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

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

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

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范文第1篇

一、基本思路

继续巩固粮食基础产业地位,认真落实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以科技进村入户为手段,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为切入点,以推广优质高产良种和综合高产、轻简栽培、节本增效、测土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农机应用、防灾减灾等技术为重点措施,稳定粮食面积,主攻单产,增加粮食总产,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发展目标

年我乡粮食生产目标是:粮食面积稳定36190亩以上;总产确保2925万斤。突出水稻生产,继续压单扩双,扩大双季稻种植,全年水稻面积达到26715亩(早稻13095亩、中稻930亩,二晚12690亩);提高旱粮复种指数,旱粮面积达到9475亩。(各村生产目标指导计划附后。)

三、重点工作

(一)狠抓粮食播种面积的落实。面积是基础、是关键。在狠抓政策落实和宣传发动的同时,依靠行政手段和科技措施,切实抓好粮食播种面积的落实。一是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二是完善和规范土地流转办法,做好外出务工农户工作,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杜绝土地抛荒;三是大力推行“压单扩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同时,努力扩种大豆、小麦、红薯等旱粮作物;四是充分利用低水位田和标粮建设、造地增粮、耕地整理、综合开发等项目实施,扩大落实粮食新增面积。

(二)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仍然是年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是全面推进粮食高产、高效的有力举措。各地要高度重视,把水稻高产创建活动作为推动粮食工作的主要切入点和抓手,明确创建要求,强化工作措施,全力做好今年的粮食高产创建工作。都中路主干道两旁的村委会要分别建立100亩以上的高产核心示范点,其余村委会也分别要在公路旁建立50亩以上的高产核心示范点。

(三)多措并举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按照高产优质、轻型高效、生态环保的要求,整合力量、多措并举,配套集成一套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加快推广步伐,实现粮食科技进村、入户、到田,扎实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一是大力引进和示范推广粮食作物主推品种,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二是继续实施“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示范工程,推广面积2万亩以上;三是大力推广以水稻抛秧、水稻直播为主的轻型节本栽培技术。特别是晚稻抛秧,作为今年晚稻生产的主推技术,要做大做亮,力争晚稻抛秧面积达4000亩以上;四是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行动。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料、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力争水稻应用面积2万亩以上;五是加强病虫害防治,强化农作物病虫监控和预报,大力推进绿色植保、专业防治技术入户,扩大统防统治力度,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能力。

(四)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步伐。按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的要求,努力提高粮食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加快推进粮食标准化和品牌化生产,结合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和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加强标准化优质水稻基地建设,扩大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规模。二是培育和发展粮食产业合作组织,加强产销衔接,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特色粮食产品的“一村一品’’建设,今年力争培育1-2个有基础、有规模、有特色的粮食生产专业村。

四、工作措施

(一)全面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今年中央加大了各方面支农资金的投入,提高了粮食补贴标准和水稻收购保护价,为发展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各地要利用各种宣传渠道,以最快的速度宣传、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迅速使政策进村入户、深入民心,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认真做好水稻补贴面积核实工作,确保各项惠农政策及时落实到位,确保各项补贴不折不扣地及时发放到位,切实保护和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

(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完善和规范土地流转办法,做好外出务工农户土地转包、承租工作,引导土地不断向生产大户、种田能手集中,防止土地出现大面积抛荒;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各地要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禁止在基本农田内挖鱼池、种树和从事非农项目建设;加强基本农田建设,认真组织实施“标粮建设”和“农业开发”项目,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田基本生产条件,增加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面积。

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范文第2篇

一、对建国以来粮食生产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3亿吨,增长到5.46亿吨,增长近4倍,可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增长较快的三个阶段,21年累计增长3亿多吨;增长缓慢和徘徊的两个阶段,40年累计增长1.3亿吨。

第一阶段,1950―1957年的8年里累计增长0.8亿吨,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通过实行,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不仅解救了亿万贫苦农民,而且使农村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增长,195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接近2亿吨(3901亿斤),比1949年增长0.8亿吨(1637亿斤),8年增长72.3%。

粮食产量增长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充分证明了政策的正确性。,使农民得到了土地,共产党得到了拥护,人民政权得到了巩固,经济得到了发展,社会得到了稳定。

第二阶段,1958―1978年的21年里累计增长1.1亿吨,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体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

粮食总产量由1957年的近2亿吨(3901亿斤),提高到1978年的3亿多吨(6095亿斤),增长1.1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提高到637斤,比1949年人均增长200多斤,但就全国来说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温饱问题。20世纪的3年困难时期饿肚子、六七十年代在农村主要吃红薯干和玉米、经常吃返销粮和救济粮的情景,现在每每回忆起来,都倍感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实行“一大二公”的管理体制,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阶段,1979―1984年的6年里累计增长1亿多吨,增长较快的原因,主要是“大包干”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大包干”,确立了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克服了原有制度的低效率,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包干”带来大变化,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6095亿斤,增长到1984年的8146亿斤,6年间增长1亿多吨(2051亿斤),人均占有粮食785.6斤,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扭转。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由过去长期吃粗粮为主转为细粮为主。

第四阶段,1985―2003年的19年里累计增长0.2亿吨,出现徘徊的原因,主要是投入少和播种面积下降等原因。

这期间,1996年、1998年和1999年3年的粮食总产量均超过1万亿斤,但2000―2003年粮食产量又降到1万亿斤以下,2003年粮食总产量8614亿斤,仅比1984年多468亿斤。

出现徘徊的原因,一是多方面投入不够,原来的农民劳动积累制度,在这一阶段逐步弱化,而各级财政性资金又没有补上原劳动积累的缺口,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比较普遍。二是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一些年份的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幅度较大。此外,为必要的生态建设实行了较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掉的1亿多亩产量低的耕地,也减少了一定的粮食产量。

第五阶段,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惠民政策,2004―2010年连续7年稳步较快增长,累计增长近1.2亿吨。

2004―2010年连续7年增长。2010年粮食总产量10928亿斤,比2003年增长1.16亿吨(2314亿斤),粮食总产和单位面积产量(按播种面积计算,亩产663斤)双双创新历史记录,实现喜人的连续7年增产。不仅粮食,其他重要农产品也连年获得好收成。同时,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的增长幅度7.8%高出3个多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由2009年的3.33∶1降低到3.23∶1。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也大为改善。

这一阶段,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而且给种粮农民发放多种补贴,并逐年加大补贴力度。这一历史性变革,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

总结60多年来的经验,粮食产量的增长,离不开各级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重视,离不开适时变革生产关系和大力发展生产力,离不开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离不开多渠道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离不开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科技含量,离不开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离不开化肥、农药、农机等工业对农业的促进作用。粮食产量增长缓慢或徘徊甚至减产的阶段,除自然因素外,大都是体制或政策上较长时期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60多年来的经验表明,重视科技、深化改革和增加投入,三者结合和并重,是稳步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保障和动力。

二、需要进一步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土地问题

我国通过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总体占补平衡,保护了耕地资源;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一系列措施,提高了耕地质量。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耕地数量和质量方面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1、耕地数量问题

我国耕地18亿多亩,与近年来的实际需要相比,存在较大缺口。以2009年为例,我国进口大豆4255万吨(2010年又比2009年较大幅度增长),加上进口食用植物油800多万吨,按国内大豆等单产水平计算,约需6亿多亩播种面积,相当于我国粮食和油料播种面积之和的三分之一强。这一耕地缺口今后的变化趋势,需采取什么对策,应当认真研究论证。

2、耕地质量问题

我国相当一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比如东北平原,根据有关部门资料,耕地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80―10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30厘米左右,松嫩平原黑土区有机质含量由开垦初的8%以上,下降到目前的2.5―3%。

我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还需要一定量的土地;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还需要更多的粮食等农产品。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增加比较慢,2010年平均每亩播种面积产量331.5公斤,比1999年的300公斤提高10.5%,平均每年提高大约一个百分点。考虑到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和水资源条件,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已经不多。所以,今后加强耕地保护非常重要。

(二)肥料问题

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对粮食增产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但由于对化肥过度依赖,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1、化肥用量过多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自1978年至2009年,我国化肥投入量增长5.1倍,而粮食总产量增长74%,化肥增产效果呈不断递减趋势。我国平均每公顷的化肥施用量,是法国、德国、美国等国的3.5倍至7倍多。过量使用化肥,导致河流、湖泊、水库、海洋和地下水污染加重,对人们的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诸多危害和威胁。目前大多数地区,化肥用少了产量低,用多了不仅提高生产成本,而且对生态环境和土壤结构影响大,这是一个两难问题。

2、有机肥与化肥结构失调

要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基础地力,必须增施有机肥。但由于使用土杂肥等有机肥比较费事,加上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的多,农民使用有机肥的积极性下降;而秸秆粉碎还田需要一定的农业机械和必要的灌溉条件,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不具备这种条件。

(三)水利问题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建国60多年来,我国的灌溉面积从2.4亿亩增加到约8.9亿亩,为粮食增产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农田水利薄弱的问题仍是制约粮食等农产品生产的重要因素。

1、水资源短缺

一方面,18多亿亩耕地中,没有灌溉条件的9亿多亩“望天田”,缺少水资源和灌溉工程;另一方面,有灌溉条件的8.9亿亩中,有相当一部分因水资源不足而灌溉保证率不高。而且,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区一些井灌区,大量超采地下水,加剧了地下水位下降和地下水污染。

2、水利工程建设滞后

水资源短缺和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配套不完善、重建轻管等问题突出。灌溉面积中有相当一部分灌溉保证率很低。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也比较低,比发达国家低20―25个百分点。正如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指出的,“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

(四)种子问题

百业农为先,农业种为先,种子是农业之母。60多年来,我国种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为粮食增产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种子企业多而不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够,过多依赖国外种子的趋势令人担忧。比如玉米种子,美国先锋公司生产的“先玉335”玉米种子,在吉林省的种植面积,2006年为26万亩,2009年猛增到1900万亩;2010年到山西文水县调查时据有关部门反映,“先玉335”玉米在该县的种植面积已占到80%多。

(五)国际粮食供求问题

1、全球粮食短缺问题

据有关资料数据,全球人口每年持续增加7000万以上。越来越多的人,食物链将升级到耗用更多粮食的畜禽产品。大量粮油作物用来生产生物燃料,比如美国生产的玉米,40%被用于生产生物乙醇。再加上气候异常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加剧了粮食短缺。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报告显示,仅2009年就有1亿人新加入饥饿人口的行列。2010年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有关资料显示,全球仍有9.25亿人因贫困在忍饥挨饿中煎熬。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发表声明指出,全球每6秒钟就有一名儿童因饥饿而离开人间,饥饿问题仍是人类的“最大悲剧”。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发表《2010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指出,目前有22个国家在粮食安全方面陷入了“持续危机状态”。战胜饥饿,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重要而艰巨任务。

2、粮价上涨问题

据有关报道,2010年6―7月份,美国、欧洲小麦价格暴涨,比如芝加哥交易所,小麦期货价格7月份单月涨幅超过40%。进入2011年,全球粮价屡创新高。当前,小麦、玉米、稻谷等的国际粮价高于国内,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内粮价上涨。据媒体报道,2月9日我国期货市场小麦价格已突破每吨3000元。这与国际粮价有关,也与我国旱情有关,截至2月9日,山东、河南、河北等8省的夏粮产区,小麦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42.4%。

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地区发生粮荒,我国没有发生粮荒;国际粮价出现暴涨现象,我国粮价合理增长,没有暴涨。形势越好,越要居安思危,重视粮食问题。今后随着国际化、市场化的日益加深,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必须充分考虑国际环境。

(六)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认识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吃得越来越好。但对粮食安全的忧患意识在下降。地方有些同志认为国家粮食安全是国家的事,不愿把地方财力向粮食生产多投入。有些地方重工轻农、重城轻农、重经济作物轻粮食作物,对“拆并村庄”、“圈地造城”积极性高,对粮食生产投入少。不少地方在投入上既存在心有余、力不足的问题,也存在认识不到位、有钱不愿投的问题。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一些农民对种粮不愿意多投入,有的甚至将耕地撂荒。

认识是行动的基础。对不重视粮食安全的各种认识,要认真加以分析,并通过教育、宣传等加以引导,使更多的人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对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要通过多种激励措施,提高地方和农民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三、几点认识和建议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对于发展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专项规划和工程项目也正在实施中。从长远和全局考虑,还有必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保证已经出台的政策落实好,并根据需要和可能,采取更大力度的措施。

(一)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

一是要按照总理2月10日“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的讲话,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充分认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生产的重要性,这是管理好通涨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基础,也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考虑,必须牢牢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二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观点,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从自身安全和国际责任考虑,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粮食消费量为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两倍左右,如果粮食进口过多,不仅国际市场难以承受,也会给低收入国家带来不利影响。当然,为了弥补我国水土资源不足和粮食品种调剂,也要继续利用好国外耕地资源和国际粮食市场。继续实行“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战略。三是坚持转变发展方式的观点,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采取综合措施,把多元目标统一起来。四是坚持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的观点,把粮食增产建立在农民增收的基础上。只有保护和调动好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才能真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五是坚持供求基本平衡的观点,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努力使粮食产量逐年稳步增长,做到产需平衡。我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世界的贡献。

(二)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按照今年一号文件要求,在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收益等方面,加大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的资金投入。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其他有关规划,加快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建设,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按照“开源节流并举、节水为主”的原则,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标准。在技术指导、资金补助等方面,引导和支持农民大力发展节水增效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节水增效技术。在总结经验基础上,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推广膜下滴灌和膜下旱作农业新技术,实现节约用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等多赢目标。要努力形成新的投入和建设管理机制,通过政府增加补助、民办公助、奖补结合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农民对农田水利投入和建设管理的积极性。

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结合,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农田,要通过坡耕地改造、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和水土保持等工程,加大治理力度。

要进一步总结和借鉴我国历史经验和国外好的做法,通过技术推广、政策支持等,增施有机肥,加大对秸秆粉碎还田、过腹还田、过池还田(沼渣沼液用于农田)等措施的投入力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基础地力,减轻环境污染。

(三)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

粮食生产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一是选育推广优良品种。要通过整合种子企业、增加投入、鼓励创新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品种选育力度,重点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良种,同时加大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二是通过改革耕作制度和改进种植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综合效益。三是进一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新技术。四是提高耕种管收多个环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北方旱区加快推广深松整地、免耕播种、化肥深施等机械技术;南方水田推广高效整地、机电灌排等技术。五是强化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统防统治,科学合理用药,降低农药用量,减少病虫害损失。对于效果好、适应面广的新技术,比如水稻的大棚育秧、小麦的精量播种、玉米的膜下滴灌和全膜双垄沟播、大豆的窄行密植和行间覆膜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技术和资金上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

(四)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

要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落实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机制。要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可视化图形数据管理系统,同时借助卫片执法及动态巡查制度定期对耕地情况进行督察。对通过“以租”、“先行用地”等方式违规占地、用地的行为,要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和处罚措施。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防止撂荒问题。

(五)进一步重视结构的合理和平衡

在重视总量平衡的同时,要进一步重视品种和地区等结构的平衡。

我国的耕地18亿多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近24亿亩(2009年为23.8亿亩),要处理好粮、棉、油、糖、蔬菜等不同农作物的用地关系;要处理好同一农作物不同品种的用地关系。在统筹考虑国际资源和需求的同时,按照供求平衡的原则办事,否则,产量少了市场供应紧张且价格增幅过大,产量过多则价格下跌不利于农民增收。

从地区结构看,既要重视粮食主产地区、粮食调出地区,也要重视粮食非主产地区、粮食调入地区。30多年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很快,但有些省(广东、浙江、福建等)的粮食自给率已下降到了50%以下,今后应努力提高自给率,至少不能再下降。粮食调入省要与调出省进一步建立互利双赢的协作机制。西部一些省份,因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耕地面积有所减少,今后要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单产水平和增加总产量。

为了缓解一些粮食和油料品种的短缺问题,在挖掘国内增产潜力的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和运用 “走出去”战略,到国外后备耕地资源多的国家进行开发,在增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同时,有利于我国的粮食安全。

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范文第3篇

农 业 补 贴

“农业补贴要继续增加总量,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完善机制,新增补贴重点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种生产服务组织倾斜。”

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明确指向、突出重点;市场导向、遵循规则;协调配套、提高效能”的原则,现阶段我国构建以价格支持为基础、以直接补贴为主体的农业补贴政策框架体系,必须进一步创新农业补贴支持机制,探索新形势下强农惠农的新思路、新方式和新途径。为此,我们建议:

一、积极探索建立重要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

建议对重要农产品实行稳定价格带措施,其基本作用机制为,当市场价格低于政府确定的最低保护价时,为维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政策执行机构按照最低保护价挂牌收购农民交售的农产品;当市场价格高于最高干预价格时,为保证市场平稳运行,政策执行机构将农产品储备投放市场,增加供给、平抑价格;当市场价格处在稳定价格带以内,政府对价格不采取干预措施,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价格。如政府掌握的储备不足,可以通过紧急进口等措施增加市场供给,使价格稳定在可控范围内。

二、稳妥推进差价补贴措施试点

由于大豆、油菜籽国内供需缺口较大,进口依赖严重,对外开放度高,现行临时收储措施的托市保价效果较为有限,难以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对大豆、油菜籽等油料产品的托市调控应把握好如下几点,第一,必须充分考虑其国内产需缺口大、对外开放度高的特点,注意防止出现进口抵消调控效果的“漏损效应”;第二,要尽可能减少对市场机制的扭曲;第三,补贴应合理适度,既要保护农民利益,又要财政能够承受;第四,要利用冬闲田资源,既鼓励扩大油菜生产,又避免与粮争地;第五,要符合加入WTO的承诺。

三、研究设计针对重要产品、关键环节的专项补贴措施

第一,水稻专项补贴。建议以水稻作为试点,抓紧研究与农民种稻面积或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的水稻专项直接补贴。可考虑采取如上所述的差价补贴,或价外加价(即在水稻最低收购价基础上,另外加价补贴农民)等办法,与已有的最低收购价、种粮补贴相配套,建立鼓励水稻生产的政策支持新机制,缓解水稻供需紧张矛盾。

第二,专业农户补贴。对粮食主产区经营耕地面积在一定范围内(如30—150亩),且主要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户,按粮食实际种植面积给予补贴。种植规模较大的商业化农户(如150亩以上),由于能够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因此不纳入补贴范围。

第三,农业信贷利息补助。建议采取项目申请的方式,对专业农户用于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自主投资,给予定额的直接投资补助;对商业化种粮大户,给予信贷利息补贴或者提供低息贷款。

第四,农业环保补贴。以粮食主产区的专业农户为补贴对象,对采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方式(例如,使用有机肥或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使用量等)导致的损失给予一定补贴。

四、进一步完善现行补贴政策措施

对目前正在实施的补贴措施,要在系统评估政策综合效果、总结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与操作办法,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以来,在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对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及执行过程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抓紧完善。

第一,市场机制被弱化,粮食市场政策化趋向逐步增强。一方面,国家近年连续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另一方面,国家通过最低收购价等干预性收购掌握了市场上的大部分粮源,粮食市场供应依赖于政策性粮源的拍卖,形成了政府调控政策主导着粮食市场基本走向的格局。

第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溢出效应”引发不合理的市场预期,可能加剧粮食市场波动的风险。如近几年连续提高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形成了粮价“只涨不跌”的市场预期,改变了农户、粮食购销企业、加工企业等主体的行为,农户惜售心理日益增强、售粮节奏出现明显变化,购销企业因为有最低收购价格托底敢于囤积居奇、待价而沽。而市场上的粮食流通量大幅度减少,导致加工企业对政策性粮源依赖加重,市场对调控政策变化越来越敏感,极容易引起恐慌性抢购等不利于粮食市场稳定的行为。

第三,2009年玉米临时收储以及2010年小麦与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设计,将单一执行主体调整为多元主体。其目的在于增强托市机制,减少托市收购对市场的扭曲作用。但政策实际执行表明,多元主体确实有利于强化托市机制,支撑粮价上行,但并没有减少市场扭曲,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市场的控制,增强农民和下游企业的不稳定预期,提高政策执行与监督成本,增加宏观调控的复杂性。

(二)改进临时收储措施

2009年,采取多元主体参与临时收储措施,通过一次性运输费用补贴,鼓励和引导粮油加工企业到东北产区收购玉米、大豆,在南方油菜籽产区收购油菜籽。政策执行结果表明,部分参与临时收储的经营性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在市场价格低于临时收储价格时,并不进行托市收购,多是徘徊观望;而当市场价格回升到临时收储价格之上时,为获取国家的费用补贴纷纷抬价抢购,进一步推动价格快速上涨,形成逆向调控效应。由于流向多元主体的临时收储粮食,粮权不属于国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临时收储措施,首先,必须坚持“单一”政策执行主体政策,避免多元主体分化政策效果;其次,建立制度化的政策启动与退出机制,防止政策操作的随意性;第三,探索建立临时收储与调控储备一体化操作机制,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三)加强和完善直接补贴措施

对今后新增的直接补贴,要建立与农民实际种植面积挂钩的政策机制。其关键是,抓紧建立“农业补贴基础信息管理系统”。该信息系统包含全国各个农户土地承包与种植面积的地理信息基础性数据,能够准确甄别和确定各农户的产量、种植面积等情况。有关部门应充分应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农户承包地登记、确权及农业普查等工作,率先在粮食主产区建立以农户为单位的耕地资源与粮食种植面积基础数据库和土地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为今后开展各类政策性补贴、农业保险、粮食估产等工作奠定技术基础。

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范文第4篇

一、总体要求与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突出主要农作物和优势产区,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充分利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主攻单产,提高

品质,做到节本增效。通过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树立典型,辐射带动,推进规模化种植,全面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任务目标。在明水街道和水寨镇分别建设小麦和玉米万亩高产示范片各1处,辐射带动包括明水、相公庄、绣惠、刁镇、水寨、宁家埠、白云湖、龙山、枣园等9个小麦、玉米主产乡镇(街道)高

产区10万亩。

小麦实施“十、百、万”高产示范工程。在每一个万亩高产示范片中,设十亩高产攻关田、百亩高产攻关示范方。十亩高产攻关田亩产量指标700公斤,百亩高产攻关示范方亩产量指标650公斤,万亩高

产示范片亩产量指标600公斤。高产示范区内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100%。辐射带动1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辐射带动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普及率95%以上。

玉米实施“十、百、千、万”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工程。在每一个万亩高产示范片中,设十亩高产攻关田、百亩高产示范方、千亩高产示范片。十亩高产攻关田亩产量指标900公斤/亩,百亩高产示范方亩

产量指标800公斤/亩,千亩高产示范片亩产量指标700公斤/亩,万亩高产示范片亩产量指标600公斤/亩。辐射带动1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550公斤以上。高产示范区内耐密型高产良种及配套技术推广普及率

达到98%以上,良种覆盖率、测土配方使用率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率均达到100%;10万亩辐射带动区内耐密型高产良种及配套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95%以上。

二、主要措施

(一)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各有关乡镇(街道)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一是要严格执行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进一步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是

要抓好对农民种粮的引导和指导,把国家和上级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三是在种植业内部重点处理好粮、经争地的矛盾,通

过大力推行间作套种等种植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

(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科技意识,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一是要围绕增强我市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加

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二是要进一步普及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成熟技术,不断提高全市新品种、新技术入户率。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种粮农民的技术培训,增

加对农业技术培训经费的投入,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相结合的办法,广泛开展农民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

(三)优化粮食产业内部结构,提高种粮效益。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粮食产业内部结构,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一是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加

大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继续扩大适应我市自然和生产条件的优质小麦、玉米品种,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进一步优化粮食种植区域布局,增加对优势产区的扶持,稳定优势产区

粮食播种面积。正确引导农户在承包期内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使耕地适当向种粮能手和种粮大户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种植。三是积极扶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大力推进粮食转化和深加工,实现粮食生产多次增值。四是积极引导农民增强质量意识、商品意识和市场竞争观念,发展标准化、无公害生产,通过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增加种粮收益。五是

认真抓好对粮食生产的服务工作,制定粮食发展指导计划,发放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引导农民积极种粮、科学种粮;坚持抓好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供应,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

,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为种粮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服务,引导农户优化结构,适应市场,真正实现粮食产品的优质优价、增产增收。

(四)抓好粮食高产示范样板,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市里重点抓好明水、水寨万亩小麦、玉米高产示范片。各有关乡镇(街道)也要根据各自实际,以小麦、玉米为重点,至少抓好一片千亩以上高产

示范样板田,并要根据农时季节,及时组织农民群众进行现场交流、观摩和培训,以充分发挥样板田的示范带动作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粮食生产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管理

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农业局、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和项目相关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人为成员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也要加强组织领

导,明确工作职责,切实把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抓紧抓好;要整合力量,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把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制定工作计划,细化工作措施,层层落

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范文第5篇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稳定总产值,实现增收”的目标,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大力推广粮食作物高产高效重大实用技术,继续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二、任务目标

我村2016年粮食单产提高工程主要涉及2、3、8组三个村民小组,涉及面积300余亩。突出抓好玉米、豆类、薯类、蔬菜作物,到2016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亩,其中经济作物亩;无公害农产品开发亩,落实无公害亩。

三、完成粮食单产提高工程的主要措施

(1)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结合各组的实际,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宜粮则粮,宜蔬则蔬;同时,要科学规划,加大粮食生产的轮作和集中连片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挖掘耕地资源潜力。

(2)加大优质、高效良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要确保粮烟收入不减,良种必须先行。粮食上要加大优质、高产、高效包谷和麦良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下功夫调优粮食生产结构,使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完成地膜玉米亩,努力提高种粮农民收入,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技术措施。粮食上要做到小麦规范化栽培达100%,加大地膜玉米覆盖、立体种植等措施推广力度。以提升小麦、玉米单产水平为重点,推广小麦、玉米一体化高产集成配套技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4)办好样榜,典型引路。要大力举办小麦、玉米、豆类、薯类作物示范样榜。一方面要增加样榜点,扩大样榜面积;另一方面要做到高质量、高标准、严要求,真正发挥样榜在增产增收上的示范效应。

(5)加强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科技意识。要充分利用群众会、现场会、黑板报、宣传材料、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对农民群众开展科技培训,让他们把握粮食生产技术要领,熟悉操作规程,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6)加强以病虫草鼠综合防治为中心的中耕管理工作。各村建立病虫防治中心。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粮食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乡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逐级分解粮食生产任务,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保证粮食播种面积、产量不减少。各组要尽职尽责,切实做好耕地保护以及粮食生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