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工基础教案

电工基础教案范文精选

电工基础教案

电工基础教案范文第1篇

大力引进博士生或具有副教授及以上高级职称的教师,以改善教员结构。同时,青年教师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教员培训与考核,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制定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先跟班听课,并承担指导实验、批改作业与课外辅导等助教工作,老教师为青年教师提供传、帮、带作用;定期安排青年教师试讲,试讲时邀请学院和系督导员参与测评,只有试讲合格后才能正式独立授课;鼓励在岗青年教师报考在职博士研究生,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地方和军队院校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教学素养、教学水平。任课教师积极参加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并讲授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并且积极承担科研工作,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工程经验,提高教师的综合创新能力,把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

2教材编写

《电工学》这门课的授课内容很多,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每年的内容都有所增加,但是课时却越来越少,教材也编的较薄,并且讲的比较简略,很多概念和原理都是直接使用,学生很难理解,也增加了教员授课的难度。所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参考经典的《电工学》教材,自编教材很有必要,内容丰富、达到要求、基本够用即可。经过多次研讨,我觉得自编教材应该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特色:1)理念:教材的编写应该充分体现“以学员为中心,以教员为主导”的理念。2)定位:由于我们是军队院校,教材内容和体系上应该与其他院校有所区别。3)体系:教材分为两个部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部分前后贯通,有机结合,既有基础理论,又有新技术、新方法,与时俱进。4)前瞻性:本教材能够联系后续专业课程及应用,甚至提出探索的问题,对现有知识或技能的展望介绍。5)思路:注重基本概念和知识性,不在计算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关注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简明:简明扼要,力争做到适用、实用和好用(本教材预计30余万字)。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3.1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则以学习活动主体的姿态出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一个个精心准备的问题达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效果,必要时可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老师给出解答,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其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3.2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学手段的配合。目前的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等已经发展得特别成熟,根据实际需要和教学实践,我认为还应在以下方面有所提高。

3.2.1网络教程建设。

目前“电工学”电子教案的建设已经趋于完善,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但只限于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对学生的自学帮助不大。所以下一步的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应放在网络课程建设上,以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大力开发视频教程,习题解答与考试复习系统,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内容的建设,促进“电工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3.2.2视频教程建设。

目前,视频教程的建设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一是视频教程少;二是视频教程不全;三是视频教程质量不高。视频教程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使学员自主地进行学习;可以使学员选择最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教员的课程学习。它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通过视频教程的建设,可以使各个院校互相进行交流和沟通。

3.2.3实践性课程建设。

学员们学习理论课时,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但在电子实验或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上,学员们表现出的积极性却很高。因此,加强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的建设,一方面能提高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员们理论课的学习,让学员带着问题学习,使理论与实践同步提高。网络课程建设,视频教程的建设,实践性课程的建设。这三个方面各有侧重,但又互相联系。它们共同的完善,将使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由以课堂教学为主,变为学员自学为主;由以学习理论课为主,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由实践课促进理论课的学习,从而全面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4考核方法

电工基础教案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供用电系统

随着社会各领域对应用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课程是构成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基本单元,课程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供用电系统”是高等职业教育“供用电技术”专业的主干课。课程综合应用“电路、电子、电机”知识,构建电力系统知识体系,为后续专业课提供“够用、实用”的知识平台,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在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中,确定了“立足岗位、工学结合、突出应用、培养能力”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基本原则。围绕这一原则,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以满足岗位需求为宗旨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以工学结合为目标改革教学模式,建设双师队伍闼;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突出应用为核心建设教学资源,编写富有高职特色的配套教材。

一、以满足岗位需求为宗旨.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教育理念首先要转变。就是要打破传统的精英教育观念,以就业为导向,树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观念,立足为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就是要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圆。依据电力行业的发展方向,一线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对电力行业人才规格需求的调研,确定了“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此基础上。参照供电公司的《技术岗位规范》、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对“供用电系统”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确定了新的课程内容体系。把“供用电工程”分解为“供用电系统”、“供电设备”、“供用电系统继电保护”三门课。针对岗位需求,调整“供用电系统”的内容,增加供配电系统接线、工厂供电,删除了电力系统调频、稳定;精简不对称短路部分内容,突出实用性;按照专业技术应用性原则。增设限制短路电流技术措施的内容。新的课程内容体系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体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满足生产一线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突显了高职教育特点。

二、以工学结合为目标.改革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也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按照工学结合本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而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围绕这三个环节,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环节上,从整个专业教学角度审视课程需要的实践环节,将课程与实习、实训视为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发挥“供用电系统”课程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承前启后的作用,设计了实践—认识一再实践的工学结合式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前,设置认识实习、电工基础实训,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理论学习和提升之后。设置专业电工、电气运行、变电站仿真、电网仿真等职业性实训,让学生把理论带回现场。进行知识的应用,培养、提高实践能力。

在实验、实训内容开发上,提出将实验、实训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三者相互渗透,密切结合。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开发潮流仿真、倒闸操作、无功调压仿真、短路模拟等课内实验;设计变电站仿真、电网仿真等集中实训项目。课内实验和集中实训相配合,使理论、实践教学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围绕工学结合这一目标,构建的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供用电系统”课程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思想,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深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建立“讲、演、练”—体化教室,如电气运行讲练室等,在讲练室对倒闸操作等教学内容边讲边演边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课堂教学提倡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如多媒体、CAI课件、教学片等,使它们和传统教学手段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探索网络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课件、授课录像、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参考文献目录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启发式教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某些知识的讲授上,采用追溯法,带领学生回到“问题被提出的年代”,设想“在当时的条件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运用类比法,提高知识理解力:用车上货物突然增加会导致行进速度下降类比电力系统无功负荷突然增加会导致系统电压水平下降,解释无功负荷增加与系统电压水平下降的关系,让抽象的概念在直观教学中被理解。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不仅教会学生“该怎么做”,更是训练他们“去寻找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培养学习能力,为学生适应工作岗位、乃至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加强考核方式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核是教育测量的工具,不仅是对学习成绩的评定,更重要的是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向的引导。考核方式改革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加大过程考核力度,采用口试、考查作业、写小论文、分组互测、讨论、试讲等方式,激发学习主动性。笔试考核以测试应用能力为主,提出理论考试以工程概念、工程计算为主,不出偏题、怪题、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使课程教学改革向微观屡面推进,使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有力地推动了课程建设,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四、以突出应用为核心.建设教学资源.编写富有高职特色的配套教材

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通过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教学资源建设中,由重视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视学生为学习主体,针对学习主体建设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结构形式上注重整体学习环境的创设,建设课程基本信息如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学习参考书目、教案、教学课件、课后习题及解答、教学软件工具、课程素材库等。

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实现了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网上自主化、个性化学习。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的教学资源设计、网络化建设,改变了教学资源不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现状,发挥了其指导学习的作用。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教学活动正常有效进行的保证。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是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关键。以突出应用为原则编写特色教材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开展了应用性教材建设,编写了富有高职特色的《供用电系统》教材。在教材编写中,始终坚持“突出应用”的原则,即内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内容以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力求使学生“明基本概念、懂基本原理、强实际应用”。教材内容中删除了繁杂的理论推导,突出实用计算,增加了应用性练习。改革后的教材内容,突出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后续专业课构筑了“够用、实用”的知识平台。

五、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目标.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实施新教师培养导师制

教师是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实践者,是实现课程建设目标、保证课程改革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重视培养新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教学队伍建设中,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目标,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教师工程实践制度,教师要到现场工程实践半年时间,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获得工程师职称。通过工程师任职能力培养,建设了“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及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满足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需要,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发挥了显著作用。超级秘书网

电工基础教案范文第3篇

1.一体化教学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强化一体化教学后,学生的道德(主要是牵涉到现场学习纪律、学习氛围)、理论基础水平达不到一定要求的话,一体化教学无疑就是形而上学、形式主义而已。目前以及2~3年前的一体化教学基本上都是在全国各地的技师学院(并且主要的是大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大专生展开试点教学。

2.一体化教学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人社部每年委托培训机构对学员进行培训、考核,考核成绩将反馈学员所在院校,并作为聘任、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专业理论课,而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指导生产实习,成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既要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要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及教研能力。

3.职校一体化教学设施设备环境,是需要更多资金投入的。作为事业单位的职业学校,没有国家足够的事业经费投入,如果单靠旁门左道去融资,就会有勉为其难的感觉。

4.一体化教学课程,对教材同样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是根据国家人社局一体化教学大纲编制的“1277”课程模式。而这个课程模式,也是一个大纲式的、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一般的普通职校是难以高攀的。以上几点就是一体化教学的时代性优势与我校实际教学环境的矛盾。

二、矛盾的化解——“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面向市场”

目前普通职校学生基础差,对专业理论课,学生一是学习兴趣不高,二是感觉较难入门,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由于受到理论基础差的牵制,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训课,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两年的理论学习,其中有半年还要补充学习基础文化知识,从事职业教育以来,学生生源素质一届比一届差,加上电子产品、手机的高速发展,学生普遍都使用智能手机,虽然学校进行了管控,但是无法完全改变“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文化基础普遍差、学生食堂伙食差(或者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而造成的身体素质(特别是智力、脑力素质)差的学生,要求他们都能像讲武学堂的学生一样专心上课,并且充分领会教师所讲授的专业知识,那真的是天方夜谭。摆在我们职校面前的就是如此的学生与环境,还有有待完善的教学设备设施,有待制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有待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社会上企业所需求的适当素质的操作型技能人才,这就是客观条件、客观因素。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应对。笔者认为,最佳的应对方案就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面向市场。

1.因地制宜,努力创造、整合、调整,向一体化教学要求过渡。目前,我校正在实施一体化教学设备场地的硬件及软件建设,由于经费问题,虽然不可能达到一次性到位,但是对中职学生来讲,远远够用。另外,学校构建一体化教学的设备场地,主要是要定位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学员。所以就要因地制宜,努力创造、整合、适当增补调整教学的设施设备。一方面,面对我们职校目前素质的学生,设计适用于本校的一体化教案、学材,从传统的理论与实操分离教学逐步过渡到理实一体化教学上来。

2.因材施教、分类教育是中国自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来充满智慧的传统教育思想。在现代职业教育更应充分体现这一思想,使每个学生受到最适当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受到最可能的发展,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学习的领域自然是面向先进的环境而设计的。而有些用人市场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能一般性操作而非设计或者精通维修。所以,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课程改革有定规而无定法。方法比较灵活,需擎其要领而实现地方化、行业化、校本化。“校本教材”是以国家的相关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为指导,针对本地区、本学校所作出的教材,是实用、相对有效的。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开展多种课程形态,如在一体化教学工作岛学习,到工矿企业参观,调研学习,请企业专家来指导讲课等。校本教材的编制关键是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最适当的教学内容,采用最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学习,学有收获、学以致用,不断改善其学习品质。根据实践岗位应知应会的要求,编写实践活动相符合的学习手册或培训手册,即符合素质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使学生易学易懂、易于识记。按照职业教育的现行有关规定,必须通过一本职业技能证书鉴定才能获得中职毕业资格,因此将物流员或销售员职业鉴定证书课程列为学生必修课程。职业资格或技能鉴定证书多样化。

3.面向市场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以周边地区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结果为依据,尽量以校企挂钩为定位,确定优化后的电工电子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直接向电工电子用人企业提供高技能操作人才,建立起直接与企业挂钩、企业下订单式的人才定向培养机制。

三、结束语

电工基础教案范文第4篇

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和我校教学改革的自身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主要是更新高等教育理念,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完善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为其成功奠定基础,满足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以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为平台,搭建教学团队的框架结构

1.实施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制度。

在原有的培养方案中,电气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选修课的门数超过25门,目前急切需要构建的专业核心课程是要对原有课程知识体系进行重组。电气专业的核心课程应满足关联性、整体性和独立性原则。在电气专业众多主干课程中,电路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之间承启关系清晰,内在联系紧密,同时又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比较适宜作为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确定电气专业核心课程门数及课程名称之后,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挑选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且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的教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同时,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网络化建设,提高课程教学的现代化水平。本教学团队的成员承担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均须建设网上教学平台,丰富核心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优质的网上试题库和教研成果共享资料库,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答疑困难,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每周进行定时定点答疑,均会使用E-mail、QQ、博客等网络平台答疑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的构架。

建设好专业核心课程,关键在于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而优秀的教学团队又必须具备稳定的构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构架是“所在二级学院主管、团队负责人总管、团队责任教师具体负责”的三级管理体制,三级之间分工明确,有机协调。二级学院负责从体制与机制上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保障,是教学团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而不是发号令者。教学团队负责人统管团队的各项事务,在教学模式改革、团队工作计划制订、团队成员组成、内部经费使用、考核与评价成员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主权。在团队领导上,选择合适的团队负责人对建设好团队十分重要。团队负责人应善于开拓创新,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便在沟通、协调与尊重的基础上为团队建设提供组织与服务。根据电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需要,教学团队对各门核心课程均应设置一个责任教师岗位,下设2~3个中青年主讲教师岗位,责任教师和主讲教师可兼任。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形成以研究生(硕士、博士)学历为主力、中青年教师为重心、中高级职称教师为主体的团队结构。在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引进电气类企业有知名度的高级工程师加入到团队中来,作为团队和企业沟通的桥梁,为践行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办学理念夯实基础;成立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发教学项目和项目课程,将企业的人才需求引入到培养方案中。

(二)以实行教学实施大纲为契机,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

以前实行的教学大纲主要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教学内容指导性文件,被视为一种教学辅助文件。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无法看到教师编写的教学大纲,不能充分理解所学课程的概貌,不能充分了解教师讲课的重点和进度,这导致教学大纲与教师教学脱节、与学生学习脱节。而课程实施大纲详细地描述相关课程的目的、任务、要求、进度安排、评分标准等。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要求团队教师必须撰写所上课程的教学实施大纲,在撰写过程中对课程整体进行一次再把握,对整个教学流程做到心中有数,对相关重难点能思虑透彻。为了学生在选课时可以用作参考和做上课准备,教师需要将电子课程实施大纲,上传到教学资料共享平台,与学生共享。在教学中严格按照课程实施大纲组织教学,每一轮授课结束以后,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发现问题,不断修订更新,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团队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善于综合,正确思辨,勤于实践。

(三)大力培养青年教师

在教学方面,团队应大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定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老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实行一对一的指导,指导青年教师的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着力夯实青年教师的理论基础,掌握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团队把青年教师培养与管理纳入团队工作的议事日程,围绕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落实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培养措施。让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协助指导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工作,要求青年教师与学生一样完成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全部实践内容,增加实践指导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要求青年教师听老教师全程授课,在经过集体备课、逐章试讲、严格评议后才能独立授课。对青年教师的授课情况定期旁听和评议,了解他们的课堂授课情况,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的途径,提出建议和意见。在科研方面,教学团队要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在申报、争取各类科研课题时及时提供信息,并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组织有丰富科研经历的教授、副教授从各方面,如科研选题、项目申报和论文指导等,负责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指导。

(四)坚持“工学一体化”,为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做贡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强弱电相结合、电工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系统工程与控制技术相结合的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的建设,应遵循专业特点,根据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气工程高级人才的需求,坚持工程应用与理论教学一体化的理念,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与生产实践一线的结合,更加重视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此,在学校多项措施与政策的帮助下,教学团队教师应积极展开与企业的合作,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应用相结合,积极联系企业共建校内实践基地。团队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一起,根据企业生产的最新需求,设计和引进包括供电、测量、微机保护屏、无线温湿度监控系统等一系列实验装置,建设和完善校内电工实习和专业综合实验基地。学生可在这个实验平台上充分动手实践,模拟工业现场运行,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这种模式可以做到教学实验与工业现场的高度逼真,弥补生产现场不能进行运行操作和安装接线的缺陷,使学生达到解决教学实验问题如同处理工程问题一样的效果。

(五)加强教学团队科研和教改能力,促进教改和科研项目与教学的结合

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依托硕士点、省重点实验室,积极申报教学、科研课题,撰写教学、科研论文,以科研促教学。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内容开展相关教学项目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研究成果转化。通过科研项目和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室等,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以申报部级、省级、院级教改项目为契机,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大纲撰写及课改热点、难点问题,引导教师积极申报和承担各级教改科研课题、质量工程等科研项目,让教师边实践、边研究、边改进,以科研形式开展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提高。

(六)建立团队建设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制订教师培养计划。根据教学和课程建设需要,为各位教师量体裁衣,制订教师培养计划。同时,将教师培养计划和激励措施联系起来,积极努力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有机会获得去国内外培训的学习机会,在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的教师,将获得团队经费奖励等,有效调动团队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的积极性。

2.建立团队定期教学活动制度。为了加强团队教师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应按照教学活动制度定期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要求团队教师积极参加。

3.建立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制度。两位以上教师教授同一课程要求必须进行集体备课,由各备课组长负责。集体备课的形式多样,每门课程都应有集体备课教案,各授课教师根据各班级的实际情况修改成个人备课教案。

4.完善兼职教师管理规定,制度上确保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电工基础教案范文第5篇

一、构建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我校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教学的定位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实验教学全局,构建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应用与研究并行相互协同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新体系。基于此,教学团队构建了电工电子技术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突破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理念,将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依据该定位,结合我校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由基础型实验、提高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三个层次实验内容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教学目的明确,层次分明,使学生从基本的电工、电子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方法的运用学起,逐步实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开展提高性、创新性的实践研究,通过学生自己选题,进而完成设计和调试,使学生掌握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培养符合工程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基础型实验包括基本的电工、电子实验仪器的使用和验证性实验;提高型实验包括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包括学生自选实验、开放实验和科技活动课题等。这种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了实验教学独有的开放、自由和创新的理念,重基础,讲创新,使学生深受影响,培养了学生的科学作风、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将来从事工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1.基础型实验教学方法基础型实验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教学中以教师辅导为辅,学生动手实验为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基础型实验教学期间应能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常用的电工仪表、电工设备及常用的电子仪器,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正确选择使用各种仪器,学习查阅手册,认识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及其使用和连接方法。能按电路图正确接线和查线,能准确读取实验数据,观察实验现象,测绘波形曲线,能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独立写出内容完整、条理清晰的实验报告。在基础型实验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填鸭式给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启发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第一次实验课,教师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实验台前,先对实验台有一个整体认识,了解各个实验模块的功能和作用。然后重点学习常用的电工仪表、电工设备及常用的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结合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同学们亲自动手操作和体会。直流电压(流)表和交流电压(流)表的使用方法不同,教师采用启发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问学生这两种电表的接线柱是否都有正负极性之分,引导学生思考。因为直流电压(流)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变的,交流电压(流)的大小和方向是时变的,故直流电压(流)表的接线柱有正负极性之分,而交流则无。这样引导教学,学生的记忆深刻,在以后的实际使用中少犯错误。同时,可利用幻灯片和投影等现代教学手段将仪器设备和各种元件的使用方法介绍给学生,以扩充知识量和提高上课效率。教学团队还研发了与实验教材配套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实现了立体化的实验教学。

2.提高型实验教学方法教学团队以“巩固基础、注重能力、强调素质、突出创新”为原则,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在做好基础型实验的基础上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实验项目。对于这些实验项目,教师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做实验时,要根据试验内容,自己选择各种设备和仪器,设计和绘制电路图,选择元器件和参数,自拟实验测试表格,测试数据并进行理论和误差分析。如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的设计实验,要求学生独立设计电路,选择参数,测试电路,用示波器观察实验波形,并进行对比分析。两种电路虽都由电阻和电容串联而成,但输出端元件不同,对元件参数的大小要求也不同,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如何设计。通过实验理解电路时间常数的意义,知道微分电路可以将矩形脉冲波转换为尖脉冲输出,体现输入信号的变化趋势,而积分电路可以将矩形脉冲波转换为锯齿波或三角波,反映输入信号的作用时间和累积信号的输出量,两者在实际中的应用是不同的。转变实验指导教师的职能,转变传统的“教师主导、面面俱到,学生模仿”的实验教学方法,代之为“学生自主、教师点拨”的新形式。同时,课题组将EDA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对于稍复杂的实验内容,可指导学生先利用EDA技术,如MATLAB或Multisim等世界知名软件对电路进行仿真,对实验结果有个预判,有利于实际实验的设计和测试。MATLAB是美国MathWorks公司出品的商业软件,用于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主要包括MATLAB和Simulink两大部分。Simulink是MATLAB中的一种可视化仿真工具,是一种基于MATLAB的框图设计环境,是实现动态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的一个软件包,被广泛应用于电路系统和其他系统的建模和仿真。而Multisim是美国国家仪器(NI)有限公司推出的仿真工具,特别适用于模拟/数字电子电路设计工作。它包含了电路原理图的图形输入、电路硬件描述语言输入方式,具有丰富的仿真分析能力。采用这种“虚实结合”、“软硬兼施”的实验教学手段,使课程沿着“电路方案设计→EDA仿真→电路设计与制作→系统调试”的模式进行,符合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流程,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为其将来参加工作奠定了基础。

3.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方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鼓励和引导学生自选实验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参加学生科技小组,参与开放实验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并写出科技论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等。或以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主,根据学生自己设计的题目开展研究创新性的实践研究,到实验室亲自调试,进而完成设计,使学生掌握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培养深层次的人才,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极有好处。实验中心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每年提供实验室开放项目,吸引学生参加实验室建设,同时也能使学生得到创新学分。在2012-2013年期间实验中心提供40个项目,包括实验室建设项目和实验教改项目等,例如2013年有13名学生参加“低压电器实验装置设计、安装及调试”,共计完成20台低压电器实验装置,解决了实验室设备不足的问题,同时也给学校节省了大量的实验设备经费。近年来许多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他们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这种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实验课题进行分析,利用网络查阅相关信息,组织整理资料,进行电路的设计、仿真,最后到实验室验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导师”的角色,为学生的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三、实验教学效果

通过实验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为目标,构建以基本操作能力、自主设计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三级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逐步培养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使其有利于学生后续专业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而获得本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2011年以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国家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9项,省级二等奖12项,省级三等奖26项。这些成绩的获得,验证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学团队参与的省级教改项目“电气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2013年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获2013年辽宁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结语

在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团队认识到实验教学改革是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而且有利于营造以学生为本、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研究式学习的实验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励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独立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团队将进一步开拓思路,锐意进取,争取将实验教学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作者:耿大勇朱延枫李洋洋单位:辽宁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第二篇

一、实验教学模块化

实验教学模块化,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需求,也是实验教学的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的实验课程包含着“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三大课程的内容,该课程实践应用性较强,在教学中的许多电子电路都是成熟的实用电路,只要将实验项目模块化,在内容上分层次,通过使用实验电路模块,调整和设计做成应用较强的装置。以此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实践掌握理论,理论在实践中的整合,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达到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合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基础教学与实验中心的电工电子实验室,主要是面向全校各工科系、部的电类工科学生的实验与实训教学工作,同时也承担着部分成教学生的实验教学任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我们对实验教学的项目进行了模块化的尝试,在形式上项目模块化,在内容上分层次,根据各系部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及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针对专科、本科、专升本的学生的不同要求而设置的,这就如同饭店的菜单形式一样列出实验项目供顾客选择,学生就是“顾客”,实验室教师就是“厨师”。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以及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使用“自助和辅助”,“开放和集中”的预览方式,并配有网络视频和Multisim2001仿真软件以及各种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课余时间”给他们做一些简单实用电路,并规定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学生利用Protel软件设计PCB板,制作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功率放大器,声光控制电路,组件(SMT)收音机,增加学生在实验课的兴趣,这些内容纳入总成绩的考核中。

二、实验训练基础化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的作用是使学生有机会参加科研活动,培养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锻炼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满足我院的“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要求。首先,我们利用学生的“求知欲”,解析电子器件,从感性和理性上增加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引进一些新设备,对实验中所用器件如:贴片三极管,二极管,电阻,电容,电感器,红外器件,光敏,发光装置等器件逐一介绍,使学生从基本的训练开始,把书上抽象的概念与原理同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其次,通过组装、解剖七管(分立元件)超外差半导体收音机电路中放大电路为例,通过半导体收音机的工作原理得出放大的概念和本质,理解微弱信号的放大及信息的传递,使学生真正掌握三极管的放大作用,以实验实践改变以往学生为完成实验任务而学习的被动状况,引导学生完全投入到实验探索和研究中去,真正体会到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让学生认识到没有理论的实验是盲目的实验,没有实验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第三,通过一些简单实用的电路,为学生参加电子竞赛铺垫基础。适当的时候还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让学生进入企业,根据企业项目进行模块化研发,从电路原理设计、画PCB板、焊接、实验调试到完成产品所需的功能要求,这个过程中教师起指导作用。通过这种企业实践的锻炼方式,让学生得到了较多的实际设计经验,学会对各种电子电路的正确分析,巩固对理论知识理解。另外,通过创造条件允许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设计过程,体会到实验设计者的思想,辅之以精心策划的实验过程,努力改变以往实验呆板无趣的状况。第四,剖析分立元件电路的同时,更注重集成电路的应用。强调集成电路的外特性,注重实际应用的效果。强调单元电路和整体电路相结合,理论电路与实际电路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并利用触发器、集成电路芯片的逻辑运算、计数器等设计一些实用强的电路,注重各单元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的外特性,各参数的调整、测量,最终完成实验所要求的内容。培养学生“兴趣、学会、完成”。同时结合学生的课程设计,逐年更新实验指导书,完善实验器材,使得实验课程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要达到使学生看懂电路图、会选择需要的电子元器件、计算、确定电路基本参数的目的。“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对实验结果独立分析、判断和评价。“做到”会查阅工具书,参考文献,寻找答案,掌握常用基本电路调试的一般规律,具备初步的安装、焊接、调整、测试、修理等操作技能。另外,教师对学生所做的实验项目严格把关。要求学生对预做的实验项目要拟定实验方案和详细的实验步骤,并写好实验报告与总结。使学生在实验中提高学习积极性、积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

三、实验考核多元化

以往的电工电子的实验考试只作为理论考试的辅助课程,考试成绩不纳入总成绩,只是理论成绩的一个参考,而理论课老师在课程结束后一般是按照“两头尖”(即成绩突出的和最差的两端)的方法计算平时成绩,其中中间的成绩则是估计或者通过理论考试考核,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学习态度不够重视,教学质量也就自然难以提高。因此,将实验考试和理论考试分开,并将实验考试结果作为期末的总成绩。将会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重视程度。而且能够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技能。实验报告也是实验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反映学生实验效果的重要部分。是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总结和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学生在实验报告只是原封不动的抄写实验指导书,缺少应有的思考环节,那么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后,发现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进行分析,得出结果,或者验证理论的计算,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书写技术文档的能力。为以后书写技术文档奠定基础。在写实验报告时应该真实、客观、准确的反应实验内容,要求原理正确、表达准确、纹理清晰、图表完备、数据真实。实验报告应该包括六个部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数据的记录分析及实验总结。其中,前面四个部分可以参照理论教案和实验指导书,而实验结果和数据的分析记录是试验最为关键的部分,实验数据是实验的第一手资料,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要求,清晰准确的记录实验过程和数据是分析实验结果及对实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不能捏造和随意填写实验数据。而实验总结也是实验环节重中之重,是实验课程的精髓,是学生可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的过程,实验总结是学生技能得到提升的表现,没有总结分析就达不到实验的效果,不能分析试验数据,验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