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纺织企业面临的困境

纺织企业面临的困境

纺织企业面临的困境

纺织企业面临的困境范文第1篇

一、中国出口纺织业困境分析

中国全方位扩大开放,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为中国纺织业赢得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陷入重重困境。

(一)国内方面的困境。一方面由于近年来中国处于流动性过剩、经济趋热的局面,央行一直奉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之在通货膨胀压力下,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以及国家下调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行,可以说,中国的纺织业已经是在困境中艰难生存。据统计,中国纺织行业整体平均利润率仅为3.9%;另一方面2008年4月10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已突破7元关口,按照“汇改”之初8.11元的汇率计算,人民币兑美元已经累计升值15.6%,这无疑对承受能力已经非常有限的纺织业雪上加霜。人民币的加速升值不但直接造成了巨大的汇率损失,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减弱了产品出口的价格优势,从而削弱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压缩了纺织业原本非常有限的利润空间。

(二)国外方面的困境。一方面随着中国不断对外开放,中国纺织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也正是这种强劲的发展带来了中国纺织品出口额的不断高升,其负面效应便是中美、中欧就中国出口纺织品方面的贸易摩擦频繁发生,这不仅为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制造了极大的障碍和困扰,而且势必影响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对美国经济衰退的预期,这必将造成美国消费放缓,从而直接导致美国对进口商品需求的下降。根据美国商务部纺织品服装办公室统计,2008年1月,美从中国进口纺织服装16.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3.1%,金额25.9亿美元,同比下降7.7%。同时,美国经济衰退也将导致贸易保护压力的增大,进而削弱中国纺织出口品的国际竞争力。从全球经济来看,受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迹象的影响,欧洲、日本等与美国经济具有密切关联国家的经济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因此,中国出口纺织品不仅面临对美出口的下行风险,同样面临对其他贸易伙伴出口下滑的风险,这种连带效应是非常可怕的。

二、中国出口纺织业困境应对策略

面对上述国内、国外的双重困境,我们必须积极地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化解风险,尽快引导中国纺织业走出困境。

(一)优化出口纺织业产业结构,提高其产品附加值。一方面在纺织业发展面临巨大困难的时刻也许正是该行业调整产业结构的最佳时机。因此,我们要不失时机地调整中国出口纺织品业的现有产业结构,为该行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奠定基础。例如,我们可以考虑将纺织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从而实现先进技术、现代化管理经验、企业市场化理念等的转移,确实起到促进就业、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而且在这种产业转移的带动下还可以实现资本要素转移与资本积累,进而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我们要致力于提高纺织业的产品附加值,因为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行业,较低的附加值势必影响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从行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必须要提高纺织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其国际竞争实力。

(二)提高出口纺织业创新能力,为其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其谋求长远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注重理念的创新,包括经营理念、管理理念等的创新,引导企业适应形势的变化,及时更新、拓宽经营和管理的思路;二是注重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以科技创新解决产品创新,不断开发新的、适应顾客需求的低成本、无污染产品,创造属于自己的具有独特优势的品牌。

(三)有效规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一方面企业可以采用多种币种进行结算,比如以日元和欧元为主,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业务沟通,采取及时结汇以降低汇率变化损失,以外币付款减少结汇购汇的汇差损失,运用金融衍生工具防范汇率变动风险等措施;另一方面纺织企业转变固有的外向型思维,充分发挥开放型企业的角色,利用国家进出口经营权的备案登记制度,一是可以通过进口生产产品所需原材料、辅料等抵消出口汇率波动风险,二是可以通过进口不是企业生产的产品等(经营范围内)来增加业务收入。而且,有能力的企业还可以在境外投资设厂(如在非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减轻贸易顺差的同时规避人民币升值波动风险。

纺织企业面临的困境范文第2篇

日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了对当前纺织经济运行与走势的分析,2012年,受外需不振、内需趋缓、国内外棉花价差不断拉大、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纺织工业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减速态势,生产、出口、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放缓,效益明显下滑。2012年9月以来,随着内需的稳定增长,企业商业库存的调整以及上年同期基数的降低,纺织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略有回升,但国内外棉花差价仍在扩大,国际市场依然低迷,行业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

当前纺织工业经济运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生产增速较上年放缓,但增幅的下降程度有所收窄。1-10月,全国3.7万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6812.9亿元,同比增长11.3%,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较今年一季度下降3.4个百分点,较1-9月上升0.4个百分点。主要大类产品产量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1-10月,规模以上企业化纤、布、服装产量分别为3162.9万吨、523.5亿米、219.1亿件,分别同比增长11.8%、9.9%、6.4%,增幅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3.7、3.5、3.0个百分点。根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对重点企业的调查,1-10月纱产量同比下降2.3%。

二是内销增速基本平稳。1-10月,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7.9%,增速低于上年同期6.2个百分点,较今年一季度提高3.3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衣着类商品零售实际增速为14.1%,低于上年同期5.6个百分点,较今年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提高3.5和1.0个百分点。10月,全国百家大型零售百货服装销售同比增长14.2%,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

三是出口压力仍然较大。1-10月,我国共出口纺织品服装2161.4亿美元,同比增长2.5%。9月、10月连续两个月累计出口同比实现正增长,扭转了1-8月出口负增长的态势。但出口压力仍然较大,扣除价格上涨因素,1-10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数量同比下降0.9%。1-9月,我国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与上年同期相比略有增长,但在欧盟和日本的市场份额则分别下降了0.8和2.0个百分点。四是效益逐步企稳。今年以来行业劳动效率逐步提升,带动行业赢利状况逐步企稳。1-9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劳动生产率57.3万元/人,同比提高13.8%。实现利润总额1812.2亿元,同比增长0.4%,增速尽管低于上年同期32.1个百分点,但为今年以来月度累计利润首次正增长,较一季度提高2.2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提高2.4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4.5%,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从今年纺织工业运行情况看,当前纺织行业内需较年初实现了基本平稳的增长,预计随着国内经济环境逐步企稳,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国际经济环境虽不确定,但继续大幅恶化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国际市场需求有望进入筑底的过程。总体来看,纺织行业整体处在趋稳的过程。但行业趋稳的基础还非常不牢固,国内外经济环境稍有变动,都可能使行业面临严峻的环境。主要原因:一是目前行业经济指标的回升很大程度是受基数效应及商业企业补库存影响;二是国内外棉价差持续拉大是影响今年纺织行业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但该问题目前仍然缺乏解决的具体办法,预计棉价差仍将困扰纺织企业;三是服装业经销商保持观望,服装是全行业规模最大的终端行业,如果服装行业缺乏回升动力,全行业实现回升难度明显;四是统计数据主要反映规模以上企业的情况,但规模以下企业在我国纺织行业占较大比例,调查显示,规模以下纺织企业目前仍然比较困难。

针对当前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建议,一是应切实解决棉价差问题,尽快解决国内外棉价差的问题既是加快纺织行业趋稳回升的重要措施,也是避免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的有效手段。建议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缩小国内外棉价差,避免棉价差继续拉大,减轻棉纺织企业负担。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纺织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建议继续落实国家各项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随时关注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及时为中小微企业排忧解难,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三是继续支持行业转型升级。继续支持纺织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行业产品附加值,从根本上提升行业竞争力。

纺织企业面临的困境范文第3篇

纺机行业面临整体考验

2011年频繁出台的紧缩货币政策使纺织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大,纺织企业资金缺乏也间接反映到纺机产品的订单销售上。事实上,从去年4月开始,纺机企业接单明显减少,个别用户推迟提货的现象时有发生:进入去年7月份以后,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尽管大多数纺机企业手里还握着不少上半年结转下来的产品订单,但是订单完成后能不能交付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为了避免不提货现象的频繁发生,纺机企业接单谨慎,尽可能去选择一些“优质订单”。

资金缺乏是当前纺织企业十分普遍的现象,而2011年以来从紧的货币政策又使得原本资金就不充裕的中小纺织企业雪上加霜。纺织企业贷来的钱一般都先拿去买棉花,那些已经下了订单的纺机设备只能往后推延,等有了资金再去提货。虽然纺织企业对自动化、高速化、智能化的设备存在客观需求,但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纺织企业手里缺乏资金,因此原本计划的投资项目也不得不暂时搁浅。

东海证券分析师表示,纺织机械作为纺织业配套产业,与纺织行业本身的发展可以说息息相关。自去年以来,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人民币升值及生产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纺织产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纺机产业同样受累,增速大幅回落。从目前看,尽管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支持纺织产业的发展,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加剧,西方发达国际经济陷入进一步衰退的形势下,国内纺织业经营状况出现根本性好转尚需时日。尽管公司生产的产品质量与信誉都不错,但毕竟市场竞争也很激烈,在行业经营环境欠佳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的影响。

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指出: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虽然可能会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但货币政策不会出现转型。因此业内人士认为,纺机企业应做好心理准备,真正的考验或许就在今年上半年。

洗牌或将不可避免

“从2011年的形势来看,棉纺机械形势不是很乐观,棉纺成套设备销售情况也不乐观。在纺机企业中生产中低档水平的产品企业生存面临危机,急需转型,但在新兴领域的开拓上仍有诸多不利因素。”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秘书长刘家强表示,从目前纺机行业遇到的瓶颈来看,首先关注点是在棉纺行业,棉纺行业前几年爆炸式增长,201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用工问题、能耗问题、投资环境问题以及出口问题,棉纺行业不是很景气,棉纺装备的销售受到较大的冲击,销售下滑严重,企业订单普遍不好,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并且下降幅度较大。进入3月份以来,去年同期基本能够保持半年订单合同已经签订,今年第一季度的订单也很难保证。其次,从纺织机械中低端产品来看,中低端机械产品明显退出市场,销售情况更加严峻。以经营普通纺机产品为主的企业很多停工半年以上,甚至退出市场,纺机行业出现大洗牌。

面对新兴领域的装备,虽然具有市场潜力,但刘家强表示纺织机械市场的开拓也仍然存在不利因素,对高性能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产品开发上开发能力不足。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纺机行业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零散,市场开拓能力比较滞后。另外,刘家强还提到,之前大家普遍把目光投放在销售情况较好的服装和家纺机械产品上,实际上,产业用纺织品的机械装备企业的量比较少,都有企业自身来承担科技改造和设计定制,由于量上的限制,对后道形成制约。危机背后仍存亮点

在理智面对纺机市场存在问题与洗牌现状的同时应当看到,我国纺织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仍然拥有优势,目前的困难形势应该也是暂时的。一旦调整结束,中国纺织业仍然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诸多危机的背后,刘家强强调,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纺织机械行业目前仍然保有诸多发展潜力的亮点。

首先,高性能的纺织机械用户需求量旺盛,包括棉纺成套装备、织造机械,但由于用工问题、效率问题、能耗问题等原因,领头企业产品的水平比较先进,满足了纺织企业改造的需求,企业的市场份额在提升。化纤长丝领域今年的形势比较乐观,装备水平提升以后能够为产业链后道企业提供更优质的化纤长丝原料和加工手段。其次,产业用纺织品后道市场增长点明显,带动了纺织机械的销售增长。在我国的纺机企业中,处于市场尖端的高水平企业运营良好,虽然产品价格较高,但走出了长期依赖低价竞争的弊端。

在《“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中,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将从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等五大方向重点突破。对智能制造装备而言,今后要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设备。纺织机械行业被列入“智能制造装备”和“数控一代机械产品”两个规划,充分说明了纺织机械行业的重要性。

纺织企业面临的困境范文第4篇

[关键词]长乐;纺织业;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5-0064-03

[作者简介]华雨晴,女,汉族,福建人,本科,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通讯作者]陈钦萍,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长乐纺织业出口竞争力的SWOT分析”(项目编号:201413762011)。

一、引言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众多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纺织业作为传统产业的一部分,同样面临着成本上涨、订单减少、耗能大等问题,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走出困境,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福建长乐市作为我国第五大纺织工业重镇,有着完善的纺织产业体系,受国内外诸多因素影响,长乐纺织业承受着发展压力,但作为福建第一个千亿产业集群和长乐市主导产业,长乐纺织业必须寻找发展的突破点,借助“一带一路”、福建自贸区建设等政策优势,实现转型升级。目前关于纺织业内容研究较为丰富,有针对中国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从国际视角探讨提升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对策建议[1];有针对纺织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的研究[2-3];有从区位角度研究纺织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探讨区位空间的重要性[4]。由此可见,纺织业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可知其重要性。长乐作为全国三大百万纺纱基地之一,对我国纺织业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因此学术界关于长乐纺织业发展水平有一定的研究,但主要集中于新闻报道,学术性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采用SWOT分析长乐纺织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在此基础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纺织业发展提供借鉴。

二、长乐市纺织业发展概况

纺织工业是福建长乐的传统产业,自沿海经济开放以来,福建鼓励、引导多种经济成分的纺织企业发展,致使三资、民营、乡镇纺织企业逐步与日俱增,逐步成为福建纺织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据统计,2015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50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92%,实现利润总额395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0%,但同比减少了87%,增速有所回落。“十二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估计在9%左右。可见,长乐纺织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工业系统中均处于较好水平[5]。长乐纺织业主要由化纤、棉纺和经编业三类组成(见表1)

如表1所示,三大主要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220家,龙头企业有恒申合纤、景丰科技、祥锦实业、新华源纺织、鑫东华纺织、锦源纺织等。从财政收入看,入库地方税收共207亿元。2015年纺织业入库地方税收326亿元,同比减少1057%,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可能原因在于长乐纺织价格相对浙江等地没有明显优势,原料价格、劳工成本也逐步提升,纺织业出现一定的困境。

三、长乐市纺织业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区位优势

一是立足对台优势。长乐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口南岸,辖境东l台湾海峡,长乐市立足区位优势,积极促进与台特色交流,在经贸交流合作中,取得良好成效。长乐纺织企业充分利用台湾纺织业在设备、技术、原料等方面的优势,引进先进设备。近两年来,长乐为了加快纺织产业智能化生产,先后引进台湾经编、印染等先进设备500多台。二是产业集聚优势。长乐市是福建省第一个千亿产业集群,在原有金峰经编、松下花边、江田棉纺等分散产业板块和经编花边园区的基础上,按照“三城三群”规划理念,形成了“航空港工业集中区”、“滨海工业区”和“闽江口工业区”三大纺织工业集中区。通过集群方式,扩大产业规模,形成规模效应。据统计,长乐纺织企业通过集中采购、协商定价、原材料本地消化等措施,集群内的企业生产成本要比集群外企业生产成本低5%~10%。

2产业基础优势

纺织业是长乐传统的优势行业,经过30多年的培育与发展,纺织企业从小到大、产业从弱到强,积累了投资、生产、营销、管理等多方面经验,在资源分配、金融支持、公共服务等方面探索了一条适合产业发展的路子,形成了在不同经济环境下产业永续发展的机制。长乐市已形成了化纤、纺织、织造、染整、服装等完善的产业链,是我国纺织业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之一,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目前长乐纺织业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作为传统势加工业,长乐纺织业已形成门类全的纺织产业体系,产业内部衔接良好,拥有较大的市场,还具备相应的人才和技术基础。

3资金优势

长乐纺织企业形成了兼有合作制和股份制双重特征的股份合作制模式,或者上下游交叉投资、跨行业投资,民间资金进入产业资本的渠道宽,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随之增强。长乐民间资本活跃,为纺织业发展注入新的能量,民间资本主要包括海外长乐、域外长乐及本土长乐三块资金,其中海外资金则是推动长乐纺织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源泉。在资金优势的基础上,长乐能够引入技术先进的纺织设备,提高纺织生产率,进而创造更多的劳动财富,进一步提高长乐纺织业的发展水平。

(二)劣势(Weaknesses)

1产业结构不合理

虽然长乐纺织业在全国发展较为迅速,但近年来产业结构不合理依然是关键问题。一是行业发展问题,由于历史原因,长乐纺织业主要是集中在棉纺经编等层次较低的行业上,附加值较低,难以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二是长乐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以乡镇家庭企业为主,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规模有所扩大,但依然偏小,企业的管理模式以传统家庭式经营为主流,制约了企业成长。

2企业管理机制不灵活

长乐纺织企业以家族式企业为主,以长期累积经验为指导,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缺乏规范性管理。这主要由于家族式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经营管理机制较为单一,不能依据市场变化随时作出反应,缺乏生机活力。同时,由于家族式企业规模较小,在技术开发、管理方面不能够适应国际纺织业发展的要求。同时,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对市场的预测,有效供给不足。

3新时期对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

纺织行业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固定废弃物及噪声四个方面,其中废水则是对环境生态破坏最为严重的排物。在行业发展的初期,国家对于环境要求相对较低,随着国家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从最早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再到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无不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因此,在新的时代下,纺织行业的发展必然要受到环境的挑战,这必然会使得纺织行业遭受一定的环境成本损失。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中国加入WTO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纺织产品进出口配额取消、关税降低,给予企业与外国企业竞争在同一个水平上,这无疑对于纺织业而言是一个利好的发展机会。长乐纺织业依托产业区域和资源优势,充分利用WTO带来的优惠政策,为长乐纺织出口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全面开放的国际市场竞争中,长乐把握机遇,找准定位,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2福州迎来“五区”叠加机遇

在“十三五”期间,福州迎来“五区叠加”,即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部级新区。“五区叠加”也给长乐纺织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有利于长乐纺织产品出口。

(四)挑战(Threat)

1响应国家号召“去产能”

迫于世界经济下行的压力,国内外需求降低,产能过剩、库存压力问题日益突出。据报告显示,全国576%的纺织业认为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6]。如何处置大量 “产能过剩”也是长乐纺织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因此,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发展要求,纺织业面临着改革的压力。新时期“一刀切式”去产能的方式不复存在,应采用提高技术或环保标准的方式引导产能出清和产品结构升级。

2纺织品贸易环境逐步恶化

2003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掀起了一场阻止中国纺织品出口的浪潮,要求WTO对中国纺织品继续实行配额管理。虽然WTO对该宣言的要求不作出肯定,却已有多个国家签署了这份协议。而2005年1月取消了纺织品配额之后,各国预计未来纺织市场可能发生变化,继而发生50多个国家近100个纺织服装贸易协会,要求世贸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国际对中国纺织贸易的偏见一直持续至今,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形势较为紧张。由此可见,中国纺织品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愈来愈严峻,如何突破国际对中国纺织品的抵制,任重道远。

3国际社会经济形势错综复杂

目前国际社会形势演化愈发复杂,不可控因素逐渐增加,如2015年12月美联储采取加息策略,2016年6月英国公投离开欧洲等都影响着国际社会经济的运行。从中国经济发展来看,美元加息促使中国大量热钱外流,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经济发展雪上加霜。英国脱欧促使欧洲经济一落千丈,作为中国的贸易伙伴国,必然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必然影响着上游的有效供给。

三、总结

长乐纺织业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产业结构转型、成本提升、技术改M、生态环境需求等,都预示着未来纺织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突破重围,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有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让产业发展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徐剑明.我国纺织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2(1).

[2]张倩男.基于低碳经济的广东省纺织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企业经济,2013(8).

纺织企业面临的困境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苏南;纺织业;机械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1-00-02

一、调查背景和意义

在国际经济增速放缓、人民币升值、国内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上涨、国家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我国中小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中小企业生存陷入困境的呼声不绝于耳,“中小企业大量倒闭、苦撑”、“出口订单锐减”等报道屡见报端。而中央决策层密集赴沿海展开调研,更加深了人们对中小企业基本面的关注。苏南地区的中小型企业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苏南地区中小企业较为密集的江阴、张家港、苏州三地较有代表性的纺织和机械制造业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基于目前这些中小企业在宏观经济环境下生存与发展及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调研,旨在为中小企业管理经营及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本调研选取苏南地区60家纺织、机械制造类中小企业,主要采取实地参观了解、个别访谈和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60份,全部回收,获得有效问卷56份及诸多有价值的参观记录、访谈记录。问卷涉及企业生产成本、日常管理、政策效果等多个方面。

二、苏南地区中小企业生存现状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由于本次调研的对象是以纺织、机械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为主,确定中小企业的标准适用于“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2003年公布实施)中的工业部分对中小企业标准的界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本次调研的企业全部符合本界定。

(二)样本企业基本状况

调查的各类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占绝大多数,但进入2012年后,大部分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特别是纺织和机械制造企业。

在调查有效的56家企业中,纺织企业32家,比重为57.1%;机械制造企业24家,比重为42.9%;个体、私营性质的企业54家,比重为96.5%;集体、公有性质的企业2家,比重为3.5%。显然,个体、私营企业以96.5%的比重高据榜首。关于2012年上半年企业的经营状况,53%的企业认为正面临很大的困难,且解决乏力或只能勉强应付;33%的企业认为面临的困难较大,但能顺利解决;14%的企业认为面临的困难一般,对企业没有大的影响。

(三)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进入2012年,大部分企业主要面临原材料价格猛涨、人民币升值、用工成本猛增、融资困难和政策不利等多重困境。

1.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根据江阴一家机械制造厂提供的统计数据,由于受国际市场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2012年上半年原材料和动力燃料购进价比2011同期上涨了12%左右,而工业品的出厂价仅上升了5%。在诸多导致企业资金紧张的因素中,“原材料过快上涨”所占比重最大,高达65%,如2012年1—6月份,受需求、成本的推动,钢材价格持续走高,国内钢材平均价格综合指数144.77点,同比上升了34.19个百分点。其中:长材指数149.26点;板材指数145.39点,同比上升了28.77个百分点。

从2012年1—6月综合价格指数环比增长的变化趋势看,1月份涨幅最低,综合价格指数仅上升了0.95%;价格环比涨幅最高的月份是2月和5月,价格指数分别环比上升了7.01%和7.09%;3—4月价格上升强度有所减弱;6月份价格上升强度再度减弱,但价格仍呈继续上升态势。

图12012年1—6月综合价格指数环比升幅及长材、板材指数变化趋势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加大企业生存压力。从2012年1—6月份国内的PPI指数的变化可以看出:机械制造企业生存面临巨大压力,纺织企业情况更严峻。近年来,随着行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纺织企业利润空间一直在压缩。2012年1—5月份,江苏省纺织服装行业有1912家企业亏损,亏损面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达19.9%,高出全省各行业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额15.8亿元,同比增长43.3%,增幅同比上升21.6个百分点;其中,纺织、服装亏损企业分别为1356家、556家,亏损额分别为12亿元、3.9亿元,同比分别增加38.0%、63.1%,增幅同比分别提高14.5个、48.0个百分点。主要原材料(如棉花)价格大幅提高,一些企业的利润率已经逼近5%,逼近零利润甚至赔本。用苏南一家纺织厂负责人的说法是“开机就是亏本,不开机更是亏本,反正都是亏!”这成为苏南部分纺织企业停产、倒闭的主要原因。

2.出口环境恶化,出口企业压力增加

本次调查的样本企业中,出口加工型企业(含间接和直接)占85.7%。这些出口企业的生存状况与人民币汇率和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直接相关,人民币升值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出口减少,出口退税率降低则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进入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屡创新高,2012年前10个月已累计升值4.5%,汇率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最难预测、对中小企业出口影响力最大的因素。

据调查,苏南纺织服装业的中小企业加工利润仅在5%~10%之间,人民币升值已严重影响了企业出口,纺织服装企业虽并不缺乏外贸订单,但受汇率风险因素困扰,企业不敢与外商签订长期供货合同。据一些专业经营服饰饰品生产和出口贸易的企业管理者反映,目前经营状况很不好,工厂处于停产边缘,随时可能关闭。目前同行已达成一致共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如果继续走低,更多的出口生产企业将会被压垮。对外贸型企业来说,汇率波动不仅使出口受阻,更给企业持有的外汇带来风险,使其遭受双重损失。张家港一外贸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本地大多织造企业的毛利不超过10%,加上现金成本等,净利只有不到5%。2012年上半年人民币每月升值在2%左右,若以信用证方式结汇,3个月后付款,在这3个月生产过程中,企业的财务成本平均增加2%左右。

3.融资困难,中小企业血脉不畅

(1)融资困难普遍存在

调查结果显示,82.1%的企业(46家)目前存在资金问题,其中57.1%(32家)表示资金问题严重。这46家企业中38家企业表示企业借贷困难重重,5家表示借贷困难程度一般,3家认为借贷比较容易。这一调查结果与国家及相关地方机构、部门的统计结果基本符合。

(2)融资渠道发生转移

对于融资渠道的选择,民间融资的比重正在上升,而内源融资和银行贷款的比重在逐渐下降(见图2)。

图22010年与2012上半年苏南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比重内源融资比重下降源于企业近期效益普遍欠佳,企业内生资金能力和亲友间拆借能力下降。银行贷款比重下降源于两方面:一是银根紧缩的政策(法定存贷款利率调高、存款准备金达到历史高点)银行放贷规模受到限制;二是宏观经济形势不利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趋于恶化促使银行放贷趋于谨慎,利率提高、抵押额度加大、贷款手续更为繁琐。民间融资比重上升则主要源于其本身贷款要求相对较低、手续简易、方便快捷,另外银行贷款难度加大也促使部分企业转向民间融资。

(3)国家货币供应量基本稳定,银行存款余额增多

2012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44.3万亿元,同比增长17.4%,比2011年同期增加0.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15.5万亿元,增长14.2%,回落了6.7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30181亿元,同比增长12.3%,回落2.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86199亿元,比年初增加24525亿元,同比减少899亿元。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38989亿元,比年初增加49649亿元,同比增加15774亿元。2012年上半年,货币净回笼194亿元,同比多回笼2.4亿元(见图3)。

图32011年与2012年国家货币供应量与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江苏省存款情况基本与全国总体情况相似。2012年第一季度江苏省全部贷款增量1448亿元,同比少增318亿元。其中,小企业授信户数比年初减少11664户,小企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50亿元,仅相当于2011年全年增量的8.6%。如按小企业贷款增量不低于同期全部贷款发放的进度估算,第一季度小企业贷款应增200亿元,实际同比少增150亿元。

三、对策建议

苏南地区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在全国具有普遍性,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表现更为明显。应把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作为切入点,研究改革措施、解决办法,借以缓解中小企业的难题,从而促进改革,抑制通胀,确保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1.密切关注汇率变动,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积极鼓励企业出口

为保护中小出口企业利益,避免企业经营中不利因素的叠加,政府应指导相关部门和机构对汇率开展预测预告,帮助外向型中小企业提高对国际市场的把握能力。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目前中小出口企业普遍面临的利润率较低的问题,适当基于政策和资源扶持。对内销领域的中小企业可以给与适当补助或税收优惠,为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2.向苏北等地进行产业转移

苏南地区企业的土地使用成本、劳动力成本、经营成本等均高于苏北及中西部地区,而苏北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因此企业到这些地区投资不仅会降低成本,还可以享受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和扶持。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向相关地区转移,以求得更好的发展。同时政府也要为中小企业向苏北和中西部地区投资做好政策引导。苏北及中西部地区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适当放宽这些地区土地使用的限制,激励和引导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向这些地区投资,加快产业转移。

[参考文献]

[1]徐桂华,刘艳,邓珊珊中国本土中小企业的蓝海战略[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1(25)

[2]顾正刚,张杰无锡中小民营企业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J]江南论坛, 2010(2)

[3]钟荣丙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制环境研究[J]科技和产业, 2008(8)

[4]孙科基于“新苏南金融模式”的中小企业生存现状的实证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 2011(6)

[5]洪银兴新苏南模式及其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