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作品的价值

文艺作品的价值

文艺作品的价值

文艺作品的价值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鲁迅以其智者的痛苦,描绘旧时代的画面,作者对时代的把握,对人性的理解,多数是以悲剧的形式、滑稽的形象加以展现,审美情感深刻丰富,审美价值潜在隐蔽,却往往更执著、更强烈。对鲁迅的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观照,是作品本身的客观要求,也是理解学习作家作品的必然选择。

鲁迅的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研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建国以来,虽然几经课改和选编争议,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仍然占据首要位置,无论是选用的数量,还是在教学中所占的份量都是古今中外任何作家都无法相比的。但鲁迅作品的教与学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难题,就是教师与学生对鲁迅作品缺乏兴趣,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授课,按照既有的程式组织教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者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认识和理解问题。鲁迅的作品没有激起教师的兴趣,教师必然不能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学生,加之鲁迅作品的“深奥晦涩”,学生不免有畏难的。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鲁迅作品,其中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占一半以上,因此,笔者试图从鲁迅文学作品的价值入手,从情感和审美的角度,分析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倾向和审美教育的问题。

一、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鲁迅是“五四”前夜走上中国舞台的主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最清醒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家。由于时代的原因,由于鲁迅思想的深邃性,革命的彻底性和斗争的坚定性,以及教育者认识的局限性和传统习惯的束缚,使得鲁迅文学作品的教学,一直侧重思想和阶级立场的层面,而忽略其作品特有的人文思想和审美价值。笔者认为:鲁迅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很深的认识价值和思想教育作用,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饱含着特殊的审美情趣和强烈的感染力。只是鲁迅的审美视角和表现美的方式与众不同,需要研究者、教育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审美观照和总体把握。如果只注重鲁迅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革命性,必然有损于其作品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教育作用,影响学生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目标的整体架构。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这是1940年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评价。由于我国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抗日战争时期对文化工作者的希望和要求.当时对作家作品的评价,首要的标准是政治思想和对革命斗争的作用,而不是用审美的眼光观照哪怕是优美如画的的小说和诗歌,但这并不能抹杀作品本身蕴涵的审美价值。“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的文学作品表现美的方式也同样具有硬骨头的特点。

1. 审美表现的反向性

文学作品都具有审美价值,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典型的描写和故事情节的叙述,表达对现实的理解和对未来的理想追求。但是,作为艺术的文学,表现美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作家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有的作品通过正面的描绘或歌颂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想往。如: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有的作品则通过揭露生活中的“丑”,从反面表达作者的审美理想。如:果戈理的《死魂灵》、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多数属于后者。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具有钩魂涉魄的目光,善于挖掘生活中的“阴暗面”、并能够对违反常规的素材进行集中、概括,在讽刺、批判中表现正面的理想。作品中体现的是审美的负价值。 [1]

2. 情感的深刻性

美的事物不仅具有表现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精神的内容,而且要具有适宜的感性形式,并且这种形式一般是鲜明的、宜人的。鲁迅作品中美的精神、美的内容,往往重于美的形式,更多的体现在思想、认识和方面的积极力量和斗争气概,与通过形式美打动人,吸引人的其它文学表现美的方式有所不同。这是鲁迅文学作品审美情感的深刻性和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鲁迅的小说《》,写于1919年,其中的系列描写:从“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的阴冷,到“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的一点微弱的希望;从 “而且路上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的一点亮光到“太阳也出来了”,光明就在眼前的发展变化。没有灯红酒绿、姹紫嫣红的明丽与热烈,作者的情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没有外在形式的吸引,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需要读者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体会,分析、理解。鲁迅文学作品审美情感的深刻性是与当时的背景相统一的。看似随意,但情在深处,爱在恨中。的目的在于“治病救人”,是其他同类作品无法企及的。《药》以环境描写为载体,穿插于全文,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读者透过环境的凄凉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的爱之深,痛之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深层,因时代背景而不能点明的理想寄托。鲁迅的思想是革命功利主义的,鲁迅是将他的美感、理智感与道德感统一在起来,达到思想美与艺术美、表象美与深层美的有机结合。

3. 审美价值的潜在性

鲁迅生活在20世纪初黑暗的旧中国,时代的原因,使其著作具有特殊性,即使是文学作品,也多半是批判、揭露和讽刺之作。他发出的多是无可奈何而又不甘寂寞的“呐喊”。时常在“徬徨”中探索,在苦闷中前行,有时迫于时局,又不得不隐讳其意。由于寄托深,使读者较难领会作品的用意,更无暇顾及蕴含其中的情感因素和审美价值。鲁迅是中国革命的主讲,是现代伟大的文学家,“为艺术而艺术”在他的作品中是找不到的。鲁迅一向被看作是对封建专制和愚昧揭露最深刻,斗争最全面、最坚决,也最持久的作家。因而,其作品主要是批判和揭露,其美学价值和审美倾向往往深含其中,常常被忽视、被遗忘。《祝福》、《伤逝》一类的小说自不必说,即使是饱含真情的《故乡》,《社戏》,审美意象也不那么分明。 中学语文课是美育的神圣领地,是美育的最好教材。而鲁迅的作品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美育的实施。相反,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领悟其作品的美感因素,从另一个侧面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感悟美,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处于好知、乐知的状态中,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审美。

【参考文献】 [2]《文艺美学》,李咏吟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文艺作品的价值范文第2篇

一、转换的前提:重塑当代多元艺术价值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和文化领域的转型给社会注入无限的生机,在现代市场环境及当代消费语境中,艺术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向。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世俗文化价值的兴起和精英文化价值的失落,造成了艺术家群体的分化,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在“坚守”和“妥协”中徘徊;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大众文化成为艺术消费的重要形式,消费主义盛行使得艺术消费者更加注重艺术品的投资价值,他们普遍充当着本雅明所称“艺术家想要找的买主”的角色。当艺术品与资本联姻成为亲家,如何保证正确的艺术价值取向成为普遍争论的话题。

《艺术原创与价值转换》从艺术价值分析入手,在考察艺术价值观念历史变迁的同时,对如何重塑当代艺术价值观做出了探索,认为在当今艺术价值迅速飙升,艺术投资价值被普遍认同,艺术产业价值得到高度重视的背景下,我们应站在人类文化发生演化的大文化立场上来加以审视消费语境下的艺术变相。全文开篇在对“艺术”一词的观念梳理时,始终将它放在“大文化系统”中加以考察,理由是文化的变化特别是“文化创新”[3]会对艺术产生巨大甚至是革命性的影响。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在人类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其价值结构会受历史语境的制约发生变动,不管在什么社会制度或文明系统中,艺术都会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表征,无限丰富地生成着;不仅如此,文化内部的科学、哲学、宗教、道德、法律、制度等发生变化,都会引起艺术表现形式的变化。所以,在这一系列的裂变过程中,尽管人们对艺术价值的判定会出现一定程度损伤与偏差,但都应该客观辩证地看待。一方面,过度强调艺术的商业价值和产业价值确实有悖于艺术作为本然性存在;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正是这种复杂而又不断叠加的艺术品价值观念形态,促成了艺术品消费主体的成长,繁荣了艺术市场,加速了艺术产业的发展。”(第83页)

二、转换的关键:由艺术价值向市场价值过渡

既然艺术与产业合谋是历史使然的结果,那么必然存在能够使二者连接的桥梁――“价值理论”,即原创性艺术品除具有思想、艺术和审美价值外,还具有一般商品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而要完成前后两类不同属性的价值之间的转换,需要经由市场交换这个平台。这是《艺术原创与价值转换》最基本的理论依托,也构成了艺术价值转换逻辑的起点。具体而言,大致有两个过程:一是从艺术品到艺术商品的过渡。就创造客体而言,艺术品被创造出来,它的价值是固定的、恒定的。但它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就具有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价值理论中所提出的“商品价值”。所以,我们讨论艺术品的市场价值,只能在艺术品或艺术制品成为商品之后,才是可行的,而对艺术价值量的衡估,也只有在市场价值这一范畴内谈论才是有效的。二是从个体创造到产业化的过渡。如果艺术品的作者就是商品的直接提供者,尽管产品也直接面向市场,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直接的供应关系,但这种传统的艺术市场仅仅停留在个体创造的阶段。在现代艺术市场中,艺术创造成为艺术生产,个体创造向产业化的过渡不仅获得了量上的提升,带来了艺术商品的大众化消费,它还以无限创新的方式,丰富着艺术原创的价值内涵。

尽管如此,艺术价值向市场价值的过渡并非易事。由于艺术品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的不尽一致,艺术价值在向市场价值过渡的过程中很难找到衡估的标准。并且,人们的消费心理总是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状态,市场价值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以及多种使用价值的不断添加,而相应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只能作为参考,把握艺术品市场价值还必须综合考虑多重因素,比如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作品的稀缺程度、艺术家的社会地位等。此外,文别指出作为艺术史家或艺术评论家的“专家”,往往会成为接通艺术家跟观众之间的“心桥”,发挥着重要的参考作用,颇具新意。

文艺作品的价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价值 审美价值 经济价值

一、引 言

艺术是人类文化系统中一种特殊的构成因素,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承担着传播思想、文化观念以及丰富情感生活的功能。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艺术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艺术品既包含了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蕴藏着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是一种有价值的精神产品。对于艺术价值的追问,向来是美学史中的主流话题之一,近几年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涌起,人们对艺术的价值问题尤为关注,成为文艺理论界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因而当前从理论上深入探讨艺术价值及其结构问题极为适时而必要。

二、艺术的价值系统具有多元性

研究艺术价值,首先需要界定的是“价值”这一概念。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深刻而简洁地揭示了价值本质:“‘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表明“价值”不是一个实体范畴,而是一个关系范畴。价值所显示的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基本关系,是一种存在于主客体关系中的,以主体评价为主导的对象的合目的性,“也就是在主体与窖体的交互作用中,客体所具有的功能、特性及意义对于主体需要的适应与满足”。艺术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指向人类主体活动的全部对象、集各种活动的功用于一身、融人类各种基本活动方式为一体、适应与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从而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构成了一个具有多元性的价值系统――艺术的价值系统。

根据艺术的功能、特性及其对主体不同需要的满足,艺术的价值系统大致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构成艺术价值的最主要、最直接的价值类型,是构成艺术之为艺术的真正本体。艺术在具体、生动、形象的“美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中,蕴含着高尚的精神内涵和真挚的情感,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审美意识,凝聚和物化了人类对自然界与社会的审美关系,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能够集中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2.历史价值

艺术作品记录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状况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求索,以及对它所处的时代产生的推动作用,这些特质构成了艺术作品的历史价值。

3.认识价值

艺术是一面真实、生动、形象地反映自然、社会与人类的镜子,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的缩影,通过艺术鉴赏活动,人们可以深刻地认识社会、时代、人生,洞悉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还可以认识自我,认识整个生命过程,从而满足人类对其生存环境一自然与社会―一及自身的全面认识的需要。

4.娱乐价值

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可以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得以宣泄,同时也可以使消极、麻木的心态得以“鼓动”、枯竭的心力得以“补充”和“滋养”,从而保持人们心理上的平衡,获得心旷神怡、其乐无比的身心愉悦。

5.经济价值(含收藏、投资价值)

艺术不是一个经济事实,也非功利的制作,艺术较之经济,没有强烈的利益目的。然而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尤其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艺术品逐渐成为流通的商品,或商品化的艺术品,艺术生产和艺术品无法摆脱经济价值影响。艺术在某种意义上也要体现自己的实际效用,作为创造者谋求生活资料的手段。

6.社会价值

艺术诞生于人类的需要,也发展于人类的需要,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艺术必然要和人类诸多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绝对独立的“惟艺术”是不存在的。其社会价值又分为。

7.道德伦理价值

通过对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容及深刻的伦理道德评价的艺术品的欣赏,人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引起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共鸣,陶冶、发展、完善人性,提高自己的伦理道德标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8.工具价值

艺术的某种功能可以服务于某种外在的目的,即对于艺术之外的某个目标、目的或者功能而言有利用价值。

9.交流价值

艺术可以沟通人们之间的思想情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达到思想感情的融合、统一,从而满足人类社会巩固自己的完整性这样一种需要。

10.信息传播价值

艺术是传播各种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人们可以通过艺术欣赏这条渠道,获得大量的重要信息。

三、现代社会艺术的主要价值

艺术永远以现实为自己存在的基础。而现实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改造现实的方式、手段必然随之不断地发展、变化。人类的需要也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而涌现出新的倾向。同时,艺术本身(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创作手段、表现方法等等)也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因此,艺术的价值系统不仅具有多元性,而且具有动态发展性,即艺术价值系统绝对不是一个僵死不变的“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活动及产品的改造、变形,对自然及人类社会产生的意义、作用发生变化,其价值主体也有所侧重。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艺术的价值体系会出现暂时的混乱,甚至会一时误入歧途。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经历着社会与文化转型的巨变。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思潮的风起云涌、社会消费系统的逐步强大,商品意识广泛渗透文化的各个领域。艺术由高高在上的精神产品下降为普通商品,精神性追求被置换成了商品化生产。为了迁就商品的供求逻辑,艺术产品不断变换着形式以满足一些群体无休止的消费欲望。在这样的形势下,艺术的经济价值与社会工具价值被极大地强化,偏离了其精神性的价值本体。

其中,经济价值的强化在中国的艺术市场上反映尤为突出。在国际市场和金融全球化的带动下,新一轮的投资和交易模式及资本流动引发了艺术市场的巨大变化。短短的几年中,金融操作模式的引入、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交易大盘的巨大增量等直接引发了艺术市场从一个收藏性市场向投机性市场转变,而一些其他不定变量也开始渗入其中,导致艺术品的经济负载功能大增。“不到6年的时间里,中国书画和中国当代艺术板块先后领衔上演了个两个波段的涨跌大戏,其曲线起伏之大、区间时间之短、信心值前后的起落堪称跌宕起伏、动人心魄,几个零的增减游戏仿佛就是瞬间的事情。”面对这一状况。人们难免陷入迷惘与困惑:艺术品的市场价格是否由其艺术价值决定?艺术品 的经济价值是否等同于艺术价值?

要消除这类困惑,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价值与价格的区别,价格始终在变化,价值则相对恒定。艺术品的市场价格与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有关,但并不代表艺术价值。价格是在交易中动态形成的,反映了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中的交易系统对艺术品价值一种货币化的共识。艺术品一旦流通起来,就具有了商品性,成为特殊的有流通性的商品,只具有符号的意义而不再具有审美的价值,其市场价格就会取决于许多非艺术的因素,如艺术品的流行性、艺术家的名气、制作费用、其他艺术品门类的竞争,而这些都是动态变化值,必然导致价格认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价格围绕价值所进行的虚实波动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艺术是精神产品,也是精神消费品。但这几年艺术市场的问题就在于把艺术只当成了物质产品。由于投机与炒作的介入,艺术被不断地商业化、物质化。许多投机家判断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准是价格,对他们而言,艺术品和股票一样,买入只是为了倒手获利,“炒”出更高价格。艺术品的交易过程被人为地缩短。展览和评论本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判断过程,也是一个选择、过滤的过程,倘若没有这个过程,得出的价值就难以牢靠。然而现实中许多拍卖行直接找艺术家订货,艺术品直接就进入拍卖行,没有经受过任何价值检验,无法对藏家负责。而拍卖时按平方尺估算价格,这也是物质的观念,是外行人造出来的可悲之举。

投机主导的市场过热,反过来又影响了艺术家的价值导向。如果通过作品能够看到艺术家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其艺术价值可想而知。一些中国当代艺术专为“国际”量身定做出口的“外贸产品”,或随意玩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如四大发明、周易八卦、风水算命、京剧脸谱等,或忙碌于对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的表层转述与艺术形式的重复试验,既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体验,又缺乏对当代生活与文化问题的感悟与思考,难以造就有内涵、有本土优势的原创作品。暴利的诱惑。使一些艺术家远离甚至脱离了艺术追求,虚浮、投机、庸俗、欺诈的作品开始泛滥,成为一堆堆“昂贵”的垃圾。

全球金融危机给一度喧嚣、浮躁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带来了沉寂,也给中国艺术的良性发展带来了契机。在对艺术的认识中,拍卖的导向作用暂时减弱,对艺术价值的判断逐渐向理性回归。人们开始意识到:艺术市场不是艺术,艺术品价格不是艺术价值。价格毕竟是短期的、暂时的运作,就长久来说,艺术价格总是围绕艺术价值的。历史的长河如大浪淘沙,磨灭不了的,是任何时空下都熠熠生辉的那些杰出作品的艺术价值。

此外,与艺术的经济价值被片面夸大相一致,在现代社会中,艺术的工具价值被日益强化。以江苏姜堰的溱潼会船节为例,该会船节历史悠久,由南宋相沿至今,历经千年而不衰,有“天下第一会船”美誉。每年清明翌日,溱潼、兴泰、俞垛、华港、淤溪、桥头及兴化周庄、茅山、江都吴堡、东台溱东等乡镇会船聚集溱潼东观祭祀孤坟野鬼,随后有大型赛船及会船活动,集竞技、表演、送头篙、唱戏、酒会、庙会等民俗文化于一身,场面壮观,充满水乡风情。90年代后当地政府逐步介入,使会船节由一个民间自发的民俗活动发展为“文化大盛会”、“民情民俗博览会”。近年来,随着姜堰经济的发展,溱潼会船节成为姜堰招商引资的经贸大集会。当地有关部门与媒体深度合作,从“炒会船”转向“炒旅游”;随着旅游业的兴旺,又从“引游客”向“引资本”转变。“以船会友”的会船节,让姜堰赚得了人气,还赚来了“财气”。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双赢”,但对这种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本身而言,许多原生态的因素正在被异化、破坏,其原始的生命张力正在消失,有沦为民俗表演之虞。

文艺作品的价值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 ;经济价值;开发现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64-02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创造的文明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实地记录了某一民族、地域的人文、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对滋养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质极为重要。

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共有29项被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在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传统技艺就有89项,占总数的1/6。这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十分重视对传统手工技艺的抢救保护,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传统手工技艺仍然具有较大的价值和市场。本文将就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的经济价值开发现状为主要研究内容,以重庆非遗“五谷粮食画”为实例来讨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的经济开发现状。

一、开发非遗手工艺品经济价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各族人民用智慧与勤劳共同创造的结晶,是人类精神中一项宝贵的文化财富,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然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剧烈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现正遭遇诸多问题。唯有通过开发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从而将其从现有的艺术鉴赏阶段向经济效益发展阶段过渡,进入更多人的视野,才能将传承保护工作的实效进一步提升。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民间非遗手工艺品的经济价值进行开发。

近年来,信息化、工业化的时代特点及现代化的生活习惯对传统手工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面临着无人问津、继承人缺乏和知识产权受到侵害等问题,市场上流通的部分手工艺类作品其实属于侵权作品,因此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越发重要。以经济价值开发为手段的传承保护由于其较强的优势,正被越来越多的继承人所采纳。

二、开发首先要准确把握非遗手工艺品经济价值的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经济、历史、宗教、艺术等许多不同的价值和意义,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发展、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现有非遗手工艺品经济价值的开发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特点:

(一)非遗手工艺品的经济价值具有间接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要通过文化价值来展现,通常无法直接表现出来。它的文化价值越大则意味着经济价值也越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开发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可以是工艺产品及工艺技术,也可以是民间艺术节目,还可以是以传统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等。如果离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离开了这些载体,它的经济价值将很难体现。

(二)非遗手工艺品的经济价值具有潜在性

经历千百年岁月的磨练和现代文明的洗礼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原创性和不可再生性正逐步显现,使得其稀缺性十分突出。此类稀缺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的开发往往需要在人身上或者文化产品上才能够客观体现出来。当这些条件尚未具备时其经济价值只能够是一种可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不具有任何独立的实物形态,其自身的经济价值表现出较强的潜在性。

(三)非遗手工艺品的经济价值具有区域性及排他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由一群人在其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沉淀下来的。由于在不同的区域内环境变不同,生活、生产习性不同,导致在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一项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都来源于先辈们代代劳动经验的累积,这就使其所有权属于特定主体并成为这个主体的无形财产,它无法通过馈赠、买卖和交换进行当下的传承,表现出较强的排他性。

三、民间非遗手工艺品经济价值开发的模式及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的开发模式

1.作为文化商品进入文化市场。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个性化的产品需求以及对制作工艺的高要求使得传统手艺及其制品越来越为公众所喜爱和珍视并且呈现出日益增长之势。宣纸、云锦、漆雕等传统产品能够再次回到大众的视野中并成为文化市场上新的消费宠儿,正是因为能够成功转型为文化商品进入文化市场。

2.作为民俗特色商品进入旅游商品市场。虽然像木板年画、紫砂壶、景泰蓝等一批非遗手工艺品在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找到其商业化的道路并打开市场,但对于全国89项传统手工技艺来说,仍有较多不适于转化为文化产品来进入市场流通的。这些非遗往往具有浓厚地方、民族特色,脱离了特定的环境将会对其文化价值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针对这类非遗手工艺品,要积极转化为当地的特色旅游产品,与当地的人文特色与旅游优势相联系,作为民俗特色商品进入旅游商品市场。

3.作为艺术品进入艺术品鉴藏市场。每一件非遗手工艺品都是当地风土、民俗的集中表现,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鉴赏性,是其他依附现代工业社会所产生的文化不能取代的。因此这些具有艺术品价值的非遗手工艺品应借助国际性艺术展会、收藏品鉴赏、艺术品投资等平台来凸显其文化底蕴,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其自身经济价值的实现。同时,非遗手传承人也将在这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造诣,精益求精,让自己的作品达到更高的藏品等级。这将有效推动中国非遗手工艺品整体水平的提升,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重庆非遗手工艺品“五谷粮食画”的经济价值开发

北碚“五谷粮食画”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收录在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其第五代传人唐大焱老师从小学习粮食画,号五谷稻人(道人),曾在第十届工艺美术大师博览会上获优秀奖。1984年出生的唐大焱与国内众多老一代继承人相比,他对国内艺术品市场的把握以及对商品经济价值的独特思考更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除了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来挖掘“五谷粮食画”的文化内涵,唐大焱还对“粮食画”的经济价值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

1.依托公司对“粮食画”的经济价值进行开发。唐大焱首先成立了“天下粮仓”工作室,专业绘制五谷粮食画和研究五谷文化。随后筹建了重庆大焱工艺品厂,进行规模化的粮食画产品制作。值得一提的是,这家专业生产粮食画的公司也是中国唯一家具有专利和商标的粮食画生产厂家。为了更好地推动商业化,唐大焱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除了用“粮食画”来表现、仿照著名的传统中国国画、年画,西方印象派、抽象派油画外,还有大量原创作品,其中最畅销的粮食画是以巴渝特色的风景、民俗画面为主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依托这个微型公司,唐大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市场,为粮食画的传承保护以及经济价值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2011年,他的企业被评为北碚重点文化微企并获得了重庆市政府的财政扶持。

2.强化品牌意识,深化对“粮食画”的经济价值开发。为了更好地将五谷粮食画推向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品牌价值。重庆大焱工艺品厂申请了“大焱”和“天下粮仓”两个商标,以扩大品牌影响力的方式进行发展和传承。同时,唐大焱创作出了一幅幅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提升了品牌形象和美誉度。由唐大焱制作的《人民总理》是国内最大的一幅彩色五谷粮食画,获全国金奖并受到人民网、新华网、凤凰卫视等各大媒体的报导,唐老师本人也被评为当代书画艺术领军人物。他的作品《维纳斯》在中国工艺大师博览会上被六星级高价收藏。正是由于唐大焱在保持对艺术的不断追求过程中仍不忘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谷粮食画”的经济价值的开发,他的企业得到了快速的成长,而“粮食画”也从走出北碚区,走进了全国更多人的视野里。2012年,这个小微企业已实现销售额90余万元。

四、结语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保护中国各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智慧的结晶。现阶段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的传承保护以及经济价值的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重视度不够、缺乏资金投入以及过度开发、改编等问题。像重庆大焱工艺品厂这样能够成功摸索出一条保护与开发非遗手工艺品道路的企业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资金投入、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挖掘才能进一步推动非遗手工艺品的经济价值开发。要坚持市场化的发展思路,注重科学的品牌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集中力量将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春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2] 张晓萍.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及其保护利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

[3] 辛儒,孙强,赵艳芳.论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产业价值[J].经济论坛,2007,(16).

[4] 徐仲伟,闵绪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原则与措施[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2).

文艺作品的价值范文第5篇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市场空前活跃,涉及艺术市场者如潮水涌,各种画廊、拍卖公司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①。市场经济推动着艺术的大众化、通俗化,艺术与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近。

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具备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作为商品的艺术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不是表现为某种物质的工具性,而是体现在精神和文化上——藉以满足人们的某种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人的主观因素对艺术品的使用价值形成将起到决定性作用。艺术品的价值仍是凝聚在其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艺术品价格作为其价值的市场货币表现,反映了相互间的交换比率和市场对艺术品价值的商业认同,并主要由艺术家自身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艺术品市场供求矛盾关系所决定。

艺术品的市场价值除了自身艺术价值外也有其历史价值,包括民族情结也是影响艺术品价值的重要因素。像《放下你的鞭子》(图一)是徐悲鸿于1939年创作的油画作品,是根据抗战街头剧而创作的抗战题材的油画作品。《放下你的鞭子》是徐悲鸿画作中题材非常独特的一幅,是大师惟一抗战题材作品。从作品的年份、题材、背景及画作尺幅而言,是徐悲鸿创作中最重要的爱国题材油画巨作。这幅作品在2007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7200万港币成交。这幅作品不但技术上很精湛,而且反映了时代主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况且这幅作品是20世纪作者在国外画的,年代已远,几经周折又重新面世,其价值必然会很高。图一 徐悲鸿 《放下你的鞭子》

1939年

布面油画

艺术品的市场价值除自身价值外,与该作品作者的知名度密切相关。作者的名声越响亮,其作品的市场价格相对就高。当然,艺术品的市场价值还受到一定时代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艺术交流、审美心理、价值取向、经济状况、国家有关政策以及市场需求、媒介“炒作”程度等影响素的制约。

刘春华的《毛泽东去安源》(图二)就是特殊历史时期——“文革”时期创作的。画中身穿长衫、手握雨伞,健步行走在去安源路上的毛泽东,这种形象正是“文革“时期的文化需要。它的价值就受到历史背景和国家政策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时期,艺术经受政治的洗礼,“文革”期间几乎所有的画家都绘制过领袖像,而刘春华的这幅《毛泽东去安源》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正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历史价值巨大,这幅作品的复制品的发行也是创了世界之最,发行了三十九万张。由此可以看出它的影响是很大的。

1

1995年10月,刘春华将该画交中国嘉德公司举行的“95”秋季拍卖会,拍卖六百零五万元,再次唤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记忆,并由此陷入一系列诉讼:被郝国欣、李绍洲诉侵犯著作权,国有资产管理局认定该画为国有资产,作出将其收归国库的行政裁定;中国历史博物馆亦将刘春华告上法庭,要求将此油画归为馆藏,这一事件成为轰动中国美术界、司法界的公共事件, 图二 刘春华《毛泽东去安源》

被国内媒体广泛报道。 220x180cm 布面油画 1967

这一事件最终以刘春华胜诉而告终。

因此,刘春华是中国第一个版权官司打赢的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