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兴趣 创新能力

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人在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成效,悟出了一些道理。下面谈谈一些粗浅体会。

一、树立创新理念,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正确理解和认识创新教育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人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和谙的师生关系,构建创连性思维的环境。

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氛围,是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思维的自由”。首先,心理上的安全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思维的自由才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比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也可以运用数学中的趣味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再比如:在教学活动中,当学生的思维方向与教师不一致时,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大胆地放手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尝试,并通过各种途径去思考、探索获得结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通晓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有把学生视为具有平等人格的人,才能赢得学生的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我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不苟言笑”的面具,培养“蹲下身来看学生”的意识和勇气,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主探究。不要“越俎代疱”,努力做到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大加赞赏,提倡学生有错必纠,甚至是纠正教师、权威的错误,允许学生“插嘴”,更允许学生争论,因为在“插嘴”、“争论”中常会形成智慧的碰撞,引发创新思维的火花。我从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师生间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不起眼的表扬、一个中肯委婉的指正,学生爱老师、自然也爱老师所教的学科。比如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保留学生自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等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与学,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一个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这就是创新。在教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下,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指一个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最有效地肩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激发创新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创设一个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良好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逐渐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拓者。

1.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人境。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关系定理和推论”时,可要求学生每人课前准备一支术棒,教师自己准备两支术棒,课上请同学们拿着自己准备好的木棒,与教师的两支木棒围成三角形,并把每支木棒的长度记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哪些长度的木棒可以围成==角形,而哪些长度的木棒不能同成三角形。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三角形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为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像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创新能力的火花

好奇心是科学发现的巨大动力,是创新意识的显态表现,美籍华人李政道说:“好奇心很重要,好奇才能提问。”而提出问题正是创造的前奏。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而这一结果又能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进一步强化。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①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②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③在拼图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A+∠B+∠C=180°,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抓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能突破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提出具有新意的观点、方法。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认为:

1.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发散性。如数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例如:点D、E、F分别是AABC三边BC、CA、AB的中点,试说明ABC∽DEF。方法比较多,可利用中位线的性质得出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亦可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得出两对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当然还有其他方法,恕不一一列举。同学们经过对此题的解答,不仅懂得了解答此题的几种方法,而且学会了根据已知条件探求解题思路,选择最佳解法,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多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还有利于克服同学间的相互抄袭。从而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解难。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假设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

3.要引导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增强探索性思考力。通过对两个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产生思维的悟性和灵感。在教学过程中,应时时注意运用比较分析法,进行长期训练,就能形成思维的广泛联系、多方比较、深入探索的良好习惯和能力。例如:为了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取一人参加比赛,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跳10次,成绩如下:甲:5.7、5.8、5.6、5.8、5.6、5.5、5.9、6.0、5.7、5.4,乙:5.9、5.5、5.7、5.8、5.7、5.6、5.8、5.6、5.7、5.7怎样比较两人的成绩高低,选谁参加比赛?通过对平均数、方差的比较求得答案。让学生掌握“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基本方法,可以更好地发展迁移能力。

4.还需要现代的教育技术,如电教、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原先很难得到的直接体验,可以通过媒体的应用而直观获得,进而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获取并储备大量新信息,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新能力。如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用太阳从海平面冉冉升起的课件,演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通过模型演示、课件播放、动手操作这些教学手段。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丰富数学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联系实际,延伸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的训练,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典型意义的问题,把它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中的某些实际联系起来,引导他们联想有关知识,使实际问题“数学化”,再将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从初一抓起,向初二、初三辐射,真正起到增强学生应用创新意识的作用。如初二几何教材中四边形这章中,配了好多有关对角线方面的习题,可以给学生编拟一个联系实际的开放性问题:学校要设计一个四边形ABCD草坪,当它满足哪些条件时,这个草坪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这样把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通过对不同问题的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开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贴近生活,应用数学

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很少谈数学、用数学,这正是我们教学的误区。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谈数学、多用数学,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同他们一起用数学解决问题,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如在讲利率时,教师让学生做了如下的调查:当地银行贷款的年利率是多少?对应储蓄的年利率是多少?请你把100元钱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本息是多少?用你的观点分析一下,你若有一部分钱,是用来投资还是储蓄?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慢慢养成了用数学的意识。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课改中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这就迫切需要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落到实处。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索,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使课堂真正成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新摇篮。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初中数学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孙继中,对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4)

[2]秦龙初中数学习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2)

[3]沈晓林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3)

[4]陈龙生,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四种能力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08(4)

[5]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1999(7)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除了需要切实遵守并掌握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心理规律和心态,还应该全面考虑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着重强调从实际生活中出发,让学生们能够很好地将实际生活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变成与之相对应的数学模型,并对它进行正确的解释与应用,从而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的意义。因此,在相关的教学当中对学生们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妥善的培养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就来谈一下教师应当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一、有关逻辑思维方面的常用方法

(一)归纳演绎法

归纳和演绎法是教学中常用的推理方法,归纳是由特殊的个体向一般的规律进行类推。小学的数学中的运算规律与法则,大部分都是运用推理归纳出来的。比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的时候,教师通过“两个加数互换位置相加,所得之和不变”这个例子将结论推导出来。

(二)比较与分类法

分类是整理并加工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比较则是对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同及不同点进行分析的方法。比较法是人们思考的基础,有了比较才有分辨。分类与比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综合与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中,综合指的是对所认识的全部对象加以联系并研究,从其整体开始对其本质加以认知;而分析是指将一个整体分解为不同的部分,然后对这些不同的部分加以研究,进而认知其本质。

(四)概括与抽象法

概括就是把同一类事物的相同属性全面综合为统一的整体;抽象则是去除个别以及非本质的属性,统一出公共的属性。例如,初学数学时,学生们都是依靠背诵或记住其组成方式来学习数学,如果教师举出其相对应的数学规律,学生们就能很好地并且很轻松地掌握数学计算。

二、对学生自身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妥善培养的作用

思维所具有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心理学上说,思维是多种多样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是主要的教学任务,并且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相符合。逻辑思维是有关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升华。对大多数人来讲,缺乏逻辑思维的锻炼会对创造性思维产生影响,更对创新能力有所影响。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中,一些高级的数学知识如质数、合数等,通过教具的演示与操作,可以令学生对这些内容更加容易掌握与理解,同时对于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帮助。采取科学的手段可以从根本上锻炼和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有效方法

学生只有认真去观察事物,对事物的认知才能更加透彻,才能主动去思考并将其升华为理性认知,可以说,想要创造首先要学会观察。在教学中,我们应当了解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并根据这个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加强教学中的直观性,减少数学的抽象性与学生的形象思维之间的矛盾,促进小学生们提高观察能力。另一方面,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借助更多更直观的教具,由抽象思维变为形象思维。在教学中既要加强直观性,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们进行抽象和概括,进而更加清楚事物的本质。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占据中心地位,追求完美的教学,严格按照指定的教材和教案进行教学,并且教给学生的知识仅限于教材中,只是让学生进行机械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们的思维局限在了书本当中,使学生在解决遇到的问题时只会按照书本当中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很不利。发散性思维是组成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部分。我们需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开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突破思维定式,展开联想,自主地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想法与见解。

四、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相关培养措施

(一)重视合理地引出有关问题

问题能够引出思维,数学知识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之后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数学教师更好地发展和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通常来讲,小学数学都是借助于问题的提出来引发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频繁地提出问题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应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对相关的数学课程进行设计

想要培养学生在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数学教师就应当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每一节课的课程都精心设计,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其运用之前学到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研究,获得属于他的成就感。

(三)针对学生的特点发展逻辑思维并设计练习题的难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解题方法不能过早讲解,应当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去正确引导其对知识点的思考,发展他们的思维。并且教师也不能局限于一种思维与解题方式,应该在确保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寻找多样化的解题方式。而练习题可以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而设计出适合他们的练习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秋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04):38-39.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前言

创新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创新是产生前所未有的新东西的活动方式,也是一个过程,还是这种方式和过程产生的结果。创新与创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整体上说,创新与创造是可以通用、互用的。创新更多的是强调结果,而创造则强调过程。创新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治理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创新个性。创新性不仅仅是智力因素,它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义的复合体,在实践中,发展智力病不能等同于培养创新。创新性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质。而人的创新性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

二、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

首先,激趣――增强创新欲望。首先教师的语言不但要准确,还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富有情感,能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到愉悦、着迷,并产生共鸣。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再次.尽量多借助挂图、实物模型、幻灯、多媒体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此外.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必须有和谐的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人的认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功能。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欲望。

其次,质疑――萌发创新意识。世界上有许多重大发明往往是从好奇、从解答一个个疑问开始的。它能激励人追根究底.去破译世界万物的奥秘,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设问的情景.提供设问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争论问题的好习惯。

再次,多思――开发创新潜能。所谓多思.就是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也是创新活动中所必需的思维形式。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题目很典型,很多题均有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拓宽学生思维。

最后,动手――培养创新能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其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

三、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技巧

其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的学习神经就处于兴奋状态.反之则处于抑制状态。因此。首先用趣味情境激发兴趣。比如在教学《吨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情景:牛、熊、马、鹿一起去参加动物运动会,当他们走到一座小桥边的时候。发现桥头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险重一吨”。我没有在前面的故事情节里多逗留,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直接把问题指向过乔石,应注意什么?他们能过桥吗?让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吨”这个新的知识点,激发起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吨的知识的欲望。在学生学习吨的知识后。引导学生再来解决问题:他们该怎样过桥?为他们设计过桥方案。这样的情景,既体现了趣味性,激发起学习兴趣,又达到了做数学的目的。其次,用生活化情境激发兴趣。把情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同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其二,要给学生创设创新的条件和环境,营造氛围、激励成功。学生的创新要在适当的条件和环境下才能完成。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知识再发现的程,才能引导学生通过展开独立的、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这时教师一定要让他们有机会暴露自己在思维过程中碰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同时要给其时间加以讨论.切不可贪图方便以讲解或灌输代替引导和启迪,那样会导致以听课代替思维,而结果是听起来什么都“明白”,事后自己动手做起来什么都不明白,更谈不上“创新了”。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目的,设计出相应的可操作的学具进行教学.进而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教学中要营造氛围.激励学生成功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参与教学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学生沟通信息。此外还要让学生具有成功感.因为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自我满足.会使他们产生喜悦的情绪

其三,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东西要靠自己去学习,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作为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会学生学会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数学。“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之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是关键。具体做法是: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每一节课开始,老师围绕教材的内容、重点和目的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入课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入学习新课的情境中,了解新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接着,设置一组问题,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阅读时,教师适当的启发、点拨与概括,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善于发现并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失时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

四、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善于发现并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失时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蔡莉.论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2)

[2]杨登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技术[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12)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第4篇

我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具有“创新”的空间

学习贵在创新。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例:我在上初一数学“同类项”这一节时,首先提出问题:小明有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边长为x的正方形,棱长为y的正方体各2个,小刚有同样的图形各5个,两人合起来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有几种算法?

由学生自己列出代数式:

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同类项的概念,找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和举例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堂课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本,课堂气氛活跃。

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去探索寻求新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人云亦云、鹦鹉学舌的教学思想,使学生不拘泥、不守旧,勇于创新。

二、运用求异思维,让学生具有“创新”的翅膀

创新思维是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能够是什么”。也就是说可供选择的还有什么,不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上,而是努力地促使他们去探索“多”,即思维的变通性。

例:一个钢筋三角架的边长分别是20厘米、50厘米、60厘米,现要再设计一个与其相似的钢筋三角架,而且有长为30厘米和50厘米的两根钢筋,要求以其中一根为一边,从另一根上截下两段(允许有余料)作为两边,则不同的截法有几种?

学生自己动脑列出算式,不仅对相关、易混的知识进行了比较、沟通,而且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尽自己的能力作答,便于因材施教。这样一道题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了学生发现创新的态度,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独立寻求独特、新颖的见解的能力,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一题多解、触类旁通的思维境界。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具有“创新”的动力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设置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应适度,应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能很好地体现这种模式。

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具有“创新”的环境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与此同时,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我们的传统教学也特别重视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但采取的方法是:“满堂灌”──让学生多听一点;教出的学生是“记忆型”──学生的大脑成了知识的仓库。但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识记,却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不论是数学的运用,还是数学创新,都离不开探索,没有了探索,任何学科――包括数学,都会失去灵魂。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需要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教学相长。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第5篇

一、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创新意识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创新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利用班集体集思广益,培养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课堂上设计集体讨论,分组操作等内容,同时,师生的角色随动态互换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各抒己见,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优化组合更多更佳的方案,从而起到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古人亚里多德,做过精炼的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运用深度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让学生敢于对教材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敢于打破常规,发表具有个性的见解,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他们概括,提炼成自己的观点,为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度和科学性提供保障。

三、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直觉思维在创造的关键阶段上起着重要作用。在科学创造过程中,从理念材料到提出新思想之间,设有“逻辑的桥梁”,必须诉诸灵感和直觉。因此在学生直觉思维培养中,观察能力的培养甚为重要。要使他们敢于怀疑,敢于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在观察中有所发现。观察是创造的基础,因为只有通过观察才会出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适当的分析,也容易触发对一般结果的猜测。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比如,在立体几何中,设计等体积的正方形、等边圆柱形球体,哪一个表面积最小?让学生凭直觉回答而后再证明。这样观察与思维有机结合,分析与猜测同步进行,使学生的直觉思维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去激发学生认识矛盾,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自觉地解决问题,去创新问题的解法。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内在的联系,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美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学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