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

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

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

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范文第1篇

在基层,尤其是农村,首先到达现场的往往是基层医生,而基层医生常因缺乏急救设备或者相关急救知识而不知所措,因此,及时、正确、科学、合理地处理严重创伤,是基层医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第一步:现场环境评估——保证人员安全。消除危险因素

不论面对单个伤员还是多名伤员,也不论现场环境如何复杂多变,急救人员、患者及周围人员的安全是第一重要的。院前急救人员在进入事故现场前,一定要对现场环境进行彻底全面的评估。

对现场环境的评估包括了解现场情况,观察现场环境,明确事件性质,了解大致伤亡人数,伤情种类,并准备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防毒面具等)。观察现场是否仍有不确定的危险因素。

现场环境评估流程图见图1。

第二步:检伤分类——以有限的医疗力量挽救尽可能多的生命

现场检伤分类的目的是合理利用事件现场有限的医疗救援人力、物力,对大量伤病者进行及时有效地检查、处置,挽救尽可能多的生命,最大限度减轻伤残程度,以及安全、迅速将全部患者转运到有条件进一步治疗的医院。如果现场伤病员不多,且有充足的医疗救护力量,应对所有伤员同时进行检查、处理。如现场伤病员多,又没有足够的医疗救护人力、物力时,必须先对全部伤病员进行快速检伤分类,确定哪些有生命危险应最先获得救治,哪些可暂不救治。现场检伤分类流程图见图2。

第三步:伤情评估与处置——保证基本生命安全

如果创伤现场是单个伤病员,则经快速现场环境评估和处置后直接进行伤情评估;但如果是多个伤病员,则首先应进行检伤分类,然后先对重伤员进行伤情评估与处置,我们将这一流程简单归纳为DRCAB评估流程。在这一流程中,强调只进行必要的基本检查,只对可能立即危及生命的情况给予最简单有效的处置,旨在保证伤员的基本生命安全。

首先,快速DRCAB评估,及时处理危及生命的状况

D——现场评估(Droger)救护者、伤员及周围人员的安全是第一重要的,救援人员在进入现场前一定要确保周围环境的安全。此外,对于伤员周围环境的审查往往会提示我们该伤员可能的受伤机制和伤情轻重。

R——意识状态的评估(Rewonse)迅速判断伤员是否清醒、是否有所反应。对于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及大动脉搏动不能触及的伤员,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C——循环状态的评估

(Circulation)主要包括脉搏、末梢循环,以判断伤员出血情况,同时也应迅速观察患者全身有无可见的活动性出血,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这是在创伤早期挽回伤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A——气道的评估

(Airway)溺水、火灾、泥石流等通常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气道梗阻,特别是火场逃生的伤员,气道梗阻往往在数分钟到几小时的时间内迅速发生。此外,一部分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以及受伤前曾饱食的伤员,往往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自主控制的大量喷射性呕吐,从而导致吸入性的气道梗阻。而一旦出现气道梗阻而未能及时干预,患者往往会在几分钟内失去生命。作为院前急救医生,不仅需要能够对各种伤员的气道条件进行准确评估,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其有可能进一步加重的发展趋势,以便在创伤早期对患者的气道提前给予适当的保护。

B——呼吸的评估(Breathing)包括呼吸频率、节律以及双侧的呼吸音是否对称,需要使用听诊器听诊双侧胸壁的肺尖、肺底四个听诊区。大部分气道通畅的患者都能够出现自主呼吸,但一部分患者的自主呼吸并不能维持其自身机体的氧供需求,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给予一些有效的呼吸支持手段——鼻导管吸氧,调氧面罩吸氧、储氧面罩吸氧、NPPV、IPPV或徒手面罩加压气囊辅助通气等。通常来讲,即便有正常自主呼吸的严重创伤患者,我们仍然建议常规给予低流量的鼻导管吸氧,旨在尽可能地提高患者血液中的氧含量,以便在创伤大量失血时能够维持机体的基本氧供。

其次,进行全面的初步评估在进行快速DRCAB伤情评估之后,危及生命的情况已做处理,这时需要对伤员进行全面的初步评估,包括伤员的姓名、性别、年龄、体重、、表情、活动能力、出血情况以及从头到脚各个部位详尽检查。

继而,进行二次评估,详细检查全部创伤初步评估之后,伤员的主要创伤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处置。二次评估是为了检查出伤员的全部创伤,发现在初步评估时没能发现或没来得及处理的次要伤情,同时检查评定之前的治疗效果。强调全面、详尽,并对潜在危险做出适当的判断。

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多发伤;伤情评估;诊断

Abstract: The diagnoses of polytrauma include injury diagnosis,injury complication diagnosis,and associated disease diagnosis.The missed diagnosis of injury is that injury is found 24 hours after admitting into hospital and results in worse consequence,and the rates of missed diagnosis is 2%~40%.The reasons of missed diagnosis include doctors lacking recognition of integrated concept,misleading by imageology,neglecting hidden injuries,severe trauma and loss of consciousness,and so on.Emergent evaluation strategies of polytrauma consist of evaluating trauma mechanism,using imaging techniques appropriately,evaluating systematically according to CRASH PLAN program,emphasizing evaluation at the time of ineffective resuscitation,taking dynamic and repeated evaluation.

Key words:polytrauma;injury evaluation;diagnosis

多发伤指机体在单一机械致伤因素作用下,同时或相继遭受2个或2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损伤,其中至少有1处损伤可危及生命或肢体。多发伤致伤能量大,伤情涉及多系统、多脏器和多部位,需多学科协作急诊处理,是外科临床工作中面临的重大挑战,紧急伤情评估是其成功救治的前提,笔者就有关问题简述如下。

1 多发伤的诊断及伤情评估现状

1.1 多发伤诊断和漏诊 多发伤诊断应反映致伤原因、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和程度等,包括:(1)损伤诊断,应具有唯一性,按照“损伤部位+损伤性质”原则;(2)损伤并发症诊断;(3)并存疾病诊断[2]。笔者还提出了多发伤诊断的所有损伤都应列出简略创伤定级标准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法[AISISS(2005)]评分,量化损伤严重度,为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计算奠定基础。

多发伤的伤情常随时间(以分钟或小时为单位)变化,包括以生理指标为基础的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院前指数等]和以解剖指标为基础的评分(AISISS,如颅脑伤颅内出血量、胸部钝性伤所致的胸腔出血量等),这就要求多发伤诊断应有时间标准。另一方面,与疾病诊断不同,严重多发伤救治争分夺秒,接触患者后首要的任务是紧急救治挽救生命,在控制气道、呼吸循环功能稳定后才涉及诊断问题,而这一过程可能耗时数分钟到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执行与疾病一样的按医院等级制定的初步诊断与最后诊断符合率、3日内确诊率等具体要求,显然不符合严重多发伤救治的具体情况。目前多发伤漏诊尚无确切的标准,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在急诊科、ICU或手术室检查、手术探查仍遗漏的所有创伤[3];或外科医师最初接触患者评估后发现的创伤[4];或完成病历、首次病程记录或(和)手术记录后发现的创伤[5]。鉴于多发伤伤情的复杂性、救治的紧急性和可能面对批量伤员等情况,笔者认为多发伤漏诊有两方面含义:(1):入院24小时后发现的损伤[6],不包括颅内迟发性血肿、损伤并发症等。(2):由于救治中未制定相应的措施,漏诊的损伤造成了一定的后果。如基层医院承担了相当多的胸腹伤急救任务,由于未行CT等检查,可能未诊断肺挫伤,但若未造成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就可不视为漏诊。

1.2 多发伤伤情评估现状 由于定义不一致,多发伤漏诊率在2%~40%之间[1]。以创伤登记为依据,漏诊率约2%[7];回顾性分析入院时漏诊或诊断延迟占8%~10%,尤其是从急诊科直接送入ICU或手术室者高达50%[8]。死亡的多发伤患者中以漏诊严重出血和支气管肺炎常见[9];存活患者中平均每例漏诊1.3处损伤,其中骨关节损伤约占75%,且如果先发现骨折则常增加其他损伤的漏诊率。胸腹腔脏器损伤漏诊亦不少见,主要是肝、脾、肠道和血管损伤等,其中膈肌损伤漏诊报道较多,可能与其漏诊导致的严重后果有关,严重多发伤中66%的膈肌损伤不能及时诊断,其死亡率达7%~40%[10,11]。

漏诊可发生于多发伤救治的各个环节。约15%发生在急诊科、手术室或ICU紧急救治、初次评估时,25%发生在紧急救治后ICU或外科病房行二次评估时,50%是在外科病房进行第3次评估时。早期剖腹探查后仍有约40%患者发生漏诊,此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达80%和15%[12,13]。

2 影响多发伤伤情评估的因素

影响多发伤伤情评估的因素复杂,涉及急救体制、检查设备、医师水平、患者伤情等多方面,一般而言,钝性伤、严重伤、儿童和老年人、批量伤员时漏诊率高于穿透伤、轻伤、成年人、单个伤员。大致上可分为医师和患者两类因素。

2.1 医师方面因素 主要包括:(1)缺乏整体观念,由于我国多数医院未设立集中收治创伤患者的创伤外科病房,多发伤患者可能被骨科、神经外科或普通外科等专科收治,专科医师对本科损伤更为重视和熟悉,常易忽视不明显的非本专科损伤,是导致漏诊的最重要因素,如有报道一组肌肉骨骼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收入矫形外科的漏诊率为10%,收入其它急诊内科及外科为16%,收入口腔等非急诊病房则达46%[4]。(2)影像学误导,影像学尤其是多层螺旋CT是伤情精确评估的基础,是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其它检查措施无法替代的,但也常常导致医师对其的过度依赖。Spitz等[14]以99mTcHMDP对162例曾行X线检查的多发伤患者行全身骨扫描,发现骨折漏诊率达50%。常见的原因包括摄片视野不当或质量不高,未进行X线检查,阅片水平不高,临床经治医师未阅片等。(3)注意到明显的四肢损伤,忽视隐蔽的损伤,尤其是多处远隔部位损伤存在时。(4)缺乏对损伤机制的认识,尤其是腹部损伤容易漏诊,包括术中探查漏诊等,如胸腹刀刺伤术中发现胰腺损伤却漏诊结肠损伤。

2.2 患者方面因素 主要包括:(1)伤情危重,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救治的重点是确定性止血手术、复苏以挽救生命,导致在急诊科最初评估时间缩短,或无时间或机会行全面检查或影像学检查。(2)意识障碍,包括颅脑损伤、醉酒、中毒或药物滥用等情况,有报道创伤漏诊患者中63.5%存在意识障碍[7]。(3)致伤机制和病史不详,如被发现“躺在地上”而送至医院,或因颌面部损伤等无法交流等。

3 多发伤伤情评估策略

在不影响结局的前提下尽早确诊是多发伤伤情评估的基本原则。如稳定性骨盆骨折不需紧急处理,可数天后摄片确诊;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则需要紧急控制出血和处理伴随的盆腔脏器损伤,应紧急影像学评估处理;张力性气胸则甚至不能等待胸片检查而须尽早穿刺减压。要做到伤情评估“既快又好”,标准化、高效率的策略是关键,超过60%的漏诊是能避免的[15],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考虑。

3.1 根据致伤机制评估 详细、全面的了解损伤机制有助于多发伤的伤情评估,如机动车中弹出、同车乘客有死亡、救出时间>20分钟、2楼以上的坠落伤、行人被机动车撞击等都提示严重伤的可能,这些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则应首选多层螺旋CT检查。没有系安全带的司机和乘客易发生头面部损伤,抵于方向盘常伤及胸腹部;儿童坠落常为颅脑伤,老年人跌伤常是股骨颈骨折,而成人易引起跟骨、股骨、髋骨、脊柱骨折和肾损伤等;男性乳头以下的穿透伤可能累及腹部。临床二联体(clinical dyads)的认识有助于提高隐蔽损伤的识别,如发现移位的尺骨体骨折,应注意是否存在桡骨移位,即Monteggia骨折脱位。

3.2 影像学检查精确评估 现代影像学的发展为多发伤救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恰当的运用影像学技术能从根本上降低延迟和漏诊的风险,磁共振、CT、同位素扫描能将其他检查漏掉的骨折发现率增加25%[16]。多层螺旋CT更是多发伤的革命性进步[17],能在极短时间内(亚毫米全身扫描15s)、单一检查方法(不必再分别行超声检查、普通X线摄片)、单一检查体位完成多部位多系统检查。我们一组284例多发伤中247例行64层螺旋CT检查,平均费时8.4分钟,可显著缩短院内术前时间,且在骨折、内脏损伤诊断方面有显著优势,推荐在生命体征平稳的多发伤患者中普遍使用。

3.3 CRASH PLAN系统评估 由于多发伤可能从头到脚,查体和辅助检查不可能面面俱到,应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公认的系统检诊程序是“CRASH PLAN”,包括:(1)cardiac ,心脏及循环系统;(2)respiration ,胸部及呼吸系统;(3)abdomen,腹部;(4)spinal,脊柱;(5)head,头部;(6)pelvis,骨盆;(7)limb,肢体;(8)arteries,动脉;(9)nerve,神经。

3.4 复苏无效时重点评估 没有明显外出血,复苏、甚至剖腹手术后失血体征无明显改善,患者面色苍白、大汗、心动过速、呼吸加快、脉压缩小、低血压和尿量减少等,静脉补液无反应和不能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提示有继续失血。通常应重点检查5个部位:(1)胸部损伤,是否存在延迟性胸腔出血,有无心脏压塞等;(2)腹膜后损伤,是否存在腹膜后血管、脏器损伤导致血肿;(3)腹腔内损伤,肝、脾及胃肠道等出血是否有效控制;(4)下肢长骨骨折,可能因为昏迷或脊髓损伤无感觉而无症状,应对照检查两侧肢体;(5)骨盆骨折,是否存在、不稳定等。

3.5 多次动态检查全面评估 多发伤应强调全身检查3次:(1)初次评估:重点是气道、呼吸和循环等威胁生命的损伤;(2)二次评估:明确身体各部位明显的、需要急诊手术的损伤,腹部损伤是最易漏诊的类型,其中肠道又是最难诊断者,我们2005年7月~2009年3月间收治严重多发伤(ISS≥16)425例中,漏诊肠道损伤的有15例(占3.53%),多人、多途径、多时相检查非常重要;(3)三次评估:紧急手术后转ICU或外科病房后应从头到脚(head to toe)检查,常能发现在急诊室内遗漏的微小的损伤(有时是大的损伤),临床上小的骨折或韧带损伤常是长期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多发伤漏诊和延迟诊断的因素复杂,没有哪一项辅助检查是完美的,在早期救治中的紧急伤情评估是整个创伤小组的任务,降低漏诊率的关键遵循标准化、高效率的评估策略,包括从致伤机制、影像学、CRASH PLAN、重点及动态评估。

参考文献

[1]Rizoli SB,Boulanger BR,Mclellan BA,et al.Injuries missed during initial assessment of blunt trauma patients[J].Accid Anal Prev,1994,26(5):681-686.

[2]Stanescu L,Talner LB,Mann FA.Diagnostic errors in polytrauma:a structured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J].Emerg Radiol,2006,12(3):119-123.

[3]张连阳.多发伤病历与诊断:专家共识意见[J].创伤外科杂志,2010,12(1):96.

[4]Janjua KJ,Sugrue M,Deane SA.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early missed injuries and the role of tertiary trauma survey[J].J Trauma,1998,44(6):1000-1006.

[5]Chan RN,Ainscow D,Sikorski JM.Diagnostic failures in the multiple injured[J].J Trauma,1980,20(8):684-687.

[6]薛琪,石汉平.一般创伤漏诊的原因、相关因素与预防对策[J].医学新知杂志,2002,12(3):149-150.

[7]Enderson BL,Reath DB,Meadors J,et al.The tertiary trauma surve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missed injury[J].J Trauma,1990,30(6):666-670.

[8]Sommers MS.Missed injuries: a case of trauma hide and seek[J].AACN Clin Issues,1995,6(2):187-195.

[9]Barendregt WB,de Boer HH,Kubat K.Quality control in fatally injured patients: the value of the necropsy[J].Eur J Surg,1993,159(1):9-13.

[10]Gelman R,Mirvis SE,Gens D.Diaphragmatic ruture due to blunt trauma: sensitivity of plain chest radiographs[J].AJR,1991,156(1):51-57.

[11]Brasel KJ,Borgstrom DC,Meyer P,et al.Predictor of outcome in blunt diaphragm rupture[J].J Trauma,1996,41(3):484-487.

[12]Hirshberg A,Wall MJ Jr,Allen MK,et al.Causes and patterns of missed injuries in trauma[J].Am J Surg,1994,168(4):299- 303.

[13]Sung CK,Kim KH.Missed injuries in abdominal trauma[J].J Trauma,1996,41(2):276-282.

[14]Spitz J,Backer C,Tittel K,et al.Clinical relevance of whole body skeletal scintigraphy in multiple injury and polytrauma patients[J].Unfallchirugie,1992,18(3):133-136.

[15]Buduhan G,McRitchie DI.Missed injurie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trauma[J].J Trauma,2000,49(4):600-605.

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范文第3篇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急诊外科,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和研究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进而探讨出提高急诊外科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措施,减少外伤死亡。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选取了2009年3月—2013年11月以来创伤死亡患者以及院前抢救无效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有可能影响死亡原因的因素进行logistic 分析,主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气管插管、清创止血、院前时间、现场对患者昏迷的评估、现场急救以及ISS和GCS评分等方面。然后将P<0.10变量引入到因素分析中。结果 170例死亡患者,院前死亡100例,头部、胸部、腹部是主要的创伤部位;中青年是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的主要成员,在170例死亡患者中有102例的患者年龄在20~50岁之间,所占比例为60%;因为交通事故而造成急诊创伤死亡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60.5%;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来看:年龄、机械通气、GCS和ISS评分以及现场急救是造成急救外科创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患者年龄、现场急救水平以及创伤评分是造成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强化院前急救,并在第一时间能够准确的诊断出患者的病因可以有效提高创伤患者的成功率。

[

关键词 ] 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急救措施

[中图分类号] R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132-02

创伤是当今世界各国急诊外科共同面临的一个严重的医疗问题。从《中国伤害预防报告》[1]显示来看:中国大陆每年发生的各种伤害事故约有2亿余次,其中因为伤害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大约在70~75万之间,在国内总死亡率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达到了9%。伤害死亡是在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心脏病之后的又一大死亡原因。急救外科作为创伤救治的主要根据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在创伤救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从我国当前急诊外科创伤救治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还处于一个低水平阶段。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下,随着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给急诊外科创伤救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创伤救治的成功率,是广大急诊外科医务工作者共同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笔者认为只有不断的增强医务工作人员在现场的反应能力,促使现场急救医务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为创伤患者进行必要的处理,同时制定一个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救治标准和原则,针对患者情况,确定创伤救治手术,可以大大提高创伤救治效果,这也是急诊外科的本质工作所在。为了强化院前急救,增强创伤救治的成功率,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本文随机选取了我院在2009年3月—2013年11月的170例创伤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回顾性方法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了我院自2009年3月—2013年11月以来急诊科的创伤死亡患者170例,其中男性患者130例,占76.5%,女性患者40例,占23.5%。发病年龄在2~73岁之间的患者平均值为42.5例,其中院前抢救无效而死亡的患者有103例,占总死亡率的61%,从发病到进行伤害处理的时间为5 min~6 h。从所救治患者来看,造成创伤的主要原因有交通事故、重物创击、刀具砍伤以及高空坠落等几个方面的原因。

1.2 急诊创伤救治方法

从本院创伤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来看,大部分创伤患者都会有失血休克的症状,因此快速的建立2条及以上的静脉通道,补充液体以能够保持高效循环,是改善供血供痒状况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快速对创伤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性评估,进而明确诊断方法;保持患者的呼吸道呼吸流畅,降低呼吸机使用标准,对于那些病情比较危机、呼吸受到严重阻碍的患者要使用呼吸机帮助其呼吸;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要对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1.3 研究指标

通过对患者年龄、性别、创伤机制、气管插管、清创止血、院前救治时间、现场对患者昏迷的评估以及急救医务工作人员现场急救效果、ISS和GCS等有可能造成创伤患者死亡的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和研究,并把P<0.10的变量加入到以上因素的分析中。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和Logistic回归性的分析,所有的计数资料均采用χ2进行检验,当P<0.05时,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诊创伤死亡患者的一般临床状况

中年人和青年人是急诊创伤患者的主要对象,在170例死亡患者中20~50岁患者有100例,占总死亡率的59%;年龄在20岁以下的患者有41例,占总死亡率的24.1%;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有25例14.7%,从数据可以看出,年龄在20~55岁的创伤患者的死亡率明显要高于其他年龄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从创伤严重程度来看,170例患者中,有多处伤害的患者有97例,创伤发生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部、胸部和腹部。因院前抢救无效而死亡的患者有103例,占总死亡率的61%。

2.2 导致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原因的分析

从临床资料来看,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急诊创伤患者所占比例最高,约为60.5%,因高空坠落而造成的死亡位居第二,所占比例约为23.5%,其他造成伤亡的原因如重物创击、刀具砍伤以及其他方面,所占比例为14%,详见表1。

2.3 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从1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来看,造成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患者年龄、机械通气、GCS和ISS评分以及急救医务工作者现场急救状况,详见表2。

3 讨论

创伤是当今世界造成人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本文的研究数据也显示,中年人和青年人是创伤死亡的高发人群,死亡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患者,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从导致创伤患者的死亡原因来看交通事故是最主要因素,致命所占比例为57.8%,170例患者中有97例患者不止一处伤痕,创伤部位分布也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头部、胸部和腹部的患者居多。从多因素分析数据也可以看出来, 年龄、机械通气、GCS和ISS评分以及现场急救状况等四个方面是造成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建设具有专业水平的急救团队;建立快速应急反应机制;准确、科学的多患者的创伤进行评估,及时的诊断出患者的症状所在;强化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外科的医疗水平,是提高急诊创伤救治成功率的有效方法,现在分别加以介绍:

3.1 建设具有专业水平的急救团队

高、精、专的急救医疗团队是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急诊医务工作者必须要扎实的掌握最基本的急救应急措施,并能够积极运用当代最前端的创伤救治急救技术。院前急救能否取得好的成效,急救医务工作者的急救水平和质量对其有着直接影响,诊断明确患者病情的时间越短,就越能够为患者争取急救时间,从而也就能大大的提高急诊外科创伤救治的成功率。因此,具备稳固扎实的创伤理论知识和技能,在急救现场能够能够临危不乱,沉着稳定的进行急救是急诊外科医务工作团队的必备条件[3]。

3.2 建立一个快速应急反应机制

要想建立一个快速应急反应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医务团队的指挥在接到急救指令后,要迅速的与通讯部门、交通部门做好沟通和联系。其次,还需要与医院不同科室之间保持密切联系,以能够在到达事故现场后能够及时的为中创伤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以降低患者死亡率[4]。急救医务工作者的急救反应能力是衡量院前创伤救治的重要指标,对于那些伤势比较严重的交通创伤患者在伤后30 min内进行急救,可以挽救19%~26%的患者生命,严重创伤后即刻死亡和初期死亡(伤后2~4h)在创伤的三个死亡峰段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稍微耽误片刻时间就会失去抢救时机,能否在最佳抢救时机内对患者进行正确的伤势诊断和治疗要比伤情本身更影响患者的存活率。由此可以得出建立一体化的院前、院内急救机制能够大大提高创伤救治的成功率。

3.3 准确分析创伤原因,总结临床经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私家车以非常快的速度日益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使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也以飞快的速度增加着,成为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因而也成为创伤的首要原因。其次,随着城市工业建筑的迅猛发展,建筑工人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工地安全没有做到保障的时候,高空坠落也成为创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还有一些冲突性事件,如斗殴、刀具砍伤等也是创伤致命原因之一。从《中外医疗》[5]报道也显示出来创伤部位最多的是头部伤。

3.4 对伤情给予正确的评估

创伤评分是依据患者创伤后血液循环情况,呼吸情况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运用数据的形式定量性的对创伤严重程度进行评价的一种简便方法。运用GCS进行评分[6]有助于急诊外科医务工作者了解患者的神经系统情况,其主要被广泛的应用于多处创伤的结果预测,在预测死亡方面具有很大的帮助。ISS评分[7] 主要是检测创伤严重程度的重要工具。院前急救对于稳定创伤患者伤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科学的运用GCS和ISS进行伤情评估对医疗人员采用正确的治疗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些统计数据也显示[8],因创伤死亡的患者有50.5%死于创伤现场,有35%的患者死于创伤初期,而仅仅有14.5%的患者死于创伤后期的并发症。创伤伤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应该在保证结局稳定的情况下尽早进行伤情评估,同时还要对患者的颅腔、胸腔、腹部、盆腔等进行重点评估。对于那些因为大量出血而导致休克的创伤患者,建议进行损伤控制限制性液体复苏。

综上所述,创伤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急诊外科作为拯救创伤患者的重要力量,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必须要认清导致创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同时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院前急救水平和院内的治疗水平,深刻分析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

[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卫生监督局.中国伤害预防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潘瑞钰.严重创伤1682例急诊救治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3):12-13.

[3] 况建华.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病例分析[J].医学前言,2012(7):34-35.

[4] 韩海英.严重脑外伤伴休克患者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3,(1):67-68.

[5] 马兴建,黎玲.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医疗,2013(2):55-56.

[6] 王永中.面部外伤的急诊整形外科治疗[J].中外医疗,2013(19):40-41.

[7] 蒋忠宁.急诊外科手术患者死亡原因分析[J].四川医学,2011,32(4):89-90.

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交通伤;院前急救护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ffic injury and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Methods Summarize 2011 emergency center in dalian this emergency crews take traffic injuries in 86 cases, 5 cases died, first-aid success rate of 91.8%. Results The complex traffic injuries, dangerous disease, multiple more covert, serious injury, disability rate, high. Traffic injury after the first peak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in 1H, about 50% died from the stage. Conclusion To carry out effective rescue in this period of time, can greatly increase the chance of survival for the wounded, and create conditions for further treatment.

Key words:Traffic injury;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随着城市建设和交通的高速发展及车辆的急速增加,交通事故直线上升,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由于交通伤伤情复杂,致残率高,因此交通伤的院前救治已成为急救医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现将大连市急救中心2011年本车组救治交通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1年院前共抢救交通伤患者86例,年龄17~76岁,平均为41岁,男59例(68.6%),女27例(31.4%)。

1.2交通伤伤情 四肢外伤34例(39.5%),头颈部外伤26例(30.2%),腰骨盆外伤15例(17.4%),胸腹部外伤6例(6.9%),死亡5例(5.8%)。

2 伤情评估

院前伤情评估的目的在于:①及时发现并优先处理危机生命的创伤;②对伤员检伤分类,确定损伤救治的先后顺序,组织有效救护和转送。

对严重多发的危及生命的伤情评估:早期检查,主要判断有无致命伤,可以概括为ABCC。A:气道情况,有无气道不畅和阻塞;B:呼吸情况,是否有通气不良、有无鼻翼煽动、胸廓运动是否对称、呼吸音是否减弱;C:循环情况,了解出血量,观察血压和脉搏,以判断是否休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检查有无活动性出血,血容量是否减少:②检查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用于评价组织灌注情况;③评估血压:急救现场若没有血压计,可通过触摸动脉搏动估计血压。如可触及桡动脉搏动,收缩压至少为80mmHg;可触及股动脉搏动,收缩压至少为70mmHg;可触及颈内动脉搏动,则收缩压至少为60mmHg;C:中枢神经系统情况,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有无偏瘫或截瘫。

3 急救护理

3.1院前急救护理

3.1.1边评估边救护,边救护边评估[1] 创伤患者危重而复杂,抢救时间紧迫,应抓住主要矛盾挽救生命。首先处理危机生命的创伤,不要被局部的创伤伤口所迷惑而忽视了危及生命的问题。

3.1.2以下3种可迅速致死而又可逆转的严重情况,应立即处理:①通气障碍:以上呼吸道梗阻为常见,如果不能及时解除阻塞,任何抢救都将无效;②循环障碍:低血容量:创伤出血或血浆外渗导致血容量不足,如不及时补充,可进入休克不可逆阶段;③心泵衰竭及心搏骤停:常见于出血量超过全身总出血量的40%,心包压塞、连枷胸或开放性气胸的纵膈摆动,张力性气胸的纵膈移位及心脏的严重挫伤;未控制的大出血。

3.2现场急救护理

3.2.1脱离危险环境 抢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应使患者迅速安全地脱离危险环境,去除致伤因素。若评估发现有颈部疼痛、颈部张力改变、神经功能缺失等疑有颈(脊)椎骨折者,应进行选择性固定。

3.2.2气道和呼吸管理 对呼吸困难或窒息的伤员,建立畅通的气道是最紧迫的急救措施。呼吸道异物阻塞者,应立即去除异物;舌根后坠者,应立即将舌拉出牵引于口外,并向前托起下颌,将头转向一侧,或置口咽通气管。

3.2.3控制活动性出血 加压止血是最有效的紧急止血法,压住出血伤口用敷料加压包扎,并将伤肢抬高,以控制出血。对四肢大血管破裂出血,如果用其他方法不能止血,可使用止血带。用止血带时应注意记录上带时间,每1~2h松解1次,5~10min/次,松解止血带时应压住出血伤口以防大出血导致休克。

3.2.4处理伤口 伤口用无菌敷料覆盖,外用绷带包扎。处理原则:①伤口内异物不要随意去除,以免发生再度大出血;②创面中外露的骨折断端、肌肉、内脏或脑组织,严禁将其回纳入伤口,以免将污染物带入伤口深部;③骨折临时固定,以免运送时由于骨折断端的摆动造成血管、神经的继发性损伤。

3.2.5抗休克 一般认为失血量超过20%时,急需补液治疗。首先应建立静脉输液通道,一般选用较大的针头进行静脉穿刺以加快补液的速度。休克复苏液体首选平衡盐液,常用的是乳酸林格液。早期快速输入,在60min内争取输入乳酸林格液1000~2000ml[2]。

3.3快速转运 在作好必要的现场救护后,应争分夺秒,及时转运。对疑有脊髓损伤者,应使用脊柱板、头部固定器,保证患者头部、躯干成直线位置,以防造成继发性脊髓损伤。患者在转运途中的应根据不同伤情选择,一般创伤取仰卧位;颅脑伤、颌面部伤应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以防舌后坠或分泌物阻塞呼吸道;胸部伤取半卧位或伤侧卧位,减轻呼吸困难;腹部伤取仰卧位,屈膝使腹壁松弛;休克者取中凹卧位。

4 讨论

交通伤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院前急救护士必须具备熟练的抢救操作技术和专科理论水平相结合的专业综合素质。工作中,反应灵敏,操作迅速准确,相互配合默契,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心里素质,这样在事故现场才能做到忙而不乱,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创伤;急救医疗服务;疼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8-0008-03

创伤是急诊最常见的急救类型,由于外力造成不同程度的机械性损伤导致皮肤、肌肉、骨骼、神经、血管甚至内脏器官破损,并伴随着疼痛,疼痛程度受损伤范围、部位及患者意识的影响。疼痛对于创伤患者往往是一种有害性刺激,促使机体应激反应增强,引起肾上腺素系统过度兴奋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甚至发生昏厥,加重患者伤情和复杂性[1]。因此,疼痛控制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逐渐受到重视,但在高节奏的急诊抢救过程中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出现对疼痛的低估,而患者在整个过程中处于耐受之外的剧痛中,可能产生严重的心理、生理不良反应,降低对急诊医疗的满意度。本研究对急诊处置创伤疼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制约疼痛控制的原因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改善急诊创伤患者疼痛控制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6月我院急诊收治的创伤患者120例,年龄15~83岁,中位年龄42岁,男85例,女35例,致伤原因:车祸59例,坠落34例,跌伤11例,刀伤10例,其他6例,多处创伤48例,单处创伤72例。排除死亡、昏迷、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瘫痪及无法配合调查的患者。

1.2研究方法

入院即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MEWS)进行评分,包括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意识,每项0~3分,总分0~15分,得分越高病情越严重[2]。护士依据六点口述分级评分法(the 6 point verbal rating scale,VRS-6)[3]评价患者抢救室疼痛控制预期,抢救室内根据病情选择镇痛方案,护士依据患者表现采用面部表情分级评分法(face rating scale ,FRS)记录疼痛情况,包括6个特征表情,分别对应无痛至剧痛,分别计为0~5分[4](见图1),抢救后待患者状态稳定后采用VRS-6对抢救室中最痛进行评价,分别为无疼痛、较轻微疼痛、轻微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剧痛6级,由患者根据护士描述选择对应疼痛级别,分别计为0~5分。对疼痛控制进行满意度调查。对急诊护士进行影响疼痛控制态度原因问卷调查,包括疼痛为创伤固有元素、镇痛会掩盖病情、疼痛非首要问题、患者疼痛表现或主诉可能失实、疼痛不会造成额外不良影响、创伤本无需控制疼痛,采用5级评分,每项0~4分,得分越高,对原因的认同度越高[5]。收集患者资料,包括年龄、性别、MEWS评分、伤情表现、损伤部位、镇痛要求、疼痛程度(FRS)。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检验(kappa>0.75为一致性满意),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P

2结果

2.1急诊患者疼痛控制情况

护士对疼痛控制的预期评价与患者自评疼痛VRS-6评价一致性差(kappa=0.47),患者抢救室实际疼痛FRS评分与患者自评疼痛VRS-6评价一致性满意(kappa=0.79),考虑时效性本研究以FRS评分为患者实际疼痛。不同MEWS分层患者镇痛处理率、疼痛控制满意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士对急诊疼痛控制的态度

创伤本无需控制疼痛得分最低,说明疼痛控制认识较为普遍,但镇痛会掩盖病情、疼痛不会造成额外不良影响是制约疼痛控制最主要原因,见表2。

2.3影响急诊疼痛控制的患者因素

以疼痛控制满意53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女性疼痛控制率较男性高,头部、脊柱是疼痛控制最受关注的损伤部位,多处创伤疼痛控制率较单处创伤高,有镇痛要求疼痛控制率较无要求者高,伤情明显者疼痛控制率较伤情隐匿者高(P均

2.4影响抢救室疼痛控制的多因素分析

将MEWS、性别、主要损伤部位、损伤类型、镇痛要求、伤情表现作为自变量进行赋值,以疼痛控制为因变量,MEWS、主要损伤部位和多处创伤是影响急诊疼痛控制的主要因素(OR=2.265、1.921、2.102,P

3讨论

创伤患者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并往往伴随不同程度失血,生命体征尤其是血液循环系统功能紊乱,疼痛刺激则明显加剧了血压、心率、呼吸的波动,对患者心理刺激是最直接的伤害,使患者难以配合治疗,而抢救过程中的操作则可能增加疼痛刺激,使患者在抢救过程中感受强烈的痛苦[6]。本调查结果显示,120例不同程度创伤患者仅53例对疼痛控制感到满意,占44.17%,疼痛的判断主观性较大,受到创伤、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影响,因此,对疼痛的评价量表多以患者主诉和表现为主,本研究采用的VRS-6和FRS是基于患者自评和面部表情表现的评价方法,广泛应用于急性疼痛判断[7],简单易于操作,患者较易接受。疼痛控制满意度主要受到伤情和镇痛处理的影响,对于伤情的判断,本研究采用MEWS进行患者分层,通过对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意识等生命体征的评价,了解患者病情程度,此方法适用于内外科患者客观评价,对于外伤患者,MEWS>4分则可视为加强监护的指标[8];镇痛处理往往凭医务人员的经验进行判断,本研究对进入抢救室前患者采用VRS-6和FRS共同5级评价原则对患者疼痛控制应达到的水平进行预期评估,在抢救过程中对症采取处置措施。本调查结果显示,随着MEWS评分分层的增加,镇痛处理率升高,而MEWS≤2分的患者由于伤情较轻微疼痛程度轻,无一需镇痛处理,MEWS>2分的患者疼痛评价明显升高,但MEWS 3~4分的患者镇痛处理率却依然较低,观察发现此时护士疼痛预期相对患者实际疼痛出现明显低估,但随着MEWS评分升高,护士对疼痛的预期升高,镇痛处理率也随之升高,在MEWS≥7分后镇痛效果明显提高,并且患者疼痛感受低于护士的预期,说明急性伤情的判断对急救过程中采取镇痛措施有显著影响,随着镇痛效果的改善,患者满意度也随之增加,但仍反映了急诊护士对患者疼痛控制评估与实际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低估,急诊疼痛控制现状不容乐观。

疼痛控制与否受护士主观判断影响较大,就护士对疼痛控制的态度调查显示,急诊护士普遍具有对疼痛控制的认知,但在操作过程中护士所持有制约疼痛控制的态度最主要是镇痛会掩盖病情[9],并认为疼痛不会造成额外不良影响,对疼痛非首要问题的认同度较高,而结合以上结果,对MEWS 3~6分的患者疼痛低估,表明急诊护士由于担心镇痛对抢救造成不良影响而对疼痛的低估,对中度病情或伤情患者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少镇痛或不镇痛。但对与伤情较重的患者由于疼痛刺激可能严重影响生命体征稳定和对抢救的配合,护士会较积极地采取疼痛控制措施。结果说明急诊护士对疼痛控制的认知和意识仍不足。

对患者自身因素对疼痛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疼痛耐受度较高的男性,女性得到的疼痛控制效果更好,并且主动提出镇痛要求的患者更易于获得疼痛控制,两者的共同点为疼痛表现的外露[10],由于外露强烈的疼痛痛苦表现和诉求,从而传递了疼痛控制的需求,进而获得满足,也表明了疼痛控制易受多方面主观因素影响。急诊抢救患者往往存在多处创伤,包括多个系统和器官的损伤,疼痛部位广泛,因此,多发创伤患者可获得更多疼痛控制处理,但其中损伤部位功能越重要受到护士关注的可能性越大,疼痛控制率也更高,主要损伤部位为头部和脊柱的疼痛控制率最高,而肢体的疼痛控制率最低,由此可见,无论多处或单处损伤,只要涉及重要部位的损伤,更易获得疼痛控制关注,疼痛控制效果更好[11]。以上原因经多因素分析显示,MEWS、主要损伤部位和多处创伤对急诊创伤患者疼痛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

总之,疼痛控制受到患者生命体征、伤情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急诊护士具有较普遍创伤患者疼痛控制意识,但存在局限,应加强疼痛控制的判断、处置培训,提高急诊护士对疼痛控制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Percival VG,Riddell J,Corcoran TB. Single dose dexamethasone for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a matched case-control study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risk[J]. Anaesthesia and Intensive Care,2010,38(4):661-666.

[2] 杨家有,李兵,阮海林.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评估院前创伤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价值[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 21(6):581-584.

[3] 王君慧,严伟,董翠萍. 急性疼痛服务组织对开胸术后病人疼痛控制的方法与效果[J]. 护理管理杂志,2012, 12(7):519-520.

[4] 李虹彦,殷欣,刘涛. 术后患者疼痛控制现状及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9):824-826. [5] Sanjeev Bhoi,Tej P Sinha,Mahaveer Rodha.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ultrasound-guided nerve block for management of limb injuries by emergency care physicians[J]. Journal of Emergencies, Trauma, and Shock,2012,5(1):28-32.

[6] 闫旭明,刘志英,李媛. 疼痛规范管理对开胸术患者术后早期疼痛控制的效果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6):64-66.

[7] Margaret Warner,Li Hui Chen,Diane M Makuc. Drug poisoning deaths in the United States,1980-2008[J]. NCHS Data Brief,2011,(81):1-8.

[8] 王峻,廖鹏,车美华,等. 无痛病房规范化疼痛管理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3):2738-2741.

[9] 张雪梅,侯春梅,王会文.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患者疼痛及控制状况的调查[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9):3517-3519.

[10] 何丹,胡三莲,周玲. 围手术期疼痛教育对跟骨骨折患者疼痛认知及疼痛控制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0):3653-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