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纺织业研究

纺织业研究

纺织业研究

纺织业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纺织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WTO的加入,经济全球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绿色贸易壁垒不断增强,这样一种国际经济环境,使得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国际贸易是否能够持续而又稳定的发展,还有待认真研究。因此,我国纺织服装业和国际竞争力的整体现状,以及它的变化趋势也要做出既客观又准确的分析。

一、关于研究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1、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对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研究,这些年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的研究,包括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概念界定和指标体系构建都多方面相关研究。首先,关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说法,在我国国内理论界中的争论颇多,主要有两方面的争论:一是如何分类产业的界定。其次是如何理解国际竞争力的含义两大问题。关于国际竞争力中对经济分析范式,和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2、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研究,在国内还是有待完善的。不管是在研究方法还是在研究对象上,都有较大分歧;现有研究成果大都缺乏理论创新,都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中国正处在计划经济逐渐转型到市场经济的重要阶段,因此,市场经济还未成熟,体制因素仍在多方面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在分析国际竞争力时,引入体制因素是相当重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主要存在技术进步和市场两种因素,而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在这两个因素上还不够强势,所以纺织外贸企业首先应该将外贸人员的素质调高,培养出技术、管理和外贸业务都能熟练掌握的人员。

二、中国纺织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国内纺织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仍然相对缺乏,已有的研究也不够是集中在分析政策层面上,还缺乏较为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等,现有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纺织业国际贸易在我国国际贸易中还达不到先进水平,我国纺织业国际贸易的范围包括纺织品产业、贸易的现状和贸易变动等,具体内容包括国际贸易区域、产品的分布和贸易贡献率等内容,都缺乏全面系统的总结。并且对纺织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内涵和理论评价的方法等,也缺乏一定的研究,还没有建立具有纺织产业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而且对于国内外的纺织品产业以及国际贸易的数据分析也相对缺乏,比如对世界纺织品的出口国的结构变化和产业现状等,缺乏具体的了解,对于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和经营效率等优势,缺乏具体的实证分析。

2、还没有对我国各类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所研究,如各类装饰性纺织品等,并且对其真实的情况还没有确切的了解,并且对我国纺织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新发展也缺乏一定的动态研究,对于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原因的评估和分析也有待完善,从我国加入WTO以后,对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影响,也没有具体的分析等等。

三、关于中国纺织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研究分析

1、纺织外贸企业竞争力的变化。最近几年,我国纺织业的有关专家对于纺织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有关的研究分析,并针对纺织外贸企业的相关竞争力评价,提出了多项测度指标等体系,结合对有关纺织外贸企业进行分析,综合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和因子分析方法,对于提高纺织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提出了相关建议。他们认为,国内纺织外贸企业不管是在竞争主体还是在竞争地位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2、纺织外贸企业的相关竞争力评价及竞争测度指标等体系。关于技术改造对竞争力影响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几方面:一是反映纺织企业竞争力的相关投入性指标,充分体现出纺织企业通过对技术的改造,来提升竞争力,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二是反映防止竞争力的相关外显性指标,充分体现出纺织企业在整个市场中,所具备的发展和竞争的能力等;三是发硬纺织企业竞争力的相关效益型指标,充分体现出纺织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在积极效益上的不断提高;四是反映纺织企业竞争力的相关内在性指标,充分体现出纺织企业发展和生存的稳定持久性和有力保障。

3、提升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措施和建议。首先应该建立评价测度体系,不同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还分为几方面的研究,设置和管理研究贸易企业的有关内部组织结构;还要建立相关模型,研究外销订单的有关风险决策模型;研究完善的纺织品有关MIS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建立;研究在生产和非生产纺织品的国家,在配额跟非配额国家,区分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的全球化的营销体系。当然在关于中国纺织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三、结语

自从我国加入WTO世贸组织以后,纺织行业也成影响我国最大的一个行业,它也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在国内,对于研究纺织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方面,相对比较缺乏,它主要研究的方向,也不过是根据现实情况,推导出来相关的一些政策建议等,关于实证分析和系统理论等都比较缺乏,与我国纺织业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不相适应,也制约着政府决策的是实施和落实。

参考文献:

[1]李玮华.论提高国际竞争力建设纺织强国的有效途径[J].理论月刊,2011(4))

[2]贺金凤.技术改造对纺织企业竞争力影响的评价指标[J].棉纺织技术,2011(7)

纺织业研究范文第2篇

摘要 国内外众多学者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科学、全面的测评。结合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特性,本文试图从集群外部(贸易)竞争力和集群内部竞争力两方面设计和建立一套指标体系,从八个定量指标判断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从而为更深层次地认识和促进浙江纺织产业升级提供思路。

关键词 纺织产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研究述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对各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并按强弱进行排序,形成了一套被广泛认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他们运用层次分析法从两个层次(即若干一级指标和每个一级指标下包含的一组二级指标)确定了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其中一级指标包括了国内经济、国际化、金融、政府、基础设施、管理程度、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等8个方面,所包含的二级指标共120个。虽然这两个机构所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基于国家或地区整体层次上的,但对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波特则从规范的角度来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支持产业表现和企业战略、结构、竞争状况,结合政府与机遇两大变数,得出“钻石模型理论”。在此基础上,美国哈佛大学战略与竞争力研究所从产业集群内的规模、劳动生产率、集群出口额、集群收入、经济贡献率、员工雇用总量、员工增长率、平均工资、人均专利数和创造就业等多方面的统计指标来评价比较集群竞争力。加拿大学者padmore&gibson(1998)通过对波特钻石模型的改进,建立的gem模型将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公司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外部市场确定为影响企业集群的6大因素,并将其分成基础、企业和市场三对,参考世界范围的集群竞争标准给6个因素打分。gem模型把握了产业集群的关键症状,并提供解决这些症状的分析框架,但gem模型并不能反映出企业之间的网络协作关系,而企业之间的作用恰恰是集群获取技术创新、外部经济、降低交易费用、区域品牌等竞争优势的关键。同时,gem模型缺乏总得分的明细评价标准,难以评价和比较大量不同种类集群的竞争力(蒋录全等,2006)。另外,投入产出法(input/output)在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方面的应用也比较广泛(gerold等,2001),但该方法对统计资料依赖比较重,在传统产业统计资料支持下的投入产出法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也值得怀疑(刘恒江,2004)。

随着欧美国家产业集群统计工作的发展,国内一些学者秉承了国外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一些方法,在定量研究上也作出探索。郑海天、盛军锋(2003)通过对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微观和宏观分析,构建了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来量化集群竞争力,并进行了实证。裴长洪(2002)借鉴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理论”,认为可通过显示性指标(市场占有率指标、利润率指标和价值增加指标或增值率指标)和分析性指标(包括与企业绩效直接相关指标和波特的“钻石模型”四大要素指标)来衡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社科院金碚、张金昌等人(2003)认为,出口与国际竞争力的其他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通过一个集群的贸易情况,可以判断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一般说来,处在价值链高端的集群必定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所以,可以用进出口指标来评价集群竞争力。虽然他们的工作略显不足,但在集群竞争力评价上做出了尝试,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指标选取

本文借鉴现有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从集群外部(贸易)竞争力和集群内部竞争力两方面设计和建立一套指标体系来判断集群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升级情况。由于纺织产业在浙江省发展已经完全呈现集群化,集群已经成为了纺织产业的一个主要组织形式,纺织产业集群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了整个浙江纺织产业的70%以上,因此,浙江纺织产业的贸易数据和效率效益水平能充分反映整个集群的发展情况。考虑到纺织产业实际,仅仅从贸易竞争力的提高还不能完全说明该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情况,纺织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出口优势很可能得益于资源或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而这些优势随着资源、环境和本国经济的发展会逐渐消失,因此,还需从集群自身和内部找到界定其竞争力的指标,以判断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升级状况。因此,本文设计了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区域特点共选取了8项指标。

另外,实践表明,体制因素对浙江的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很难将其排除于集群竞争力研究的视野之外,应当根据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对外开放程度,以体制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为背景,对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评价。此外,产业的规章制度、集群龙头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等在集群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这些软环境因素无法量化和客观比较,因而没有列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三、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通过查阅2002~2007年《浙江省统计年鉴》、《世界统计年鉴》和《中国纺织工业年鉴》等文献,直接获得纺织产业的相关数据,并结合表1中阐释的评价指标含义,测算出集群的外部(贸易)竞争力指标和集群内部竞争力指标。

1、集群外部(贸易)竞争力测算与分析

根据历年来浙江纺织产业的进出口额,测算出集群的外部(贸易)竞争力指数。

对表2分析可知,2005年之后浙江纺织品出口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11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从集群的tc指数来看,浙江纺织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从2000年以来逐年上升,2002-2006年纺织产业集群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0.61—0.77之间,一般认为这个区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属于该产业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较强竞争力,而自2005年以来,贸易竞争力指数超过了0.70,表明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很强竞争力。笔者经过计算发现浙江纺织产业的rca指数也呈不断增长趋势,2006年达到了8.06,表明虽然浙江纺织产业原有赖以生成和发展的劳动力优势逐渐消失,但是随着浙江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技术和资金等新资源的注入,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仍比较明显,浙江纺织产业已经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成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成本要求,也上升到技术型的低劳动力成本,这无疑验证了提高浙江纺织产业的技术水平、加强品牌建设和积极的营销策略是有效的升级路径。

2、集群内部竞争力测算与分析

根据近年来浙江纺织产业的发展数据,我们对集群内部各项竞争力指标进行了测算。

(1)利润率通常是衡量一个产业的竞争力以及在价值链上升级程度的重要标准。

一般认为,在全球价值链上位于高端地位的产业或产业集群,必然获得价值链上大多数利润,其利润率必然高于低端产业和产业集群。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利润率从2000年以来基本保持在4%左右的利润率,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尽管近年来浙江纺织产业产值和出口逐年上升,但是利润率却没有同步提高。

造成浙江纺织产业利润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宏观上国内劳动力、能源、环境、原材料等成本增加,出口退税降低,人民币升值增加出口成本;另一方面是浙江省出口的纺织品以中低档产品,产品优势不明显的普通纺织品为主,价格低廉,与国外生产的高档面料有着很大的差距。另外,如化纤面料,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差别化、功能性的化学纤维以及建筑、现代农业、医用等产业用纺织品比重太小;简单加工贸易比重过高,以纺织大市绍兴市为例,有80-90%的企业从事简单加工贸易,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2)从表3可以看出,近年来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呈上升趋势,以2006年为例,其生产率水平达到2000年的2倍。

主要原因是纺织产业的大机器工业化。一方面,浙江省近年来从国外引进大量先进的生产设备,2004年浙江省纺织机械及零附件进口额达11.15亿万美元,位于在全省进口前10位的主要机械设备的首位。2006年进口纺织机械及零附件11.84亿万美元,位于全省主要机械设备的第二位。但是必须认识到,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劳动生产率在全省制造业中位于较低的水平,2006年浙江省制造业的平均生产率为11.2273/人·年,而纺织产业的生产率只有6.16万/人·年。通过与发达国家或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在一些工业大国,如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的劳动生产率已达8万美元/人·年,一些大公司甚至超过了10万美元/人·年,是浙江纺织产业劳动生产率10倍左右;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纺织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也在4万美元/人·年左右,是浙江纺织产业劳动生产率的5倍多。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呈现出快速增长之势,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也一路走高,尤其是江浙沪一代的劳动力成本增长迅速,虽然与发达国家及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与亚洲的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主要竞争对手相比,浙江纺织产业的工资成本已经不具有优势。再加上低劳动生产率的抵消,纺织产业的劳动力优势已经慢慢消失。因此,浙江纺织产业必须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劳动力质量提升的发展模式上来。

(3)一般认为,工业增加值率与生产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因为高技术水平可以降低生产中的消耗水平。因此,该指标反映的是产业集群的技术水平。

近年来,浙江纺织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呈缓慢上升趋势,基本维持在20%左右。纺织工业物耗比重大造成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增加值率低,由于近年来纺织产业中间消耗部分价格上涨因素,再加上浙江纺织产业行业上游原料进口依赖度很高,纺织产业的原材料成本约占主营业务成本的65~75%左右。但是,这部分因素对浙江纺织产业增加值率的影响是有限的,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大部分纺织企业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低。横向比较发现,浙江纺织产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不仅与发达国家早期的纺织产业的工业增加值有相当差距,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增加值也有一定的差距。

(4)从表3可知,浙江纺织产业的新产品价值率逐年下降,低于省内制造业的平均水平,这种现象反映了浙江纺织产业创新水平的欠缺。

目前,浙江纺织行业产能过剩、同质化恶性竞争加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纺织化纤产品差别化率一直低水平徘徊,高性能、功能化纤维开发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印染后整理技术障碍难以突破;面料开发一直停留在模仿阶段;新产品开发难以深化,相应技术难题多年难以得到解决;服装设计水平与世界水平差距更大,品牌设计与建设任重道远;纺织机械和机电一体化水平相对较低。企业研发投入比重偏低,科研经费投入相对较少,低水平重复比较严重,产学研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入。目前,浙江纺企科研开发投入与设备投入之比还不到1%,科研投入与销售收入比仅为1%,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2%~5%。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开拓应用能力相对薄弱,产品研发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核心技术。企业间产品和技术相互模仿,导致产品的市场周期越来越短,打击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销售市场上价格战不断升级,轻纺产品利润空间不断压缩。日趋严重的低水平竞争,成为浙江纺织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四、结论与展望

根据以上对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本文认为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情况如下:

1、集群外部(贸易)竞争力角度

从浙江纺织产业集群贸易竞争力角度,通过对出口总额、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四个指标的设计和测算分析可知,浙江纺织品出口不但总体规模增长迅速,而且在世界所占比重同样增长快速,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的势头良好。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外部(贸易)竞争力指数超过了0.7,说明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很强竞争力,集群发展程度在全国范围内仍然属于领先地位。同时,笔者经过计算发现浙江纺织产业的rca指数仍呈不断增长趋势,2006年达到了8.06,表明虽然浙江纺织产业的原有赖以生成和发展的劳动力优势逐渐消失,但是随着浙江纺织产业技术和资金等资源的注入,浙江纺织产业的竞争优势仍比较明显,同时也验证了提高浙江纺织产业的技术水平、加强品牌建设和积极的营销策略是有效的升级路径。

2、集群内部竞争力角度

在对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内部竞争力的考察方面,本文主要测算了集群盈利能力(p)、集群生产率水平(h)、集群技术水平(k)和集群创新水平(z)等四个指标。通过测算发现,尽管近年来浙江纺织产业产值和出口逐年上升,但是利润率却没有同步提高,纺织品利润率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浙江纺织企业从国外引进大量先进的生产设备,使得集群的劳动生产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集群的技术和创新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大部分纺织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简单的从事生产加工环节,在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品牌营销环节都没能占有一席之地。

综上,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表明其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浙江纺织业又缺乏自己的核心优势,如产品的开发能力弱,创新设计能力不足,企业机制不活,管理水平不高等,在全球价值链中仍然处于低端环节,促进其在价值链上的升级迫在眉睫。因此,浙江纺织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整体素质和增强竞争能力为核心,以实现由纺织大省转向纺织强省为目标,运用高新技术,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改造步伐,推进纺织工业的全面升级,在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档次、售后服务和品牌上下功夫,提高纺织业总体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录全,吴瑞明,刘恒江,李海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分析及指标体系设计[j].经济地理,2006,(1).

[2]金碚.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3,(3).

[3]魏后凯,吴利学.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2,(11).

[4]郑海天,盛军锋.广东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与相应政策体系[j].特区经济,2003,(12).

[5]李创.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6]黄伟.我国区域间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9).

[7]裴长洪,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2,(4).

[8]刘恒江,陈继祥.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0).

纺织业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纺织企业;市场竞争;策略

市场竞争是同类经济行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为谋求较好的产销条件、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而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市场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产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的地位。绍兴纺织业已步入后配额时代,纺织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自身瓶颈制约也集中显现,矛盾日益突出。正确认清当前绍兴纺织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态势和深入研究市场竞争策略显得十分必要。

1 绍兴纺织业的基本状况

绍兴有着“中国轻纺之都”之称,纺织业既是绍兴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主导产业,占全市经济的一半以上,已形成了PTA、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经编以及轻纺市场等完整配套的庞大产业体系。绍兴纺织业以生产规模较大、装备较先进和轻纺市场较大而闻名全国乃至全球,纺织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绍兴整体经济的发展。

1.1 产业规模

2012年底,全市共有大小纺织企业6.5万家,全年完成销售收入3234.1亿元。纺织品出口总额172.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7.3%、占全省的28.7%,全市纺织业完成的产值分别占全国9.8%、占全省的31.9%,实现利润分别占全国7.8%、占全省的29.8%。产业规模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1.2 产业链分布

绍兴纺织业已形成集聚发展态势,纺织业从化纤织造起步,通过产业横向拓展及纵向延伸,已形成了上游的PTA、化纤、聚酯,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服饰组成的完整产业链。纺织机械、绣花机及提供印染原料的染料产业也发展壮大。柯桥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大唐袜业城、嵊州领带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十分红火。坐落绍兴的浙江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纺院江南分院、大唐袜业研究所为代表的专业服务机构积极相配套,形成了较完善、配套协作的纺织产业链体系。

1.3 从业人员

全市纺织行业从业人员超过60万人,其中各类纺织专业技术人员近10万人,中、高级技术人员近3万人,每百人专业技术人员拥有量达26人。特别是中国工程院7位纺织专业院士中有6位担任了绍兴市纺织技术顾问。

1.4 龙头企业

全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近2千家,其中纺织龙头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65%。特别是2007年以来,绍兴市积极实施“131”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在化纤、织造、印染、服装、经编、纺机等行业培育出了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如全国纺织业销售收入前10强的浙江天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化纤行业前20强的浙江远东化纤集团、浙江赐富化纤集团,另外还有永通、天马等一批印染业的国内知名龙头企业。

2 绍兴纺织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态势

2.1 产业结构劣势明显

2.1.1 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纺织产业中各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例如织造业已成为产业链中最具规模优势的行业,其规模和发展远远超过了其它部门,但其能源消耗大、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度大。而这些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上能力不强,高技术与管理人员缺乏,现有技术与管理水平难以与先进的设备相匹配,尚未形成产品的深度开发能力。上游原料受制于人,下游产品开发不足,产品主要集聚于织造这一环节,呈现“橄榄型”产业格局。

2.1.2 产业组织低,上下游企业缺乏协作

绍兴纺织企业小微企业居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纺织产业链连接松散,产业集中度较低。中小型企业对市场开发缺乏一致性和协调性,缺乏竞争与合作,更多的是买方与卖方恶性压价,无序竞争,其结果是在同质低附加值产品上过度竞争,影响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1.3 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绍兴市纺织产品正处于从原来的低档次涤纶布向仿毛、仿丝、仿麻等仿天然织物转化阶段,纺织产品科技含量总体不高,产业用布比重仅17%左右,装饰用布所占比重不足30%,与发达国家相比,纺织产品的功能开发程度较低,应用范围较窄。纺织产业内各行业所占的比重严重不均,例服装作为产业链的终端环节,在整个纺织业中的比重仅3.5%,且以贴牌加工为主。

2.2 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

2.2.1 行业自偏弱

绍兴市以化纤为主的纺织产业属石油衍生品消耗行业,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特别大,产品大多为纺织面料等半成品,承负原料、市场的“两头”挤压,纺织产品主要依靠出口,外贸依存度达90%以上,受外贸需求变化影响特别大,先进的纺机设备主要依靠进口。纺织行业整体提价能力较弱、赢利水平不高。

2.2.2 利润空间缩小

由于自有品牌少,且相互无序竞争,竞相压价,无利可图。近几年绍兴企业资产负债率始终徘徊在70%左右的高位,还债付息压力加大。同时,随着工资、地价、原材料、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获利能力减弱,纺织业整体利润空间在不断缩小。

2.2.3 市场竞争加剧

当前,苏南、广东以及周边的萧山等国内纺织发达地区,在设备改造、产品创新、市场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有些地区已形成一定的特色和优势,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中西部地区和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以低廉的土地和用工成本,积极抢占中低档纺织品市场,对绍兴纺织业发展产生较大冲击,再不加快调整纺织产业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极有可能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

2.3 组织形式不够紧密

纺织业研究范文第4篇

摘要 国内外众多学者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科学、全面的测评。结合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特性,本文试图从集群外部(贸易)竞争力和集群内部竞争力两方面设计和建立一套指标体系,从八个定量指标判断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从而为更深层次地认识和促进浙江纺织产业升级提供思路。

关键词 纺织产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研究述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对各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并按强弱进行排序,形成了一套被广泛认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他们运用层次分析法从两个层次(即若干一级指标和每个一级指标下包含的一组二级指标)确定了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其中一级指标包括了国内经济、国际化、金融、政府、基础设施、管理程度、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等8个方面,所包含的二级指标共120个。虽然这两个机构所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基于国家或地区整体层次上的,但对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波特则从规范的角度来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支持产业表现和企业战略、结构、竞争状况,结合政府与机遇两大变数,得出“钻石模型理论”。在此基础上,美国哈佛大学战略与竞争力研究所从产业集群内的规模、劳动生产率、集群出口额、集群收入、经济贡献率、员工雇用总量、员工增长率、平均工资、人均专利数和创造就业等多方面的统计指标来评价比较集群竞争力。加拿大学者Padmore&Gibson(1998)通过对波特钻石模型的改进,建立的GEM模型将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公司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外部市场确定为影响企业集群的6大因素,并将其分成基础、企业和市场三对,参考世界范围的集群竞争标准给6个因素打分。GEM模型把握了产业集群的关键症状,并提供解决这些症状的分析框架,但GEM模型并不能反映出企业之间的网络协作关系,而企业之间的作用恰恰是集群获取技术创新、外部经济、降低交易费用、区域品牌等竞争优势的关键。同时,GEM模型缺乏总得分的明细评价标准,难以评价和比较大量不同种类集群的竞争力(蒋录全等,2006)。另外,投入产出法(input/output)在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方面的应用也比较广泛(Gerold等,2001),但该方法对统计资料依赖比较重,在传统产业统计资料支持下的投入产出法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也值得怀疑(刘恒江,2004)。

随着欧美国家产业集群统计工作的发展,国内一些学者秉承了国外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一些方法,在定量研究上也作出探索。郑海天、盛军锋(2003)通过对广东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微观和宏观分析,构建了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来量化集群竞争力,并进行了实证。裴长洪(2002)借鉴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理论”,认为可通过显示性指标(市场占有率指标、利润率指标和价值增加指标或增值率指标)和分析性指标(包括与企业绩效直接相关指标和波特的“钻石模型”四大要素指标)来衡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社科院金碚、张金昌等人(2003)认为,出口与国际竞争力的其他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通过一个集群的贸易情况,可以判断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一般说来,处在价值链高端的集群必定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所以,可以用进出口指标来评价集群竞争力。虽然他们的工作略显不足,但在集群竞争力评价上做出了尝试,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指标选取

本文借鉴现有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从集群外部(贸易)竞争力和集群内部竞争力两方面设计和建立一套指标体系来判断集群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升级情况。由于纺织产业在浙江省发展已经完全呈现集群化,集群已经成为了纺织产业的一个主要组织形式,纺织产业集群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了整个浙江纺织产业的70%以上,因此,浙江纺织产业的贸易数据和效率效益水平能充分反映整个集群的发展情况。考虑到纺织产业实际,仅仅从贸易竞争力的提高还不能完全说明该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情况,纺织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出口优势很可能得益于资源或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而这些优势随着资源、环境和本国经济的发展会逐渐消失,因此,还需从集群自身和内部找到界定其竞争力的指标,以判断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升级状况。因此,本文设计了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区域特点共选取了8项指标。

另外,实践表明,体制因素对浙江的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很难将其排除于集群竞争力研究的视野之外,应当根据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对外开放程度,以体制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为背景,对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评价。此外,产业的规章制度、集群龙头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等在集群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这些软环境因素无法量化和客观比较,因而没有列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三、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通过查阅2002~2007年《浙江省统计年鉴》、《世界统计年鉴》和《中国纺织工业年鉴》等文献,直接获得纺织产业的相关数据,并结合表1中阐释的评价指标含义,测算出集群的外部(贸易)竞争力指标和集群内部竞争力指标。

1、集群外部(贸易)竞争力测算与分析

根据历年来浙江纺织产业的进出口额,测算出集群的外部(贸易)竞争力指数。

对表2分析可知,2005年之后浙江纺织品出口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11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从集群的Tc指数来看,浙江纺织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从2000年以来逐年上升,2002-2006年纺织产业集群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0.61—0.77之间,一般认为这个区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属于该产业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较强竞争力,而自2005年以来,贸易竞争力指数超过了0.70,表明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很强竞争力。笔者经过计算发现浙江纺织产业的RCA指数也呈不断增长趋势,2006年达到了8.06,表明虽然浙江纺织产业原有赖以生成和发展的劳动力优势逐渐消失,但是随着浙江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技术和资金等新资源的注入,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仍比较明显,浙江纺织产业已经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成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成本要求,也上升到技术型的低劳动力成本,这无疑验证了提高浙江纺织产业的技术水平、加强品牌建设和积极的营销策略是有效的升级路径。

2、集群内部竞争力测算与分析

根据近年来浙江纺织产业的发展数据,我们对集群内部各项竞争力指标进行了测算。

(1)利润率通常是衡量一个产业的竞争力以及在价值链上升级程度的重要标准。

一般认为,在全球价值链上位于高端地位的产业或产业集群,必然获得价值链上大多数利润,其利润率必然高于低端产业和产业集群。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利润率从2000年以来基本保持在4%左右的利润率,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尽管近年来浙江纺织产业产值和出口逐年上升,但是利润率却没有同步提高。

造成浙江纺织产业利润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宏观上国内劳动力、能源、环境、原材料等成本增加,出口退税降低,人民币升值增加出口成本;另一方面是浙江省出口的纺织品以中低档产品,产品优势不明显的普通纺织品为主,价格低廉,与国外生产的高档面料有着很大的差距。另外,如化纤面料,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差别化、功能性的化学纤维以及建筑、现代农业、医用等产业用纺织品比重太小;简单加工贸易比重过高,以纺织大市绍兴市为例,有80-90%的企业从事简单加工贸易,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2)从表3可以看出,近年来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呈上升趋势,以2006年为例,其生产率水平达到2000年的2倍。

主要原因是纺织产业的大机器工业化。一方面,浙江省近年来从国外引进大量先进的生产设备,2004年浙江省纺织机械及零附件进口额达11.15亿万美元,位于在全省进口前10位的主要机械设备的首位。2006年进口纺织机械及零附件11.84亿万美元,位于全省主要机械设备的第二位。但是必须认识到,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劳动生产率在全省制造业中位于较低的水平,2006年浙江省制造业的平均生产率为11.2273/人·年,而纺织产业的生产率只有6.16万/人·年。通过与发达国家或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在一些工业大国,如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的劳动生产率已达8万美元/人·年,一些大公司甚至超过了10万美元/人·年,是浙江纺织产业劳动生产率10倍左右;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纺织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也在4万美元/人·年左右,是浙江纺织产业劳动生产率的5倍多。

纺织业研究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文章以并购重组理论为基础,主要对入世后我国纺织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纺织行业进行资本重组的必要性,并提出通过并购重组整合纺织企业产业链的对策。

纺织行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行业。它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行业之一。我国的纺织行业还没有建立成熟的国际市场网络,因此在两三年内对国际市场还将有一个适应期。许多外资企业抓住这一时期有意向中国本土服装厂直接注资或收购,对我国的纺织企业带来巨大挑战,这就必然掀起我国纺织行业并购重组的高潮。

一、我国纺织企业进行资本重组的必要性

入世后对我国的纺织行业产生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存在着不利的一面,纺织企业要从自身寻找到解决不利影响的办法。为了适应人世后新的竞争环境,我国纺织企业应该把企业的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用在刀刃上,积极增加纺织产品的附加值,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规模经济,加强企业与外资企业竞争的实力。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绝大部分工业品的生产能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有1/3以上的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到60%。这种低水平企业生产能力的过剩,主要是结构性矛盾造成的。就产业结构而言,突出表现在加工工业和基础工业不协调。加工工业盲目发展而基础产业相对不足,在加工工业中轻工纺织行业矛盾尤为突出。纺织行业问题具体表现的几个方面。

(一)企业规模小

我国纺织企业之中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占很大部分,普遍存在着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小企业比重过高,规模效益不明显。在人世后,自由贸易背景下的全球资源正在加速合理流动配置,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外企业也将在中国找到商机,外国纺织企业的进入,特别是高端品牌的进入会给我国企业带来不可避免的压力。国内将迎来业内重组,大量的中小纺织企业可能会破产。取消配额之后,原先大的订单受到配额限制向几十家小纺织加工厂分散的情况将会改变,可能会向少数大规模的加工厂集中。国内中小型加工厂以后可能更难接单,一些缺乏规模、缺乏原创力、不了解贸易规则的小型纺织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

(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低

目前,我国纺织企业中属于20世纪80年代或70年代水平的棉纺设备仍有2/3。毛纺和印染行业仅有10%的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纺纱、织布、印染、制衣各环节,电脑过程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拥有率较低。现代纺织技术向设备高速化、自动化、工序连续化方向发展,传统技术与新技术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区域间互补性格局尚未形成

现今西部地区纺织加工能力占全国纺织生产能力的12%左右,产值仅占4.5%,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全国纺织企业12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明显低于东部。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纤维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但服装、针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西部服装产量仅占全国服装产量的2.3%。近年来,虽然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结构调整力度较大,但是仍保留了一些落后生产能力和初加工能力,产业升级步伐缓慢,产品存在趋同化,东中西部的产业分工不明显,没有形成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互补性格局。

(四)产品的低附加值在国际市场获利空间小

我国纺织企业目前还是以加工为主,技术含量低,科技仍赶不上发达国家水平。美欧纺织品服装的产品档次、技术水平和附加值远高于中国。2004年1月至5月,美国生产的纺织品和服装数量仅占全球市场销售总量的3.4%,金额却占了22.7%。我国这种获取低附加值的加工基地的“优越的地位”已产生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局面。许多纺织行业的专家表示,人世后中国要改变出口贸易方式,由单纯的数量增长变成提高质量、提高技术档次。

二、我国纺织行业产业链分析

纺织行业是一个生产、销售等环节比较复杂的行业,具有自身的行业特点,并购重组应针对其行业特点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因此,本文要研究纺织行业的并购重组问题就有必要先了解纺织行业的产业链特点。

纺织是一个产业链比较长的行业。纤维——纺纱——织造——染整——服装组成纺织行业产业链,在整个产业链中,纤维是基础,染整是关键,服装是龙头。怎样形成优势的产业链,提高我国纺织产品的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一个关键性的课题。

按照纺织产品从最初的原料生产、中间的加工整理到最终产品的制造,我国的纺织产业的整条产业链可以分为产业上游、产业中游和产业下游(见图1)。

我国尚未形成一条高附加值的纺织产业链。在纺织产业链上游中,化纤制造业相对居于劣势,棉纺织业优劣方面均较明显,毛纺、丝绸和麻纺织业优势比较显著;在产业中游各行业中,针织行业具有相对优势,而印染业则是我国纺织企业的薄弱环节;在产业下游各环节中,服装制造业是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而家用纺织业与产业用纺织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国的纺织产业升级的关键就是:各个生产环节应力争互为原料和市场,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完成生产资源的合理流转与良性配置,并将各环节的利益进行有机的结合,弱化市场风险,形成上中下游企业共同获利的多赢局面。

由上述对纺织行业产业链分析我们可知,我国的纺织产业既有优势的一面,同时又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重点讨论一下其中可以通过并购重组改善的问题:(1)纺织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结构调整、资产重组等;(2)行业内生产能力过剩,低档次产品过度竞争;(3)纺织企业规模小,无法获得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竞争力薄弱;(4)纺织产业的集中度不高;(5)化纤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差,自身产业链供需失衡。

纺织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解决纺织行业原来的产品分割、行业分割、上下游不连接这一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

三、运用并购重组解决纺织企业相关问题的对策

(一)确定纺织企业并购重组的方向

纺织企业在确定并购重组的方向之前,需要对企业所在行业的市场状况进行详细的研究,正确评估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并购重组的拟定提供可靠依据。我国加入wto对纺织业来说,确实是很大的机遇。加入wto之后,纺织品进出口配额取消、面料选购限制放宽以及关税降低,使我国企业和国外同行能在一个比较公平的规则下竞争。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出口额约占全球的1/5。但是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纺织品服装生产、出口增长较快,要面临国外贸易新问题的影响。各个国家为了保护国内的就业,在配额取消的同时,会制造新的非关税壁垒,这必将对我国纺织品的质量、技术等方面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全球经济的_体化,关税贸易壁垒逐步被非关税贸易壁垒所取代。非关税壁垒包括纺织品特保条款、反倾销、技术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等,这些都影响我国纺织企业出口发展的前景。在这种大背景下,纺织企业应分析市场的发展速度及本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确定其并购重组的方向。

1.选择同行业的横向并购。横向并购有两个明显的效果: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行业集中程度。横向并购对市场势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行业的集中度进行的,通过行业集中,企业市场势力得到扩大。横向并购对行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减少竞争者的数量;改善行业的结构,解决行业整体生产能力扩大速度和市场扩大速度不一致的矛盾;并购降低了行业的退出壁垒。当横向兼并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形成规模经济的同时,也形成了产业集中,增加了形成市场势力的机会。

我国纺织产业链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同行业的无序竞争,为了扩大本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惜低价竞争,这种行为不仅使本企业利润降低,而且在出口时也会引起进口国的反倾销、特保等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这是我国纺织企业恶性竞争的结果,最终获利的是进口国家。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纺织协会要建立自律条款以外,纺织企业也可以通过横向并购同行业企业,减少竞争者,防止竞争对手在市场中以降价获得高的市场份额,进而防止行业内的过度竞争。

2.选择纺织行业产业链的纵向并购。纵向并购主要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及用户的控制来实现这一目的。其实质是通过处于生产同一产品不同阶段的纺织企业之间的并购,从而实现纵向一体化。纵向并购使企业明显地提高了同供应商和买主地讨价还价能力。这种方式的优点就在于可以控制某行业生产及销售的全过程,有利于扩大公司规模。其又分前向并购和后向并购两种形式。前向并购是向其最终用户的并购,如一家纺织公司与使用其产品的印染公司的结合。后向并购则是向其原料供应商的并购。

以化纤行业为例,目前我国的化纤纺织业存在非常明显的产业链供需失衡的现象,即前道原料供应严重不足,后道产品供应相对过剩,导致前道原料px/乙烯价格一涨,后道产品pta/meg、聚酯直至涤纶长丝、面料在成本的推动下不得不依次上涨,利润也必然是层层递减,最后的结果是上游厂家及中间商赚得盆满钵盈、中游企业勉强支撑、下游企业则难以为继。针对这种情况,化纤企业可以打造一条自身完整的产业链,解决原先产业链上下不协调的问题,均衡企业的生产,使上中下各环节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

纵向并购前,各环节的厂家各自经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润随产业链逐层递减;纵向并购后,各环节的厂家合为一体,这样可以控制企业产业链的各环节、生产与销售的全过程,加速生产流程,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交易费用,获得一体化的综合效益,增加的产品附加值也全部归企业所有(见图2)。

3.选择跨行业的混合并购。混合并购又称为扩张并购,是指处于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市场,且这些产业部门之间没有特别的生产技术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并购,主要包括三种形态:一是产品扩张型并购,即生产相关产品企业问的并购;二是市场扩张型并购,即一个企业为了扩大竞争地盘而对其他地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进行并购;三是纯粹的并购,即生产和经营彼此间毫无联系的产品或服务的若干企业之间的并购。这种方式可通过分散投资、多样化经营降低企业风险达到资源互补、优化组合、扩大市场活动范围的目的。例如,浙江雅戈尔集团在纺织行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其还涉足房地产行业,以便在利润高的行业中攫取更多的利润。混合并购可以分散一个企业长期处于一个行业所带来的风险,实现多元化经营。另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的技术、原材料等各种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但是要看到,这种方式也会分散并购重组后新企业的精力,造成主业投入的资金、人力等方面投入不足,最终无法达到协同效应,使并购重组遭遇失败。

(二)构建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战略

某产业的相同、相近与相关企业聚集某地,进而吸引一些相关服务机构进驻该地,从而形成的一个有效的经济群体就叫做“产业集群”。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集群带动经济腾飞的规律。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可以说是我国诸多行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代表。在我国已经出现产业集群的行业中,纺织服装是首个提出依托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进一步升级的行业。由于一些小企业形成了集群效应,所以从整体上看,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超过了很多大企业。2003年全国纺织工业产值的25%是由这些产业集群创造的。可以说,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行业的龙头,如果能把产业集群抓上去,整个纺织行业也就上去了。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既避免了“一体化”和大集团所导致的管理成本和成本过高的问题,又避免了远距离交易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过高的问题。在产业集群内,企业面对的是就近的、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要求、更快的速度购买各种投入品,包括各种社会服务和各种人力资源,最终的结果是使各种成本降到最低(见图3)。

全国有很多纺织产业集群普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水平较低,很多纺织产业集群地都在谋求升级。目前,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受到一些国家的限制,2005年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我国的纺织品面对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而纺织产业集群首当其冲,迫切需要升级来提高竞争力,创建自己的区域品牌。创新能力不强、专业化程度不高、简单重复较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不健全等诸多因素是产业集群发展亟待突破的瓶颈。如果出现了诸如产品升级换代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业集群却没有及时进行调整,“企业倒闭是成片的”。因为同一集群内的企业都在生产同一类产品,虽有规模效应,但当消费者消费热点转移,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由于集群内部专业化程度不高,将导致集群抗风险能力下降。

针对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特点,集群内的弱点可以通过不同的并购战略进行改进。首先,通过产业整合战略来消灭竞争者或减少竞争对手;其次,通过产业扩展型并购战略,将一些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企业整合在一起,以获得从事单一业务的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最可行的就是发展纺织行业产业集群,创建区域品牌。未来的世界竞争,很大程度上将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在我国,要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应当从产业集群抓起。

四、纺织企业并购重组后的基于核心能力的整合管理

企业并购的真正目的在于取得被并购方资产后,对被并购资产彻底进行改造,按照新企业的经营管理办法整合资产,将其纳入正常经营的轨道,使这些资产充分发挥其收益潜能,为新企业目标服务。因此,当并购发生法律效率后,从法律上讲,该并购活动已经结束,但对并购组成的新集团来讲,并购活动最重要、最困难的任务刚刚开始。整合贯穿并购全过程,并购——整合——再并购——再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量的事实说明,并购行为的失败并不在于并购本身的技术问题,而往往是在并购后的整合过程中出了问题。并购完成后,必须要对新企业进行“一体化”整合,使新企业的整体战略、组织人事整合和企业文化整合。因此,并购后的新企业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关键在于并购后能否采取果断、迅速和有效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