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习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

学习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习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习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

学习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遵循新的设计理念,改变传统的资源设计思想。因此,扩大资源开发主体,选择恰当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新型资源设计理念的贯彻,保障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质量,能够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信息化浪潮在教育领域的涌动,使信息化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超越了时空开始向所有人开放,实现了学习的开放化和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传统的印刷资料等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教学需要,以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为基础设计、开发、存储和处理支持教与学活动的新型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由于其处理数字化、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交互性强等特点,有效地满足了信息化教育的需要,是支持信息化教育活动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政府都在探索课程改革,我国政府为了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首先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以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培养大量符合信息时代要求、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新课程改革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针对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和全面实施,都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以学为主”的“学习型”资源。要求改变过去资源建设主要为教师教学服务的“以教为主”的“助教型”资源建设思想。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不但要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还要支持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如研究型学习、协作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倡导体验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既能帮助教师“教”得更好,又能帮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更轻松。

    2.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结构是“主题单元型”的系统化和结构化资源。需要根据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进行精心设计,改变过去对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积和对教学内容的简单呈现的做法。在“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引导学生思考,以启发、探索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体现教师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角色。

    3.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形态上重视动态智慧型资源建设。以往的资源大多以静态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试题库等形式存在,以硬盘或光盘为存贮介质存放在服务器上,供师生下载使用,资源内容更新缓慢,没有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将各地的智力资源利用起来。随着互联网的核心转向人力资源的“互联”和人的智慧的“互联”,“人”作为一种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继续加强着眼于“物”的静态的资源库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发展着眼于“人”的动态资源建设,使师生在交流、互动与合作中发展。

    4.新课程改革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智能化的知识管理”型资源。从资源系统性和结构性出发的传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信息更新快、传播迅速的信息时代的要求,学习者和教师面对越来越多的教育信息资源,要能准确、有效、迅速地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必须改变传统的资源管理模式,采用“智能化知识管理”方式,使知识的获得、储存和传播更优化和合理,充分利用各种智能技术,使师生借助知识管理平台共享和利用知识,激发师生生产和创造知识,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理念

    信息化教学资源要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必须改变传统资源设计理念,体现新型教学资源设计理念,具体表现为:

    1.选择恰当的原则与方法指导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国内学者提出了一些资源设计的原则.主要有多媒体软件、网络课程和网络课件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原则,例如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是:(1)个性化;(2)协作化;(3)多媒体;(4)动态化;(5)交互性;(6)共享性。还有学者提出了网络课件的设计原则包括:(1)交互性原则;(2)界面直观友好原则;(3)培养创新能力原则;(4)科学性原则;(5)协作性原则;(6)教学设计原则。其中教学设计原则指出要注意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知识表现形式,设计能够有力地促进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策略。除了这些针对特定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原则,国外还提出了一般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应共同遵循的原则与方法。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署向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者,提出了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十条原则与方法,具休为:(1)说明信息化教学资源与非信息化教学资源相比较的优越之处;(2)提供合适的教育刺激和反馈;(3)提供适合学习者的挑战性任务;(4)适当的情景下,鼓励协作学习;(5)让使用者可以发掘、改造、鉴别资源,以满足其特定需求;(6)在适当的情景下,让学习者可以选择和安排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顺序;(7)支持用户定制资源;(g)根据学习目标,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如图表、动画、图片、视频和音频),吸引学习者参与学习;(9)在适当的条件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记录工具;(10)充分利用所使用的平台能提供的一切功能(例如pda、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指导下,既遵循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还要根据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类别与形式遵循特定资源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

    2.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是一项以帮助人们学习为目的的事业”。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当前许多教学资源是为教师的学科教学提供素材、教案、试题、课件等,以“学”为中心,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资源比较少,要转变以“教”为主的教学资源设计,坚持“学教并重”的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资源设计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以“学”为中心的思想,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活动理论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学资源,开发不仅能促进“教”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主体的多元化。

    3.加强以学科知识点为组织的结构化教学资源设计。据调查,按学科知识点组织、结构化程度比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更受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欢迎,但这类教学资源还不多。在当前从面向学科的教学资源设计向以主题资源设计过渡过程中,开发了一些优秀主题资源和主题资源网站,有利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学习。在西部信息化教学设施短缺、教师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应用主体、其资源整合加工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主题资源不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在开展主题资源设计的同时,加强以学科知识为组织的结构化教学资源设计,既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保持各学科知识点的相对独立,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便于直接应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4.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在资源设计过程中,在确定了资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后,选择媒体技术时,要考虑国内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考虑师生获取新媒体的可能性,利用现有的媒体技术能开发的教学资源,不片面追求新技术,尽量选择在大部分中小学比较普及的媒体技术来设计开发教学资源,注意照顾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增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适用性和推广性。

    5.提高资源开发人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资源建设,设计者既要熟悉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知识,还要熟悉各种媒体技术和工具,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当前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接受过专业训练和相关培训的人员还比较少,要开发出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必须提高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资源设计能力。

学习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7-0029-03

“现代教育技术”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公共必修课,主要任务是让师范生在走上教学岗位前接受现代化教育技能的训练,掌握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信息时代所必需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熟悉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各种教学与学习环境,能对基于各种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进行设计并实施,适应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基本需要,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制订了45课时的教学计划,其中理论教学25课时,实验教学20课时,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特别注重课程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和建设。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中提出了实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依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搜索可以得知截至2011年,共计11所高等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其中国家级本科类3所、国家级网络教育类2所、省市级本科类6所。经过多年建设与改革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亟待解决。

(1)资源共享性不强,大部分没有更新内容。通过浏览“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站,许多课程部分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内容需账号登录方可使用,大部分课程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就很少对课程网站进行完善和维护,课程内容几乎没有更新,只有一些公告通知或论坛有更新。因此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不断完善和健全课程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的完全共享,并能将最新的学科动态、学科资源及时上网,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2)资源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管理,重复性强,适用性不强。在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时可采用知识管理系统,对资源建设作统一的、科学的管理。

(3)资源内容的国际化交流有待强化。现有的课程资源网站均提供参考文献、网站链接、扩展读物等资源内容,这此内容多为国内学术成果,而国外学术知识则仅以网站链接为主,缺乏专项的最新学术会议、成果介绍和交流。

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原则

结合《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为保证课程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有效地应用于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过程应遵循实用性、系统性、发展性、创新性原则。

(1)实用性原则。在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中,应以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师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有助于师生开展网络互动教学、生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信息资源建设。

(2)系统性原则。为使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系统整体,在资源建设准备阶段,必须全面考虑资源建设的目的、标准、结构、现实条件等因素,有整体的、系统的资源建设规划与设计。

(3)发展性原则。“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内容日新月异的课程,因此资源的建设也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资源使用过程不断地补充新内容,与时俱进。

(4)创新性原则。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加工、修改,提炼出更实用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再创新。

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

1.“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模块的规划

依据我校采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教材(李方、叶谷平著),参考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置,设计了八个理论学习模块、九个实践活动模块,如图1所示。在实际授课时,每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调整教学设计内容,设计适合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教学活动流程,也可针对专业特性灵活调整实践活动模块的课时安排。

2.“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将教育资源划分为九大类,并通过必须的数据元素(LOM核心集)、扩展的数据元素(分类属性),可选的数据元素三个维度对教育资源加以描述和限定,以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目的,从而提高教育资源开发的兼容性和共享性。[1]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课程数字化建设的升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的提升,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可分为:教育资源、过程资源、环境资源,如图2所示。

(1)教育资源。是指保障教与学过程顺利开展的资源,此教育资源的含义比《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更广,包括:导学资源、教学资源(技术规范中所界定的资源)、移动资源。

1)导学资源。指顺利开展网络学习必备的引导资源、学习说明举例等。它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增强学习适应性,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地获取和利用资源,促进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的提高。此类资源包括视频导学、课程介绍、课程大纲、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课程导航、知识地图等。如视频导学是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指导,主要介绍课程的基本特点、内容结构、学习方法,使学习者对课程有总体认识,对课程要求有基本了解,以达到有效学习课程;知识地图则是一种知识导航系统,包括显性的、可编写的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并显示不同的知识、存储之间重要的动态联系。[2]

2)教学资源。《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阐述了教育资源的建设有四个层次的含义: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资源的评价与筛选;工具层次的建设,并界定了九类资源:包括有媒体素材(又分为文本类素材、图形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题库、试卷素材、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源、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

3)移动资源。此类资源的作用是师生使用移动设备可实现4A的自主学习和交互式教学活动。从所采用的媒体形式来分,主要包括文本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电子课件、电子教案等丰富且格式多样的移动学习资源,并配套适合手机浏览的网络平台,登录手机平台即可浏览课程,获取资源,参与讨论等。

(2)过程资源。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作品和成果,这些作品和成果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对于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实施提高学习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3]此类资源包括有论文作品、实践成果、学习心得、学习笔记、实验报告、学习论坛等。

(3)环境资源。此类资源是指支撑教与学过程的软件环境。主要体现为网络教学平台、移动学习平台、系统管理平台、学习工具(如学习计划制定工具、学习笔记工具、学科词典、QQ群组、博客平台、学习论坛等)。

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分为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阶段、评价阶段、与再创新阶段,具体过程如图3所示。

在准备阶段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可通过学前测评或学习风格测试,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预测,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以生成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或测试学生的学习风格,提供相应的具有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学习支持,并进行学习内容模块分析,整体规划课程学习内容,再经过对教育资源、过程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分析,从而获得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整体设计。在资源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开发工具,进行素材收集,开展资源建设阶段。建设完成后的资源要进行资源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和系统的稳定性检验和评价,评价不达标,则返回再修改,评价达标则正式,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进行资源的累积和对资源的整合、加工,实现资源的再创新。

五、结束语

教师是否具备与教育脉搏一致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开展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决定性因素。[4]优质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开展各种学习,从而培养较强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成为“数字生存”的带头人。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朱凌云.《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3):51-55.

[2]知识地图[DB/OL]baike.省略/view/766171.htm.

学习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云空间 课程资源 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国家明确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对于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从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目前,全国多个学校已建成或正在建设课程资源平台,各个学校都存放着大量的课程资源,并且由于学校间的专业课程资源库标准不统一、数据结构不统一、开发工具和平台不统一,真正意义的资源共享一直难以实现; 同时这些资源都需要大量的IT 基础设施和提供大容量的存储设备和分散的人员维护,这些都增加了高校运营的成本。通过构筑共享的云平台,从而实现各学校间的课程资源共享,并且师生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和分享经验、成果。文中主要阐述基于云空间的优质课程资源平台的构建思路和方法。

1 课程资源平台建设方式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目前全国多数学校的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主要采取的两种方式

(1)学校凭自己的力量建设课程资源(实力雄厚且有多年历史积淀的学校) ,建设或购置多个课程资源存储数据库并将自己所拥有的课程资源录人数据库,通过统一的网站界面提供资源共享;(2)购买课程资源平台(如比较著名的得实课程资源平台等),里面有大量的现成的课程资源和各种素材如各种国家、省部级精品课程的课件、视频、教学计划、案例库等课程资源,同时还有如备课、作业布置、在线答疑等内部网络教学相关功能供学校师生使用。

1.2 这两种方式存在的问题

(1)课程资源平台基础设施利用率较低,硬件设备、数据库等资源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均投人了一定财力物力构建基础设施,据统计这些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仅接近50 % ,而高校间的硬件基础设施又不能共享,造成极大浪费。此外,课程资源自建自用,资源建设人数少,课程资源规模较小,且自行维护数据库、网站,成本比较高,资源管理维护不够专业,难以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

(2)重复性建设严重,不能真正意义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多数高校的课程资源只对内部开放,造成课程资源的重复性建设,且各学校间研究方向相近的教师难以交流。

(3)购买的课程资源缺乏灵活性和实用性,课程资源平台中多为本科院校的课程资源,针对极具区域特色的高职院校,购买的课程资源平台中大多数课程资源是没有作用的,尤其针对我院这样一个政法类的高职院校可用的资源是很少的。

(4)课程资源建设局限在本校,很难和别的学校进行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到一定阶段后发展比较困难。

(5)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对课程资源的海量需求。

2 信息时代下基于云空间的课程资源平台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开始应用于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依托公共课程资源平台建设课程资源(如教育部目前主推的世界大学城云空间),通过提供无限量共享的网络云空间、相关教学应用和个人空间互动交流的方式给各个学校提供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云平台,这种开放式的课程资源建设方式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首先,云平台的基础设施由专业人士进行管理、维护,学校只需要每年缴纳很少的租赁费用就可以享受高品质的无限量的云空间存储和云平台提供的服务; 其次,就像滚雪球一般,每天都有来自各个学校不断上传的共享课程资源进人这个公共的课程资源云平台,各个学校在云平台上进行资源共建共享,最终建成教育部要求的“三通两平台” 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中的“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最后,学校间师生可以在云平台上互动交流,从而达到“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中的“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云空间的课程资源建设是开放的,人人都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使用者,课程资源平台是各个学校共建共享,最终构建成拥有海量课程资源的开放式的课程资源平台。构建基于云空间的课程资源平台的具体方式如下:

(1)依托公共的云平台(如教育部主推的世界大学城云平台),采用分层架构,分三层建设学校的课程资源平台:第一层是师生的个人云空间建设,第二层是专业/ 部门主题云空间建设,第三层是学校机构云空间建设。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以个人云空间建设为切人点,以课程资源建设为重心,以着力推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空间建设与使用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教与学空间的互动功能,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革,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将学校个人空间建设的优质课程资源和其他学校的优质课程资源汇聚到专业/ 部门主题空间中形成专业/ 部门主题空间资源,接下来把专业/ 部门主题空间中优质的课程资源汇聚到学校机构云空间形成共享的学校课程资源平台,各个高校的课程资源平台最终汇聚构建成拥有海量课程资源的开放式的课程资源平台。

(2)按照实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可扩展性原则和先进性原则进行设计。实用性原则:面向项目实际需求,要求功能完善,操作界面人性化。安全性原则: 通过各种技术措施,保证数据安全、准确。可扩展性原则: 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系统升级和扩展。先进性原则: 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和方案,保证系统的先进性和稳定性。

(3)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先进行个人云空间资源建设,然后进行专业主题空间/ 部门空间建设,最后进行学校课程资源平台建设,最终各个高校的课程资源平台汇聚构建成拥有海量课程资源的开放式的课程资源平台。

3 总结

不断推进师生教学与学习云空间建设,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师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使用者,师生通过云空间开展教学互动、教学辅导、教学测评等活动,空间为学生获取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供新的有效途径。空间建设建立了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教学评价方式改革。

参考文献

学习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范文第4篇

一、混合式学习模式理论

2003年12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在南京召开的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第七届大会上提出了B-Learning观念,之后在教育技术领域广泛传播。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混合式学习是继“数字化学习”理念后又一重要理念。

B-Learning就是将传统的学习模式的优点与E-Learning的优点相结合,在解析学生需求、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网上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B-Learning颠覆了学生的认知模式和老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略、教学角色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混合式教学并非是传统教学因素与信息技术因素的简易叠加,而是将各类教学模式、方略、办法、技术以及媒体按教学需求进行整合。B-Learning观念就“小学阶段怎样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法。

二、基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小学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小学老师在实行混合式学习模式前,必须针对一门课程订立详尽的教学计划。在该计划中必须明确一学期中一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哪部分适合利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哪部分需要应用到信息技术;哪部分需要进行信息技术深层次的整合课;哪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并运用网络让学生开展自我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哪部分可以实施研究性学习。之后依据事先制定的计划,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并依据老师的课程具体规划方案制作因地制宜的教学资源。

(一)小学教学资源的建设现状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小学老师对混合式学习理论为标志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要用到混合式学习模式。各学校实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状况不尽相同,除了硬件设施的不同所带来的差异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教学资源的“软件设施建设”没能跟上,致使老师有心将混合式学习中的在线教学与本科目课程进行整合,却始终无法做到。

因为传统教学观念的约束,老师在整合、建设混合式教学资源时,通常会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教学资源缺少交互性、延展性。教学资源的类型上也仅停留在搜集整理的图片/图像、文本、音视频,而有针对性、交互性较强的Flash、Authorware等教学资源则较为缺乏,小学老师的信息技术素质还远未到可以进行自主建设的程度。

而实行混合式学习模式时,老师对教学资源的认知单单停留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意识到教学评价,缺乏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教学评价的认识。所以,大部分小学老师并未意识到教学评价的试题也是教学资源。

(二)基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小学教学资源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小学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所以在实施混合式学习模式时,老师所挑选的教学资源应是有趣的,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交互性原则

混合式学习模式包含课堂教学与网上教学两个内容,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师生互动来强化其交互性;而老师在网络教学中,应依据交互性原则,将知识回馈给学生。

3.拓展性原则

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注重学生内化知识以建构自身的知识系统。所以,基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小学教学资源应符合这一准则,并保留一定的拓展空间,做到新旧知识融合并适当拓展,满足学生的差异性。

4.可视化原则

人类的视觉思维的特征决定了其在接收信息时更偏重于看到的画面,那么教学资源在建设时应适应这一原则。也就是说,将教学资源中的内容转变为有关的可视化信息,进而降低一部分冗长信息的出现频率,达到凸显重难点的目标。

(三)基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小学教学资源建设途径

1.提升小学老师的信息技术修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在教学资源建设中的作用不大,没法参加到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去。而提升老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则能解决上述问题。

2.改善教学资源的更新与管理机制

以教育局为代表的政府机关在出资购买教学资源时应注意实时更新,避免教学资源变得“孤立无援”,重视缺失――供给――平衡――缺失――供给的不断循环的动态发展过程,使其与现代教育机制相符合。

3.强化各学校教学资源的共享

这里要做到的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各学校共享开发的教学资源,避免老师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低水准的重复建设上,提升了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减轻了建设的负担。

4.改善老师评价体制

从校园、政府的层面激励老师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将老师的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成果也纳入老师的年度考核指标中去,从策略上激励老师,并使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好教学资源建设。

学习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

作者简介:林晓辉(1981-),男,广东揭阳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 51065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项目——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重点建设专业子项目、交通教指委重点项目“高职智能交通专业顶岗实习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A04)、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智能交通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GZYB2011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法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51-03

一、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背景及现实意义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目的在于通过资源建设与共享,满足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共性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大量优质的多样化资源和个性化服务,从而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整体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之一,其重点建设专业——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将围绕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相关要求,通过系统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方式,于2012年12月前完成高等职业教育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借鉴国际经验和标准,依托行业、企业,建成代表具有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的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在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推广使用。该资源库资源信息容量大,质量高,覆盖面广,所有数字化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全国范围内共享,满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相关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需求,为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在校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带动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及其相关专业群发展,整体提升我国高职同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并为智能交通领域在岗人员技能提高和新技术应用知识更新、为中职同类专业毕业生在岗接受继续教育以及其他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等个性化学习提供专业化的优质服务,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专业资源库建设的思路、内容

1.建设思路

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教师方便用、学生乐于学的基础上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其遵循以下建设原则:第一,工学结合原则。引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力求教学资源与企业的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相匹配;第二,科学化原则。即专业教学资源内容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还须考虑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三,标准化原则。即保障网上教学资源广泛共享,形成学生探索知识、自主学习的便捷平台。第四,结构化原则。即确保网络教学资源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方便操作和使用;第五,动态化原则。即保持教学资源的长期稳定和不断更新与维护。

鉴于此,交通安全与智能智能控制专业教学资源库以建成内容丰富、实用快捷的科学化、标准化、结构化、动态化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为总目标,实现共享型教学平台、继续教育与培训平台、就业服务与管理平台、技术交流推广平台四大功能。基本思路如下:

(1)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确定珠三角地区智能交通专业岗位需求,通过对智能交通岗位群的分析,开发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

(2)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以及对岗位技能和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将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对接、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对接,建设基于职业化、面向岗位任务的课程资源。

(3)在各门课程资源要素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共享型教与学平台、继续教育与培训平台、就业服务与管理平台、技术交流推广平台等功能的实际需要,建立6个基本型、6个特色型总计12个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资源中心。建设思路见图1。

2.建设内容

(1)专业定位与“工学交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每年开展一次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人才需求、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形成《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人才需求报告》和《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通过分析行业企业对毕业生就业岗位及相应能力的需求状况,确定本专业的就业主要面向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智能小区(智能站场)3个主要领域。专业能力包括智能交通行业相关系统的使用、安装与集成、故障诊断与维护、技术管理、应急事件处理等。专业定位如图2所示。

1)“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前两年进行职业基础平台课程和岗位系列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基于信号采集、监控调度、收费、安全管理等岗位系列的基本职业技能和素质。第三年,先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8周的岗前专项实训,再安排学生在相关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如图3所示。

2)校企合作构建面向岗位任务的课程体系。根据对珠三角地区智能交通岗位需求与能力分析,完善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面向高速公路、城市交通、智能站场三大应用领域,按照“平台化、岗位化”的原则,基于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安全系统三大领域岗位任务,在专业校企合作部的组织下,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工程师构建相应核心课程模块,建立了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

(2)课程资源建设内容。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基于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安全系统三大领域岗位任务,确定“GPS原理与应用”、“道路交通控制”、“地理信息系统设计”、“ETC收费系统安装与维护”、“监控系统集成与维护”、“高速公路机电系统”、“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等7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资源建设内容涵盖了课程建设的基本要素,如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教材、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库、业务平台、案例库、资料库以及视频库等。课程中心主要建设内容及内涵要求见表1。

(3)素材资源建设内容。在各门课程资源要素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共享型教学平台、继续教育与培训平台、就业服务与管理平台、技术交流推广平台等功能的实际需要,建立6个基本型、6个特色型总计12个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资源中心。

其中,6个基本型资源中心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以7门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按照资源类型,以图片、视频、动画、文献、案例、习题等表现形式全方位展现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资源库的基本建设要求。6个基本型资源中心的建设内容及内涵要求见表2。

6个特色型资源中心则是以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特色为主线,就虚拟实训、职业考证、专业竞赛、专业服务、专业风采、行业资源等特色型资源素材进行设计、制作、收集、归并,搭建特色智能交通展示平台。6个特色型资源中心建设内容及内涵要求详见表3。

三、专业资源库建设的预期效果

1.共享型教与学平台

整合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最新教改成果、实践研究课题、教学课件、授课教案等教学资料,为全国43所开设有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的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提供先进教学经验学习、专业教学资讯交流、优质教学资源分享、教学改革实践的窗口,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大量实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可看性、可操作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在线学习的动力。

2.继续教育与培训平台

平台可以为数以万计的智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智能交通行业知识补充、智能交通职业技能训练、最新智能交通行业信息获取、行业从业资格考证辅导等在线服务,且贯穿于其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

3.就业服务与管理平台

平台整合智能交通行业企业总体介绍、前景介绍、主要产品、新闻动态、招聘信息、公司主页链接等最新资讯,为广大学生或智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信息。

4.技术交流推广平台

平台为广大智能交通技术人员提供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和技术解决方案,并设置在线留言、讨论等功能,便于智能交通技术人员针对相关技术问题展开讨论。

参考文献:

[1]董瑞丽,邱俊如.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32):5-9.

[2]戴桂荣.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5-7.