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为习惯的养成

行为习惯的养成

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表现;养成训练;途径方法

1. 问题的提出 一个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主要在家庭里和中小学阶段。到了中专阶段,许多习惯已经趋于定型,而且良好行为习惯和偏差行为习惯的差距突出的表现了出来,让我们不得不为重新提出行为习惯的培养问题,以便拯救已经走向歧途的孩子。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我们中专的这部分学生里,行为习惯偏差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是应试教育甩出的包袱,但为了国家和孩子的未来中专必须接受和改造他们。

2. 中职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缺失的主要表现

2.1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学习。从生源质量而言,中专生是升普通高中淘汰下来的学生,其学习成绩大多数很差,中考成绩三百分以下者占了60%以上。这也可以想象他们在学习上有多高的水平。其实,从表现看,主要是学习习惯差。表现在:不预习,不听课,不记笔记,不复习,不做作业,不总结,学习随意性的,没有计划,或者干脆就没有学习动机。考试时,完全靠抄袭,偷看蒙混过关。或者全凭瞎撞。有的上考场就睡,下考时不到两分钟已经填好空,交卷完事。

2.2 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表现在:一些学生不守纪律,经常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闲聊,说话、私自外出,上网打游戏无度、乱扔果皮纸屑塑料袋、行为放纵、脏话连篇,不讲卫生,清早不叠被子甚至一天不叠,几天不洗脚,懒惰成性。不正常吃饭,常是零食不断。可以说,这部分同学整个人处于非正常状态。而且,这些坏习惯相当顽固,屡教不改。甚至到了实习期间,仍然很差,迟到,旷工,散漫,不认真,引起用人单位的不满。因而被工厂开除,完不成实习任务。

3. 中职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习惯来源于生活,习惯的改变也要在生活中去找途径和办法。中职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可以大概分为学习、活动,实习、日常起居等。另外,还包括放假期间在家里和社会上的生活。所以,我们的办法就围绕着这几块展开。

3.1 抓好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言传身教,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课堂教学是中职生系统学习文化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担任各科课堂教学任务的老师在各自学科领域内都有一定的造诣,有的还有不少建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向老师学习,接受老师的影响,甚至模仿老师的某些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是极为自然的事。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什么样的老师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可见老师对学生的作用之大。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影响。要把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中职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向。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育人资源,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育人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教师要严格要求大家,并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出示范,让大家学会记笔记,学会听课,并定期检查。将优秀笔记进行展出,树立榜样。分层次布置作业,后进生的作业要稍简单些,而且也要检查。否则就不能督促那些惰性较强的学生。另外,要培养大家读书的习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组织读书活动,交流读书心得,互相推荐好书,营造读书氛围。这样的活动多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灵,提高其修养,从而改变其行为方式。

3.2 围绕学生日常生活,培养其科学的生活方式,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宿舍管理员要抓好学生宿舍卫生和作息的管理,定时认真检查,组织卫生差的同学参观卫生好的宿舍,让他们自己比较提高。抓好作息管理,公共用品管理,设表扬栏和警示栏,培养讲卫生,有秩序,守时间的习惯。其次,餐厅管理员要加强学生用餐管理,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对乱倒剩饭的要严厉惩罚。可以惩罚他们打扫餐厅,并扣除相应学分,还要写出检讨。第三,政教处和团委、班主任集中抓好学生上课纪律,比如迟到,早退,睡觉、旷课等行为的检查纠正,对此类同学要多谈心多鼓励,一有进步就表扬,要以正面教育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惩罚。要多让他们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要给他们出人头地的机会,丰富的活动,既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和纪律,无形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培养他们的上进心,一个有上进心的人是会注意自己的言行的。在这方面,班主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班主任要在班上营造一种民主积极热烈向上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感染。比如,抓住运动会的机会,抓住辩论会的机会,抓住歌咏比赛的机会,让后进生让行为偏差的同学积极表现,会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3.3 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积极分子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训练中的作用,见贤思齐,是人之常情,应该承认,中职生是有分辨力的,什么好,什么坏,是知道的,只是管不住自己,或者积重难返罢了,所以,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对他们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要比老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所以,学校领导,老师,要善于培养发现学生干部和树立先进典型,尤其要把原来差的同学树立为典型,让先进势力不断扩大,落后势力逐渐缩小。

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幼儿;健康人格;教育

人格即一个人的心理、行为、语言特征的总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一、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解释了习惯从小养成的重要:“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我们来回忆一下自己从小养成的习惯,如早睡早起、饭前便后洗手、尊敬父母、孝顺老人等良好习惯,只要是从小养成的,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相反,如果从小养成不做作业、随地吐痰、做事随意、粗心大意等坏习惯,成年以后想纠正,则非常困难。古人说的“三岁定八十”也就是如此之道理。所以说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缔造孩子健康人格奠定基础。

二、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可想而知,家庭教育多么重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条件得到了改善,很多家长认为,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条件,给孩子无原则无穷尽的爱就是对孩子好。过分宠溺孩子的家长还会认为孩子背书包自己进幼儿园会累坏孩子,甚至帮孩子穿衣、穿鞋,认为他们太小学不会,孩子上楼梯要抱着生怕摔倒,千叮万嘱让老师喂孩子吃饭……殊不知这样的溺爱会导致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好吃懒做的坏习惯,缺乏、甚至是没有了独立生活能力。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形成霸道、蛮横、不讲道理、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

有不少的家庭具备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学历也较高,但是部分家长在家中却没有给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家长经常在家中打麻将、上网聊天,家庭成员之间随便吵架、大呼小叫口吐粗言,或者胡乱评价时下的社会现象、任意抱怨社会抱怨政府等。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孩子的个性、人格形成,而且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愈来愈明显,并逐渐从孩子的言语、行为、心理之中体现出来。家庭环境对孩子能否形成健康人格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在不和谐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家庭成员吵闹打骂声中长大的孩子,人格是不健全的。父母的种种消极、不良行为习惯会影响幼儿的性格成长、有可能让孩子长大后丧失对生活积极意义的追寻。

有一句话叫做让生命成长,笔者认为父母教育孩子也应该领取“上岗证”,积极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坚持正面教育。切记不要用打骂、欺骗、恐吓等粗暴方式教育孩子……家长要从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挑起教育好下一代的社会重任。托尔斯泰说过:“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家长的自我教育又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有的家长为了孩子把烟戒了,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家庭和睦了,也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而努力学文化,这些都是自我教育、形成良好行为的表现,值得称颂。每一个家庭成员对孩子健康人格成长应当负起责任,这种责任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家庭是爱的学校,家庭是养成秩序和建立理想世界的基础、是培养孩子心智日趋成熟和健全人格的地方。

三、幼儿园教师要正确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受教育,这种集体式的教育从方式上、内容上、形式上都比家庭教育正规。在这里教师们将有计划、有步骤地专门培养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品质修养,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学习兴趣等。幼儿教师经过了专业性训练,他们具有较丰富的教育、保育知识和教育水平,他们比家长更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幼儿自制力差、很难判断是非对错,在幼儿园容易受同伴各种影响,并不加取舍统通接受。教师应该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对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及时发现并纠正。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例如,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养成了写完作业后检查的好习惯,日后他就容易逐渐形成细心、做事谨慎认真的性格;反之,若从小写作业马虎对待,以后就容易粗心大意、做事不细致。这些往往在不为人知的r候渐渐地根深蒂固,逐渐就形成了特定的人格。

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一旦养成了某种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要改变是难上加难。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想要改变一个人的人格,其难度更是堪比登天。若不在幼儿时期对孩子多加正确引导,日后再后悔便为时已晚。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可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老师也很重要。教师在幼儿品德及个性形成的过程中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的言行对幼儿起着言传身教和人格示范的作用,这是一种直观、具体的教育。幼儿园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素质形成的起始阶段。而教育就如同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稍出差池,就容易埋下祸根。教师文明得体的言行举止,在幼儿眼里那就是最好的学习素材。

四、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是一致性的。要缔造幼儿健康的人格,这三方面的教育要相互配合和协调,形成合力。

家长与教师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应及时沟通,共同监督孩子改正。不能因为对孩子的疼爱而纵容孩子错误的行为和习惯。幼儿因为年龄小,容易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环境、电视剧、电影的影响,家长与教师应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好坏、看适合幼儿观看的健康电影、剧集,尽量不让孩子接触到少儿不宜的内容。现如今甚至连一些动画片都含有暴力、色情内容,孩子容易模仿动画片里的情节,稍有不顺心便喜欢和同伴打架等。家长与教师应提高警惕,监督孩子,避免让孩子受到此类电视节目的不良影响,使孩子健康心理受到伤害。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缔造孩子健康健全的人格,是家长和幼儿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第3篇

[关键字]学生;行为习惯;道德修养

习惯是指在一定的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对每个人的成长取得决策性的作用的,特别是在中学时代,学生随着心理、生理的变化,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叛逆的时期,就更应该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内涵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阐述一个人对具体的人和事的行为过程,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会起到积极地作用,俗话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于初中时代的身心发展具有特殊性,因此,我们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涵中反映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我们的整个教育要有始有终,甚至是对人一生的教育,老师作为养成教育的实施者,就要做好树立终生教育的理念,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制定出一个相对来说较为长远的计划,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和打算。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是具有反复性的,所以老师要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及合理的策略。

二是养成教育是具有全面性的,它不限于老师,不限于学校,还包括家长、教育行政及管理服务人员的教育、社会其他相关人员及学生自己,养成教育是延伸到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所以,养成教育概括起来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重要途径。

三是人的行为习惯是建立在多次反复强化的基础之上的,通过结合人自身的主体意识而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而形成的,习惯一旦养成是不需要通过意志和外力影响的,因此,在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明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道理,然后通过事实跟学生们讲我道理,另外还可以通过故事的渲染,案例的分析,亲身的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最终达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习惯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去实施

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两个方方面做起:一是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规范学生们的行为习惯;二是培养学生习惯性的把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习惯。

1、通过组织活动来规范学生们的行为习惯。

在每个学期组织学生诵读诗歌、日常行为规范歌、一日规范歌,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制作诗歌。在课外还可与借助校园广播进行诵唱,以达到规范学生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的目的。在反复的训练和努力实践的情况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时要依据思想品德的教育,并制定一个严谨的、实际的、科学的计划,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获得锻炼,另外老师还要经常对学生进行监督检查,使学生的行为习惯逐步的获得提高。

2、在激发学生的乐趣的情况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只有学生在对某件事产生积极的情趣的情况下,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通过整理书包来培养学生养成整理东西的乐趣,老师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激发学生寻找乐趣,这要从每节课课前谁先把书放好,并能迅速的拿出学习用具的比赛激发学生的乐趣,这是学生能从良好的行为习惯中体会成功的快乐,进而使学生通过比赛这种方式,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通过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时候,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是能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无声力量,学生会以此作为学习的目标,榜样往往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它有较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特殊的作用,因为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就是善于模仿,榜样对于形成良好行为的习惯的可塑性非常强,也是最具有感染力的,所以在给学生树立一个什么样的榜样也是最重要的,要树立正面典型的榜样,让学生以长补短,这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我检查好方法,再通过自我检查改正自身的不足,老师在树立榜样的同时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很好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 在音乐的熏陶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音乐可以消除紧张,缓解过度疲劳,能将部分的兴奋和抑制有序的在大脑中交替,使学生的心理达到平衡,宣泄出自己的情感,学生长期的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来适当的听听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音乐是打开大脑潜意识,增强记忆力的有效武器,而且音乐还能屏蔽一些私心杂念,安抚学生的心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气质和风度,保持学生独特的个性,拥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因此我们可以下自习课上,放一些轻音乐来调节学生们的心理疲劳,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良好行为习惯的特点

好的习惯是能达到终身受益的效果的,达尔文曾经说过:“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则”就是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可分为:

1、做人的好习惯(诚信、负责、自信、善于与人交往);

2、做事的好习惯(做事有条理、讲究效率、善于合作、积极选择);

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第4篇

一、 习惯的形成

人的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习惯形成

的原因和过程。

1、习惯是注意的结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发现:处理知识,引起事物的发生,把秩序带入到我们内在的生活和外显的行为中,这些都占用了注意力。注意对于处理情绪,制定目标,解决问题是必需的;对于阅读、谈话和驾驶汽车也是必要的。没有它就不能完成对外界环境做出适当反应的工作。人们在特定时间内注意(即有意识的经验)投往何处,依赖于三方面组织要素的相互作用:本能、习惯和价值。

本能是千百年来有选择的结果。它使我们注意那些有关求生存的事物的知识,而且它们把我们和注意力限制在增强选择的适应性的艰苦工作上。当我们饥饿时,我们的精神力量就会被寻求食物所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被异性所吸引,是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吸引,人类早就不存在了。本能的注意模式帮助我们注意和避开危险的事物,并把兴趣放在那些过去有助于我们的身体与基因生存的事物上。

人们在生活中也获得了习惯,学会了忽略了某些事而注意另一些事。这依赖于以往遇到它们时是带来痛苦还是快乐。例如,有些人形成了一种从来不独处的习惯,是因为他们发现孤寂是无法忍受的;另一些人自己安排时间去从事体育运动,学习科学,因为当他们以习惯了的某方面去组织注意时,他们感到最惬意。当然如果单纯地从生物学的领域分析,本能和习惯是从盲目的方面去形成注意,正如它本身那样,是靠着依据过去的经验去疏通和重新调整精神力量。人则有重大的不同,人的心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价值则在另一方面按照未来的期望去塑造注意的模型。人类表现出期望去做事情的能力,不仅是因为他们当即就能从这种行为中受益(正如习惯所表现的),还因为他们想达到某种未来价值的状态。因而,“面壁十年图破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任何特定的时间,本能、习惯、价值都介入到形成注意模式中。有时候,本能、习惯首当其冲;另外时候,价值更能生效。指导注意力分配的意识,必须在两种相对抗的原则之间进行调节:我是应该按照本能与习惯所提出的那样听音乐呢,还是应该按照价值所要求的那样去准备考试。这就为我们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了机会。

2、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在心理学界,对行为受什么因素影响和决定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行为、环境、个人内在诸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这一种观点在众多的行为因果观中独具特色,从这一观点出发,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可以等待“习以为常”,也不可以“习焉不察”,更不能“习是成非”。而应该能动地以社会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以训练,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行为习惯是自我调节的结果。班图拉的自我调节论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人们也可以通过自我生成的因素,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他指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报酬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影响……事实上,除了在某种强迫压力下,当面临时各种冲突时,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使得人们可通过自我的结果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

4、习惯是动力定型。任何习惯的形成,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习惯形成的过程人们通常分成三个层次,最低层次就是不自觉阶段,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不断强化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就形成了习惯。就是第二个层次了,成为自觉行为。这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了。第二个层次也是经过反反复复,多次重复以后,一旦这种行为习惯被破坏以后,就内部调整了。但是要有意志努力。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达到类似本能的程度。到了自动化以后,也不需要监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行为习惯。一旦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学习为乐趣;自觉地看书、写字,积极动耳、动眼、动手、动口的习惯;自学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这是最佳的教育习惯。转贴于

二、 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华生、桑戴克、巴浦洛夫等人心理学说基础所建立起来的行为治疗技术在德育工作中取得明显的效果。行为治疗理论认为,人类对环境的不相协调的结果,或是学习得来,或是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所致。条件作用与条件反射,是机体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在不良行为和某些疾患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根据学习或条件作用的某些基本规律对它们加以治疗或矫正,帮助病人学习新的技能或行为,或者帮助病人通过学习或条件作用减少、消除适应不良行为和症状,或者通过学会一种新的行为以对抗适应不良行为和症状。行为治疗一般采取正向强化或负向强化的奖惩方式对不良行为者进行训练。但关于怎样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有他独到的见解。

1、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 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2、"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 什么是"成自然"呢?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 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3、有两种坏习惯不能养成。 叶圣陶认为:习惯不嫌其多,但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这两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

何谓“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呢?叶圣陶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的养成来说明“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的害处。他说,"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但这些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形成的,要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需要一些强制功夫,自己得随时警觉,直到‘习惯成自然’,就成为终身受用的习惯。可是如果在先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儿这样,明儿又那样,就可能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一种习惯,牢牢地在身上生了根。这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最要不得"。 这种习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一旦养成,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

那什么又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呢?叶圣陶举例予以了说明。他说,“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上来了,扑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好象是无关紧要的事。但这既影响他人学习和工作,又可能传播病菌,一旦习以为常,就成为一种妨害他人的习惯”。

妨害他人的习惯是恶劣品质形成的重要根源 叶圣陶先生认为某些人的不良品质的形成,一个重要的病根在养成了妨害他人的习惯。他说,如果一个人不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不懂得爱护他人,一切习惯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就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恶人。

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

正如柏拉图在两千年前所观察到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训练年轻一代寻找“正确目标指导下的欢乐与痛苦”。现代著名遗传学家也获得同一结论,相信对人类来说,进化的最好方法是学会在从事于必须去做的事情中获得乐趣。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良好习惯,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用不尽。”考察二战以后日本的三次教改,每每把养成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可以说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

参考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2.《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开明出版社,1989年。

3.《叶圣陶教育文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第5篇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错过该年龄段,再加以培养,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奏效。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模仿力强,对老师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是施教的最佳期。有人把小学生比作一张白纸,最容易在上面画出美丽的图画,反之,如果对他们教育引导不当,孩子不慎染上坏习惯,要再来进行改正,那就很困难了。因此,紧紧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期,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明礼貌等习惯。不仅对他们现在的和谐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遵循基本方法

(一)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结合。整体性是指对整个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要设定一个总体目标,使小学生在学校、生活、文明、守纪等方面的养成教育有一个总的要求。由于小学阶段的六年,时间跨度较大,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接受能力的变化很大。一般将小学阶段细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年龄阶段。根据每个年龄段的认识能力和接受水平,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使得每个阶段性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目标明确化,任务具体化。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结合,就是使得养成教育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达到和谐统一,保证各阶段教育协调一致,使得养成教育既有层次又有连续性,不然的话,易产生各个学段之间教育和训练脱节,不能发挥各阶段养成教育的合力作用。

(二)“知”与“行”相结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知”、与“行”统一的教育过程。尽管他们的年龄很小,认识水平有限,对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意义,一下子不能完全认识到位,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比方说用宣传字画形式吸引去看或编成儿歌让学生去唱,还可以通过广播、图片、团队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哪些是良好行为,哪些是不良行为,来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增强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在“知”与“行”相结合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知的层面要避免简单说教,要采取生动活泼形式便于学生接受,在知的内容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而且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二是在行的方面要给学生正确的指导地位,特别是抓好第一次,或者说前几次,力争做到手把手的教,要避免因指导不到位而产生新的不良习惯,再回过头来矫正,这就无形增加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难度。

(三)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他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力量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三方面的角色和侧重点各有不同,首先,学校是专业培养人的教育机构,有专业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有较强的教育组织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理所担当重任。学校对孩子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有整体的规划和具体目标要求,在广泛征求家庭、社会意见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其次,应积极主动的与家庭联系,一方面,把学校养成教育规划方案与家长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深入各家庭了解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状况,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针对每个家庭、每个孩子形成个性化的养成教育方案。

三、实施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