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具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习惯呢?习惯并不是先天的就有的、也并不是遗传而来的,是个人在后天的环境逐渐养成的,是在思考与做事情的时候在行为上的条件反射。习惯是在不断地反复的动作下形成的自动的行为方式。习惯的培养与养成刚开始是被动的,在一段时间后才会转换为自身主动的行为习惯。但是,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职生的生源都是不太尽如人意的,一般都是在中考失利的状态下,基本上没有希望上高中的学生,在无奈的心情下才选择中职学校的,还有许多问题少年也纷纷的涌入到中职学校中。因此,在这样的状态下,许多的中职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在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上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在传授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当前中职生的学习与行为习惯中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如何学习

从中职生的学生生源上来看,大多数的中职生都是被中考刷下来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来说比较差,中考成绩比较差。由此可见,他们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自觉性比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点情况: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坚定的毅力与耐力,在上课的时候总是迟到、早退、逃课甚至一个学期都不上课,在考试中一般都是瞎猜,有的交白卷,学习中缺乏自觉的、主动的意识,不按时完成作业,在上课的过程中玩手机、看小说、听歌、打瞌睡等等。

(二)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职生的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在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饮食习惯不良、随意花钱,吸烟、酗酒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日常的生活常常说脏话、打群架、逃学、厌学、甚至是偷偷摸摸等等。还有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守纪律,有的学生不讲个人卫生,不叠被、不洗衣服、不洗脚,懒惰成性,这些行为习惯使学生长期处于非正常的状态下,学生屡教不改,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使学生长期处于不良的生活状态下。

二、中职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与方法

什么是教育呢?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学校教育中,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学会学习,因此,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技能与习惯。针对中职生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点给与改进:

(一)促进学生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规范化、具体化

在中职生的教学中,他们的思维发展还处于感知的状态下,需要引导家长与教师来进行引导。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先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例如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倾听别人的发言,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进行下去。那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会倾听呢?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细化的、具体化到措施:在上课的时候,精致一些小动作、不进行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认真倾听其他学生发言,看看他们发言是否正确,看看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补充;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的活动,逐渐的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善于合作、善于读书、善于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的习惯,定期的向学生宣读《中专生日常行为习惯,教师根据这个孤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尊重他人、勤俭节约、遵守秩序、将就卫生等良好习惯。

(二)对学生监督、训练,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般认为习惯的形成需要21天,90天的重复动作就会将这种习惯稳定住。根据闭着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的时间又不听,但是总体来讲,坚持时间越长、习惯越是牢固。习惯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但是在最开始的第一个月是关键的时期,在经过一个与月之后,学生就会逐渐的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的时候,要向学生反复的宣传规范与规范,这样学生在反复的提醒下,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是被动的状态下遵守行为习惯,经过实践的深化,在长期的持之以恒下,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逐渐被强化。因此,中职生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需要被不断地强化,教师要给与监督。

(三)构建网络教育管理的模式

在学校的学习中,教师要随时的到班级听课,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学习态度、学习状态等问题,教师要及时的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到学生的生活的寝室,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还有文明习惯,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的解决学生在思想上的、学习上的问题,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逐渐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另外,在新生的入学中,要通过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在思想教育、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上,对学生尽心养成教师,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使学生自己行为良好的习惯。同时,为了使养成教育更更加具有有效性,需要建立以学生―教师――家长为中心的德育教育体系,继续深化养成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育必须要引导每个学生知法守法,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保障

中职生是学校中的学生,更是社会中的一分子,是社会中的公民。当今社会的共同追求与目标就是中国梦,中国梦的主要基础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因此,中职教育教学中,要有效的进行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明白自身作为公民,需要履行自身的义务,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更要明白自己的行为要在法律准许的范围内进行,要将法治意识深深地植根于每个学生的意识之中。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法律的敬畏精神,否则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出现破坏公共秩序、破坏公物的现象。在当今的中职教育中,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想象层出不穷,犯罪逐渐的低龄化,这些都是学生不懂法、不守法、不知法的现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要引导学生知法守法,这也是学生行为规则中“爱国守法”的重要的体现。

总而言之,在中职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要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让教育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成长。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同坤.养成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矿业大学出版:2005.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第2篇

一、采取阶段培养、循序渐进、整体提高的办法加强行为习惯教育

针对“三种习惯”的培养,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落实好培养任务,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策略,着力体现教育效果。比如生活习惯的培养,针对刚进入特殊教育学校的新生,我们用两个月的时间对他们的基本生活习惯进行训练,通过老师亲手指导、学生实践展示、学校开展评比等方法,达到预期目的。两个月过后,孩子们便能自觉做到早晚自己穿衣、洗漱、铺床叠被;饭前便后正确洗手、不挑食、不偏食、不浪费食物、吃饭细嚼慢咽;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用完的用具放回原位,保持桌面铺位干净整洁,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孩子养成更多的良好习惯,如:自己的小件衣服自己洗,同学之间学会在生活上相互帮助,甚至还帮助学校学做一些小事。又如,针对学习习惯的培养,第一阶段,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学会遵守学习时间,遵守课堂纪律,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书桌,学会带好学习用品,学会听老师讲课,这些看来是正常儿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对特殊少年儿童来说,是个艰难的起步;第二阶段,我们重点培养孩子规范书写、认真完成作业、善于提问、合作学习等习惯;第三阶段,着力培养学生提前预习、及时复习、主动识字、经常阅读等习惯。阶段性目标的确定和培养没有严格的界限,并非一成不变,这只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的体现,必须根据学情而定。

二、倾注爱心,耐心引导,持之以恒地开展行为习惯教育

特校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爱心+耐心+恒心”,是职业责任心的最基本构成要素,也是培养特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倾注爱心,爱生如子,是特校教师最可贵的职业品质。选择了特殊教育事业,就要热爱这份工作,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要消除职业歧视心理,把学生的发展视为己任,能够静下心来履职,潜心努力,无私付出,甘于奉献。即便学生身体有各种各样的缺陷,我们都能用同等的关爱去对待,去呵护,才能确保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耐心,是教育过程中的一剂良药。对残障儿童,我们必须不厌其烦地引导。一种看似简单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残障儿童身上往往需要下很多功夫。比如,刷牙、洗手、擦脸、洗澡等自立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细心地示范指导,不断地提醒和督促。又比如书写习惯的养成,要培养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培养规范书写的习惯,每一个动作都需要耐心帮助,反复指导,诲人不倦。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贵在坚持。残障学生接受教育的难度较大,我们必须抱定决心,不言放弃。海伦•凯勒在沙利文老师的辅导和帮助下成才的故事,给我们很多启示,作为教育者,我们坚信,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往往就是一步之遥。比如寝室卫生习惯的养成,我校长期坚持每天清晨起床打扫卫生、晚上睡觉前再次进行清理的制度。开始时,必须由学校行政领导、值班教师或宿管人员带头才能完成,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习惯,便能自觉完成了。

三、切合兴趣爱好,融入实践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要注重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行为习惯,能够达到更好效果。切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借助手工、歌唱、舞蹈、绘画等活动载体,有机地渗透行为习惯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辅导学生开展手工制作,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细心思考问题的习惯;开展合唱节目排练活动,我们可以渗透文明礼仪习惯教育。现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性教育课程逐渐丰富,并引进职业化教育模式,我们应该从这些实践类课程资源中发掘教育素材,珍视教育时机,积极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比如我校开设的理发专业课,学生兴趣浓厚,不少学生学得了好手艺,其间,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养成勤于劳动和善良待人的好习惯,让学生的行为品质与实践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四、榜样示范,不断激励,促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为差异原因;制定措施;严格训练;学校配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12-01

俗话说:"好习惯,早养成,有教养,益终身。"《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小学从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重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集体以及社会,生活常识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可见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它将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自信心的建立。

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1.行为习惯差异产生的原因

班上的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的文化素养,背景都各不相同,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庭成员们以自身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形成学生初期的行为习惯。

教师存在理念误区,默许差异现象。认为个体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人为改变不了的。这想法,实际上就默许了差距,导致差异变大。

2.明确意义,制定措施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处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做事先做人,人以德为帅",小学是以德育人的主阵地,我们把做人教育摆在首位,而做人教育对我们孩子而言就是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教育。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还记得1988年世界若贝尔奖荣获者在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呢?""把好东西和小伙伴一起分享"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饭前洗手,做错事要表越示歉意......"由此可见,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越早越好。

2.1 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自从进校门开始,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教室,在这间不足60平米的房间,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别人想法的习惯;善于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与人合作,自评互评的习惯……

2.2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应该渗透于他们的学习、劳动、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如:举止文明的习惯(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自觉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懂得感恩的习惯:古语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学会感恩是人性的体现,懂得感恩是责任的要求,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讲究卫生的习惯(班上有很多学生是隔代抚养,学生的卫生习惯实在有点差。没有干净卫生的场所,又怎能让同学们享受阳光雨露呢?我利用晨会课、班队活动课,对同学们进行行为疏导,讲一讲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可以让我们健康,让我们幸福!干净整洁的教室,优雅美丽的环境,可以让我们赏心悦目,让我们愉悦无比!),遵章守纪的习惯……

3.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溺爱式","军阀式"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行不通的,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只要目标确立,就要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对学生点滴进步要做出及时,正确的表扬,竖立他们改进自身不良行为习惯的信心。对于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要及时指出,并要求其改正,矫正。

4.家校配合,促进养成教育

育人,并不是说在学校一个样,回到家却是另外一个样。 一位教育家说过:"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所以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5+2=0"的教育感叹让许多教育者感到无所适从,5天的学校教育,抵挡不了2天周末带给学生的影响。因此,不仅仅是在学校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更多的要求是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行为的滋生,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例如,在家长的督促下,要求学生做到:物品摆放整齐;不睡懒觉;吃东西时懂得与长辈,朋友分享……

参考文献:

[1] 牟宗斌,薛和平. 中小学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23)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为习惯;榜样引导;事例启迪;养成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115-01

古代就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故事,近代更是把及早对孩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说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教师若能给予恰当的带有启蒙性、准备性、基础性的引导和帮助,小学生的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乃至影响其一生。

一、养成教育与行为养成内涵

什么是行为习惯养成呢?行为习惯养成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化的教育过程。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孩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孩子一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家庭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

如今的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家长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化的教育,极容易搅乱孩子们幼嫩的心智。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家庭教育在做人上的缺失。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座;一边给孩子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边却一年也不摸书本,甚至沉溺于麻将桌、电脑网络上;一边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一边却又给代替孩子做着做那的,恨不得饭都要替孩子吃……诸如此类矛盾,比比皆是。因此,有人很形象地总结出“5+2=0”,即苦口婆心的5天教育,就被家庭、社会的2天教育所抵消。

2.家庭教育在生活上的缺失。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号率先在每个家庭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家长一方面为孩子的成长大肆铺张,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孩子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拿伟人的俭朴生活来教育他们。试想这样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是利是弊呢?

3.家庭教育在思想上的缺失。在思想上,家庭的孩子处在“苦吃”和“享乐”的矛盾中。我们的家长,一方面对孩子进行忆苦思甜的教育,告诉他们要生活节俭,要吃苦,学习要刻苦努力,不怕困难;另一方面又时时处处害怕他们吃不好、睡不好,想方设法地为他们提供享乐的机会。

4.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上的缺失。在教育内容上,现在的孩子处在“重智”与“轻徳”的矛盾中。到学校,家长先看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问的是还学习成绩怎么样;孩子放学回家,家长首先检查的是学生的作业。在外,与他人谈及的也只是孩子的学习情况。人们很少甚至不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品德问题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或者不需要像学习那样值得重视。“唯有学习好才是好”的人才观,“重智轻徳”的教育观,让年幼无知的孩子失去了最佳的人格教育。

5.家庭教育在教育方式上的缺失。在教育方式上,现代孩子处在“放纵”与“专横“的矛盾中,有的家长以工作繁忙为理由,完全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还说把孩子送到学校,理应是老师教育的,再不管他们的事。因此,学生的养成教育不容忽视,应该加强重视,应从多角度、多渠道着手,并且持之以恒,才能取得预期的目的。

三、行为习惯养成与学校家庭教育契合策略

1.用榜样去引导,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榜样,学生就有方向、有目标了,而且学起来看得见、摸得着,具有说服力强、号召力大的作用,时时都能受到激励。所以,运用榜样可以起到激励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老师的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老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

2.用事例启迪学生,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学生身边的事例具有真实性,真实的事例最能激发学生们的浓厚兴趣,并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得熏陶和感化。现在大多数学生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中,又以独生子女为居多,他们总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节约,搞攀比,讲排场教师必须把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家庭利益的关系用具体的事例向学生讲明白,要利用孩子和父母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抓住年龄特征,以学科相互渗透去巩固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根据小学生易记易忘的特点,把养成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之中,多暗示,多强调,使养成教育立体化。这是作为教师必不可少的“功课”,更是巩固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明白,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进行养成教育的主渠道。而任课教师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联系学生实际,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养成教育的实践,是学生优良品德、良好行为习的主要实现方式。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即便他有多高的学历,最终还是会被社会所淘汰的。因此,只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目标,才能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才有可能走向成功。那么就让我们从人生的起步阶段开始,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吧。

参考文献

[1]孙云晓.邹泓.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5).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范文第5篇

1初中生良好行为习存在的问题

1.1家庭教育方存在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家庭影响孩子的成长,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初中生有一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家庭这个温暖的港湾里,家庭环境,家庭意识,家庭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振聋发聩地告诉世人,家庭影响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会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及社会教育永远无法替代的。而如今,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如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不求孩子的成绩多好,只求孩子生活得快乐就好。孩子的日常生活家长一切都全部包揽,这样孩子很容易养成懒惰的习惯,表现在学习上,孩子可能就不爱学习,不爱动脑,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也变得越来越差;表现在生活上,孩子的生活不能自理,容易养成好吃懒做的坏习惯。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有一些家长,一味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其他方面过于放纵。或许,孩子可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但是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与人相处时会遇到困难。

1.2学校忽视德育的主题地位

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也日渐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如要求名牌大学毕业,要求硕士博士学历等,继而,学校的教学工作有所改变,一味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过高追求学生的升学率,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则顺其自然或置之不理,虽然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成绩不错,但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学校学习环境不良,教师的榜样作用欠佳或者教师的职业品德不良等,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1.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和网络的普及,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其中负面影响的绝对量也大幅度增加,如社会不正之风对涉世不深的学生心理体验产生冲击;不健康文化信息对道德判断力不强的学生产生腐蚀;商业文化市场对充满好奇的学生产生诱惑等等。尤其是网络中暴力,打打杀杀的网络游戏等视频软件,学生容易上瘾,好于模仿,其危害性最大。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叛逆性强,意志不坚定,易冲动,如果这时不对其行为给予正确指导,就很容易养成不良习惯,进而走上犯罪之路。

2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目前对初中生习惯的养成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可谓是任重而道远。而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可塑性大,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抓紧这个时期养成好习惯,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为此,社会、学校、家庭都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齐心协力把学生的养成教育付诸行动才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使之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一下几个方面:

2.1注重家庭教育的培养

家庭是人们出生和生活的地方,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家庭生活的烙印。首先,家长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个温暖的家庭,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前提基础。除了物质的基本条件之外,家庭应该充满无私的爱,孩子只有感受到父母的爱,才能更好地去爱别人。其次,家长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以便在孩子的各个生长阶段都能很好地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同时,家长的教育方式也要转变,不要过分溺爱和过于严厉,应该结合孩子的自身特点,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最后,家长应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家长的诚实守信,有责任心等良好的品德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家长的不良行为则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2.2加强学校教育

除了家庭教育以外,学校则是养成教育的关键。首先,学校应该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整洁干净的校园会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则,爱护环境,讲究卫生。学校还要注意树立文明的校风和学风,优良的校风也会提升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教师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者,教师的言行举止,衣着等不知不觉就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2.3家庭和学校教育互相合作

我们应该把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首先,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目的相一致。学校的教育目的,应该得到家长的支持和拥护。家长也应该维护学校的名声,对学校做出正面评价;家长应该尊重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教师积极配合,树立教师的威严,教师在学生中有良好的形象,更有利于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实施。其次,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家长会。不仅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有利于了解学生的近况。这样能够及时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和表现进行纠正和引导。只有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协调合作,才能更有效。

2.4注重社会教育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社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们需要优化社会环境,消除暴力和不良风气对学生的侵袭。我们应该注重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共同发展,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应该树立和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构造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瘾大社会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我们应该创建先进、文明的媒体和网络文化,加强网络监管,禁止不良行为的网络宣传等。其次,我们也需要加强社区文化的教育工作,多开展一些公益活动,宣传和谐文明社会,增加学生的良好社区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鼓励和具有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者:陈晓霞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马芳.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

[2]吴丽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

[3]杨平,朱海.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

[4]董慧香.谈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宁夏教育科研,2013.

[5]张加东.试论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J].学周刊,2014.

[6]王禹.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4.

[7]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