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 小城镇建设 经济发展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20年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8倍,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wWW.133229.CoM四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1.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

中国发展小城镇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最大的不利因素,还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措施办法不多。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当前,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必须提高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二是不搞争论,大胆改革,大胆实践,锐意进取。三是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四是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在农村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加快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促进小城镇建设。解放思想的具体行动则表现为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富裕,有利于城镇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坚持千政策、万政策,引导群众致富就是好政策;大干部、小干部,领导群众致富就是好干部。有了这样的理念,就有了定位的标杆、做事的标准、干事的标尺,解放思想就有形化、具体化了,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有了思想基础。

2.用科学规划作为发展小城镇的奠基工程

小城镇的发展不能靠搞运动和行政命令,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进小城镇要靠市场吸引。但是,小城镇不是完全自发能够形成的,特别是宏观布局上要有控制,城镇建设上要有规划。小城镇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可持续。高起点、可持续的规划可以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在编制和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中,首先,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其次,要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协调性。第三,要加强规划的指导性、可操作性。第四,要体现特色和精品意识。特色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纵观城镇发展的历史,越是有特色的城镇,知名度越高,发展越快。小城镇建设必须增强精品意识,追求自己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格,构筑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品位,形成独特的吸引力,不要盲目模仿大城市,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各个乡镇要根据本地资源条件、自然景观、乡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文背景、区位特征等进行创新性的开发,扬长避短,发掘特色,培植特色,科学定位,体现个性,做到以特见长、以精取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实行各具特色的工业兴镇、农业产业化兴镇、旅游兴镇、商贸兴镇、历史文化名地兴镇。

3.以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为发展小城镇的根本错施

发展小城镇,首先遇到的是城镇布局问题,即城往哪里建?我认为:一是根据区位优势来布局。在大城市周边地区,要按照产业和人口的合理分布,适当发展一批卫星城镇。在沿海发达地区,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应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支持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比较明显的小城镇加快发展。二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来布局。在一个城镇里,功能区要严格区分。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区等要避免混杂,有条件的城镇在功能区之间要用绿地或自然景观隔离,可以设立商业生活街或休闲自然风景区等。每个小城镇在分布上应弱化行业划分的分散格局,强化经济区域优势,形成区域经济中心。三是依据历史文化特色布局。历史文化特色也是发展小城镇的重要依托。其次是突出特色的问题。小城镇的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开发拳头产品,选准项目,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展加工主导型小城镇;以农业产业化为对象,发展主导型小城镇;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市场主导型小城镇;以旅游、文化资源为凭藉,发展旅游开发主导型小城镇等。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第2篇

一、加快城镇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近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已多次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但由于各级对加快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而进程缓慢。加快城镇建设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加快城镇建设有利于我县综合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我县国内生产总值的60%是由城镇创造的。各项税收也主要来源于城镇。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县农业结构的调整已达到较高程度,农村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减缓。而经济的继续发展将主要依靠城镇经济的发展来支撑。

(二)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助于促进工业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城市化既是工业化推动的结果,同时又是促进工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城市化可以为工业提供便利的交通、快捷的信息、良好的市场、发达的教育及先进的城市设施。同时可以大大增加有效需求。

(三)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城镇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改造城镇服务设施,居民生活水平也会随之而提高。无论从交通、住宿、吃、穿等各方面都会更加便利,同时也会使大大增加社会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四)加快城镇建设能够有力地推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建设,吸引大批农民进入城镇工作和居住,必然会加快房地产业的发展。

(五)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有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一定的人口规模条件。据有关专家估算,城市化率与第三产业的合理比值范围是0.9―1.5之间。目前,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城市化滞后问题。2005年金乡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为32%,而城市化率尚不足20%。因此需要城市化率迅速增长,达到与第三产业的比值范围,才能进一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六)加快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加快城镇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而且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能够迅速吸纳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就业,从而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

(七)加快城镇建设有利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收已全部取消。以后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于城镇经济的增长。只有不断加快城镇建设,发展城镇经济才能确保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2005年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025万元,其中县直10177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8.1%,可见发展城镇经济对财政收入是何等重要。

二、我县城市化水平现状

从总体上讲,我县的城市化水平尚处于初始阶段。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县城镇登记人口为10.64万人,占普查总人口的17.66%。也就是说2000年我县城市化率仅17.66%(通常人们把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用作表示城市化率,城市化率是反映城市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县城市化水平离全国36.1%和全省38.0%的平均水平还有相当差距。根据90年人口普查资料推算,1990年我县城市化率约为12.11%,10年间,我县的城市化率仅提高5.5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仅提高0.56个百分点。2005年底我县的城镇人口约12万人,比2000年增长12.8%,城市化率还不足20%。5年间仅提高了2个百分点。而2005年我县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了75.4%。可见我县城市化进程远远低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城市化进程太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非农业人口增长缓慢,2005年底我县非农业人口7.85万人,仅比2000年增长10.7%。

我县县城城区现状是:2005年底县城城区人口9.5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5.6%。建成区面积9.3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5%。无论城区面积,还是城区人口其规模都比较小。城市建设水平也比较低,城市供水、城市供暖、城市道路、城市绿化等各方面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我县的镇区建设则差距更大。首先几乎所有镇区都没有排污设施,其次大部分镇区没有自来水设施,另外还有许多镇区道路建设较差。

当然我县在发展城镇建设方面也有许多有利因素,首先旧城改造工程正加速进行,其次交通已比较发达,县城到乡镇村之间已通公交车;第三我县已建成电话县,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电话普及率已达74%,城区电话普及率达127.8%;第四部分乡镇的工业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与临近的兄弟县相比我县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比较快。

三、加快城镇建设的想法与建议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城镇发展的不利因素。从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来看,陈旧的户籍制度是制约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因此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1、县城规划区内的农业居民可转为城市户口,原金乡镇辖区内的行政村可改为居委会,居民转为城市户口。

2、外地居民在金乡长期经商或居住的可转为城镇非农业户口。

3、外地居民或本县农民在城镇购买住房的可转为城镇非农业户口。

4、建制乡可考虑改为建制镇。目前我县还有4个乡未改镇,应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乡改镇工作。

5、镇驻地行政村可改为居委会,居民户口转为城镇非农业户口。

6、镇驻地四周行政村其农民收入以非农产业为主的也可考虑转为居委会,转为城镇非农业户口。

7、人均耕地半亩以下的行政村可考虑转为居委会办理城镇非农业户口。

8、农民凡是愿意到镇驻地居住或经商的可办理城镇非农业户口。

(二)发展城镇经济,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最终目的是发展经济,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城镇建设应着眼于发展经济。

1、科学规划城市化发展蓝图,要把城市化发展纳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体系中,处理好土地、环保、交通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力争到2020年末,使我县的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

2、强化城镇驻地的带动功能,促进城镇产业聚集。县城以开发区建设为龙头加快城区经济发展。而乡镇则以乡镇驻地的经济园区建设为依托,积极吸纳外资和人才。力争在5年内每个乡镇都能建成1―2个规模较大的经济园区。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2071

城镇化是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科技水平的进步而发展,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由原来以农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社会转型过程。城镇化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促进社会良好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党的十”确定的重大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战略目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光荣而艰巨的重要任务,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的必由之路。

1 吉林省各地新要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吉林省内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经过不断研究和探索,有效地调整了产业结构,不仅缓解了中心城市的压力,如生态环境问题、就业压力、房价问题、交通拥堵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给中小城市、城镇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能够充分发挥中小城市、城镇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等,使资源共享、优劣互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稳步发展,城镇面貌、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垃圾污水处理、医疗教育等各项公共事业都得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使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也极大地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2 城镇化建设是新的历史时期下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过程

遵循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各项政策为导向,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不断提升区域优势,提升城镇化质量,增强中小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深化户籍、人口、财政、土地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统筹规划,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加强各地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建设,发挥中心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扩大城镇就业容量,为城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推进城乡之间的发展,使城乡互促、互利、共荣。抓住发展机遇,提高城镇品质,打造地方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实现布局合理、以人为本、科技发达、文明和谐、环境秀美的现代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3 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各地城镇化水平偏低,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经济的发展仍较为落后,从根本上制约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制约着农村社会的良好发展。广大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存环境、社会公共事业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发展,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夯实基础,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助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4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城镇、乡镇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桥梁,是城乡经济、文化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充分发挥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平台作用,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加大力度培养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地域优势的主导产业,提高竞争意识,增强竞争力。加快城镇棚户区的改造,促进劳动力转移,逐步有序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建设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不断提高城镇人口的综合素质、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农助工、城乡互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使全体城乡居民共同分享现代社会发展的成果,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5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不仅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桥梁,也是广大农村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服务的中心。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市文明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整合资源,推进城乡产业整体提升,不断推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根据各地产业基础、经济结构、地理环境、资源情况、交通条件、城镇布局,合理、科学、文明发展,增强城镇聚集效应、辐射效应、中心效应,建设本土特色型乡镇,增强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字】贵州 城镇化 发展 思路 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党的十六大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这是中央在新时期新阶段对我国城镇化提出的总体要求和战略任务。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总体要求和战略任务不仅对全国重要和紧迫,对贵州更加重要,更加紧迫。

一、基本情况

贵州简称“黔”或“贵”,位于祖国西南腹地,北接川、渝,南连广西,东毗湖南,西邻云南。全省现设立4个地级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2个地区,统辖88个县(市、区、特区)。省会贵阳,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总人口近4000万,世居民族有汉、苗、布依、侗、水等18个,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38.9%。贵州是全国资源大省之一,面对西部大开发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十二•五”期间,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实施“生态立省、城镇化、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贵州省具有独特的战略发展优势和巨大的开发潜力。但是,目前贵州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国,并且落后的差距还很大,人均水平仍处于全国挂末位置。2009年,全国GDP总量已达到33.5万亿元,人均GDP达到25100元。而贵州GDP总量只有3893.5亿元,人均仅10380元,只占全国人均GDP的40%。如果按常规的发展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是不可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因此,必须采取超常规和跨越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贵州经济唯一可选择的正确发展道路。“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的推进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城镇化也称城市化、都市化。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城镇化率指居住在城镇中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

推进城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城镇化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贵州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然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基础上继续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矛盾,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关键就在于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让更多的农民实现身份、职业和观念的全新转换,能够缩小社会成员在财富分配、发展机会、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增强社会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城镇化建设,把大量的农村人口变为城市居民,既可以转变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收入水平,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也可以使留在农村的人口提高资源占有水平,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

二、当代贵州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率低

2009年贵州城镇化率近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7个百分点,不及广东63.4%的一半。低于周边四川的38.7%,重庆的51.59%、广西的39.2%,云南的34%,湖南的43.2%。

(二)城市数量少

2009年全国共有地级市283个,县级市和市辖区1224个,分别占同级行政区的85%和42.8%,我省只有4个地级市,19个县级市和市辖区,占44.4%和21.6%。

(三)城市规模小

2008年全国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已有122座,贵州只有贵阳市1座。

(四)综合实力弱

2010年全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省会贵阳市排名第90位,地级市遵义、六盘水、安顺分别排名第183位、第196位和第273位。成都排名第23位、重庆排名第42位、南宁排名第53位、昆明排名第55位。

(五)基础设施差

2008年的城市用水普及率88.69%、燃气普及率67.82%、万人拥有公交车8.28标台、人均城市道路6.22平方米、人均公用绿地6.16平方米,分别比全国低6.04个百分点、21.73个百分点、2.85标台、5.99平方米、3.55平方米。

(六)城镇管理亟待加强

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不高、体制不顺、基础设施条件差、公共服务能力较弱。交通管理、治安管理、环境管理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

三、加快推进贵州城镇化进程的思路与对策

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这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看,这是一条共同经验,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走这条路。对此,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认真贯彻。

1、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

构建以快速铁路为发展主轴,以黔中经济区为战略重点,以其它重点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以快速铁路沿线和高速公路网络节点上的重点城市为支撑,能更便捷地融入全国经济大循环的城镇化战略新格局。以省会贵阳为中心,以贵阳-遵义、贵阳-安顺、贵阳-都匀和凯里为主轴,以六盘水、兴义、毕节、铜仁为区域中心城市,以一批中小城市为网络节点,全面强化城镇集聚与辐射能力,形成中心集聚、轴线拓展的集约发展态势。加快发展黔中城市带,构建黔中城市群,带动全省城镇化加快发展。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0%;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全省大城市(含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分别增加到9个、20个以上,发展形成一批小城市,城镇人口3/4在大中城市、1/4在小城市和建制镇,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0%。

2、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领导,加大对城镇化的宣传力度。乡镇政府领导要充分认识和领会“小城镇、大战略”的深刻内涵,把农村城镇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来抓。由主要领导负责,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城镇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期对城镇化工作进行总结和督导。各部门领导要积极强化自身综合素质,以提高对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相关职能部门要顾全大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宣传力度,使政策深入人心,让农民知道城镇化与他们未来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利害关系,主动配合,减少人为的阻力。要及时总结、交流城镇化工作做得好的乡镇的经验,以点带面,共同发展。

3、必须强化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规划一定要有超前的意识,要不断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要更新规划观念,增强市场意识,改进规划管理方式;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城镇的个性条件,在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化特色上做文章,努力营造富有特色的现代城镇风貌。城镇化建设、规划要高起点和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地理、人文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因地制宜,做好对本地城镇化建设的规划工作,绝不能搞今年建、明年觉得不好了又推倒重来。因此,各级政府要在规划上多下功夫,以较长远的发展眼光,从本地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和区位特点相协调,以功能互补的全局性的关系去潜心研究科学规划,从而实现城镇建设和地方经济双轮互动共同发展的目的。

4、抓住机遇,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对供水、供气、公交、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通过多渠道争投资,积极吸纳民间资本投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把小城镇建设转为农牧区商品生产、交换和劳动力就业的基地,发挥其活跃城乡经济、促进商品流通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作用。此外,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城镇绿化水平。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镇,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允许跨行业、跨地区参与市政公用企业经营。

5、深入整顿和规范城镇化建设市场秩序,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从制度和机制上入手,解决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落实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合同审查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建立项目举报制度,加大依法行政的力度。从源头上遏制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保证城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发展。

6、要加快贵州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由于历史原因,贵州城镇化不仅极大地落后世界城市化水平,而且也很大程度落后于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贵州城镇化发展滞后,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差距太大,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因此,必须城乡统筹考虑,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这是促进贵州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加快,贵州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7、发展小城镇是推进贵州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贵州现阶段的城镇化,最重要的是将大量农业的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而贵州的农村人口比重大,靠现有的大中城市显然难以大规模地吸纳农村人口。小城镇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并且,由于目前小城镇的土地价格比较低廉,各种居住和生活的条件要求比较低,也便于农村人口进入和定居。因此,发展小城镇是贵州现阶段推进城镇化的一个重点。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之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发展小城镇要同发展乡镇企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要鼓励企业和城乡居民投资,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设小城镇。

8、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贵州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差异很大,要从实际出发推进城镇化,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要加强发展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发挥中小城市对小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要努力完善中心城市的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要扩大城市的聚集规模,提高城市经济效益。要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的规划,抓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走出一条符合贵州省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9、强化产业支撑

大力推进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引领的工业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大力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大力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大力加强城镇产业发展,以产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推进产业化,实现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大中城市要按照城市功能定位,强化产业发展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的有机衔接,明确主导产业方向,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和吸纳就业能力。大力发展城市工业,强化集聚发展,加强城市工业园区建设,将工业园区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为城市工业发展预留空间,每个城市应建设一定数量的、与城市发展规模相适应的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开发区),使工业园区成为增加就业、带动商业、壮大城市经济、扩大城市规模的重要载体。

10、加快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建设,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多方融资和筹措资金,充分发挥金融信贷的作用,加快路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镇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改善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理顺城镇管理体制,加强城镇建设管理,提高城镇综合运行效率,强化对城镇化的组织领导。积极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大力促进非公经济发展。

11、创新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范文第5篇

今天,县委、县政府展开全县建设省级卫生县城暨拆迁建设号召会议,就是要号召全县各方面的力量,在全县掀起一个群众性建设省级卫生县城活动的热潮,把全县城镇化创建和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县域经济社会的跨越进程搭建平台,为建造和谐社会、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夯实根基。会议进展得很好,很及时。刚才,同志就建设省级卫生县城暨拆迁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很好的动员;两位主管领导就建设省级卫生县城,加速推动城镇化建造进程及重点项目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相关部门、乡镇和拆迁户代表各自作了表态发言。期望大家按照会议要求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落实各自的工作职责。下面,就我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及城镇化建设工作再讲几点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作好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首先,要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解决我们党员干部群众的认识问题,统一思想,形成万众一心的强大动力,全力抓好工作落实。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一线带动,两翼齐飞”的城镇化战略目标,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坚持“以地生财,聚财建城”的工作思路,千方百计跑项目、筹资金,对县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和改造,相继实施了广场建设及周边开发工程、商业步行街开发工程、大街改建工程、县城街广场改造工程、南路拓宽改造和城区背街小巷治理及道路硬化、客运停车场建设等一系列基础建设工程,使县城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品味明显提高,城镇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县城整体面貌发生了一定变化。这些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受到了全县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欢迎,更进一步激发了全县干部群众在这项工作上更高层次的愿望和要求,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全县县城整体建设步伐和层次与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县城绝大部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较差,相当一部分村庄还不如我们抓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村。总体来说,全县县城总体规划、环境、卫生、居住条件与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实现县城广大干部群众的愿望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紧迫的任务。第二,我们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推进城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了一个很好机遇。中央在全党全国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政策、资金以及整体工作部署点上都向农村倾斜,向县域发展倾斜,这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抢抓机遇,积极主动,向上争资金、跑项目,抓住这一大好的发展机遇。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就将滞后,就会愧对19万人民群众,愧对生活在县>文秘站:人大、政协两会上,农村基层代表提出了许多相关议案、意见和建议,这充分体现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关注城镇化建设的强烈愿望,我们不能在这项工作上再迟延和犹豫,更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走路,要加快步伐,加大力度,采取一切有力措施,把这项工作尽快做好,确保人民满意,取得明显成效。

二、把握方向,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创卫、城建与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的关系,推动创卫和拆迁建设工作平稳发展,取得实效

首先,要处理好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加快改造步伐、实现重点项目推进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方针政策,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举措。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部署是一致、是密不可分的。加快县城改造步伐、创建省级卫生县城重点在于提高城市化管理水平,我们是以农业和农村居民为主体的小县城、小农村,改造县城、建设县城,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全县上下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具体落实。二要处理好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加快改造力度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系。一个地方的发展,尤其是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依靠中心城镇带动辐射。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对我们来说,就是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城镇化开发、新农村建设上,当前要重点抓好城区八村道路、排水、拆迁等基础性工作,不断提高城镇化管理水平和带动作用,进而改变城乡根本面貌,达到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各项目标要求。三要处理好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加快县城改造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目前,我们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和县城拆迁改造,虽然触及一部分群众的利益,但从全局和长远角度考虑,我们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也是大部分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是为了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对拆迁户群众要进行思想动员,说服教育,相互交心,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维护好他们的切身利益,让群众心悦诚服,乐意接受。通过拆迁改造,使广大拆迁群众感受到,今天所拆迁的房屋,给他们眼前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从长远考虑,则是为他们改变居住环境和今后更好地发展打造了平台,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