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区别

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区别

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区别

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载荷 高层建筑物 影响

风是紊乱的随机现象风对建筑物的作用十分复杂,规范中关于风荷载值的确定适用于大多数体型较规则、高度不太大的单幢高层建筑。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预测体型复杂、高柔建筑物风作用的计算方法;摩天大楼可能造成很强的地面风,对行人和商店有很大影响;当附近还有别的高层建筑时,群体效应对建筑物和建筑物之间的通道也会造成危害。风对建筑物表面的作用力大小,与建筑物体型、高度、建筑物所处位置、结构特性有关。

一、风荷载的形成

风荷载是空气流动形成的,对建筑物的作用是不规则的,风荷载实际上是一种随机时变活荷载,但不同于一般活荷载(楼面和屋面活荷载、吊车荷载、雪荷载)。为了结构设计方便,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都是将风荷载转换为确定性的静力等效风。

风对建筑物的影响不仅仅是风声,主要是风荷载对水平位移的影响。具体到多少米会有影响,要看当地气候特点、风力状况、场地特征、建筑物体型等等因素。

总风荷载与局部风荷载总风荷载是指建筑物的各个表面所受风荷载的合力,是沿建筑物变化的线荷载,通常按建筑物的主轴方向计算。局部风荷载是指在建筑物表面某些风压较大的部位,考虑风压对局部某些构建的不利作用时考虑的风荷载,考虑部位一般是建筑物的角隅或阳台雨篷等悬挑构件。

风荷载与楼层高度有关,越高风压越大,但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对于平坦或稍有起伏的地形,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根据地面粗糙度类别按规范取值确定。对于山区的建筑物,风压高度变化系数还应考虑地形条件的修正。

二、风荷载对高层建筑物的影响

风荷载是超高层建筑的主要控制荷载,气流经过高耸结构物会产生明显的三维风荷载效应,即顺风向、横风向和扭转风荷载,从而引起结构在三个方向上的振动。高层建筑三维风荷载形成机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一直以来都是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于矩形等少数规则平面的高层建筑,而对复杂体型高层建筑的风荷载则较少涉及。

(一)、高层建筑物周围的风环境

高层建筑物周围的风环境状况是由靠近地面的流动风(简称近地风)所决定的,近地风的形态结构如湍流度、旋涡尺寸等以相当复杂的形式依赖于建筑物的尺度、外形、建筑物之间相对位置以及周围的地形地貌等,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风速、风向是不同的。可见,空气绕过建筑物的流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流体运动现象,其流动特征具有明显的紊乱性、随机性,对行人的舒适程度的影响也不尽相同。风作用在建筑物上产生风压差。当风吹到建筑物上时,在迎风面上由于空气流动受阻,速度降低,风的部分动能变为静压,使建筑物迎风面上的压力大于大气压,在迎风面上形成正压区。在建筑物的背风面、屋顶和两侧,由于在气流曲绕过程中形成空气稀薄现象,因此该处压力将小于大气压,形成负压区,形成涡流。

高大建筑林立会产生“峡谷”效应,带来变幻莫测的“高楼风”。气流分布与建筑物形状有关。高层建筑如建筑呈横长形时风速最大区为建筑上方,当建筑呈细高状时,风速最大区为建筑两侧,项目的裙楼建筑为横长形,情况属于前者,塔楼建筑为细长形,情况属于后者。

实际上,某一单体高层建筑物孤立存在的情况是很少的,更常见的是多栋相邻高层建筑物构成的建筑群。对于高层建筑群,由于各单体建筑之间的相互干扰,使得组成群体的各个建筑的空气动力特征与单个孤立建筑相比有较大的区别,其周围的风环境情况也更加复杂。影响高层建筑群风环境的主要因素为①建筑群空间密度及布局;②建筑物周围环境相对高度;③风向、风速;④建筑物的尺度、相对高度;⑤局域的地形、地貌等。对于多个相邻高层建筑物,当间距足够大时,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作用,相当于多个单体的情形;而当间距很小时,整体上只相当于一个单体建筑;只有当相邻建筑物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并相互作用时,其风场状况才不同于单体建筑。

高层建筑群风环境较差的区域为建筑物拐角处和巷道内。拐角处是角区气流作用较大的区域,其附近风速较高,风力较大,流场分布极不均匀。巷道是建筑物之间的区域,当气流平行流向巷道时,由此产生渠道效应,风速不断增大,而且巷道两端是建筑物的拐角,角区气流对巷道内产生较高风速也起了一定的作用。随着巷道纵深长度的增加,两侧建筑物的高度越高,建筑密度越大,渠道效应也越明显,当出现大风天气时,可能发展成为较强风速区,对行人和建筑造成一定危害。

(二)、风荷载对高层建筑结构的要求

在高层建筑中,竖向荷载对结构设计产生重要影响,但水平荷载却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建筑自重和楼面使用荷载在竖向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仅与建筑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向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是与建筑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另一方面,对一定高度建筑来说,竖向荷载大体上是定值,而作为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其数值是随着结构动力性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对一些较柔的高层建筑,风荷载是结构设计的控制因素,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高,风荷载的影响越来越大。高层建筑中除了地震作用的水平力以外,主要的侧向荷载是风荷载,在荷载组合时往往起控制作用。因此,高层建筑在风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分析与设计引起了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们的重视。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高层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刚度和变形能力;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受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能力;

3、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加强。

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尚宜符合要求:结构的竖向和水平布置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突变和扭转效应而形成薄弱部位。风荷载是结构的重要设计荷载,特别对于高耸结构(如烟囱、塔架、桅杆等)、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冷却塔、屋盖等,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抗风设计是工程结构中的重要课题。

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防火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为了缓解城市用地紧张,高层建筑的数量在迅猛增长。为了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应做好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采取合理措施,防止和减少火灾的危害。

一、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1.高层建筑中竖向井道较多,例如电缆井、管道井、排烟道、垃圾道等,发生火灾时,就好像一座座高耸的烟囱,成为火势迅速蔓延的途径,形成“烟囱效应”。火灾时,温度较高而且不宜散出。人在高温下极易产生疲劳,如果吸入高热烟气,会引起呼吸道阻塞而窒息。2.,发生火灾时,电梯因电路中断而不能运转,人员的疏散主要靠楼梯。高层建筑中内部人员密集,容易发生拥堵、踩踏等情况。疏散途径少、高层建筑层数多,垂直距离长,疏散到地面或其它安全场所的时间长。这些都给安全疏散带来一定的困难。

3. 功能复杂,起火因素多。高层建筑层数多,面积大,大多综合性较强,使用功能复杂,集餐饮、娱乐、宾馆、商店、办公等于一身。其功能复杂多样,使用单位多,人员密集,各项管理制度就不容易落到实处,火灾隐患和漏洞就容易出现。

4、在高层建筑中,许多装修材料采用塑料制品、高分子化合物多,烟雾毒性大、浓度大,流动扩散快,给疏散扑救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1、保证建筑有足够的耐火性

目前高层建筑多依赖钢结构,它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都很好,但耐火性能很差。在长时间的高温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钢结构构件会失去承载能力,发生严重变形,建筑物的局部坍塌,不能继续使用。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二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裙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设计时须保证主体结构的耐火稳定性,幕墙、隔墙和吊顶等应具有必要的耐火性能,内部装修和家具应力求使用不燃或难燃材料,以减少火灾发生和控制火势蔓延。2、总平面布局及防火间距。

在进行总平面设计时,应根据城市规划,合理确定高层建筑的位置、防火间距、消防车道和消防水源等。高层建筑不宜布置在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厂(库)房,甲、乙、丙类液体和可燃气体储罐以及可燃材料堆场附近。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型消防车道。当设环型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当建筑的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长度超过220m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建筑的消防车道。

为防止火势通过辐射热等方式蔓延,高层建筑之间及高层建筑与其它民用建筑之间应保持一定间距。一、二级耐火等级民用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得小于6米,它们同三、四级耐火等级民用建筑物的防火距离分别为7米和9米。高层建筑因火灾时疏散困难,云梯车需要较大工作半径,所以高层主体同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的防火距离不得小于13米,同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物的防火距离不得小于15和18米。厂房内易燃物较多,防火间距应加大。生产或贮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厂房或库房,应远离建筑物。

3、合理设置防火和防烟分区。

在高层建筑内应该按合理的间距设置防火分区。防火分区是指,采用防火分隔措施划分出的,能在一定时间空间防止火灾向该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的局部区域。一类建筑防火分隔区的面积最好不大于1000㎡。二类建筑防火分隔区的面积最好不大于1500㎡。地下室防火分隔区的面积最好不大于500㎡。在水平方向,设置防火墙、防火门和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设施将各楼层在水平方向上分隔成多个分区,从而阻止火灾在楼层水平方向的蔓延;在竖直方向,防火分隔设施常常用楼板充当。

火灾中,因有毒烟气窒息死亡的人员占死亡人数的70%左右,烟气是火灾中的隐形杀手,所以设计时应考虑防烟和排烟。防烟分区不能跨越防火分区。每个防烟分区的面积不能超过500㎡。

4、安全疏散和消防电梯

为减少火灾伤亡,建筑设计要考虑安全疏散。设置疏散楼梯的数量要符合规定,高层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疏散楼梯应分散布置,这样有利于人员朝多个方向疏散,避免火灾时人流拥挤的现象发生。超高层建筑应增设暂时安全区或避难层,还可设屋顶直升飞机场,从空中疏散。高层建筑须设封闭的或防烟的楼梯间,开敞的楼梯间易导致烟火蔓延,妨碍疏散,封闭的楼梯间能阻挡烟气,利于疏散。防烟楼梯间因设有前室,更有利于疏散。疏散通路上应设紧急照明、疏散方向指示灯和安全出口灯。应急照明系统宜采用低位应急照明系统,使疏散人员更容易识别疏散走道,迅速而安全地找到最终出口。

消防电梯可与客梯或工作电梯兼用,但应符合消防电梯的要求。工作电梯在发生火灾时常常因为断电和不防烟火等而停止使用,因此设置消防电梯很有必要。消防电梯供消防人员携带灭火器材进入高层灭火,抢救疏散受伤或老弱病残人员,避免消防人员与疏散逃生人员在疏散楼梯上形成“对撞”,为扑救火灾赢得时间。

5、消防器材的配置。

高层建筑必须设置室内、室外消火栓给水系统。室内消防给水系统应与生活、生产给水系统分开独立设置。室内消防给水管道应布置成环状。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应周密的考虑消防给水设计,以保证其火灾时的灭火需要。在高层建筑内配设足够的灭火器等消防器材,火灾发生后建筑内人员可以进行有效自救,控制甚至扑灭火灾。

三、结语

总之,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必须遵循“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采用可靠的防火措施,高层建筑的防火防灾问题将会很好的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区别范文第3篇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筑已成为展示城市在国内、国际的形象标识,有力提升城市地位的表征[1],特别是高层建筑,由于具有土地资源利用效益高,提高城市工作、学习、生活效率,提升城市人口安置率等优点[2],已成为国内大多数城市必不可少的建筑群。作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历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加大战略举措的实施力度,直接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此外,旅游行业作为的特色产业,人民日益期望发展标志性高层建筑的建设与发展,以此加大旅游业的发展力度。因此,对于高层建筑发展现状及其难点的探析尤为重要。

2高层建筑发展现状

建筑业长期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考验,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建筑企业结构不断优化,呈持续稳步发展的态势,较快的增长速度,已经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3]。但是,高层建筑一直是全区建筑行业发展的短板、薄弱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2.1高层建筑较少

根据国家《高规》(JGJ3-2010)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的住宅建筑,以及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高层民用建筑混泥土结构称为高层建筑。符合高层建筑标准的建筑较少,城市建筑普遍高度为1层至5层、5m至15m,其中2层的建筑居多,一般用于居民住房,高层建筑多是商业用房、机关事业单位用房。

2.2高层建筑分布失衡

地区发展相对于国内其他区域发展较为滞后,城市发展程度偏低,各地市发展不一,导致高层建筑分布失衡。省会城市拉萨较其他地市发展较快,形成了一些具有标志性的高层建筑物,但是其他地市高层建筑缺少,部分城市甚至还没有高层建筑。此外,就高层建筑发展较快的拉萨城市而言,高层建筑东西分布失衡。由于拉萨西区为老城区,承担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建筑普遍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底层建筑,而东区为新型城区,近几年兴建了大量高层建筑。

2.3高层建筑起步晚

由于受地区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高层建筑行业发展较晚,直到2000年后,由于国家的一些改革措施不断深入,区内建筑业才逐步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拓宽,先进的建筑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生产技术不断引进,优秀的建筑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不断入藏,这才带来了建筑行业的发展活力和生机。

2.4高层建筑发展潜力足

近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大,生产技术大有提升,极大地推进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拉萨,建筑业迅速发展,特别是西城的柳梧新区,高层商品住房大力发展,已经形成了高层居多的建筑发展模式;东城机关事业单位的高层建筑业发展迅猛,也形成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特色与民族文化兼顾、商品房与单位用房完美结合的建筑业局面。

2.5高层建筑智能化水平偏低

国家《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中对建筑智能化作了明确定义,智能化建筑应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目前,高层建筑的主要功能还停留于满足住房需求、基本的办公需求等,智能化水平偏低。

3高层建筑发展难点探析

3.1缺乏高端的高层建筑领域人才

高端的高层建筑人才是把好高层建筑质量关的重要保障,对于提高高层建筑行业水平起到关键作用,对于提升高层建筑从业人员的整体层次水平、行业素质、行业竞争力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各产业竞争激烈,有技术、会管理、高水平的高端建筑人才极为短缺。而近年来,建筑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端建筑人才投入到高层建筑事业中。此外,智能化的高层建筑更需要高水平的人才,也对掌握信息技术、控制技术、智能技术、系统工程的人才提出了比较高的需求量。

3.2缺乏前沿的高层建筑生产技术

当前高层建筑的发展呈现结构体型日益复杂的态势,且高度不断增加,较多应用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此外,高层建筑的发展还要更多考虑安全因素,比如抗风、抗震等问题,导致高层建筑的设计难度逐渐加大。针对高层建筑发展的浮渣、混合、智能的特点,地区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能力有限,缺乏前沿的高层建筑生产技术,不能全力确保超高建筑的安全性、智能化。

3.3缺乏强劲的高层建筑建设需求

住房需求,是建筑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地区地大物博,陆地国界线长达4000多公里,南北最宽900多公里,东西最长达2000多公里,全区面积达120.23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而常住人口仅有308万,人均土地资源量相当大丰富。就人口相对密集的拉萨市而言,总面积29.518平方公里,而人口为55.94万,低层建筑已经满足了住房需求,对于高层建筑的需求较少。

3.4交通运输和劳动力成本高

在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前,主要实行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方式,交通运输设施非常落后,成本相当高,对区内各项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制约。虽然青藏铁路的正式通车运营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替代了公路运输模式,但是由于铁路沿线处于恶劣的高寒自然环境和众多无人区,维修难度大幅提高。相比内地而言,运输成本也相当高,为高层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此外,由于天然的自然气候,对从业人员的身体会带来一些伤害,加大建筑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是留住从业人员的主要方式方法。因此,劳动力成本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层建筑业的发展。

3.5自然环境较为恶劣

地处高原,依附喜马拉雅山脉,高原缺氧、昼夜温差较大、紫外线强,不利于高层建筑作业。同时,也是国内地震多发区,呈现强度大、分布广的特点,对于高层建筑的安全系数要求更高,但是由于生产技术的较为滞后等原因,高层建筑的安全保障难度更高。此外,由于高原气压低等原因,高层建筑的给水难度较大、成本高。

3.6传统文化制约较强

具有民族文化鲜明的特点,文化对于人民的生活产生着无时不刻的影响。人们更愿意居住在低层建筑中,对于现代高层建筑还待长时间的适应。

4对策及建议

4.1加大高层建筑人才和技术引进、培养力度

长期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工作实施力度,要紧抓对口支援机遇,争取向内地发达地区引进更多高层建筑领域的优秀人员和先进生产技术,并做好引进人才的生活、工作保障服务工作,让他们成为高层建筑先进生产力的前沿阵线。此外,加大行业教育力度,加强高层建筑行业的人才培养力度,尤其是高层次的技术、科研、管理人才和一线高级技术人才。

4.2加大高层建筑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力度

努力做好在职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对于重点管理岗位、研究岗位、专业岗位人员要加大岗前培训力度,提高高层建筑建设队伍的知识含金量,不断创建专业化人才队伍,为高质量的高层建筑建设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

4.3加大高层建筑宣传力度

利用标志性高层建筑不断强化高层建筑宣传,让人们充分认知高层建筑的各项优势,以此产生对于高层建筑的消费需求。

4.4加大高速运输建设力度

强化高速运输实施投资力度,在区外于四川省构建川藏铁路网线,在区内构建高速铁路、公路运输网,加快推进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地市公路建设,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枢纽的畅通水平。

5结论

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区别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高层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多以追求建筑形象的新、奇、特为目标,每栋高层都想表现自己,突出自我,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整个城市显得纷繁无序、生硬,建筑个体外部体量失衡,缺乏亲近感,拒人于千里之外,因此,对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所谓的尺度就是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建筑的整体及各构成要素使人产生的感觉,是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给人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包括建筑形体的长度、宽度、整体与城市、整体与整体、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对行为主体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讲到尺度时应注意它与尺寸之间的区别,尺度一般不是指建筑物或要素的真实尺寸,而是表达一种关系及其给人的感觉,尺寸是用度量单位,如:公里、米、尺、厘米等对建筑物或要素的度量,是在量上反映建筑及各构成要素的大小。它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感受,由此可见,尺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高层建筑设计时,不能只单单重视建筑本身的立面造型的创造,而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数,充分考虑人观察视点、视距、视角,和高层建筑使用亲近度,从宏观的城市环境到微观的材料质感的设计都要创造良好的尺度感,把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分为五种主要尺度: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

一、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外部尺度

(一)城市尺度

高层建筑是一座城市有机组成部分,因其体量巨大,高度很大,是城市的重要景点,对城市产生重大的影响。高层建筑对城市各构成要素也产生重大的影响,高层建筑的位置、高度的确定,也应充分地考虑该城市尺度、传统文化,不当的尺度会对城市产生不良的影响,改变了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也改变了原来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有机协调的比例关系,如:上海市,黄浦江可谓是城市一条重要水系,原先具有宽大、雄壮的气势。但由于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过于靠近黄浦江,其他高层建筑也跟着靠近黄浦江建设,使黄浦江的尺度感变小了,失去了原有的雄壮,而改变了老上海的历史与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是一件憾事。

(二)整体尺度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给人的感觉。整体尺度是设计师十分注重的,关于建筑的整体尺度的均衡理论有许多种,但都强调整体尺度均衡的重要性。因此,建筑物的整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高层建筑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的裙房、主体和顶部,也有些建筑在设计中加入了活跃元,以使整栋建筑造型生动活跃起来。一个造型美的高层建筑是建立在很好地处理了这几个部分之间的尺度关系,而这三个部分尺度的确定,应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参考系(如把建筑的一层或几层的高度作为参考系),不能每一部分的尺度参考系都不同,这样易使整个建筑含糊、难以把握;高层建筑各部分细部尺度的划分是建立在整体尺度的基础上的,各个主要部分应有更细的划分,尺度具有等级性,才能使各个部分造型构成丰富。尺度等级最高部分为高层建筑的某一整个部分(裙房、主体和顶部),最低部分通常采用层高、开间的尺寸、窗户、阳台等这些为人们所熟知的尺寸,使人们观察该建筑时很容易把握该部分的尺度大小。一般在最高和最低等级之间还有1~2个尺度等级,也不易过多,太多易使建筑造型复杂而难以把握。

(三)街道尺度

街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临街面的尺度对街道行人的视觉影响。这是人对高层建筑近距离的感知,也是高层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环。临近街道的高层建筑部分的尺度确定,主要考虑到街道行人的舒适度,高层建筑主体因为尺度过大,易向后退,使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减少了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例如:上海南京路两边的高层建筑置于后面,裙房置于前使两侧的建筑高度与街道的宽度的比例为1∶12,形成良好的购物环境。

为了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高层建筑临街面应与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宜有所呼应。如:在新加坡老区和改建后的一条干道的两侧,为了不致造成新区高层和老区低层截然分开,沿新区一侧作了和老区房屋高度相同中相似的裙房,高层稍后退,形态效果良好的对话关系。

(四)近人尺度

近人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最底部分及建筑物的出入口的尺寸给人的感觉。这部分经常为使用者所接触,也易被人们仔细观察,也是人们对建筑直接感触的重要部分。其尺度设计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易使建筑缺少亲近性,过小则减小了建筑的尺度感,使建筑犹如玩具。在近人尺度处理中,应特别注意建筑底层及入口的柱子、墙面的尺度划分,檐口、门、窗及装饰的处理,使其尺度感比以上几个部分更细。对入口部分及建筑周边空间加以限定,创造一个由街道到建筑的过渡缓冲的空间,使人的心理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如:上海图书馆门前采用柱廊的形式,使出入馆的人有一个过渡区,这样使建筑更具有近人及亲人性。二、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的原则

(一)建筑与城市环境在尺度上的统一

注意高层建筑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因为在城市轮廓线的组织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因而它的布置应遵行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行布置:(1)高层建筑聚集在一起布置,可以形成城市的“冠”,但为避免其相互干扰,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或虽采用相仿高度,但彼此间距适当,组成有关的构图。也可以单栋高层建筑布置在道路转弯处,以丰富行人的视觉观赏;(2)若高层建筑彼此间毫无关系,随处随地而起不到向心的凝聚感,则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谐整体;(3)高层建筑的顶部不应雷同或减少雷同,因为这会极大影响轮廓线的优美感。

(二)同一高层建筑形象中,尺度要有序

高层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这一尺度的序列,在某一尺度设计中要遵守尺度的统一性,不能把几种尺度混淆使用,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及与人之间保持良好的有机统一。

(三)高层建筑形象在尺度上须有可识别性

高层建筑物上要有一些局部形象尺度,能使人把握其整体大小,除此之外,也可用一些屋檐、台阶、柱子、楼梯等来表示建筑物的体量。

三、结语

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影响因素很多,设计师在设计高层建筑中充分地把握各种尺度,结合人的尺度,满足人的使用、观赏的要求,必定能创造出优美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

参考文献:

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带转换层;高层建筑;抗震设计

前言

随着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建筑结构多功能的要求,带转换高层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多,且转换层的设置位置也越来越高。六度抗震地区与非抗震地区在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上的存在区别,不同区域的建筑结构设计,根据抗震等级不同也存在区别,对不同地区进行整体结构概念设计,应避免在实际设计工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或者安全度偏大,以达到节省建筑工程造价的目的。

一、带转换层结构的设计原则

带转换层建筑结构总体设计应遵循的如下原则:首先,传力直接,避免多次转换。布置转换层上下主体竖向结构时,要尽量使水平转换结构传力直接,通过结构的合理布置,使不落地的剪力墙通过转换托梁直接传给竖向承重构件,尽可能的避免转换次梁及水平多级转换,实现传力路劲的最短化。其次,强化下部、弱化上部。要保证底部大空间有适宜的刚度、强度、延性和抗震能力,要有意识的强化转换层下部主体结构刚度,弱化转换层上部主体结构的刚度,使得转换层上下部主体结构的刚度及变形特征尽量接近,以避免出现薄弱层。再次,计算全面准确。必须将转换结构作为整体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符合实际受力变形状态的正确计算模型进行三维空间整体结构计算分析。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转换结构进行局部补充计算时,转换结构以上至少取2层结构进入局部计算模型,同时应计及转换层及所有楼盖平面内刚度,计及实际结构三维空间盒子效应,采用比较符合实际边界条件的正确计算模型。

二、建筑结构平面布置

关于建筑物的结构平面布置,仅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表4.3.3中对建筑物在考虑地震作用时的平面长宽比以及局部凹凸进行明确规定;并且在4.3.5条中对建筑的位移比和周期比进行严格的限制。非抗震设计时,由于对周期比没有严格的限制,故在设计转换层以上的小开间住宅部分的竖向构件时,可以只按照竖向构件的承载力进行设计;作抗震设计时,为了使周期比满足规范要求的限值,必须对建筑物周围的竖向构件进行加强处理,这就人为地增大了转换层上部的建筑物结构刚度,也增加了竖向构件的数量或者截面,同时也会引起转换层下部刚度相应增大。

三、建筑结构竖向布置

考虑地震作用下,仅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4.4.2和4.4.3条对建筑物的侧向刚度进行限制,保证建筑物的侧向刚度的连续。4.4.5条对建筑物的竖向收进和外挑进行限制。

(1)底部大空间为1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2。

(2)底部大空间层数大于1层时,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1.3。由于转换层结构上部建筑多为住宅,根据建筑住宅使用功能的要求,房间分隔较小且对结构梁高进行限制,故造成上部住宅部分的竖向构件柱子或短肢剪力墙数量较多,梁较密。并且转换层上部住宅部分层高一般比下部大开间的商场部分小得多。这些都是造成转换层上部结构刚度远远大于下部结构刚度的客观原因。为了增加下部结构刚度,只能在适当位置处增加竖向构件或原竖向构件的截面尺寸。上、下部刚度越要求接近,则增加的下部竖向构件越多或者截面越大。

四、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的区别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4.7.1条中规定:无地震作用时,构件承载力设计值大于等于结构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与结构重要性系数的乘值(结构重要性系数的取值在1.~1.1之间);有地震作用组合时,构件承载力设计值大于等于结构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与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乘值(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取值在1.0~1.33之间)。

以上分析均针对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计在结构概念设计上的区别,属于确定建筑方案前需要考虑的结构体系对建筑物的总体影响,是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计在性能设计上的根本区别,需要在建筑方案确定前进行经济综合性比较分析。整体结构概念设计是实现非抗震结构性能经济性设计的根本方向。

五、具体建筑构件单项比较分析

1、框支梁

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30%;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不应小于0.60%、0.50%和0.40%;加密区箍筋最小面积含箍率在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9ft/fyv;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不应小于1.3ft/fyv、1.2ft/fyv和1.1ft/fyv。梁截面高度在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计算跨度的1/6,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计算跨度的1/8;框支梁截面组合的最大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无地震作用组合时:V≤0.2βcfcbh0;

有地震作用组合时:V≤0.15βcfcbh0/γRE。

2、框支柱

框支柱截面组合的最大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无地震作用组合时,V≤0.2βcfcbh0;有地震作用组合时,V≤0.15βcfcbh0/γRE。柱截面宽度,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400mm,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450mm;柱截面高度,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框支梁跨度的1/15,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框支梁跨度的1/12;非抗震设计时,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0.8%,箍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50mm。

3、剪力墙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底部应加强部位墙体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3%,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25%;错层处平面外受力的剪力墙,其截面厚度,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200mm,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250mm,并均应设置与之垂直的墙肢或扶壁柱;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错层处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3%,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5%。

结语

转换层在高层建筑的应用必不可少,每座建筑的结构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转换层类型。在施工中,还用注意每一环节的施工,在了解各构件特性的基础上,合理的发挥其长处、解决其短处,保证转换层的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