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美好乡村文化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07-01

随着安徽省农村城镇化和美乡村建设的发展,大量整村推动项目开展,“村改社”而形成的农村社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文探讨的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土地增减挂钩置换、流转等方式,把现有的行政村界限打破,将地域相邻的几个村进行撤并,从而整合的社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不能停留于硬件设施的城镇化改造方面,更应发展新农村社区的乡村文化,发挥文化凝聚、整合、规范社会群体行为的作用。通过营造出类似城市社区的环境条件,使入住的农民以此为平台习得现代性而逐渐褪去其传统性,最终完成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角色转型。

一、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我县某新型农村住宅社区采取实地访谈等方式,发现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乡村文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医乏,资金投入不足

经费不足是制约农村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农村社区的政治性建构的特质决定了国家是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投资人主体。国家的资源持续性地输入到农村中,使农村社会状况得到了改观,并且表现出非凡的有效性,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力量是不可能解决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所有事务,政府不能包办一切。且这种农村社区政治性建构的有限性,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如财政投入不足或者是分布不均匀致使农村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无钱理事”的困境、居民的有限参与不利于社区长效机制的建立、农民的被动参与使许多农民形成“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等。

2.社区居民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从事非农产业的技能,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和制约。文化素质较低和技能匮乏,社区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缺乏必要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使得居民的就业空间和条件十分有限,迫于生活压力,无暇顾及文化娱乐。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发展,只有在生产发展解决了居民的基本物质需求后,居民才有精力和热情追求精神生活。

3.管理者和农村社区居民对乡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

农村社会自古是一个相对较封闭的社会,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经济相对落后、有限的社会联系及狭小的生活领域里,使农民受现代文化的熏陶较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同时,受近年来片面追求GDP发展以及对官员政绩的考核重经济而轻文化等思想的影响,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只要经济提升,就可解决所有问题,文化建设无关紧要。而且,对于文化建设的考核标准也是过于形式化,主要是依据建设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的数量,至于效果和利用率的高低并不在意。据居民反映,农家书屋里面的书,对他们来说,大部分实用性不强,而且更新缓慢,真正会看的人只有少数;送电影下乡中所播放电影的内容并不符合他们的口味,很少有人会看,认为还不如在家看电视;而文化活动室在小区中通常是作为摆设用的。

二、对策

1.加强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

调查显示,资金不足是制约新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成为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笔者认为,市、县(区)、乡镇二级政府应提高对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在财政预算中应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文化事业;文化主管部门尤其是乡村文化站应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努力争取专项经费;乡村文化管理人员可与企业合作,使企业赞助乡村文化娱乐活动,扩大企业在社区影响力的同时,社区获得文化活动经费,实现互惠互利;以文养文,进行文化经营,将其所得再用于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的活动经费要节约,开源节流。

2.实行文化建设责任制,使文化建设与政绩考核挂钩

受盲日追求GDP增长思想的影响,不重视文化发展,尤其是在农村,主要表现在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以及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在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建设中,实现了“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性设施的突破性提高,但是对于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却远远不足。据部分居民反映,本已规划建设的篮球场等体育设施迟迟不到位。笔者认为应通过建立检查、考核、奖惩以及竞争上岗等制度来充分调动专业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3.培养、引进多方面专业人才,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强化乡村文化服务

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在人才引进上给予扶持。通过招聘,择优录用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人才,充实到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社区专职文化管理服务人员;加大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文化能人积极参与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建设中,开发业余文化人才资源,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免费培训文艺骨干,并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卜的奖励;社区有关管理部门可与工业园及有关培训机构合作,定期举办培训班,为居民开展多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再就业能力;乡村文化站还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把社区发展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为社区居民进行价值观、法制观等方面的素质教育;还可以充分发挥社区人员自身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特长,开展社区居民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行为规范宣传活动、自愿者服务活动等。

参考文献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镇文化;文化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195-01

一、当前农村文化站工作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和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和要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农村文化的滞后,导致封建迷信,腐朽没落的黄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死灰自燃;农村的刑事案件增加,人们的思想水平下降、法律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投入匮乏,文化设施短缺。文化活动与经济紧密相连,离开了经济,农村文化无从谈起。由于集体经薄弱,制约了农村的文化活动。由于文化设施的短缺,农村的老年人谈天喝茶搓麻将、青壮年劳作经商打扑克,从而诱发了现象的产生,败坏了村风民风。

2.文化队伍失散,组织机构薄弱。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是否红火,重要的一条是要有一支好的队伍和一批热心的文化骨干。但目前的一些农村缺少这样的一批“领头羊”,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一部分有头脑、有文化的拥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纷纷外流,从而导致村民自发组织的文化群体失散。加之在农村文化要作的指导思想上也存在着“重提高,轻普及”、“重热点,轻基础”、“重比赛,轻活动”的倾向,少数地方政府急于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考核,每年都有拿多少奖的硬性指标,压得农村基层文化单位喘不过气来,对日常的农村文化工作只得疲于应付,被动交差。

3.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其实,农村文化处于这样尴尬的境地,并不奇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改善,广大农民的欣赏水平也逐步得到提高,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嗜好和欣赏习惯。加之电视、网络等现代娱乐方式的日益普及,为他们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一些地方疏于农村文化的管理,村民闲着无事,热衷于求神拜佛。有了钱,就修庙建祠,让一些丑恶的污染了社会环境。个别地方“”等也乘虚而入。

二、乡镇文化站如何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措施、对策

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将和谐文化的技术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用新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观念,观念推动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和发展环境,引导农民在告别贫穷、走向富裕的同时,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实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大提高农村和文明程度。

1.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创新意识。乡镇文化专干为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政府要顾全大局,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稳定和加强文化以队伍,为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创造一个必要的工作环境。并且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文化站专干队伍,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专职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另外,还要大力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农民是文化建设的受惠者,更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最大艰度地把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地摸清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因地制宜抓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农村文化网络。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农村文化工作的关键发。在当今,有些乡镇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作为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要有对文化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努力争取领导对文化的重视,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要根据乡镇农村人口布局、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有计划地创建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同时,要发挥“点”的导向作用,开展网点结对,采取“抓大带小”、以强扶弱的策略,根据幅射效应,带动文化力量较弱的村落。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范文第3篇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新民居和城镇化建设为载体,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城镇化水平有新提升,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有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农村文明程度有新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新进展。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6%,人均gdp达到5万元以上,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比重达60%左右,城乡差距得到明显缩小。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城乡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社会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城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均衡,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基本实现同质化。全市选择抚宁、北戴河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区,并分两个层次推进城乡一体化,到2015年,三区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到2020年,四县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构建城镇体系框架。按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秦皇岛的目标,着眼于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城镇群区域发展,科学编制《秦皇岛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20xx年-2020年)》、《秦皇岛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县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20xx年-2020年)》。合理确定城镇空间布局,实施中心城区“西移北进”主体战略,带动西部滨海地区和内陆地带卫星城镇发展,。以新民居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基础设施建设向中心村集中。按照 “一次整体规划、分期推进建设、逐步完善功能”及村内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院净化、“一建四改”的要求,确保到2015年有25%以上的村完成新民居建设任务,逐步实现农村居住和生活条件与城市接轨。到2015年,全市建成20个中心镇,300个中心村,30个产业园区(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10个,超50亿元的20个)、100个乡村休闲旅游农业观光点。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产业聚集。从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入手,建立健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布局、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城乡经济要素有序流动和城乡产业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按照 “一个中心、三个基地”的产业定位,充分依托中心城区对县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强力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

按照旅游立市战略,以休闲旅游市场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旅游资源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构建融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为一体的城乡旅游产业体系。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按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的原则,加快城镇水、电、路、气、讯和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聚集区和小城镇建设相协调、相配套,不断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快推进津秦客运专线、承秦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快县域公路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国省干线与乡村道路相互交织的四通八达、布局合理、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构建我市半小时经济圈。加快四县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适时谋划中水回用和垃圾处理项目。加紧谋划建设向各县工业园区输油、输气管道项目,为用油、用气企业落户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抚宁360万千瓦、卢龙240万千瓦电厂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昌黎风力发电厂项目前期工作。加大对市域内中小河道综合治理力度,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人饮安全、“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和农民健康水平,构筑市域绿色生态保障体系。

到2015年,实现市、县区高速公路联网和城乡客运一体化或公交化,实现所有乡镇通柏油路,宽带网覆盖率、电话普及率达100%,城市水网、气网延伸到三区所有行政村,四县有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自来水或实现集中供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2.98%,其中,50%的城镇及村庄绿化率达30%以上。加强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垃圾场(站)建设,形成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体系。

(四)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与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 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取消中小学择校费用,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新教师补充机制、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城乡中小学校结对率达到100%。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推动城乡基本医疗全覆盖,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落实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经费,为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促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完善乡、村两级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开展城乡文明生态创建活动,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搞好县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层服务员建设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提升城乡文化的渗透力、融合力和创新力,使城乡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以科技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五)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与社会保障。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覆盖全市的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就业培训、指导和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每年组织农民就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新增转移就业3万人。同时,大力拓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促进农民充分就业,近郊区要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促进一、三产业融合,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中远郊区要以优势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加工和物流业为重点,挖掘农村多领域就业空间,促进农民向现代农业产业工人转变和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机制。积极推进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扩大范围,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覆盖。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乡村覆盖率要达100%,农民参合率达95%以上。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联动机制,巩固和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镇“三无”人员的集中供养水平,积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强困难救助和就业帮扶,发展慈善事业。

(六)统筹城乡社会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打破城乡分割、部门分治的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政府服务向基层和农村覆盖,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制定秦皇岛市乡镇、村庄行政区划整合办法,促进村庄综合整治和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创新农村管理和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农村公益服务员制度,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和村民中心建设,提高基层管理和服务能力,完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结合乡村区划改革实际,以建立联村党组织、建设联村村委会等方式,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推广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尽其责的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市、县区成立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县区委农工委,由农工委负责日常组织、指导工作,并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城乡一体化政策和措施。各县区要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目标、任务要求,研究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实施方案,并将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指标分年度规划、量化;市直相关部门要根据全市目标任务要求,研究制定支持措施。市委、市政府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县区的方案和市直相关部门的措施进行审查论证,并予以批复。各县区、市直各相关部门根据批复意见,制定年度工作安排,全面组织实施。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县(区)要分别整合资源,加大城乡发展的统筹力度,推进经济要素向农村投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产业发展和支持重点向农村延伸。国土部门要认真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民居建设周转用地、村庄土地整治和土地置换政策,将其收益用于村庄建设和提高村民社会保障水平。财政部门要从体制和政策上研究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资金投向、投量,重点解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带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发展改革部门要在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规划布局上向县、乡倾斜,会同交通、广电、电力、通信等部门对县、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予以安排。规划部门要认真组织编制《秦皇岛市城乡总体规划》,并加强对《县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与新民居建设规划的指导。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城镇体系建设和农村新民居建设的规划设计、建设监管与服务。环保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农村环境整治的具体措施并指导基层组织实施。农业、林业、水务、交通、教育、卫生、民政、文化、体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旅游、公安、金融等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营造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环境。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在不低于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15%用于农业(国发【20xx】8号)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贫困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从20xx年起,市、县区财政每年按上年财政收入的1%安排统筹城乡发展专项资金,市级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各县完善基础设施、公益服务项目建设和统筹城乡试点及工作经费支出;县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及工作经费支出;各级财政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在农村立项的水、电、路、气、通信、文体、教育、卫生、绿化、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项目投入的70%投向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低于此投向和投量比例的,各级财政不得拨付资金;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全面落实农业补贴政策,确保国家支农惠农强农的各项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组建市、县(区)两级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平台。要广泛运用市场机制,引导战略投资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事业建设。

(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围绕统筹推进“三个集中”(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稳步推进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促进“三化联动”(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政府职能向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转变、社会资源向社会资本转变、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从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入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市、县区政府部门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全面推行并联审批和集中服务,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要大力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促进人口的集聚和合理、有序流动,凡已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生活的配偶、父母、子女,自愿在城区落户的,均准予落户。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及就业培训、就业优惠政策、就业援助、就业工作责任体制。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实现城乡保险制度全覆盖。积极推进城乡学校、医院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教师、医务人员合理流动。要围绕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工作,落实农民对土地和房屋的财产权;创新耕地保护和村庄土地整治机制,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制度,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作价入股等市场流转形式,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不得用于房地产开发或“小产权房”建设。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未利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用途。要深化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农村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党领导下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机制。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范文第4篇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乡风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其他内容密切相关,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愿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指农村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是指精神文明建设,村容整洁是指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管理民主是指政治文明建设。几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乡风文明建设成为构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的精神支撑。

乡风文明建设是占领新农村主流文化阵地的需要。我国广大农村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发展差异相对较大,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农村社会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城乡社会不同方面的影响,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加。同时,随着乡村经济和社会收入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农民内部收入差距日益显现,农村社会文化风气呈多元化趋势。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农村的社会文化阵地需要主流文化的引导,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动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绝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弱化,乡村建设合力弱化,部分优良传统被逐渐弱化,削弱了农村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乡风文明重在建设,要继承并发扬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传统文化美德,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以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行为,以文明乡风来加强村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民主参与意识,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

乡风文明,还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新鲜血液。通过文明乡风的导入和培育,在农村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制,加大对青年农民的义务科技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免费培训班,帮助他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使其成为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并通过先富带后富,带动整个村庄的发展,形成你帮我扶的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

二、目前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和难点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态势,使得各地的农村文明和文化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建设乡风文明存在不少困难和难点。

1. 目前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普遍缺乏,各种文化娱乐方式都在抢占农村市场。随着农村传统生活模式的逐步改变,不同类型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都在农村不断尝试,健康和不健康、高雅和低级的活动都在抢占农村文娱市场。茶馆、卡拉OK厅、麻将馆作为许多地方主要的农村文娱活动开始在一些集镇和乡村出现。在正常的文娱之外,许多乡村打牌现象盛行,既伤了民财,也毒害了农村的风气。

2. 封建迷信现象有所抬头。许多农村建起了大小庙宇,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出门办事都要选吉日,还要到寺庙烧香拜佛,占卜问卦,预测吉凶。

3. 农村宗教势力正在形成。除了庙宇在乡村的增加,外来宗教在乡村的本地化趋势亦不容忽视。现在许多农村都建有专门的基督教堂,我们在东北和苏北一些村子访谈时,村干部提到现在农村的基督教徒比党员多,而且组织更为严密,更守纪律,宗教对于一些农村老年人和有病在身的人口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 和非法传教是值得关注和大力整治的。在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外的各种势力也乘机通过蒙蔽群众,达到聚敛财物的目的。一些地下非法传教活动也在与合法的宗教组织争夺信徒和宗教活动阵地,为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隐患。

5. 农村宗族宗派势力有所抬头。宗族势力在千年来中国农村有根深蒂固的传统,宗族宗派势力在农村的抬头,使得农村公共事务和民利受到操纵,从而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些农村宗族势力正在成为一些地区一些人插手当地公共事务,甚至成为影响村级民主选举的重要力量。

6. 村民集体意识弱化。目前,绝大多数乡村以分散经营替代集体经营,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集体经济的弱化使得村民之间交流的动因、交流渠道和交流平台减少,交流时间缩短,农民集体参与意识弱化,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缺乏使农村人际关系存在不和谐的隐患。

7. 农村社会治安和稳定问题值得关注。目前,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强,社会治安和稳定成为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农民法律意识有所增强,维权意识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农民的诉求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调解,成为引发刑事案件的隐患。

(二)建设难点

1. 许多农村集体力量弱化,使得正面文化在基层传播缺乏有力的组织渠道。近年来,中央政府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农业税赋。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基层干部人数大大减少,农村干部队伍的经费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拨款。受经费制约,绝大多数乡村财政仅能维持最低限度的正常运行。对于集体经济不强的村庄,许多干部缺乏积极宣传正面文化的激励。

2. 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一是认识不够,不少基层干部认为只要农村经济发展了,乡风就会自然文明,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二是投入不够,重视不够也反映在投入上,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乡村,无法为农村的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乡村,除了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村庄、试点村和共建村可以依靠不同渠道获取资金,绝大多数乡村文体设施建设滞后,文化生活单调。三是协调不够,目前,在绝大多数农村,尚未形成合力建设乡风文明,在工作机制上仅靠少数部门单打独斗,推动起来比较困难。

3. 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建设乡风文明关键在于形成与时俱进的乡风文明传播模式,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风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和文明的传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一系列政府行为的推动下,固然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要做到深入人心,转化为长久风尚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三、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内容

(

一)主要经验

1. 依靠创新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一是传播语言和传播方式要创新,要让深奥的理论简明化,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传播方式来阐述深刻的道理,让先进文明思想、良好的社会风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扎根。二是要在文化产品的“创新”上下功夫。要结合当地实际,贴近农民生活习俗和当地风土人情,挖掘和整合资源,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加大对农村优秀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娱活动的支持力度,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三是要认真制定和完善农村村规民约。通过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遏制农村打牌、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现象,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2. 稳定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组织保障是乡风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政府要把乡风文明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形成基层各级政府党政部门、各类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共同互动,形成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工作合力。政府部门在推行乡风文明过程中要转变思路,摆正政府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位置,要把群众看作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乡风文明建设不能靠外部强制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在于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要以民为本,因势利导,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一点一滴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

3. 推行机制要长效。乡风文明建设要在农村形成与时俱进的非正式乡村制度规范体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配合协作,改变过去单靠政府某一个部门推动的局面,努力形成多部门配合、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党、政、群、民间组织多方面入手,上下协调,通过各种制度的相互衔接,构建多层次的乡风文明制度体系,通过多种类型的文化传播平台向基层农村传播。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式

综观各地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就会发现乡风文明建设不是孤立推行可以成功的,它需要与其他文明相结合,共同推进。我们认为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紧贴实际,与生产文明、生活文明、环境文明和文化文明建设相结合,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1. 与生产和生活文明相结合。乡风文明建设可以为生产提供有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村干部和新劳力。要加强对村“两委”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有计划地选派村党支部书记到华西村等发达地区学习锻炼,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以培养农村发展的领头人;通过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和农民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招商引资,组织岗前培训,安排劳动力就业,减少农村剩余劳力。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农村社会传统的生产模式、生活模式和消费模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农民有更多精力投入到专业化程度更高的生产领域,有更多的意愿使用先进的工业产品,更接近城市生活的消费方式。

2. 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广东和海南等省早在2001年前后就开始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并且收到良好实效。“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各省将继续加大对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各地应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用好专项配套资金,抓好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影剧院和体育场所建设。通过加强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增强环境建设力度,将乡风文明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环境建设促进人的行为转变。

3. 与文化道德建设相结合。通过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以“八荣八耻”为重点内容,在农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组织礼仪宣传,提倡文明风尚,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通过建设基层文体设施,推进乡村文体活动,采取演讲、相声和街头宣传等活动,开展文艺演出和秧歌、篮球、门球等文体比赛,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形成遵守道德礼仪的氛围。

四、乡风文明建设的地方经验

(一)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经验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海南省制定了2002-2009年文明生态村建设规划,提出“力争经过五至八年的努力,使全省半数以上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实现我省农村面貌历史性的新变化”。所谓文明生态村就是生态环境与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文化三个方面。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明确指出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不搞单一模式,不搞统一标准。通过创建一个整洁卫生、文体设施完善的新家园,让农民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过上丰裕的物质生活和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海南建设文明生态村的基本要求是:村级班子模范作用好,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基础设施建设较好,村容村貌整洁,村庄绿化美化,生态环境良好,环境卫生清洁,管理机制健全。

《规划》从文明生态村建设资金和加强领导两个方面指出如何建设文明生态村。要将文明生态村建设资金纳入市县、乡镇财政预算计划,保证每年有一定比例的投入,将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到文明生态村建设中去,多渠道落实文明生态村建设资金。切实加强对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领导,坚定不移地抓好文明生态村建设,建立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层层制定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制定、完善各市县文明生态村建设规划,要深入动员群众和组织群众,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二)江西鹰潭的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和谐新农村。

> 鹰潭市提出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围绕培养新型农民,按照“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观念,营造文明、淳朴、向上的农村新风尚。通过加强四个方面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一是强化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提高农村文化设施,力争使村村有文体团队,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继续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在农村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帮助农民树立“八荣八耻”的观念。三是加强农村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从基层抓起,在农村开展以社会政治安定、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环境和谐、防控体系严密、基层管理规范、队伍建设加强等方面内容的创建和谐平安乡镇(街道)、和谐平安村委会、和谐平安家庭等活动。四是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长效机制,将乡风文明 与新农村建设其余内容有机结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保证乡风文明建设常抓不懈。一方面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引导农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爱岗敬业。

(三)福建安溪县构建和谐乡村的探索

1. 政策推动提供创建保障。安溪县委、县政府把和谐村镇建设纳入建设现代山水茶乡的总体目标,将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乡镇党政班子领导实绩考评指标体系,通过硬指标保障创建活动落到实处。

2. 组织发动形成创建合力。通过加强舆论引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凝聚群众组织的合力,严格监管督查等方式形成乡风文明建设合力。

3. 部门联动提升创建层次。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和优势,主动介入,联动参与,分类指导,丰富内涵。县委宣传部、县委文明办、县文体局侧重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指导设立,同时,教育、计生、司法等职能部门积极为各村居的宣传文化建设提供宣传材料,丰富农村文化内涵。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范文第5篇

一、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规划引领,推进美丽乡村有序建设。从2014年起每年美丽乡村建设我县均制定工作方案,7个州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还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美丽乡村规划全部通过州级技术审查并经县人民政府批复施行,251个推进村也已完成规划编制工作,为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县还启动30户以上村庄规划编制,预计6月底覆盖率达80%,年底前实现全覆盖。

(二)示范带动,突出美丽乡村特色。2013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我县以州级“示范村”带动、县级“示范村”推动,乡级“推进村”培育三种方式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八舟、肇兴、蒲洞等7个州级美丽乡村作为示范村带动,抢抓党建精品示范点、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11亿元,打造成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新农村亮点,并实现开门迎客。

(三)以“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完善。围绕自然环境生态美、产业发展生活美、村容寨貌特色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四美”建设标准,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建设点倾斜、集聚,促成项目集成与配套,全力推进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讯、小康路、小康房、小康寨建设,2014至2017年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7.66亿元。

(四)以文明创建,促进人居环境改善。结合“三清二提升”、“农村清洁风暴”等专项行动,重点推进州级示范村、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传统村落等村寨整治,村庄环境及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涌现出了肇兴镇肇兴村,水口镇滚政村、花柳村、平善村,高屯镇八舟村等村容美寨貌新的亮点村;肇兴镇还荣获“省级文明乡镇”称号、水口镇平善村荣获“省级文明村寨”称号;蒲洞村、四寨村、黄岗村等7个村寨被评为“农村清洁风暴行动”州级示范村。

(五)多方筹措,保障项目建设资金。坚持“渠道不变、统筹协调、统一安排、捆绑使用、共同建设”的原则整合扶贫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产业发展、交通水利、文化教育、财政“一事一议”等各项涉农资金23.5亿元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在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还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如招商引资、争取信贷支持等筹集建设资金4亿余元。

(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结合我县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以特色优势农产品为重点,推进农业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生产,结合实际发展“两茶一药”主导产业,壮大传统特色产业,提升农业效益,加快农民增收。二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利用我们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发展内涵,挖掘乡土文化,逐步形成农家乐、休闲农庄、家庭旅馆等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发展模式,如水口滚政、茅贡地扪等。

(七)创新社会治理,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积极推广平安边界“七联工作法”、“侗乡款约文化”、“移动十户联防”、“双诚信、双承诺”、“三化管理、温馨服务”等社会治理经验,创新基层服务管理,充分发挥村级便民服务、公共服务等作用,进一步改进了社会治理方式,涌现了一批社会治理的先进村寨,如洪州垒寨的“三省联防”、茅贡高进、流芳、寨头、寨南、寨母的“天甫款约”。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工作压力大力。我县村庄面广量多,全县403个行政村,30户以上村寨1112个,基础设施非常薄弱,随着村庄整治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深入开展,建设任务繁重,整治难度大。

(二)资金瓶颈依然存在。小康示范村、中心村培育、特色村培育、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都是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很大。尽管各级不断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反复强调相关部门配套资金要紧紧跟上,但受限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项目建设资金存在瓶颈仍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宣传发动不够。未能充分调动老百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群众投工投劳不足,“等、靠、要”思想仍严重,项目推进困难。

(四)产业发展不够。尽管我县在强力打造“两茶一药”,但存在有“优”而无“势”、“特”而不“强”现象,还未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百里侗寨”为切入点,认真对接上级部门,妥善协调本县涉农部门,全力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10+N行动计划,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到2020年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覆盖。 

(二)切实抓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八项行动计划。根据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计划,各有关部门围绕美丽乡村“八项行动计划”积极向上级申报项目及资金支持,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美丽乡村示范村、推进村倾斜集聚,形成合理,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全面推进城乡环境整治行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按照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的“五化标准”和“一年大见成效,两年巩固提高,三年全面提升”要求,继续抓好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河道沟塘整治、道路环境整治、农业废弃物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绿化美化亮化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到2020年,实现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的总体目标。

(四)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上有新举措。在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事业方面,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大院、文化专业户、农民书屋、民间剧团,创造适合农村特点的文化产品,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