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原则

审计原则

审计原则

审计原则范文第1篇

农村财务审计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监督职能,是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一项监督手段。因此,在审计程序中注意把握好审计原则,这是规范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保证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农村财务审计程序中应把握的几项原则,以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财务审计;原则

1合法性原则

依法审计是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的前提,审计过程就是审计证据的一种收集过程。审计证据是为了得出审计结论或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是用来证实或者否定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的一切资料。

1.1审计证据要合法审计证据的取得必须符合法定程序,证据要按规定手续和程序取得,比如:询问证人应一人一证,不得采取座谈会形式;与证人谈话,调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如果以违法手段取得事实材料,就不能成为审计证据,如未经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内容。因此,要合法获取审计证据。

1.2审计程序要合法审计时,必须遵循法律、法规规定的职权和程序,例如,要行使审计权必须首先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通知书》作为审计执法程序的第一步,必须把握三点。首先,一般情况下《审计通知书》在审计实施前三日送达;其次,特殊情况下,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办理相关手续,可直接持《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再次,《审计通知书》必须按《审计法》规定的职责,依据审计不同种类,写明法律依据。

1.3审计结论要合法审计结论必须符合相关的要求,没有法律依据的审计结论不具备合法性。审计结论或决定中,涉及的每一件事,都应有证据证明。比如,要说明被审计单位现金资产管理混乱,现金余额过大等问题,就要从现金盘库、具体分析抵库白条现象、重点追查大额白条抵库的资金流向等方面入手,取得证据。

2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表现为农村审计执法主体在组织机构上、工作行为上和经费及人员上独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在同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独立开展审计工作,承担审计职能,其他部门和个人不得干涉。

2.1组织机构的独立性根据《审计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的有关规定,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由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统一指导,县级以上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应专门设立。而目前的状况是,有的农村审计机构以县区经管站为主,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站;有的从经管站分出一部分人员,明确相应编制,独立开展工作;有的没有设立机构,由经管站承担。

2.2工作行为的独立性审计计划的独立性、审计过程的独立性和审计报告的独立性,即对确定审计项目、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工作程序和形成审计报告具有独立性,它们不受外部环境干扰。

2.3经费的独立性审计经费来源于财政,而不是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取,属于无偿审计,不同于社会审计。

2.4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经济利害关系,例如审计人员是该村的会计,就不能参与审计该村财务。总之,审计人员要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做出审计判断,表达审计意见,提出审计报告。

3权威性原则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权威性的重要体现是审计意见得到有效落实,切实发挥审计监督作用,这也是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越是重视审计结果,就越能发挥审计的监督、制约、威慑功能。因此,提高审计结果质量,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建立审计整改情况督查制度,确保审计整改工作的权威性,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提高审计结果质量。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农村审计队伍,全面树立审计权威性。而目前的农村审计仍主要针对财务资料进行审计,审计面太窄,广度和深度不够;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其次,要落实审计意见。建立农村审计结果公示制度,对审计发现的违规问题不留情面、点名道姓,起到“审计一村、警示一片、教育一方”的作用。现实中存在着被审计的村组对审计处理意见不重视,有的还竭力为自己辩护,找各种理由,有的甚至难以落实。例如,有的村组债权债务账面金额大,长期不催收,长时间挂账,还有的进行推托应付,使农村审计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4客观性原则

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被审计村组财务状况的本来面目,在审计全程中,敢于揭短亮丑、不掩盖事实真相,做到“审前让村民知晓、过程让村民参与、结果让村民监督”,赢取群众信任,公开审计通知书、公开审计结果。此外,审计调查和审计结论都不能带有个人偏见,要坚持原则,不能用感情代替政策,不能用人情代替原则;要实事求是,既不无中生有,也不能隐情不报。否则,就失去了审计工作基础,导致审计结论的失真和处理问题的错误。

5群众性原则

审计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重要性原则标准错报漏报专业判断

  国际会计和审计界都很重视重要性原则的运用,它自被引入会计和审计领域后,便成为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和应用原则。它的引用对于强化对经济活动和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性问题的核算,简化核算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以及实施以评审内部控制为基础的现代审计方法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现代会计审计理论与方法必须首先研究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重要性原则(Materiality)的表述虽不尽相同,但对重要性概念的认识却是基本一致的:都认为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就是重要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ALSC)认为:“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取决于在发生遗漏或错报的特定环境下所判断的项目或错误的大小。”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1987年10月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指出:“重要性涉及财务资料误报(包括遗漏)的数量或性质,不论是个别的还是合计的,根据周围的环境,作为这种误报的结果将会对人们依据这些资料做出尽可能合理的判断或决策产生影响。”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亦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必须遵循重要性原则,但并未对其作出明确的定义,只是规定: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分别核算、单独反映、力求准确、作重点说明;对于不重要的经济业务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可以简化核算、合并反映。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96年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审计重要性》的定义,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显然,(1)重要性概念总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判断一项经济业务是否重要应视其在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影响而定。若一项业务在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足以改变或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则其是重要的;否则就不重要。(2)重要性必须从会计报表使用者角度考虑,因为会计报表是为了满足其使用者的信息需要编制的。当然,会计报表使用者应是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够理性的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人。(3)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企业不同或时间不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就不同,重要不重要是相对的,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4)重要性与相关性虽都要考虑信息对决策者的影响或引起的差别,而且决策者需要了解的(即相关性的)信息往往就是重要的信息,但二者间仍存在着重大区别,不能混淆:相关性取决于决策者对信息是否感兴趣,而重要性则取决于信息是否对决策者起作用,不披露此类信息是否足以引起重大的差别。有些信息可能与决策相关,但因其金额过小,不予披露不至影响使用者的决策,此类信息即为不重要的信息。(5)运用重要性原则是为了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兼顾效率和效果,以实现较小的成本、较大的效益之目的。

  重要性判断标准的确定是运用重要性原则的关键。重要性标准应针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来确定。由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他们对会计报表信息的使用要求各不相同,因而对重要性的判断就有了多重标准。西方各国自70年代以来长期致力于统一重要性标准的研究。在美国,重要性标准的确定主要来自四方面的努力:政府宏观调控机构、民间会计职业团体、司法判例和学术界的长期实证研究,也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然而,即使在今天,世界各国的会计界和审计界也未能就重要性划定一个统一的标准,都只是针对各种具体情形制定了一些较模糊的标准或只是规范了确定重要性标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虽然各国尚未对重要性标准形成统一的认识,但都认同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规定性,重要性有数量和质量两种标准。重要性的数量标准是指重要性的金额界限,它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得到的经验数据或数量指南,又称重要性水平。比如国际著名“六大”会计公司使用的数量指南为:(1)税前净利的5~10%(净利大时用5%,净利小时用10%);(2)总资产的0.5%~1%;(3)权益(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0.5~1%;(5)根据资产总额与营业收入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比率,并选取同期会计报表中都最小的重要性水平作为会计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即最低原则)。而重要性的质量标准往往是通过对各种影响报表使用者决策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又称定性标准。由于重要不重要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标准,对重要性判断标准的确定只能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在实务中,由于定性标准比定量标准更难操作、更难把握,故定性标准在实务中也较少使用。

  会计中重要性原则的运用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在会计估计及会计政策的选用等需要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各个方面均有广泛的运用。现将有关法规规定的重要性标准简列如下表:项目法规及其颁发机构重要性标准每股收益的稀释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第15号意见书降低每股收益低于3%时视为不重要。分部(店)报表及分部的确认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第14号财务会计准则其收入不低于合并收入10%者应视为分部披露。资本性租赁的认定美国FASB第13号财务会计准则租赁期不低于资产使用年限的75%或租赁最低付款现值不低于资产公平市价的90%(不含租赁契约规定的执行成本)者应作为资本性租赁。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单独列示美国证券委员会(SEC)第41号会计公告占资产总额5%以上或本类合计10%以上的项目为重要项目应单独披露。应收本公司高级员工及股东款项美国SEC规章S—X第5-04规则应收高级职员及主要股东款项如超过2万美元或资产总额的1%者详细披露。非资本化的融资租赁,约定责任的现值资料美国SEC第147号会计公告现值如为长期负债、股东权益和约定责任现值三者之和的5%或本金化对收益的影响为最近三年平均收益的3%或以上者,应予披露。长期债权投资相关费用的处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投资》(指南)(1998年)所发生的相关费用数额不大,可采用一次摊销法,于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投资收益;所发生的相关费用数额较大的,可采用分次摊销法。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国际会计准则(IAS)第28号———对联营企业投资的会计、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如果投资者直接拥有或通过附属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者20%或以上的表决权,除非能够清楚的表明并非如此,即认为投资者具有重大影响,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其投资。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我国财政部颁发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1995年)如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控制一个企业过50%的表决权,或虽不足50%但能实施控制时,应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相表,如某子公司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及净利润按有关标准得出的比例均在10%以下,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主要投资者个人的确定及关联方交易的披露要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一个企业10%或以上表决权资本的个人投资者,应认定为主要投资者个人;零星的关联方交易可不予披露,重大的交易应分关联方及交易类型披露。主营业务收入与附营业务收入的区分与科目设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收入》(指南)主营业务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日常活动中的主要活动,是企业的重要业务,应重点加以核算;附营业务属于企业日常活动中次要的交易,可设“其他业务收入”予以核算。资产负债表日后销售折扣与折让的处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讲解)对于资产负债表日后的销售折扣和折让,由于这两种情况在企业发生得较少,对企业影响不大,可以作为非调整事项在报表附注中进行说明,也可以在发生年度的会计报表中反映。重大会计差错的定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企业发现的使公布的会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会计差错为重大的会计差错。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的区分我国工业企业会计制度(1993年)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且使用期限超过两年的也作为固定资产,不具备固定资产条件的列作低值易耗品。财务情况说明书应说明的事项我国工业企业财务制度第85条对本期或下期财务状况发生影响的事项,资产负债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期发生的对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有重大影响的事项等。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的披露我国分行业企业会计制度(1993年)对于将在一年内到期收回的长期债券投资应从“长期投资”帐户余额中扣除并单列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资产项目中。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的披露同上对于将在一年内到期应偿付的长期负债应分别从“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帐户中扣除并单列在流动负债项目中。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合并抵销问题我国财政部《合并会计报表的暂行规定》内部固定资产交易发生不多,或其交易对企业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不大的,也可以将其视为企业集团外交易不进行抵销处理。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等待摊费用项目我国《工业企业财务制度》(1993年)企业发生的大修理支出一般可直接计入当期成本费用,但对于不均衡、数额较大的,可以采用预提或待摊的办法。或有负债项目的披露我国分行业企业会计制度及《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对于“由企业负责的应收票据贴现”即“已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等项目应列示于资产负债表的补充资料中。上市公司重大事件的披露要求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抵押、出售或报废公司营业用主要资产一次超过该资产的30%时,应编制重大事件公告书向社会披露。借款利息的会计核算我国分行业企业会计制度(1993年)短期借款利息不通过“短期借款”科目核算;而长期借款利息应预提,且需通过“长期借款”并专设明细科目反映。

  另外,我国企业财会法规中规定的对“应付债券”、“长期债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分设明细帐予以核算,将企业的各种往来款项分为“应付帐款”与“其他应付款”、“应收帐款”与“其他应收款”,有关存货如包装物的核算,实务中存货管理的ABC分类法、成本控制中的例外管理原则等均体现了重要性原则的要求。

  在审计中,重要性原则的运用也贯穿于审计工作过程的始终。主要表现在:

1.规划审计工作,编制审计计划时,合理评估重要性水平,据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

  由于计划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可容忍的会计报表或帐户余额中的错报、漏报的金额越小;而可容忍的错报金额越小,为保证审计工作能发现所有超过或容忍错报的重大错误所需要的审计工作量和证据就越多。因而,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间呈反向变动关系,计划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美国“审计标准说明书”和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均规定:审计人员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应当综合考虑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被审单位的规模与业务性质、相关内控等因素,结合自身的经验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评估即确定“计划重要性”(Planningmateriality),其目的是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及其决定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2.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水平有助于合理确定审计意见类型和审计报告的种类。

  审计人员在评价审计结果,确定应发表审计意见的类型时,应当汇总已发现但被审单位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将其同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相比较,确定该汇总数是否超过重要性水平或其性质是否重要。如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或属性质重要,审计人员应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或提请客户调整报表;如客户拒绝调整,或实施扩大测试后,该汇总数仍超过重要性水平,应发表保留意见(比较重要时)或否定意见(非常重要时);如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单位进一步调整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汇总数远低于重要性水平且性质不重要,可发表无保留意见。在具体确定审计意见类型时应进行定性判断,充分考虑影响审计意见类型的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

3.在审计过程中,重要性判断直接影响对审计风险的评估。

  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当会计报表存在重要错报或漏报时审计人员发表不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重要性是审计人员从报表使用者角度进行判断的结果,因而重要性水平确定的越低,审计人员通过审计不能查出会计报表中重要错报的可能性(机会)越大,审计风险就越大。此时,审计人员只能通过执行更详细的符合性测试或实质性测试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可见,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水平间呈反向变动关系。即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亦反。把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这种反向关系可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审计原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审计;重要性;比较

重要性原则对于, 提高审计与会计的工作效率, 减少审计与会计工作量,降低审计风险,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重要性原则的提出.

一重要性概念的提出

(一) 重要性概念的原因的提出

会计重要性被认为是会计人员处理大量数据而无能为力时设定的取舍条件,以提高效率。冗长而无关紧要的细节性信息会影响其他信息的理解。运用重要性提高效率,效用。

审计领域,受审计时间和审计成本等因素影响,已经从详细审计转变为抽样审计,而抽样审计的实质是通过用重要性确定重大风险领域,再对这些领域详细审计。注册会计师在所有重要方面限定下,发表审计意见。审计人员在不重要的事项上审计失败不会招致法律追究,但重大事项上审计失败就不相同了。

(二) 会计中的重要性概念

在会计核算之中对损益、资产、负债以及对交易事项有重大影响应区别其重要程序,并且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造成一定的影响。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会计程序及方法进行处理,而且要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进行准确、充分的表述;相对次要的会计事项是准许适当的简化的前提是在不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正确判断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审计中对重要性的要求

2010 年出台的新审计准则认为假如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者累计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对于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且受到错报的金额或者性质的影响,或者受到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认为某事项对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使用者整体对通用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因为不同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差异也许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会计中的重要性与审计中的重要性之比较

(一) 两者之间的联系

二者的提出目的相同。都为了提高会计和审计的工作效率。

二者是从数量和性质两个进行判断。会计核算中,从数量角度来说,重要事项包含了某一会计事项发生额到一定数量可能对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从性质角度来说,重要会计事项包含了该会计事项发生有并且可能对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审计上也相似。审计的重要性是有数量特征,错报金额到一定程度时归为重要错报,否则不重要。且审计重要性同样考虑错报金额的性质,性质严重的错报为重要错报,反之为不重要错报。

一定要站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立场上来对各因素具体分析是二者都强调重要性的判断。会计信息使用者关注的事项,会计应分项核算 ,详细表述,力求精准。对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影响较大的项目跟在审计中必须实施详细的审计程序。

对重要性的判断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因为二者都会受不同的审计人员跟会计人员的知识、技能及经验的不同;审计人员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影响。

( 二) 两者之间的区别

1. 应用重要性概念时的考虑因素不尽相同。

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企业性质跟业务规模和经纪业务性质以及重要性跟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和会计报表的种类。但是子啊审计中应用重要性概念时,除上述几个因素外,还要考虑审计目的,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及业务风险水平,各种财务数据变动趋势等。

2. 对重要性判断错误所负的法律责任不同。

会计人员运用重要性时,不故意违反会计准则和制度,即使判断错误,通常不负法律责任。但错误判断审计重要性水平导致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会使得审计报告使用的决策出现偏差,假如对决策者的误导影响重大会引起审计诉讼。

三、应用会计重要性和审计重要性时应注意的问题

( 一) 要确立较为通用的重要性判断原则。

因为不同行业和规模下的企业重要性不同,而同一个企业不同时期重要性也不同,所以只能每个企业的特定环境下讨论重要性。但过度强调重要性,会削弱信息的可比性。因此要求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

( 二) 要防止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滥用重要性判断。

虽然审计和会计中对重要性判断是站在信息使用者的立场。但难以指导每个特定情形下的判断。数量化的法则虽然便于具体操作,但重要性判断一旦作为数量化门槛, 很容易被误用或滥用, 成为不正当的会计处理的理由。

( 三) 重要性的判断无论对于会计还是审计人员,都要求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操守。

要求各单位,机构在聘用会计审计人员时,建立健全谨慎的考核录用机制。

( 四) 运用重要性水平的把握有动态要求。

现实的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 面对日益高涨的充分表述会计信息的呼声, 成本效益先行的经济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重要性的边界。在新的经济环境使得当前企业面临着不确定性和不断加剧的风险性,然而对其重要性的判断会是随着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而不断变化的。(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南昌;330013)

参考文献:

[1] 陈青.对会计与审计重要性原则的几点认识.审计工作,2003年版.

[2] 李婉莹.会计中的重要性和审计中的重要性之比较[A],2006年版

[3] 张莉.论重要性在会计和审计中的运用. 财会月刊,2010年版.

审计原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第三方物流公司

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查需要考虑的多因素划分成相互关系的有序层次并使之条理化,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综合评价层次体系结构:目标层审计是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综合审计评价;准则层审计主要包括影响公司选择的四个主要的因素审查,这四个因素的审计又可具体到影响因子在子准则层的审查;操作层的审查,是指对各备选的物流公司的各个因子的审查。

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产品是服务,所以在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评价时主要考虑两个标准:一个是服务质量(或产品质量);另一个是服务价格(或产品价格)。服务价格的比较是容易的,而服务质量的比较则较为困难。因为服务产品质量具有难于标准化、时间性强,在消费过程中提供,同时具有无形性,不可分割,不可储存等特点。顾客购买服务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感知服务的过程,其可伸缩性很强。同一服务,有的人会感到满意,而有的人却会不满意。例如,两个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观看同一部电视剧,一个人认为电视很好看,而另一个人可能认为一点也不好看。

我们可以视客户满意度为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客户满意度是指客户对物流公司以及该公司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客户满意度仅是一个概括的指标,需要对其进行比较才能对其进行细分和量化。对第三方物流公司服务的满意程度可以细化为:赔付及时性、投诉处理时间、投诉率、运输准点率、定单完成率、准时回单率、货差率、货损率、价格正常率、定单跟踪、平均运送时间、定单处理正确率、定单响应时间、定单满足率、下定单的方便率、公司设备设施、组织结构、财务状况、技术能力、公司信誉等。wwW.133229.CoM这不仅意味着确定多目标的和多样性的审计原则,而且意味着其构建的难度和复杂度。

审计原则是指审计机构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所遵循的具有意识形态方面指导性的规定。可分为审计总体原则和审计具体原则。审计总体原则具有总体统驭作用,审计具体原则具补充说明作用。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原则应具有什么特征,针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原则应如何构建等,这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1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原则构建的特征分析

(1)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原则构建应注意多目标性。这是因为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目标的真实性、准确性、存在性、完整性等,以及第三方物流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利润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目标多种提法决定其审计原则构建的多目标性。

(2)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原则构建应注意多样性。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发展潜力、物流技术、设备状况以及公司的服务质量均是审计的内容,决定其审计原则构建的多样性。

(3)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原则构建应注意复杂性。这是因为,对第三方物流公司满意程度的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满意程度可以细化为:赔付及时性、投诉处理时间、投诉率、运输准点率、定单完成率、准时回单率、货差率、货损率、价格正常率、定单跟踪、平均运送时间、定单处理正确率、定单响应时间、定单满足率、下定单的方便率、公司设备设施、组织结构、财务状况、技术能力、公司信誉等。由这些指标体系等可知其审计原则构建的复杂性。

(4)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原则构建应注意层次性。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查需要考虑的多因素划分成相互关系的有序层次并使之条理化,建立综合评价层次体系结构:目标层审计、准则层、审计操作层的审查。另一方面对面审计原则可分为审计总体原则和审计操具体原则。这势必决定审计原则构建的层次性。

2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原则构建的研究

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原则是指审计机构在对第三方物流公司实施审计过程中所遵循的具有意识形态方面指导性的规定。可分为对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的总体原则和具体原则。总体原则具有总体统驭作用,具体原则具补充说明作用。

2.1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总体审计原则构建的研究

在我国,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具有代表性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审计评价的方法和审计模型也比较少,因此通过审计分析评价,对于研究一种科学、全面、有效的解决发包公司如何选择第三方逆向物流服务商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是应建立什么样的总体审计原则。下面作些探讨:

(1)完整性原则。作为合作伙伴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选择涉及的因素很多,因此要尽可能地建立完备的审计评价体系,特别是对于合作伙伴的一些主要因素既不要重复也不要遗漏,保证对合作伙伴进行全面地综合地审计评价,使得审计结果具有较好的全面性、合理性和客观性。为公司的正确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可比性和相对稳定性原则。是指在审计评价过程中,审计程序应在第三方物流公司中普遍适用,其所涉及的经济内容、时空范围、计算口径和方法等应当可比,前后阶段不宜变化太大,并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否则可比性就无从谈起。

(3)灵活性和可拓展性原则。由于市场机遇的瞬息万变,供应链所追求的目标的不同以及有的合作伙伴具有的核心优势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合作伙伴的审计评价应有所区别,因此审计评价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这一原则与可比性和相对稳定性原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为第三方物流的处于发展阶段,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一些审计评价内容可能会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被逐步的添加进去;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公司会因服务的行业不同而各有差异。因此审计评价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影响审计评价合作伙伴优劣的诸多因素是无法用定量指标描述的,因此要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理念来对合作伙伴进行审计评价和采用合适的审计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地说,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评价当中,有些指标可以定量描述,如车辆拥有量;还有许多因素是定性的,如运输安全性、行业经验等,因此需要定性审计分析与定量审计分析相结合。

(5)客观公正原则。是指进行科学、适用、规范的审计评价时,要求避免主观臆断,以客观的立场、公平的态度、合理的方法评价第三方物流公司。

(6)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原则。是指多方收集要审计的信息,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审查评价。

2.2第三方物流公司具体审计原则构建的研究

任何体系的设计都同组织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适应于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营的具操作性具体审计原则的构建,有助于实施适当的审计控制,同时也影响着信息的流向与流量。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审计原则是在总体审计原则的统驭下构建的,是对总体审计评价原则的补统和细化,下面作一些建树性磋商:

(1)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审计原则应具有可接受性。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评价体系,只有有利用价值的才能发挥其作用。而不被人们所接受或者不情愿地接受下来,就称不上是有价值的体系。所以在体系设计时必须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并能够接受。

(2)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审计原则应具有准确性。要使审计结果具有准确性,与审计评价指标相关的信息就必须准确。在审计过程中,计量什么、为何计量,审计人员必须十分清楚,才能做到量化值的准确。

(3)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审计原则应具有全面性。有效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评价体系,必须能够反映公司独有的特性和其共性的方方面面。

(4)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审计原则应具有可理解性。能被用户理解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所以确定信息的清晰度是建立物流公司审计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5)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审计原则应具有应变性。良好的审计评价体系应对第三方物流公司战略调整及内外的变化非常敏感,并且体系自身能够作出较快的相应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要求。

(6)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审计原则应具有可控性与激励性。审计评价必须限制在其可控范围内,只有这样,管理者当局才能接受,对他们也公平。即使某项指标与战略目标非常相关,而对审计要评价的对象无法实施控制,他就没有能力对该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负责,即应尽量避免非可控指标。另外审计评价指标水平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挑战性,这样才能激发其工作潜能。

(7)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审计原则应具有一致性。有效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评价体系,其审计评价指标与发展战略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构建具体审计原则时除上述要求之外,还应注意:

(1)不可过分注重财务性审计,非财务性的绩效审计也不能忽视。例如顾客满意度,交货效率,订发货周期审计分析不可少等等。

(2)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不可定定得过高或过低。第三方物流公司是服务性公司,特别是本公司的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其经营方略是要求整体利益最大化,经济效益指标过高公司无法接受。但是也不能过低,这会失去审计评价的意义。国际上的物流公司绩效审计评价的主要指标是销售的增长、市场份额及利润率等。

(3)如果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价格有较强的竞争力,然而客户不多,在利用审计结果与同行业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在体系设计时,要注意可比性。

(4)审计评价体系应兼顾眼前利益最大化和长远利益最大化。实现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规律,获取长期利益最大化。

总之,第三方物流业处于发展阶段,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较多,从而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因此针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活动,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审计原则,并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业务实践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晋等.供应商信用等级分析及评价模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8).

[2]王伟等.基于可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价选择[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3,(4).

审计原则范文第5篇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重要性的定义是:“一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是重要的,是指在特定环境下,一个理性的人依赖该信息所做的决策可能因为这一错报得以变化或修正。”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对重要性的定义是:“错报可能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即为重要性。重要性可能在整个财务报表范围内、单个财务报表或财务报表的单个项目中加以考。”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中界定了重要性的含义:“重要性取决于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错报是重大的。”

可见,重要性实质上强调的是错报与漏报的“程度”,而且这一“程度”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如果会计报表中存在错报或漏报能够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改变其原有的决策,则这种错报或漏报就是重要;反之,则是不重要。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我国新的审计准则(1221号第11条)把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描述为: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从会计报表使用者角度而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成反向关系,即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低,从而较大的错报、漏报对其判断或决策影响不大,因此,允许出现影响决策的错报就越多,实际重要性水平为高,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就低,反之亦然。

从审计人员角度而言,当审计人员所估计的重要性与实际重要性相差不大时,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存在反向关系,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应当考虑到这种反向关系;当估计重要性水平严重偏离实际重要性水平时,重要性水平确定的越高,审计人员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因为把原本是重大的错报或漏报认定为不重大。相反,重要性水平确定得越低,审计人员所面临的风险相对越低。

审计重要性贯穿审计全过程

审计重要性原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考虑审计环境、审计资源、审计风险、审计成本等各因素的基础上,关注重要审计事项。审计重要性原则能否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将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审计资源的节约,关系到审计质量的提升。

(1)计划阶段:规划审计工作,编制审计计划时,合理评估重要性水平,据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

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要对重要性进行界定,做出初步判断,并将重要性价值分配于各个项目,以此作为各个项目允许出现差错的最高额度。在此阶段,注册会计师应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加强了解,明确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充分考虑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并结合审计经验,以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

(2)执行阶段:审计人员根据在准备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标准,评价所发现的问题是否重要,以此确定是否要作进一步的审查,并作相应的记录。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可能由于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的基础被修改,或者出现某些新的信息,注册会计师应当及时评价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否仍然合理,并应根据获取的新信息及具体环境的变化修正计划的重要性水平。在此阶段,重要性判断直接影响对审计风险的评估。倘若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将相应的增加。因此,要尽可能地通过扩大控制测试范围或实施追加的控制测试,降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或者通过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降低检查风险。

(3)评价阶段: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水平有助于合理确定审计意见类型和审计报告的种类。

注册会计师在评价审计结果时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与计划审计工作时评估的重要性存在差异,如果实际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计划时的重要性水平,则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实施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审计人员在评价审计结果,确定应发表审计意见的类型时,应当汇总已发现但被审单位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将其同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相比较,确定该汇总数是否超过重要性水平或其性质是否重要。如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或属性质重要,审计人员应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或提请客户调整报表;如客户拒绝调整,或实施扩大测试后,该汇总数仍超过重要性水平,应发表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如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单位进一步调整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汇总数远低于重要性水平且性质不重要,可发表无保留意见。在具体确定审计意见类型时应进行定性判断,充分考虑影响审计意见类型的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