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脊柱骨科和骨科区别

脊柱骨科和骨科区别

脊柱骨科和骨科区别

脊柱骨科和骨科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一期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植;钛网植入;内固定;脊柱结核;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015-02

胸腰段椎体结核系常见病,占骨结核的50%,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主张对椎体破坏严重、进行性后凸加重及脊髓受压患者采用积极的外科治疗[1]。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采用前路病灶彻底清除、取髂骨植骨、钛网植入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10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l2-57岁,平均(32.12±4.81)岁,病史最长为l2年,最短为6个月,平均(9.14±3.08)月;其中T6-1021例,Tll-l2 29例,L1-2 10例,L3-4 20例,L5-S1 3例;伴椎旁脓肿21例,L5-S1 6例中2例因肉芽组织压迫硬膜造成双下肢神经功能障碍,合并病灶区脊柱继发性例弯4例;Cobb氏角5°~l8°,平均(9.56±2.51)°,后凸畸形15例,矢状面Cobb氏角5°-28°,平均(14.45±3.78)°。全部病例均有胸背痛,所有患者均经X线摄片、CT和MRI检查示:椎体严重破坏、塌陷,椎间隙变窄或消失或伴有椎旁脓肿、后凸畸形、脊髓压遗。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术前拍X线胸片,排除肺结核,并于术前用雷米封、利福平、乙胺丁醇三联抗结核治疗3周以上。均采用全麻,胸椎采用开胸,胸腰椎采用开胸或胸腹联合入路,腰椎采用腹膜后入路,术中充分暴露病灶,吸尽脓液,清除肉芽组织和死骨,冲洗后确认病变范围和边缘,然后彻底切除病灶和硬化骨直至正常骨,仔细清除椎管内的病变组织,充分解压后,分别用生理盐水、异烟肼、碳酸氢钠冲洗,选择适当的内固定器械(Z―Pcate,双钉棒,单钉棒系统)置入,适当撑开矫正后凸畸形,测量椎体问缺损大小,切取三面皮质骨髂骨块嵌入缺损区支撑植骨。按装钉板或钉棒后再利用器械适当加压,使植入的髂骨块与上下椎骨紧密接触。再次反复冲洗后放置链霉素粉剂1g,缝合各层组织覆盖内固定器械,开胸者常规放置胸腔闭式引流,术后24~48h拔引流管,术后继续抗结核l2~185个月,无神经症状者,术后4-6周戴胸背支架下床活动。

2 结果

所有病例伤口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术后病理切片证实为脊柱结核。术后随访4-48个月,平均均(17.12±5.26)月,X线、CT或MRI检查,见减压彻底,内固定位置满意,畸形全部矫正,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4.16±1.05)月,无内固定松动的病例;所有病例胸背痛症状消失,2例有神经症状者术后半年均恢复。

3讨论

胸腰段椎体结核系常见病,特别是有脊髓和神经压迫症状,合并有大的不易吸收的冷脓肿,结核破坏造成的脊椎不稳定,有明显的后突畸形,以及有经久不愈的窦道者均适合手术,但传统的病灶清除加植骨术,有很多并发病,而采用一次或多次病灶清除再二期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不仅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且多次手术对患者的身体也是一个创伤[2]。既往许多学者一直对结核病灶植入内固定器械持保留态度,担心病灶区植骨和内固定物,可能出现植骨不融合,产生异物反应,以及病灶复发,但近年来的临床病例报道发现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植骨融合率反而较高,特别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结核杆菌对金属的亲和性小,结核杆菌的这种生物学特性为脊柱结核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3] 。因此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可行的是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的,还具有有以下优点[4]:操作在直视下完成,能彻底解除脊髓的压迫,矫正畸形,保证植骨量和植骨的面积;内固定保持脊柱稳定性的同时,在植骨椎体间形成加压作用,重建脊柱的前中柱的稳定性,为植骨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实施该手术需要注意:①彻底清除病灶。彻底清除病灶是治疗脊柱结核的关键,术中需充分显露病灶,清除脓液,干酪样物质,刮除死骨,坏死的椎间盘组织及结核性肉芽组织,尤其是潜在性病灶。②植骨。植骨材料采用大块自体髂骨最好,骨块三面带皮质骨,两端为松质骨截面,撑开后植入两椎之间可以呈嵌插状植入,修复骨缺损,三面带皮质骨的大块髂骨可抵抗较强的压缩力,增加局部的稳定性,使脊柱节段稳定性增强[5]。③牢固内固定。脊柱结核主要是脊柱的前中柱受到破坏,需用椎体钉或可吸收螺钉等牢固内固定,恢复脊柱节段的稳定性,病灶局部得到可靠制动,有利于植骨块融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6]。④抗结核药物在脊柱结核手术中的作用。脊柱手术后复发的病例中,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患者没有合理,规则服用抗结核药物,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短期,不规则,单一品种的不合理化疗造成的。因此,合理、规律、系统、长期抗结核化疗时脊柱结核手术成功的前提和保证手术后疗效的必要条件,抗结核治疗时间不少于l2个月-l5个月。

参考文献

[1]李卓,刘晓艳,申勇等.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的研究[J].河北医药, 2012,34(6) 837-840.

[2]朱勇,赵宏,邱贵兴等.内同定应用于脊柱结核治疗的安全性探讨[J].中华骨科杂志,2009,29(7):634-637.

[3]项良碧,于海龙,陈 语等.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段多节段脊柱结核[J].脊柱外科杂志,2010,8(5):283-285.

[4]王建钧,陈建庭,王素伟.复杂重症脊柱结核的治疗[J].脊柱外科杂志,2010,8(3):129-132.

脊柱骨科和骨科区别范文第2篇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重点大学,其直属第一临床医学院――东直门医院的骨科中心,是部级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现有3个病区,设有脊柱脊髓、小儿骨科与脑瘫、关节重建及创伤骨科4个专业组,总床位100张。骨科中心汇集了以徐林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一批中西医两类专业技术人才。由博士后,博士、硕士等组成的团队技术力量雄厚,富有开创精神。骨科中心在脊柱脊髓损伤与疾病、关节退行性疾病与股骨头坏死、小儿脑瘫与小儿矫形外科、手外科与显微外科、骨与关节损伤等方面的治疗上具有技术优势。骨科中心与清华大学合作率先在国内将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用于骨科临床,2003年被《中国医学论坛报》评为国内十大医学新闻之一。骨科中心在常规开放手术基础上采用微创方法(PLDD、椎间盘镜、经皮椎体成形和关节镜等)治疗脊柱和关节疾患。骨科中心拥有关节导航系统、术中三维影像系统、脊柱导航系统,肌电诱发电位、高档手术显微镜、骨密度仪及步态分析仪等大型先进骨科设备。成功实现了手术的智能化、微创化,提高了关节、脊柱手术的精确度,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减少了手术创伤。是目前国内骨科设备最先进、最完备的重点专业科室之一。

首席专家――徐林教授

徐林,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美国康涅狄克大学客座教授。曾先后任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骨神经科主任、教授。兼任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培训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国际脊髓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肢体伤残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计算机辅助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等10个杂志常务编委和编委,国际创伤骨科学会会员,美国科学进步协会国际会员等。

徐林教授早年就读于上海医科大学,从师于世界“断指再植”之父、著名骨科与显微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中伟教授,是我国第一位显微外科博士。在30余年的骨科临床工作中,徐林教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拓性地开展了 系列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瞩目。1987年徐林教授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吻合血管的神经移植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1990年在亚洲地区首先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用于临床治疗脑瘫下肢痉挛,并且完成国际首例颈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手与上肢痉挛。到目前为止,徐林教授已经为6000余名脑瘫患者行各类手术治疗。这是国际上完成手术例数最多、资料最完整、治疗效果最好的组病例,被国外同行誉为“东方SPR手术创始人”。),A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完成各类复杂的脊柱脊髓畸形和脊髓拴系综合征手术600余例。徐林教授20世5880年代初就开展了氮化钛材人工关节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2003年开展SARS后股骨头坏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并获国家863项目重点课题。2003年在亚太地区率先开展了导航下的关节置换手术和术中三维脊柱导航技术,大大提高了关节和脊柱手术的精确度。并在导航下进行脊柱微创手术,如经皮SEXANT内固定、X-tube腰椎内固定等手术:2003年8月和2005年9月分别为世界罕见的联体畸形和两性畸形女婴实施了手术,受到国内外百余家新闻媒体(新闻联播、凤凰卫视、BBC、法新社、美联社、台湾电视台等)的关注和报道,为中国医学界赢得了赞誉。徐林教授在国内外杂志百余篇,主编和参加20余部著作的编写,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7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之子” “新闻30分”等栏目及美联社等境外媒体多次报道。

脊柱骨科和骨科区别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与脊柱曲度改变的相关性,研究非病理性因素所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损伤特点和影像学特点,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一定参考。分析患者的骨折椎体节段、致伤原因、治疗方式及疗效。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鉴别诊断,压缩程度与脊柱曲度改变有我明显相关性,椎体压缩程度超过1/3骨折应采取积极治疗。

脊柱在全身骨骼中占主要地位,是很多内脏的附着点和保护器,脊柱骨折和脱位可以造成脊髓损伤,严重者可引起终身瘫痪或者死亡。其结构较具有承重、运动和保护脊髓的功能。胸腰椎是从活动度较小的胸椎到活动度较大的腰椎,极易发生损伤,胸椎有骨性胸廓的支撑,除直接暴力打击外,损伤的机会较小。胸腰椎是胸椎和腰椎的移行区,这一区域恰好位于活动度小、稳定性较强的胸椎与活动度较大、稳定性相对较差的腰椎之间,所产生的应力集中使得胸腰椎更易发生损伤,因此胸腰椎是脊柱骨折的最常见部位,影像已广泛应用于胸腰椎骨折的诊断,这不仅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椎体、附件骨折形态、骨块大小,还可以确定椎管的形态、椎管狭窄的程度和神经根狭窄的程度等,结合椎管矢状径占有率大小及骨块移位部位,可提示我们对骨块压迫神经程度的估计,在描述的同时,提出其临床价值,有利于骨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12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均来源于我院脊柱骨科中医正骨科门诊。

1.2纳入标准符合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纳入标准的患者,即有明显的外伤史、腰部疼痛、活动受限,X线显示为椎体压缩性骨折者。

1.3排除标准排除肿瘤、转移瘤、结核等病理性因素所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 。

1.4临床资料本组共120例患者,其中男62例、女58例,年龄26岁-85岁,平均年龄56.7±14.9岁。

2结果

2.1椎体损伤120例患者共损伤椎体161个,其中单椎体压缩性骨折84例,双椎体压缩性骨折33例,3个椎体压缩性骨折3例。平均每例损伤椎体1.3个。

2.2 致伤原因其中交通事故62例,高处坠落伤26例,腰部打击伤15例,跌倒致伤11例,其他6例;合并伤:颅脑损伤9例,多发肋骨骨折并挫裂伤6例,骨盆骨折3例,四肢骨折12例,合并脊髓损伤13例。其中交通事故伤中,50岁以上者43例,占69.1%;急刹车造成椎体压缩性骨折27例,汽车颠簸造成椎体骨折35例。

2.3影像学表现

2.3.1X线平片所有患者均摄正、侧位片,表现为脊柱椎体压缩程度I度114例,Ⅱ度44例,Ⅲ度3例。椎体前缘有碎片者42例,椎体前高度减低103例,椎体后高度减低26例,椎体后缘连续性异常者51例,上下终板骨折者12例,椎板骨折者5例,棘突间距增宽者32例。

2.3.2CT扫描 83例表现为椎体粉碎性骨折54例,椎板骨折32例,椎体后缘骨块突入椎管36例,关节突骨折、交锁24例。

2.3.3 MRI扫描 46例表现为前纵韧带断裂10例,后纵韧带断裂12例,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断裂14例,椎间盘损伤12例,脊髓、圆椎、马尾神经损伤信号改变18例,硬膜外血肿5例。

2.3.4影像学诊断结果全部患者X线平片诊断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病例中,行CT检查者83例,诊断为压缩性骨折29例,爆裂性骨折54例;行MRI检查者46例,诊断为压缩性骨折12例,爆裂性骨折34例。

3讨论

根据脊柱胸腰段的应用解剖,此段结构有三个特点:(1)其上为较固定的胸椎,胸腰段成为活动的腰椎与固定的胸椎之间的转换点,躯干活动应力易集中于此:(2)胸椎生理后突,腰椎生理前突,胸腰段为两曲度的衔接点,肩背负重应力易集中于此;(3)关节突关节面的朝向在胸腰段移行。因此,脊柱的压缩性、爆裂性骨折常发生在胸腰段。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原因存在两个因素:(1)外部作用力(外因);(2)椎体结构强度(内因)。脊柱压缩性骨折不论其在分类上是病理性为主、外伤性为主还是两者并重,都有外力(重力)的参与。除了重力作用外,其他外力作用多是通过臀、足和头部等部位对椎体形成间接压缩力所致。综上所述,脊柱损伤病人,应常规拍X线片,作出初步诊断。若有条件,为防漏诊,也应做CT扫描,这样尽早作出确切诊断,为及时准确的治疗提供依据。若病人经济条件有限,CT可不作为常规检查,但必须对以下情况进行重视:(1)有轻微神经症状而平片未显示有价值改变者;(2)椎体压缩程度超过1/3及椎体不稳定骨折而无神经症状者。这两种中具有任一种情况均需做CT检查。MRI价格昂贵,不作为常规检查。但对于旋转暴力所致损伤的患者,其伤椎周围韧带破坏可能性大,可行MRI检查,以确定伤椎稳定程度,为手术提供帮助。另外,MRI对脊髓损伤晚期(2周后)的影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脊髓横断、空洞等等,从而判定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王晓伟、潘爱民.T12L1椎体高度差X线测量和压缩骨折的诊断[J].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1(12).

[2]李勇,曹秉寿.老年人胸椎压缩性骨折328例分析[J].宁夏医学院院报2001.23(4)

脊柱骨科和骨科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脊柱骨折;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Helical 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for Evaluation of Thoracic?lumbar Burst Fractures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helical 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in diagnosis of thoracic?lumbar burst fractures. Methods 87 patients of spinal fractures, 63 males and 24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36 years old were examined with GE Hispeed helical CT . All dates were sent to Sun Space 20 workstation. Images were reconstructed in workstation with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then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X?ray film and 2DCT images. All of images were evaluated by two experienced radiologists with double blind method. Results On 3D images, the occurrence of fractures piece in the vertebral canal was higher than that on X?ray film and 2DCT .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χ2 =4.086, P<0.05).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clearly indicated the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status . Conclusion 3DCT has important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thoracic?lumbar burst fractures. It is very helpful for the surgeons in the selection of operation method, as well as helpful for reducing operative injuries and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Spinal fractures;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Image processing; Computer?assisted

随着我国热器伤时代的到来,各类外伤患者日渐增多。胸腰段脊椎(T10~L2)处于两个生理弧度的交汇处,是应力集中之处,因此胸腰段脊柱骨折在临床上非常多见。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多并发脊髓损伤,使患者严重致残或丧失生命。X线平片加常规CT扫描对胸腰椎爆裂型骨折部位的显示、骨折的分型、外伤性软组织血肿的显示以及脊柱的稳定性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准确、直观、立体地显示损伤后的脊椎和脊髓,提供临床治疗更多的有指导价值的影像学信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3D),本文对我院自1999年12月至2006年8月间收治的8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螺旋CT 3D技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87例患者,男63例,女24例;年龄21岁~58岁,平均年龄36岁,均与外伤后1 d~6 d内拍摄胸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经X线诊断提示有脊柱骨折者。

1.2 螺旋CT扫描及3D 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Hispeed 螺旋CT扫描机,根据定位像选定感兴趣区,选择螺旋薄层轴位扫描,扫描条件:管电压140 kV,管电流220 mA,扫描时间1 s,层厚3 mm,螺距1,重建间隔1 mm, scan FOV选择 “small”,DFOV选择 15 cm,图像采用标准算法,512×512 距阵显示。轴位图像资料传输到Sun Space 20工作站,利用 GE Advantage Window 3.1图像分析软件进行3D。重建图像技术方法包括表面遮盖成像(Shaded Surface Display, SSD)、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 )和容积重建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 VRT) 。

1.3 图像分析 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和两名有经验的骨科医师组成两个小组,采用双盲法共同阅片,将X线平片加上2DCT图像资料与X线平片、2DCT、3DCT(SSD、MPR、VRT)三者的综合图像资料进行对比观察和评估。小组内如有不同意见,通过共同商讨达成一致,其评估结果与手术所见相对照,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87例经X线诊断提示有脊柱骨折的患者,X线平片加上2DCT图像分析发现有骨折103处;X线平片、2DCT、3DCT(SSD、MPR、VRT)三者的综合图像分析共发现骨折132处。可见前者漏诊骨折29处,后者发现骨折的能力强于前者,能提高21.97%骨折显示率。对3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发脊髓损伤需要骨科手术的病例,X线平片加上2DCT图像评估与X线平片、2DCT、3DCT三者的综合图像评估所显示椎管内骨折片数目,如表1所示,其结果经手术证实。表1的结果经统计学分析,χ2 =4.086, P<0.05,差异有显著性。通过2DCT图像资料,骨科医师、影像科医师分别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所致椎管内压迫物大小进行估算;影像技术人员利用3D测量功能对椎管内压迫物进行测量。当误差≤5 mm统计为“准确”,误差>5 mm统计为“不准确”。影像科医师组、骨科医师组对突入椎管内的压迫物上下径的估算和3D技术测量结果如表2所示,其结果与手术所见相对照。统计学分析利用四格表χ2检验:组间比较,χ2 =9.068, υ=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χ2 =4.769,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比较,χ2 =6.667, 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χ2 =0.275,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不同影像资料组合所显示椎管内骨折片数目(略)

表2 不同研究组对突入椎管内压迫物上下径的估算、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略)

3 讨论

临床上,胸腰椎外伤患者经X线平片检查诊断或提示有脊柱骨折者需进行CT扫描,X线平片加CT扫描所得横断面图像对胸腰椎骨折部位的显示、骨折的分型、外伤性软组织血肿的显示以及脊柱的稳定性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螺旋CT的出现标志着传统CT成像技术的又一次飞跃,一次扫描可获得容积数据采集,并在此基础上获得重建的三维空间图像,检查所获得的信息量远多于二维空间图像所能提供的信息量,螺旋CT扫描及3D技术在脊椎、颌面部、骨盆等解剖关系复杂,结构重叠较多部位具有明显的优势。对87例经X线诊断提示有脊柱骨折的患者行螺旋CT扫描并做3D。将X线平片、2DCT、3DCT(SSD、MPR、VRT)图像资料综合起来分析共发现骨折132处,而由X线平片和2DCT图像资料仅发现骨折103处,漏诊骨折29处。可见综合的图像资料在发现骨折的能力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能提高21.97%骨折显示率。3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发脊髓损伤需要骨科手术病例的影像学资料评估结果:综合的图像资料与X线平片加上2DCT图像资料在显示椎管内骨折片数目方面,χ2 =4.086, P<0.05,差异有显著性,表明X线平片、2DCT、3DCT三者的综合图像资料显示椎管内骨折片的能力大于X线平片加2DCT图像资料。特别有利于显示椎管内游离的小骨折片、与横断面平行的骨折线以及解剖结构重叠较多处的隐匿性骨折。X线平片加2DCT图像资料是一系列的二维图像,没有体现人体的三维结构特点,图像与解剖概念有所分离,缺乏立体直观感,在观察胸腰椎爆裂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时不尽理想。3D图像能更充分地显示骨折的存在,更准确地显示挤向椎管内的小骨片和小关节等骨折,能立体、直观地显示骨折类型、骨片的移位以及椎管受压等情况。SSD图像以最易理解的直观形式立体地显示爆裂骨折的部位、形态及其与相邻结构的关系,根据骨折所在位置和诊断需要对SSD图像进行旋转,分别在X轴、Y轴和Z轴上转动,常规取前面、后面、左右侧面、上面、底面、左右斜面或任意角度进行观察。从不同方向展示脊柱的立体结构以及骨折后骨块分离、移位的立体形态,可直观地了解爆裂的椎体与相邻的椎体以及附件之间的解剖关系,实际显示骨折线的位置、骨折类型、骨折线走向、骨折累及的范围、骨折块移位的距离和角度及关节脱位等详细情况。为了减少重叠结构对骨折部位的遮挡,更好的显示椎管内骨折片以及观察椎间孔的损伤情况,利用图像切割技术,可方便地在上下、左右、前后方向或根据观察需要自由勾画轨迹对图像进行切割处理。MPR 以薄层的重建图像显示,可对感兴趣区进行矢状面、冠状面以及任意方向断面的图像显示,充分地显示爆裂骨折的内部、椎管内硬脊膜前方的骨折块和破裂的椎间盘组织对脊髓压迫情况、椎体附件及其小关节骨折与相邻椎间孔内脊神经之间的关系。SSD仅显示骨折表面的形态,而易漏诊轻微的、未移位的骨折,对椎管内的骨折显示不够理想,不能反映外伤性软组织血肿的情况。MPR的优势不仅弥补SSD的不足,而且能敏感地发现横断面图像难于发现的水平骨折线,更重要的是MPR能精确地测量骨折块的移位程度,通过其测量功能获得椎管内压迫物的准确数据。VRT透明技术可以通过二维、三维手段进行显示,不仅显示出骨质表面的骨折,而且可获得骨折内部的信息,即透过骨质立体直观显示骨折部位的情况,兼具X线与3D图像的优点。由表2中的数据及其统计学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对椎管内压迫物大小的准确反映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差异性。3D技术测量能获得椎管内压迫物的准确数据,影像科医师对椎管内压迫物上下径的估算其准确性接近3D技术测量,说明影像科医师因为专业的原因比较容易从二维的影像资料中建立起被观察对象的三维空间概念;骨科医师对椎管内压迫物上下径的估算准确性与影像科医师相比存在着差异性,较难从二维空间建立起被观察对象的三维空间概念。在临床上对胸腰椎爆裂骨折并发脊髓损伤者多采用侧前方减压术,去除突入椎管内的碎骨片及椎间盘组织、椎体间植骨融合术、金属物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传统的CT横断面图像可清晰显示脊椎骨质的情况,并能准确地测量椎管前后径距离,对两侧横突孔也能清晰显示,但却不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椎管及其椎管内压迫物的整体情况,更无法评价两侧的椎间孔。骨科医师仅利用二维图像资料,不易通过空间思维综合过程建立起抽象的三维立体图像,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手术医师个人思维方式不同,对病变的理解出现一点偏差,对手术的精确性就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脊柱3D图像清晰、逼真、立体感强,可为骨科医师提供丰富的立体诊断信息,包括椎体、椎管、椎管内碎骨折片和破裂的椎间盘组织、横突孔、椎间孔及小关节等,在显示整体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切割技术,可更直观地暴露椎管内压迫物的具体部位,清晰地显示其形态、大小及边缘情况,通过3D测量可获得其具体数据。3D图像可使骨科医师直观地了解病变在三维立体空间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立体解剖关系,为手术者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手术方案的制定更为精确,有助于金属固定物的准确置入,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3D图像的质量是影响胸腰椎爆裂骨折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的重要因素。图像的质量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原始扫描参数、重建参数、操作者对图像的处理技术和图像显示的窗位、窗宽等。MPR图像由于其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不够高,其对破裂的椎间盘组织和外伤性软组织血肿的显示能力稍显不足,随着设备的更新和技术参数的优化可使其图像质量提高。综上所述,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诊断,影像科医师应将X线平片、2DCT、3DCT图像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加强与骨科医师之间的合作,提高为临床服务的能力。螺旋CT 3D技术,有助于骨科医师在术前充分掌握骨折情况,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内固定器材,使变形或破碎的骨结构和关节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提高手术质量。随着螺旋CT设备在二级医院的普及,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螺旋CT 3D技术将有更多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 叶哲伟,杨述华.三维医学图像重建及计算机手术导航在脊柱外科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2):125?127.

[2] Gallivan RP, Nguyen TH, Armstrong WB. Head and neck computed tomography virtual end oscopy :evaluation of a new imaging technique[J],Laryngoscope,1999,109:1 570?1 579.

[3] 胡小新,陈时洪.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在骨关节外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8):758?760.

[4] 谢宝钢,刘树清,杨吉祥,等.脊柱后结构在胸腰段脊髓神经损伤及爆裂骨折分类中的作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6):353?356.

脊柱骨科和骨科区别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探讨经胸骨上段行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1999年8月~2006年2月共治疗11例颈胸段病变患者,男8例,女3例;年龄17~67岁,平均41.5岁。病变类型:创伤、肿瘤和结核各4、6和1例。病变节段:T3、C7~T1和T1、2各1例,C7和C6~T1各2例,4例T1。手术取颈胸部联合切口,劈开胸骨上段,显露颈胸段椎体,切除肿瘤或病变椎体、脊髓减压、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和内固定。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评定。[结果]术后随访10~56个月,平均31个月。1例术后第2 d出现乳糜漏约50 ml,引流2 d后自愈。1例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无骨不融合及内固定失败,脊柱稳定性好。[结论]经胸骨上段行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显露满意,创伤小,手术操作安全,并发症少,可满足颈胸段椎管前方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应注意避免喉返神经和胸导管的损伤。

【关键词】 外科入路; 颈胸段; 手术治疗

颈胸段脊柱〔1〕通常是指C7~T3椎节,位于颈椎前凸和胸椎后凸的移行处,其前路解剖复杂,手术入路难。作者在40例尸体标本上进行了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应用解剖研究(另文发表),在此基础上,自1999年8月~2006年2月对11例颈胸段患者采用经胸骨上段行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简单易行,无重要结构的损伤,能充分显露颈胸段脊柱,治疗结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17~67岁,平均45.6岁,病程10 d~2年。病变节段:T3、C7~T1和T1、2各1例,C7和C6~T1各2例,4例T1。病因:创伤4例,浆细胞瘤、结核、纤维脂肪血管瘤、肺癌转移、动脉瘤样骨囊肿、食管癌转移和不明原发病灶均1例。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评定。所有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功能损害。不全瘫7例,4例有神经根性症状。

1.2 手术方法

仰卧位,肩部垫高,面部偏向右侧,颈部取左侧切口(图1),切口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向下达胸骨切迹上方垂直向下至胸骨角下方平对第2、3肋间隙(图2)。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分离并切断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和锁骨间韧带。显露胸骨,钝性剥离胸骨后方组织,沿胸骨中线劈开胸骨至胸骨角下方2 cm,再横断已锯开的两半侧胸骨(图2),用开胸器牵开后将甲状腺、气管及食管拉向右侧,颈动脉鞘牵向左侧,可显露出颈胸段脊柱。

图1手术切口(略)

图2劈开胸骨(略)

C型臂X线定位病变椎体,彻底切除肿瘤病灶、部分或次全切骨折椎体(单纯肿瘤切除、T1部分切除、C7和T1部分切除、T1、2椎体次全切、T3椎体次全切、C7~T1部分切除和C7椎体次全切各1例,C7椎体次全切4例,T1椎体次全切3例),作椎体前方减压,用自体长方形带三面皮质骨的髂骨块或钛网中加同种异体骨作椎间融合(自体髂骨移植8例,钛网及异体骨移植2例),9例用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其余2例,1例仅作肿瘤切除,另1例为单纯植骨椎间融合。胸骨后放置血浆引流管1根,劈开的胸骨用胸骨缝线固定。

2 结果

本组11例,手术出血量200~1 000 ml,平均600 ml,时间为2~5 h。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第2 d出现乳糜漏约50 ml,引流2 d后自愈。1例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术后3个月恢复。

所有患者随访10~56个月,1例T1浆细胞瘤患者术后4年死于肺部感染。1例T3椎体转移癌(原发灶不明)患者术后16个月因全身多处转移及全身衰竭死亡。植骨块均获骨性融合。劈开的胸骨均愈合,无疼痛等并发症。颈胸椎间生理弧度恢复,无内固定失败,脊柱稳定性好(图3)。

术后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8例患者疼痛缓解(72.7%),3例患者疼痛减轻(27.3%)。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颈胸段脊柱疾病的外科处理

颈胸段脊柱的病变并不少见,且主要累及脊髓的前方,造成前方椎体的破坏、脊椎的后突和脊髓的受压,因此颈胸段疾患常需要采用前入路切除病变及重建脊椎的稳定性〔1~7〕。但脊柱颈胸段是一个重要结构汇合的区域,解剖结构复杂,有大量妨碍前方入路手术操作的结构:胸骨柄、锁骨、大血管、喉返神经、胸导管和交感神经链等;此部位有潜在的不稳定、自然的后凸趋势及前方的内陷,伴随着脊髓的受压,故此段手术难度及风险比较大〔8〕。

表1 11例手术前后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略)

图3T3转移瘤(不明原发灶)(略)

a、b.术前MRI及CT示T3椎体破坏,脊髓受压;c、d.术后正侧位X线示植骨块和内固定位置

目前有多种入路能够到达颈胸段。(1)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2〕。沿胸锁乳突肌前缘的斜切口,在内脏鞘与血管鞘的间隙进入,可暴露C7~T1。但由于锁骨、胸骨的阻碍及上胸椎的自然后凸,其显露范围小,对于肥胖和颈部较短者,显露更为困难〔8〕,也潜在增加了与入路相关的喉返神经、血管和食道的损伤。(2)“开门”式颈胸段前入路〔3〕。亦称经胸腔颈胸联合前入路,可显露C4~T3,但入路解剖复杂,对下颈椎显露和操作不满意〔8〕。(3)颈椎和胸椎的联合入路〔4〕。颈部采用平行锁骨的切口,在颈动脉鞘后的间隙进入,下方的暴露是切除第3肋骨并松动肩胛骨实现的,两者由锁骨到最上方的肋骨的胸部通道连通。适用于颈胸交界处广泛多发节段的结构畸形和疾病而需前路手术的病人。此入路创伤较大,术中、术后都有可能发生并发症。(4)全胸骨劈开显露颈胸段脊柱〔5〕。其入路纵隔暴露较好,对血管控制容易,可显露T3、4椎体,但并发症多,且不需要劈开胸骨下段〔9〕。(4)Sunderasan〔9〕提出的改良胸骨入路。采用前胸壁的“T”形切口,颈部的分离在颈动脉鞘内侧的间隙进行,带状肌和胸锁乳突肌均从锁骨上切断,胸骨柄的一半和锁骨的内1/3切除并留作植骨,可显露C3~T4。但此入路的横行部分的切口不需要延伸到颈部的另一侧,切除胸骨柄不能增加对术野的暴露,且它无法用做植骨〔1〕,且合并有锁骨间韧带和胸锁关节切除后的并发症〔6〕。

3.2 经胸骨上段行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特点

此术式简单易行,在组织间隙进行,不影响重要结构,并能对大血管进行止血。胸骨角主要水平对应T4、5椎体(95%),且胸骨劈开撑开的横经为(60.8±1.64)mm,故劈开胸骨至胸骨角即可满足显露颈胸段脊柱的需要。此外,胸骨只是部分劈开,不经胸腔,避免了肺部并发症。此入路术野显露清楚,可直视下操作,避免重要结构的损伤,可实施颈胸段椎体和椎间盘切除,畸形矫正,植骨融合和内固定的安装。

模拟此术式解剖测量,经胸骨上段显露颈胸段脊柱术野颅侧、尾侧水平对应主要椎体分别为:C3、4椎间盘、C4椎体(75.6%)和T3椎体、T3、4椎间盘(86.8%),故此入路主要适用于C6~T3椎体病变。

3.3 经左侧胸骨上段入路的优点

在颈胸段前方入路选择左、右哪侧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Ebraheim〔10〕研究了喉返神经与颈前路手术的关系,发现左喉返神经在气管食管沟内行程较长且解剖位置比较恒定,而右喉返神经行程变异较左侧大,所以右侧入路较左侧入路手术损伤的危险更大。

作者的解剖研究也支持Ebraheim的观点(图4、5)。此外左、右喉返神经在迷走神经的返折点分别主要平对T3、4椎间盘、T4椎体(75.6%)和T1、2椎间盘、T2椎体(82.0%);左侧主动脉弓、右锁骨下动脉上缘与椎体的主要水平相对位置分别为T3椎体(73.7%)和T1椎体(70.0%),故右侧入路一般可暴露到T1椎体,而左侧不影响颈胸段椎体显露和操作。虽然左侧入路损伤胸导管的可能性增加,但是结扎胸导管并未见导管相关的疾病发生的报道〔11〕。

3.4 术中注意事项

左喉返神经较右侧相对不易损伤,但由于术中一般不游离,向两侧牵开时其张力较高,其活动度是有限的,特别在接近喉返神经在迷走神经的返折处;此外,颈椎前路钢板较宽且长,为了足够的视野和操作空间,切口尾侧需显露的范围更大,过度的牵拉会造成喉返神经的损伤。本组1例喉返神经牵拉伤致暂时性声音嘶哑,术后3个月恢复(图6)。

图4左、右喉返神经(LR、RR)分别在迷走神经(LV)跨过主动脉弓(A)、右锁骨下动脉(RS)前方时发出,均绕各自动脉上行,返回颈部(示喉返神经返折处)走行在气管(T)食管(E)沟内,经喉返神经解剖三角穿甲状腺(TH)侧叶深面、环甲关节后方进入喉内(略)

图5左、右喉返神经(LR、RR)分别有94.5%、59.6%走行在气管(T)食管(E)沟内。食管(E)上段位于颈部的左侧,在T3椎体平面超出气管左缘(0.5±0.08)cm。(示甲状腺下动、静脉)(略)

图6术中应防止对食管(E)、左喉返神经(LR)的过度、长时间或锐利器械的牵拉,否则会造成其损伤(示显露的颈胸段椎体;LV代表左迷走神经)(略)

胸导管在C7高度向左呈弓状跨过胸膜顶,越过椎动、静脉,从颈动脉鞘后方向外下进入颈静脉角三角区,故左侧入路容易损伤胸导管,要注意保护,特别在颈静脉角三角区——术中警示区,因胸导管由颈血管鞘后方到注入静脉的一段行程均涵盖此区,若发现胸导管损伤要及时予以结扎。本组有1例患者术后第2 d引流管引流出乳糜液约50 ml,考虑为胸导管的侧枝损伤,经保守治疗2 d后自愈。若每日乳糜引流量500~1 000 ml经保守治疗1周以上无明显好转或每日乳糜引流量1 000 ml以上者应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Kurz LT,Pursel SE,Herkowitz HH.Modified anterior approach to the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J].Spine,1991,16(10 Suppl):542547.

〔2〕 Fielding JW,Stillwell WT.Anterior cervical approach to the upper thoracic spine[J].Spine,1976,1:158161.

〔3〕 Nazzaro JM,Arbit E,Burt M.Trap door exposure of the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J].J Neurosurg,1994,80:338341.

〔4〕 Micheli LJ,Hood RW.Anterior exposure of the cervicothoracic spine using a combined cervical and thoracic approach[J].J Bone Joint Surg Am,1983,65:992997.

〔5〕 Cauchoix J,Binet J.Anterior surgical approaches to the spine[J].Am R Coll Surg Engl,1957,27:237243.

〔6〕 Luk KD,Cheung KM,Leong JC.Anterior approach to the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 by unilateral or bilateral manubriotomy.A report of five cases[J].J Bone Joint Surg Am,2002,84(6):10131017.

〔7〕 王利民,翟福英,贺长清.经胸骨上段入路手术治疗颈胸段脊髓压迫症[J].中医正骨,2004,16(8):3132.

〔8〕 肖建如,陈华江,朱秋峰.原发性颈胸段脊柱肿瘤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13):12701273.

〔9〕 Sunderasan N,Shah J,Foley KM,et al.An anterior surgical approach to the upper thoracic vertebrae[J].J Neurosurg,1984,61:68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