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时代的特征

网络时代的特征

网络时代的特征

网络时代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营销对策;消费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9-0095-02

1 引 言

1.1 研究背景

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看,到2009年6月,我国网络规模持续扩大,网民数量3.38亿,普及率达到25.5%,网络购物的使用率是26%,而且仍呈上升态势。更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的用户规模即便在金融危机中仍然有不可抵挡的上涨态势。由7400万扩大到8788万。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习惯于网络购物方式。网上消费前景一片大好,一方面,中国人网络购物的潜力还远未被释放,大约每四个人中有一个会用网上购物,而互联网普及率高的国家中,大约三个人会有两个人进行网络购物。另一方面,政府意识到电子商务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引导和规范电商的发展。另外,更多人的参与诞生了越来越多的平台类电商网站,许多大型传统企业也开拓了电商业务。

1.2 研究目的

通过对目前互联网时代消费特征和现状的分析,剖析电子商务对消费者行为和观念的影响,进而提出合理的营销对策。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和前进着的,传统的营销策略只适合于以前的消费特征,我们应该推陈出新,将经典营销观念和现代消费特点相结合,提出能够利于企业发展的新观念。

2 网络时代的消费发展趋势与特征

2.1 网络时代的消费发展趋势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正在成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因此这个时代是信息化时代。人们通过网络搜寻、传递、加工信息,互联网使人们的这一切行为变得及时、有效而且具有更强的双向互动性。更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传递信息的快速性,使信息更加大众化、平民化。同样,网络对于消费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工业化社会下,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虽然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但这却把消费者个体需求的特殊性忽略了。然而互联网提供丰富的商品和品牌,并且价格透明化,甚至还有很多定制化商品,这就给了消费者发挥个性化的条件和空间,可见,网络时代张扬个性的特点使得消费者的消费具有个性化,个性化消费正在成为消费的主流。

2.2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

我国的网民中的大多数人,都富有激情、渴望新奇事物的刺激、追逐潮流,很容易受广告宣传和流行潮流的影响。追求新颖事物和时尚元素。选购商品时更注重商品的时尚度。因此,这群人会主动发现和追求新商品。他们对商品的品质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富有个性化,不仅局限于使用网络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还需要网络能够满足自己对知识的追求和精神层面的需求。所以,一方面人们通过网络进行宣泄,另一方面利用网络追求甚至制造时尚。因此,企业必须抓住这个消费特征,充分利用网络的双向互动性,追踪和创造时尚潮流,合时宜地提供最新的产品、最便捷的购物渠道。在网络购物中,人们可以张扬个性、发挥创意。而供应商可以通过消费者的个体需求,突出信息的针对性。消费者与供应商在网络购物中更加融合。

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便利和快捷是每个消费者需要的,网上消费不受过多的时间限制,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搜索自己需要的商品,既节省了逛街的时间和精力,又能享受送货上门的方便服务。传统的实体店铺进行促销的时候必然要承担一笔促销费用,这就使商品成本增加,而这些成本自然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网店促销通常不需要承担这样的成本,这使得网上的商品普遍价格较低。在网上消费的年轻人,收入并不高却追逐时尚,他们更喜欢物美价廉。现代人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由生存性消费向发展性消费转变。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的生产在一定阶段适合到这样的高度:能够不仅生产必需品,而且生产奢侈品。”人们不仅利用网络进行快捷的消费,还能通过占有潜力巨大的信息资源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享受。

3 网络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3.1 追求文化品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成为主流,文化也一样,在互联网环境下,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使得人们的消费品位得以融合,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会互相交流。尤其是当今的年轻人,更喜欢以文化为导向的产品,互联网刚好满足了青年人对这类产品的强烈的购买动机。

3.2 追求个性化

现在的生产力下,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很丰富,但是消费者们都渴望变化,有强烈好奇心,富有想象力,善于创新,个性化突出。他们注重的不是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是与众不同,富有个性化,个性化消费越来越成为现代消费的主流。

3.3 追求自主独立

消费者对于价格不高的商品经常会出现冲动购买的情况,但是对价值高的生活耐用品的购买则是理性购买,经常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与商品相关的信息,并比较从而减轻购物的风险和取得心理上的平衡感。可见,消费者不再是单纯地相信广告营销,而是自主的获取信息进行购买活动。

3.4 乐于表现自我

网上消费的人们,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在虚拟的网上商店浏览、对比再进行选择,消费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与商家交流,可以以自我为中心,在消费中根据自己的想法行事,充分表现自我。

3.5 追求方便快捷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往往惜时如金,他们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来往车程和逛街上,而宁愿在休息日的时候足不出户购买商品,或者在自己需要的时候通过网络检索自己想要的商品进行快速购物。

3.6 躲避干扰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而现代消费者更注重个性的实现、精神的愉悦、情感的满足等一些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希望在购物时可以随便看,随便选,保持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尊心理,但是,在店铺式购物中,商场提供的销售服务却经常妨碍和干扰到消费者,甚至过于热情的服务会吓跑消费者。网络消费则不然,人们可以在任何自己喜欢的环境和时间进行购物,不用担心会有人打扰。

4 网络时代的营销

4.1 网络营销的特征

(1)网络营销具有跨时空性。进行市场营销最终是为了占领市场,获取利润。网络具有开放性、连通性和跨国性,企业可以利用网络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产品与信息的互换。网络营销下的市场不再局限于区域而是全球性的。

(2)网络营销具有交互性。企业通过互联网对自己的商品进行文字和图像的展示,让消费者了解商品,并开展咨询服务与消费者实现有效的互动沟通。反之,消费者能够对商品的各个方面譬如外观、服务、定价等方面发表观点,提供建议。从而企业能为顾客提供更受欢迎的产品和服务。

(3)网络营销具有明显的经济性。企业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更方便更快捷的和消费者交易,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更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将网络与市场调查、人员推广、广告宣传、经销这些传统的营销手法结合,形成了节约成本增大收益的新营销模式。

4.2 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1)产品策略:企业可通过对网上消费者总特征的分析确定最合适在网上销售的商品。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和自身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企业通过互联网与顾客直接交流,为顾客提供定制化产品,并及时了解其对自身产品的评价,以改进产品和进行新产品研发。

(2)价格策略:价格对于企业、对于消费者甚至中间商来说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由于网上的价格随时受同行业竞争者的冲击,企业应该研发一个可以计算不同情况下最大赢利的自动调价系统,根据季节、市场需求、竞争产品、促销活动等因素的变化对价格进行调整,还要进行市场调查获取有利信息,调整价格。互联网消费的价格透明化深受消费者青睐,企业可以让自己的价格更加透明,介绍本企业定制价格的程序,使消费者更愿意购买。

(3)促销策略:利用网络广告,这是一种普遍的促销方式,企业在做策划时,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声、光、立体功能,诱导消费者购买;网站可以开设网络聊天室,让企业与消费者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流,可以说是一种情感消费;与非竞争性质的企业进行促销联盟,共享信息与消费者。

(4)渠道策略:在网络上与相关产业的企业销售系列产品,这可以提起消费者上网的兴趣和增强消费动机,同时增强了渠道的吸引力;营造优良的网上购物环境,可以通过三维多媒体设计在企业网站上设虚拟店铺,随季节、时尚潮流的变化随时进行新颖、独具个性的促销活动,网上虚拟商店也拥有商品展示和导购员,但却是不受营业时间限制的,这相对实体店铺是很大的优势;完善网上交易,让消费者在看好商品之后不会因为对网上付款安全性的担忧而犹豫,充分满足消费者方便快捷购物享受的同时给予安全的保障。

5 结 论

总而言之,网络时代下,企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良好的物流体系、合理运用营销策略,以取得更好的发展。

网络时代的特征范文第2篇

新闻传播的职业化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促使新闻播报的时间形态不断调试,适应并同时创造着多样的公众对新闻的期待。

新闻生产的特点及影响

现代新闻传播业因社会需要而诞生。这个行业一旦形成,反过来也会扩大社会需求,从而造就更多对这个行业依附的人群。新闻业是怎样造就人们对其依附的,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新闻传播业的工作特征,导致受众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传媒的依赖。下面我们将从时间与新闻叙事关系、新闻仪式传播论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时间与新闻:通过建构公众的时间观念来建构公众的预期心理

谈到新闻特性问题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将“时效”视为最重要的特性。过时新闻只有历史资料价值,不会有大量受众。现代信息社会,新闻和事实几乎同步发生,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先进,过去我们所说的“抢新闻”现象,现在正面临消亡。新的竞争局面不是“抢新闻”,而是谁能对新闻的阐释更接近科学、更合理,这成为传媒竞争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方面。

新闻传播“时效”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定时”(通常对于日报来说是24小时周期)—“即时”(第一时间报道)—“实时”(对事实的同步报道)—“全时”(随时报道)。①而公众新闻期待意识的形成和变化,与新闻信息的定时机制密切相关。新闻传媒强调其产品的定期,不但能提升受众对时间的预期评估,也能增加新闻传媒组织、受众、消息来源三者间的互动。传媒的新闻报道进入到即时、实时甚或全时阶段,公众的新闻期待意识变得相对模糊、弱化。

某一类新闻节目的长期开设、定时播出,会逐渐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即定时与节目“约会”的行为。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晨间6:30的“新闻与报纸摘要”、中央电视台中午12时的“新闻30分”、晚间19时的“新闻联播”、夜间22时的“晚间新闻报道”,皆已成为许多观众起床、锻炼、吃饭、午休、睡觉的时间参照标准。日本传播学者藤竹晓亦曾提及日本相似现象。在日本,所谓“正时”,是指时钟长针指向12的时候就进行新闻广播,这已经形成了所谓的“新闻习惯”。这表明,“正时”时刻至少在日本具有“新闻时间”的意义。②

相较于孤立、零散地将耳目置于某个特殊节目,电视节目编排对日常生活时间安排产生的影响更大也更隐蔽。塞瓦斯通(R.Silverstone)具体而微地分析了家庭主妇收看肥皂剧的情况:“节目和时间表是一个片段,电视节目表与肥皂剧的连贯性是破碎的,但它们自身的叙述性结构,共同为每一天的时间结构提供了坐标”。他进一步谈到电视建构时间的能力:“电视就是通过它的节目表、节目的体裁和叙述方式来实现某种程度的依赖、安全与依附的能力。电视是一种周期性的现象,它的节目安排遵循一定的消费规则。肥皂剧、天气预报、新闻,可能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把一年以小时、天数和星期结构起来了”。③

新闻传媒强烈的时间观,建构起了公众的时间观,这种时间观是是公众新闻期待意识的本质所在。

2.社会戏剧:作为仪式的新闻传播

新闻报道一向要求以客观的方式叙述事实,但其本文的模式,仍得运用叙事手法呈现事实真相,带有一定的文学叙事色彩,需要有故事结构、情节变化、主角角色、因果关系等等,得由记者加以安排。换言之,“新闻即说故事”。这种描述已被较多的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接受。④

同类型的新闻的报道模式,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它们是对同一社会现象(例如中国的典型报道、会议新闻)仪式化的报道,并且带有一定的社会戏剧特点,一出接着一出,有时还会连续进行跟踪报道。类似马克思引证海涅的诗句:“这是一个老故事,但永远是新闻”。⑤这种运作方式本身,同样有助于保持公众对其的持续关注,形成对某类事实再发生的期待。

新闻戏剧般的节奏感,还表现在新闻传媒提供的“文化历(cultural calendar)”上,如中国传媒惯常在大年初二报道“回娘家”的习俗,元宵节出现有关“花灯上市”的专题报道等。虽然这类新闻有多数源自其他社会机构的运作,但新闻传媒定期、定量报道这些社会仪式,提醒公众参与周期性的传统活动,已成为塑造(或贩卖)文化产品的重要社会机制,而与“文化历”有关的事件,也演变为例行新闻报道的内容,同样形成公众对新闻的周期性期待。

此外,媒介事件也是新闻传媒吸引公众的惯用手段。所谓“媒介事件”,在这里是指大众传媒集中精力(镜头)和一切传播设备播报的盛大的典礼和节日,形成某种“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是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⑥如大型体育赛事、逢五排十的节日庆典、科技突破行为、连绵的自然灾害等。传媒日常生活时间参照标准之转变,基本上就是以电视为核心的传媒透过节目编排表、媒介事件对生活时间的改造结果;有的较为明显,但大部分情形令人浑然不觉,不知不觉中,传媒支配着公众的时间。

一定意义上,传播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仪式。传媒不间断地呈现着各种新闻文本,供人们参与其中。譬如报纸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展示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角逐与争斗,读者看报,一定意义是替代式地置身于变幻不定的社会舞台上。这种戏剧化的参与,可以看作一种日常性的仪式,就像格尔兹笔下巴厘岛人的斗鸡。戏剧化、仪式般的新闻传播,有力地推动了公众形成关于新闻的期待意识。

作为共同体的受众

新闻期待意识,本质上是受众的一种社会心理表现。我们从公众身份变化、新闻期待共同体的形成两方面展开讨论。

1.原来的“大众受众”已经变成了“扩散受众”

传媒学者阿伯克若彼(N.Abercrombie)与朗哈斯特(B.Longhurst)将大众传媒的受众研究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行为范式、纳编/抗拒范式、观展/表演范式。⑦信息时代的受众,处于“观展/表演范式”。这两位学者不只将传媒的受众视为社会建构的产物,更重视受众在媒介消费行为中产生的再建构(reconstructed)过程,看重受众的主体认同。

他们将受众做了如下分类:

其中“直接受众”是指在传播现场的少数人;“大众受众”则是传统媒体时代清晰而明确的受众;“扩散受众”的出现,是信息时代当代媒介景象日趋复杂造就的。媒介影像消费泛滥、日常生活媒介化,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难以逃脱被媒体影像碰触的可能,于是就像有的学者提出“意外受众”(the emergent audience)概念一样,阿伯克若彼和朗哈斯特认为,即便没有亲身接触媒介讯息内容,但是经由与他人对话或由其他媒介辗转流通,几乎当代社会的所有人终究会间接接触主流传媒传递的信息和意象,如同没有看过电影《蓝波》,却了解《蓝波》意指的形象。因此,他们泛称当代社会的人们为“扩散受众”。媒介影像的大量渗透,入侵日常生活,使得无人可以逃脱受众的位置,而人人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大众传媒的受众。

当代的受众已经处于“观展/表演范式”的时代。按照传统观念将信息区分为报纸新闻、电影、电视、广告或文字、影像或声音,已经不行了,整合传播的发展使得这些类型间的界限开始彼此融蚀,转以呈现出串联性质的媒体影像形式。例如前一时甚为风行的“哈利·波特”或“魔戒”等系列作品,即是小说、电影,也是电脑游戏。小说版、电影版、电影剧本版、电脑游戏版的“哈利·波特”已经彼此串联为巨大的“哈利·波特”媒体影像。即便不接触报纸、电视,不看小说、电影,不玩电动游戏,也难逃琳琅满目、满街存在的“哈利·波特”商品。媒体影像成为新的区分媒介产物的方式,媒介产品不再依报纸、电视或电影区分,而是依照一个又一个的媒体影像彼此区分。因此,“扩散受众”的身份,已经或即将成为当代城市人必然的身份之一。

这种情形下,新闻期待意识的泛性化,新闻与非新闻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了。这就是因为我们处于“观展/表演范式”的时代,人们的社会身份中多了“扩散受众”这样的身份元素。

2.受众共同体形成较高级的新闻期待意识

报纸的读者不论是独自阅读或是集体阅读,都知道自己阅读的同时,别人也在阅读,读的是自己的时代框架里的人与事(不是遥远的古代)。因此,阅读报纸的行为,基于具体的物理场景和时间概念,建立了一种心态共同体(mental community)。

信息时代的重大事件的迅速传播,经过整合传播而引起对人们对重大公共事物的关注——这种情形已经发展到整个国家在同一时间内关注同一事物,从国家的中心到边陲保持着同一种感情和同一个博动,如2008年汶川地震的悼念活动。从传播仪式观看,传播的起源及其境界,并不是仅指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着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包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文化社群。

正是这种共同的、经由现代传播科技缔造的环境,形成了人们一种较高层次上的新闻期待,使得公众的新闻期待意识成为一种显在的社会现象。

新媒体技术对公众新闻期待意识的冲击

在新闻信息传播的四个时间发展阶段(定时、即时、实时、全时)中,公众对新闻信息的期待意识在新闻定时阶段比较常见。网络、手机媒体兴起后,新闻传播实时、全时阶段到来,没有了时间的定时间隔刊播,因而原有的受众新闻期待意识部分被消解。

然而,网络新闻出现一种新情况,其扁平化传播的特征意味着文字背后的“历史感”被削弱,新闻价值判断的标准也发生歧义,因而传播者(任何人都可是传播者)常常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来判断什么是新闻;而对在网上找寻和接受信息的受众(这时他们不是全面意义的网民)而言,未知之事皆具有新闻的价值。

于是我们看到网络上的一些以往没有的情形:你可能通过超链接发现一个“很大的新闻”,如不看时间,你以为它发生在近期。但仔细看看时间,才发现那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纸张的陈旧会直接告诉人们,那是很早的事情;网络缺乏纸质媒体在时间上的直接观感。但在网络上,哪怕你注意到了时间,那也只是“某年某月某日”的符号,极为抽象,无法证实其真伪。网络传播使得新闻的外延或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

网络时代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博;突然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特征

随着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开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众以微博为载体微信息、表达微意见,通过裂变式转发评论形成爆炸式网络舆论,倒推突发公共事件真相的披露,不仅如此,微博还“引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协同跟进,多管齐下影响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进程。本文试以“薄王事件”在新浪微博中的传播为例,论述“微博时代”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形成原因以及特征。

一、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含义

所谓舆论即“公众关于现实社会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综合,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性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城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网络舆论即“网民对焦点事件或新闻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倾向性、一致性和持续性的意见或言论。” [1]

微博中的网络舆论作为网络舆论的一个特殊分支,其形成原因和传播特征既保持着网络舆论的一般性质,又呈现出微博时代的特殊样式。

二、微博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形成原因

微博时代的网络舆论的形成与突发公共事件受关注度高、传统路径的封闭,通气口被堵死、微博自身的属性,从而为网络舆论的爆发提供另外路劲等因素相关。

1、突发公共事件受关注度高,是网络舆论形成的根本原因。突发公共事件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故。具有突然爆发、难以预料、必然原因、严重后果、需紧急处理等特性,足以使得突然公共事件成为受众的关注焦点,为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公众普遍渴望获取突发公共事情发生的原因、最新进展、处理结果乃至事件背后真相等相关信息,呈现出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饥渴的状态。同时,受众的高度关注,紧逼真相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滞后,为公众议论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话题空间。

2、传统路径的封闭,使得舆论的产生只能另辟蹊径,为网络舆论形成提供了可能。突发公共事件可能牵涉到各方利益集团以及造成严重社会效果,按照传统报道思维是控制,要么不加以报道,要么严格与政府官方消息保持一致,从而导致传统传播路径的封闭,公众知晓事件的机率变小,舆论在还没有形成的过程中偃旗息鼓。微博时代,使得掩饰和淡化真相的情况一去不复返,同时使舆论的形成摆脱传统路劲的窠臼,得以另辟蹊径。

3、微博自身的属性,为网络舆论的爆发提供路径。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媒体”传播形态,在促生网络舆论的形成方面力量十足。微博的即时性特征,使得先于其他媒介成为触发舆论的先锋,微博的开放性特征,使得能够将广泛、多元的网民意见集成于舆论的广场,另外,微博的草根性特征,将平时“沉默的大多数”与舆论领袖拉到一起,微博为其共同发声提供了自主平台。[2]

“打黑英雄、休假式治疗、美领事馆、政治避难”等一连串关键字足以让“薄王事件”成为2012年国内最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因为事件的“敏感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或选择观望失声,或不得不以官方消息为标准进行报道。一边万马齐喑,另一边却万马奔腾。自媒体抢占了传统媒体的舆论场,通过对“薄王事件”中一些蛛丝马迹的自发传播,几乎引爆整个微博世界。

三、微博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形成过程的特点

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公众对信息的饥渴,使得信息飞速的运转,裂变式传播,加上舆论领袖的推波助澜,使得网络舆论逐渐形成,最终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又呈现出五个比较典型的特征。

(一)网络舆论裂变式传播、巨变式爆炸

当一个事件和议题产生后,微博和获取信息的自主性以及客户端的便捷多样性特征,为网民自由表达言论,获取事实真相提供了技术平台。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网民意见会以裂变式的路径传播,逐渐形成群体舆论,甚至最终达成倾向一致的公共舆论,形成巨变式爆炸,如同滚雪球般不断衍生、聚合、裂变、扩散,其传播的速度、波及的广度及影响的力度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

在“薄・王事件”中,网络舆论裂变式传播巨变式爆炸表现得最明显的阶段包括舆论围绕王立军是否进入美国领事馆、答记者等事件进展的关键点上。比如,事件的引爆点,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微博“王立军副市长正在接受休假式的治疗”,截至目前,其转发量达到61683次,评论达到22573条;新浪头条新闻的微博“中共中央决定,不再担任重庆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由张德江兼任”,其转发次数高达100174次,评论达38423条。

(二)网络舆论碎片式、互动式博弈、拼图式构建、渐进式真相

微博的开放性、平民性和及时性特征,使得信息甚至快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夹杂着可信与不可信的信息以碎片化的方式第一时间呈现。微博具有的更新、评论、转发、收藏状态四个功能,可以让微博用户根据自身对突发事件的认可程度,通过评论、转发等互动形式,与其他博友交换看法,以拼图式的方式,逐渐形成对某焦点事件表现出趋同的意见和言论。网络舆论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动态信息交流过程从而形成,并同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互作用,倒推着掌握信息的权威机构澄清事件真相。

早在2月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证实王立军于2月6日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之前,微博已经开始谣传“重庆政治地震”,一些网民通过上传类似成都驻美领事馆有大批警车等照片、以及他们从相关人士处获得的零星信息,来求证传闻的真伪。在这一求证的传播过程中,大量的网友转发评论该事件,通过互通有无、去伪存真、合理推论,微博中的网络舆论几乎直逼该事件的真相。随后《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等传统媒体不断跟进,推动事件的进一步公开化。当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还原事件细节以及追根溯源上囿于各种限制时,自媒体再次体现其开放性,网友通过信息的互动再次将该事件的细节逐步剖析出来,并拼盘成合理的逻辑。

(三)网络舆论颠覆式传播与非理性情绪宣泄

网络各种舆论交锋时,常常是批评舆论压倒正面舆论,呈现出颠覆式传播特征。探究其原因,一是突发事件本身作为负面新闻、负面事件、负面话题更具有天然吸引力,引发人们探究讨论,而且一般情况下人们发表批评性意见要比发表肯定性意见的动力更强。二是参与制造网络舆论的人群大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更愿意以批评的角度来解读。三是批评舆论场一旦形成就会自行强化。由于肯定性意见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多数网民选择沉默,造成批评意见一边倒的态势。[3]

当“薄王事件”发展到后期,网络舆论走向纵深,逐渐拓展到评价功过、“重庆模式”等问题时,微博中网络舆论呈现出倒薄舆论居多,挺舆论偏少的“沉默的螺旋”现象。

另外,比较感性化、情绪化、简单化甚至谣言等非理性色彩的言论伴随着网络舆论的形成而产生。这一是与微博低门槛为网民提供宣泄平台有关;二是现实世界的模糊和个人成见的限制导致非理性色彩的舆论难以避免。

有网友围绕该事件将个人家庭隐私曝光,包括其儿子薄瓜瓜的情况、以及主政大连商务部时的个人生活作风问题,引来网友对个人的如潮恶评。

(四)舆论领袖摇旗呐喊集聚舆论

舆论领袖以名人、知识分子、接近信源等身份传播信息表达公意,甚至通过表达自身观念将散乱的网络意见集聚成为群体舆论。如果该群体意见本身能够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公共舆论也会随之而成。

随着“薄王事件”调查不断深入,网络舆论已经开始从关注事件本身转变到对政绩“重庆模式”的评价。舆论领袖各持己见自圆其说,形成一个一个舆论场,在舆论场内部获得认同形成群体舆论,在舆论场外部与其他的舆论场进行此起彼伏的观点交锋,群体舆论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或形成更有影响力的公共舆论或逐渐消失或对立。比较明显的是以《南方窗》主笔为代表的李北方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关于是否有“重庆模式”之争。

(五)网络舆论信息窄化带来视野窄化

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杉斯坦(Cass Sunstein)在著作《网络共和国》中首次提出来信息窄化(information narrowing)概念,他认为“网络让人们更容易获得的是自己喜欢的信息,而拒绝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信息,事实上人们得到的是‘窄化’的信息,很多的网站也不和与自己立场相反的网站链接。而在一个真正的民主的环境中,信息应是多元的并且不是我们事先选择的,在其中我们还拥有一些共同的经验。”他甚至认为,“信息窄化可能导致人们眼界窄小。”

导致信息窄化的原因包括个体认知过程的选择性、网络群体的从众心理以及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4] 凯斯・杉斯坦早在2002年互联网的开始加速发展时,已经观察到网络空间的活动越来越呈现信息窄化的现象,进入web2.0时代,信息窄化的概念同样在微博的舆论传播过程中有明显的痕迹。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无法及时从权威消息源、主流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转而在微博平台,往往又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舆论领袖已经过滤的信息、已经形成舆论并且还在不断壮大的信息、甚至受众本身不赞同但已经成为“主流”舆论的信息,加以关注评论转发。

在“薄王事件”中,关于是否存在“重庆模式”的争论,“左派”支持“重庆模式”,则反对“重庆模式”。大多数公众在转发评论微博时,会选择能够接受的一面而忽视另一面的观点。这导致公众对于该事件的认识存在单一化的趋势。

四、结语

网络舆论传播开始进入微博时代,虽然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形式,拥有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其发展前途自然不可限量,但同时微博舆论中也夹带着谣言、网络语言暴力,因此只有清楚的了解微博中网络舆论背后的形成脉络和特征,才能更好地利用微博,发挥其在转型社会、国家改革中的舆论倒推作用。

注释:

[1]陈力丹.舆论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

[2]杨维.论微博在网络舆论形成中的作用[J].现代试听,2011(1).

网络时代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液压泵轴承 故障 诊断

轴承的平均使用寿命是10000小时,大于此就需要更换新的;滚柱表面变色或者有划痕,也要更换。更换下来的轴承应注意型号和英文字母,但没有仪器是无法检测出轴承的游隙柱塞泵轴承一般采用大载荷容量轴承,更换时候最好购买原厂家规格的产品,但若换为另一品牌,并且保持载荷容量和轴承的精度等级,需要请教对轴承有经验的人员查表更换。

一、液压泵轴承故障的特征提取

在机械系统中,有故障就会引起系统的附加振动。振动信号很适合进行故障诊断,因为它是包含丰富信息的动态信号,但若固有信号或外界干扰对故障信号的干扰很大,那么关键是要从振动信号中提取有用信号。

(1)振动的平均能量特征

假定在液压泵泵体上的振动加速信号为:a(t)={a1(t), a2(t),..., an(t)},它是故障信号以泵体传输后的信号。

振动信号的有效值由特征参数代表,反映振动的平均能量。根据统计学理论,振动的时域信息可以通过振动的均方根反映:

(2)振动信号的峰值特征

反映振动信号中周期性脉动的特征量,峰值特征量为Pp=max{a(t)}。

(3)倒谱包络特征

设为故障激励信号f(t),传输通道的脉冲响应为h(t),由傅里叶变换得:

,变换得:

其中,τ称为倒频率,(τ)为倒频谱。

由上得出故障激励信号特性和传递通道的特性被分离,故障激励信号与传递通道信号一般在不同的倒频区,突出故障振动信号的特性。

当轴承滚柱及流动面的内、外环滚道上出现损伤,滚道的表面受到破坏,根据摩擦学理论,每当滚子滚过损伤点,都会产生一次振动。选用以上抗干扰能力强的特征为故障诊断特征参数,可以克服轴承故障信号较弱且容易被液压泵固有振动淹没的困难。

二、集成BP网络进行故障诊断的原理

求解问题的领域特征决定了神经网络的组织结构,为了减少故障诊断系统的复杂性和网络学习时间,将故障诊断知识集合分解为若干子集合。每个逻辑上独立的子集合再分解为几个规则子集,每个规则子集是一个逻辑上独立的子网络的映射,通过规则子集间的联系、子网络的权系矩阵来组织网络。独立地运用BP学习算法在各个子网络分别进行学习训练。由于分解后的子网络变得规模小了,所以使训练时间大为减少。

利用集成BP网络对液压泵轴承故障诊断的信息处理能力,即BP算法和神经元的非线性机理特性,如图1所示。

图1BP网络故障诊断示意图

图2中每一个子网络由BP算法各自学习,学习后的结果最后集成到控制网络。BP子网络的学习算法如下:

图2集成BP网络示意图

将能量特征、幅值特征和倒谱包络特征每一个特征参数值的映射到神经网络输入输出层的单个节点上,进行正则变换,则:

xi=0.8(x-xmin)/(xmax-xmin)+0.1

为了避免Sigmoid函数输出值极端化,比如学习无法收敛的问题,则需要把特征参数正则到(0.1,0.9)之间,得到每个神经元的加权值和阈值:

其中,i代表前一层,j代表当前层,wij代表连接权值,cj代表当前节点的阈值,fj代表输出。而对于轴承故障诊断系统,若选取6个特征参数,即内滚道和滚柱的振动能量、振动峰及倒谱包络,则:

子网络输出层有一个节点,集成BP网络输出有多个节点,可以用集成BP网络的输出节点组合,表示一种状态,从而对多故障诊断与识别。

三、神经网络鲁棒性的研究

网络时代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博粉丝网络;社会属性;行为特征;吸引度;网络演化;拓扑属性

0 引言

国内外学者围绕在线社交网络的拓扑结构、形成机制及演化规律等开展了各种系统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Kumar等[1]采用网络快照的方法,对博客网络的连接生长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博客结构的聚合性和网络结构的演进过程。Fu等[2]采集了Xiaonei网络数据,对其拓扑结构属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在线社交网络的自组织性。文献[3]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大规模社交网络演化模型,该模型能很好地仿真出社交网络的分层结构。Yu等[4]分析了豆瓣社区中朋友关系形成的原因。近年来,人们又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新型社会媒体――微博网络,分别从度分布、度相关性、聚类系数、平均半径、中心度、同质性等多个方面对粉丝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研究[7-12],发现微博粉丝网络与传统社交网络在很多拓扑特征属性上存在差异。Kwak等[7]发现Twitter粉丝网络的入度并不完全服从幂律分布,当粉丝数量超过106以后会出现重尾分布。樊鹏翼等[12]发现新浪微博粉丝网络的节点出度分布表现为分段幂律函数,出度和入度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用现有社交网络拓扑演化模型仿真微博粉丝网络,均不能获得理想的仿真结果。

研究粉丝网络的拓扑结构、理解其演化机制,并建立演化模型,不仅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诸多因素对微博粉丝网络演化过程的影响,而且有助于对其网络拓扑特征的内在成因进行剖析,同时也能微博消息传播、微博社区发现、微博影响力、微博网络监控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和仿真基础。目前微博粉丝网络演化模型方面的研究刚刚引起学术界的重视。Yin等[13]通过收集的Twitter数据,发现了微博网络中老节点之间产生新边的生长模式,Twitter网络中91.78%的新边都是由节点与其邻居的邻居连接产生的,即为第二跳连接,只有少数新边的节点跨度超过两跳;Mitsuhiro等[14]提出了文本消耗的问题,它将会导致已存在关注关系的消亡。文献[15-16]就微博粉丝之间的连接成因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且提出了连接建立的预测算法。总而言之,现有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尚未提出完整的微博粉丝网络演化模型。

本文在分析微博粉丝网络拓扑结果特征、发展特点及规律基础上,发现微博用户的行为特征和社会属性是影响粉丝关系拓扑演化的两个重要因素,借鉴陶少华等[6]提出的基于吸引因子的无尺度网络演化模型,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社会属性和行为特征吸引度的微博粉丝网络演化模型SBPAF(users’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 Properties Attractive Factorbased microblog fans network evolving model)。模型中提出了通过用户行为特征和社会特征具体刻画节点吸引力的方法,并且结合实际微博粉丝网络的演化特征,综合考虑了多种影响网络演化的因素。仿真结果说明,SBPAF模型仿真的网络在拓扑属性特征方面与实际的数据相契合,能更好地描述真实微博粉丝网络的演化过程。

1 微博粉丝网络拓扑建模

微博粉丝网络是指微博用户之间由关注与被关注关系建立起来的关系网络,本文简称为粉丝网络。粉丝网络可以形式化定义为一个有向图:G=(V,E)。其中:节点集合V代表微博用户,节点之间的有向边E:V*V,代表了用户之间的关注关系,边的方向代表了用户之间关注行为的方向。图1是由8个节点组成的粉丝网络拓扑结构示意图。

2 SBPAF粉丝网络演化模型算法

在微博粉丝网络中,节点的连接与增长率并不仅仅依赖节点进入网络的时间长短。经常会出现“一夜成名”的用户,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粉丝连接,超过那些注册时间很久的早期用户。这说明在粉丝网络中,有些节点能以更高的速率获得连接数量。基于粉丝网络的这一特征,在设计粉丝网络演化模型时参考吸引因子的无尺度网络演化模型[6],充分考虑节点对其他节点的吸引因素。

2.1 用户社会属性和行为特征吸引度

定义能够准确刻画微博粉丝网络用户吸引力的具体指标,是建立演化模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微博粉丝网络是由用户的关注与被关注行为产生的,而用户的社会属性和行为特征是驱动关注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其中,用户的社会属性是指由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信仰等。在粉丝网络中,社会属性相似的节点之间建立连接的吸引力更大[17]。行为特征是指用户在使用微博时表现出的特征,不同用户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这些节点在网络演化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常行为模式越为活跃的用户对于其他节点的吸引力越大。关注、微博、转发、评论是四个典型的微博行为,可以使用粉丝数量、博文数量、转发数量、评论数量这些行为特征值对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定量刻画。下面给出SBPAF模型节点社会属性吸引度和行为特征吸引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定义1 社会属性吸引度βi j是指由于节点i具有的社会属性形似度而产生的对新节点j的吸引力。具体计算公式为

会属性特征向量,n是向量维数,表示社会属性的数量,每个分量表示一种社会属性。两个节点的社会属性特征向量的方向一致,说明它们的社会属性基本一致。因此可以通过计算社会属性特征向量之间的夹角来判断对于节点的社会属性相似度,从而得到节点之间的吸引度βi j。式(1)是计算两个节点社会属性特征向量夹角余弦计算公式,βi j是一个介于0到1之间的数,值越大说明吸引度越大。

权重向量,每个分量代表了每种行为特征对于行为特征吸引度的贡献。m是向量的维度,表示选取的行为特征数量。由于粉丝数量等于节点的入度,为了避免重复,在选择行为特征向量的分量时不考虑粉丝数量这个行为特征值。

2.2 SBPAF模型及其算法

根据上一节中的分析,提出一种基于用户社会属性和行为特征吸引度的微博粉丝网络演化模型SBPAF。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社会属性和行为特征具体计算每个节点的吸引度,新节点依据节点吸引度优先连接的原则增边,老节点依据第二跳连接原则增边,当节点的出度达到上限要求时则进行删边,并且节点的属性特征和行为特征随着网络演化而进行动态调整。在网络演化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模型中相关的计算函数及参数,来决定社会属性、行为特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和它们对网络演化过程的影响作用。

模型的核心算法描述为:

1)初始条件:设置网络的初始节点为m0,然后按随机图的方式在节点之间连接边,并且按用户的社会属性分布概率为每个节点的社会属性向量赋值。社会属性分布概率是具有某种社会属性的用户出现的统计概率。假设总共统计的用户数量为n,第k维社会属性sk具有(a1,a2,…,am)m种取值,社会属性sk的概率分布计算公式为

P1(sk=ai)=sk的取值等于ai的用户数总用户数量n(3)

然后依据用户的社会属性特征向量计算节点的行为特征向量。式(4)是对行为向量计算过程的数学描述,其中函数fi的具体形式要根据所仿真的具体微博网络统计数据来进行拟合。在第3章的仿真中,将给出依据新浪微博数据拟合函数fi的具体实例。

B=(b1,b2,…,bm);bi=fi(s1,s2,…,sn)(4)

2)网络的增长:在每个时间步长,增加m1个新节点,每个新节点将与网络中的老节点建立m2条新边;k个老节点与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分别建立m3条新边。具体规则如下:

① 新加入节点数m1服从指数为λ的泊松分布。对每一个新节点v,依据社会属性分布概率计算式(3)确定社会属性向量取值。

② 每个新节点j与网络中的老节点i建立新边时,按吸引度优先连接原则,即建立连接时的概率依赖于节点的入度ki、社会属性吸引度βi j和行为特征吸引度ρi,概率计算公式为

Πji=(1-ψ)・ki∑kn+ψ・βi j+ρi∑(βnj+ρn)(5)

其中:∑(βnj+ρn)为网络中其余节点所有的吸引度之和,∑kn为其余节点的入度之和。ψ是0~1的数,表示优先连接和吸引度连接对于模型演化的影响大小;当ψ=0时,边的增长就是一个完全按优先连接原则增长的过程。

③ 老节点与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建立新边连接时,按第二跳连接原则。将粉丝网络中的第二跳关系划分为三类[13]:R1关注者关注者,R2关注者粉丝,R3互粉互粉;然后按三类关系的概率分布函数P2在三类第二跳关系中选择节点。其中P2的计算公式为

P2(Ri)=第二跳关系为Ri的用户关系数量所有的第二跳用户关系数量(6)

3)网络的消亡:在每个时间步长,调整老化节点集合Vaged,然后在Vaged中随机选择节点,删除m4条以老化节点为源点的边。老化节点是指那些出度达到阈值kout的节点。其中kout根据所仿真的具体微博网络确定,它的物理含义是系统允许的微博用户最多关注人数,如新浪微博的kout=2000。

4)网络节点的演化:每个节点随着时间变化,依据式(4)动态调整其行为特征向量值。

5)演化终止:当网络节点数量达到N时,结束演化。

3 SBPAF模型的仿真与分析

本章采用数据仿真对SBPAF模型的合理性和可用性进行验证。首先,通过不同参数变化对于网络演化过程的影响仿真实验,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然后,利用SBPAF模型对新浪微博粉丝网络的演化过程进行仿真,并对仿真网络的拓扑属性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从而验证模型的可用性。

3.1 模型合理性验证

本节验证模型中参数对网络演化过程的影响是否与参数代表的物理含义对实际网络的影响情况相符,从而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

选择ψ、λ、w和m3这四个参数进行仿真实验。其中,ψ的物理含义是吸引度对于新节点增边的影响力,λ代表了节点加入网络的速度,w代表各种不同的行为特征对于行为特征吸引力的贡献程度,m3表示老节点增边的速度。由于模型中存在大量概率事件,为确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采取多次实验取平均值的方法来统计SBPAF模型的入度分布特征。此外,在设置w权重向量时,只设置了两个分量(w1,w2)。图3和图4是在不同参数下绘制的互补累积分布函数(Complementary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CCDF)图。

通过分析,发现SBPAF模型参数ψ和m3的取值直接影响入度分布的指数(图3);而其他参数对入度分布的影响不大,只影响网络增长的速度(图4)。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SBPAF模型的参数对于网络拓扑演化的影响情况与实际粉丝网络演化过程的特点基本一致:1)节点加入网络的速度只会影响网络演化的速度,并不会影响网络的拓扑属性;2)粉丝数量、微博数量等这些用户的行为特征对于行为特征吸引度的影响基本相同,即用户的各种行为特征对于用户的影响力的贡献是相似的;3)用户在添加关注时,更倾向于连接那些吸引度大的用户。

3.2 模型有效性验证

通过调整模型中的参数,设置行为特征调整函数,SBPAF模型能仿真出具有不同属性特征的粉丝网络。通过实验拟合,用SBPAF模型仿真出与新浪微博粉丝网络拓扑结构相似的网络拓扑,表1是仿真新浪微博粉丝网络时的模型参数值,行为特征调整函数选取线性递增函数。

从图5和图6的仿真结果分析,SBPAF模型能够很好地刻画微博粉丝网络入度分布的幂律属性特征。通过曲线拟合,当N=5000时,入度概率分布的幂指数为-1.428;当N=10000时,入度概率分布的幂指数为-1.436。在出度分布方面模型虽然也表现出了与实际网络相似的分段特性[12],但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幂律特征,这主要与SBPAF模型老节点的边生长过程没有考虑节点吸引度有关,这是后续模型需要改进的方面。

4 结语

针对现有社会网络演化模型无法仿真微博粉丝网络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微博用户的社会属性和行为特征在粉丝网络的演化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定义了社会属性和行为特征吸引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根据粉丝网络演化的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社会属性和行为特征吸引度的微博粉丝网络演化模型SBPAF。模型充分考虑了粉丝网络节点及边生长的复杂性,深入刻画了粉丝网络中节点吸引度对于网络演化的作用,同时模型还依据真实网络的特性,增加了刻画边消亡的事件。模型中的参数能够动态调整,从而来决定各种因素在网络演化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大小。仿真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恰当的参数及行为特征调整函数设置,SBPAF模型能仿真出与实际微博粉丝网络具有相似拓扑属性特征的网络拓扑。

需要指出的是,SBPAF模型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在聚类系数和节点出度方面的仿真结果不够理想。这是因为模型的边增长过程与实际的网络演化过程还存在差异,在后续的研究中应该考虑更多的网络演化影响因素。此外,对于行为特征调整函数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新节点的增长模式是否服从泊松分布还不明确,这些都是日后需要进行验证和改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