力倾向

不论是语言暴力还是行为暴力都是独生子女的不良习气的集中体现。在学校的每一个年级、每一个班级、甚至部分宿舍都有一帮或一两个暴戾女生的存在。不少人还模仿街头的古惑仔,拉帮结派搞小山头。对看不顺眼的学生动辄打骂,施以暴力。有的甚至变态地虐待同学,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一方面家庭暴力事件往往会让孩子也充满暴力,另一方面,父母的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如“别人打你,十倍奉还”之类的话容易让孩子形成不正确的观念,还有背后有一个畸形的家庭。如果曾有着严重的家庭暴力倾向,孩子或其他家庭成员只要稍有不顺从,便棍棒相加。耳濡目染下孩子就会把暴力也带到了学校,以此作为解决矛盾的方式。在校园暴力的滋生过程中,社会不良影响扮演了“帮凶”角色。有校园暴力倾向的孩子受社会中出现的影视剧和游戏中的暴力的影响也很深。

2、同性恋

大学里的同性恋现象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有人甚至提出学生是最容易被同性恋影响的一个群体。一份由6名在校大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是同性恋身份得以确认并通过接触同性恋信息而发生身份认同的集中期,大学生同性恋者对网络有很深的依赖性。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不够,虽仅有少部分人持明确的排斥态度,但给予理解和支持的人也占少数,大部分人抱着“无所谓”的中间态度。

另有调查表明,普通大学校园里同性恋占所有在校大学生比例为男生6%―7%,女生3%―4%。但是在女校中也有人说这个比例要更大。

大多数同性恋者是天生的。这不是绝不是基因变异更不是变态,而是一种正常的逆转。当然,也有一些同性恋是后天逆转的,这些和家庭影响、社会风气有关。而早年的家庭影响则相当的巨大。比如在高等女校里,同性恋的情况间或发生。社会风气也会影响人们的性取向。道家讲究自然的阴阳平衡,打破了这个平衡,便会出现很多的问题。高等女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女生,以我校的护理学院为例,99%的学生为女生。这虽然是与学校的性质和定位有关,但无可否认的是生态严重失衡的问题从招生的时候就催生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同性恋人群的比例为1%,而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群体又成为孳生同性恋现象的重灾区。

1、厌学问题

这些孩子通过了中考和高考的筛选,大多数原本成绩就不好,因各种原因进入学校,没有学习目的,不掌握学习方法,更谈不上学习热情,体现在学习效果上自然是大打折扣。

2、自杀与自残

青春期的性压抑、学业成绩不佳、情感挫折、对前途失望、遭受欺压等等问题往往令涉世不深的孩子承受不住,采取自残甚至自杀的极端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令人扼腕。

三、形成这些问题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

1、高等女校的传统性

高等女校的存在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了。它的教育成果也为社会普遍接受。但 高等女校存在的问题是与它的诞生相伴随的。过去的学校的管理严格封闭,学生成分不同,很多问题的产生并不容易浮出水面,往往也就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2、信息传播的广泛性

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前所未有,青春期的学生在涉世未深的时候,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和榜样无可选择地盲目接收,不良的东西常常更容易主导他们的思想和行动。

3、社会舆论的宽容性

由于社会的发展,传统观念的转变,社会舆论和公序良俗对诸如同性恋、婚前等在过去视为洪水猛兽的东西已经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不再口诛笔伐的严厉批判了。社会宽容度的加大,客观上推动了这些现象的多发。

4、教育疏导的缺失

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功能严重缺位,素质教育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功利发展的导向,形成整体的氛围不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

5、社会生环境的恶化

当前的社会环境相较于中国社会的任何发展阶段都更活泼、具有活力、开放、复杂、也更混乱。阳光、向上、健康、理性虽然占据主流,但颓废、消极、感性、病态的思想和行为也在青少年群体和校园中拥有一定的市场,与病态的社会环境形成必然的链接和传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讲道德成为少数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四、生态问题存在的危害性

1、信仰危机

在青年学生中,信仰缺失是一个普遍现象。而缺乏信仰的人是很容易被不良思想所左右的,家庭、学校、社会除了让孩子围着高考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外,极少帮助孩子确立人生的信仰,正确的人生观,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普遍信仰缺失,校园也无法避免。信仰危机的普遍存在,从根本上动摇了我们国家未来的基石,危害普遍而久远。

2、道德危机

在整个社会普遍存在道德水平下滑的趋势下,校园道德水准不可避免地被裹挟着下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拜金主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缺乏诚信等等沉滓泛起,戕害着几代人的道德体系,成为整个社会的悲哀。也严重影响着校园的风气。

3、人才危机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对校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出了严重挑战。培养不出具有良好道德水准的学生,我们的教育便是失败的教育,即使成绩再好,也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五、如何改变女校的生态环境

1、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

全社会都要认识到改变女校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强问题的研究和找到解决方法,这不仅关系到现在的女学生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这些未来的母亲如何教育她们的下一代。改变和优化女校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加强心理和生理的疏导

建议高等女校配备相应的具有较高业务素养、责任心的心理辅导老师和生理健康老师,在学生们需要或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介入,传播普及相关知识和技能,帮助女学生安全度过心理波动和生理危险期,避免因失误造成损失。

3、堵疏结合消除形成因素

开门办学,增加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接触人群、接触异性的机会,吸收正能量和正常的人际交往。同时,严控网络不良信息、社会闲散人员进入校园,减少外界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