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第1篇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二)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完工到产生社会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从20**年起开始担任乡镇的主要领导,经历了镇区建设的全过程,镇区从杂乱无章到现在的三纵四横的基本格局,从没计划的建设到聘请省设计院设计中长远规划,从窄小的的街道到现在的宽20米的两条共长5公里的主街道,从低矮瓦房到鳞次栉比的商业服务区,处处凝聚了党委政府的心血和汗水,但现在看到对全镇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的拉动作用,从内心感到欣慰。下面我就近几年关于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镇域经济的增长谈几点体会。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3、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4、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100多家非公企业和36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铸造、刺绣、磨料、细木板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新型城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吸引了外部企业的青睐,纷纷洽谈入驻。

5、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2010年底镇区建有大型广场、群众文艺宫、镇办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群众娱乐活动场所,全镇自发组织文艺剧社30多家。群众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程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谓新型城镇化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当前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XX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我们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新型城镇化抓新型城镇化的情况多。对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现在都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镇本级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经济发展的必须的保证。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三)

从20**年9月份开始,笔者利用工作闲暇对全国各地城镇化建设成效突出的地区进行过考察和研究,同时对晋、豫、陕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试点区域进行过调查和了解。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对城镇化做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为城镇化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大量的阅读和学习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城镇化理论与建设的论述后,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目前的城镇化建设时机已成熟,而且意义重大,十分必要,同时也感到各地的城镇化热存在着很多问题和隐患,值得社会各界关注。

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的概念,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五个层面:一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城乡一体化条件下的城镇化,是以新型农村建设为前提和基础的农村城镇化,从而实现城市、城镇、农村规模、功能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型城镇化;二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城乡统筹,以工业化、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共同发展、互动发展,相得益彰;三是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是节约集约、生态宜居,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依托农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优势,挖掘当地资源,发挥当地优势,通过就地城镇化、集中城镇化、提升城镇化(改造提升现有小城镇)等多种方式,顺潮流,应天时、用地利,建设舒心、自然、宜居、特色的新型城镇;四是新型城镇化的支撑在于产业,以订单农业、家庭农场、农家旅游、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推动农业发展;五是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发展,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挖掘土地流转的优势,实现农业得发展,农村有活力,农民得实惠的目的,真正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笔者通过梳理城镇化的历史轨迹,进一步揭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和时代的产物。本文提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经历过四个发展阶段:**年-**年,全国上下的城市化是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来推动城市化进程;**-**年,以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等来推动城市化进程;**年—**年,城市化全面开展,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开发区为动力来推进城市化进程;**年10月,***全会后,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扎实推进,尤其后来出现的撤乡并镇,新型社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民拆房盖楼,把城镇化建设推向高潮,主要特点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城镇化。

笔者指出,之所以搞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因为过去的城镇化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不征求农民意见,不顾及农民需求,不考虑农民的富裕程度,不着眼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二是地方、部门利益作祟,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盲目圈地扩城,倚靠土地拉动经济的粗放增长,造成人为地制造城市化现象严重;三是形式主义严重,工作作风浮躁,土地城市化现象突出;四是农民被市民,农业正常生产经营受损,农民的土地被占用,农村劳动力进城,农村没有资金注入,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

笔者指出,城镇化的作用是无需置疑的,城镇化建设的意义有目共睹,城镇化建设中出现一些偏差也是正常的事情。但地方政府有责任把新型城镇化建设引导到中央精神上,把它建设成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惠及民生、让老百姓拥护的轨道上来。这也是各级政府和广大专家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新型城镇化应该赋予“三农”以新的内涵,即农村环境的城市化、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农民身份的城镇化。既要让农民们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实惠,又要让农民们有事干,更应该让他们的身份城镇化,尽可能让农民与市民享有同等的权利。要保证农民耕地承包权和宅基地的所有权,防止耕地减少后出现粮荒。

二要遵循客观规律,统筹城乡发展。要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就地、就近城镇化,建设合乎农民心愿,适合农民生存环境,便于生产和创业的城镇化。要以“输血为主,造血次之。政府主导,农民自发,全社会参与,治标与治本结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市民包容农民”的理念统揽整体工作,保证粮农增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加农业补贴,使之成为发展农业的有效政策工具。

三要分享改革成果,配套体制机制保障。要让城里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以及自然山水有机地相互配置与整合。农民职业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尽快由农业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变,再向公民社会转变。农民的收入由土地上的收入为主尽快向外出打工财产性收入以及第二、第三产业收入为主。要统筹城乡发展,在税收、教育、卫生、养老、就业机会、公共财政、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政治、经济待遇等方面要公平、正义。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在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面要有所突破,要让农民们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为主。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第2篇

>>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与分析 以人为核心的新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能忽视教育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改革 以人为核心寻找新型城镇化之魂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互补共赢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战略对策思考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能走多远 侯淅珉: 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浅论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 走出一条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道路 赣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资源型城市规划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哈尔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以人为本”的县域城镇化实现路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3-19.

[2]陆大道,姚士谋,李国平.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J].经济地理,2007,27(6): 883-887.

[3]刘传江.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40.

[4]陈锡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6):11.

[5]郭小锋.三家机构报告称现行户籍制度造成中国“伪城镇化”[N].新京报,2010-10-05.

[6]仇保兴.实现我国有序城镇化的难点与对策选择[J].城市规划学刊,2007,(5):4.

[7]Fang ChuangLin,Lin Xueqin.The Eco-environmental Guarantee for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2009,(19):95-106.

[8]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1[R].北京:北京人口出版社,2011.

[9]李佐军,盛三化.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隐忧与应对[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4).

[10]方辉振,黄科.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是实现人的城镇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4):64,67.

[11]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EB/OL].http:///video/2013-12/14/c_125859839.htm,2014-06-17.

[12]公安部:到2020年形成新型户籍制度[N].北京日报,2013-12-18(02).

[13]宣晓伟.推进健康城镇化与中央地方关系的调整[N].中国经济时报,2013-05-15.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第3篇

报告全面系统总结基本经验,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则是十的灵魂。是我们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十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第一部分结合我们城镇化建设,谈谈学习体会。

一、“四化”同步——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强调了四化之间的三个关系。一是从原来的“三化”发展为“四化”,城镇化建设在理论上更充实,二是城镇化发展的模式更加丰富;各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科学技术优势和区位优势,选择城镇化发展模式;从单一的城镇化模式,向多元的城镇化模式转型。三是更加明确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说明农业现代化形成的各类产业也可以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这点对我们这个内需型农业城市,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建设城镇化有现实意义。

二、对城镇化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十报告提出“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面对环境污染、人口流动、资源枯竭等问题,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个要求。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为我们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引领城镇化建设,建设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城镇化建设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三、对城镇化建设的决策和政策制定有新要求。十报告提出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同时提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这些新要求提出,对城镇化的决策和政策制定的信息渠道多样化、程序过程公开化上有更高的要求,必然产生重要影响。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第4篇

7月初,国家发改委对外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这份报告被解读为是在投石问路。舆论普遍认为,下半年国务院会公布城镇化的细则和具体规划。

这份报告的主要着力点在于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大量农村转移人口的持续涌入已经让城市面临严峻的挑战。残酷的现实是,被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

发改委提出的思路是“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此外,发改委开出的另一剂药方是城市群,发改委内部一直有一种声音认为解决城市病最好的办法是建城市群。

发改委称对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将哈长、呼包鄂榆、太原、宁夏沿黄、江淮、北部湾、黔中、滇中、兰西、乌昌石等10个区域性城市群纳入规划。这10个城市群中,中西部地区占据大半名额。

开弓没有回头箭。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引擎来说,毫无疑问,城镇化已经被寄予厚望。在过去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城镇化一直由政府主导,还发展了一种新型的政府平台加土地财政的模式。地方政府靠出售土地获得收入,而更多的房地产开发商涌入地方城镇建设了一座座的楼房被认为是城镇化的一种最为基本的表现形式。

但问题也很快随之而来,一方面,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被粗放式开发,土地以及由此而来的商品房价格高涨、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另一方面,农民工们并没有伴随户籍改革的完成而被接纳。相反,他们成为了城镇化过程中最尴尬的一环。农民工这一新型城镇化地区的大部分居民,其实并没有完成城市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序推进城镇建设,着力构建高效的镇村分级负责体制和行政执法管理体系,以完善城镇管理制度、提高建设水平为工作重点,理顺好工作程序,营造好工作环境,逐步形成高标准项目建设、大城管协作执行的工作格局,全面提升镇、村环境面貌,为全镇经济社会合理有序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打好基础。

二、工作目标及重点

(一)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作

在入户调查、征求村(居)民意见、搞好现状固定的基础上,做好村庄改造搬迁选址工作。坚持科学规划、高标准设计、注重实效、分步实施的原则,利用好上级有关政策,以村(居)为主导,统筹把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制定改造搬迁方案,扎实推进镇村宜居改造工程,努力构建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生活便利、治安良好、团结和谐的现代村镇体系,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二)继续开展广告设施综合整治工作

在完成金烯路北段广告设施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以此为样板路,对镇主干道路两侧广告设施组织进行集中整治,对现有大型户外广告、门头招牌、灯箱广告设施设立、摆放进行规范管理,清除乱贴乱画小广告现象。严格广告设施审批制度,推行一店一牌制,不断加大户外广告管理力度,建立违法小广告清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我镇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提升我镇形象。

(三)完成重点工程规划建设工作

高标准完成纬四路段建设工程和省道线公铁立交改造工程,各村(居)要配合做好各项配套工程和施工过程中的协调工作。

(四)全面提升城镇管理水平

以贯彻落实《省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的颁布为抓手,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生态环境综合提升工作的总体部署,着力营造文明和谐、整洁优美的城镇环境。各村(居)安排专人负责,配合镇城管中队对辖区内主干道两侧的“六乱”(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现象进行重点清理;积极引导,统一规整沿街广告牌匾样式;加强监督,协助中队规范沿街商户的经营行为,落实门前三包;疏堵结合,做好沿路市场秩序整顿。镇、村、相关各部门共同协作,在全社会营造自觉遵守、维护城镇容貌管理秩序的良好氛围,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各村(居)要及时排查各类违法(章)建设,从源头上进行坚决遏制,配合中队加大对违法(章)建设的巡查处理力度,及时发现及时上报,把握好政策,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必要时参与。对在辖区内发生的企事业单位较大型的违法(章)建设案件,需上报处理的,经区执法局批准后进行立案查处,按程序处理,规范执法秩序。

三、工作措施

(一)抓好建设管理制度落实,开创建设管理工作新局面

一是严格落实建设报批制度。对于符合政策的各类用地和建设项目,各村(居)要组织督促项目业主按程序上报,按要求建设,按政策完善手续。不按规范开工行为坚决杜绝,不按要求施工的限期改正或予以拆除,确保审批环节的完整和政策的严肃性。

二是严格落实建筑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对于辖区内各类开工建设项目,村(居)协助镇建设办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和安全责任落实力度,强化资质认证环节,明确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具体责任,签订《保证书》,建立管理档案,落实责任到人,确保质量和安全。

(二)发挥好城管综合调处机制

一是落实好巡查上报制度,村(居)安排专人负责巡查,对所有涉及规划、建设等违法违规行为,有及时发现上报镇城管中队的义务,使事件处理在萌芽状态,当事人损失小,解决问题代价小,城管工作重心全面前移。

二是注重协调配合,中队把违法案件处罚处理依据和相关政策以《执法巡查通报》形式书面送交到所在村(居),具体工作人员要掌握好政策,做好当事人思想工作,顾全大局,妥善处理。

三是抓好重点区域监控和重大案件查处。村(居)配合中队加大对主要干道两侧、基本农田、出租院落、新上企业等重点位置的巡逻检查力度,及时处理各类违法(章)建设、打击违法乱建乱占现象,提高结案率,在全镇引导良好向上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