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伤的急救技能

创伤的急救技能

创伤的急救技能

创伤的急救技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严重创伤;急救;急诊;发展模式

1 我国急救医学发展现状

急救医学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跨专业的独立学科,是指对生命有直接危险或对于预知的急性伤病立即进行抢救的救命、救急医疗科学。目前,全国各大、中城市都建立了急救中心,小城市和县、镇也基本建立了急救医疗站,并开通了 “120”急救呼救电话专线,急救医疗的社会化、专业化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急救医学从组织机构、设施建设、队伍建设、设备装置以及业务学术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所广泛采用的依托模式,是促进急救医学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运作过程中,依托模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院前急救与院内医疗一体化为急救科研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有利于急救系列医教研的平衡发展。

2 急救医学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2.1 急救人才队伍缺乏 很多医院的急诊科没有自己的专科医生,急诊科医生专科性太强,对急诊科的专业知识及急救技能缺乏全面及系统的掌握,不能独立完成重危患者的抢救。很多优秀人才因为职称晋升困难或急诊科工作辛苦而放弃急诊工作。这对急救人才队伍的建设带来困难,很多医院急诊科面临无人可用或留不住人。

2.2 急救网络覆盖面不广,急救应急能力仍有限 急救网络已能初步覆盖主成及周边区县,但只是粗略的覆盖,城乡仍有较多死角不能触及,主城很多新增的社区仍然面临急救难的问题,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山高路远,道路状况差,很多患者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救治,还有很多地区连车路都不通,长年与世隔绝,重危患者长期因为得不到救治而死亡。

2.3 急救系统科技含量低,与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同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化、现代化、快速化、准确化的发展空间,对急救中心的指挥、协调、救护的统一、快速、高效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急救系统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些先进技术也引用到急救领域,但信息化程度仍较低,少数医院的急救车上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大多数特别是区县的急救车上仍没有装备,重危患者人群没有建立信息跟踪系统,不能对重危患者人群进行及时监控和随访。

3 严重创伤急救与急诊外科发展的方向

“三环理论”成了创伤救治模式的发展方向,并且在创伤救治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突破了创伤急诊急救发展的体制“瓶颈”。

3.1 规范化 根据发展状态的不同创伤救治模式有依赖型、自主型、独立型等不同模式。应逐步建立起创伤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和行业标准,积极开展规范化培训和资质鉴定。设置创伤救治各环节的规范化,实现伤情评估规范化和创伤处置规范化,使先进的救治模式成为同行学习和借鉴的模式。

3.2 网络化 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建立 “110,120,119,122”四位一体的公安、消防、交通、急救统一报警、统一指挥的“联动中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3.3 自主型 自主型的关键一步是建立相对独立的创伤救治部门,改变以往创伤救治分别由各专科分派处置的局面。自主型创伤救治模式顺应“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将稳定和壮大创伤救治队伍。救治模式自主运行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救治人员固定,并根据人员各自特点定向培养,形成一个训练有素的创伤救治团队。

3.4 一体化 创伤救治的时效性和整体性是体现一体化的关键。创伤一体化救治要求同一体系内救治人员快速协同诊治,充分体现救治的时效性。创伤一体化救治的整体性则主要体现在救治各环节的协调配合,包括科内协调和科间合作,实行创伤流程环节管理和合理解决病患收治重叠、技术支持等科际性问题。

3.5 专业化 创伤救治专业化首先要做到人员专业化发展。创伤学科只有做到专业化,才有创伤学科发展的生命力。创伤救治专业化还有赖于创伤救治部门的专业化设置和配套的运行机制,使人员专业化与设置专业化紧密结合。

4 思考与对策

4.1 创新急救医疗人才队伍和急救医疗服务质量 通过在职岗位培训和专业学习进修等渠道培养专业人才;大量引进高学历、高素质 、高技术的专业人才;留住现有急救医学人才,保持急救队伍的相对稳定。急救医疗质量:①反应快速;②救治有效;③降低成本。服务改变单一的院前急救服务为综合性的院前、院中、院后服务;在服务过程上改变以接送患者为主的服务为救护、诊治、康复、护理、生活等全程。

4.2 在急救系统引入高科技成果

目前,急救医学已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全球公用数字无线讯技术、无线网络数据传输系统、移动车载调度终端等引入到急救网络中,以达到适时准确定位、及时跟踪监控、快速协调调度、患者信息的快速录入与及时有效的处理,这将大大提升我市快速急救及周边地区的急救能力。综合型创伤急救模式已形成快速发展,建立一体化、专业化、网络化,规范化的创伤急救医疗护理势在必行。我们要不断强化急救意识,重视急救医护人才培训,推动医疗急救事业的发展,使急诊急救整体水平和服务满意度得到不断提高。

参 考 文 献

创伤的急救技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儿童 多发创伤 救治 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184-01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不同创伤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成为人们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车祸的发生率在明显提高。据调查,儿童意外伤害事件中车祸伤占到60%。这对创伤急救技术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做为一名急诊科的护士,对病人实施快速、准确的评估与处理是从事危重病护理的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但如何对创伤儿童进行处理,这使习惯于成人工作的护士面临的挑战【1】。

1 病历资料

选择2010年至2013年我院急诊科共收治儿童车祸至多发伤16例。年龄2-14岁,平均4.0岁。男性11例,女性5例。其中腹部损伤8例,骨折伤11例,其它外伤3例,其中两个以上脏器损伤8例,三个部位以上损伤4例。

2 急救原则

2.1 创伤患儿的急救处理步骤:(1)快速初级评估(伤情判断、初期评价);(2)稳定生命体征(急救处理、紧急复苏);(3)再次详细评估(二期评估、再次检诊);(4)初步治疗及确定治疗[2]。

2.2 评估:严重创伤患儿送达急诊后,医护人员立即对意识、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评估意识状态[3]。患儿来诊后立即呼叫患儿,判断意识、颈动脉搏动、生命体征、双侧瞳孔大小,光反射是否存在,面色,末梢循环。经过初步评估,若患儿病情属急危重症,应立即进行抢救。如患儿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3 心肺脑复苏:依据美国心脏协会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心肺复苏。对患儿立即进行心脏按压,位置两连线的中点,下压深度胸廓前后径的1/3,频率至少100次/分。迅速清理气道,使用儿童简易呼吸器支持呼吸,吹气量以胸廓起伏为准,与胸外按压比例双人复苏15:2,单人复苏30:2,氧流量10升/分。同时进行气管内插管,选择3.0号带气囊导管,经口插入10cm,使用简易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按每公斤体重20ml生理盐水30-60分钟输入,并给予肾上腺素按每公斤体重0.01mg静脉推入。

2.4 再次评估与治疗:在抢救同时,呼叫儿科、ICU、相关科室医生紧急会诊,参与抢救。患儿出现自主呼吸和心率后,在监测生命体征的情况下,迅速提升血压,补充血容量,做交叉配血。取血进行患儿的血气分析,如PH小于7.35,说明存在代谢性酸中毒,应给予患儿碳酸氢钠按每公斤体重1mmol静脉快速输入,纠正酸中毒。多科医生会诊与严密监测,完善B超、CT、化验等相关检查,确定诊断,并提出治疗重点。需要立即手术者,在急诊科完成术前准备,如完成备皮、胃管、尿管的置入,直入手术室。

3 护理体会

3.1 护士对急救专科技能掌握要熟练。如婴幼儿的CPR技术、婴幼儿的静脉穿刺技术、简易呼吸器的使用技术、导尿、胃管置管术及配合医生气管插管等技术应熟练掌握,以便在抢救中得心应手,提高抢救成功率。平时应加强急救技术的训练,如科室组织进行心肺复苏模拟训练,到儿科进修穿刺技术等,得以提高。

3.2 对于重症多发创伤的患儿,护士要掌握抢救流程,如迅速评估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包扎、止血、液体复苏等,做到与医生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科室定期组织学习,请外科医生、儿科医生讲解专业知识,提高护士的知识水平。

3.3 急诊科护士要了解药理学知识,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急救药品的规格、用法、用量等,以及副作用,疗效观察等,做到准确用药,及时根据病情调整用量。科室利用早交班时间进行提问,提问用药常识,并定期进行考试,使护士能牢固掌握药理学知识。

3.4 做好物品管理,使抢救物品完好率100%。如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保证电量充足,性能完好;除成人用品外,还应准备好儿童用的抢救用物,如各种型号的气管插管、胃管、导尿管、吸痰管,简易呼吸器等,物品在有效期,并保证性能完好,以便在应急情况下能够顺利使用。急救护士每班检查仪器设备的性能,护士长、仪器管理员每周检查仪器设备性能的完好性,使之处于备用状态。对抢救物品用后及时补充,定期检查,防止过期。

在急诊科,任何突发状况均可能出现,面对的就诊人群、疾病谱不确定,患者可能为男女老幼,所患疾病可能为内、外、妇、儿。在整体化急救过程中,急诊专科护士发挥应有的护理角色功能,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救治成功至关重要[5]。通过对小儿严重创伤的救治,考验了护士的专业技能和反应能力,为今后急救护理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具体、更完善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惠娟.对儿童创伤的评估与处理[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1,20(7):304~306

[2]许峰.儿童多发性创伤的急救思维和处理原则[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12):897~899

[3]林小玲.严重创伤的急救进展[J].全科护理,2009,7(10):2602~2603

创伤的急救技能范文第3篇

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进程,严重创伤的发生率逐年增多,已成为我国城市中排名第5位的死因[1]。严重创伤致死的第一个高峰期出现于意外发生后数秒至数分钟内,能存活者为数极少;第二个高峰期可出现在意外发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专家形容这段时间为“黄金时段”[2],而严重创伤急救护理关注的是第二高峰期急救时间的有限性。因此,早期实施快速、正确、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是抢救严重创伤患者的关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来我科就诊的严重创伤患者49例,均按抢救预案流程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设为观察组;将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到我院就诊的严重创伤患者58例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病前身体均健康,按AIS-ISS伤情评分标准,评分>16分,均需入手术室或入院治疗。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及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严重创伤后2h内经抢救无效而在抢救室死亡者、发病前有严重心肺脑肾等疾病者、特重型颅脑损伤者及AIS-ISS伤情评分<16分者不列入本组病例当中。

1.2方法观察组:采用抢救预案链式流程[3]即初步判断伤情、呼吸管理、循环管理、系统体查,采取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各项护理措施等,制定严重创伤急诊抢救预案流程。患者到达急诊室后,立即启动严重创伤急诊抢救预案流程,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由3名护士配合医生共同完成患者生命支持的处置,做到分工明确。护士甲快速对患者进行评估后立即给予吸痰,必要时行气管插管,以保证患者有通畅的气道及保持正常的通气和给氧;护士乙全面快速建立大静脉补液通道,并配合医生完成深静脉穿刺,以保证机体维持基本的灌注,为确定性救命手术创造安全的全身灌注;[4]护士丙全面对患者进行伤情检查,及时控制活动性出血以及其他急救处置,连接各种监测仪器,动态观察病情,完整记录抢救经过,并做好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最大程度发挥与医生合作的协调性,使急救措施更快更合理地用于患者,以确保在“白金10min”[4]内完成患者的基础生命支持,在“黄金30min”[4]完成高级创伤护理内容。经紧急救治后启动急救绿色通道,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并与相关科室取得联系,告知对方患者病情,使其能提前详细了解病情,及时制定检查及治疗计划,使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检查、诊断及治疗,以保持检查治疗及监护的连续性。由急诊科医护人员护送,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的救治。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抢救方式进行救护,即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开放静脉通道、急诊处置和术前准备,专人护送做相关检查后入手术室或入院,在人员安排上根据护士长排班按需操作。

1.3观察指标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分析基础生命支持抢救时间、抢救有效时间(来诊至术前准备完毕或住院准备完毕时间)[5]、抢救成功率(即入院或入手术室时病情稳定、减轻、无加重)评定抢救效果。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观察组49例,基本生命抢救时间最低为12min,最高为15min,平均为(13.26±1.147)min;对照组58例,基本生命抢救时间最低为12min,最高为25min,平均为(23.29±1.54)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t=36.89,P<0.001)。观察组49例,抢救有效时间最低为30min,最高为42min,平均为(36.40±3.78)min;对照组58例,抢救有效时间最低为55min,最高为74min,平均为(63.16±5.4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t=28.86,P<0.001);观察组抢救成功45例,死亡4例,成功率91.8%;对照组抢救成功43例,死亡15例,成功率74.1%;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校正χ2=4.55,P<0.05)。表明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好于对照组。

3讨论

3.1应用急诊抢救预案流程的必要性严重创伤患者病情凶险,强调急救时间的有限性,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操作,以气管插管、紧急静脉通道建立、制止活动性出血和妥善固定防止再损伤为急救技术4大要素[6],体现的是“时间就是生命”。而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抢救预案流程是根据链式流程进行制定的,预案的有效运行正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做到及时判断、正确评估、果断处置,使评估和抢救生命同时进行,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抢救,使急救工作畅通无阻,真正成为生命绿色通道,为患者赢得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本研究中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及时、准确的对病人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完整地记录抢救过程,也有利于保障医疗安全。

3.2急诊抢救预案流程的实用性本研究中采用急诊抢救预案流程即以整体护理为指导,以熟练的抢救技能为基础,以提高抢救质量为目的的护理流程,具有简明、便于记忆和操作等特点,同时在抢救过程中将各项急救护理技术进行优化整合,能在“黄金时间”内迅速准确地评估伤情,及时实施急救护理从而缩短抢救时间。观察组中基础生命支持时间和有效抢救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而成功率却明显高于后者,说明了采用急诊抢救预案流程的优越性,同时在抢救中各护士分工明确,医护之间配合默契,做到有条不紊,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创伤的急救技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通信系统 创伤 急救模式

当今社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从地震、矿难、冰雪灾害,到建筑物倒塌、交通事故等,造成的创伤患者越来越多,全球每年因为各类突发事件的死伤人数在数千万人以上,创伤已成为当今人类的主要危害,在医院病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何缩短抢救时间,抓住“黄金一小时”[1],成为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的关键。传统的急救观念往往使得处于生死之际的伤员丧失了最宝贵的几分钟、几十分钟“救命的黄金时间”,因此提倡和实施现代创伤救护的新概念和技能势在必行[2]。我院与市120急救中心通过联合使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救治创伤病人,缩短了患者抢救时间,降低了死亡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统计我院急诊室2006年~2008年由市120急救中心送至的创伤病人,包括多发伤、复合伤、脑外伤、脊髓损伤、四肢骨折、肋骨骨折肺挫伤、腹部闭合伤等(创伤病人分类见表1,其中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5分的严重创伤病例数见表2)。将患者分成2006年、2007年、2008年3组,3组ISS  25~54分,年龄20~70岁,3组病例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以下情况不列入3组病例范围:(1)在120急救中心转运途中发生心跳呼吸骤停者;(2)在120急救中心救治前发生心跳呼吸骤停者;(3)入院后自动出院不足24小时者。

2  治疗方法

   

3组病人由120急救中心接到呼救后,救护车接到病人后上报急救中心,并将病人信息上报给医院,到达医院后医院立即根据创伤治疗原则,使用常规急救、对症、支持治疗,休克病人常规抗休克治疗,创伤病人常规清创、手术、抗感染等治疗。治疗组由市120急救中心与我院通过无线集群通信系统救治,对照组由市120急救中心与我院未使用集群通信系统救治。

3  观察指标

   

观察我院急诊室2008年度由市120急救中心通过无线集群通信系统收治严重创伤病例的24小时死亡率,以及2006年、2007年度由市120急救中心未使用集群通信系统收治严重创伤病例的24小时死亡率,见表3。

4  统计学方法

   

将3组病例的24小时死亡率进行比较,经SPSS13. 0统计软件包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006、2007、2008年度我院接诊创伤病人分类(略)

表2  2006、2007、2008年度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性别、年龄、评分比较(略)

P﹥0.05为无统计学差异

表3  运用集群通讯系统前后严重创伤患者24小时死亡率(略)

2008年度与2006年度、2007年度比较,P<0.05

结果

   

经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以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我院2008年度由市120急救中心通过无线集群通信系统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24小时死亡率为15.11%,与2006年、2007年度由市120急救中心未使用集群通信系统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24小时死亡率(分别为26.32%,26.80%)进行比较,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我市120急救中心在2008年度应用无线集群通信系统全市各医院共完成病人救治转运约20000余例,其中车祸引起的创伤病例7000余例。120急救中心接到患者呼救后,立即对患者发病地点定位,120急救中心根据定位台、调度台信息通知就近急救分站、派救护车救治病人,救护车接到病人后将病人信息上报给医院,医院的无线联网终端——LED显示屏上显示出病人的信息,医院则根据病人信息做好救治准备,病人到达医院后立即给予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缩短了救治病人的时间,提高了救治效率,大大减少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

GoTa无线集群通信系统是中兴通讯独立推出的基于CDMA技术,面向未来技术演进的"新一代"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其功能如下:(1)该系统不仅可以使指挥中心对被调度车辆进行一对一的呼叫,更可以进行一对多群组呼叫,并可进行动态重组,相关急救单位的协调指挥,有效地提高了急救效率。(2)系统与位置业务相结合,自动推荐离急救地点最近的车辆和急救医院。(3)调度员确认了急救地点、急救医院、急救车辆后,可通过短信、集群对讲等方式向救护车或急救分站下达出车命令或急救指令。(4)基于网络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力,可向急救中心传送出车状态报告、车辆运行数据等信息。(5)急救中心、急救车辆向医院传输患者病情信息,提前将病人性别、年龄、发病地点、病情状况等通过无线通信系统发送到目的医院的大屏幕上,并且随时报告病人的病情发展,让医院急诊科准备好相应的抢救治疗措施。如果病人急需手术,可以事先让相关医生做好手术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6)医院也可以向急救中心、急救车辆报告门急诊病人数、病床饱和情况等(见图1)。

图1  GoTa无线集群通信系统通讯网络设备的管理(略)

现代化通讯系统既是院前急救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的灵魂,建立健全灵敏快捷的通讯网络是提高急救应急能力的基础[3,4]。通过运用无线集群通信系统后,保证了医疗救护网络、通讯网络和交通网络高效运行[5],救治病人时间平均缩短了1~5分钟,有效防止了创伤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减少了失血性休克、脑疝等危险情况的发生,提高了抢救效率,降低了死亡率,真正实现了院前院内急救的无缝衔接,使得急诊绿色通道更加畅通,患者得到更快、更有效的救治,实现“立体救护、快速反应”[6],做到了院前急救——急诊室——重症监护病房救治一体化,使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明显上升[7,8]。因此这种无线集群通信系统,结合院前急救——急诊室——重症监护病房救治一体化的急救模式是将现代信息化、网络化技术运用于医学救治,是值得推广的现代急救模式[9,10]。

【参考文献】

创伤的急救技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 多发伤 院前急救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20-02

随着社会综合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进展,创伤已成为社会的第一大公害,严重多发伤的特点是伤情重、变化快,稍一延误即可造成伤员的死亡。实施紧急有效的院前急救,可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危险因素、挽救生命、减少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及时、准确、高效的抢救、治疗、护理措施,是降低致死、致残率的关键。而主动、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抢救工作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现将我中心2009年1月~2011年12月4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体会报道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龄17~72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挤压伤3例,撞击伤2例,坠落伤14例,交通事故伤29例;其中,颅脑损伤为主合并其他伤8例,胸部创伤为主合并其他伤11例,腹部创伤为主合并其他伤12例,骨盆骨折合并其他伤3例,四肢开放性损伤为主合并其他伤14例。

1.2 急救方法。本组48例均经现场和途中急救,包扎、止血34例,建立静脉通路48例,骨折外固定17例,途中密切监护。急救时间

2 结果

本组48例,其中,有效48例,到达医院途中死亡0例,到达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3例。死亡原因:多发伤伤情过于严重及复杂、休克不可逆、多脏器功能衰竭、呼吸及心跳骤停,导致死亡。

3 讨论

现代医学进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率的提高,而院前急救处理是紧急医疗救援的前沿阵地,危急、危重病发生后的“黄金1h”内,特别是头10min被称为“白金10min”,是决定生命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如果得到正确有效迅速的急救措施,往往可以转危为安,为后面的救治赢得时间,相反如果采取错误的处理方法,则加重病情、甚至死亡。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急救人员应争分夺秒,掌握好急救的方法及常用操作技术,并应具有高度责任感,迅速勇敢、机智准确地把伤员从现场抢救出来,安全地送到医院。转我们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临床医疗实践,并通过对4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的分析和体会,我们认为要提高创伤性休克患者救治水平,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3.1 立即启动急救小组,对呼救者进行电话指导值班医护人员接到现场急救电话后,应向求救人员、伤员或者目击者初步了解受伤情况(如车祸伤、高处坠落伤等,受伤人数、受伤部位,伤者是否清醒、是否有活动性出血等情况),并通过电话,指导伤员进行自救与互救。详细记录急救地点及伤者病史。在进行电话指导的同时,迅速通知出诊急救医护人员,根据电话中询问的病史,备急救药品、急救仪器,3~5min内出车。

3.2 到达现场后迅速评估周围环境是否安全,避免造成二次伤害,使伤员迅速安全地脱离危险环境。

3.3 迅速评估病情根据伤员的意识状态、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心率及肢体末梢循环情况等快速、简捷判断伤情。

3.4 止血在创伤中大出血引起休克占首位,因此控制出血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紧急措施,也是减少现场死亡的最重要措施。

3.5 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创伤性出血性休克患者,有效循环血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应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静脉选择近心端穿刺,对穿刺困难者应及时行静脉切开。

3.6 包扎固定及搬运对开放性伤口,应包扎固定,以避免继续污染。

4 转运路途中的监护

休克患者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发展迅速。所以在抗休克治疗过程中应始终严密监护病情,边积极抗休克边转运。

4.1 救护车上伤者的安置。防止和避免增加损,伤者在救护车担架上取平卧位,昏迷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致误吸。其次,伤者双足部朝向车头,头部朝向车尾部,以免救护车在路途中因为惯性作用使伤者脑缺血,停车时要求驾驶员逐渐减速,不要骤停。

4.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①救护车上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②观察患者神志表情、皮肤粘膜及周围循环灌注情况,有头部外伤者应同时监测瞳孔和意识的改变。

4.3 全面动态观察。创伤性休克患者多数伴有复合性损伤,观察病情时不能只顾受伤部位,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动态观察。

5 护理体会

5.1 建立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对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对严重创伤合并休克的伤者至关重要。严重创伤合并休克的伤者病情极为严重,随时可能死亡,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急救人员应争分夺秒,掌握好急救方法及常用操作技术,并应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迅速、勇敢。机智、准确的把伤员从现场救出来,安全的送到医院。

5.2 缩短院内反应时间,重视院外急救院前急救的反应速度是急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出诊医护人员、驾驶员要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坐岗值班。其次,配备二线出诊医护人员,24h待命。

5.3 护理人员应具备系统的急救护理理论。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才能在急救中做到动作敏捷、准确、有效、忙而不乱,提高抢救成功率。

5.4 规范抢救设备、物品、药品,并做到定位,用时得心应手是提高抢救成功率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