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工实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

电工实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

电工实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

电工实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范文第1篇

关键词:集中核算 解决措施

0 引言

襄阳供电公司城区集中核算自2009年8月开始以来,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其间经历了一次系统升级、两次电费涨价,马上又要迎来新一轮的居民阶梯电价的实施,作为核算人员,深知保证核算质量对于优质服务的保障性、电费安全的重要性。

1 集中核算的特点

1.1 核算的用户多、数量大。襄阳市区现共有公变26万户,专变2500多户,而且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建设、户表开放,用户户数将会大幅提升;襄阳供电公司电费中心核算部共有6人,每个人都承担着四万多户的公变用户与四百多户的专变用户的核算任务。

1.2 核算的时间集中、强度大。公变用户26万户都集中在每个月的8-15号,人每天有100多甚至200多个抄表段;专变大部分集中在每个月的17-20号,多的每人每天有200多户用户。核算强度很大,又要保证核算质量,常常一天核算下来都筋疲力尽。如果再有哪个核算员有培训、考试、正常休假等等的情况出现,此核算员所承担的工作就要平均分摊在另外几位核算人头上,核算强度更大。

1.3 核算工作的准确性、细致性。公变主要看居民大电量与零电量、清单、报表;专变要核电量、电价、计量关系、变损、力率电费、基本电费等,需要一户一户的进行细致审核;对于动态用户更是要严把质量关,要纸质工单、核对系统信息、仔细核算电费。

1.4 核算工作的质量

核算的质量不仅关系着整个公司的考核质量,同时也是电力优质服务的坚强后盾,为电力部门电费数据的权威性起着支撑作用,也是电费颗粒归仓的重要依据。

2 核算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2.1 工单问题

工单是动态用户的主要核算依据,工作传递及时与否、工单填写是否规范,都影响着整个核算工作的质量与速度。

2.1.1 工单传递问题。在电费核算时,如果工单没有及时的传递给核算员,动态用户的变更信息、变更后的用户资料、计量信息、电量电费都无法得到检验,存在电费的核算安全隐患。而在实际核算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工单传递滞后,或者在正在核算期传了工单却没有及时与核算员进行沟通,也造成工单滞后。

2.1.2 工单填写问题。通过在核算中的比较,核算员发现工单的填写质量不太一样。强调工单质量的单位,工单的信息填写很准确、完全;不太强调工单质量的单位,工单的信息填写不太完全:如改类工单上没有写改类的止码、变压器的启用日期或改类日期、有些计量关系的填写与系统不符、表计信息与系统不符等等。更重要的是,有些部门没有新装、增容工单,这给核算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电费的准确性也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2.2 核算工作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体制。在核算中发现了问题后,由于没有一套统一的体制,在核算中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找谁解决,存在一些推诿现象,问题的处理流程不是特别清楚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各核算员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对发现的问题没有约束力、制止力,很多问题重复出现,增加了核算员的工作任务。

2.3 各地区核算员之间缺乏必要的经验交流。各地区核算员之间缺乏交流,对遇到过的问题也没有进行交流归纳,好的经验没有得到分享。加快核算人员素质的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培训可以提高业务技能,经验的交流可以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

2.4 过程管理不细致。在核算前的任何一个环节中如果出现错误,矛盾的焦点很可能都会在最后的核算中出现;但是核算又有时间的限制,公变3天、专变5天,如果碰上一个周末双休,解决问题的时间就更短,有些根本来不及解决,只能拖到下个月甚至几个月。一方面造成核算人员工作量增加,另一方面容易形成营业差错,影响公司整体考核质量。

3 核算岗位今后的提升、重头方向

3.1 电价政策、供电营业规则等有关政策的掌握和理解。在核算中,电价、变更业务的审核都是非常重要的必核项,电价政策、供电营业规则等政策的掌握和理解程序直接关系到核算的把关质量,特别是对于一些有一点模糊的地方,各岗位对这些模糊的地方的理解各不相同,造成了对执行情况有些分歧,需要有一个比较权威和一致的认可。

3.2 全方位的培训。电费核算岗位较为重要,需要掌握的业务技能是多方面的,对营销各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目前的核算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需要进行有效的培训。

电工实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企业会计核算从手工记账向电算化转化已成了普遍的事实。因此,会计电算化也就成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该课程主要涉及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在运用财务软件同时,会计的基础知识、财务会计及账务处理的理论知识一直贯穿于操作过程中。要将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却是一个不好把握的难题。正因如此,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在教学目标和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中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讲授会计电算化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编制程序上,认为学生应该能够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与要求编制相应的软件;一种是重点讲授计算机操作和财务软件的使用,认为学生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是最重要的。第一种教学目标,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一两门课程的学习,掌握软件编程是非常困难的,对于会计专业技能方面的提高没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软件编程方面会计专业的学生很难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竞争,设置这样的教学目标显得意义不大。[1]第二种教学目标,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一两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一种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这样的目标是能够达到,但是教学目标仅仅是掌握一种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财务软件的学习,掌握财务软件设置的原理、框架、结构、功能,以达到学习一种财务软件,掌握大多数财务软件的一般操作技能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目前,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一般都在计算机实训室进行,教师主要以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一边讲授理论知识一边将财务软件操作方法通过多媒体给学生进行操作演示,这种教学方式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各个操作步骤,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足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会计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熟练的财务软件的实际操作技能。而目前高职院校中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大多数教师是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直接受聘到学校任教的,在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已经十分繁重的情况下,教师很难再抽出时间到企业长时间进行顶岗实习,这种状况造成了教师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技能不强,从而影响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2]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就目前各高职院校情况看,有的院校侧重于财务软件操作技能,有的院校则侧重于会计软件维护与开发。从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看,笔者认为高职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应定位为:通过学习财务软件的操作,使学生掌握财务软件各个模块的操作技能、系统初始化设置,能对软件进行一般维护,了解各个模块操作对财报数据的影响,能够分析、解决模块操作中出现的问题。重点在于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财务软件设置的原理、框架、结构、功能,以达到学会一种财务软件操作,掌握大多数财务软件的一般操作技能。

(二)改革教学方法

当前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实验法和案例教学法等,虽然教学方法多样,对学生掌握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仍显不足。笔者结合本门课程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传统的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师授课时一边讲授理论知识一边将财务软件操作方法通过多媒体给学生进行操作演示,这种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与传统的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不同,采用自主学习法的课堂上,在学生开始进行软件操作前,先向学生说明本次课程的实训任务,大致的操作步骤,不演示具体每一步的操作,但是通过多媒体介绍本次课程中需要用到的软件模块的功能和基本操作方法。接着学生根据实训教材进行具体的操作,在操作过程遇到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指导解决问题。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能会有学生很顺利地完成实训任务,并没有遇到问题,对于这些学生,安排他们帮助遇到问题的同学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让他们认识到了在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法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2.分组训练在完成各模块的教学任务后,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指定不同的岗位,每个成员完成一个模块的实训任务,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完成总的实训任务。在分组实训过程中锻炼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3]

(三)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

师资力量是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高职院校中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大多数教师是会计学专业出身并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直接受聘到学校任教的,教师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缺乏。针对这一问题,结合企业会计实践工作经验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第一,教师要认真备好实训课。针对实训任务,上机反复实践,实践过程中随时记录有关问题,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后,将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汇总,为下一届学生的教学工作做准备。第二,加强与会计软件公司的合作,积极参加软件培训,主动参加软件开发商组织的各种认证考试,及时更新知识。[4]第三,从企业引进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力量。第四,到企业挂职,参与ERP的实施,向企业的专家学习如何解决在日常维护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以上几点是笔者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希望能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严莉萍.对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企业导报,2010(2).

[2]张晓萍.ERP环境下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电工实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气实训 专业意识 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173-02

专业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专业的独特认识,主要表现为在遇到专业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使用自身的专业能力解决实际的问题。要想获得专业意识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大量的实践进行积累经验。而电气实训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充分利用专业实训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进行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不断的练习当中,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并且形成较强的专业意识,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1 目前电气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气实训的内容主要是电气控制电路的学习,在开展实训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选择实践的内容,使学生可以逐渐掌握电气控制电路设计的方法。而且在学习的时候,需要坚持从易到难的规律,使学生可以学会更多的专业知识。但是在教学当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使得电气实训的目标无法实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实训理论性过强

由于学生在参加电气实训之前已经具备大量的理论知识,使得许多学生在进行电气实训的时候,常常只是按照理论要求进行操作,而不会思考操作方法的深层内涵。同时许多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只是按照老师的教导进行实践,没有探索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使得专业知识的应用比较盲目。在实训结束之后,学生不仅无法积累实践经验,也会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另外,一些学生在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在参加电气实训的时候,常常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电气实训的效果。

1.2 学生的主动性比较弱

在电气实训过程中,很多学生一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举手叫老师进行解决。不管是操作步骤出现问题还是机器出现故障,学生总是等待老师的帮助。而老师到来之后,也只是帮学生进行检查故障或者解决问题,但是没有在检查问题的过程中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这种方式,不仅容易使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成专业意识。

1.3 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少

电气实训的主要内容是进行重现电气控制电路,让学生自行搭建电路,可以让学生有效巩固所学的知识。但是这种学习方法只是让学生验证课本上的知识是否正确,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电气实训只是围绕教材内容开展,没有创新意识,也无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想法进行设计电气控制电路,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 电气实训安排不合理

首先,电气实训需要迎接大量的学生,机器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容易出现各种故障。一些比较老旧的机器,即使不断维修之后,也会经常出现问题。当学生遇到出现故障的机器之后,常常会处于不知所措的状态,没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其次,实训室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无法及时更新实验设计,同时也无法及时改革教学的内容,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最后,电气实训的老师多是按照教材的内容选择实训项目,使得教学模式的革新无法实现。

2 在电气实训当中培养大学生专业意识的对策

2.1 使用理论知识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电气实训的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需要专业的知识,比如线路连接方式、电动机的应用方式以及开关的使用方式等。如果实训只是照搬教材内的知识,使其展示给学生观看,则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提高电气实训的效果,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了解教材上操作方法的原理。其次老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需要适当使用问题进行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其了解理论知识当中的规律。最后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联系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意识。

2.2 先纸面设计后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电气实训当中需要建设许多的电气控制线路,可以让学生先在纸上勾勒好电路图,然后再将实际搭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意识。同时在设计电路图的时候,老师可以有效引导。比如在学生进行设计之前,老师需要将电路图的有关原理和要求讲出来,但是也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以免出现学生所设计电路图雷同的现象。另外学生在实际搭建电路的时候,老师可以在旁进行观看。如果老师发现存在电路故障的问题,需要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处理故障,而不是代替学生进行排除故障,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故障处理方法。

2.3 Y合实训问题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在开展电气实训的时候,学生自己设计和搭建的电路可能会出现许多故障。比如线路短路、电机不能正常启动等。这种故障的出现,可以给学生提供重要的经验,因此老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引导学生找出引发故障的原因,并且示范给学生寻找故障的方法,使学生以后在遇到电路故障的时候,可以快速找出故障的所在之处,同时老师需要进行示范处理故障的方法,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解决故障的技巧,并且积累更多宝贵的经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

2.4 进行讲解电气故障排除技巧,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在学生实践搭建电路,并且已经遇到一点阻碍的情况下,老师需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重点学习电气故障的排除技巧,为接下来的故障排除电气实训做好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讲解实际的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讲解电气故障排除顺序的时候,最先需要进行检查电源和熔断器的部分。其次假如认为是电路短路的问题,则使用万用表进行检查。最后老师再一个个比较常见的故障现象,鼓励学生思考产生故障的原因,并且指导学生正确排除故障。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故障排除技巧的同时获得较强的专业知识。

2.5 安排故障排除电气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

故障排除电气实训项目需要安排在电气控制线路搭建实训项目之后,然后将已经搭建完成电气控制线路作为实训的基础,有意识地将比较常见的故障安排在线路当中。比如电动机无法正常运行、电路短路、接触器无法吸合等。在开展实训的时候,可以将项目展示到实训专用网板上,然后随机选择故障安排在线路上,每组学生完成故障的排除之后,再将故障进行重新布置,提供给另一组使用。通过给学生进行故障排除实训,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的机会,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意识进行了解故障和处理故障。另外在学生进行排查故障的时候,可以清楚地了解自身不足之处,从而使学生可以认清自我,提高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积极性。

3 结语

电气实训开展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充分利用在电气线路当中出现故障,引导学生分析引发故障的原因,并且鼓励学生找出解决故障的办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其次,老可以在电气线路当中安排一些比较常见的故障,让学生分组进行排查故障,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故障排除的能力。最后,在进行电气实训的时候,需要充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时间操作结合起来,解决遇到的故障的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操作经验。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可以促进电气实训目标的实现,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艳,张峰.试论高校教师自我专业意识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52-153.

[2] 李颖.浅谈在设备电气实训中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意识[J].职业时空,2015(10):754-755.

[3] 裴咏之.加强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浅谈专业课教学中的一点看法[J].连云港职业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2): 78-79.

[4] 陈里,陆明.更新教材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452-453.

电工实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范文第4篇

在产业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各个产业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大,电力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必须及时进行电力人才的补充和培养。电力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例,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压力,应及时引入人才,促进电力企业各项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基于此,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电力企业实际发展的状况,针对性地提出人才培训策略,为电力企业培训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

电力企业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了丰富的电力资源,带动了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重要比例。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必须及时进行人才的引入和培训,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促进电力事业的发展。由于电力企业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因此在选拔人才的时候,需要对电力工作人员进行一定培训。从目前状况来看,电力企业的培训工作并不能取得顺利进展,由于一系列问题的影响,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制约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及时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优化和改进,促进电力企业培训质量的提升。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机制不理想。进行电力企业人才培训时,要和电力企业的实际状况相结合,结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技能型人才培训,根据电力企业的生产时间,确定培训时间,解决培训中的细节问题。但是在实际培训时,很多电力企业都没有重视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制定的培训方案比较随意,设计的计划不严谨、不科学,不能按照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规范。

2.培训方法不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企业的电力设备也在不断发展,在培训时,必须对员工的技术进行提升,让员工掌握新型技术,促进电力企业发展。但实际培训时,很多培训人员都是按照电力企业制定的培训书籍进行,不能将新技术、新知识融入到培训中,不能进行实践操作,导致员工的实践操作水平比较低下。培训过程中,课堂气氛十分压抑,不能调动培训员工的积极性,培训效果很不理想。

3.不重视培训工作。电力企业虽然在社会改革的进程中对相关理论和知识进行了更新,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某些方面还是不能取得进步。首先,培训领导没有对培训工作引起重视,对培训资金投入较少,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执行方案,培训目标不明确,导致培训不能得到有效进展。

二、提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措施

1.建立完整的培训机制。培训的时候,企业管理人员要根据培训的性质、特点和目标进行合理规划,监督培训进展的情况,对培训人员的结构、受教育程度、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合理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员工制定最优化培训方案,确定培训内容,强化管理和技术学习,必要的时候进行一定的实践操作;针对高层管理人员,要强化专业知识,提升管理人员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制定相应的制度,对管理人员施行考核,以保证培训工作顺利进展,促进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顺利完成。

2.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电力企业在培训时,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按照现代化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知识,不断学习和改进新技术,及时调整培训使用的方法和内容。培训时,必须在相关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实践学习,将实践和理论有效结合,让培训内容更加全面,让职员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提升人员的思想感知,让员工在实践工作中更具有责任性和使命感。在培训方法上,要采用比较灵活、新颖的方式进行培训教育。例如,知识技能竞赛、户外拓展、网络化教育等,强化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强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进一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构建信息化平台。电力企业的领导人员应该重视自身素质的培养,改变观念,认识到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积极投入资金,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提升培训效果。在培训时,可以构建信息平台,对培训的成绩、效果和使用方法等进行分类管理。利用信息化管理,可以及时展现培训人员的效果和变化,评价培训方法,从而总结出最合适的培训途径。网络信息是一种信息交流平台,可以及时解决培训中遇到的问题,公平展示培训人员的出勤情况、成绩等,全面掌握培训情况,优化培训效果。

三、结语

本文主要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培训的时候主要存在培训机制不理想、培训方法不到位、对培训不重视等问题,针对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电力企业发展的趋势针对性地提出建立完整的培训机制、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构建信息化平台等措施,以期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梁海娟.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4).

电工实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人力资源 一体化机制 考核评价

当前,如何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构建一个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平台和体系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的重点。作为这个体系的构成部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各大模块的完善和工作的展开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各大模块的工作各有侧重点,但又是不可分割的,如同生物链一样,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失衡。2008年以来,广西电网公司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积极构建培训、评价、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不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水平,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有力地支持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背景

1、社会和公司发展的新形势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2008年以来,广西电网公司的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的《劳动合同法》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新要求

公司自2005年实行劳动合同制、劳务派遣制两种用工制度以来,一直执行两种薪酬制度,带来了的弊端。一方面是同工不同酬问题,即同类岗位的员工因身份不同薪酬待遇也不同,这有悖于新《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另一方面是新入企劳动合同制员工(一般是指2005年1月1日后由公司招聘录用,尚未熟练掌握岗位技术与技能,职业生涯处于学习成长期的员工,包括新劳动合同制员工和新劳务派遣制员工)薪酬待遇突变问题,即劳动合同制员工入企一年见习期满后,岗位薪级大幅提升至同类岗位老员工(一般是指2005年1月1日前由公司招聘录用,已熟练掌握岗位技术与技能,职业生涯处于稳定发展期的员工)的水平。这一做法,使新劳动合同制员工薪酬水平的增长曲线与其岗位能力发展的曲线不相吻合。同时,薪酬短时间内达到较高水平后,后续扩展空间有限,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学习培训、提高岗位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和电网技术升级换代对人力资源的新要求

近年来,社会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公司提出了全面提升电网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新要求。为适应新要求,公司500kV超高压电网建设不断加快,城市电网智能化改造完善工作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无人值班变电站改造和集控中心成立,电网的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电网技术的发展,对公司人力资源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员工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3)公司战略目标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新要求

公司提出用8至10年时间,将公司打造成“电网坚强、管理规范、人才一流、服务优良”的国内先进省级电网公司。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不仅需要有先进的电网,更需要有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2、2008年以前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公司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随着电网新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人力资源环境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能进能出”的灵活的劳动用工机制

公司每年通过招聘劳动合同制和劳务派遣制员工来解决生产的结构性缺员问题,但缺乏将优秀的劳务派遣制员工招聘为劳动合同制员工的“进口”通道。同时,作为国有独资企业,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用工观念使部分员工“铁饭碗”的观念根深蒂固。旧的用工观念与用工管理制度导致员工一旦上岗,无论能力高低,基本只能留用。“出口”的不畅通无法让不符合岗位要求的员工离开公司,形成了事实上的被动、消极的终身雇佣制。

(2)缺乏“能上能下”的动态的薪酬调整制度

由于公司工作分析、考核评价等基础工作薄弱,员工上岗套薪后,除非到达退休年龄或出现违纪违法问题等情况,薪酬才能“下”来,否则,即使工作平庸薪酬也降不下。由于没有根据岗位能力和贡献进行薪酬调整,导致员工产生“会干不会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学习不学习一个样”的心理,严重挫伤了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3)考核评价制度尚不完善

考核评价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系统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考核结果能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其他环节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而公司2007年开始实施的考核评价工作中,在制度建设上还不够完善:相关部门的考核评价职责不够明确、流程不够规范、评分标准和量化标准不够细化;考核评价结果未得到充分利用,能力优秀的得不到提薪或晋升,不合格的也未予以降职或辞退。考核评价制度的不完善使其成为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链条中的一块“短板”。

(4)培训管理还有待于加强,员工参加培训的内生动力不足

公司的培训流程管理不够规范:一些培训计划的制定还存在由领导或部门主管直接设定,而不是基于培训需求调查分析结果制定的现象;培训课程、师资和基地等软硬件基础尚不完善;培训手段不够丰富等等。由于培训管理上的不足和培训内容、方法缺乏吸引力,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问卷调查显示,员工参加培训积极性为“较高”和“高”的比例仅为65.2%,部分员工培训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

综上所述,一方面形势的发展要求公司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各模块尚不完善,培训、评价、使用、待遇这四大模块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缺乏有效联动,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瓶颈。

二、构建一体化工作机制的相关理论依据

2008年初,公司充分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指导实践,着手研究培训、评价、使用、待遇各模块之间的结合与联动,着力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有效互动机制,并藉此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水平。

1、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理论

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理论是指在传统和现代企业管理系统基础上构造具有激励约束性质的正反馈环节,将开环管理系统转变成闭环管理系统,从而显著改善企业管理系统的功能,并使系统本身产生自激发展功能,促进企业良性循环。企业实施正反馈机制是构造一种新型生产关系,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企业的一种有效机制,有利于形成系统内部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在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基础之上,每个人都有向较高层次发展的需要,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时,要重视员工自我提升的内在需求,设计满足员工不同层次需求的激励机制,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双赢”。

3、利益驱动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利益驱动的。合理的利益驱动机制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行之有效的选择。通过招聘录用、辞退解约、薪酬待遇调整等利益驱动,加强对员工的管理,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和学习培训,提高岗位能力,在通过能力的发展获得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企业效益的增长。

4、人力资本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指出,一个企业要想实现效益提高,必须拥有掌握现代知识和技能,适应生产力要求的人力资本,而这必须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大量的教育投资才能实现。因此,完善培训制度,加大对员工教育培训的投资力度,努力把企业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探索和运用,为逐步解决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难题、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水平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确立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工作思路指明了方向。

三、构建一体化工作机制的思路、实践和成效

1、工作思路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际,研究建立了融员工培训、评价、使用、待遇于一体的管理模型,从整体上确立了一体化机制的工作思路。

以考核评价的结果运用为手段,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和其他管理模块之间的联结与促进作用,建立起培训、评价、使用、待遇一体化工作机制,达到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用工行为、有效激励员工的目的,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实现对员工的闭环管理,从而全面推进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

在一体化工作机制闭环管理系统中,培训是基础,是人才培养的起点;评价是手段,是衡量培训效果和使用、待遇的量化依据;使用是目的,是员工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待遇是保障,是员工激励的前提条件。其中,考核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员工“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综合测评,为培训、使用、待遇等管理工作提供量化标准和依据。通过考核评价,准确地衡量员工能力差距和培训实效,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工作;通过考核评价与岗位聘任与否挂钩,有效地畅通员工的“能进能出”通道;通过考核评价与薪酬的合理联系,有效地实现薪酬动态调整,激发员工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工作思路流程图如图1所示。

2、具体实践及成效

按照上述确定的工作思路,公司从完善考核评价制度、扩展考核评价结果应用、畅通员工“能进能出”通道、强化薪酬待遇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加强培训基础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一体化工作机制的实践。

(1)实施一体化机制的硬、软件基础建设

一是硬件基础建设――组织建设:公司成立人才培训与评价中心,各单位也相应成立专门培训与评价机构,并配备各级培训管理人员,为培训与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基地建设:公司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建成南宁、柳州技能培训基地,整合优化北海培训中心、桂林培训中心。各分子公司在公司的统一规划及指导下,建立南宁、百色、玉林、桂林等单位级培训基地,形成以公司级培训基地为龙头,单位级培训基地为支撑的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两级培训基地架构,为各类人员的培训与评价提供了硬件保障;师资建设:修订《人才培训师管理办法》,将人才培训师能力标准分为5个星级,实行星级评价和动态管理。组织考核评价及聘任,建设了一支由450名人才培训师及320名人才评价师组成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网络培训系统建设:投入270万元资金建立网络培训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系统来提高培训管理效率。

二是软件基础建设――构建培训管理体系:在国内电力系统率先导入ISO10015国际培训标准,构建公司、单位、车间、班组“四级培训管理网络”,从组织的层面明确四个培训管理层级的管理职责,并把培训内容明确划分到各级负责,使员工培训工作职责真正落到了实处,培训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得到有效提升;构建管理制度体系:先后颁发了考核评价、持证上岗、岗位薪级调整等办法与规定,进一步明确各有关单位(部门)的考核评价职责,规范考核评价流程,明确员工“德、能、勤、绩、廉”的综合考核评价要求及考评结果的具体运用,并细化各考核指标的量化评分标准,从整体上建立了一体化机制的制度体系;加强学习资源开发:开发124个生产技能岗位的《岗位培训手册》,分级编制了涵盖供电企业28个主要技能工种的技能评价标准、持证上岗培训大纲和教材,建立起库容为10万多道试题的试题库,结合安全生产需要开发出21门培训电子课件和视频学习课程。教材、题库的开发满足了员工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提高了员工学习培训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使一体化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

三是积极开展大培训大评价――公司各级单位及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推动一体化机制的运作。2008―2009年,共培训员工22万人次,评价8647人次。

(2)员工使用与考核评价结果密切联动,解决员工能进能出问题

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员工是否胜任岗位工作的主要衡量标准,作为人才招聘、岗位调整、劳动关系存续与否的依据。对考核评价优秀的员工,可由劳务派遣制招聘为劳动合同制,打开了员工的“进口”通道;对考核评价不合格、不胜任岗位工作的员工,经培训后,二次评价仍不合格的,予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协议)或调整岗位,打通了员工的“出口”通道。

近两年来,公司择优招聘考核评价成绩为优秀的796名劳务派遣制员工为劳动合同制员工,配置到调度、变电、线路、营销等生产空缺岗位上。同时,与初次考核评价不合格、经培训后二次考核评价仍不合格的1名劳动合同制员工和22名劳务派遣制员工解除了劳动合同或劳务派遣协议。员工的“能进能出”得以实现。

(3)薪酬与考核评价结果密切联动,实现薪酬动态调整

一方面,按照新员工能力发展规律调整薪酬制度。从新员工能力发展角度出发,调整原有薪酬制度,明确新员工的岗级薪级设置。调整后的薪酬制度规定:新入企的劳动合同制员工和劳务派遣制员工执行同一个薪酬制度。新员工通过五年时间的学习培养与考核评价,其薪酬待遇可达到或接近同类岗位老员工的水平;在五年的学习培养期内,考核评价合格或优秀的员工,薪级晋升一级;考核评价不合格的员工,薪级降低一级。薪酬制度的调整与完善,一是较好地贯彻落实了《劳动合同法》的精神,解决了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使公司的用工行为更合法、合规;二是在五年的学习培养期内,通过定期的(一年一考评)考核评价,衡量员工能力发展,并相应调整薪酬,这既符合能力与薪酬相匹配的发展规律,解决新员工薪酬待遇突变问题,又能不断地激发员工参与培训、提高技能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对老员工进行薪酬动态调整。随着电网技术的革新和企业的发展,老员工的能力发展能否适应公司发展需要也要进行衡量。因此,公司引入考核评价这一有效载体,定期(三年一考评)对老员工进行考核评价,以考核评价结果反映老员工能力变化,并与薪级变化挂钩,实现薪酬动态调整:考核评价为优秀的员工,薪级晋升一级;不合格的员工,薪级降低一级;仅为合格的员工,薪级不作调整。

通过加强薪酬动态调整与员工能力相联系,特别是薪酬体系的设置与新员工的能力发展规律及贡献大小的高度耦合,充分发挥了薪酬体系的激励效能。2009年,公司有2100多名员工晋升了薪级,239名员工降低了薪级,实现了待遇的“能上能下”。

(4)培训与考核评价结果密切联动,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工作

公司大力推动培训与考核评价工作联动,总结分析考核评价结果,查找出员工的能力差距,制定富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并将此分析结果反馈至各级培训管理网络。各级培训网络以此为参考,根据本级培训职责,结合员工的培训需求和各工种员工工作的忙闲时段,统筹培训活动实施与实际生产任务的关系,及时调整培训项目内容、时间及教学方式,在解决“工学矛盾”的同时,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过一体化机制的应用与实践,员工的观念有了较大转变,既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压力,增强了学习岗位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性和迫切感。从2009年的调查反馈情况来看,选择参加培训积极性为“较高”和“高”的员工比例由一体化机制建立以前的65.2%上升为82.5%,员工培训的内生动力得到切实提高,学习热情和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得以有效激发。

培训内生动力的提升和培训工作的加强,促进了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员工综合考核评价的优秀率从2007年的17.8%上升到了2009年的34.5%,不合格率从2007年的21.7%下降到了2009年的2.4%。在南网公司2009年组织的技能大普考中,公司变电运行值班人员成绩排名第一。在南网公司2010年配电运行人员和地调继电保护整定人员技能普考中,公司两项成绩均名列五省区第一名。

总之,公司构建员工培训、评价、使用、待遇一体化工作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制度更加规范完善。培训、评价、用工、薪酬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完善,真正实现人员的“能进能出”和薪酬的“能上能下”。二是观念有了较大转变。用工改革和管理创新的促进了员工观念的转变。人员“能进能出”和薪酬“能上能下”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员工及管理者深受触动,原来的“铁饭碗”和“干好干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等旧观念有了较大转变,岗位管理的理念也为大家所接受。三是教育培训和考核评价工作进一步加强,员工培训的积极性和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涌现出了一批专业技术技能拔尖人才。真正促进了公司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为公司生产经营各项工作上新水平提供了人力资本保障。

四、建议

全面总结公司近两年来推行一体化机制的经验,我们发现有一些环节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需真正建立并与现行的考核评价工作紧密结合;培训工作在满足员工的多样化培训需求方面还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考核评价的范围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题库的分级建设与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目前公司的考核评价工作还局限在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员,下一步要逐步推广到管理岗位人员,研究通过建立胜任力模型等方法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使管理人员的“升、降”均有量化依据,真正拓宽管理人员的“能上能下”通道。同时,在现有考核评价题库的基础之上,建立分级、分类的题库,为进一步对各类员工开展科学的考核评价做好基础工作。

总体而言,公司构建培训、评价、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的方向是正确的,思路是清晰的,措施是得力的,成效是显著的,对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梁裕楷、袁兆亿、陈天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3]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修订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商务印书馆,1990.

[5]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6] 王守恒:教育动力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 金玉成: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理论[N].经理日报,2002-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