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推进信息化建设

推进信息化建设

推进信息化建设

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军民融合;信息化建设;人才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67

[中图分类号] TN915;E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125- 03

1 信息化军民融合的重要性

军民结合是世界强国推进发展的普遍做法和规律性特征。美国一直在军事领域投入巨额资金,以此保持其军事工业和经济的高速增长。美国军方研发的导弹防御系统,在预警探测和精确定位等方面都用到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既促进了国防科技的进步和武器装备的升级,又带动了民间在相关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实现了军民深度融合;德国的国防科技工业融合在民企中,其基础物理技术、加工技术、半导体技术、及数据处理等组建了军民两用企业,如航天防务航空公司、西门子公司等,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着坚持基础;以色列以高科技作为国防事业的核心,利用电子信息等军工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以军带民。实践证明,军民融合是增强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党的十报告着重指出:我们要坚持走特色军民融合之路,实现富国强军。同志在全体会议上强调,今后我们要不断拓展军民融合的范围、丰富军民融合的形式、完善军民融合的制度,为未来打赢信息化战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军民融合中的信息化建设是指军队与社会在信息基础建设、信息技术和信息人才等方面实现资源流动、优势互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在社会生活和军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一直以来,信息化领域的军民融合成效也最为显著。以计算机、因特网和物联网以标志的三次全球信息化革命浪潮,都是先由军方研制开发,然后被广泛的应用于民间,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在这种背景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信息化发展方式,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2 我国军民融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1 军民融合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国军民融合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2000年建成以来,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自2013年陆续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空间信息与应用技术走在国际前列,对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军民融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国大力研发信息技术,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例如,我国2016年8月发射的“墨子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卫星。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猛,每年增速高达20%,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商业革命推动,我国民间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在信息技术、网络安全、人才资源、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都方面都成绩显著,为军民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军民融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军民融合的探索阶段,在信息化推进方向上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军民融合的建设成效。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军民融合速度缓慢。同志曾指出,制约军民融合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束缚在一定程度依然存在。有些同志缺乏前瞻的、大局的国防观,仍然保有传统的旧思维和旧观念,局限于本部门、本系统利益的小圈子,对信息技术大潮对我国国防事业的冲击视而不见,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军民融合的发展,导致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进展缓慢。即便也建设了一些信息化军民融合项目,但大多是临时性和局部性的,缺乏长效机制,导致项目短命化现象比较普遍,更无法推进社会经济增效。二是配套政策不完备。我国的军民融合信息化建设方面处于探索阶段,缺乏规范的、科学的政策指导和规范,尤其在科技成果转化、固定资产投资、人才资源共享等方面政策不健全。三是军民存在信息不对称。一直以来,由于军地力量分散和战略统筹能力不足等原因,军事信息技术研发相对封闭、力量分散,军民之间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未能有效利用社会科技研发资源。同时,军品市场开放程度不足,军地供需信息渠道狭窄,浪费了宝贵的时机和资源。

3 完善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的措施

3.1 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合建共用

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是推动军民融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不仅可以合理利用资源,降低信息技术研发成本,缩短装备研制周期,而且也同时满足了国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目前,世界各国都遵循军民一体、兼容共用的原则,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合建共用。我国在移动通信、微波、光缆、卫星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技术先进、传输容量大、覆盖地域广,因此,需要我们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合建共用,积极共建先进的信息技术协议和标准,改善和提高数据、移动通信和多媒体等方面业务,重点加强信息获取、处理设施和卫星资源等军民融合建设重点,最终实现双赢的结果。

3.2 打造高素质军民融合人才队伍

加强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国缺乏一批既熟悉军民融合理论,又了解信息化技术的人才队伍,这也是我国军民融合效率不高的原因所在。因此,一方面,从国内外大力引入高素质的人才,为人才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加强内部高素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我国重要的人才孵化基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科研创造和技术研发等职能,要充分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管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军地联合培养、合作共建的人才机制,为军民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同时积极选派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到国外进行深造和学习,了解国外军民融合的前沿和管理经验,为我所用,最终培养一批专家型和技能型的人才,以满足军民融合在信息化发展中的人才需求。

3.3 完善军民融合领导管理体系

国家军委主席同志曾指出:我们要从体制和机制改革入手,扫除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藩篱。一直以来,我国在军民融合发展上缺乏科学的、规范的制度规范,造成军民融合项目短命化的现象比较普遍。为此需要不断完善军民融合的宏观政策、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保障军民融合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推进。首先,完善法律规范,构建军民融合信息化建设的法规体系,为军民融合发信息化展提供法律和政策层面的保障,尤其涉及信息获取交换、、使用和保密安全等方面,要从法律法规层面做出明确规定,使得军民融信息化建设合有法可依。其次,健全运行机制。为了保证军民融合信息化项目的顺利运行,军队要与地方成立军民融合协调组织机,信息化建设项目与地方发展规划相衔接,建立军地定期协商、重大行动协同等工作制度,保障军民融合项目的顺利进行。最后,完善风险管控机制。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项目的风险评估,强化全过程风险管理。加大对非军企业运营情况的掌握和合同履行监督的力度。依法对非军企业的科研生产条件、产品质量、安全保密等实施监管。

总之,军民融合是一项国家战略,关乎到我国的国防事业和经济发展大局,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和信息基础建设等诸多方面着手,加强信息化能力建设,是推动军民融合向全领域、大纵深拓展的重要手段。当然,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军队、地方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第2篇

摘要 在党建工作中导入信息化建设就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为平台,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其他日常管理工作,实现“党建工作网络信息化管理”。文章对如何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党建工作 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管理

当今中国,正处于信息社会,电子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的明显进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相比较而言,电子信息化在党建工作的应用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是党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白身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突出系统兼容

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滞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党建工作信息化的兼容性不够。目前,不少单位常用的党务信息管理系统相对独立,与其他系统的关联性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务信息系统的应用。

党建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但其信息化的建设不应与其本身的专业性对立起来,党建工作可以专业,但信息化必须具备广泛的兼容性,能够随时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应用的电子公文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主流信息平台链接起来,让党建工作信息系统的作用通过主流平台进一步充分体现。如任命一名党支部书记,不管这个发文流程是在文件管理系统完成,还是在党建信息系统完成,如果系统可以兼容的话,这个信息应该在两个或更多的系统中比较容易地出现,而不需要再通过人手进行麻烦或者非流程化的操作。又如人事管理系统和党务信息共享的问题,人事部门作为人员管理的职能部门,其对人员信息的管理绝对比党建工作部门管理的信息要齐全、有效,如果系统可以兼容的话,党建部门需要的人员信息就随时可以得到更新,否则,只能通过手动的定期更新或有需要的时候进行更新,这是一个相对繁重的工作,掣肘了党务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兼容性问题,体现了一个团队集约化管理的系统性。构建各个专业信息化平台,既可以以综合信息平台子模块的身份进行建设,又可以以辅助信息平台的身份进行建设,解决好兼容性,不管以哪一种方式实现,对一个团队实现信息化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二、突出教育功能

一直以来,我们党都非常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工作,希望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和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更好服务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网络海量的信息为党建信息化的建设和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支持,党员通过信息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参加培训和参与教育,这种方式也是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乐于接受的一种方式,具有很大的民意基础。

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突出教育功能,重点要配置好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既要有传统的,也要有与时俱进的;既要有党的理论,也要有管理理论;等等。通过长时间的积累,配置一个资源丰富的教育资源库。其次是要注重形式,不要局限于传统的读(看)文件,要充分运用电子化的特点,可以是写心得、听报告、看视频、做测试,通过较为丰富的形式提升党员的学习热情和增强党员学习的效果。

三、突出应用实效

实用不实用是党建信息化建设的生命力体现,系统既要用好,也要好用,好用和用好的对象都是党务工作人员和广大党员,甚至有时还包括非党员工,而不仅仅是党务工作人员。只有好用和用好,才能达到实效。

一是流程化。电子信息流程化为党建工作流程化提供了便利,对党建工作中的流程化工作再恰当不过。在党建工作中,可以实现流程化的工作不少,包括党员发展、民主评议党员、党员领导人员民主生活会、党务公开等、理论中心组学习、评选表彰党的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等。流程化的实现,使每一个人的职责更加明确,什么人做什么、怎么做全通过一步一步的流程实现,操作既简单,又明了。

二是互动性。推进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党建信息化,其应对党务管理人员、党员和非党员工开放,人人对话、人机对话是少不了,这种对话是党建工作本身的对话,如党员撰写心得体会、非党人员撰写入党申请时,合理的人机对话是不允许粘贴、复制的,只能通过输入法输入。

三是有内容。有内容主要是说学习、培训和教育要有内容,不能建立一种形式花哨而学不到位的模式。目前,在不少单位、不少网站建立的一种学习模式是,只要你打开学习材料或学习视频,不管读没读、看没看,系统反映出来就是学习了,这样的系统设置还不如不设,纯粹就是鼓励党员假学习。

有内容的学习、培训和教育必须受控,在系统设置上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党员有效参与学习、培训和教育。如:党员要撰写(提交)学习心得,党员必须要一字一字地输入系统,就算是照搬照抄别人的,也能达到一定学习的效果。

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第3篇

一、增强信息意识,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要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卓有成效地开展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政府管理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者,同时也是信息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其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信息的重要性、严肃性、风险性、时效性的认识;基层科技人员作为农业基层科技的主体,要加深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找准自身的位置,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农业企业和农户是信息服务的最终用户的接受主体,要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领域,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刺激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欲望、动机,并积极引导其投入到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之中,使他们不仅成为农业信息所带来利益的享受者,而且成为农业信息的生产者。

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下,严格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使有限资金按需合理使用,真正发挥实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农业信息化建设又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政府要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尽快建立农业信息化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以扶持农业信息技术业和农业信息服务业的顺利健康发展。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信息网站,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加强各种农业适用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加强并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涉农信息资源,继续拓展实用性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在不断完善现有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应着手研发构建高质量的实用性农业应用系统。

三、强化组织和引导,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领导保证

政府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职能,把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为推进农业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三农”服务,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要强化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组织开展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能力和自身的服务水平。可以通过培养培训一批、引进一批的方法,建立一支由政府部门信息管理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信息员组成的信息服务队伍。以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为重点,通过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传播信息,发挥好政府与广大农户之间的信息“二传手”作用。有效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突破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制约瓶颈。“最后一公里”实际上是从乡镇到农民的信息传递问题,也是制约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的最大障碍。

五、正确地处理好“四个”关系,推进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一是处理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局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就信息体系建设谈信息体系建设”。农业信息体系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信息体系建设必须从本地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抓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信息的迫切需求,重点突破,带动全局。

二是处理好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的关系。注意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信息服务,必须尽快建立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农业信息体系。因为仅仅依靠政府部门自身的力量,难以完全解决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问题。可以预见,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其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也越高。除政府部门外,各种农业专业协会、科研推广机构、中介组织以及各类信息咨询服务企业等也都成为直接的信息服务主体。政府从中扮演的角色是组织推动和监督管理者。因此,在加强政府部门自身信息体系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和扶持各类有条件的协会、企业以及生产经营大户等社会力量开展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推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城乡统筹;政府主导

Abstract:The Agriculture of Inform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content of construction of new village. Being the first urban and r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test zone, Chong Qing country information comparatively drops behind. Zone specialization and base weakness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restrict Chong Qing’s country information. Strengthening the basic establishment, increasing funds and training complex talent are efficient approach.

Key words:Country Information;Urban and R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Government Leading;Country Communication 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所谓“农村信息化”是指网络设施建设、应用软件开发、信息终端提供、信息内容整合、信息人才培训等在农村地域的集成运用。

一、农村信息化的基本要素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若干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的统一,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因地制宜地科学发展。基于各地的不同特点,在建设农村信息化过程中应考虑到以下基本要素:

1.地理环境:宏观看分为东、中、西部,一般指平原、丘陵、山区。

2.经济状况: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通常用GDP值来衡量。

3.产业结构:以什么产业为主及产业构成,各县、乡、村均有不同程度差别。

4.人口密度:是指居住在定义范围内的人数,以多少人每平方公里为单位。

5.文化水准:是指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受文化教育的平均水平(以中学、高中、大学生多少评测为宜)。

6.信息意识: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人员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需求、运用情况。

7.网络条件:是指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是否有了电信、有线电视、电力等网络设施。

8.组织管理:县、乡级政府对当地农村信息化发展如何组织、落实。

二、重庆农村信息化的特点

应该指出,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是项长期的工程,其重点在山区和西部地区的边远村寨。

西南重镇重庆,近年来,在其他行业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其农村信息化建设也已经大刀阔斧地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重庆实施的已通电行政村村村通工程建设,使3836个行政村结束了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历史,使广大农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06年10月26日,中国移动通信农村信息网在重庆建成,它整合了农业部信息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农民日报社等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农业信息服务商的信息资源,汇聚全国各地的涉农信息。目前已形成了政策法规、新闻快讯、农业科技、价格行情、农业气象、市场动态、供求信息、农家百科、预警信息等10大类近200种涉农信息内容,每日信息更新量超过5 000条。主要向农村地区提供移动话音业务、数据业务、互联网接入及其他特定应用业务的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并推出了“农信通”业务品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完善的移动信息化支撑。与此同时,利用中国移动农村信息机,不仅可以方便地查阅农村信息网的信息,行政村还利用信息机将信息直接到广大村民的手机上;通过农村信息机连通广播,可以用手机随时远程进行广播,方便了基层政府政务管理。将低廉的农村信息机作为终端,充分利用了移动网络覆盖优势,低成本地解决了农村基层信息落地的难题。中国移动通信农村信息网是中国移动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业务支撑平台,是中国移动为三农服务的首要入口。另外,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重庆电信的目标就是要把信息服务工作做到农民家里,切切实实地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在通信建设中,重庆电信紧紧依靠当地政府,按照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三部曲”,即信息帮扶、信息小康、信息全面小康,一步一步地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让广大农民有电话打,打得起电话,会打电话,并逐步过渡到能上互联网,用得起互联网,会用互联网,从而彻底改善农村现状。

然而,重庆市农村在信息化过程中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自然条件的不足。应该指出,广袤的西南热土为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优秀的条件,同时,地理位置的特殊以及自然条件的不足也为农村信息化建设设下了重重障碍。

2.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较差,导致信息资源粗放增长与有效信息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目前虽然各种涉农信息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投入低,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缺乏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农林牧渔业的网站信息难以最终传递给用户。据统计,西部地区互联网普及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2%,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同时,城乡“数字鸿沟”巨大,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城市的0.13%。农民主要通过亲朋好友、示范户获取服务,农民上网的平均比例只有0.2%。

3.广大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信息接收能力较差。同时,农业生产个体经营、小农生产为主的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农业生产者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农民多样性、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强烈。

4.农民的购买力不足,信息产品的价格过高。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作为消费主体的农民消费能力较弱,而信息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这也是导致农村对信息产品的享用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农村信息化推进过程的关键问题之一。 

5.目前既懂农业又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信息人才匮乏也是制约我市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障碍。农村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懂信息技术、农业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的缺失则严重影响我市农村信息化的进程。

三、发展重庆农村信息化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引导工作

由于农业信息化推进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单纯市场化的行为难以推进新农村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政府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应当处于主导地位,是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农村地区扩展的关键。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把政府的推动、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在资金问题上,制定扶持政策、落实资金来源,可实行政府补贴或社会资金投入方式,通过多渠道的投资机制来解决信息服务资金需求巨大与农村财政能力不足的矛盾;在组织运作上,通过政府、企业、社团之间的协同服务来解决农民对信息的全方位需求与农民社团经营能力不足、服务层次不高之间的矛盾。要建立信息化领导常设机构,以便实施目标规划。

2.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信息鸿沟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网络覆盖产生的差距,在信息化产业链中,电信网络是重要的基础环节,它是互联网与终端连接的主要接入方式之一。因此,农村通信网络的覆盖是农村信息化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电信运营公司有必要向没有通电话的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农户扩建网络,奠定信息进村入户的基础。在农村信息站点建立中遇有网络覆盖不到位问题时,由政府出面协调指定相关电信运营公司及时解决。

另外,为加快信息化建设向农村地域推进,缩小信息鸿沟,农村信息站点上网费应予以优惠,由政府会同接入网提供单位商定宽带上网、拨号上网收费标准。根据各地差异,鼓励灵活经营,但对收费标准上限应予以严格规定。对地处深山、边远乡(镇)少数民族地区,这类的农村信息化站点建设应纳入市级目标规划,在通电话后解决上网问题。相关主管部门应对这类地区的经营管理、收费标准等,研究制定更加优惠的倾斜政策和规定。 

3.各电信运营商和IT企业应积极发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业

在信息服务上,电信运营企业、各类SP服务商、软件企业应根据农村的现实需求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增加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信息内容,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信息。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应研发和推广适应农村特点、方便农民使用、质优价廉的信息终端和软件产品,让农民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实惠。以人为本,以农民能够接受的价格和方式提供信息服务,形成持续、稳定、长效的发展机制。与此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增加自身的经济收益。

4.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发展农村信息化,可以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发挥科学指导作用,降低农民的损失,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村信息化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是否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只有真正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才能使广大农民真正享用由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与效益,达到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因此,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对广大农民应加强培训。由于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培训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让农民尽快掌握电脑和网络技术,提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5.加强人才培养,全面打造复合型人才

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既懂农业知识又懂IT技术以及法律知识等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培养模式,学科间交叉较少,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加快改变高校培养模式,有目的地为农村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综合素质,是当前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信息化 推进 开发力度 信息化建设

一、前言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现在我们正赶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这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驾驭一个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就要利用现代技术: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等为企业保驾护航,因此,要在企业中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深度。

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经营水平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关键:首先要依托现有条件,拓宽计算机应用的开发范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层计算机人员培训,更新基层管理人员的理念,其次,依靠网络技术,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mis系统建设和信息共享,为决策者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再者,提高与外部信息的沟通,强化行业互动,是对企业文化的挑战。

如何推进,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并结合安徽省淮南矿业集团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

二、信息化现状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华东经济发达区腹地,安徽省中北部,横跨淮南和阜阳两市,是国家特大型煤矿。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02年以来,随着集团公司“建大矿、办大电、做资本”发展战略的实施,煤炭产量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客观上对企业信息化提出了新的需求。

2005年以来,先后建成了矿区光环网、622m通信传输环网和矿区万兆计算机网络平台,建成了集团公司数据处理中心。万兆计算机网络已经覆盖全矿区,生产矿井和新井项目部实现了双千兆接入。对外统一出口扩容为4×100兆连接,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均采取不同方式接入到集团公司企业网中,网络平均日在线用户超过2000个,各种服务器近百台。经过连续两年的建设,集团公司初步建立了信息传输无阻塞快速通道,并能够保证今后5~10年的应用扩展;集团级集中数据处理中心将实现各类信息集中传输、处理、存储和利用,为下一步信息集成奠定了硬件基础;逐步实现了集团公司信息网络的统一监管和安全防护,极大地提高了网络系统的快捷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信息化发展方向

信息化建设要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突出支持技术创新,充分体现集团公司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发挥信息系统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按照“国内领先,行业一流”的基本标准,按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以信息化应用开发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矿级网络平台建设,加强信息系统管理,提高队伍素质,继续推进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突破性发展。

1.建设“新三化”矿井

现代化新型矿井的生产模式就是要实现生产技术应用升级和井下少人无人的管理目标。对于现代化矿井,信息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矿井综合自动化控制上,核心技术为集成化的数据管理、通讯和编程组态,即将瓦斯监控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工业视频监控系统与生产煤流系统、矿井抽排系统等融为一体,形成矿井生产控制自动化、综合调度指挥和业务运转网络化,实现地面中央调度控制室对矿井安全和生产过程实时远程监控和调度管理,达到各生产、管理系统用人少、成本低、效率高的目标,提高整体安全生产水平,促进矿井高产高效。

2.支撑技术管理创新

加强煤矿灾害防治技术攻关,必须建立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包括矿山重大危险源鉴别、监控与分析;矿山安全生产领域共性、关键性技术的试验与基础研究,提高灾害事故的控制能力;复杂程度较高的灾害事故技术鉴定与分析验证等。

3.以管理信息化促进管理转型

集团公司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开发了一些适用于局矿两级网络应用的管理子系统。但现有应用系统基本上自成一体,在各业务口独立发挥作用,部门之间信息难以沟通,形成了信息孤岛和壁垒,这是制约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方面。同时,大量的基础管理业务仍处于手工统计汇总阶段,信息的收集利用率不高,失真度较大,管理效率低下。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综合集成管理信息平台和自动化办公平台,实现基础管理信息化、精细化和管理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率,推进管理转型。

4.管好用好现有的应用系统

目前在网上运行的各种应用系统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集团公司连续两年进入全国信息化建设500强,安全生产监测监管系统获国家信息产业部颁发的国家倍增计划优秀项目奖,并获得国家电子产业发展资金资助;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获省信息化优秀项目。这些系统必须在系统整合的同时,充分加强管理,建立适合各种应用系统操作流程的管理规范和维护制度,落实责任,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进一步统一对信息化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信息化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变化、加快技术进步、有效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带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信息化工作是“一把手”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关键在一把手。各单位、各级领导要进一步统一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2.强化规划意识

统筹组织,有序进行,整体推进。要充分考虑业务之间的互相衔接和不同阶段的延续性,有计划地实施,重点解决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不能搞一哄而上,不能搞形式主义,避免造成信息孤岛、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规划的集团公司统一的几大管理信息子系统,必须由集团公司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3.重点推进信息化应用开发

网络是基础,应用是目的。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应用。从现在开始,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已进入以应用开发为重点的新的发展阶段。要坚持以需求带应用,以应用促发展,加强煤矿灾害防治技术攻关,提升矿井综合自动化水平,提高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积极推广具有显著安全效益的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工业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系统、抗灾救灾指挥系统、采矿信息化技术(如动态三维电子矿图、瓦斯动态图形监测、矿山压力动态图形监测等)。应增强信息化需求意识,加大推进力度,早日实现集团公司集团级管理信息化。

4.重视信息系统网络管理,确保网络畅通

2005年以来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地增强了主干网络功能,提高了网络系统运行安全的保障度。但集团公司信息网络延伸至各矿,各矿网络平台又延伸到采区,各矿井网络平台建设和管理水平又严重参差不齐,无论哪一点出现故障都会影响到整个集团公司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五、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的应用,必将引发企业业务流程的改造,管理流程的改造,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去改变的,你不想去改造它,让一个计算机系统去全面适应传统的、手工的操作方式,这样不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太大的变革,充其量只是减少了运作过程的错误、减少了报表统计的工作量,让信息流动加速,而其它的一切如果全无改变的话,信息流动的加速并不会产生实际的使用效果去加速企业整体的运作,这是因为它无法对于手工管理的松散与不系统带来质的飞跃,这种信息化只是一种手工的替代品,无法称之为数字化下的信息系统。

总之,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绝大多数企业为信息化建设做了多方面的准备;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信息化应用环境继续改善;信息化应用给企业带来了积极变化和明显效益,企业对信息化效果的满意度提高,信心、决心增强;企业信息化的预算增加、投入力度加大,下一步重点将转向系统的集成应用、信息共享、数据整合和人员培训。

参考文献:

[1]潘明惠:信息化工程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