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为科学与管理

行为科学与管理范文精选

行为科学与管理

行为科学与管理范文第1篇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会计执业界运用行为科学研究的成果,开始进行会计行为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会计学的一个分支——行为会计学,其中行为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行为科学的含义及主要理论

人们对行为科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用类似于其他自然科学的试验和观察的方法对人和低等动物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进行研究的任何学科,得到公认的行为科学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以及在观点和方法与之类似的其他学科的部分”(1982美国管理百科全书第三版)。即把行为科学理解为社会科学或社会科学各学科中对人(动物)行为研究成果的集合。从狭义上来讲,人们通常将行为科学理解为借用社会科学各门类中某些原理的行为研究成果去研究企业管理的学科,即组织行为学。美国管理学会1970年出版的《管理手册》中将行为科学定义为:“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管理中人的方面及人际关系进行的研究。”行为科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1924年的霍桑实验开始的,特别是梅奥等人对职工的行为及心理的研究为后来的人际关系学说奠定了基础。

行为科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行为科学和后期的行为科学。早期的行为科学又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着重研究职工在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研究作为“社会人”的职工及其社会需要的满足问题;后期行为科学在很多方面比人际关系学说更加细致和深入,主要集中于个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主要理论有麦格雷格的X理论与Y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罗伯特·豪斯的目标——途径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库尔特·卢引的团体动力学说、莫雷诺的团体成员关系分析理论等。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

这五个层次的需要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称为较低级的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称为较高级的需要。随着现代公司的不断发展,许多公司的工作条件(安全、基本生理需要)和薪金对于人的较低层次的需求来说,一般都是可以接受的,基本上是“令人满意”的。用马斯洛的观点来看,虽然不存在完全获得满足的需要,但那些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也不再具有激励作用,未满足的需要才是影响人的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集中力量改进工作环境的因素不大可能导致优异的成绩。

(二)美国心理学家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的理论及启示

赫茨伯格通过调查发现,导致员工极端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有:公司的管理政策;技术监督系统;与主管的关系;工作条件;薪金;与公司的关系;个人生活;与下属的关系;地位;工作安全。他认为,当这些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具备时,会使员工感到不满意,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如果具备这些条件,虽然能维持员工的现状,但不会因此而提高其积极性。以上各种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同时,赫茨伯格也发现使员工感到极端满意的激励因素主要有: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认可;工作本身富有挑战性;职务上的责任感;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他认为,这些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会经常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如果这些因素没有处理好,也能引起员工的不满,但是影响不是很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可给公司管理层带来如下启示:1.告知一个事实,采取了某项激励措施之后并不一定就能带来满意,更不等于劳动生产率就一定能够提高。2.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也是有限和不能持久的。3.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使其各得其所。注意对人的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用这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并维持更长的时间。

二、行为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实际上,从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根据工人“搬运生铁试验”总结出的“科学管理方法”而得来的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法,到现在的增值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行为科学始终伴随着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只是以古典管理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以服务于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局限于提供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经济信息,对人的激励局限于经济利益。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现代管理会计致力于:

(一)协助企业正确地进行目标多样化的决策,决策方法由最优化准则向最满意准则转变。

(二)协助企业做好纵向各个层次的多目标之间的协调配合,以达到企业总体目标与各级、各部门以至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之间的协调一致。

(三)改变过去靠行政命令强制进行管理控制为主的做法,取而代之以充分发挥各种激励因素的作用,采取最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励、引导企业各部门、各单位以至组织成员为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同时,使他们感到他们各自的目标和需要也可以从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四)用多样化的指标体系进行业绩的计量、评价和控制,最有效地调动企业内部各级、各单位、各部门以及组织内部各个成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以最好的状态完成预定的目标体系。平衡记分卡的应用就是一个管理会计与行为科学相结合得很好的例子。

三、行为科学在平衡记分卡中的应用

(一)平衡记分卡的原理

平衡记分卡起源于199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和复兴方案国际咨询企业总裁大卫·P·诺顿对十二家大型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平衡记分卡是一个绩效衡量系统,它的功能在于识别和监控企业各个层级上的关键衡量指标,主要目的是将管理层制定的战略与运作层面的活动整合起来,通过在四个常常冲突的衡量指标值中实现平衡而发挥作用。这四个衡量指标是:企业的财务健康度、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的优化、学习和成长。至于为什么是四个指标而不是五个、六个指标,难以通过数理方法进行证明,包括平衡记分卡的创始人卡普兰和诺顿在内的许多人也都难以给予明确的回答。从1992年起,平衡记分卡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中。1996年,卡普兰与诺顿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将平衡记分卡作为战略管理系统来使用》的文章。自此,平衡记分卡逐渐被财富1000强中近半数的企业组织采用。这些企业逐渐认识到平衡记分卡不仅仅是一个绩效衡量系统,而且是一个战略管理系统。那么,为什么来自经验总结的平衡记分卡会具有如此广泛的代表性,在全世界得到推广并能在不同的企业发挥作用呢?一方面是由于它紧密围绕公司战略制定业绩指标,注重贯穿四个维度的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强调主要指标之间的相互平衡;另一方面是由于它在应用中十分重视“人的行为”,战略目标的传递、业绩指标的理解、奖励机制以及支持系统无不体现出行为科学中的有关理论,这符合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方式的发展趋势,也符合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二)平衡记分卡中体现出的行为科学

1.提倡共同参与

“参与”本质上是一种激励机制,参与为员工和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提供了在企业管理中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因而有利于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平衡记分卡帮助企业寻找成功的关键因素,建立综合衡量的指标,然而,指标的选择和确定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而定,并根据状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在这个过程当中,平衡记分卡提倡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如企业将制定的战略目标在内部信息网上公布,并通过E-mail收集公司各级员工的反馈信息,使员工都主动地参与到战略的制定中来;同样,在目标的分解过程中,也要根据各部门讨论的结果和员工反馈回来的信息,确定指标的主要负责部门和主要支持部门。这样做的好处是:(1)对参与者来说,通过参与,实际上将“自我”融入到工作中,有利于提高士气,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因为可以将他们参加执行标准的测定看成是其对执行标准的认同,可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2)员工的参与可以降低其与指标相关的压力和担心,因为参与者已经知道指标是合理的和可达到的。让执行者参与指标的制定和考核,他们执行起来就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完成指标时会更加顺利、积极、有效率和效果,并可以在执行中更好地修正和完善现有的指标。平衡记分卡中的参与性融合了行为科学的理念,是满足组织成员受尊重和自我完善需要的手段。

2.注重团结协作

在平衡记分卡的奖励机制中,每个员工的经济利益不但与自己的平衡记分卡的完成情况有关,还与本部门的指标完成情况有关,与整个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情况有关。通过平衡记分卡创造出了一种激励环境来激励人们,确立了这样的行为准则:进入组织的成员不能脱离整个组织而有所作为,也不能脱离组织而各行其是,在组织和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关系;组织的每个成员只有为整体目标的实现做出最大贡献,成员的个人目标才能从中得到最大的满足;组织的上下级之间均以组织目标与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两者之间的“协调一致性”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这正是组织行为观的核心。为了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各部门之间需要经常沟通,员工除了完成自己的指标,还要帮助本部门的其他员工完成指标,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满足了员工“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

3.通过学习提高员工实现目标的期望几率

期望几率模式是美国科学家佛鲁姆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对某一个行动成果的评价和此人对这一行动导致后果的可能性大小的判断共同作用,决定了此人采取某一行动内驱力的强度,激励力促使人们采取行动,行动取得成果,通过成果得到满足。因此,为了激励职工,组织管理当局应该一方面让职工知道行动成果的强度;另一方面要帮助职工实现其期望,提高他的期望几率,以提高激励力。平衡记分卡中的学习和成长正是通过投资于雇员培训、改进技术和提高学习能力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提高他们实现目标的期望几率,进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例如,壳牌润滑油有限公司通过对销售人员在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使“外行认为你是内行,内行认为你不外行”。此外,还通过销售技巧、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全面提高销售人员的工作能力,从而帮助员工更好地完成指标,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4.通过支持系统实现自发的反馈

行为科学与管理范文第2篇

正文:

时代进人21世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席卷着经济生活每个角落,其对我们的冲击不亚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一种以低资源消耗,高技术附加的新产品,新服务充斥着市场,产品的个性化特征愈来愈明显。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兴起。把知识作为企业最关键的资源,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值。管理的重心由内转向外,由物、财转向知识进而转向人。投资取向以智力投资为主体,人员组成以高智力员工为主体,资产组成以人才和知识物化的无形资产为主体。企业围绕产品、服务信息一体化展开竞争,市场的边界日益全球化,竞争日趋剧烈,合作和竞争成为企业新的价值取向。过去在工业经济上创造的金字塔组织模式逐渐向扁平化的分布集中模式转变,传统的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专一化战略逐渐失去了先进性,创新成为时代新的主题。经营理念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新思路。传统的一味向内挖潜,转向向外增收为主。更注重人性化的管理理念,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目标的制定,强调企业与个人全面协调发展,既充分授权,又注重实效,注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部门之间的协调,培养员工的参与意识。同时新的知识经济为我国企业全面参与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也带来后发优势,但也带来极大的风险,笔者深深的觉得管理会计必须迎合这一创新时代的主题,融合吸收多交叉学科的理论成果。特别是行为科学的理论成果,以新的思维、新的角度去改造传统的管理会计理论,我们必须努力地从战略会计的层面去考虑问题。从“全息”会计的理念去提练、优化我们的会计信息系统,充分注意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相关性,以行为科学的理念去解决管理会计遇到的难题,相信管理会计一定会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21世纪的新模式。

一、传统管理会计的缺陷

(一)价值链太短。传统管理会计侧重于企业内部的作业。采用的是价值增值的观点,重点分析的范围从支付供应商货款开始,到收取客户的价款为止。最终目的是谋求两者之差最大化。传统管理会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项目的收益进行了预测与分析,但对风险的估计与评价不够充分。而且传统管理会计并没有注意到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对原料的获取可能有更大的价值,对其投人一定数量的资金可能会得到更大回报,即良好的供应商关系会对企业的生产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在零存货思想中会体现得更加明显。同时传统管理会讨‘还存在价值链结束太早的缺点。没有意识到企业和最终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仍有很大的价值,仅仅分析到销售为止是不够的。

(二)缺乏注重外部环境的战略观念。成功的企业管理战略就是要创造和支持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应当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提供有利于企业针对竞争进行战略调整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例如从市场占有额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企业竞争地位的相对变化,如果管理会计报告中包括市场占有额等非财务信息,那么,无疑会提供管理会计的相关性,使企业在决策之前有针对性,有充分地预防。超越传统管理会计的范围,进一步联系同行者,分析研究企业竞争优势。通过与外部竞争者的比较,研究本企业本量利和长短期决策相对变化,这对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来说更有意义,但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和解释这些信息。

(三)研究的内容比较单一。传统的管理会计特别重视用数学模型来讨论预测、决策的行为,很少考虑人的因素。众周所知,一个企业的组织管理,是由几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即财力、物力、人力等,如何有效地运用以上几个因素,也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问题。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人作为知识的载体、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使用者、继承者、发展者,成为组织关键性的战略资源,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产品,才能具有竞争优势。只有有效运用人力资源,才能创造企业的辉煌。但传统管理会计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二、完善管理会计的措施

(一)延伸价值链。价值链不能局限在购买材料到销售产品阶段,应对消费者产品的使用、保养、维修、处置给于充分的关注,并定期定时对消费者使用产品进行普查,吸收消费者的意见。著名的战略管理家波特将价值链描成一个企业用以“设计、生产、销售、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或作业,这就是说,企业的价值链并不是内部封闭的,而是一个两端开放的系统。只有这样企业才有活力和竞争力。反之,企业就难以把握和降低顾客的成本和满足市场的需求,竞争优势就很难建立。

(二)改变评价企业业绩的尺度。传统管理会计只注重财务指标分析,一般以投资报酬率来评价企业业绩,忽略了非财务指标分析,如创新和质量、市场需求、工作能力的提高、市场占有率。随着信息时代扑面而来,使得有些非财务指标反而成为影响企业长期竞争地位地重要因素。企业利润是否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竞争地位的变化。为此,战略管理会计将战略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业绩评价之中,以竞争地位的变化带来的报酬取代传统的投资报酬指标。对采用不同的战略行为进行比较企业的竞争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报酬变化,从而对新的战略方案进行评价和决策。战略管理会计应服从于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管理会计正是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运用货币的和非货币的指标,借助战略性业绩取得整体目标的一致性,增强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经济的一个特征就是以智力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投资对象。坚持人以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人力资本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首要问题。在一个企业中,一切经济活动都要通过人来完成,而人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有创造力的一种复合体,人是企业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通过人来实现的,而人们的工作态度对于实现一个组织目标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激励人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改变泰罗时代的“经济人”为“社会人”,克服以往管理者追

求短期利益而不重视人力资源的急功近利行为,实现管理方法论的根本转向。即由“以生产为中心”到“以人的行为中心”的转变,由以物质利益的刺激和以强迫监制为主要手段的管理转变为按人的行为和心理规律的管理。对每一位有创新、有发明的员工都给予奖励,尽可能把员工的潜力挖掘出来。

三、行为科学与管理会计关系

对于什么是行为科学,目前国内外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理解,把行为科学解释为包括研究人的行为以至动物的行为在内的多种学科,是一个学科群而不是一门学科。得到公认的行为科学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以及在观点和方法与之类似的其他学科部分。狭义的理解则把行为科学解释为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以及其他与研究人的行为有关学科的理论。1980年出版的英文版((国际管理词典》将其定义为“行为科学主要是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体和群体行为进行分析和理解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学说。其应用包括信息交流、创新、变革、管理风格、培训和评析等领域”。它强调的是试图创造出一个最优工作环境,以使每个人既能为实现公司目标,又能为实现个人目标有效地作出贡献。同时从心理和社会两方面去理解人、诱导人、激励人。因此,有人通俗地把它叫做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科学。迄今为止,人们对怎样给管理会计下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但多数学者认为管理会计是相对于传统的财务会计而存在的概念。它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众周所知,管理会计的工作环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其奋斗目标是确保企业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其对象是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其手段是对财务信息等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其职能必须充分体现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其本质既是一种侧重于在现代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中直

接发挥作用的会计。那么行为科学与管理会计又存在着何种关系呢?

(一)行为科学影响着管理会计。在任何一个单位和企业,人是起重要和决定作用的因素。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失败与企业的行为科学是分不开的,企业的行为科学可分为集体行为科学(全体员工)、个人行为科学(法人)。作为管理会计实践的理论总结和知识体系,管理会计学的形成与现代行为科学的完善过程密切相关,现代行为科学不仅奠定了管理会计学的理论基础,而且不断为充实其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管理会计学逐步成为一门较为科学的学问,能够更好地用于指导管理会计的实体,使人按照一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行动,更好地促进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发展,维持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实现企业最优化。巨人集团的成功与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巨人集团失败的原因有过多的个人行为,缺少团体行为,较多的个人行为盲目追求速度、盲目扩张搞多元化,在一些不是自己优势的领域铺很大的摊子,最后在财务上陷人困境。如今的巨人集团,更注重民主决策,充分发挥团体精神,积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职工的想象力、独创力和创造力,实现自我指挥、自我控制,促进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二)管理会计发展决定了行为科学模式。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会计与当时以经验和直觉为核心的传统管理方式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预算和控制,尽管后来人们充实了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以及变动成本法等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但在实践中管理会计行为还始终停留在个别或分散的水平上,着眼点仅限于既定决策方案的落实和经营计划的执行上,其职能只体现在“控制”方面。也就是美国泰勒倡导科学管理,把它称为“泰勒制”。它的核心是标准化,它首先要按科学方向制定生产标准;然后根据生产标准由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出“科学的”操作方法和工具。最后,通过管理人员对工人的严格监督和控制加以实施。“泰勒制”强调了管理的科学性、精密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但是当时的管理者对人的认识是片面的,他们把工人当作机器的附属品,认为工人做工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工资,只要给他们钱就可以刺激工人的积极性。行为科学建立在“经济人”这个假设基础上的,企业投资者作为“经济人”,其目标函数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工人作为“经济人”其目标函数是工资收入最大化。第二

阶段,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经济进入战后发展,技术革命的浪潮日益高涨,迅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表现在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得到广泛采用,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普遍缩短,新兴产品部门层出不穷,资本集中规模越来越大,跨国公司大批涌现,迫使人们必须考虑如何转变观念,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将过去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生产型管理模式调整转变为以开发市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也就是当时美国的管理学家梅奥得出的结论,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管理学角度对人际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物质利益要求已经不是工人的第一需要,经济刺激作用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工人和工人之间的关系,工人与管理人员的关系即社会因素,从而创造了人际关系学说。以上两阶段说明了不同的会计发展阶段也决定了这一阶段所适应的行为科学的规律。

(三)行为科学与管理会计有机结合。行为科学是行为科学的一般理论在各个具体领域中的应用,在会计当中,应该与管理会计有机的结合。90年代以来,财务会计管理体制转轨变型,会计界开始走上国际惯例接轨的正确道路,为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新契机,管理会计应适应现代经济管理要求,不仅完善发展了规划控制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而且还逐步充实了以“管理科学学派”为依据的预测决策会计和以“行为科学”为指导思想的责任会计。实践证明,只有把两者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它更加完善。

四、管理会计的未来展望

(一)管理会计的环境不断地变化。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经营战略、信息加工技术的社会环境变化,将导致管理会计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也相应变化,企业管理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如市场占有率、竞争能力分析,改变传统管理会计那种静态分析研究而用动态及不确定性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二)管理会计信息多元化。以人为本的时代,不仅要求企业重视人的行为激励机制,而且要有开拓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机制。作为以企业进行预测、决策、实施决策和达成决策目标提供有用信息为其基本职能的管理会计,就必须提供灵活、多样的涉及到物质和精神多层面的多元化信息。物质层面信息要求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和业绩考核方案,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行为积极性,使人在开始行动之前就有积极的行为意识,在行为过程中能做到有意识的自觉控制,是企业有关人员为达成各项目标作出尽可能大的

贡献。精神层面的信息包括企业职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工作热情、团队精神、企业内部组织协调性、整体环境、文化氛围等。新的管理会计将通过信息系统所产生相关管理信息,提供给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执行者,在参与决策、参与经营管理中发挥直接作用。

行为科学与管理范文第3篇

摘要:针对管理理论的由来,对各类管理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反映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并针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内涵进行阐述,反映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关键词:管理特征;管理理论;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管理活动自古就存在。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管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百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企业迫切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用科学的理论代替传统的管理。最早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就是美国的泰罗,泰罗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

一、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前者称为科学管理学派,后者称为行为科学学派。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要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与执行的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1916年),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他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国的韦伯也是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并提出了三种权力种类,认为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其代表作为《社会和经济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具有里程碑性质,影响十分深远。

科学管理理论不但在当时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的奖惩制度等,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忽视社会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忽视了人际关系的研究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1924年,以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代表,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学说,由此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理论的时期。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是一种诞生于近代,形成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学派。其早期为人际关系学派,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通过霍桑实验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他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指出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才是管理的最佳办法。其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是复杂的“社会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强调领导者的能力。

另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行为科学派的一类。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通过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来达到激励人员的作用。不过,马斯洛的理论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且他没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正是由于该理论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需要层次理论作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侧重激发人的创造性。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当代西方的各种管理学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协作关系更为复杂性,各种管理理论随之产生。

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的结构关系,目标是使组织有效率。

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的组织系统中使理论上决策最优和实践上的令人满意二项标准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目标。在企业的目标下,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色。

德鲁克所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

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到管理学来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

四、现代企业管理新理论及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愈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战略管理理论。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年),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其所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锻炼系统的思考能力,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远景与开展团队学习”,以建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应顺应以下几个趋势:

1.以经营决策为中心。经营决策是对企业整体行为过程和各种经营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应采用的策略和方针所进行的抉择。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把人作为中心来管理。企业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注重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使职工更多地关心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3.广泛地吸收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技术竞争。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如果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去开发新产品,就不能牢牢地控制市场,更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规模、类型、人员等条件,构建良好的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企业制度,实行集中决策,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授权的管理艺术,调动不同部门、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现代管理理论仍在不断地发展中,各学派理论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必然会有更合理的理论出现。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更应汲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将之付诸实施,这必将会提高中国的管理水平,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论文网]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材编写组.企业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光.21世纪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3).

行为科学与管理范文第4篇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企业迫切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用科学的理论代替传统的管理。最早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就是美国的泰罗,泰罗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

一、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前者称为科学管理学派,后者称为行为科学学派。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要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与执行的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1916年),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他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国的韦伯也是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并提出了三种权力种类,认为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其代表作为《社会和经济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具有里程碑性质,影响十分深远。

科学管理理论不但在当时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的奖惩制度等,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忽视社会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忽视了人际关系的研究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1924年,以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代表,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学说,由此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理论的时期。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是一种诞生于近代,形成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学派。其早期为人际关系学派,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通过霍桑实验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他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指出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才是管理的最佳办法。其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是复杂的“社会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强调领导者的能力。

另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行为科学派的一类。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通过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来达到激励人员的作用。不过,马斯洛的理论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且他没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正是由于该理论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需要层次理论作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侧重激发人的创造性。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当代西方的各种管理学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协作关系更为复杂性,各种管理理论随之产生。

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的结构关系,目标是使组织有效率。

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的组织系统中使理论上决策最优和实践上的令人满意二项标准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目标。在企业的目标下,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色。

德鲁克所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

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到管理学来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

四、现代企业管理新理论及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愈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战略管理理论。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年),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其所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锻炼系统的思考能力,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远景与开展团队学习”,以建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应顺应以下几个趋势:

1.以经营决策为中心。经营决策是对企业整体行为过程和各种经营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应采用的策略和方针所进行的抉择。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把人作为中心来管理。企业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注重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使职工更多地关心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3.广泛地吸收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技术竞争。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如果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去开发新产品,就不能牢牢地控制市场,更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规模、类型、人员等条件,构建良好的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企业制度,实行集中决策,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授权的管理艺术,调动不同部门、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管理活动自古就存在。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管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百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摘要:针对管理理论的由来,对各类管理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反映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并针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内涵进行阐述,反映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关键词:管理特征;管理理论;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材编写组.企业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行为科学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特征;管理理论;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管理活动自古就存在。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管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百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企业迫切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用科学的理论代替传统的管理。最早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就是美国的泰罗,泰罗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

一、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前者称为科学管理学派,后者称为行为科学学派。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要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与执行的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1916年),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他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国的韦伯也是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并提出了三种权力种类,认为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其代表作为《社会和经济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具有里程碑性质,影响十分深远。

科学管理理论不但在当时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的奖惩制度等,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忽视社会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忽视了人际关系的研究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1924年,以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代表,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学说,由此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理论的时期。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是一种诞生于近代,形成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学派。其早期为人际关系学派,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通过霍桑实验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他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指出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才是管理的最佳办法。其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是复杂的“社会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强调领导者的能力。

另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行为科学派的一类。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通过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来达到激励人员的作用。不过,马斯洛的理论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且他没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正是由于该理论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需要层次理论作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侧重激发人的创造性。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当代西方的各种管理学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协作关系更为复杂性,各种管理理论随之产生。

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的结构关系,目标是使组织有效率。

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的组织系统中使理论上决策最优和实践上的令人满意二项标准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目标。在企业的目标下,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色。

德鲁克所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

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到管理学来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

四、现代企业管理新理论及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愈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战略管理理论。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年),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其所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锻炼系统的思考能力,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远景与开展团队学习”,以建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应顺应以下几个趋势:

1.以经营决策为中心。经营决策是对企业整体行为过程和各种经营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应采用的策略和方针所进行的抉择。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把人作为中心来管理。企业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注重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使职工更多地关心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3.广泛地吸收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技术竞争。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如果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去开发新产品,就不能牢牢地控制市场,更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规模、类型、人员等条件,构建良好的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企业制度,实行集中决策,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授权的管理艺术,调动不同部门、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现代管理理论仍在不断地发展中,各学派理论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必然会有更合理的理论出现。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更应汲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将之付诸实施,这必将会提高中国的管理水平,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论文网]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材编写组.企业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光.21世纪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