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作品的功能

文艺作品的功能

文艺作品的功能

文艺作品的功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文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艺功能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3.019

在21世纪中国,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国上下各族人民的使命,每一项事业都应该积极围绕这一重大战略目标而进行,文艺已经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在中央文艺座谈会上着重强调,要从传统文化当中吸取营养,复兴中华文艺,要创造出人民喜爱的作品,努力发挥文艺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伟大作用。那么,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究竟有什么重大作用呢?以下主要从文艺的认知教化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以及实用功能四个方面来论述文艺的重大作用。

文艺的认知教化作用

认知与教化是文艺的重要作用之一,也是文艺的一项主要功能。所谓文艺的认知功能主要就是指人们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阅读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感受,丰富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能够更加体会到社会与人生的真正内涵。而所谓文艺的教化功能则是指文艺作品对读者的思想感情的影响,对人们心灵的净化以及道德情操的培养。文艺的认知功能以及文艺的教化功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读者一般都是在自觉地阅读文艺作品中不断获得各类生活和人生的知识,继而在自觉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受到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说,文艺的教化功能是以文艺的认知功能为基础的。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任务,最重要的就是要促进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意义,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是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积极丰富自己的思想认识。在这个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时代中,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日益养成了追求娱乐和的文艺阅读心理,而且伴随着商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艺的商业运作越来越强,利益的驱使导致文艺的知识性和教育性大大下降,文艺的原始属性已经让位于文艺的商业性和娱乐性。就拿影视剧本来说,因为影视剧注重的是视觉效果,强调感官的强娱乐性,但是文艺作品本身的内涵和意蕴却不能有效地通过影视语言表达出来,故而在传达深邃意蕴和净化心灵等方面影视作品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从这些原因来看,文艺的认知功能和教化功能都被弱化得极为厉害,几乎下降到成为娱乐化和商业化的附属品。所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须着重加强文艺的认知功能和教化功能,从思想上端正人们的意识,推动广大群众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

促进心灵的审美,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品质

审美功能也是文艺最重要的特性之一,也是文艺作为精神产品受到极大关注的重要原因。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对文艺的审美功能做过如下的说明:“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能够给人以心灵的净化,让人们在享受艺术熏陶的过程当中培养自己高尚的审美情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所谓文艺的审美功能就是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当中感受文艺之美,使得自己看待世界和人生的观念有所变化,使认知真正得以提高。作为文艺作品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审美对于净化读者的心灵、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提升大众的精神品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由于商品交换的市场原则的影响,文艺的审美功能已经逐渐受到挤压,而追求和利润的商业美学原则替代了审美原则。另外,我们知道,一般而言,对于文艺教化的实施,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都是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见到成效,但是,这与当下消费时代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利润和效益的速度化的商业原则是背道而驰的。急功近利的驱使,使大众追求文艺心灵净化的闲情逸致逐渐蜕化,文艺同其他一般的消费物质一样朝着时尚化、媚俗化的方向发展。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不注重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然而,社会主义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促进人民精神品质的提升,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精神上打造出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文艺要朝着提升人们的审美价值、求真求善的方向发展,所以,文艺在满足大众消费需求的同时,应该不断提升它的审美价值,这也应当成为文艺在消费时代的价值准绳。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

众所周知,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倡导主旋律的,与当下时代与时俱进的,积极宣传优秀的人物和事迹,为社会树立许多优秀的榜样。而党和国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也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优秀的文艺作品又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当代文艺发展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它没有偏离社会主义的道路,强调打造具有高尚文化品位的、适合广大民众的优秀文艺作品,这种优秀的文艺作品是能够积极反映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的。这种文艺政策是符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发展现实的,是高尚的,是符合群众文化发展利益的。与此同时,优秀的文艺是积极倡导和谐文化理念的,崇尚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思想,宏扬理想主义,强调构建积极健康的文化人格,这对构建社会主义的优秀文化环境是极为重要的。构建和谐社会主义需要倡导良好的和谐文化氛围,要求在社会上形成一种高尚的文化氛围,并且这种文化氛围要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在不知不觉间给广大人民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能够凝聚人民的力量,在最大限度内激发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民族精神。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也能够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贡献力量,净化党风和社会风气,给人民彼此之间以尊重,协调良好人际关系,使文艺界的文化生态健康和谐,充满活力。

总而言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文艺所起到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促进国民认知教化、促进心灵的审美,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品质以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德]弗里德里希・席勒,1984,《美育书简》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第113页。

[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9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4页。

赵炎秋,2006,《文学原理》,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1页。

[法]让・波德里亚,2014,《消费社会》,刘成富、金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第15页。

李泽厚,1998,《李泽厚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第76页。

文艺作品的功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室内装饰设计艺术品陈列作用

Abstract: the ar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door display, indoor display of art level reflect the cultural taste the discretion of the occupant. To realize the meaning of art on display in the space and play the role of the design, create a rich and colorful indoor space.

Key words interior decoration design art display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当前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希望体验来自唯美的和人为的正常生活因素,以获得心理和生理的惬意,因此,在室内装饰设计时,艺术品的陈列设计就会成为人们最先关心的主题。而陈列要素又为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均为生活必需品,其造型往往具有陈列特征,大多数起着装饰作用。实用和装饰二者应互相协调,争取求的功能和形式统一而有变化,使室内空间舒适得体,富有个性。因此,选择恰当的陈列品是陈列设计的前提。本文仅从室内艺术品的选择、布置作介绍。

一、艺术品陈列的意义

艺术品的陈列能传达出耐人寻味的文化品位,以表达主人的审美情趣,主要功能是体现出独特的美感、特殊的纪念意义以及浓厚的艺术价值。除此之外,艺术品的陈列还能增加室内空间的造型及色彩元素,还能增强室内空间的材质对比。因而艺术品的选择也成为室内设计最重要的一部分。

1、室内艺术品的陈列的分类及特点

室内艺术品一般分为纯艺术品和实用艺术品。纯艺术品只有观赏品位价值而无实用价值,比如绘画、书法、剪纸、摄影、雕刻、雕塑、艺术陶瓷、琉璃、玉器、古玩等具有专业创作目的和典型艺术特质的物品。而实用艺术品,则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比如各种纪念品、纪念章、奖状、奖杯、标本等,具有欣赏和保存价值,能使人们触景生情的纪念物。

1.1 字画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书法作品历来都是室内装饰和陈设的重要内容。在室内环境中布置书法作品,一是为了装饰美化环境,二是表达主人的思想情感及审美倾向,三是起着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洁身自好的作用。中国的书法历史悠久,它伴随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而发展,

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从书体上可分为篆书、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由于各种书体的出现,书法艺术的各种风格也开始迅速形成,书法艺术的表现领域得到了拓展。绘画分国画和西洋画两大类。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方法。中国画的种类按表现内容分主要有人物画、其中油画是西洋画的主流画种,它是在油画布、油画纸或其他不吸油的材料上作画,油画因颜料遮盖力强,可多次修改,画面色彩丰富,能真实地表现客观对象,油画的派、风格颇多,可作大小不同尺寸的画。

1.2 摄影作品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摄影作品已成为非常普及的陈设品。摄影作品记录的内容极为广泛,它涵盖了世界上的一切可视的景物、人物、静物、动物等物象。摄影作品有不同的类型,从表现内容上分有人物照、风景照和静物照等;从表现形式上分有黑白摄影和彩色摄影。黑白摄影大多具有质朴、典雅的视觉效果;彩色摄影以真实的形象、生动的色彩和鲜明的时代感成为被人们广泛应用的室内陈设品。由于摄影能真实地反映当地当时所发生的景,因此某些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和人物写照,常成为值得纪念的珍贵文物,因此,它既是摄影艺术品又是纪念品。

1.3 工艺装饰画

工艺装饰画是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工艺材料进行创作的具有装饰感的作品。工艺装饰画需要表现材料的自然美、工艺的制作美和作品的装饰美,也即表现材料、形式和内容的整体美。工艺装饰画作为室内陈设品所表现的上述美感是其他绘画所不能及的。工艺装饰画内容丰富,主要有磨漆画、布贴画、麦秸画、烙画、镶嵌画、贝雕画、铁画、羽毛画、云母画、竹帘画、树皮画、鱼骨画等等,并且不断有新的品种问世。

1.4 雕塑

“雕塑”既是造型艺术的名称,也是雕、刻、塑三种制作工艺的总称。雕塑的种类繁多,从雕塑的形式上看,主要分为圆雕、浮雕、透雕等;从材料上看,可以分为牙雕、贝雕、石雕、木雕、根雕、竹雕、瓷雕、砖雕、玉雕、骨雕、金属雕等;从风格上看,可以分为写实雕塑和抽象雕塑;从它在室内空间的作用看,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主题性雕塑、

商业性雕塑、功能性雕塑。

艺术品的个性及主人的喜好也是选择艺术品陈列的关键。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不同历史阶段的受众对艺术品陈列有不同的观点,个性与风格鲜明的作品在各个时代都会被它们对应的受众所喜爱。选择艺术品要量体裁衣,不必在数量上计较,在这里也体现着其对室内环境的重要作用。

2、室内艺术品对室内环境的作用

室内环境的意境是通过室内空间的布局、家具器物的样式、材料质感的搭配以及界面造型的选择等一系列环境设计来形成空间的整体美,营造出空间的意境美感,通过室内形态所表现出来的客观实在的“景”,唤起人们的愉悦之“情”,这个情景交融的过程就是室内环境设计意境美的生成过程。而作为艺术欣赏对象的艺术品,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它在室内所占的比重逐渐扩大,它在室内所拥有的地位也愈来愈显得重要。它的主要作用有:

2.1 参与室内空间的创造与组织

室内艺术品同其它的室内陈设一样,也能起到参与空间的创造和组织作用。在室内设计中艺术品可与家具、绿化、水体等陈设结合,创造出使用功能更趋合理的二次空间,使室内空间更富层次感。较大型的艺术品也可以单独起分割空间的作用。不同功能的实用艺术品,还可起到强化空间功能的作用。室内空间中空着的墙面、桌面、柜面可以用悬挂和摆放艺术品来填补空间。

2.2 强化室内环境风格、烘托室内气氛

室内空间有不同的风格,陈设品的合理选择对室内环境风格起着强化的作用。因为陈设品本身的造型、色彩、图案、质感均具有一定的风格特征,所以,它对室内环境的风格会进一步加强。又如,在具有我国传统风格的居室中,陈设唐三彩、紫砂壶等中国传统艺术品,不但与整体气氛和谐统一,还强化了居室的装饰风格。

2.3 反映民族特色,陶冶个人情操

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的精神、性格、气质、素质和审美思想等。这一点在选择室内艺术品时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如,伊斯兰教的民族,忌用猪作为陈设图案;而自视为龙凤后代的汉民族,由于代代相承的传统和习俗,大量装饰纹样中都有龙凤题材。格调高雅、造型优美,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艺术品使人怡情悦目,陶冶情操,这时艺术品已超越其本身的美学界限而赋予室内空间以精神价值。如,在书房中摆设根雕、中国画、工艺造型品,再结合古典书籍、古色古香的书桌书柜等等,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使人们以在此学习为乐,进一步激发人们求知欲。

恰当的艺术品的陈列就是适合该室内空间就是好陈列。这里讲的适合是一个互动的概念,艺术品的品质是一部分,如何恰当地陈列又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3、室内艺术品的选择和布置原则

现代室内艺术品的运用非常广泛。但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考虑对室内设计的整体效果的影响,这是选择室内艺术品最关键的环节。在设计时不但要决定艺术品的造型和放置位置,还应对它的主题和表现手法提出具体要求,以反映空间的个性和气氛。选择和布置艺术品应该在居室总体设计中统一考虑,并遵循以下原则:

3.1 与室内使用功能和基本风格一致

不同使用功能的室内应结合室内功能要求选择艺术品。如,宾馆、饭店是提供给出差、旅游在外的人们一个临时住宿和就餐的场所。因此,应能体现地方文化和民族风格,使游人能感受到是生活在一个与自己从前所处环境完全不同的具有他乡情调的环境中;这样的空间便具有吸引力。艺术品的风格多种多样。如贵州蜡染表现了少数民族特有的风格,传统的藏毯,其颜色、图案都包含民族风情。因此,选择与室内风格协调的陈设品,可使室内空间产生统一性,也容易达到整体协调的效

果。

3.2 艺术品的大小、材质和色彩要与室内空间的大小尺度和色调相一致

艺术品的大小应以空间尺度与家具尺度为依据而确定,不宜过大,也不宜太小,最终达到视觉上的均衡。不同材质和肌理的艺术品会带来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如木质纹理自然朴素,玻璃、金属光洁坚硬,给人轻巧柔美的感受,未抛光的石材粗糙,给人粗狂浑厚的感觉等等。因此,对于室内艺术品的选择,应从室内整体环境出发,不可杂乱无序。原则上,同一空间宜选用质地相同或类似的艺术品以取得统一的效果,使其能在统一之中显出材料的本色。

3.3 艺术品的布置

室内艺术品的布置还要以保证室内空间交通流线的通畅为原则。“艺术性”的追求是美化室内视觉环境的有效方法,是建立在装饰规律中形式原理和形式法则的基础上面。无论是室内的造型、色彩、光线和材质等要素,必须在美学原理的制约下,室内也不会有拘束感;艺术品的布置还应考虑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如一些精彩的艺术品应重点陈列,必要时可加入灯光效果,使其成为空间的视觉中心。室内艺术品的布置还应注意观赏时的视觉效果。如,墙上的挂画,最好是挂在略高于人的视平线的位置,以方便人们观赏。实用艺术品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又能起到美化空间的作用,而纯艺术品虽没有物质功能,却有极强的精神功能,可给室内增添不少雅趣,陶冶人的情操。总之,室内艺术品是室内环境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的活动离不开艺术品,空间的功能和价值也常常需要通过艺术品来体现,它是建筑装饰设计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作用很大。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假如我们说室内空间是座舞台,那么作为唯一单纯具有审美功能的室内陈列艺术品扮演的是灵动传达空间意蕴的重要角色,对整个室内空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说对艺术品陈列的选择最能体现设计师与业主的个性修养和精神内涵。另外处于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离不开美学理论的参与和指导。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当代室内设计应因地制宜地有效借助美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并紧跟时代和尊重历史,从整体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具有民族特点、地域风格、充分考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设计手法,创造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文化内涵意义与审美价值的当代室内设计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捷,尚金凯.建筑装饰设计[M].第 1 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文艺作品的功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景观;运用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203-01

一、公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一)概念

从字面上来理解公共艺术,它包含“公共”和“艺术”两个方面的内容。“公共”的意思是公共艺术是放置于公共空间当中,供社会大众一同使用和观赏的,注重于大众审美的艺术品,艺术活动和艺术行为等。“艺术”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内涵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且世界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有着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形式,所以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也呈现出多样的认知。公共艺术,主要是指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创作和环境美化活动。

公共艺术以连结社会服务的前提为基础,藉由公共空间中艺术作品的存在,使得公众的福利被强化。公共艺术注重大众参与,艺术品被放置于公共空间当中,市民自由观赏,接触并与之产生互动。公共艺术的艺术品是为了提高大众的生活品质,为大众服务,并注重社会普遍审美,那些只为了表达作者自身的情感和个性的艺术品也不能称之为公共艺术。

(二)发展和现状

公共艺术一词的出现,始于1930年的美国,是罗斯福总统新政的项目之一,目的是为了协助艺术家能借此而度过经济萧条的年代。从最初的对艺术家的社会福利,到后来的美化环境,再到强调公众参与,美国的公共艺术因时而异,不断地发展,也越来越注重公众与公共艺术之间的交流互动。

台湾的公共艺术的出现是在80年代后到90年代初。政府和环境爱好者开始重视公共艺术,一系列条例法规也相应出台。在政府的支持下,台湾各地的公共艺术作品越来越多,还出版了一系列公共艺术丛书。

近年来,公共艺术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逐年增多的数量,热烈的讨论,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随处可见。这使城市景观更加丰富多彩,也为大众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艺术环境,使得艺术品更贴近生活。

随着公共艺术的不断发展,问题也随之出现,公共艺术作品的数量多少,质量的高低都影响着城市景观。公共艺术作品一定是越多越好,还是会因审美疲劳而适得其反?街头的公共艺术作品是否尺度太大或太小,还是个性太过于鲜明而不符合大众的审美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艺术

(一)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功能

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景观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艺术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等多重功能。

公共艺术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当中,有些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如电话亭,座椅,垃圾箱,报亭等等,其首要的便是实用功能。形式追随功能,公共艺术首先要满足大众对功能的需求。但显然起其追求的不单单是满足使用功能,而是通过多样的表现形式,做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审美功能是公共艺术的另一项重要功能。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艺术,满足了人们对于城市景观的审美需求,使人们精神愉悦。在设计公共艺术时,运用动态构成及形态动力学原理,创造出大量的视觉符号和形式语言,来表达对特定条件下的空间环境的理解,以满足现代人对城市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的审美需求。

公共艺术往往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见证了城市景观的更新换代,被保留下来的公共艺术会成为一座城市的标记,这就是公共艺术的标志功能。

公共艺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城市景观当中能够很快成为大众的焦点,突出与强调的功能也是公共艺术的另一大功能。

只有理清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各项功能,才能更好的在城市景观中应用公共艺术。

(二)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多元表达

公共艺术光从视觉来说就存在着很多形式,平面的,立体的,不同材料的……如果再加上公共艺术的因时间,空间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形式,公共艺术的多元表达已经成了如今公共艺术的常态。

公共艺术是处在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公共艺术具有多元性的构造,同时又是一个整合性的艺术创造,因此除艺术家的工作外,还需要建筑师、史学家、生态学家、环保学家等的合作,来共同寻求一个现代人精神生活的空间,达成一个现代人文环境的共识。

公共艺术在设置场所,功能目的,表达方式,意识形态上都有不同。设置场所不同对公共艺术有着不同的要求,如医院,学校,公园等对设置在此处的公共艺术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要做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场地特点来设置公共艺术;不同的公共艺术自然有其不同的功能目的,要根据不同的功能来设置合适的公共艺术作品,如公共设施与纪念性公共艺术作品显然有着不同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公共艺术的表达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材料和形式,现代的加工手段更是为公共艺术具有更多的表达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也是公共艺术多元表达的方法之一,如视觉的,触觉的,听觉的……装置的,互动式的,表演性质的等等;意识形态的不同决定了艺术作品有不同的切入点,理解也各不相同,公共艺术也是一样,不同的意识形态决定了公共艺术的多元表达。

三、公共艺术在台北

(一)台北公共艺术的发展和现状

80年代后到90年代初,是台湾公共艺术发展的萌芽时期。在92年制定了《文化艺术奖助条例》,这一条例的制定推动了九个公共艺术设置的示范案例,还出版了一系列的公共艺术丛书。这十年来,台湾的公共艺术发展声势惊人,这也是台湾公共艺术实验和发展的时期。

这十年来,台北的公共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政府和大众都对公共艺术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和热情。公共艺术的数量和质量都得有了很大的提高。漫步台北街头,公共艺术的身影随处可见,如台北市捷运站也开展了淡水线的公共艺术设置,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捷运站的环境,也让大众在搭乘捷运的同时和公共艺术产生良好的互动。台北市的城市景观也因各种公共艺术作品的设置而变得更富有表情。

台北的城市景观中公共艺术作品的设置越来越多,在丰富了城市景观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公共艺术的设置是为了营造更好的城市景观环境,而在这样一个公共艺术作品,行动,事件层出不穷的时期,公共艺术作品是否太大,太突兀,太难看,太深奥;或者基地太小,太拥挤,太喧闹,太恐怖等等。这样的公共艺术作品与城市景观环境并不协调,破坏了原有的环境,这与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中运用的初衷无疑是背道而驰的。

(二)台北公共艺术未来之展望

台北的公共艺术在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未来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公共艺术是环境,艺术品,人三者之间的互动,公共艺术作品的设置要考虑到环境和人两个方面的因素,是否与城市景观环境协调而美化环境,能否给大众愉悦身心感受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公共艺术的设置要宁缺毋滥,有时候回归自然最美好,而不是像现在的台北,一味的在城市景观中设置不同的公共艺术作品,如果只是数量的增多无疑是台北公共艺术的浩劫。在未来,创作者和民众的全民公共艺术素养的养成也是公共艺术能得到长足发展的重要方面。创作者需要有能力判断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是否与城市景观环境相协调;民众需要与公共艺术作品产生良好的互动。

城市景观环境是设置公共艺术作品的大舞台,没有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公共艺术作品的设置也就达不到好的效果。未来台北最终要的是需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而不是一味的设置不同的作品,只有创造了良好的整体环境,公共艺术才能发挥出其最好的效果。

四、总结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意识日趋成熟的年代 ,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改善提出了高品质的要求,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公共场合中文化艺术的传播媒体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也让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环境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以台北为例,各城市在公共艺术在城市环境运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着一定的共性。对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掌握公共艺术多元表达的方法都影响着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中不但担负着一定的使用功能,其美化环境和提高大众文化生活的功能更是不容忽视。公共艺术是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丰富公共艺术作品艺术性和表现力的同时,作品需要更加贴近城市地域人们的生活空间,亲近人们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更需营造一个和谐的城市景观,从而塑造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罗智,李明炅.试论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重要性.

[2]黄才郎.公共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4.

[3]倪再沁.公共艺术触击.台北:艺术家出版社.

文艺作品的功能范文第4篇

创意是手工艺产业发展的灵魂,创意手工艺的珍品造就工艺美术大师,创意于产品和市场造就手工艺产业。这是被手工艺发展的无数事实证明的客观规律。作为一个成功的手工艺者的创意思路源于何方?古今中外手工艺者的实践给了我们很多启迪。创意不是胡思乱想,创意也不是空穴来风,创意更不是闭门造车,成功的创意基本应符合以下五点,即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当地物产相结合,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与宗教文化相结合,与民族文化、民俗民风相结合。

手工艺发展的重要途径

1.根植于生活

产品和市场是手工艺创意产业成功的根基。手工艺品始终根植于生活的实际需要,它是大众的、实用的,又是艺术的。生活的实际需要是手工艺千万年来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只要根植于这个土壤,不管风吹雨打、电闪雷鸣,手工艺之树都会长青。现代社会的手工技艺已不是单纯的以独家独户的方式来进行,而是应该统筹各种资源,尤其是现代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融入到手工艺制作中。1首先,其生产场地 应该是以专业技术为基础的手工作坊或者工厂。其次,其产品目标市场必须是明确的。再次,生产是效率的,产品在成本和质量上是有市场竞争力的。

2.立足于大众

立足于大众的市场定位更容易成功。手工艺品有普通用品与珍品之分,普通产品的消费市场是大众的市场,珍品的消费市场是收藏夹的市场。两者具有截然不同的属性。无论是能够做珍品的人,还是能够收藏珍品的人始终是少数,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能够做普通手工艺品的人和能够使用普通工艺品的人永远是绝大多数。研究产同手工艺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消失的问题,就是要加深认识传统手工业以新的方式在新的土壤里继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新的土壤已经不是自给自足的土壤,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市场。不把手工艺深扎在人民大众市场,我们就会被伟大的时代淘汰。创意围绕市场展开,产品靠市场取得成功。市场需要我们创意出发点,我们的创意是否成功,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因此市场也是我们创意的归宿点。

3.着眼于目标

瞄准目标市场,创意产品优势。大众市场与收藏家市场相比较而言,大众市场更容易获得成功,然而面对大众市场,你会发现吗目标太多。面对各式各样的市场目标,学会选择准确有限的目标市场是加以突破的明智之举,所谓“小产品,大市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手工艺创意方法

手工艺创意的本质是将技术、文化创造性地运用于资源的思维行动,其结果是赋予资源新的价值,创造出新的财富。手工创意具有以下方法。

1.继承传统手工艺精髓

手工艺创意不能离开传统谈创意,继承传统手工艺的技艺精髓是根本。传统手工艺精髓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不断提炼升华传承下来的,是传统手工艺的“根”。我们生活在当代,怎样能够在继承传统手工艺精髓上下功夫,使其核心价值得以体现,对于研究手工艺创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

传统手工艺有其特有的工艺和创作体系,由于社会和时代的快速变化,原有的创作体系可能不能够满足人们什么需求,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再设计,则是传统手工艺最佳选择。

3.提升作品文化附加值

既要体现本土元素,将传统理念、民俗文化和人文情感融入其中,又不能忽视时展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因此,要对手工艺进行行之有效的开发,就需要特别注重在材料选择、工艺开发和外观设计上进行再在思考,将手工艺的传统样式和现代产品的设计理念结合,积极开发出适合现代生活和现代审美的新产品。

文艺作品的功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业产品;设计策略;元素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嵌入式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和智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新材料不断涌现,生产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现代工业产品多元化发展,人们对物质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产品将会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工业设计从外观艺术、功能与人机交互出发,在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人机工程、功能体验、新制造技术等方面来进行产品设计,通过特有的方式传达技术的物化美,体现商品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更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工业产品设计的主体趋势与方法在发生着改变,艺术和机能交互元素的有机融合将更好地提升产品设计效果。

1产品设计与消费心理的融合

工业产品设计之所以被大众接受,主要基于产品本身的功能和符合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与心理。而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审美心理、知觉心理、认知心理和消费习惯的个性和共性特征,是产品设计的关键。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会考虑喜欢的颜色、形态以及使用的舒适度与方便感等因素。设计前期重视对消费者的需要、动机、个性、情感的调查和了解,设计时采用创新和传统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消费者的心理,根据时代、区域、性别、年龄、文化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产品使用方便、造型美观、性价比高、质量优良,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欢迎度。

2产品性能与艺术元素的融合

工业产品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工业设计的产品性能追求艺术性与功能性的一体化,注重满足审美和人文性需求,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工业产品设计用艺术的造型语言体现产品文化,通过对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工艺、形态、色彩、表面装饰等诸因素,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集成,以符合人们对产品物质功能的要求,又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要。在对工业产品进行外观设计时,综合工业产品的造型、色彩、纹饰等艺术元素,从空间与建构、功能与体验、创意与可持续、场景与跨学科、社会与创新等角度出发,应用艺术化、交互设计等技术手段,设计产品的外观、结构和交互,通过可视化的解决方案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设计活动,将创新、技术、服务、艺术及人机交互深度融合,提高产品价值与性能。

3产品设计与色彩视觉的融合

工业设计可通过色彩设计和特定的表现技法来设计好的视觉效果,带给人不同的视觉体验,满足人的美感认知。设计时本着色彩联想、色彩感情、色彩心理、色彩计划等思想,运用丰富的色彩元素,装饰产品外观,起到美化环境和优化功能等作用。以二维设计、三维设计途径,准确、流畅地把产品效果图表现出来,让设计目标更立体化、直观化。产品的视觉艺术语言由色彩来表达,视觉艺术形象通过色彩来创造,根据材料、加工工艺、科技条件、市场销售、经济成本及色彩流行信息等因素,处理好功能与美感的统一。根据产品的特点、用户、工艺、结构等因素,整体色彩设计,力争色彩、功能、工艺高度统一,使工业产品的形态、结构、美感等方面提升层次。

4产品功能与结构设计的融合

工业产品设计首先是功能,其次才是人性化外观,工业产品设计贵在产品性能创新,影响产品性能的重要因素是产品的结构,结构设计是实现产品各项功能的有效途径,是整个产品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产品的顾客需求识别,对产品进行性能定位,通过对产品的性能规划,对产品结构进行合理构建,来实现产品设计解决方案。结构设计主要是对产品内部结构、外观形状的设计,结构设计不是简单的机械制图,而是综合技术实现的具体化,结构设计确定构件的材料、形状、尺寸、公差、热处理方式和表面状况,提出加工工艺、强度、刚度、精度要求及各构件间的联接关系,结构设计应满足功能性、可靠性、工艺性、经济性和外观造型等要求。结构设计不能局限在用数理模型上,更有效的结构优化设计应充分融合工艺、材料、联接方式、形状、顺序、方位、数量、尺寸等结构设计元素,通过空间结构设计,对关键零部件进行功能集成,以简化产品结构、降低加工成本、便于安装与维修,实现产品的预期功能,满足强度、刚度、加工工艺、装配与造型的设计要求。通过设计创新,促进制造工艺的变革与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好质量的产品。

5产品设计与人机工程的融合

产品设计与人机工程的融合,大大提高人机交互性能,交互设计更便于将产品从技术化转变为智能化,人机一体化的产品才最具人性化,最能满足人们对产品的情感需求。引入人机工程学原理,应用人体力学,根据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进行设计,以人体活动特征参数为标准,注入人体各部分的出力范围、动作习惯,结合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肤觉等器官的机能特性,使产品适应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应用,使产品设计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将产品的性能、功能设计与外观造型设计巧妙地结合起来,优化用户和产品之间的界面集成,使人机系统达到最佳组合。人机工程的优化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使用方便性,人通过控制面板来实现对产品的控制,控制面板是产品的人与机接口,显示清晰、控制合理、图示及字符的可读性最为关键,采用电脑模糊控制,通过程序功能模块集成,设定手动控制和自动运行,以提高产品的人机交互效果。

6产品设计与模型技术的融合

用虚拟设计方法,创建产品设计模型,对产品进行虚拟的加工、装配和评价,进而避免设计缺陷。通过并行设计,关联产品生产过程,如,加工工艺、装配、检测、销售及维护等,使产品开发过程的各阶段工作交叉进行,协同作业。利用模型制作技术,依据产品设计方案,用金属、玻璃、塑料、木材等新型材料,制作一个能表达出产品功能特征的产品实物模型,在产品试验过程中,确定产品生产最佳的材料及加工工艺,使材料的属性具备产品所需要的特征。运用闭环设计的方法,在总体设计方案实施和产品实验过程中,反复修正未达目标的参数,改进设计缺陷,以达到最佳设计效果。经过绿色设计过程,减轻环境污染和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附加值,设计会更人性化,从而降低产品的开发成本和制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开发周期。

参考文献

[1]黄毓瑜.现代工业设计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迈克尔•R•所罗门,著.所罗门消费者行为学[M].卢泰宏,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