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体育课程标准

新体育课程标准

新体育课程标准

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体育教学 创新 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学创新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影响到素质教育体育教育中的实施。所以,教师应该具有全新的教学观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以适应新形势下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过去,在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束缚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毫无生气可言;在课堂管理上,教师只是一味地严肃认真,缺乏活泼快乐的气氛,把学生培养成了学习的机器和只知道接受的呆子;在教学上,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只是强调对运动技术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身体条件各不相同,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理所当然地是课堂上的主角。在旧的教学模式中,注重学生对动作的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教育。今天,国家终于推出了《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打破了旧模式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民主、合作、平等、互利的师生关系。要求一切要从学生出发,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深入到学生当中去,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各方面协调发展,教材内容全面多样,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客观,并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使我们打破了传统的落后教学模式,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体育教学观念,并且针对自身情况,利用各种方式和现代化信息渠道,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教学管理方法,了解学校体育教育的新指导思想和新的目的任务,了解和校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从而能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走进新课程,创建新的教学方法。

二、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构成要素

新课程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对课程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改革,强调体育课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学生的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它特别重视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增强体能其它身体素质,掌握体育基本专业知识和运动技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新课程还将课程的设置更人性化,要求课堂教学要与人的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教学理念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的成构要素:(1)体育教学理念。体育教学理念是体育教学模式形成的理论基础,使人们能够了解体育教学模式形成根源所在,并在它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地教学和科研,为教师教学手段的创新提供理论指导。(2)教学目标的确立。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了教学模式,而教学目标又决定着模式的操作程序和策略等方面,所以它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新课程标准》规定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五个领域目标得到部分或全部的发展。

三、在《新课标》指导下寻求创新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活动中,有时外部学习环境可起到很大的作用,有时则是内部学习动机起作用,它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互相交替、相辅相成,并自始至终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为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如下措施:(1)教师发现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兴趣时,可根据条件改变各种外部设施,使学生在外部学习动机的刺激下提高学习兴趣。如改变以往陈旧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使音乐、舞蹈、健美操等走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有了一定的外部学习因素刺激以后,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和正确地人生观、世界观,科学地引导这些积极的心理因素,使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3)在学生有了内部学生动机之后,要利用有利条件去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让学生自己设计、创编体育课的一些内容和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的目的。

要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为主,以外部学习动机为辅,两者在学生学习中轮流交替地起作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始终处于主动的状态,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学习效果也必定会大大地提高。

2.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学习潜力,而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学习潜力能被开发出来,学习目标得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旧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照猫画猫,画得象就是好学生,而不去考虑教学生怎样去学,这种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不到开发和利用,严重影响了长期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的先进的教学理念下,我们采用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出发点,并最终实现由教师教到自主学、由学会到会学这一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快乐体育”新教学模式,更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和运动的兴趣,满足学生的自主快乐学习的愿望,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积极自觉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创建与众不同的教学模式

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观点

一、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到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一举一动是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我们切不可只关注于向学生提出各种行为要求,只检查学生做得怎样,判断学生的对与错,而忽视了自己在与学生交往中的榜样与示范作用。人们常说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育教师由于学科的特点, 已成为学生最接近的自然模仿对象。体育教师的言行、气质、风度等都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体育教师的榜样作用往往比言教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二、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

理解新课标的理念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只有正确理解新课标的性质和理念,才能更有效地上好体育课。要准确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健康第一”。要牢记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所以,上课时我们应注意不要把体育课认为是单纯地教学生一些技能。要让学生懂得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和体育活动对身体的作用,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并能从中找到乐趣。让体育活动内容丰富些,不要局限于课本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是应多选择一些既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又能锻炼其意志品质的教材。体育贵在“育”,应让学生体验严格、精确、向上、团结协作等多方面的体育精神,以培养其做事认真、善于吃苦的作风。不要过于死板的只是运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体育课成绩,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察,这一点新的课程标准已给我们做出了详细的指导。

三、精心备课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

备好课,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和前提。备课时除了常规要求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吸取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教训,进行集体备课。毕竟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大家的智慧是备好课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实践也证明, 好的优质课大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2.要充分考虑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例如:男女生比例、学生的实际水平情况等)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多个班级同时上课、器械多少、场地情况等),不备不切实际之课。 3.要充分考虑到体育课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特别是在学习或练习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教材时,更要考虑周到,并作相应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4.备课时也要备学生的突然“提问”和“发难”, 虽然这种情况不会常出现,但作为老师,应该有这方面的准备,这也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这更需要老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应付突发状况的能力。

四、开展“游戏”教学,发现体育的乐趣

1.提高学生兴趣,根据内容需要做到寓教于乐, 开展“游戏”教学要做到寓教于乐,就应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体育课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小学生们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游戏的设计非常重要,好的游戏能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当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设计游戏内容时要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特别是要从实际需要出发,紧扣教学内容。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启发同学们自己设计游戏,此举不仅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团队精神。

2.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多借助多媒体、录像、图示等手段分解动作要领体育动作的完成,往往是在瞬间,有时一个技术的动作包括连续几个动作,如果单凭教师示范,由于速度快,学生往往看不清楚,这就影响了把握其要领,从而减低了学习的效果。但如果利用多媒体手段,把连续的动作进行分解,以慢镜头的形式出现, 并对关键部位进行定格,就可以避免上述情况,学生不仅学得快,而且把握的准确。通过实践我发现,让学生观看的同时,老师辅之以重点讲解,让同学们领悟动作、技术要领。练习时,教师稍加指点和示范, 学生就干净利落、准确无误地完成整个动作。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教师教也轻松,学生学也轻松。

3.用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就像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教学中我们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由于受先天遗传、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会呈现出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的差别,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要确定层次水平目标,寻求适合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真正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新课程标准 主体性异步教学

新课程的新,是指它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吸纳了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融入了我国二十几年来的教改成果,反映了广大教师的呼声与要求、理想与愿望。它的新体现在对已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经验的整合、发展和创新。

课程改革实质上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而在新课改中,教师始终是最根本的动力和源泉,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并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社会、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主体异步教学模式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为了更好地上好体育课,我们采用了主体性异步教学法。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身体素质,先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进行组织教学,然后依据下列步骤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问题带动兴趣,以兴趣解决问题。针对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如何让A、B、C三个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接受,而不是强制、命令地让学生必须服从。在教学中,应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用2―3分钟的时间布置场地,事先把器材随意散放在操场上,用抢占阵地、寻宝等游戏让学生去得到它并按规定路线摆放好。这既能锻炼学生,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再用5―6分钟的时间,以游戏、比赛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让他们的全身心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又如,我提出怎样利用身体的各部位接触对方的“尾巴”,在此游戏中,不同层次的学生不仅身体得到了发展,同时在动脑方面也得到了锻炼。

二、设置探究性问题

在课上,用1―2分钟的时间向学生提问,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来增加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到A、B、C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问题难度应不相同。如,在上立定跳远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我依次提出问题:C类――小兔、袋鼠和青蛙是怎样跳的呢?B类――比较分析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为什么会跳得远呢?A类――手臂的摆动是否可以帮助身体跳跃呢?试一试,你们有什么感受呢?等等。

三、掌握运动技能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开始先用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自择权,自发组合,分组自主学习。给A、B、C三个层次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让学生自己安排各种各样的练习形式和方法,在完成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及质量上,各层次的标准不同。然后,用1―2分钟的时间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出现的不规范动作进行讲解示范。再用6―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纠正不规范的动作,教师在学生中仔细观察个别指导。最后用10―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并尽可能地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四、导向价值

用1―2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形成价值观,由前面感性的认识作铺垫,再与学生共同讨论,帮助学生认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使其了解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和人生幸福的积极作用,并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五、体验运动乐趣

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用3―4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群体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纠错,互相总结,感受参与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艰辛、竞争与合作、情绪的宣泄与情感的升华等内容。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对B、C层学生要多实施赏识教育,充分肯定其优点和成绩,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健康发展。

六、思考与练习

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课程标准 体育教育改革 教育模式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遍地开花,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体育教师为中心,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这种传统模式其实是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自新课程标准颁布推广以来,体育教师通过各种培训途径,理解了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了解了《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充分认识到体育改革的方向,并积极投入到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但各学校初步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树立体育课程改革的信心,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具有十分有益的作用。然而,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教师不能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因而教学实践中难免走弯路,甚至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一些教师对如何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进行体育教育感到茫然。任何领域的改革,在初期出现这样那样的不理解、做不好等现象都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一定会积累经验,取得成绩。

在《课程标准》的实施中,体育教学会碰到一些新问题、新困难,但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模块教学是我们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因为它有助于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某一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避免过去那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模式,以致学生样样都学,样样都不精,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模块教学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因为过去我们很少进行这样的模块教学,现在实施这样的教学十分困难。模块教学还是我们解决体育课程改革中实践问题的一个切入点,因为模块教学涉及如制定学习目标、如何选择学习内容、如何采用教学方法、如何实施学习评价等一系列实践性问题。解决模块中的这些问题,不但其他的实践性问题能够得到相应的解决,而且会使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在为期一年多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学存在着很多的利弊。

一、对“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评价的片面性,体育汇报出现“浮夸风”的现象。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学校的电教设施越来越完备,这就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毋庸置疑,多媒体可以增强动作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很多示范课中,经常会发生与日常体育课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个别学校和教师为了体现教学中的新技术应用或是教学的新形式,把电脑搬到操场上,配合体育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现在几乎所有大型的体育汇报课都是如此;一节汇报课象文艺节目一样,穿上戏服,经过无数次的演练,到搬上“舞台”的时候,体育教师便变成了观众,什么都不用讲解,什么也不用示范。试问人人上课真能做到这样了吗?体育成绩的测定、评价、汇报也不够真实。有很多学校的体育负责人为了讨好上级领导,换姓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而不换测试成绩,往往虚报、隐瞒真实成绩。

二、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效果。

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中,场地、器材是选修课的关键,选修的项目、选修的人数都受到场地、器材的制约。目前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参差不齐,贫富悬殊,有的学校的场地、器材也非常短缺,就连基本的体育器材都没有,体育课的选修教学的开展仍存在很大的困难。另外,项目的冷热度也影响选修课的教学,例如球类运动,在选修当中面是最广的,而体操类、水上运动、武术等往往被学生忽视,这就对场地、器材提出了新的要求;有时对选修的学生作适当调整,而被调整的学生又感到极不愿意,上课时也只好得过且过,这就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年龄、性别也影响着“新课标”的教学。

目前,“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对体育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技术水平等等;在选修的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年龄、性别都是学生选择的对象,教育、教学能力差的,当然会受学生的嫌弃,这也无形中给学校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造成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在执行“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的同时,体育课与普通文化课应该有区别,要根据地方、本校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要认真读懂“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对体育课进行全面、合理、公正的评价,让体育教学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要将“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要加大田径类、体操类、素质训练等课时比例,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快乐体育”、“阳光体育”而忽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第5篇

国家教育部新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关注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动技术、技能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的中心地位。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考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内容,把体育锻炼当作短期行为,只要最终考试能顺利通过便完事。教学中忽视长远效益,忽视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忽视心理、社会两个领域素质的培养,没有把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彻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为重技术教学的改革提出指导性意见。这就是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习惯、体育能力以及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学会科学的锻炼方法,为今后走出校门,走向“完全靠自觉行为来维系的终身体育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二、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课程标准大大拓宽了原来体育的学习领域,体育教育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由重知识、技能、技术教育向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面转变。为了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信息,熟悉新技术,要做到“一专多能”,既有自己所擅长的运动专项,又能做到熟练地指导学生进行其它运动项目的练习。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体育这一门学科的壁垒之中,而是要求更多地加强体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把有关的知识与体育相结合。同时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课堂语言艺术的表达能力、示范动作的质量和美感等自身素质、教学素养,保持强健的体格和外在的形体美。积极探索并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善于发现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善于总结,适应课程标准的需要。

三、改进课堂教学,实现新目标

现在有许多学生酷爱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尤其是女生中这种情况较多,这与我们现行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有直接关系。传统体育教学重竞技,重技术,重教

法,重运动成绩,教法简单,评价单一,往往是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整齐划一地被动练习,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教学中如果能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体育课将会真正成为愉快教育的天地。

(一)科学精选教学内容

传统体育教学以运动项目或教师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将课程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

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师根据目标去选择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开展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体育教师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终身受益。教学中可以精选适宜学生五个学习领域的内容;终身体育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兴趣的内容;实用体育、民族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体育的内容,如:武术、韵律操、羽毛球、毽球、体育舞蹈等。还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以科学精选的新的教学内容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更新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和压抑。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法,忽视了学生学法的研究及人体存在差异的基本规律,不管学生的先天差异如何,学生的练习项目、次数、难度、标准都必须一样,习惯于“一刀切’,,挫伤了不少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能力培养为主,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和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采取集体练习、小组合作练习、个人自觉练习、同学相互帮助、友伴相互纠错、师生共同磋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以及通过体育游戏、教学竞赛、相互观摩、欣赏教学竞赛录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及相互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去创新。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可结合社区体育活动、校运会、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组织、编排及裁判工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降低难度、语言激励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强调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进步幅度,对能力强的学生使他们有充分发展和提高的机会,对能力较差和身体稍弱的学生,要使之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改善与提高。使每个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改进评价标准

新课程标准在体育成绩考核方面呈多元化趋势。传统的体育考核过分注重运动成绩,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很少考虑到个体差异。如:1.sm和1.8m的人同样跳高,难度就不同,但用同一标准去评价,这就不科学。课程标准普遍淡化了以技术成绩、达标项目为标准的终结性评价,强化了过程评价,从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建立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机制。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法上有许多新颖、活泼、可操作的创新之处。比如,成长记录自我评价、测验与考试、集体评议、评语与定量结合等。还有通过学习档案促进学生自我评价。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进步幅度,实际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是否刻苦锻炼和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创造性等。这对那些运动技术水平一般、身体条件不太好,但学习又很刻苦的学生更是一种激励,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关期刊更多

半导体信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分立器件专业协会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十五研究所

新媒体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铅锌锡锑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