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工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

电工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

电工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

电工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范文第1篇

1.理论基础知识不牢固

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对于电子电工专业来说,其理论基础知识主要为电工基础以及电子线路等,这方面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逻辑性强,学生学习难度大,加之专业本身缺乏趣味性,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技巧掌握不好,从而导致了大多数的技校电工电子专业的教学效果都不是非常理想,学生看似掌握了操作技能,但是由于根基不深,缺乏理论基础,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加之电子产品属于精密产品,结构组成以及电路原理都非常复杂,这使得基础教学开展起来更加具有难度。

2.专业操作技能不过硬

很大一部分的中职学生专业操作技能不过关,尤其是在设备养护维修以及实践操作方面,大多数的学生只有较为简单的方法,并且没有足够的实战经验,因此,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工作效率不高。在学校中,教学设备不够,这样也导致了学生的操作机会减少,技能得不到适当的锻炼,不求甚解的现象普遍存在。

3.毕业生就业安置不理想

很多学生选择技校或者是高职院校,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能够学习一技之长,希望能够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然而电子电工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工作的时候,并非如同想象一样,因为他们的专业技能不过硬,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问题无法独自解决,并不能完全胜任工作。这样导致了技校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也成了一个电子电工专业毕业生毕业之后的普遍现象。这样一来,其社会影响会比较消极,对技校的招生工作会产生影响,不利于技校的发展。

二、技校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对所设置的专业合理定位

首先,要明确专业的教学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要对学校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然后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方面进行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从整体出发,将学生三年的学习内容与目标确定下来,尤其是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方面。

其次,在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素质,对他们的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等进行综合考虑,同时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制订更加符合本校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

最后,制订教学目标还应该从市场的需求以及学生专业技能的多层次进行定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制订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制订教学目标,采用分层教学法。

2.加强直观教学,重视教学实验

电子电工专业中必须要接触大量的实验,因此,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强化教学直观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快速地理解掌握那些抽象的理论和技术。

从本专业的特点出发,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要合理地借助教学工具,如模型、实物等,从视觉、嗅觉等感官角度进行直观化的教学,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然后,要不断地进行实验演示,在这个过程中,要采取开放教学手段,学生能够独自选择工具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方式,进而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教学

从电子电工的特点出发,能够了解到该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抽象内容比较多,而多媒体技术是能够将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化,简单化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有效方法,合理地采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在电动势的方向、电容器放电过程等方面理解会更加简单。尤其是一些较为隐性的内容,比如电磁波等。多媒体技术还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趣味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环节

新的时期,市场对于创新型人才以及实践能力强的人才需求非常大,因此,学生不仅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应该在课余时间里,积极进行研究,参加第二课堂,多给自己实验操作的机会,学校应该积极地帮助学生到相关的电子电器厂进行实践。

学生在实践的同时,能够更加了解工作的性质、内容以及特点、突况等。生产实习近似于将来的专业工作岗位,是实现培养学生真才实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生产实习使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完美融合,增强岗位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电工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范文第2篇

(1)公共课:公共课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提高学生的社会综合素质能力,一般包括数学、英语、语文、法律与思想道德、计算机操作、体育等课程。

(2)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要为专业课打基础,它是课程体系中的主体部分,课程设置可按课群方式进行,即由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机械制造技术、检测技术、企业生产管理等七大系列课群组成。这七大系列课群的系统组成,有效拓宽了专业口径和专业基础,加强了课群内各门课程在内容上的衔接,有利于学生掌握机械与电气专业的基础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在这两专业设计制造领域的广泛应用,体现了“以创新设计为核心,以机械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为龙头,以计算机辅助技术为主线,拓宽基础,强化实践”的总体思想。专业基础课一般可以在2-3个课群基础上进行设置,如我校目前专业基础课有: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检测技术基础、计算机基础等。

(3)专业课:指具有落实各项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的专业定向性,这部分课程必须以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理论为基础,重点突出专业基础知识的技术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因此该专业可开设以下几门课程:机械加工工艺、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线切割、数控电火花加工、数控自动编程、数控机床调试与维护、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拆装与测绘等。

(4)选修课:选修课主要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介绍本专业学科的最新前沿技术为原则。例如本专业可设置如:新技术新工艺、机器人技术基础、机电一体化系统控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自动化等课程,帮助学生接受新技术,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5)教材的选择:除课程的设置之外,另外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教材。选择教材一定要注意与时俱进,注重本学科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贴合学校实验实训室实际教学条件,编写实用校本教程,方便教学开展。

2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构建“三点一线”教学方法

数控专业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职学生生源质量较差,专业理论课程中较多涉及到各种机械结构及运动原理,这对中职学生来说相对较难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PPT、投影仪、挂图、教具、模型、实物、图片等教学模式以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车间进行现场参观认识实习,以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巩固学习。同时根据数控技术专业的特点,推行“三点一线”的教学方法。三点为课堂、实训室(或实训车间)和实习企业。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应知”问题;在实训室(或实训车间)中解决“应会”的问题;在实习企业中解决技能的熟练问题。这“三点”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线”相互贯通,达到专业教学中涉及的每一知识环节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企业实习这个顺序过程来完成目的,从而系统的培养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技能和职业素养能力三方面的综合素质。

3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中职教育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中的评价体系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学生主体性、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方面培养,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解决实际问题的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的评价是指在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中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操作技能的掌握、故障判断及排除能力等方面能否应用于实际问题。如《数控机床调试与维护》实训,学生已掌握数控系统基本情况,但能否对系统出现的软硬件故障进行检测、故障排除。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教师能对学生实践操作情况进行评价。

(2)创新能力的评价。创新能力的评价是指学生在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能否在加工工艺和操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良,提出新思路、新方法等内容进行评价。如在数控技术专业的《车工操作》实训课程中,学生在不违背操作规程、保证训练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能否对零件的传统机械加工工艺方法和顺序进行改良,大胆进行创新,使用新工艺和新方法等。根据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情况,教师能对学生实践操作情况进行评价。

(3)操作技能的评价。操作技能评价是指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实践基础知识的掌握,主要零部件的测量、选取、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操作动作的规范性、技能灵活掌握程度等内容进行评价。如在《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课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掌握数控机床面板的操作方法、数控刀具的识别、工件的测量方法、判断加工工件表面质量的好坏、程序的正确编制与输入等内容进行操作技能认知的评价。

(4)“5S”素养评价。职业纪律、行为习惯的“5S”素养评价是指对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职业纪律、行为习惯的评价。学生“5S”素养包括:按时上下班、实验实训室操作条例的执行、实验实习场地环境的保洁、实习工具的收拾整理、仪器功能挡的正确复位、对设备的摆放以及实验室使用手册的填写等内容进行职业纪律、行为习惯的评价。

4完善实验实训基地条件,增加实验设备的投入

实验实训室建设和实验设备是数控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硬件。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实训室完成实践教学和专业研究,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实训室完成课程实践环节的实施,用实践知识去验证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以形成完整的综合知识结构封闭链。因此,数控专业实验基地必须购置生产型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数控线切割机、数控电火花机、钻床、刨床、磨床等设备若干台,如果资金比较紧张,可以分批采购,通过规划长远计划逐步来建立和完善实验实训基地,也可以通过与其他院校联合建设数控实验实训室,或者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共建数控实验实训室,也可委托企业在工厂车间直接建立实验实训室,以此真正达到让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学习、培训和鉴定的目的。当然也可以建立数控模拟仿真加工实训室,通过模拟仿真软件实现了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实践过程的实施,既解决了机床数量少、学生人数多的问题,又可以减少学生因程序编制不熟练而导致频频机床撞刀的事故,同时达到与其它专业实验实训平台的资源共享的优点。

5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电工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范文第3篇

    1.考试要求:

    (1)熟悉计算机系统和常用I/O设备的基础知识;

    (2)熟悉计算机主要部件及其功能的基础知识;

    (3)了解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及其安装与操作方法;

    (4)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方法;

    (5)熟悉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知识;

    (6)熟悉电子商务理念、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基本运作方式;

    (7)熟悉网上交易过程,了解网上支付、支付工具和支付系统基础知识;

    (8)掌握C与Java语言的编程基础知识;

    (9)掌握HTML语言,了解XML语言,熟练掌握 Dreamweaver和FrontPage网页制作工具;

    (10) 掌握VBScript或JavaScript脚本语言,掌握ASP和JSP动态网页制作技术;

    (11)掌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的基本方法;

    (12)掌握网站运营维护与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

    (13)熟悉信息安全的常识,熟悉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的基础知识;

    (14)了解电子商务有关的法律、法规要点,熟悉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要求;

    (15)能阅读和理解相关领域的简单英文资料。

    2.通过本考试的人员能理解计算机和电子商务基础知识;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能按企业要求进行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能对电子商务网站进行日常运行管理与维护;具有助理工程师(或技术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3.本考试设置的科目包括:

电工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范文第4篇

中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摇篮,由于中职院校专业技术性极强,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此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应运而生。本文首先提出一体化教学改革在中职院校开展的重要意义,并以中职院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专业为例,分析目前电类专业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一体化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

中职院校;电类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中职院校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中职院校领导开始重视起一体化教学在中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对于中职院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而言,其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传统的刻板教学方法更是无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理论性强、课程内容抽象让电类专业的教学质量止步不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类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然而将理论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中职院校教师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大的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电类技术的积极性。

1一体化教学改革在中职院校开展的重要意义

1.1一体化教学适应了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大纲要求

近年来,我国各大中职院校开始开展对《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改革大纲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和学生能力可持续发展”和“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改变了“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课程思想,建立了“以能力本位,以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改革正是符合了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大纲要求,在中职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1.2一体化教学满足了社会岗位的人才需求

中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摇篮,技术专业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对此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生产一线的实用性人才,提出一体化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一体化教学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导学生,能够让学生更快的掌握到岗位工作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熟悉生产工艺流程,为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

1.3一体化教学是提高中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随着诸多中职院校电类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教师紧抓课堂教学的质量,缩短理论教学的时间,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了一套符合电类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环节重视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检查与评估,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对中职院校教学质量有极大的提升。

2电类专业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抽象乏味,不易理解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是电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具有理论性强、课程内容抽象的特点,导致教师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不易学。同时《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主要涵盖的内容是安全用电、室内照明电路、电动机及其控制电路、低压配电装置、架空线和电缆、直流稳压电源等操作技能和电路基本物理量、简单直流电路、复杂直流电路、电与磁、交流电路、电容器、变压器等基础知识,知识的专业性极强,对于初学者的学生而言,过于抽象,难以理解。

2.2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分离

在大部分中职院校在对电类专业教学时,教学方法较单一,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教学过分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把理论和实践人为分离,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脱节,同时理论知识学习课时要多于实践操作的教学课时,枯燥乏味、冗长的理论知识根本无法调动起学生对电类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3欠缺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教师在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是主要得执行者,但是目前很多中职院校在对《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时,往往忽略了对教师的一体化教学指导和培训,很多教师只擅长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操作能力并不过硬,大大影响了这类教师对电类专业的学生教学的质量,更是不利于中职院校一体化教学的全面推广。

3电类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举措

中职院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一门专业课程,针对以上对电类专业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形势要求,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这将困扰和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摆脱困扰,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已迫在眉睫,可以看出中职院校推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摸索出一条符合中职院校电类专业学生特点的一体化教学,具体如下:

3.1整编符合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教材内容

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通常都是分段式的教学模式,然而中职院校采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对于《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是一门实践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其中许多知识来源于实践,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突破都有赖于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充实演示实验、实物展示、技能训练等内容,使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接近1:1。如在教《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电工器材,不能光讲白炽灯原理,而是要增加对节能灯、LED照明等现代化的新光源应用进行深入介绍,使学生在学习中更贴近生活实际。同时《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技能、方式方法都要进行分类和整合,教学计划中可以设置教学项目,每个项目设置若干的任务,然后把所学知识内容综合起来,如在学习电动机,主要以电动机为教学主体,通过知识链接,可以让学生了解磁与电、单相交流电、三相交流电、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通过“方法技能”介绍了识读电动机铭牌、安装(折装)小型电动机、电动机的维护和检修等技能方法。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编写适合中职学生教学的教材,教学知识内容要与时俱进。

3.2创新多样性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方式

中职院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必须要坚持以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将电类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合起来,通过多样性的一体化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更高的技术能力,更加适合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如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室建设的实践应用中我们体会到,只有让学生能充分接触实物实验、实训,才能达到通过实验、实训帮助学生理解电工理论知识,掌握电工操作的基本技能,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操的成功体验过程中逐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一体化教学的目的;部分实训室的管理宜由统一的上课管理结合对学生开放的课余管理结合,使学生能在其感兴趣的时候及时动手体验。电工基础技能实训室的建设,必须打破一间实训室就能满足所有技能实训的设计思路,必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达到充分满足学生实训需求为目的,当然要结合各校的实际,做出最为实用的方案,才能使《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真正通过一体化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3.3培养一支符合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中职院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一体化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执行力,往往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要更高一些,一体化教学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不仅仅能够教学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能够将电类专业的理论知识更好的转变为电工技能,知识与实践的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从而成功塑造更加符合电类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对此,对于培养这种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中职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首先,要引进双师型教师,要到各大高校区聘请专业化教师,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壮大学校教师队伍。其次,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电类专业的教师在寒暑假到电类专业相关企业进修参观和学习,大量的专家讲座、各类的在职培训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再次,要加大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沟通力度,实现二者的互融式教学。从而加快中职院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进程。

4结语

一体化教学改革是目前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中职院校领导应该坚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和中职生的特点,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统一结合的教学举措,通过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然后再通过实践操作检验理论知识的学习漏洞,从而让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提高电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中职生毕业后更快的从学生转变为职工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韦国期 单位:广西经贸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毕银彦;电子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22期*

[2]马俊芳;浅谈一体化教学模式在PLC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0年20期

[3]翁雪平;职高电工专业电力拖动“一体化”教学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5期*

[4]刘志伟;中职《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尝试与反思[J];《当代职业教育》;2013年08期

电工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 模块化 《电工技术基础》

大多数中职院校均开设《电工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为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其学习成效对后续课程的影响乃至今后踏上工作岗位后的潜能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既要考虑到理论知识的“必须、够用”,又要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往往有点顾此失彼,与实际达到的教学效果不相符合。结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的特点,采用基于项目解决的教学模式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从高职教学的实践出发,讨论以项目教学为主线来贯穿整个《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新模式,项目教学把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转变为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教师起引导和组织的作用,项目的内容和任务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确定,因而能够受到学生的喜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课程简介及现有教学情况分析

《电工技术基础》是电工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相关中等应用人才所必需的安全用电、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磁场与电磁感应、变压器、仪器仪表、元器件等知识和仪表使用与制作,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常用单位交流电路的安装与测试,三相电源与负载的安装与测试等技能。由于这门课程涉及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对于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理论学习上的难度和因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容易造成理论学不好而实践又不会的两难局面。采用项目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现今中职院校的一些学生对《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缺乏动力。存在厌学、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的现象,一些学生认为专业课枯燥乏味,专业基础知识简单无用,不用心学习,只会在考前采用突击背背的方法。而任课教师又由于教学课时削减、实验设备缺乏、实验仪器落后、电子企业的行业保密政策等的限制,也无法为其提供直接接触社会,获得感性认识的机会等原因,很难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深入讲解。

二、《电工技术基础》课程项目教学实践的开展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自觉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要采用项目解决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即教、学、做融为一体,形成以行动为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重在项目情境的设计与效率,开展以学生为中心,集理论、实践、职业素养为一体的项目化教学。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组织教学活动,其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组织和指导作用。项目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项目的准备、实施与评价。

1.项目的准备

在项目的准备阶段,由师生共同确定项目的内容、目标和任务,再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经教师认可,项目的实施要按照工作计划进行,学生具体负责项目的夹施,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基于以上认识,将电工技术基础课程分解成六个大的实践项目,通过来源于实践生产生活需要的应用项目解决来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实际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六个项目分别为:家庭中的安全用电、直流电路系统的组装与维护、三相电路系统的组装与维护、电动机的工作与维修、常见变压机械的检修和常见电子元器件的设计与检修。每个项目都有五个具体学习与操作模块组成: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操作、生产实践应用技巧、独立小实践项目解决和项目解决过程性评价。通过实践项目化的内容安排和模块化的项目解决过程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项目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其职业能力的发展。

2.项目的实施

项目教学实施是按照项目分成若干个小任务来进行,在任务实施过程以学生为中心,首先明确学生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然后按照已经确定的工作步骤和流程进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教师只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教师适时、适当引导学生怎样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项目实施的流程:(1)项目导入;(2)师生共同分析项目,确定若干任务模块;(3)第N个任务即教师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实施其第N个任务,并提出问题;(4)教师引入相关新知识;(5)学生用已有知识提出实施任务的方案;(6)完成一个任务,并进行任务评价―;(7)重复3至6环节直到完成最后一个任务,进行任务评价;(8)把N个任务进行综合调试完成整个项目;(9)项目整体进行过程性评价、总结归纳和改进。

在教学过程模式上,以项目为中心,采用边讲边做、讲讲做做的知识与实践交叉互动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的兴趣,增强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落实到所给出的完整项目电路教学中去,这样使分散的内容具有针对性,给出的项目突出应用性和综合性。一是教学应以项目为魂,紧密结合职业技能培养与考核,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养成,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二是注重创设工作情景,采用多种教学辅助设备,如采用多媒体、投影仪等,介绍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发展趋势,使学生的学习贴近生产现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进行产学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要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进行实验实训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建立开放的实验实训基地,使职业技能鉴定、实验实训、现场教学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3.项目教学评价

项目教学评价作为项目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项目教学实施过程起着导向性的作用。项目教学评价的重点可定位在实施项目教学的过程,可以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来,亲身体验成果的发生过程。让学生领会并初步懂得围绕项目开展项目教学的一般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敢于创新、乐于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项目教学对学生检查和成绩评定一般包含三个部分:一是学生项目完成情况,其中包括操作情况、作业质量、完成时间、技术指标测试结果及有关项目问题的问答情况(最好以口试形式进行)、创新开拓的能力等,占总成绩50%,由教师综合评价后给出得分;二是学生职能素质的考核情况,其中包括安全操作、文明操作、团队协作、在小组所起的作用等综合能力,占总成绩30%,由小组成员进行综合评价后给出得分;三是期末考试,把整个学期中的项目教学知识要点及操作技能、测试方法以书面形式考试,占总成绩20%。将过程性的评价和结果性的评价等多元化评价的有机结合是项目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职业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素质发展。

三、《电工技术基础》课程项目教学实践体会

1.项目教学实践关注的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通过项目教学法在《电工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实践,认识到在《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注重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通过项目的实践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理解和把握课程必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也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对教师而言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要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位置。

2.项目教学实践成功与否的基础是项目设置的综合性和职业问题解决性

好的项目应该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相关联,即具备一定的综合性。项目的这种综合性可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供保证。完成项目往往需要多个专业的知识,为了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完成学习,有必要综合一些课程。项目教学在考虑综合性的同时,也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学生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在项目教学中,需要设置综合能力培养的具体环节。落实各项综合能力指标,需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项目设计应有相应的规划;在项目实施中需重点观察的方面;在项目总结中需突出的内容;在项目考核中应该包括的内容等。

3.项目教学实践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拓展延伸

在完成项目制作后,分析与讨论的环节往往容易被忽视,其实思考才是最佳的提升学生能力的途径。学生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操作,希望能够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当他们有了如下疑惑:为什么我们组的电路没有制作成功?为什么我的测量数据误差这么大?……这说明他们已经有了思考问题和试图解决问题的意识。此时,需要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组织学生归纳、分析、总结项目教学中用到的知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归纳总结,学生会对以前的学习有一个新的认识。将实际与课堂所学的区别、生产实践中的新技术及时告诉学生,会使学生的视野更宽,求知欲更强,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可以达到拓展延伸学生知识面的目的。

总而言之,通过项目教学法在《电工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体会到项目教学法是一种综合能力培养的方法,主要特点是避开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以逻辑思维方式为主转向以形象思维方式为主,重在培养动手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重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适合《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需要,使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钱一平.电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吴春旺.高职机电专业《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4).

[3]龙晓庆.基于“项目驱动法”的《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大众科技,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