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伤的急救技术

创伤的急救技术

创伤的急救技术

创伤的急救技术范文第1篇

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江苏昆山215300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急诊抢救室床上患者气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02例急诊抢救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胸部B超诊断,气胸诊断以“慧尾”、“肺滑行”征;比较超声诊断结果、平卧体位胸部X片、螺旋CT诊断结果。结果202例急诊抢救患者CT诊断气胸114例126侧,超声诊断102例108侧,X线检出气胸24例24侧,其中B超及CT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超、CT诊断检出率明显大于X线检出率(P<0.05);超声诊断相应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0.0%、98.4%、85.7%、98.9%。结论超声引导技术在急诊抢救室创伤中能够保证较为敏感的检出气胸,有助于气胸治疗的更好进行,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

关键词 ]超声引导技术;急诊抢救室;创伤;气胸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6(b)-0109-02

[作者简介]刘炜(1983-),男,江苏,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急诊医学。

急诊抢救室创伤患者病情较为危重,而及时诊断及处理气胸能够有效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1]。创伤性气胸主要通过床边胸部X线片诊断,然而受到自身技术特性及患者体位的限制,敏感度较低,因此常出现误诊漏诊现象[2]。胸部CT在气胸诊断中就有较高的价值,然而需要将患者搬至CT室检查,同时耗时较长,因此在急诊抢救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超声是近年来急诊抢救室创伤性气胸患者常用的诊断方式,患者无需搬动,同时无射线、无创,操作方便,能够快速诊断,在危重病的诊断中逐渐显示出独特价值。为对超声引导技术在急诊抢救室创伤患者气胸中的使用价值进行观察,笔者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02例急诊抢救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202例急诊抢救室患者,男151例,女51例,年龄10~80岁,平均年龄(50.32±4.33)岁,基础性疾病:多发性创伤153例,脑血管意外15例,严重肺部感染29例,急性CO中毒5例,所有患者均合并胸腔内出血现象。

1.2方法

所有患者超声检查均由我院超声科受过专业培训的临床医生进行,医生均是在不了解患者病情的前提下进行检查,使用超声诊断仪器为日本Aloka株式会社生产的SSD-900型超声仪,使用阵头为7.5MHz线阵、3.5MHz凸阵。患者送往急诊室内后均采用平卧体位,自锁骨下至肋缘的前胸部进行详细全面的探查,尤其对前肋膈角部位进行重点探查,之后对侧胸部进行检查,辨认双侧超声征象。胸膜线:两根肋骨阴影之间高回声亮线;A线:自胸膜线能够发现数条与胸膜线重复平行的回声线,间距与皮肤到胸膜线距离基本相同;“肺滑行”:随着呼吸运动,胸膜线上脏层胸膜相对于壁层胸膜滑动。B线:又叫“彗尾”征,胸膜线垂直发出的高回声条,为激光束样或窄条样,回声条至屏幕边缘,若“彗尾”征、“肺滑行”均消失则诊断为气胸。

X线检测使用仪器为日本岛津公司提供的AD125P-MUXH移动摄片机,德国爱克发公司生产的CR成像系统。胸部CT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iemensVolumeZoom多排螺旋

CT,层距7mm,层厚7mm,增强扫描部分区域。所有患者接受X线诊断、超声诊断及CT诊断间隔时间均在3h以内,将患者诊断所得结果送至放射科,由放射科医生对资料进行独立诊断报告。对于气胸可疑性较大患者,需要立即进行闭式引流及胸腔诊断性穿刺,根据CT诊断结果对超声、X线片诊断结果进行观察比较。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①共202例患者接受B超、CT及X线检测,所有患者各项检测均在3min内完成,CT诊断显示气胸114例126侧,超声诊断102例108侧,X线检出气胸24例24侧,结果显示,B超、CT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B超、CT诊断检出率均明显大于X线检出率(P<0.05)。

②根据CT诊断结果对X线片、CT诊断气胸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二者敏感度、特异性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见表1。

表1CT为标准的超声诊断、X线诊断结果比较分析(404侧)

3讨论

创伤性气胸多由肋骨骨折折端刺破肺部、火气、锐器伤传统胸壁等引起,同时暴力作用导致的肺组织及支气管挫裂伤亦可导致气胸的出现[3]。患者表现为严重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可出现休克、紫绀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及时诊断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气胸诊断中常将X线作为主要的诊断标准,在床旁摄片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搬动,节省时间,同时减少了对患者机体的损伤,在急诊的救治中有着显著的使用价值[4];然而创伤性气胸患者病症多比较危重,因此常采用半卧体位或平卧体位,气胸患者前胸部具体大量气体,肺组织受到气体的压迫,此时若气胸量较小,则患者无法现直立位X片典型肺压缩征[5]。X线片诊断气胸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然而其敏感度极低;而多数气胸患者同时伴随渗出性改变、肺不张、胸腔积液等,诊断难度明显增加[6]。国外有研究者在对225例严重创伤患者进行CT诊断时发现共52例患者出现65侧气胸,而其中63%左右气胸患者行X线未被准确发现。

CT是气胸诊断的“金标准”,能够对极少量的气胸进行诊断显示,同时可精确定位包裹、局限的气胸,因此在气胸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CT在诊断气胸时同时能够对肺部及胸腔内其他病变清晰显示,因此对于重症及急诊患者病症的诊断有着显著作用[7]。然而操作必须在CT室进行,对于急诊患者而言,浪费时间较长,极易耽搁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而患者来回搬动导致呼吸支持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出现较大风险,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受到一定的抑制[8]。

超声作为无创性诊断方式,同时具有操作方便、无放射线、安全性高等优势,近年来在创伤、心脏科、急诊科及ICU患者病情的评估中实践效果显著,B超初步诊断有助于临床处理及治疗更好进行[9]。超声波在空气中可被阻隔,肺部作为气体含量丰富器官,这就导致在胸部病变的诊断中,超声较长时间被忽略,导致其多是在胸部病变、胸腔积液、肺部肿块、胸腔肿块等疾病的穿刺活检中大量应用[9]。超声波穿透力较强,不会受到胸壁组织(骨骼除外)的影响,因此当其遇到胸膜时,若组织内气体含量较为丰富,则可出现反射现象,进而出现高回声白线条,即医学所言的“胸膜线”[10]。随着人体呼吸周期的变化,脏层胸膜可随着出现系列相对的壁层胸膜的运动,从而在B超上形成“肺滑行”征。自胸膜线开始对患者进行扫描能够发现多条胸膜线重复、平行的高回声线,即“水平伪影”,又叫“A线”,而“彗尾”征则为自胸膜线垂直发作的高回声条,形状为激光束样、窄条状,直至屏幕边缘[11]。1987年有学者在对气胸进行研究时,对CT及X线确诊的43例气胸患者进行诊断时,同时选择68侧胸腔正常者比较两组B超诊断结果,显示43侧气胸患者未出现“肺滑行”征,而68侧胸腔正常者仅有6侧“肺滑行”征消失,B超诊断中阳性预测值最低,为87%,其余均在90%以上;而在一组184侧胸腔患者的检测中,CT检测结果显示其中有41侧胸腔的“彗尾”均消失,而未出现气胸的143侧中,“彗尾”消失者56侧,其阴性预测值、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00%、100%、60%,由此可见,“彗尾”征及“肺滑行”征消失在气胸的诊断中阴性预测值均比较高,即当检测出“彗尾”征及“肺滑行”征中一项时可排除气胸,而通过结合二者则可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12]。

当患者采用平卧体位时,前肋膈角在胸腔最高部位,此时有少量气体在此处聚集,因此在探查时需要对此部位进行详细探查[13];由于不同患者的胸廓形状不同,同时在诊断时,采取的体位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诊断时胸腔最高点位置出现改变,导致漏诊现象的出现,因此在诊断时需要对整个前胸部进行全面探查,而在诊断中,采用频率更高的探头能够准确检测出少量气胸。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较X线,超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及特异性等均明显高于X线片,与CT结果较为相近,同时有效避免了搬运中的风险,缩短诊断时间,因此在急诊抢救室创伤性气胸的诊断及治疗中有着显著的使用价值。

[

参考文献]

[1]张玉勤,葛宝兰,刘钰.急诊抢救室创伤患者疼痛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013,22(2):198-201.

[2]范娟,李宏,杜建文.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重症创伤患者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1):61-62.

[3]冯杰,吴梓苗,孙国安,等.急诊床边B超对创伤患者气胸的诊断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2010,22(4):424-425.

[4]张茂,巴立,洪玉才,等.临床医师应用超声检查快速评估ICU严重创伤患者的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02):119-122.

[5]熊国江,谢琰,熊汉鹏,等.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创伤性气胸的对比研究[J].江西医药,2009,44(6):558-559.

[6]宋斌,廖金平,李晨,等.腹腔镜穿刺鞘卡在创伤性气胸早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3):414-415.

[7]左建新,封锦芳,薛芸,等.静脉套管针简易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在创伤性气胸早期治疗中的价值[J].创伤外科杂志,2007,9(5):465.

[8]许庆林,陈淑娟.重症监护病房床旁B超与胸部X线片检查对创伤性气胸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9):1075-1076.

[9]姚一,黄民权,张小斌,等.12例重型或特重型颅脑损伤伴创伤性气胸病人的诊疗经验[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1,6(2):117-118.

[10]杨於蓉.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创伤性闭合性气胸100例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11(21):36-37.

[11]余捍东,李善平,赵晶,等.电视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创伤性血气胸的疗效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3,20(1):116-118.

[12]刘武新,余长永.电视胸腔镜手术在创伤性血气胸的诊治价值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3):69-71.

创伤的急救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发性创伤 急救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158-02

多发性创伤是指在同一机械因素作用下,多发伤是指在同一伤因打击下,人体同时或相继遭受两个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严重损伤,其特点是伤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如处理不当或稍有延误抢救即可危急患者生命或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因此,及时、准确、快速、有效的抢救,是挽救伤员生命的关键。

1 多发性创伤概述

1.1多发性创伤的原因

创伤的因素多种多样,全身各种组织器官都可受到损伤,表现也形式各异。有交通伤、坠落伤、机械伤、锐器伤、跌伤、火器伤等。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为交通事故伤。现代创伤与传统创伤相比多为高能创伤(高速行驶所发生的交通伤)为特点。常造成多发伤、多发骨折、脊柱脊髓损伤、脏器损伤、开放伤等。严重损伤以颅脑损伤及四肢外伤多见,创伤重,死亡率高。多发伤伤情复杂,病情变化快,重要器官生理功能紊乱,死亡率较高。

1.2创伤急救目的

其一是挽救生命,其二是最大限度地恢复伤者的生理功能。降低伤后病死率和伤残率是选择创伤急救模式的根本依据。实践证明,要提高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必须要有一个系统程序化的救治方式和一定的手术、非手术创伤急救技术的医务人员,组建一套整体的、系统的、专业化的创伤急救体系,才能提高多发性创伤的救治成功率。多发伤由于其损伤的特殊性,涉及医学各个学科,需要训练有素的医师组织救治,需要有完善的救治组织系统,需要医师具备全面的医学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在不同时期选择有效的决定性治疗才能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和生命质量。

2 急救护理

2.1快速伤情评估

急诊预检护士在迎接伤员时, 急诊护士应迅速采集伤情资料。在询问的同时,立即解开病人的衣裤。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伤处及循环情况等。根据采集到的伤情信息,对患者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评价,再根据创伤对生命安全的威胁程度依次进行处理,对心跳呼吸停止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抢救的顺序应优先处理致命损伤,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充分暴露患者,快速进行体格检查,同时测量血压、脉搏,并为医生准备腹穿用物,以便了解有无脏器破裂等,做好初步的包扎固定。

2.2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急救过程中最基础、最主要的措施。重多发伤患者常伴有呼吸道梗阻,以致窒息。

2.3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创伤后休克的重要措施之一,伤员到医院后,应争分夺秒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以防伤员休克失代偿后血压下降, 采用16--22 G静脉留置针,快速输入大量液体,并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和尿量,调节输液滴速。

2.4有效控制活动性出血

此为早期急救护理的重要手段,及时发现开放性伤口明显出血处,迅速控制出血,对出血明显最有效的紧急止血法是加压于出血处,压迫出血伤口或肢体近端的主要血管,然后在伤口处用敷料包扎,并将伤部抬高,以控制出血。对活动性大出血,出血伤口立即用敷料加压包扎并配合医生清创缝合止血,弥散性出血用弹力绷带压迫止血并抬高出血肢体,详细记录止血时间,并做好交接班。防止造成肢端坏死的不良后果。

3 结果

3.1综合救治

多发伤是指同一致伤因子引起的涉及二处或二处以上部位的创伤,且至少有一处是危及生命的创伤。故对多发伤病人应抓紧时机手术,强调创伤急救白金和黄金。在创伤早期就实施多发伤的综合救治,将会明显降低多发伤病员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3.2损伤控制

损伤控制是指对生命体征尚不稳定且急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先进行保命手术。如脑庙的开颅瓣减压,进行性血胸、张力性气胸或胸部穿透伤、心脏大血管损伤等的紧急开胸手术,腹腔大出血的剖腹控制出血等。

3.3施工技术管理应该转变理念

有人说“三流的企业卖技术、二流的企业卖服务、一流的企业卖管理”,我们施工技术管理不仅要提高施工技术水平,要通过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提升施工水平。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输出我们的施工技术管理及理念,输出可以通过巡回讲学、宣讲团、参与项目管理等来实现。这是国际管理输出比较流行的做法。

3.4多发伤伤情复杂

多发伤伤情复杂且症状相互掩盖,如颅脑伤后的颅内高压可以掩盖大出血后的低血压,因而诊断比较困难。对于多发伤病人,首先应先进行生命支持;早期检查的主要对象是致命伤。

4 结语

多发性创伤的病情常常变化多端,其伤情确定、复苏等问题是危重病急救医学面临的难题之一。作为急诊科的护士除了要有冷静的头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巧外还要善于及时、全面、连续地观察病情,实施护理措施并准确写好抢救记录,有助于提供病情。

创伤的急救技术范文第3篇

1 要具有很强的急救责任意识

目前,对严重创伤病员的救治重点越来越多的关注到其救治的初期阶段,通过正确及时的早期处理,,尽可能的遏制和逆转严重创伤对机体造成的病理生理反应。从“黄金一小时”到“白金十分钟”概念的推出[2],足以证明早期正确、积极救治的重要性。对于院前急救人员,要树立“争分夺秒”“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2 掌握熟练的病情评估及急救技术

院前急救人员要通过培训掌握简明扼要的规范化的诊疗和救治程序,以及各种急救操作技术。如现场的检伤分类、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各种穿刺技术等。

3 做好创伤病员的基本生命支持及气道管理

经过现场的伤情评估后,应立即就地对危重伤员进行紧急处理。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行心肺复苏术、人工辅助呼吸、氧气吸入等。

对伤员的气道处理是创伤早期“优先救治措施”之一。通过病情评估,及时发现气道梗阻的情况,迅速清除口鼻腔异物、开放气道,必要时给予呼吸囊辅助呼吸或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气道管理的基本目标有:①保持呼吸道通畅、②确保病人有足够的氧合、③确保及时的辅助呼吸支持。同时在院前急救中要注意预防呕吐误吸的发生。

4 维持循环系统的功能

在创伤病员的院前救治中,早期要尽快明确诊断出血原因与部位,病情诊断应重点集中于最常见的隐蔽部位出血,如胸腹腔、腹膜后腔、长骨。对明显可见的出血要立即进行止血处理。

应迅速开放静脉通路,尽量选用大口径的静脉留置针进行较大静脉穿刺,妥善、牢固固定,对大出血、休克等危重患者要开放两条以上的静脉留置通道。当周围静脉置管不成功时,救护人员应当果断采取中心导管的置入。 转贴于 5 颈椎的保护

院前急救人员、医护人员在创伤救治过程中常常忽略对颈椎继发损伤的预防,相应的救治器材也缺乏。在救治中,对不能确切排除颈椎损伤的病员,都应当视为存在不稳定性颈椎,常规的给予确实的保护措施,如常规的使用颈托、搬运病员时实施正确的方法对颈椎加以保护,转运途中妥善固定好头部。

6 保温

对创伤病员的体温监测,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病员受伤后,在外界环境的暴露以及创伤本身对体温调节功能的影响,失血导致组织摄氧能力下降、代谢降低、热量散失、产热不足、大量输入未经加热的液体等、都可导致低体温的发生,所以应尽早采用积极有效的保温措施。

7 心理护理

由于对突然造成的意外伤害缺乏思想准备,加之创伤病员的伤情常表现复杂,症状严重,因此伤员及其家属常表现为惊慌、焦虑。对救护人员有很高的期望。因此,救护人员应有良好的应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要沉着冷静、迅速敏捷、忙而不乱,进行准确熟练的操作,运用非语言交流的手段给予患者及家属安全感和信任感。

总之,对创伤病员的院前救治,要做到“分秒必争”,给予积极、规范、准确的现场处理,从而达到尽可能的挽救患者生命、降低伤残、提高远期疗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创伤的急救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通信系统 创伤 急救模式

当今社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从地震、矿难、冰雪灾害,到建筑物倒塌、交通事故等,造成的创伤患者越来越多,全球每年因为各类突发事件的死伤人数在数千万人以上,创伤已成为当今人类的主要危害,在医院病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何缩短抢救时间,抓住“黄金一小时”[1],成为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的关键。传统的急救观念往往使得处于生死之际的伤员丧失了最宝贵的几分钟、几十分钟“救命的黄金时间”,因此提倡和实施现代创伤救护的新概念和技能势在必行[2]。我院与市120急救中心通过联合使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救治创伤病人,缩短了患者抢救时间,降低了死亡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统计我院急诊室2006年~2008年由市120急救中心送至的创伤病人,包括多发伤、复合伤、脑外伤、脊髓损伤、四肢骨折、肋骨骨折肺挫伤、腹部闭合伤等(创伤病人分类见表1,其中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5分的严重创伤病例数见表2)。将患者分成2006年、2007年、2008年3组,3组ISS  25~54分,年龄20~70岁,3组病例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以下情况不列入3组病例范围:(1)在120急救中心转运途中发生心跳呼吸骤停者;(2)在120急救中心救治前发生心跳呼吸骤停者;(3)入院后自动出院不足24小时者。

2  治疗方法

   

3组病人由120急救中心接到呼救后,救护车接到病人后上报急救中心,并将病人信息上报给医院,到达医院后医院立即根据创伤治疗原则,使用常规急救、对症、支持治疗,休克病人常规抗休克治疗,创伤病人常规清创、手术、抗感染等治疗。治疗组由市120急救中心与我院通过无线集群通信系统救治,对照组由市120急救中心与我院未使用集群通信系统救治。

3  观察指标

   

观察我院急诊室2008年度由市120急救中心通过无线集群通信系统收治严重创伤病例的24小时死亡率,以及2006年、2007年度由市120急救中心未使用集群通信系统收治严重创伤病例的24小时死亡率,见表3。

4  统计学方法

   

将3组病例的24小时死亡率进行比较,经SPSS13. 0统计软件包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006、2007、2008年度我院接诊创伤病人分类(略)

表2  2006、2007、2008年度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性别、年龄、评分比较(略)

P﹥0.05为无统计学差异

表3  运用集群通讯系统前后严重创伤患者24小时死亡率(略)

2008年度与2006年度、2007年度比较,P<0.05

结果

   

经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以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我院2008年度由市120急救中心通过无线集群通信系统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24小时死亡率为15.11%,与2006年、2007年度由市120急救中心未使用集群通信系统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24小时死亡率(分别为26.32%,26.80%)进行比较,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我市120急救中心在2008年度应用无线集群通信系统全市各医院共完成病人救治转运约20000余例,其中车祸引起的创伤病例7000余例。120急救中心接到患者呼救后,立即对患者发病地点定位,120急救中心根据定位台、调度台信息通知就近急救分站、派救护车救治病人,救护车接到病人后将病人信息上报给医院,医院的无线联网终端——LED显示屏上显示出病人的信息,医院则根据病人信息做好救治准备,病人到达医院后立即给予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缩短了救治病人的时间,提高了救治效率,大大减少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

GoTa无线集群通信系统是中兴通讯独立推出的基于CDMA技术,面向未来技术演进的"新一代"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其功能如下:(1)该系统不仅可以使指挥中心对被调度车辆进行一对一的呼叫,更可以进行一对多群组呼叫,并可进行动态重组,相关急救单位的协调指挥,有效地提高了急救效率。(2)系统与位置业务相结合,自动推荐离急救地点最近的车辆和急救医院。(3)调度员确认了急救地点、急救医院、急救车辆后,可通过短信、集群对讲等方式向救护车或急救分站下达出车命令或急救指令。(4)基于网络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力,可向急救中心传送出车状态报告、车辆运行数据等信息。(5)急救中心、急救车辆向医院传输患者病情信息,提前将病人性别、年龄、发病地点、病情状况等通过无线通信系统发送到目的医院的大屏幕上,并且随时报告病人的病情发展,让医院急诊科准备好相应的抢救治疗措施。如果病人急需手术,可以事先让相关医生做好手术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6)医院也可以向急救中心、急救车辆报告门急诊病人数、病床饱和情况等(见图1)。

图1  GoTa无线集群通信系统通讯网络设备的管理(略)

现代化通讯系统既是院前急救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的灵魂,建立健全灵敏快捷的通讯网络是提高急救应急能力的基础[3,4]。通过运用无线集群通信系统后,保证了医疗救护网络、通讯网络和交通网络高效运行[5],救治病人时间平均缩短了1~5分钟,有效防止了创伤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减少了失血性休克、脑疝等危险情况的发生,提高了抢救效率,降低了死亡率,真正实现了院前院内急救的无缝衔接,使得急诊绿色通道更加畅通,患者得到更快、更有效的救治,实现“立体救护、快速反应”[6],做到了院前急救——急诊室——重症监护病房救治一体化,使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明显上升[7,8]。因此这种无线集群通信系统,结合院前急救——急诊室——重症监护病房救治一体化的急救模式是将现代信息化、网络化技术运用于医学救治,是值得推广的现代急救模式[9,10]。

【参考文献】

创伤的急救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管理

院前急救是指危急重患者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它作为急诊医院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反映医院对急救工作的重视程度,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抢救成功率。随着急救医学的不断发展,院前急救已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广东省四会市人民医院是本市最大的二级甲等医院,承担着40多万人口的急救医疗服务。结合本市与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制度,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院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120”院前急救急诊出车共1260次,实施院前急救432例(具体指现场急救及救护车转运过程急救,不包括到达医院急诊科及其后续救治)其中男294例,女138例,年龄1~85岁,平均43岁。心血管系统72例,脑血管系统86例,呼吸系统20例,中毒25例,外伤229例。其中以颅脑外伤为主101例,腹部外伤为主42例,胸部外伤为主30例,四肢骨折56例,合并休克(失血性、创伤性)92例,不同程度昏迷61例。

2 结果

2.1 院前救治 指创伤现场和救护车转运途中的急救技术应用,见表1。

2.2 院前急救成功率 院前急救432例成活398例,其中不包括现场死亡23例及拒绝去医院11例。院前急救总成功率达92.1%。死亡原因为颅脑外伤为主的多发伤,腹部外伤为主的多发伤,急性心肌梗死,呼吸衰竭等。

3 讨论

基层医院院前急救设备、人力、技术等不及大医院,为了在现有条件下更好地做好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本院制定了一系列院前急救护理管理措施。

3.1 成立有院领导直接参与的院前急救小组,定分为一、二梯队,以便应急处理不同规模的急救事件。由1名副主任医师的专职副院长承担急救领导组长,急诊科值班医生、护士各两人为第一梯队,二值医护人员为第二梯队(在值班室待命)。接到呼救后详细记录需出车地点、联系电话、简要病情,确保5 min内出诊。如果考虑到路途远、病情重,估计要超半小时才能到达者,嘱家属先送当地卫生院或卫生站处理,出诊途中与当地卫生院或卫生站医生联系,争取救治时间。

3.2 挑选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护理人员 本院急诊科的护士要求身高158 cm以上,体质好、不晕车,在临床工作3年以上,能应付现场各种急救工作。急救现场复杂,病情变化快,家属焦急,情绪激动,护士的每个动作家属都非常留意,稍有不慎,均有可能引起医疗纠纷,因此,特别强调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3.3 确保各种急救物品处于应急状态 救护车内物品做到四固定,专人管理,标签清晰,班班清点,所有护士对救护车内物品了如指掌。物品用后及时补充,对车内仪器加强保养,避免因物品不足导致现场急救延误。

3.4 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迅速进行现场救治 现场救治过程中,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1]。如果是成批伤病患者,医护人员赶到出事现场,应迅速作出伤情判断,为抢救赢得时机,要一问、二看、三测、四摸等简单的体格检查将危重患者筛选出来,伤病患者以醒目的卡片红、黄、绿、黑四色系统表示,尤其强调对多发伤、颅脑外伤、胸部外伤的伤病患者一定要仔细观察,严格分检,争取在最断时间内准确估计伤情,使其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目前,“第一时间段”及“伤后黄金1 h”的概念均强调了现场救治的重要性[2]。现场急救技术的运用是后序治疗的保证。①维持气道通畅:保证气道通畅和维持足够的氧合功能是创伤救治中最优先的内容。严重创伤往往有吸入胃内容物及血的危险,气管插管能有效地保证气道通畅,避免误吸,便于进行吸氧,本组患者有19例进行了现场气管插管;②立即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稳定循环功能,改善组织灌注,尽管对院前急救是否需要液体治疗尚有争议,尤其对创伤患者的输液争议颇多,但当严重创伤因失血和重型颅脑外伤威胁伤员生命时,此时抗休克治疗[3]、脱水、利尿降颅内压[4]治疗是挽救生命的确定性措施,为避免因开通静脉通道输液时间对转运伤员回医院时间的影响,要求在出诊医生诊查患者,护士测量血压后2 min内或在救护车行进途中必须完成静脉通道的建立。本组病例中,静脉输液比例达81%。③压迫止血:对出血点给予直接压迫可控制出血,推荐急救时用压力止血,这是一条有效、安全、可行的方法;④体表损伤的处理:表皮创伤者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皮肤或眼睛接触腐蚀性毒物时用大量清水冲洗是最基本和最适当的急救措施[5];⑤创伤的固定:院前急救时,无论伤者风险大小都推荐使用颈椎固定托,受到严重创伤或虽创伤较轻但有症状的伤员进行急救时也推荐固定颈椎[3]。

3.5 安全运送 能否将伤员快速、安全运到医院是评价一个地区急救系统是否完善的重要指标之一[1]。如为突发事件,伤病员较多,经现场分类、救治之后,是伤情、病情严重程度者,立即送到医院。运送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按病情需要放置合适,按需要嘱司机行车速度。途中与医院急诊科联系做好接诊准备。

参考文献

[1] 樊琨,王血里红,吴贵苹,等.京市突发事件中成批伤病员的特点及救活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6,26(9):699.

[2] 王一镗. 努力加强和提高“第一时段”救治的质量.中国急救医学,2003,23(2):94.

[3] Paolo Pelosi. 出血性休克的液体治疗. 中国医学论坛报,200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