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伤不归路

创伤不归路

创伤不归路

创伤不归路范文第1篇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别在四处漂泊

踏着沉重的脚步

归乡路是那么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我已厌倦漂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music......

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归来吧,归来哟

别在四处漂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创伤不归路范文第2篇

关键词:脑外伤;手术;无缝链接;护理;预后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病情危重,在伤后"黄金1h"内做出科学的诊治及护理能显著提高其生存率[1]。无缝链接是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优化职能、业务流程重组等手段形成具有决策、执行、监督、咨询、反馈等功能持续改进的管理系统[2]。我院自2013年3月开始就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急诊手术施行了无缝链接护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自2013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77例采取急诊手术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收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的血压、术前GCS评分、病因、治疗后90d的GOS评分等。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头颅CT确诊,其中男40例,女37例,年龄21~83岁,平均年龄(55.47±12.52)岁。

1.2方法

1.2.1急诊室抢救流程 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开放静脉,心电监护,通知麻醉科、影像科,做好预警评估,迅速完成CT检查。医生下达手术医嘱后,护士电话告知手术室该患者的诊断、性别、年龄、神志、特殊管道和特殊用药等,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术前准备,将患者直接护送到手术室,减少科间转诊。

1.2.2手术室准备 值班护士接到急诊电话后,做好统筹安排,层流手术间调节适宜的温湿度,迅速准备好手术用品,将抢救车、除颤仪推至手术间。吸引管路准备三路,一路供麻醉专用,另两路术中使用。常规准备好加温式医用弹力袜,换车处铺垫消毒灵湿布。

1.2.3 急诊与手术室无缝交接管理

1.2.3.1交接单的填写 出急诊科前,填写表格式《危重患者转运交接记录单》,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意识、瞳孔、用药情况等。

1.2.3.2术前患者病情交接的内容 患者的病情诊断,拟手术的名称,手术医师,麻醉种类;携带的抢救器材;静脉输液药物及滴速,已用液体种类和量;检查各种导管是否通畅,有无脱出;全身皮肤有无破损、压疮,肢体有无骨折等;手术备血情况以及病历资料。

1.2.3.3交接后的确认 手术室护士根据《危重患者转运交接记录单》各项内容对患者进行评估,并签字确认,将相关物品装入手术患者专用物品袋。

1.3临床评价 治疗90d后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根据GOS评分将患者进行分级:I级(死亡)、II级(植物生存)、III级(重度残疾)、IV级(轻度残疾)、V级(恢复良好)。将GOS评分≥IV级定义为转归良好,GOS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独立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

2结果

2.1治疗后随访结果 本组患者在治疗90d时转归良好的患者57例(74.0%),转归不良的患者20例(26.0%),其中死亡16例(20.8%)。

2.2不同预后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见表1。患者的术前GCS评分及血压,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2.3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见表2。对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GCS评分高是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经治疗后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

3讨论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病情危重,早期病死率高,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在治疗90d时病死率达20.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GCS评分低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治疗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加温式医用弹力袜[3]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能有效地预防手术患者术中深静脉血栓和低体温的发生,我们临床应用后观察效果较好。Lei等[4]分析了所有发表在循证医学数据库Cochrane系统评价中提到颅脑外伤的急性管理的措施,认为护理是有益的,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无缝链接的目的是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通过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实施无缝链接护理,使术前急救与手术治疗一体化,可显著提高急救护理质量。

无缝链接管理中交接单的记录能弥补急诊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交接口"缺乏文件记录的缺陷[5],我院自2013年开始制定了急诊抢救流程,设计了《危重患者转运交接记录单》,从交接内容、交接程序进行规范,完善了无缝隙链接,做到交接双方思路清晰、有据可依,确保对危重患者进行连贯性护理服务,利于患者的快速救护。

参考文献:

[1]刘小红,白建萍,唐莹.现代创伤的特点与院前救护[J].海军医学杂志,2007,28(1):33-34.

[2]辛健,黄飞鹰,陈和平,等.规范急诊危重患者交接的做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8):544-545.

[3]陈黎敏,沈碧玉,何燕,等.加温式医用弹力袜的设计与使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8):1013-1014.

创伤不归路范文第3篇

陈言,字无择,号鹤溪道人。青田(今属浙江)人。陈言系我国南宋著名医学家,其长于医理,精于方脉,善执简驭繁。陈言于淳熙元年(1174年)撰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下简称《方论》)十八卷。他在自序中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将疾病的病因分为外因(六淫)、内因(七情)和不内外因三类。这种以致病因素为主,结合发病途径、发病部位,并融入脏腑病证体系的“三因”分类法,为中医病因学的创立奠定了学术基础。陈氏提出“别其三因”,“随因施治”(《方论•三因论》)[1],强调治疗疾病应以因类病,因病辨证,随证治之,这种审因论治的思想,并具体运用到每种疾病的临床实践之中,是中医病因辨治的肇始,是继张仲景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治疗的又一创举,极大地丰富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内涵。《方论》作为中医文献史上首部较为系统地论述病因分类及审因论治的专著,笔者对其研读有年,并发现其在健忘证治方面形成自身的学术特色。陈言在内伤七情及审因论治的理念指导下,论治健忘见解独特。现就陈言对健忘病因病机及治疗方剂的认识作一探讨。

1 病因病机论述

陈言在《方论》中首次提出“三因论”的观点,即将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归纳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统称为“三因”。他说:“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其因有三,曰内,曰外,曰不内外。内则七情,外则六淫,不内不外,乃背经常。”(《方论•五科凡例》)。具体则是“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狼毒虫,金疮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方论•三因论》)。陈言总结前贤的病因论述,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造性地把“七情”致病提高到人体发病的重要高度,将患者的情志原因作为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即内因。通过审视“七情”致病的内在作用,来指导临床实践,解决临床问题,这也为健忘的治疗开启了新的思路。

1.1 “七气”与“五噎”:在人体正常的情况下,五脏六腑功能平顺,心平气和,“内则精神魂魄志意思”,各自发挥形神相合的调和作用,其精神状态是安和的。但是,在“情动”失调的状态下,情志过极,会引发各种疾病,成为“七情”致病。故陈言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方论•三因论》)“七情”又称“七气”。“七情”致病又与人体脏腑相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陈言指出:“夫五脏六腑,阴阳升降,非气不生,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各随其本脏所生所伤而为病。故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击;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胞,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虽七诊自殊,无逾于气。”(《方论•七气叙论》)从内伤因素的“七情”到病理变化的“七气”,在健忘病的视角看,与脏腑中的心胞、肾、胆等关系密切,《方论》中说:“悲伤心胞者,善忘,不识人,置物在处,还取不得,筋挛,四肢浮肿。……恐伤肾者,上焦气闭不行,下焦回还不散,犹豫不决,呕逆恶心。……惊伤胆者,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说物不竟而迫。”(《方论•七气证治》)且“脏气不行,郁而生涎”。如病在咽嗌的“五噎”,“皆由喜怒不常,忧思过度,恐虑无时,郁而生涎,涎与气搏,升而不降,逆害饮食”所致,其中的“思噎”就会出现健忘症状,“思噎者,心怔悸,喜忘,目视目目。”(《方论•五噎证治》)为此,陈言专订七气汤、大七气汤、五噎散治疗。

在七情气机调治中,陈言注意分辨脏腑虚实。七气汤治虚为主,“治脏腑神气不守正位,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忤郁不行”(《方论•七气证治》),药用人参、甘草以益气和中,佐半夏、桂心以行气解郁。大七气汤则治实为主,“治喜怒不节,忧思兼并,多生悲恐,或时振惊,致脏气不平”(《方论•七气证治》),故药用厚朴行气破满,紫苏疏理宽胸,半夏降逆下气,佐以茯苓除湿健中。五噎散能“治五种噎”(《方论•五噎证治》),自然也包括伴有健忘的“思噎”,药用人参、茯苓、厚朴、枳壳、桂心、甘草、诃子、白术、橘皮、白姜、三棱、神曲、麦蘖、木香、槟榔和蓬术,功能益气健中,理气活血,解郁化涎,消补兼施。

1.2 脾主意与思:陈言对健忘病因病机的论述,认为七情之“思”起到重要作用,伤及的脏器,除心以外,脾是关键。《灵枢•本神》云:“心藏脉,脉舍神”,“脾藏营,营舍意。”又云:“所以任物者为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为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脾“在志为思”,“思伤脾”[2]。中医学认为,人的神志活动虽分属于五脏,但必以血液为物质基础,而心主血脉,故心亦主神志。情志所伤,虽五脏各有所属,但总责之于心。其中“思”伤所及,脾首当其冲,因“思动于心则脾应”[3]。《素问•举痛论》云:“思则气结”,因“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2]。陈言则明确提出“思伤脾,其气结”。“思”与“意”均是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主要包括在记忆、思虑等思维范畴之中。《方论》指出:“脾主意与思。意者记所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故论云:言心未必是思,言思则必是心。”(《方论•健忘证治》)主张记忆思维过程不仅归功于心,还要有脾的重点参与。若“思”与“意”的活动过度,可内伤心脾,引发健忘,治疗更要心脾同治。陈言在论述健忘证治时说:“今脾受病,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尽心力思量不来者是也。或曰:常常喜忘,故谓之健忘,二者通治。”并拟定小定志圆,可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之“忽忽喜忘”(《方论•健忘证治》),药用菖蒲、远志、茯苓、茯神、人参、辰砂等六味。方中菖蒲、远志开窍祛痰,辰砂镇静安神,人参、茯苓、茯神则填土益脾。因脾为中土,脾主思为万物所归。治疗健忘,增强记忆,心窍宜开,脾土宜静,调理脾土是重要的环节。

1.3 风致多忘:从《方论》的内容编排看,陈言把“健忘”证治作为一种独立病证论述,排在“内所因论”之后,表明其对健忘临床研究的重视,强调健忘主要是七情内伤所致的病种。当然,陈言认为外因六淫也有可能引起健忘,因“暑喜伤心包,湿喜伤脾,热伤心”(《方论•六经中伤病脉》),而心、心包、脾所伤与健忘的发病关系密切。如六淫中的“风”,可造成肝风、心风、脾风、肺风和肾风,“盖风性紧暴,善行数变,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晕,激人涎浮,昏人神乱。”(《方论•叙中风论》)陈言在“中风治法”中指出:“诸有此证,令人心惊,志意不定,恍惚多忘。”并用排风汤治疗,药用白鲜皮、白术、芍药、桂心、芎NF8E8、当归、杏仁、防风、甘草、独活、麻黄、茯苓。认为“服此汤安心定志,聪耳明目,通脏腑。诸风疾悉主之”(《方论•中风治法》)。

2 治疗方剂解析

陈言在《方论》中,以三因分类辨治疾病,同时对治疗的方剂也予以归类,开辟方剂学由博返约之路。经过唐宋医学经验的积累,陆续出现一批大部头方书,这些方书收方千万,浩如烟海,反而使临床无所适从。故对众多方药进行筛选,确认疗效,使漫无边际的方书由博返约,成为当时医家的一项迫切任务。陈言深切感受到“不削繁芜,罔知枢要”(《方论•自序》),他在《太医习业》中更明确地指出:对于《太平圣惠方》等方书,动辄千百卷,“使学者一览无遗,博则博矣,倘未能反约,则何以适从。予今所述,乃收拾诸经髓。其亦反约之道也。”(《方论•太医习业》)。陈言主张以因辨病,审因论治,使方药简约而有章可循。笔者体会,《方论》收载方剂不足千首,其中涉及治疗健忘的方剂也体现了陈言由博返约、削繁知要的临床处方理念。

2.1 小黄芪酒治恍惚健忘:小黄芪酒:“大治风虚痰癖,四肢偏枯,两脚弱,手不能上头;或小腹缩痛,胁下挛急,心下有伏水,胁下有积饮,夜梦悲愁不乐,恍惚善忘。此由风虚,五脏受邪所致。……黄芪、附子(去皮脐)、川椒(去目并合口者)、桂心、秦艽、牛膝、防风(去叉)、乌头(《集验方》用山药)、白术、川芎、独活、细辛(去苗)、甘草各三两,大黄、葛根、山茱萸、干姜各二两,当归二两半。上为散。少壮人,无熬炼;虚老人,微熬之。以绢袋盛,用清酒二斗渍之,春夏五日,秋冬七日。可先服食一合,不知,至四五合,日三服。此药攻痹尤佳,亦不令人吐闷。小热,宜冷饮食也;大虚,加苁蓉二两;下利,加女萎三两;多忘,加石斛、菖蒲、紫石英各二两;心下多水,加茯苓、人参各二两,山药三两。”(《方论•中风治法》)

小黄芪酒适合体虚中风,五脏受邪,痰饮留积,寒湿凝滞引起的偏瘫、健忘等症。方中附子、川椒、桂心、乌头、细辛、干姜大辛大热之品,以温阳祛寒;黄芪、白术、山茱萸、甘草补虚益气;秦艽、防风、独活、葛根祛风除湿;牛膝、川芎、当归活血化瘀,大黄攻逐痰饮。全方酒浸,一可制辛热太过,二能增走穿祛风之力。该方作为治疗健忘的汤剂形式,并不多见。方中提到的随症加药法,如健忘明显者,加石斛、菖蒲和紫石英,经验可贵,值得挖掘研究。

2.2 茯苓补心汤治心虚寒善忘:茯苓补心汤:“治心虚寒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寒恍惚,喜悲愁恚怒,衄血面黄,烦闷,五心热渴,独语不觉,咽喉痛,舌本强,冷汗出,喜忘恐走。及治妇人怀妊恶阻,吐呕眩晕,四肢怠惰,全不纳食。白茯苓、人参、前胡、半夏(汤洗七次去滑)、川芎各三分,橘皮、枳壳(麸炒去瓤)、紫苏、桔梗、甘草(炙)、干姜各半两,当归一两三分,白芍药二两,熟地黄一两半。上散。每服四大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方论•心小肠虚实寒热证治》)

茯苓补心汤治健忘为心之虚寒证所设。方中茯苓、人参、甘草、前胡、半夏、干姜补心气温心阳;川芎、当归、白芍、熟地补心血活心窍;橘皮、枳壳、紫苏、桔梗宽胸理气。全方共奏温心散寒、补心理气之功。

2.3 定心汤治心劳多忘:定心汤:“治心老虚寒,惊悸,恍惚多忘,梦寐惊魇,神志不定。茯苓四两,桂心、甘草(炙)、白芍药、干姜(炮)、远志(去心炒)、人参各二两。上散。每服四钱,水盏半,枣两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方论•五劳证治》)

“心劳”是“五劳”的一种。陈言认为“五劳”并不是“传尸骨蒸”,而是情志伤及五脏为病。《方论》中说:“世医例以传尸骨蒸为五劳者,非也。”又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方论•五劳证治》)定心汤即为虚寒之心劳所设,具有温心阳、补心气、益心血、宁心神的功能。

2.4 菖蒲益智圆治喜忘:菖蒲益智圆:“治喜忘恍惚,破积聚,止痛,安神定志,聪耳明目。菖蒲(炒)、远志(去心姜汁淹炒)、人参、桔梗(炒)、牛膝(酒浸)各一两一分,桂心三分,茯苓一两三分,附子(炮去皮脐)一两。上末,蜜圆如梧子大。每服三十圆,温酒、米汤下,食前服。”(《方论•健忘证治》)

菖蒲益智圆的药物组成与《各急千金要方》中的菖蒲益智丸基本相同,只是一些药物的剂量、炮制和服法略显不同。方中菖蒲、远志开心窍,祛痰浊;人参、茯苓补脾气,宁中土;桂心、附子治偏于心肾阳虚之健忘;桔梗、牛膝一升一降,交通心肾,水火既济,乃巧妙之处。全方体现心与脾、肾共理以治健忘的用药思路。

2.5 上丹开心意:上丹:治“男子绝阳,庶事不堪,女子绝阴,乃不能妊,腰膝重痛,筋骨衰败,面色黧黑,心劳志昏,寤寐恍惚,烦愦多倦,余沥梦遗,膀胱邪热,五劳七伤,肌肉羸瘁,上热下冷,难任补药,服之半月,阴阳自和,容色肌肉,光润悦泽。开心意,安魂魄,消饮食,养胃气。五味子半斤,百部(酒浸一宿焙)、菟丝子(酒浸别研)、肉苁蓉(酒浸)、杜仲(炒断丝)、巴戟(去心)、远志(去心)、枸杞子、防风(去叉)、白茯苓、蛇床子(炒)、山药、柏子仁(别研)各二两。上为末。蜜圆梧子大。食前温酒、盐汤任下三十圆”(《方论•五痿治法》)。

陈言认为,上丹“养五脏,补不足,秘固真元,均调二气,和畅荣卫,保神守中。久服轻身耐老,健力能食,明目,降心火,交肾水,益精气”(《方论•五痿治法》)。方中菟丝子、肉苁蓉、杜仲、巴戟、枸杞子、蛇床子补肾,五味子、远志、柏子仁健心,茯苓、山药、百部、防风益脾和营。故能“开心意”,治“心劳志昏”。

2.6 小丹开益智慧治多忘:小丹:“熟地黄、肉苁蓉(酒浸)各六两,五味子、菟丝子(酒浸)各五两,柏子仁(别研)、天门冬(去心)、蛇床子(炒)、覆盆子、巴戟(去心)、石斛各三两,续断、泽泻、人参、山药、远志(去心炒焦)、山茱萸、菖蒲、桂心、白茯苓、杜仲(炒丝断)各二两,天雄(炮去皮脐)一两,炼成钟乳粉(扶衰三两,续老二两,常调一两,气完则删去)。上为末。蜜圆如梧子大。食前酒服三十圆至五十圆。忌五辛、生葱、芜荑、饧、鲤。虚人多起,去钟乳,倍地黄;多忘,倍远志、茯苓;少气神虚,倍覆盆子;欲光泽,倍柏子仁;风虚,倍天雄;虚寒,倍桂心;小便赤浊,三倍茯苓,一倍泽泻;吐逆,倍人参。”(《方论•五痿治法》)。

陈言认为,小丹能“补劳益血,去风冷百病,诸虚不足,老人精枯神耗,女子绝伤断绪。久服益寿延年,安宁神志魂魄,流滋气血脉络,开益智慧,释散风湿,耳目聪明,筋力强壮,肌肤悦泽,气宇泰定”(《方论•五痿治法》)。若健忘明显者,在方中可加重远志、茯苓的用量。

2.7 大山芋圆治虚损多忘:大山芋圆:“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肢体沉重,骨节酸疼,心中烦悸,唇口干燥,面体少色,情思不乐,咳嗽喘乏,伤血伤气,夜多异梦,盗汗失精,腰背强痛,脐腹弦急,嗜卧少起,善惊多忘,饮食减少,肌肉瘦瘁。……山芋七两半,当归、桂心、神曲(炒)、熟地黄、大豆卷各二两半,甘草、人参各一两七钱,川芎、芍药、白术、麦门冬(去心)、杏仁(麸炒去皮)各一两半,柴胡、白茯苓、桔梗各一两一分,阿胶(麸炒)一两七钱半,干姜(炮)三分,白敛半两,防风(去叉)一两半,枣一百个(炊去皮核)。上为末。蜜圆与枣肉同和,圆如弹子大,每服一圆,温酒、米汤任嚼下。”(《方论•虚损证治》)

健忘是虚损患者的常见症状。由于虚损病程长,症状多,病机杂,变证频,治疗较为困难。陈言认为治疗虚损,“要当考寻脉理,推其元气胃气,资始资成,扶助阴阳,辨别标本”(《方论•虚损证治》)。从大山芋圆的用药情况看,本方可谓气血阴阳同调,补益疏理兼施。

2.8 远志圆治惊悸健忘:远志圆:“治心肾气不足,惊悸健忘,梦寐不安,遗精,面少色,足胫酸疼。远志(去心炒)、山药(炒)、熟地黄、天门冬(去心)、龙齿(水飞)各六两,麦门冬(去心)、五味子、车前子(炒)、白茯苓、茯神(去木)、地骨皮、桂心各五两。上为末。蜜圆梧子大,每服三十圆至五十圆,空心温服,酒、米汤任下。”(《方论•虚损证治》)

心气不足,肾气亏损。水火不交可致惊悸健忘,治宜补益心肾,互济水火。远志圆中熟地、天冬、麦冬、山药、地骨皮补肾,远志、五味子、茯苓、茯神养心,车前子、桂心交通心肾,互济水火,龙齿镇惊宁神。全方对于心肾气不足引起的惊悸健忘可收良效。

3 结语

陈言作为南宋时期的著名医学家,所著《方论》,创立三因学说,主张因证脉治循规有据,倡导处方用药由博返约,对于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学术,其功至伟。陈言长期在浙南温州地区行医授业,故有学者认为他是永嘉医派的创始人[4]。陈言将健忘归为七情内伤致病范畴,重视“思”的致病作用,明确提出“思伤脾,其气结”,强调从脾论治健忘的重要性,认为健忘的治疗应心脾同治,五脏参与,同时注意到六淫外因亦致健忘,治疗不忘祛风逐邪。陈言倡导心脾同治健忘,不仅突破前贤的治法思路,而且对后世医家产生深刻影响。如同一时期严用和即参取其说,认为治疗健忘之法,“当理心脾”,并据此创制“归脾汤”,成为治疗健忘的千古名方[5]。在审因论治的基础上,按照削繁知要的理念,陈言精心采录治疗健忘的方剂,用方依证而设,配伍合理,用药讲究,值得今人借鉴。

4 参考文献

[1]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9.

[2]任应秋主编.黄帝内经章句索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91-292,21,113.

[3]张景岳.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465.

[4]刘时觉,陈克平,刘尚平.陈无择是永嘉医派创始人[J].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38-39.

创伤不归路范文第4篇

《空难遗梦》是一部1993年上影的电影,它讲述了在一次空难中,Max幸免于难,还勇敢地带领着领幸存者穿过浓烟走出机舱残骸,为幸存的婴儿找到失散的母亲。但是他却是心理创伤最严重的幸存者,同时,另一生还者Carla也因为2岁孩子的死而生活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了一段心路历程之后,他们终于回归到现实的生活。

在空难后,Max否认了自己恐惧,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无所畏惧的英雄、圣人,并尝试着各种各样接近死亡的体验,他会直接穿过车流不息的马路;会站在楼顶的围栏上呐喊:会吃他过敏的草莓。其实,他是在这样一次次接近死亡的体验中尝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在那次空难中,他在极度的恐惧后反而变得非常镇定,这种“反向”的心理防御机制让他活了下来,但空难后却对他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不能面对那次可怕的空难,不能接受自己害怕。

另一幸存者Carla在空难后无法向别人倾述,对生活失去了感觉。她沉浸在航班着地时她松开了抱紧孩子的手,导致了孩子死亡的自责,痛苦中。

这样2位幸存者,他们互相支持,互相慰籍。Max最后通过类似经验的再次尝试帮助Carla消除了心理障碍,但Carla最后并不能帮助Max,是他的家人使他重新回归到了生活。

影片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设置。比如草莓,它代表死亡,也代表生存。Max在心理创伤没有康复时,他认为自己是接近神明的人,是圣人,所以尽管小时候吃他过敏的草莓差点让他死亡,但是这时却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是在Max终于肯尝试面对空难后,他又对草莓有了过敏反应,并导致了休克。比如对空难场面的的设置,导演不一次性把空难发生时的情景播出来,而是通过不同的幸存者的回忆串联起来,并成了Max心理创伤发展的线索。

影片中有一段很专业的小组工作的情景。神经科医生Perlman受命为空难中的幸存者消除精神上的痛苦,在通过跟他们私下交谈后,他召集了空难中的幸存者,在一个安静的大房间里要进行创伤后的治疗。Perlman首先用轻柔缓慢的语气叙述古代部落发生灾难后会聚在篝火前讲述事情的经过这个现象作为小组的开始,这有助于定下了小组开放的基调,纾解了小组成员紧张感和不安的心理,在这里还有引入正题的作用。然后他邀请他组员讲出各自的故事。在这里他又用了扫视的技巧,鼓励组员发言。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后,终于有人勇于站起来讲述她的故事。在她姐姐和侄子在自己眼前死亡时,旁边的组员想扶着她,安慰一下她,但是Perlman阻止了,他让她自己站着。其实旁边那两位组员在此时扮演的是“拯救者”的角色,但在此时那位讲述的组员需要的是自己面对那次灾难,这有助于她摆脱空难的阴影。此时一位公司职员对此感到很不耐烦,Perlman只说了3句话就把他劝回到座位上,分别是“你叫什么”“你为什么搭乘了那班级”“你很尽忠职守”,这是典型的应对问题组员的手法,通过对组员角色的指定而使组员更坚定接受团体的任务,这里就是指定了公司职员“敬忠职守”的角色,让他产生一种要对小组,要对成员负责的责任感,消除了他打断别人说话的行为。在组员讲述她和姐姐的童年生活时,Perlman又用了“聚焦”的手法让组员的叙述回归到飞机坠地的情景中。后来有一位小组成员想先离开,因为她不是空难幸存者,她是一位遇难者的的母亲,她想过来了解一下有没有人见过她儿子。通过这位母亲的询问,组员开始回忆当时的情形,推进了小组的进程。Carla也是小组成员之一,但是她打断了小组的进程,在见到坠毁飞机上的女乘务员时,她显得很激动,她把孩子的死怪罪于没有得到女乘务员的帮助,最后离座冲门而出。

显然这次小组是不成功的,虽然Perlman的技巧很高超,但是他轻估了Carla的情况,以为她已经能够跟众人讲述空难的经过,这种错估导致了小组的失败。

同样的,Perlman对Max的情况也是不能做到很好的评估。Max患上的是创伤性精神紊乱综合征(创伤性精神紊乱综合症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亲历、目击灾难的人甚至其后代都容易不同程度地患上此伤痛。)他不能完整地描述空难是发生的事情。Perlman虽然知道Max的情况是最严重的,但是却没有料到他严重成对产生了严重的幻觉,他在无法给Max提供更好的治疗时也没有转介给更有经验的其他心理治疗的医生,导致了Max病情的加重。虽然最后Max在家人的帮助下重新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但是那是在经历了差点死亡的基础上完成的。

现实不像电影,如果没有专业人士的正确的引导,患有创伤后各种应激反应紊乱的人是很不容易康复的。这样我联想起汶川地震后灾民的康复问题,同样遭受了突如其来的灾难,汶川地震的幸存者的心理也一定受到了重创,虽然我国的很多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的人士都积极地介入到心理创伤的治疗工作中,但是以目前我国极为缺乏专业的心理卫生工作者,而且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也很少有面对象此次大灾害后的经验,因此,组织系统的培训势在必行,可以综合国内国外的专家,培养出大批心理危机干预人才,为灾民服务,而且可以培养出大批专业人士,为重大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筹备人才。

创伤不归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朝鲜汉诗诗风;现实主义;感伤主义;脱俗归隐

一、新罗学者——崔致远

崔致远(857-?),字孤云、海云,生活在新罗末期,庆州人。入唐滞留16年(869-885年),874年及第,881年创作《檄黄巢书》,在中国文坛享有一席之地。崔致远现存的个人文集有《桂苑笔耕》20卷。《新唐书》记载有《四六集》1卷和《桂苑笔耕》20卷,在《三国史记》列传和《桂苑笔耕》自序里也记载有不少文集。但均已失传。

崔致远入唐是在晚唐(827-906年)中叶,根据崔致远现传的诗题与《三国史记》的记载可知崔致远与罗隐、高骈、裴瓒、张尚书、于慎微长官、李展长官、进士杨赡、吴峦、顾云、张乔、吴瞻、女道士等很多唐人有过交流。

其中,与晚唐诗人罗隐有师徒之说,崔致远的汉诗风格充分证明与罗隐的交流之深。

《三国史记》列传记载:

始两避畴,舆江東詩人羅隱相知,隠負才自高,不輕許可。人示致遠所制詩歌五軸。

恃才高傲的罗隐,见崔致远之后,拿出自己的“五轴”的诗给崔致远看,这说明罗隐对崔致远的赏识。

罗隐(833-909),字昭谏,余杭(今属浙江)人,有《罗昭谏集》。

《旧五代史》罗隐传:

“罗隐‘詩名于天下,尤畏於泳史,然多所譏諷,以故不中第’……”。

罗隐善于咏史,诗又多以讽刺世俗为材,由于此原因他屡次不中第。他生活在国家势力日益削弱的晚唐时期,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罗隐感叹怀才不遇,作诗也带有咏史、讽喻、感伤等的特点。

崔致远与罗隐有较深交流,崔致远生活年代也处于国家衰落时期。在他生活的新罗末期,国情混乱,官场又有骨品制的限制。因此,崔致远无法按自己的意愿施展才华,深感怀才不遇。于是辞去官职,选择了游山玩水、逍遥自放的生活。这种怀才不遇、厌恶社会政治和讽刺、感伤的情怀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在朝鲜文学史上崔致远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汉诗作品的诗人,他的汉诗风格多样而独特,内容丰富而深刻,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汉诗水平,被称之为汉文学的“开山鼻祖”。留唐宾贡生以崔致远为代表,新罗诗坛又以这些留唐学子为主体,因此,崔致远的诗风在新罗诗坛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二、以崔致远为代表的朝鲜汉诗诗风

1.现实主义诗风

匈牙利著名文艺理论家卢卡契认为:“文学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作为人们的意识形态。是现实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由特定的创作人来完成的。

崔致远生活在衰落的新罗末期,他的汉诗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诗风。这种诗风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的讽喻和咏史上。

(1)讽喻

崔致远与罗隐有较深的交往,诗风上受罗隐影响颇多。在晚唐时期罗隐的诗风属于浅俗派。浅俗派“宗奉白居易”,继承“浅显通俗”的中唐诗风,善于“讽喻时事”。咏物诗中的讽刺与对社会政治的讽喻是罗隐最明显的创作风格。如《鹦鹉》:

莫恨雕箭翠羽残,江南地暧隴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轉难。

诗中诗人把无法施展才华的自己比作笼子里的“鹦鹉”,嘲讽自己不得志的命运。

在与罗隐的交往中崔致远的讽喻手法也日益突出。从崔致远汉诗与罗隐诗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风格上的相似之处。如《蜀葵花》:

寂寞荒田侧,繁花压柔枝。

香輕梅雨歇,影帶麥風歌。

車馬誰風赏,蜂堞徒相窺。

自慚生地賤,堪恨人棄遗。

诗人把自己比作“车马”不“风赏”、只有“蜂蝶…‘相窥”的蜀葵花,自嘲为“自惭生地贱”,描述了自己不得志的愤闷遭遇。关于崔致远的讽喻水平,《小华诗评》作了如下评价:“詩可以達事情通諷喻也。”

(2)咏史

罗隐“长于咏史”,他的诗以咏史、讽刺为主。如《咏史》:

蠹簡遗編試一尋,寂寥前事似如今。

徐陵筆砚珊瑚架,趙勝賓朋玳瑁簪。

未必片言资國計,只應邪說動人心。

九原郝此何由起,虛误西蕃八尺金。

崔致远咏史诗中较有代表意义的是《熊津公山城诗》:

襟帶江山似畫城,可憐今日静消兵。

陰風忽倦驚濤起,猶想當時戰鼓聲。

诗人望着经历一场战争的旧址,为那场战乱遗留下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而担忧。崔致远的这类咏史诗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

留唐学习,尤其是与罗隐的交流,使崔致远诗突出了讽喻与咏史的特点。崔致远被罗隐现实主义的风格所浸染,打破了晚唐的形式主义框框,在诗篇上增添了现实主义色彩。

2.感伤主义诗风

晚唐诗坛在国家即将衰落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了感伤主义诗风。李日刚在《中国诗歌流变史》中提到:

此為一黑暗擾攘之叔季,一切學術文化已成衰落現象。詩壇主潮,全為唯美主義所支配,即由人生文學改為藝術文學,不重實質而尚工巧,外表無非綺羅香澤、内容不外月意雲情。大率氣格卑靡,頗多亡國哀思之音。

晚唐诗带有“唯美主義”、“不重實質而尚工巧”、“頗多亡國哀思之音”等特点。晚唐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给诗坛铺盖了一层浓厚的悲伤气息。

感伤情怀在罗隐的诗句里很明显。罗隐有才华,却受到了一些人的轻视。正如《五代史补》记载:“羅隱在科場,恃才傲物,尤為公卿所惡,故六舉不第。”他的“恃才傲物”和对世态的大胆的讽刺受到“公卿”的轻视,甚至导致他“六举不第”。罗隐虽继承中唐诗风,但身处其中也只能以诗歌来表达悲伤情怀。因此,怀才不過的感伤情怀也成了他的诗风之一。如《焚书坑》:

千載遗蹤一窖塵,路傍耕者亦傷神。

祖龍算事渾乖角,將谓詩書活得人。

崔致远留唐时间正是晚唐时期,受晚唐诗风的影响,他的诗感时伤事的个人感情色彩比较浓厚。不管是晚唐还是新罗末期都处于国家逐渐衰落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崔致远的文学观与罗隐的感伤、怀才不遇极相似。如崔致远的五言绝句《秋夜雨中》:

秋風唯苦吟,世路少知音。

窗外三更雨,燈前萬里心。

多用“秋”、“苦”、“少”、“雨”、“心”等带有低落感情色彩的字句来表达感伤情怀。

又如《行次山阳续蒙太尉寄赐衣段令充归观续寿信物谨以诗谢》:

自古雖誇晝錦行,長卿翁予占虚名。

既傳國信兼家信,不獨家榮亦國榮。 萬里始成歸去計,一心先算卻柬程。

望中遙想深思處,三朵仙山目畔横。

这首诗是诗人临归国写的,对高骈祝贺诗的答诗。诗人描述了归国的喜悦与对第二故乡依依不舍所困扰的矛盾心情。崔致远还有一些诗是表达乡愁、离别和悲哀等游子思乡之情的。如《山阳与乡友话别》:

相逢暫樂楚山春,又欲分離淚滿巾。

莫怪臨風偏悵望,異鄉難遇故鄉人。

这首诗描述了在身处“异乡”的一个浪子难得遇到“故乡人”,却又面临离别的遗憾与惆怅。

留唐学子基于六朝的浮夸风和晚唐的伤感迷离和唯美主义。结合亲身经历,为新罗诗坛创作出了感时不遇、沉吟历史、游于思乡的伤感与来自对世态的理性认识的相结合的独特的民族文学风格。

3.脱俗归隐诗风

崔致远斥责贪得无厌的凡夫俗子、追求淡薄而选择隐居的心态反映在他的五言《寓兴》和七言《人山诗》里。

《寓舆》

願言扃利門,不使损遣體。

争奈探珠者,輕生入海底。

身荣塵易染,心垢非難洗。

澹泊與誰论。世路嗜甘醴。

在《寓兴》里诗人责骂“探珠者”的“心荣”与“心垢”,表达人自身的“澹泊”的心态。

《入山詩》

僧乎莫道青山好,山好何事更出山。

試看他日吾蹤迹,一入青山更不速。

《寓兴》中体现的厌恶世俗的戒备心态促使诗人有了《人山诗》第3、4句所表达的人山隐居的决心。

崔致远诗的脱俗、归隐思想也与罗隐诗风有相似之处。如罗隐的《偶兴》:

逐隊隨行二十春,曲江池畔避車塵,

如今嬴得將裹老,閑看人間得意人。

诗中“避车尘”表达诗人要远离世俗,第3、4句是从一个隐居者的立场看破红尘的一种感慨。这几首诗是罗隐与崔致远处在相似历史环境中的相似遭遇的缩影,表现出两人情感的相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